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薦_第1頁
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薦_第2頁
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薦_第3頁
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薦_第4頁
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霓炎的內(nèi)鏡診斷與分型(推存)()()一、前言胃炎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慢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十分復雜,并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自1985年Marshall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Hp)以來,具引起胃炎 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認同,但除胃鏡下經(jīng)噴灑色素或放大胃鏡始可看到一定表現(xiàn)外, 不能直接觀察到其特有的征象?,F(xiàn)就胃鏡對胃炎的診斷、分型以及筆者的意見加以敘述,供同道參考。左:賁門在食管與胃連接處,淡紅色的食管黏膜與橘紅色的胃黏膜 形成明顯的分界線,兩者互相交錯, 構成齒狀線。右:正常胃底黏膜皺諼排列雜亂,與胃體大彎側皺諼相連接??梢娚倭砍吻宓奈敢壕奂谖傅?。圖1正常胃鏡圖象 二、急性胃炎急性

2、胃炎與急性胃黏膜病變(AGML之間并無明確區(qū)別, 只不過急性胃炎病變較輕,而AGMLffi狀及病變程度更重。此病于1968年由Katz及Siegel首先提出,內(nèi)鏡所見有急 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胃潰瘍、出血性胃炎。1973 年川井提出這是一組征候群,胃部癥狀突發(fā), 胃鏡及X線檢查見有異常, 稱為急性胃病變。病變并不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層甚至全層。1979 年竹本提出定義為急劇突發(fā)上腹痛和顯性出血,早期內(nèi)鏡檢查可見出血性糜爛、出血性胃炎、 急性潰瘍。這一急性改變不僅在胃黏膜出現(xiàn),20 %-30 %還同時見于十二指腸球部及下行角,稱為急性胃十二指腸黏膜病變(AGDML)圖2急性胃黏膜病變:有應激史

3、, 發(fā)病突然;胃黏膜廣泛糜爛、充血、水腫,并可見片狀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著胃壁。國內(nèi)以Schindler 分型:急性單純性外因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若病理改變以黏膜層病變?yōu)橹鳎瑒t與屬急性黏膜病變范疇。(一)急性胃黏膜病變病因1.食入致胃黏膜損害物質(zhì)。(1) 藥物:非爸體消炎藥、 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 抗生素、抗癌藥、口服降 糖藥類等。(2) 酒精。(3) 食品:辛辣調(diào)味品、 標等。(4) 腐蝕性物質(zhì):酸、堿等。(5) 毒性物質(zhì):氨類、甲醇、碑、汞等。2. 應激性潰瘍。(1) 精神性。(2) 肉體性:中樞神經(jīng)(Cushing潰瘍)、燒傷(Curling 潰瘍

4、)、手術、外 傷、敗血癥、 休克、低氧血癥、代謝異常等。3. 繼發(fā)于慢性病及臟器功能不全。(1) 肝硬化、 阻塞性黃疸(如下表)、惡性腫瘤等。各型黃疸的膽色素代謝變化特點 (2)肝、腎、肺衰竭及多 臟器衰竭。4. 急性胃腸炎的一部分:細菌性、 病毒性和過敏性等。5. 物理及機械性:胃內(nèi)異物、Mallory-Weiss 綜合征、胃息肉切除后、肝動脈 栓塞治療(TAE)后。6. 幽門螺桿菌(Hp)感染。7. 放射線。8.寄生蟲(二)急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急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見表1-1-1 。表1-1-1急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木村健)中村肇等認為,AGML屬前4型,應用起來很方便, 相當于悉尼分類中的 紅斑

