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_第1頁
第六講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_第2頁
第六講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_第3頁
第六講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_第4頁
第六講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講 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詩歌,在經歷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時代的一度繁榮之后,在世紀的中期,逐漸為迅速成長起來的長篇小說所取代,果戈理的死魂靈,屠格涅夫的前夜、父與子,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白癡,成了俄羅斯文壇上的代表作品。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歐象征主義的詩歌藝術傳到俄國,俄羅斯詩人們似乎得到了新的靈感,他們又掀起了一個新的詩歌熱潮,后來的文學研究家便把這個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稱之為“俄羅斯詩歌的白銀世紀”或“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他們認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詩歌“就其力量和功力而言”,“就其驚人的豐富創(chuàng)造而言”,當之無愧地繼承了俄

2、羅斯的藝術發(fā)現(xiàn),堪稱俄羅斯藝術發(fā)現(xiàn)的白銀世紀。研究家們之所以把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稱之為“白銀世紀”,是相對于十九世紀初的普希金時代而言的,因為文學史家一般把普希金時代稱為俄羅斯詩歌的“黃金時代”。應該說,俄羅斯詩歌的“白銀時代”是從俄國象征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崛起而開始的。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后半葉源起西歐英法諸國的一個詩歌流派,后來傳到俄國,形成了俄羅斯的象征主義詩歌流派。在象征主義者看來,現(xiàn)實只是一種幻影,一種幻想或夢想。俄國象征主義詩人索洛維約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朋友,你也許是看不見的,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只是一種反光,只是一種幻想。 親愛的朋友,你也許是聽不見的, 那平日里聽到的喧鬧

3、 只是莊嚴和諧的變音。另一位象征主義詩人索洛古勃說:“我是神秘世界的上帝,整個世界都在我的夢中”。象征主義認為,藝術是高于生活的,而且具有改造塵世生活的偉大作用,也就是說,藝術的世界是超越于塵世生活之上的、由詩人構筑的獨特世界。在象征主義者看來,“象征”是“另一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象征是帶有寓意的形象,這種形象具有實在的、“物”的豐滿性,同時又有無限寬泛的多義性。象征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其藝術方法或藝術表現(xiàn)手法,發(fā)展和完善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早已存在的象征手法,從而豐富了文學的表現(xiàn)力。這是俄羅斯象征派詩人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紀末又一次把詩歌推向高潮的原因之一。象征主義詩歌除了運用象征形象之外,對于詩歌的音樂性

4、、色彩都很講究。 街道上一片白色的寂靜。 我聽不到自己的心兒。 心兒,你為何默不作聲? 那么安謐,那么寂靜 白色的雪城醒來吧! 月亮是一面染血的盾牌。 未來更加不可預測 我的心兒,醒來吧!醒來吧! (吉皮烏斯:寂靜)象征主義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利用聯(lián)想、直覺、暗示、通感,在詩歌中造成一種如夢如幻的意境,并刻意追求象征意象,豐富了詩歌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年輕一代的象征主義詩人維亞伊凡諾夫的愛情一詩運用大量象征意象,就寫得很有特色和新意。 我們是被同一雷電擊燃的兩棵樹身, 夜半松林中的兩團火焰; 我們是飛進夜空的兩顆流星, 同一命運的雙矢飛箭! 我們是配戴同一鞍轡的兩匹駿馬, 受同一只手牽引,為同一馬刺扎痛

5、; 我們是同一幻想的兩只翅膀, 射出同一道目光的兩只眼睛。 我們是痛苦悲傷的一對倩影, 飄蕩在神圣墓地的石碑上空, 古老的“美”在那里長眠不醒。 我們是保守同一秘密的兩片嘴唇, 我們合二為一就是一個司芬克斯。 我們是兩條手臂交叉成的同一個十字?!鞍足y時代”的俄羅斯詩壇上涌現(xiàn)出兩代象征主義詩人。巴爾蒙特(18671942),勃留索夫(18731942),索洛古勃(18631927),吉皮烏斯(18691945)等是第一代象征主義詩人或稱“老一代”象征主義詩人。勃洛克(18801921),維伊凡諾夫(18661949)是第二代或年輕一代的象征主義詩人。勃留索夫生于莫斯科一個商人之家,8歲就開始寫詩

