琵琶弦上寄華年_第1頁
琵琶弦上寄華年_第2頁
琵琶弦上寄華年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琵琶弦上寄華年文章內容:薛惠君上海評彈團演員,上海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評彈藝術家薛筱卿之 女,“薛調”傳人。薛惠君臺風端莊優(yōu)雅,說表蘊貼穩(wěn)妥,琵琶功底深厚,代表曲LI有 長篇花木蘭、珍珠塔、雙珠鳳和中篇唐知縣審誥命、點秋 香、春草闖堂、春夢等。古稀之年吟拜月翻看眼前的一大本相冊,會不自禁地感慨時間這支魔棒的魔力一一從風姿綽約 的大家閨秀,到儀態(tài)典雅的賢妻良母,再到眼前這位平和淡泊的古稀老人。十兒頁片刻翻轉,五十年光陰飛逝。冬日的陽光灑滿半間客廳,也灑在了幕窗而坐的薛惠君身上,光暈將她的身影 勾勒出模糊而略顯毛糙的輪廓,給人以溫馨的暖意。歲月之河雖然帶走了她的秀氣 和甜美,卻賦予了她更多的凝重和

2、恬淡。這其中,包含著兒十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包 含著兒十年優(yōu)雅的藝術熏陶,包含著兒十年雅致的生活環(huán)境。還有不少照片,是薛惠君和她的丈夫汪慶正的合影。汪慶正是上海博物館副館 長,中國著名的古陶瓷研究鑒賞家、古錢幣和古碑帖研究鑒定家。和薛惠君一樣,汪 慶正也是蘇州人,出身于一個書香門弟、大戶人家。在蘇州著名的養(yǎng)育街上,有不少 店鋪過去就是汪家的產(chǎn)業(yè)。汪慶正的祖父是當?shù)赜忻氖詹丶?,父親也喜愛研究古 董、舞文弄墨,家中藏有不少珍貴的瓷器、古錢幣、青銅器、碑帖、書畫等。1932 年,22歲的汪慶正從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yè),主動要求到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從 此開始了他寂寞卻乂輝煌的文物考古生涯,終成一代文

3、博大師。汪慶正和薛惠君伉儷惜篤。據(jù)說在1991年,國家文物局曾推薦他出任北京故 宮博物院院長,上海方面都已同意,汪慶正也同意了??墒亲詈笠驗槠拮硬簧岬秒x開 上海,汪慶正就狠了狠心,把這個職位推掉了。不幸的是,在2005年,這位博古通今、睿智幽默的老人因権腫瘤而猝然辭世 To這對薛惠君而言,不啻是一個極大的打擊,這個陰云在她的心中,郁積久久,難以 排遣。薛惠君的學生們深知老師的心情。為了疏解薛惠君的悲傷,同時也是為了感念 薛惠君的教導,學生們選擇了她七十大壽的日子,精心策劃了一場聯(lián)歡晚會。薛惠君 為人向來低調,不喜張揚,但這次卻實在拗不過學生們的執(zhí)著。學生們說,老師您不用管,到了那天,一定要給您

4、一個驚喜!2006年11月18日的晚上,初冬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路上的行人漸漸稀少。 可在南京西路上的“鄉(xiāng)音書苑”里,卻是張燈結彩,高朋滿座,熱鬧非凡,洋溢著融融 暖意。上海評彈團的老領導吳宗錫、張振華,現(xiàn)任領導秦建國、王依韻、周強、徐 惠新,以及評彈名宿王伯蔭、陳希安、饒一塵、張如君、劉韻若、趙開生、沈偉 辰、孫淑英、莊鳳珠、蔣云仙、潘聞蔭、莊鳳鳴等,都特地趕來為薛惠君祝壽。經(jīng)過精心布置的書場,成了歡慶的壽堂。門口、過道到處擺滿鮮花,上千個彩 色氣球鑲嵌在舞臺邊,薛惠君身著紅裝的一幅碩大照片盤立中央。在微微的燭光中, 全場的人們H送著薛惠君在她的學生們的簇擁下站上舞臺一一不過,這次并不是演

5、出,而是在祝你生日快樂的歌聲中,她吹滅了面前碩大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瞬 間,全場燈光復明,彩色花炮齊發(fā),頓時滿場歡聲笑語,掌聲經(jīng)久不息。薛惠君按捺不 住激動的心情,頻頻起立,向全場來賓鞠躬致意。來賓中,有許多是“薛調”的擁戴 者,他們期待薛惠君即興唱上一曲,這使薛惠君感到非常興奮。久未登臺彈唱的她對 老聽眾們說:“今天,我只要喉嚨不唱毛,肯定要唱完整!”薛惠君重新走上舞臺。她懷抱琵琶,調正諸弦,從容自若地開唱薛調名段鶯 鶯拜月。琵琶錚錚,佳曲裊裊,人們閉U聆聽,擊節(jié)清賞,恍惚之間回到了兒十年前,琴聲依舊,歌聲依舊。曲終收撥,彩聲潮起。雛鳳新試花木蘭談起薛惠君學說書的緣山,與大多數(shù)評彈藝人經(jīng)濟拮

