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結跏趺坐功法_第1頁
佛家,結跏趺坐功法_第2頁
佛家,結跏趺坐功法_第3頁
佛家,結跏趺坐功法_第4頁
佛家,結跏趺坐功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佛家,結勘口趺坐功法佛家結勘口趺坐功法劉佩文結勘口趺坐式功法是一種佛家功法,為阮印長先生創(chuàng)編。阮先生是一位佛學家和周易研究家,道號彌山法師、妙覺居士,曾著有造化通、大學新義等書。先生練功數十年,功底深厚,以坐代臥,身體健實,功法細膩,造詣精深。劉佩文先生于16歲從師學功兩年,沿用師法,揣摩鍛煉二十多年,深受其益,現年近花甲,健康程度不減二十多歲時?,F將此方法介紹給氣功愛好者。這一功法以坐式為主。坐時將兩足背搭于左右大腿上,謂之全跳趺坐,將左或右之一足加于左或右之一股上,謂之半跳趺坐。.全跳趺坐又有所謂“吉祥坐”、“降魔坐”兩種,先以右足搭左股,次以左足搭右股謂之“降魔坐”,反之為“吉祥坐”。全

2、勁趺坐俗稱“天盤坐”、“雙盤坐”,這種坐法底盤鞏固,上體虛靈,健身效果好,但難度較大,初學時不易上坐,片刻即感踝、膝關節(jié)酸疼,腿部麻木,對年老體弱者似不易掌握。為此,初學此功者先以“人盤坐”為宜,即兩腿交叉成人字形的自然盤膝坐法,待習慣鞏固后,即接練“地盤坐”,即以左腿搭于右腿或右腿搭于左腿上的半跳趺坐,俗稱“單盤坐”。待有基礎后,再練全跳趺坐,這一過程,需二至三年。結全跳趺坐要求入座后安、穩(wěn)、定、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美色耀于前而心不搖,鎮(zhèn)定自如。思想上澄清雜念,高度集中,要求練功逐步達到三種境界:第一是“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第二是“一念代萬念,清明氣如神”;第三是“逍遙于人外,蟬蛻

3、生塵?!?,達到無色無相、無聲無形的虛極靜篤境界。此三種境界,詳述如下。這一功法在思想境界上首先的著眼外是“離欲”(即拋卻自身的各種欲望),著重于內心煩雜念的調伏,使內心不系念于外境,不追逐于塵欲,不執(zhí)著于人我,不計較于得失,達到內心高度的凈化。在初步調心離欲的基礎上,方可進一步練功。一、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結半跳趺坐,正腳貼印,澄清思慮,行凈水洗身法(舊名觀音灑凈法)。設想空中一股清凈溫水,居高淋下,從頭頂至足心,自上而下,洗滌全身,配合呼氣(吸氣時可不經意),想全身所有疾病,煩惱、痛苦、污穢均被凈水從頭到腳沖滌干凈,如是重行3次。沖洗后有輕松、舒適、愉快、溫暖四種感覺。接著系念一臍下二寸左

4、右之氣海、石門兩穴間的區(qū)域(即丹田),配合呼吸。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中心向腹腔前面緩緩擴沖,同時腹壁略外張,吸時意想氣從腹腔前面向背后收縮,同時腹壁略內收,如是柔、緩、細、勻地一呼一吸,一張一縮,意念與呼吸保持一致。這樣一呼一吸謂之“息”,使呼吸全任自然,無絲毫滯塞勉強之意,逐步地把呼吸調是深、長、靜、實。吸氣時須略注意收腹,凝神丹田,呼氣時緩緩放松小腹,自覺氣向腹周擴散,略有膨脹感。呼吸時宜內視丹田,緩納細吐,保持腹暖不寒,氣潤不燥,不拘不忽。息之姿態(tài)式宜靜,閉口斂鼻,緩靜細勻,對鏡呵氣不留溫痕,羽毛近鼻不見微動。息之運力宜實,氣聚丹田有充沛浩然之感,自覺上體虛靈,下體沉實,微微綿綿,有息如無