5、型、 平坦糜爛型和出血型胃炎。三、慢性胃炎當今,Hp引起胃炎已被世界所認同。種植Hp所引起的多核細胞浸潤等急性變化,不久之后即變成慢性化。根除治療后可使炎性細胞浸潤減少,內(nèi)鏡變化明顯改善。這一系列變化在動物及人類都得到證實。但其炎癥在何處,是否為部分性, 能否進展成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尚不得而知。據(jù)悉尼系統(tǒng)將慢性胃炎分成兩型:一是胃竇部炎; 另一型為多中心型萎縮性胃炎。前者,以竇部為中心的炎癥,一般不進展成萎縮,歐美人多為此型,而日本人則較少, 我國是否也是如此尚不清楚。而多中心萎縮性胃炎, 其炎癥不僅在竇部, 胃體部也有炎癥, 有時發(fā)展成全胃胃炎(pangastritis), 萎縮性胃炎

6、逐漸進展, 最終出 現(xiàn)腸上皮化生性黏膜。很有趣的是以竇部炎癥為主者好發(fā)球部潰瘍,多中心萎縮性胃炎卻好發(fā)胃潰瘍。伴腸上皮化生黏膜的萎縮性胃炎則理解為癌前病變。上述兩型胃炎是否因東西方人的 Hp菌株不同, 免疫遺傳學的 差異,還是環(huán)境、 飲食因素不同? 尚不清楚。我國對慢性胃炎的診斷仍十分不一致, 很多人等待病理 組織學結果來診斷內(nèi)鏡下胃炎, 這就超越了肉眼的診斷能力, 以致 形成內(nèi)鏡所到之處無處不在的炎癥。這與定義模糊有關, 甚至可診斷為澆表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的內(nèi)鏡診斷:實際上指內(nèi)鏡下肉眼所看到的變化,而不是病理組織學顯微鏡下所見。隨著內(nèi)鏡器械的發(fā)展,光纖應用、 電子像素增加, 使肉眼所見更

7、加清晰, 因此在對慢性胃炎的診斷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一)Schindler 分類既往多采用此分類,比較簡便;但這一分類系采用半軟式胃鏡及大體標本所得到的結果, 很 難代表今日之所見。(二)1983年全國慢性胃炎座談會的分類1983年全國胃炎座談會提出分類建議以后,我國應用的分類是慢性淺表性、慢性萎縮性和肥厚性胃炎。1.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層有慢性炎癥性病理改變,病變可侵及黏膜的淺層或全層,但無腺體萎縮。此類病變占慢性胃炎中的絕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無癥狀或有上腹不適、消化不良等癥狀。胃鏡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種表現(xiàn)中的一種或數(shù)種。(1) 水腫:顏色發(fā)白,反光增強,胃小區(qū)結構顯著。圖3胃黏膜高度水腫,

8、 反光增強, 伴有充血。(2) 花斑:在橙黃色黏膜背景上出現(xiàn)紅色充血區(qū),呈紅色片狀或紅色條狀,或較彌漫發(fā)紅, 即所謂花斑或紅白相間現(xiàn)象。根據(jù)發(fā)紅區(qū)與背景區(qū)的分布情況,又可進一步描述為紅白相間以紅為主、紅白相間或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多為萎縮性)。(3) 黏膜脆弱:指輕微觸碰即有出血點或出血斑。(4) 滲出:指黏膜上有病理黏液滲出,常緊緊黏附于黏膜上,用水不易將 其沖洗掉,用力噴水將其沖掉時,常見其下面為發(fā)紅的黏膜或糜爛。(5) 糜爛:指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損, 可大可小,大的成片,可達1cm左 右;小的可如針尖, 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圍有紅暈。糜爛可分為兩型:平坦型,糜爛面基本與黏膜相平,多見于胃竇部或