6、據(jù)、生活所迫的原因不 同。薛惠君從小生活在優(yōu)裕的家境之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薛筱卿就巨資購得奧斯汀汽車一輛,成為姑蘇彈詞界的一則佳話。對愛女的前途,薛筱卿滿懷期待。薛筱卿把兒子(薛惠君的哥哥)送進了同濟大 學攻讀橋梁專業(yè),同樣也希望女兒能進大學深造,成為一個大學生。不過,薛筱卿很快發(fā)現(xiàn)女兒的興趣與自己的愿望并不一致。女兒感興趣的,正 是父親手里的那具琵琶,它掛在墻頭,不言不語,卻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女兒的 目光、召喚著女兒的理想。父親也曾多次婉言勸阻過愛女,卻終究拗不過她。同時,父親乂發(fā)現(xiàn)女兒確有 自己身上的那股藝術天賦。女承父業(yè),也蠻好的。薛筱卿終于定了主意。從1

7、931年起,薛筱卿開始教女兒學說珍珠塔。在教學中,父親從來沒有“逼”她練這練那,而是一邊教授基本功,一邊開啟她的悟性。薛筱卿反復強調“悟”在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說 “悟比教好”、“千練不如一悟”。而這個“悟”字,主要不是靠練,而是要靠多 聽、多意會才能得到的。一年過去了??吹窖菥龑W業(yè)初成,薛惠君的寄父沈儉安就鼓勵她登臺,因為 評彈行有諺道得好一一“千聽不如一唱”。對此,薛筱卿也深以為然。就這樣,薛筱 卿、沈儉安帶著虛歲十六的薛惠君登臺了。不過,拼三個檔在樂器組合上遇到了難題。薛筱卿和沈儉安是一對長期的老搭檔,一個是音調鏗鏘、節(jié)奏明快的“薛調”, 一個是流暢醇厚、富有韻味的“沈調”,兩人拼檔,

8、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也有 聽眾統(tǒng)稱之為“沈薛調”。他們之間的伴奏與唱腔,可以說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境。據(jù)說,有一次彈詞名家蔣似庭到薛筱卿家作客。蔣似庭的三 弦伴奏在當時評彈界被公認是無出其右的,于是薛筱卿的夫人請他試為薛筱卿伴奏 彈唱一段“薛調”。盡管蔣的伴奏非常好,但與薛筱卿的唱配在一起,總覺得不如沈儉安伴奏那么 熨貼流暢。“沈薛調”琵琶弦子的組合是如此協(xié)調美妙,現(xiàn)在要硬生生加進一個人,豈不令人撓頭?更麻煩的是,加一個人進來必然要加進一樣樂器,這豈不是打亂了原來琵琶弦 子的和諧?薛筱卿和沈儉安商量了好長一段時間,并請其他朋友幫忙出主意、想辦法。有 人提出,若加一只"秦琴

9、”可好?一試之下,效果不錯。薛惠君便操著秦琴,與父親和寄父拼三個擋登臺演出了新 編書花木蘭。那是1932年的事。其實,男女拼檔的組合,早在三十年代的評彈界就已開始,在抗戰(zhàn)勝利到解放初 期更是大為盛行。1932年的薛筱卿已年過五十,演出中起小生、小旦漸漸不如年輕 時那么得心應手,這就要求他的下手必須承擔起類似角色,剛剛出道的薛惠君正好幫 父親解決了這一難題。從此,父女倆一個上手,一個下手地說唱珍珠塔。1954 年,薛惠君和父親一齊進了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與陸雁華拼檔彈 唱雙珠鳳,后乂分別與郭彬卿、朱雪琴、陳希安等拼檔主演珍珠塔,另外也 先后參加過唐知縣審誥命、點秋香、春草闖堂、

10、春夢等中篇的演 岀,1962年后曾多次隨團赴港演出,功力水平和藝術見地與日俱增。飛珠瀉玉驚夜雨漫長的彈詞生涯,用心的磨練領悟,成就了薛惠君端莊高雅、超凡脫俗的藝術 風格,她在舞臺上的大家風范為人嘖嘖稱道。她彈唱的“薛調”,秉承乃父真?zhèn)?,?琶功底尤為深厚,人稱薛惠君“女琶王”。薛筱卿的琵琶伴奏,開創(chuàng)了評彈彈唱靈活多變的“支聲復調”的先河。這不僅使“沈調”、“薛調”增色不少,而且將蘇州彈詞的琵 琶伴奏帶進了音樂色彩更加豐富的新時代。薛筱卿勇于革新,擅于變化,他可以隨著 唱腔的運轉、過門,采用“輪、掃、推、拉、彈、挑、雙彈”等各種指法使琵琶奏 出許多獨立于唱腔之外的叮咚、明暗、嬌俏、徐緩、急驟的花