5、。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守竅調息達如深、長、靜、實,則心腎相交,服陽自然調合,先天元氣蒸發(fā),古人謂之“胎息”。至此每息一相,自覺氤氤騰降,雖停閉口鼻,元氣仍自然由入,且入無積聚,由無分散,體相松舒,豁然清靜,全身有酥軟美快之感。此后,元氣逐步上升于大腦泥丸宮內,恍覺一股清靈之氣直沖祖竅,耳目倏覺大放光明,迥不同于平時?!疤ハⅰ卑l(fā)動之后,元氣與呼吸相合相比。一呼元氣入丹田,一吸元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了任、督循環(huán),古稱“小周天”。功候純熟之后,元氣直達四肢百骸、周身關竅,一身上下,氣機流暢,骨節(jié)疏通,無微不至,無孔不入,凡有疾病不適之處,均經元氣之疏通修補,而逐步恢復健康。如此氣運周身,循環(huán)不

6、息,古謂“大周天”,為繼練以下各種功法打下堅實基礎。故這一步是“結跳趺坐功”中的第一步,是基礎功夫,十分重要。二、一念代萬念,清明氣如神姿式仍為半跳趺坐,但上面的腿應盡量往左邊或右邊移動,過“懸中穴”(踝骨上3寸),搭于大腿之上,為結全跳趺坐打基礎。其余姿勢同前述,勘口趺坐后,行放松清靜功。(1)白云蓋頂法:設想高空一縷皎潔雪白的云朵,落頭頂沿四周而下,將五官七竅全身龕罩封閉,逐步從上下左右向體內滲透,縮聚至臍下丹田處,凝聚成小氣團。系念意守一會后,氣團由丹田漸漸向四周擴散,充滿全身四肢百骸。略停片刻,想此身潔白通明、晶瑩透徹、絲毫無瑕,然后凝神斂氣,納于臍下丹田,蘊蓄謹密,一絲不漏,保持心靜

7、不散,氣結不漫,精固不泄,內想不由,外想不入的內抑制狀態(tài),使神息相依,意氣合一,息相深、長、靜、實,四門收斂,凝注丹田,于是元氣充融,有通任貫督的感覺,持此境界,可達這一功法的要求。(2)毛孔開合法:凝神意守,納氣歸根臍下丹田,吸氣時意想元氣從身體各部向丹田聚集凝結(丹田部位自然向內收合),接著自然地作片刻閉氣,隨后進行呼氣,同時意想元氣自臍下丹田向全身各部擴散充盈(以不向頭部擴散為,使頭保持虛靈)。呼氣后仍自然地稍閉氣。久之,隨著一呼一吸,似有陣陣暖氣,均勻地向全身擴散,溫柔松軟,極為舒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心思調融,細聽心音(心臟搏動的聲音),一呼一吸與心音節(jié)律配合(或一呼一吸時各配合心音

8、2至3次均可)呼氣時意想元氣透過全身沖起毛孔,吸氣時意想全身毛孔納自然清氣透體歸于丹田,全身毛孔隨著心音的搏動,一張一合,一生一納(這時呼吸只是輕微的意念活動),心思寂然寧靜,氣血豉蕩能聞。停練時可作氣息歸元法收功,即以丹田為中心從左到右,從小到大劃36圈,雙從大到小,從右到左劃24圈,領氣歸于丹田。(3)氣透骨髓法:寧神固氣于臍下丹田,將內氣引至尾閭,沿脊柱提氣至頭頂百會穴,略停片刻,內視全身骨骼,以意領氣(配合呼氣),從頭頂由上到下沿骨髓中心緩慢地下行到達兩足尖,然后以意領氣從足尖端緩慢地沿原路線返回頭頂。如此上下往返,使呼吸逐步加深加長,久練后氣息深透骨髓,打通全身關竅,上下內外暢通無阻

9、,可以消除隱患,大有益于健康。停功時,用平圓立柱收功法,即從頭頂以意領氣至臍下丹田中心,沿腰圍部位以丹田為中心點劃圈為軸,上頂喉頭,下達會陰,成一圓柱體,由左向右轉50次,反向也轉50次,轉時似一*圓柱在中宮轉動。轉完后意將些柱上下兩端同時向中間擠壓,化為一點,潛入臍下丹田,固守三思,即行停功,這兩種功法能增長元氣,使元氣由淡到濃,由淺入深,達到氣斂入骨的效果,為下一步內呼吸的高級功法打下基礎。三、逍遙于人外,蟬蛻由塵埃姿式:結全跳趺坐式,兩足掌朝天,懸頂鉤腮,塞兌垂簾,凝神內觀,雙掌貼印,抱于臍下丹田之前,結成五心(頭、兩手心、兩足心)朝天全勁口趺坐式。(1)環(huán)抱明珠法:行放松清凈誘導法后,