6、。1893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文史系,在大學學習期間所寫的詩歌作品都收入三卷本詩集俄國象征主義者中,他在為詩集寫的序言中說,包圍著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秘密,是不可知的,只有藝術,特別是被他稱之為“暗示的詩”的象征主義的詩歌,才是揭開這個秘密的鑰匙。勃留索夫有一首詩,題名創(chuàng)作,形象地展示出象征主義的詩人是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的。 正在構思的作品, 影像在夢幻中搖晃。 好似蒲葵的葉片 在搪瓷墻壁上飄揚。 紫羅蘭色的臂膀 在搪瓷墻壁上 在嘹亮的寂靜之中 睡意惺忪地繪制聲響。 那清澈晶瑩的亭臺, 在嘹亮的寂靜中成長, 宛如淺藍的月色中 劃過一道道閃光。 一輪裸露的新月 披一身淺藍升起 這聲響在朦朧地飄揚,

7、繞著我親昵地飛翔。 作品已構思成熟, 其奧秘溫存地向我微笑, 在那搪瓷墻壁上, 蒲葵葉影又在顫抖。勃留索夫的這首詩向我們展示出,象征主義的詩人構思詩歌意象、構建象征的某些思維活動,總的來說,形象、意境、語言都是明白清晰的,并不象有的象征主義詩歌那樣晦澀難懂。勃留索夫在藝術上主張象征主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非常關注祖國的現(xiàn)實,他擁護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后,他積極地參加蘇維埃政權的文化建設,在教育、文學等多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澳贻p一代”的象征主義詩人中勃洛克(18801921)是最為杰出的詩人。他出生在彼得堡一個貴族知識分子家庭,外祖父是彼得堡大學的校長、著名的植物學家別克托夫,他的父親

8、是華沙大學的法學教授,外祖母通曉多國語言,是個翻譯家,兩個姨媽,一個是詩人,一個是翻譯家,他的母親也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寫過詩歌和散文。成年后,他的婚姻自然也是門當戶對,他的岳父是著名的俄國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者門捷列夫。他自幼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具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就受到俄羅斯文化和西歐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幼年時代就學會寫詩。1898年,他18歲的時候,考入彼得堡大學,開始在法律系,后來轉到語文系,1906年畢業(yè)。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的勃洛克,在他風華正茂的青春時期的創(chuàng)作,自然也離不開這個“溫柔富貴之鄉(xiāng)”,他的第一個詩集就叫美婦人集。作為一個象征主義的詩人,他把現(xiàn)實的世

9、界看作一個幻影,而彼岸的世界才是真實而美好的,于是他把所熱愛的女性看作彼岸世界真和美的化身而傾心地謳歌,通過春風、月夜、朝霞、日落、白雪、藍天等自然風光和青春少女、美麗女郎等女性形象構筑象征意象,寄托他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 一彎紅色的月亮 高懸白夜的藍天。 宛如美麗幻影幽幽浮動, 涅瓦河水映出它的倒影。 心中充滿神秘的思念, 我有預感,如夢如幻。 紅月啊,輕輕的聲響, 你心里可懷著良好的意愿?白夜,藍天,明月,河水,倒影,構成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圖畫,抒情主人公在這個美麗靜謐的月光下,對著滔滔的涅瓦河水傾吐內心的感受。短短的詩句把景和情融合在一起,令人浮想連翩。雖然這是一首小詩,但勃洛克象所有象征

10、派詩人一樣,非常注重色彩的運用,用白色、藍色、紅色給靜謐的夜幕增添了許多動感和生氣。勃洛克上大學的時候,俄國爆發(fā)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這就是俄國歷史著名的1905年革命。這場革命運動和隨之而來的沙皇政府對人民的血腥鎮(zhèn)壓,使勃洛克走出了他那個“溫柔富貴之鄉(xiāng)”,開始關注人民的苦難,祖國的前途,他的詩歌中出現(xiàn)了新的象征形象。陌生女郎是詩人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每天晚上,在同一時光, (或許這是妄為夢中的印象?) 在煙霧蒙蒙的窗前, 就會出現(xiàn)一位身著綢衫的苗條女郎。 她從容不迫地走過醉漢的身旁, 不帶男伴,一向獨來獨往, 吹氣如蘭,輕霧彌漫, 她安坐窗前,落落大方。 她那富有彈性的綢衫