11、音,自成旋律,但乂與 唱腔“殊途同歸”地落入相同的尾音,成為唱腔的烘托、協(xié)奏和裝飾。在具體運用 時,薛筱卿還創(chuàng)造了上、中、下三個把位的一套伴奏過門,隨腔應變,靈活自如,從而 大大豐富了評彈彈唱的音樂性,被稱為開創(chuàng)琵琶伴奏托腔的第一人。薛惠君和她的師兄郭彬卿繼承并發(fā)揚了 “薛調”的琵琶伴奏藝術,兩人的琵琶 伴奏都以“花”而聞名。薛惠君唱珍珠塔選段寫家信時,在短短兒分鐘唱 段里就運用了好兒種不同的花式過門。如果要把薛惠君和郭彬卿作比較,那么薛惠 君的琵琶定音稍高,點子微慢而煞清,伴奏過門間的技巧變化更豐富一些。兩者之間 的差別,可以從“琴調”代表作一一開篇瀟湘夜雨中體現(xiàn)出來。薛惠君在每段 唱詞之間

12、的過門伴奏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技巧來伴奏,并在開篇的后段大炫技巧,用 高超的彈奏技術模仿唱詞中的各種聲音一一風聲、雨聲、鐘聲、簾鉤聲讓聽眾忘乎所以,兒乎把最重要的唱給忽視了。有一位教師第一次聽薛惠君的夜雨, 事后寫信給友人說:“我從來沒聽到這么好聽的音樂!聽后整個晚上都唾不著覺了。”山此可見薛惠君彈唱藝術的感染力。有人專門分析說,就基本曲調而論,朱雪琴的“琴調”同“沈薛調”相差不多, 只是“琴調”偏“活”,“沈調”偏“糯”,“薛調”偏“硬”。這三種流派對琵琶 伴奏都有較高的要求,其中“琴調”的要求更高。有的評家其至認為“琴調”的琵 琶伴奏,能夠充分體現(xiàn)琵琶這個樂器的長處一一歡快奔放,輕松跳躍,可

13、以讓聽眾不 知不覺隨著拍子而哼唱。換句話說,聽“琴調”就是聽琵琶,若沒有琵琶襯托,“琴 調”將大為失色。而“琴調”的創(chuàng)立,郭彬卿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沒;薛惠君的 琵琶對“琴調”進入高峰期也起了巨大的作用。桃李成蹊傳操琴近年來,年事漸高的薛惠君逐漸淡出了舞臺。為此,許多評彈老聽眾非常著急, 他們擔心薛家琵琶后繼無人,擔心再也聽不到“薛調” 了。老聽眾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隨著老一輩評彈大師的仙逝、息影,一些名篇名 調先后失傳,評彈人才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F(xiàn)下好的演員少了,好的青年演員就更 少了。許多青年演員對琵琶伴奏不其重視,只學會簡單過門就草草收兵;有些演員一心走 捷徑、快出名,學流派只求像那

14、么會事就可以了,不肯下苦功。難怪有些老聽眾悲觀 地認為,再這樣下去,評彈是沒有希望的了。作為評彈名家的薛惠君卻不像一些老聽眾那樣悲觀。薛惠君認為,已有四白多 年歷史的評彈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既繼承了說唱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同時乂受到吳文 化的長期浸潤,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采,深受江南聽眾的喜愛。這樣一門成熟的曲藝 藝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有萎縮現(xiàn)象,但絕不會消亡。因為評彈的土壤環(huán)境還是 好的,觀眾還是有的,只要存得一枝幼芽,將來就會蓬勃而生。這其中的關鍵,在于要 有好的演員。在這一點上,評彈的優(yōu)勢要比戲曲更明顯。有句老話說''好戲子不如 窮說書”,戲曲光靠一個演員不行,還得要有場面,要整體出色。而評彈只要一、兩 個人就足以滿臺生輝了。更何況在業(yè)余評彈愛好者中,不乏具有專業(yè)水平的人士,有 的還非常優(yōu)秀,水平比專業(yè)評彈演員有過之而無不及。薛惠君言談之中,對自己那兒 個業(yè)余學生感到十分滿意:“其中一兩位,是彈得好煞哉! ”當然,薛惠君也提出要保護評彈,并不能光抱有僥幸心理,業(yè)內人士應該也有能 力做一些工作。退休后的薛惠君經(jīng)常放棄悠閑的生活,向學生們傳授“薛調”藝 術。在她的內心,大概永遠不會忘記父親和其他老一輩名家對自己的愛護和藝術提攜。時至今日,她還清晰地記得張鑒庭復出后第一次在靜園書場露面 時,與她合說紅色的種子的留鳳分回時的情景:"當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