9、幽門前區(qū);隆起型,指在黏膜上出現(xiàn)丘狀隆起,隆起的頂部出現(xiàn)火山口樣黏膜損傷,可附白苔或僅為紅色凹陷面,也稱痘瘡樣糜爛, 有人稱之為疣狀糜爛。糜爛與潰瘍的區(qū)別是潰瘍較糜爛的損傷更深,糜爛深度一般在1mm以內(nèi),病理觀察損傷不超過黏膜肌層,而潰瘍則深達黏膜下層或更深。糜爛分級中少數(shù)散在為輕度,多發(fā)為中度, 廣泛多數(shù)為重度。(6) 皺諼增生:指皺諼隆起、 肥厚、注氣后皺諼不能展平??梢愿鶕?jù)其增厚的程度分為3度:寬度5mm輕度;5-10mm,為中度;10mm為重度, 重度者也 稱粗大皺諼。(7) 黏膜下出血點:是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的, 呈斑點狀,類似麻疹的皮疹, 也可呈條狀或片狀,有時溢出黏膜??梢?/p>

10、根據(jù)出血點的分布分級,出血點散在分布為輕度,10個為中度,大片為重度。(8) 黏膜不平:可呈細顆粒狀(也可稱輕度)、粗顆粒狀或鋪路石狀(也可稱重 度)。(9) 黏膜出血:可呈散在點狀、 斑狀或片狀出血斑,甚至可見到向腔內(nèi)滲血??梢园瓷鲜鲳つは鲁鲅c的標準分級。(10) 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小部分病例可伴有腸化上皮,多為小腸型。平坦型腸化生黏膜不平,呈灰白色鱗片狀或點狀。隆起型腸化生常呈局灶性扁平隆起,灰白色,近看表面粗糙呈絨毛狀。用0.1 %-0.5 %亞甲藍(美藍)直視下噴灑,1-2min后用水清 洗,因腸上皮有吸收功能,染為藍色,可有助于診斷。腸化生為炎癥修復引起,腸

11、化生細胞具有腸黏膜的某些性質(zhì)。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胃鏡診斷,根據(jù)1983年全國胃炎座談會的建議, 不主張分型太多, 主張必要時將病變的具體表現(xiàn) 在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下加以具體描述,如慢性淺表性胃炎伴多發(fā)性糜爛或伴痘瘡樣糜爛等。依此類推,以避免診斷名詞太多,不容易掌握。2. 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除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在青年時發(fā)生外, 常見于40歲以上的人,應屬退行性疾 病,可能是機體走向衰老的表現(xiàn)之一, 也可能與Hp的長期感染有 關。因有癌變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重視。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胃鏡下,除可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各種表現(xiàn)外, 常有以下表現(xiàn):(1) 皺諼萎縮:主要表現(xiàn)在胃體部,根據(jù)萎縮程度可分

12、為3度,皺諼變細為輕度,皺諼消失為重度, 介于兩者之間為中度, 重度者也稱胃萎 縮。(2) 血管顯露:正常胃黏膜只在胃底及胃體上部可以看到血管,其他部位看不到血管。萎縮性胃炎因黏膜萎縮變薄而血管顯露,但在大量注氣時由于正常黏膜擴展變薄也可看到血管, 所以也不能以血管顯露進行診斷。只有在少量注氣時看到黏膜下血管才是血管顯露,為診斷萎縮性胃炎的一個較為可靠的指標。但有些萎縮性胃炎在萎縮的同時伴有黏膜代償性增生,增生的黏膜變厚,黏膜下血管則不易被看到。(3) 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縮、增生,加以腸化生, 黏膜常明顯粗糙不平, 或呈結節(jié)狀、鱗片狀凹凸不平。左:胃黏膜一部分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粗糙不平,血

13、管透露(萎縮), 另一部分充血發(fā)紅,伴有水腫(淺表)。兩者邊界十分明顯。右:胃竇粘膜充血水腫,粗糙不平,密集的扁平隆起似鋪路石子樣。圖4 :慢性萎縮性胃炎但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病理檢查,病理組織學有腺體萎縮時才能確診,肉眼與病理的符合率較低,為30 %-60 %,所以不能單靠肉眼診斷。由于萎縮性胃炎是灶性分布, 多從胃竇部小彎起始,沿 胃小彎逐漸向上發(fā)展。因此,活檢需多點進行,從胃竇、移行部、胃體小彎及大彎側、前后壁側各取一塊, 至少應從胃竇、 胃體大彎及小彎、 移行 部、賁門部的小彎側各取一塊,以防漏診,并了解萎縮的范圍。萎縮性胃炎多伴有腸化生, 腸化生活檢標本最好經(jīng)黏液組織化學染色,以