11、, 她那裝飾著哀悼的羽毛的禮帽, 她那戴滿指環(huán)的纖纖玉手, 恰似傳說中的仙女駕臨世上。(陌生女郎)這首詩雖然仍舊彌漫著一種朦朧的神秘氛圍,但是這個苗條的女郎卻仿佛從彼岸走進了現(xiàn)實,走進了“渾濁的熱氣令人窒息”人世間,來品嘗“這令人辛酸的玉液瓊漿”。這個女郎的出現(xiàn)是陌生的,卻也是實在的,使人對“真理就在酒中藏”仿佛有了新的理解。這個時期祖國、俄羅斯的主題在勃洛克的詩歌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在俄羅斯一詩中,他把俄羅斯比作曾經歷過黃金歲月的三套馬車,比作自己初戀的愛人。 仿佛又是那黃金歲月, 三套馬車的軛套已磨損, 彩繪的車輪陷進了車轍, 在泥濘中搖晃、掙扎。 俄羅斯,貧困的俄羅斯呀, 你那暗灰色的破

12、舊茅舍, 你那隨風飄散的歌曲, 對于我,都如同初戀時的淚珠! (俄羅斯)在秋日一詩中,詩人把自己的祖國比作心愛的妻子,對它的現(xiàn)實、對它的未來表現(xiàn)出無比的關切和深深的摯愛。 大雁南飛,排成人字形, 頭雁在鳴叫,悲憤地哭泣 它為何鳴叫?又為何泣不成聲? 秋日的啼哭,到底為的誰? 低矮的農舍,貧窮的鄉(xiāng)村, 舉目四望,星羅棋布難以數(shù)清, 只有那草場盡頭的篝火 在沉沉暮色中閃爍著火星 啊,我的赤貧的家園, 你可知在我心目中的神圣? 啊,我的可憐的妻子, 你為何哭得這樣動情? (秋日)勃洛克對祖國的這種感情使他對俄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對正在蓬勃發(fā)展的革命運動有了新的認識。勃洛克同當時的許多

13、俄羅斯知識分子不同,他一開始就擁護十月革命,并在十月革命后為蘇維埃政權的文化建設做了許多工作,而且創(chuàng)作了蘇維埃時代的第一部歌頌十月革命的長詩十二個,1921年因病去世。象征主義詩歌流派到二十世紀初已成強弩之末,代之而起的是阿克梅派、未來派、意象派等詩歌流派,其中阿克梅派是影響較大、創(chuàng)作成就更為突出的一個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施塔姆等。“阿克梅”一詞來源于希臘語,表示“最高級”、“頂峰”的意思。阿克梅派是從象征派脫胎出來的一個文學流派。阿克梅派的詩人們不滿于象征主義詩歌的那種神秘主義氣氛,要求詩歌“返回塵世”。他們宣稱自己是象征派的繼承者,又是它的反對者和糾正者。阿克梅派

14、的詩人努力驅散象征主義的神秘的迷霧,追求明朗化和清晰度,表現(xiàn)可見、可聞、可觸的具體世界。他們強調表現(xiàn)各種具體的情緒體驗、特定的精神感受、情感經歷等,從而顯示自我的價值。阿克梅派的詩人中,已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的創(chuàng)作最為杰出。阿赫瑪托娃(18891966)原姓戈連科,出生于敖德薩近郊的一個小城,父親是海軍的機械工程師。后來全家遷居到彼得堡附近的皇村,阿赫瑪托娃就在這里的一所女子學校上學。后來父母離異,母親又帶她回到南方,住在黑海邊上的一個小城。阿赫瑪托娃在家里自學了中學的課程,考取了基輔女子高等學校的法律系。剛開始,學的是法學史和拉丁文,她還有些興趣,后來學習法律的專業(yè)課程,她就感到索然無味了。她的

15、興趣在文學,在詩歌,她從11歲就開始寫詩了。關于阿赫瑪托娃登上俄羅斯詩壇,還流傳著一段文壇軼事。1910年阿赫瑪托娃同阿克梅派的著名詩人古米廖夫結婚。婚后兩人到巴黎去度蜜月。阿赫瑪托娃非常崇拜古米廖夫的才華,婚后便很少寫詩。巴黎有一家俄國人辦的俄文雜志,向古米廖夫約稿,恰逢古米廖夫外出旅行,這位友人便讓阿赫瑪托娃以自己的詩作代為應酬,不料阿赫瑪托娃的詩作發(fā)表之后,引起強烈反響。她那過人的才華使俄羅斯詩壇璀璨的群星都黯然失色,于是阿赫瑪托娃就像一輪清麗的明月升上了俄羅斯詩壇。阿赫瑪托娃的詩擅長抒發(fā)個人的內心感受。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感情變化是微妙的,但是阿赫瑪托娃卻能用含義清楚、詞意準確的詩的

