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分享行為的分析報告_第1頁
有關幼兒分享行為的分析報告_第2頁
有關幼兒分享行為的分析報告_第3頁
有關幼兒分享行為的分析報告_第4頁
有關幼兒分享行為的分析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關于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分享是人們在積極的社會交往中經(jīng)常采用的行為,又是與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質(zhì)上的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幼兒園是幼兒接觸到得最初社會集體形態(tài),在我的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幼兒樂于表現(xiàn)、喜愛活動、興趣廣泛,但在集體生活中卻不是很樂意與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這對幼兒的成長不利,所以就如何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作為研究的核心,在結合家訪、與家長交流的基礎上,探究家、園聯(lián)動的結合點,共同培育幼兒積極分享的社會行為。由于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時間幼兒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無法到位,大部分幼兒存在分享意識不強,言行表現(xiàn)不一,家園教

2、育不一致等問題,為了更好地讓幼兒與他人交往,可以通過以校為主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幫助幼兒認識分享行為;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分享的快樂;為幼兒提供一個分享的情境;同時做好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家長樹立榜樣,達到家園一致積極地教育幼兒,為孩子以后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一、研究的緣起1、在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調(diào)查時,我記錄了以下兩個案例:案例一:想帶來一輛玩具車,并告訴老師,他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動時,想高興地拿出自己的車,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別人摸他的車。老師說:“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帶來給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給×××玩一下,好嗎?”想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車,

3、猶豫了一下遞給了小朋友。接下來,想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玩具,也不讓玩具離自己太遠。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著兩個果凍,老師逗她說:“小米粒,把果凍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老師,然后一直注意老師接下來怎么做。過一會兒,她見老師仍沒把果凍還給她,就說:“給我!”老師說:“你剛才不是已經(jīng)答應送給我了嗎?為什么現(xiàn)在又不給我吃了?”小米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小米粒的媽媽告訴老師,類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鬧來解決問題。雖然經(jīng)過了一年托班和一學期的集體生活,大部分幼兒已經(jīng)萌發(fā)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jié)。2、幼兒分享行為問題現(xiàn)狀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有爸爸媽媽、爺爺奶

4、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護與寵愛,特殊的家庭地位讓很多孩子表現(xiàn)出任性、自私的品質(zhì)。幼兒在入園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沒有分享的意識,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尤為突出,實際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幼兒園的集體教育讓幼兒有機會與同齡人游戲與交流,促進其社會化的萌芽。幼兒缺乏集體生活的經(jīng)驗,很多幼兒不知道與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間區(qū)域活動中,A和B小朋友都在建構區(qū)搭房子,A把一大堆積木攬在自己面前,一個人玩;B小朋友需要一些長條積木,可是沒有了,他看到A那里有很多,伸手去拿,A馬上護住積木,大聲說:“你干什么啊,這是我的積木!”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成為家庭中的“獨占”主體。無論是玩

5、具還是食物,孩子都習慣了一個人“享受”,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拒絕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獨占心理,認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應該以自己為主。另外,由于現(xiàn)在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居住于樓房的居民與鄰里間的交往越來越少,這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從而剝奪了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造成孩子自私的特點。家園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兒不分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幼兒園老師教育幼兒有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長卻不然,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一位家長,她是這樣教育她的孩子的:“媽媽給你買的新玩具很貴,你一定要愛護它,不要給小朋友弄壞了?!庇谑?,幼兒為了不讓小朋友弄壞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

6、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了。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孩子的利益,但阻礙了孩子的長遠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格局已經(jīng)不允許固守一己,而需要融合,家園共同教育迫在眉睫。二、幼兒分享行為的引導策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進幼兒生理、心理、智力和諧發(fā)展,為幼兒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質(zhì)基礎?!庇變喝雸@后,逐漸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經(jīng)過老師、家長的引導,已經(jīng)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識,但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要求別人給自己分享,卻不愿意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享的行為。如在課間活動中,有兩名幼兒為爭搶動物玩偶發(fā)生了爭執(zhí)?!斑@是我的玩偶,我的,