14、便根據(jù)所含黏液的性質(zhì)進行分型。萎縮性胃炎有癌變的可能性。為早期發(fā)現(xiàn)癌變, 主張對萎縮性胃炎進行定期胃鏡檢查,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如發(fā)現(xiàn)中或重度異型增生,應縮短觀察期限為半年。如異型增生范圍較明確,可用大活檢方法將病灶切除。( 三)1990年世界消化病學會悉尼系統(tǒng)分類法1990年8月在悉尼召開的世界胃腸病會議上,提出了新的慢性胃炎分類,稱為悉尼系統(tǒng)分類法。這一分類法是參考以前各種分類方法的優(yōu)點,加上病因學方面的進展,綜合而成。悉尼系統(tǒng)分類法包括組織學分類法和內(nèi)鏡分類法兩個部分。因內(nèi)鏡主要是根據(jù)肉眼觀察進行診斷,與組織學的分類還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將兩個分類法分別列出。悉尼系統(tǒng)的內(nèi)鏡分類法(表1-

15、1-2)雖容易理解, 也不是很難掌 握,但需各項資料齊全, 因此并不容易。此分類法與目前我國廣泛應用的分類法有很多不同,我國并未完全米用。悉尼內(nèi)鏡分類法將胃炎分為7種:(1) 紅斑/滲出性胃炎:鏡下有點片狀紅斑, 黏膜細顆粒狀, 光澤消失,伴有點狀滲 出,有時可見輕度的脆性增加, 多發(fā)生于胃竇部, 也可以是全胃 炎。可以分為輕、 中、重度三級。圖5胃體部黏膜充血水腫,可見比較密集的圓形充血性紅斑,伴有病理分泌物滲出。(2) 平坦糜爛性胃炎:病變以平坦糜爛為主, 主要在胃竇部, 也可發(fā)生于全胃。病變可被一層滲出物覆蓋,有時沿著皺諼出現(xiàn)條狀糜爛和灶性 紅斑??梢苑譃檩p、 中、 重三級。(3) 隆起

16、糜爛性胃炎:病變以隆起型糜爛為主。根據(jù)病變的數(shù)目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級。圖6胃竇黏膜密集分布小結節(jié)狀隆起,隆起頂端糜爛或有凹陷,伴有充血水腫(4)胃炎伴萎縮:在少量充氣時, 可見黏膜血管顯露, 皺諼變平甚至消失,可能見到灰白色斑狀腸化生??筛鶕?jù)血管透見的情況分為輕、中、重度三級。(5) 出血性胃炎:特點為黏膜上有點狀瘀斑或滲血。一般按出血斑的多少分級。左:男,50歲。飲酒后上腹痛。胃體大彎粘膜充血水腫, 多發(fā)糜爛及出血斑。右:男性,37歲。便黑。胃體粘膜充血水腫,可見片狀糜爛出血斑, 色澤紅白相間,以 紅為主。圖7 :出血性胃炎 (6)胃腸反流性胃炎:皺諼有紅斑、 水腫,胃腔內(nèi)有膽汁, 幽門口