10、凝神斂氣于臍下丹田,使氣息交融,呼吸極其微細。設想自身周圍環(huán)抱一大蔚藍色的大圓球,自身懸坐圓球的中心,藍光四周環(huán)抱。此時百脈充和,一片光明,除有心音搏動及極其輕微呼吸久,別無他物,進入高度寧靜境界。此時意想呼氣時圓球上端的清氣沿頂門直透中宮而達下端,吸氣時圓球左右兩邊的清氣向中宮擠合,一透一合,上下左右,通透無阻,輕靈飄逸,神虛體靜,剎時眼前一片白光,與自身合而為一,片刻一個金光燦爛的火球,在眼前上下閃耀浮動,古人謂之“覺明”。這種現象,一般由現不長,有時忽隱忽現,有時由現較長,取決于練功的深度,但不應有意追求。如停練即以平圓式收功法(如前述)收功即可。(2)寶瓶住氣法:姿勢及松靜誘導法同上述

11、。練功時設想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于頭頂之上,照耀著自身清涼明凈,頃刻化為五色光彩,凝成晶瑩的甘露,從頂門灌入,直透自身中宮而達會陰,再分兩股通到左右足心涌泉穴,想甘露所至之處,將一切疾病、痛苦、煩惱、憂郁徹底干部地叢全身毛孔中排洗由去,全身干凈、明徹、純潔、一塵不染。此時,復想此甘露上從頭頂下降,下從足尖回升,同時歸至臍下丹田會合停住。將氣吸入后,封住上下二口,使內氣不外泄,外氣不內透,停閉口鼻呼吸,能停久更好,至不能再忍耐時,足以鼻微微以意呼氣,不可由凈。此時設想脊柱中有一導管,將余氣慢慢地滲入管中,漸漸消失,不得外散。此功法要求較高,全憑丹田內呼吸,極為綿細,久之能達神清氣靜、虛靈無身、經

12、久不息的高度境界。停閉呼吸的鍛煉方法,必須循序漸進,初練時間不宜過長,練后如由現頭昏感,應及時以“貫氣法”糾正,久勤而行之,則氣功之道,日漸領略殊深。四、幾點說明(1)結跳趺坐功法(俗名雙盤功),動作雖簡,但要達到“五心朝天”的要求,必須由簡到難,先把單跳趺式(俗或單盤,但腿的搭法要求上邊的腿和下邊的腿相搭處要過踝骨)坐好,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如遇練功后足麻,兩膝酸痛,可自行于痛處施以按摩、即打、點穴等手法,或雙手攀緊膝蓋,用手扣住,可緩解,久之,麻痛感消失,四肢如帶,下坐后感到輕浮敏捷,有飛騰之感。(2)以上功法可依次而練,也可擇其中一、二種功法堅持練習。(3)一般練功一、二月或更長時期

13、,會由現口水增多、暖氣、腹鳴放*、冷、熱、麻、癢、輕、沉、脹、疼等現象,均屬練功正常反應,不必恐懼,應隨其自然。(4)此功法亦可行、站、臥姿式結合進行、意念、調息的方法可運用到這些姿式中去。其中“毛孔開合法”、“氣透入骨法”、“環(huán)抱明珠法”、“寶瓶住氣法”還可用于慢步行功五、阿宇觀超覺記憶法“阿字觀”是一種激發(fā)潛在意識功能的冥想法(即閉目靜思)。屬于下三部瑜伽的凈菩提心觀(亦即有相瑜伽)。阿字乃一切音之最初,并周遍于一切音。阿宇又為“內我”,代表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第八識)。首先準備一幅桂圖,長寬各40公分,上面畫阿、蓮、月,“阿”遼為梵文。將此圖桂墻上,行者離此圖約60公分,調身為七支坐(眼微開而不瞬,又眼守鼻端),圖的高低以行者觀阿、蓮、月在正中為宜。室內要安靜,光線要柔和。第一步;首先觀清圖上之阿(阿字放素色白光)、蓮、月,歷歷分明。并隨生入思念“阿”字。第二步:于自身中觀看阿宇蓮華月輪白耀分明。想自身本此阿宇所產生,使阿宇之光遍于全身。第三步:觀想面前之阿宇已入身。身外月與身內月相合,自心與阿宇蓮華月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