7、不給你玩?!逼渲幸幻變捍舐暤恼f著,當老師問他們:“小朋友帶了玩具,應該怎樣玩呢?”“應該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搶的,要壞掉的?!眱扇擞滞瑫r回答了老師。像這樣“兩面派”的例子出現(xiàn)很多,似乎孩子明白要做到共同分享,但又無法抗拒玩具、食物的誘惑和占有欲。在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家長總說孩子什么都不缺,不可能跟別的小朋友搶,但為什么一個不起眼的玩具在幼兒園卻成了“香餑餑”呢?1、抓住契機,激發(fā)分享意愿集體教學活動中由于孩子較多,當發(fā)生幼兒為爭搶互不相讓的時候,為了讓課程繼續(xù)進行下去,教師往往考慮到課程的繼續(xù)開展和課堂的穩(wěn)定,而采用暫時性的安撫讓其中一方退讓,并未能從根本上引導孩子學會分享,這就使教育理

8、念和實際操作的脫節(jié)。這一“快”一“慢”在無形當中錯失了幼兒分享教育引導的良機,片面追求課程操作的順利而忽視了存在的問題,如果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將分享作為幼兒常規(guī)進行引導,化“快”為“慢”,在班級中隨時隨地創(chuàng)設分享情境,讓幼兒形成良好的第一意識,通過“慢”教育打牢基礎,那么無論在那個環(huán)境中,幼兒都會表現(xiàn)出良好的下意識反應。所以,幼兒的分享教育“快”不得。要讓幼兒進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強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對此,可組織幼兒開展認識班級的活動,讓他們認識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種物品,要讓幼兒知道這些物品是幼兒園大家共同擁有的,每個成員都有使用支配的權利。其次,讓幼兒意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大家

9、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玩玩具,發(fā)現(xiàn)少了幾樣;看看書,發(fā)現(xiàn)少了幾本;遇到這種時候,孩子們是如何解決的呢?相信在沒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數(shù)幼兒會為了能占有玩具或圖書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兒只會用目光或語言求助于教師的協(xié)調(diào)。少有幼兒會與同伴協(xié)商:“我們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是為最好的教育方法。這時老師不妨以一個玩伴的身份向幼兒協(xié)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 “你先看,等會兒給我看,好嗎?”對于稍大一些的幼兒則可以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又如美術活動時,一組幼兒使

10、用同一盒中的一種顏料;滾球游戲時,雙方共同使用一個皮球,只有輪流推動皮球,游戲才能得以繼續(xù)。2、參與情境,體驗分享樂趣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具有“相互性”,所謂相互性也可以說是可逆性,即甲對乙的行為,乙也可以以同樣的容或方式反饋給甲,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擁有說某些話、做某些事、以某種方式說話以與以某種方式行動的權利。這種相互性可以直接導致、平等和公正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規(guī)則。因此,鼓勵幼兒自主地與同伴交往也是讓幼兒學會分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學期我們班舉辦玩具展覽會,讓幼兒自帶玩具,并與同伴自主交流,想辦法怎樣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當一方不愿意分享時另一方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回

11、應對方對自己所采取的行為,導致幼兒不修正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而讓孩子學會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親眼見證這種品質(zhì)。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圍巾給寶寶讓他當作超人的披風、問問他你能不能試試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這個詞來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別忘了告訴他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比如感覺、想法、故事)也能夠分享。最重要的是讓他看到你在給予、獲取、妥協(xié)和與他人分享方面的行為。3、借助文學作品的力量在集體活動中可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幫幼兒理解、體驗分享的快樂。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心變化,對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獨感與與人分享時的滿足、快樂感能產(chǎn)生共鳴。

12、例如組織幼兒討論:小姑娘拒絕小動物時,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氣,我有點不喜歡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會怎么做呢?(幼兒都表示邀請小動物們?nèi)ゼ依镒隹?;有的還表示分給小動物吃餅干等等)看來孩子們已從小姑娘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chǎn)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皮亞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fā)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币虼?,作為老師,我們還是應盡量多給幼兒創(chuàng)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fā)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xié)調(diào),引

13、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yǎng)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求他們應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形成換位意識,從而克服以我為中心,養(yǎng)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zhì)。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fā)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4、訓練提高,建立分享規(guī)則幼兒園里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

14、為了同一件玩具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寧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讓與別人玩。幼兒的這些行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現(xiàn)。目前,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從而養(yǎng)成了它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huán)境和教育情景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tài),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規(guī)則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所建立的分享規(guī)則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平等分享。要做到這一點不大容易。因為這一時期的幼兒交友更多的由利益決定。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