17、附近黏膜呈牛肉樣紅色,皺諼明顯水腫,甚至呈息肉樣。也可按輕、 中、重度分級。(7) 粗大皺諼性胃炎:皺諼明顯粗大, 充氣不能展平。Mntrier病有大量黏液,胃泌素瘤可見胃小區(qū)顯著,胃腔內(nèi)有大量稀薄分泌物。高分泌性肥厚性胃炎有肥厚的皺諼,表面失去光澤及有不規(guī)則的色素脫失。圖8胃黏膜皺諼粗大, 反光減弱,水腫松如海綿,呈天鵝 絨狀。悉尼系統(tǒng)的組織學分類包括三部分:病因學(前綴)。局部解剖學(核心)。形態(tài)學(后綴)。(1) 病因學(前綴):包括微生物學因素(如Hp、胃螺旋菌等)、免疫學因素、 藥物 因素及其他與胃炎相關的因素,也可分為非特異性慢性全胃炎或特殊類型的如結核、嗜酸性全胃炎等。(2) 局

18、部解剖學(核心):將胃炎分為急性、 慢性或特殊類型。病變分布在胃體、胃竇或全胃。(3) 形態(tài)學(后綴):一般常只取胃體部或胃竇部的活檢,對全面診斷不利。表1-1-2 胃炎悉尼分類(內(nèi)鏡診斷)( 四)1996年悉尼新分類在病理診斷方面作出修改、補充和統(tǒng)一,主要依據(jù)病理達成共識。( 五)2019年中華消化學會井岡山分類1. 分類。內(nèi)鏡下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非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表1-1-3)。如同時存在平坦糜爛、 隆起糜爛或膽汁反流,則診斷為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或伴膽汁反流。2. 病變的分布和范圍。分布于胃竇、胃體和全胃。3. 診斷依據(jù)。淺表性胃炎:點狀、片狀或條狀紅斑, 有

19、出血點。萎縮性胃炎:黏膜呈顆粒狀, 黏膜血管顯露, 色澤灰暗,皺諼細小,黏膜 粗糙不平。表1-1-3慢性胃炎井岡山分類胃鏡描述此分類實際以病理為基調(diào),內(nèi)鏡未對淺表性胃炎進行分型,只在胃炎后面綴 以所見對1983年胃炎座談會中的花斑樣紅白相間予以去除,使內(nèi)鏡下未見異常的診斷有所增加。但日常工作中,由于所做活檢都見炎癥,若活檢報告無異常所見,則胃鏡診斷準確性大大下降,如何解決,未予確定。(六)2019年日本胃炎研究會分類2019 年2月日本胃炎研究會制定了新的分類標準,包括內(nèi)鏡分級和基本分型、診斷標準兩部分(表1-1-4、5)。表1-1-4 日本胃炎研究會內(nèi)鏡分級表1-1-5日本胃炎研究會胃鏡的基

20、本分型及診斷標準日本胃炎研究會、世界消化病學會(悉尼)和全國胃炎座談會分類比較總結于表 1-1-6。當今幾乎所有胃病變皆以慢性胃炎為背景而發(fā)病。胃、十二指腸潰瘍,特別是后者約90 %以Hp胃炎背景發(fā)病。 胃潰瘍尚有30 %與Hp無關,而是非爸體消炎藥所致。因此也有70 %的發(fā)病背景為慢性胃炎。日本以胃體部胃炎為背景發(fā)生胃潰瘍較十二指腸球部潰 瘍者為多,也就是說胃竇部胃炎較胃體部胃炎少,而歐美國家則胃竇部胃炎多。我國北方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發(fā)病率高于南方。日本學者認為胃竇部胃炎也會伴有胃體部胃炎,這一種族區(qū)別是很有趣味的問題。Hp慢性胃炎不僅與潰瘍病明顯相關,與胃癌發(fā)病也有很深的關系, 認為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為癌前病變,由于胃體胃炎是 長期病變,萎縮性胃炎高度進展過程中出現(xiàn)腸化生,Hp慢性胃炎也就成為胃癌的背景。有人以血清Hp IgG為指標,陽性者發(fā)病可能性是陰性的2.0-2.5 倍。然而萎縮明顯性胃炎發(fā)生癌癥的可能比(Odds)為68 ,說明Hp 慢性胃炎發(fā)生癌癥的危險率較高。Uemara 報告,對Hp感染陽性與陰性者經(jīng)平均 7.8年(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