16、語言表達得酣暢淋漓,詩意真摯親切而又含蓄、耐人尋味。 有時像一條小蛇卷成一團, 偎在心田上施展法術, 有時在白色的窗臺上 像只小鴿子整天不停地咕咕。 有時在晶瑩的霜花里一閃, 有時出現(xiàn)在紫羅蘭的夢里 它來自喜悅,來自寧靜, 來得恰當其時,來得神秘。 只有在哀怨的琴聲的祈禱中, 才善于如此甜蜜的哭訴, 有時突然令人心悸, 在陌生的淺笑中把它認出。這首小詩題名叫愛,詩中沒有一字寫到愛,但是通篇都在寫愛。短短的十二個詩行,寫出了愛的種種感覺和表現(xiàn)。阿赫瑪托娃把人人都能意會,然而卻難以言傳的微妙情感,通過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描繪得那么貼切,那么真實,無怪乎蘇聯(lián)詩人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說阿赫瑪托娃的詩中講述的是

17、“她的心靈和理智的真正生活”。 面前是一條 傍晚時傾斜的小道。 昨天,情人還苦苦哀求: “千萬不要把我忘掉”。 如今啊,只有風聲陣陣, 只有牧童的呼叫, 還有那焦躁的雪松 依偎著清泉吵鬧。 (離別)這是一首寫離愁別緒的小詩,雖然只有8行,但卻有景有情,把少女對情人的想思之情表現(xiàn)得深沉而又耐人尋味。風聲、呼叫聲、松濤聲,自然界的喧鬧,更加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內心的孤寂。許多研究家都指出,阿赫瑪托娃的抒情詩幾乎篇篇都有情節(jié),詩中很少抽象的話。她具有小說家的罕見才能,她的一首詩往往就是一篇小說。 我披著深色披肩緊抱雙臂 “你的臉色今天為何憔悴?” 因為我用苦澀的悲哀 把他灌得酩酊大醉。 我怎能忘記,他走

18、出時的踉蹌步履? 傷心得嘴角已經斜歪 我飛奔下樓,連扶手也沒有碰, 跟他身后,跑到了門外。 我急喘著高聲喊道:“這一切 都是玩笑。你若走了,我會死掉”。 他平靜而又慘然地莞爾一笑, 對我說:“不要站在風口凍著”。這是一首無題詩。可簡直就是一篇小小說,一個舞臺小品。姑娘和她的戀人開了個玩笑,故意說和別人有什么感情糾葛,小伙子認了真,扭頭走了,步履踉蹌,傷心得嘴角都歪了。姑娘一看,趕緊追趕,飛步下樓,一邊喘息,一邊解釋。小伙子的表情想笑似哭,但卻忘我地關懷姑娘:別站在風里凍著,原來姑娘一著急沒穿大衣就跑出來了。這首詩中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心理變化,不是以抒情獨白的方式訴說的,而是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

19、行為、動作來展示的;而主人公內心情緒的戲劇性變化則完全是通過外在的視覺形象來描繪的。阿赫瑪托娃的好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說:“阿赫瑪托娃把19世紀俄羅斯長篇小說的全部結構紛繁的宏偉和豐富引進俄羅斯的抒情詩中。沒有托爾斯泰和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沒有屠格涅夫和他的貴族之家,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著作和列斯科夫的部分著作,也就不會有阿赫瑪托娃的詩。阿赫瑪托娃起源于俄羅斯小說而不是起源于詩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說的基礎上發(fā)展了自己那敏銳而又獨特的詩歌形式的”。阿赫瑪托娃像許多俄國的知識分子一樣,對于十月革命,當時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但她是一個植根于俄羅斯土地的人,她對俄羅斯、對俄羅斯人民懷著深沉的愛,不管她個人處于怎樣的逆境,命運遭受多少波折,她都堅強地忍受下來,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分子。有人曾勸她離開俄國,但是阿赫瑪托娃謝絕了。 我聽到一個聲音。他用寬慰的口吻召喚我: “到這里來吧”,他說, “放棄你那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