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案_第1頁
《蠟燭》教案_第2頁
《蠟燭》教案_第3頁
《蠟燭》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蠟燭教案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 二、 教學重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三、 教學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四、教材分析:這是一篇戰(zhàn)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的墳頭。文章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zhàn)斗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lián)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

2、受老婦人對蘇聯(lián)戰(zhàn)士情同母子的深情。五、學生分析:本文意蘊豐富,有許多意味深長的句子,學生分析起來可能不太容易。六、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戰(zhàn)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么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huán)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征意義,啟發(fā)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zhàn)爭的思想。教學中對于二戰(zhàn)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shù)慕榻B,當有助于學生的認識。 七、教學方法:以自學為主,老師加以引導,注重朗讀法、引導法。八、教學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提問、導趣:我們經常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用到蠟燭?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思考在下列的場合中

3、蠟燭的作用:1、我們過生日,家里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里蠟燭起著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2、當發(fā)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寄托懷念、哀思。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5、“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帶著這個問題,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下這篇課文,并給每段段落標上序號。)二、介紹時代背景: 1944年9月中,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xié)議。隨后又在克拉約

4、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zhàn)的南保協(xié)定。貝爾格萊德戰(zhàn)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qū)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tǒng)一的作戰(zhàn)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三、介紹作者及本文體裁: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lián)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zhàn)爭題材的創(chuàng)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

5、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本文是一篇通訊: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xiàn)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tǒng)。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四、誦讀積累,整體感知。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2、這是一篇戰(zhàn)地通訊,你能找出其中的記敘要素嗎?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44年9月1

6、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lián)紅軍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位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五、分析文中的描寫:1、你發(fā)現(xiàn)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盡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后歸類)。 2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huán)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

7、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yōu)槔蠇D人的行為而感動。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zhàn)斗情誼的見證。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xiàn)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zhàn)士的沉痛哀悼。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lián)紅軍滿懷敬意。年

8、輕的紅軍戰(zhàn)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xiàn)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4、 最后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lián)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六、課堂小結:“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zhàn)爭的陰霾,燃

9、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yōu)榧t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zhàn)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七、課后作業(yè)閱讀下文,完成問題圣誕夜休戰(zhàn)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一個小小插曲,它發(fā)生在1944年圣誕夜??拷壤麜r邊境的德國亞爾丁森林區(qū)有間小木屋,住著一戶人家,娘倆是為了逃避轟炸才躲到這來的。這是,突然響起了敲門聲,母親慌忙吹熄蠟燭,打開了門,門外站著頭戴鋼盔的士兵,身后還有一個人躺在地上,血染紅了雪,其中一個人操著聽不懂的語言,母親馬上知道他們是美國兵德國的敵人。美國兵聽不懂德

10、語,母子倆又不懂英語,幸好雙方都能講幾句法語,母親瞧著那傷得很重的美國兵,終于動了惻隱之心。兩個美國兵一個叫杰姆,另一個叫落賓,傷兵叫哈瑞。他們與自己的部隊失散了,在森林里亂闖了3天,饑寒交迫,走投無路。母親吩咐兒子:“去把赫爾曼捉來,還要6個馬鈴薯?!焙諣柭傅氖悄侵晃ㄒ涣糁墓u,本來打算等被征去當民防消防員的父親回家過節(jié)是一同享用的。正布置餐桌時,來了4個德國兵。兒子嚇得渾身不能動彈因為窩藏敵軍是要作為叛國醉論處的。母親雖然也害怕,還是鎮(zhèn)靜地迎上去:"圣誕節(jié)快樂!"“我們找不到部隊,能在這里休息一下么?”帶隊的下士問?!爱斎弧!蹦赣H說,“還可以吃一頓熱飯??墒?,這還有

11、位客人,你們也許不會把他們當朋友。我們要過圣誕夜,不準在這里開槍。”“是美國兵嗎?”“聽著,”母親嚴肅地說著,“你們,還有里面的幾個,都可以做我的兒子,今夜,讓我們忘掉這回事吧?!?個德國兵一時呆住了。母親拍了:“話已經說夠了,請進,把槍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該吃飯了。”德國兵恍恍惚惚,聽話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國兵也照這樣做了。德國兵和美國兵緊張地擠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尷尬。母親神態(tài)自若,“這下赫爾曼不夠分了,快去拿些馬鈴薯和燕麥來,孩子們都餓壞了。”當兒子從儲藏室回到物理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德國兵正在檢查哈瑞的傷口,不共戴天的仇敵仿佛成了一家人。這種奇特的休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第天早上。母子倆用盡有的竹竿和臺布

12、制成一副擔架,讓哈瑞躺上去,隨后把客人們送到門外。德國下士指著地圖指點美國兵怎樣走到自己的防線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別。母親激動地說:“孩子們,但愿有一天你們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們?!钡聡兔绹喾吹姆较蜃呷?,消失在白茫茫的森林里。11、請試著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惻隱:指對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 (2)尷尬:神態(tài)不自然。 1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內容。 一位德國母親收留交戰(zhàn)的美德士兵,平安地度過了一個圣誕夜。 13、母親說:“今夜,讓我們忘掉這回事吧?!边@句話中的“這回事”指什么?“孩子們都餓壞了”中的“孩子們”指的是誰? “這回事”指相互為交戰(zhàn)雙方這一事實;“

13、孩子們”指德國兵和美國兵。 14、“母親激動地說:孩子們,但愿有一天你們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們!”請說說母親“激動”的原因是什么。 母親親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敵人能夠友好相處,非常高興,她相信人民之間沒有仇恨,戰(zhàn)爭會很快結束的,所以很“激動”。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國母親勇救美國士兵的舉動?文中的母親是個勇敢、慈愛、富有同情心、有著博大胸懷的人。雖然她是德國人,但她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她痛恨戰(zhàn)爭,渴望和平。因此,當美國士兵向她求救時,她才會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猶豫地收留了他們,并殺掉家中唯一的公雞來款待他們。這位德國母親是偉大而可敬的。板書年老體弱             生命之光   老婦人       行動吃力 蠟燭     英勇無畏        寄托哀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