15、平等的分享行為。如:“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給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之類的話。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老師可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只給自己的好朋友?別人想要怎么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情感的換位,從而理解平等分享的意義。第二:共同分享?,F(xiàn)在的家庭往往在孩子生日那天請親朋好友聚一聚,這其實是一個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良好的載體,應充分加以利用。當幼兒提出“生日會”或“節(jié)日會餐”的要求時,我們要求幼兒帶來的玩具讓大家一起玩,帶來好吃的東西因應有足夠多的數(shù)量,在班級為孩子舉辦“生日蛋糕分享會”,與同伴共享生日

16、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嘗蛋糕,一起分享快樂。通過活動,讓幼兒明白: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別人的蛋糕,別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愛心給了別人,別人也把愛心給了你。這樣才能達到你快樂、我快樂,大家都快樂的目的。在剛開始實施此規(guī)則的時候,我們先教給幼兒協(xié)商的技巧。:如在與別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別人商量:“我也想玩這個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參加這個游戲可以嗎?”在分享過程中,老師要協(xié)調(diào)關系,幫助幼兒認同、使用規(guī)則。第三:輪流分享。剛開始使用此規(guī)則時,由于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這時,我們可叫給幼兒先拿到玩具先玩,后來想玩的人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

17、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xié)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與等待輪換的重要性。輪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幫幼兒解決一些分享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幼兒在玩具數(shù)量少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xiàn)分享。第四:先賓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兒將自己帶來的玩具先讓別人玩。當然,一開始幼兒覺得很委屈,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給別人玩呢?這時老師可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引導幼兒去思考,“你是否也希望別人先把玩具給你玩呢?這樣幼兒就容易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與其他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師則要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先人后己的行為給予肯定,以強化幼兒在今后再發(fā)出類似的行為。先賓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養(yǎng)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好地學會忍耐的美德。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無法將“忍

18、耐”的美德教給三歲的幼兒,但是靠幼兒本身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體會卻是可能的。第五:激勵引導,強化分享行為。當小朋友之間出現(xiàn)有這樣的對話“你不給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那好吧,給你玩一下下,馬上就還給我”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機會,進一步引導并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耙驗槟惴纸o了同伴玩具,所以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钡挠變撼3羞@樣的情況,一幼兒向同伴借玩具,可同伴正玩得起勁,不論怎么樣都不給,這時,教師應走過去對不借玩具的孩子說:“你看,小朋友為什么會不高興???”當他說出原因后,進一步強化:“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如果你和他一起玩這個玩具,一定會玩的更開心的,而且他會很感你的?!边@樣,讓幼兒覺得

19、自己很了不起,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行為。如果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行為時,教師應與時做出反應,向他豎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頭等等,讓他得到老師的肯定,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zhì)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與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外部激勵。當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分享玩具或用具時,教師要與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們倆配合得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

20、言、微笑的面容,以與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情緒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分享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而對不太會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與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如:“你們要按次序輪流玩?!薄皼]人陪你玩,多沒勁,快去找個朋友吧!”“你給他玩,他也給你玩,不就大家能玩了嗎?”“你跟他說,你搭好了再給我搭好嗎,試試?!薄澳憧梢韵葞退鍪?,再向他借書?!被蛘咦屗麄凅w驗一下獨占帶來的直接后果。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xiàn)的良好行為,從觀察比較中學會自我調(diào)整與辨別,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

21、的自我表揚。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的分享行為與分享技能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情境1、家長樹立好榜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梢哉f每個家長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有時孩子的無理要求做家長的總是盡量滿足,于是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孩子自己一個人獨享,但家長要明白:一時的謙讓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愛他,只有讓他學會了一些生活的本領,使之受用終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愛他。如: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家庭的具體條件為幼兒規(guī)定合理的生活方式,讓幼兒經(jīng)常重復成人的安排而決不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當幼兒因分享自己的玩具而被別

22、的小朋友損壞時,家長就應該教育孩子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的玩具,告訴他把玩具交給小朋友玩的時候要告訴他怎樣玩是正確的,不能亂丟、用力壓等等,這樣孩子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的玩具,又能更好的跟小朋友相處,一舉兩得。2、家長與時鼓勵、持之以恒同時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一個自覺的行為,作為家長,往往不需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如果細心觀察,有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為。比如孩子有時會把好吃的東西往家長的嘴巴里塞,有時甚至是從自己的嘴巴里摳出來塞進媽媽的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進家長的手里以希望家長可以陪他一起游戲,其實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為的萌芽。對于這些動作,家長應加以鼓勵和贊許:“你真是個大方的孩子!”但應盡量避免呵斥和漠然處之。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