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_第1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_第2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_第3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_第4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五四文學革命1、“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發(fā)生的標志、過程、主要內容。五四新文化運動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在上海的創(chuàng)辦。主要內容:過程1915.9青年雜志1916.9新青年1917上海移居北京1919.5.4五四運動1920上半年移居上海人物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吳虞等。陣地新青年雜志。中心北京大學。口號民主與科學。 思想內容民主與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舊文化,建設新文化;對世界文化的拿來主義;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等。五四文學革命標志:1917.1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事”。過程:1917.1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八

2、事”。1917.2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三大主義”。1918.4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7.2錢玄同從語言進化角度提出“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1917.5劉半農從散文改革、韻文改革、標點分段等角度提出具體意見。1918.3“雙簧戲”劉半農復王敬軒(錢玄同)書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學,“人的文學”。1918.12.20周作人平民的文學,“平民文學”。主要內容:“八事”、“三大主義”、“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2、胡適的“八事” ,陳獨秀的“三大主義”,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理論主張。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

3、,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三大主義: 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人的文學:周作人提出:“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彼鼘π挛膶W做了質的界定;它是嚴肅的、希望人的生活,對于非人的生活懷著悲哀和憤怒;它“當以人的道德為本”,從平等的兩性觀和現代愛情婚姻觀念書寫兩性的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表現親子之愛。平民文學:平民文學是周作人在陳獨秀“國民文學”和“社會文

4、學”的基礎上正式提出的文學主張。它以普遍和真摯的文體,記“普遍的思想和事實”,普遍事實就是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普遍思想就是人類思想、人類道德,而不是才子佳人的悲歡、英雄豪杰的道德。平民文學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3、20 年代的文藝論爭。對外:新舊文學論爭(革命派折衷派、衛(wèi)道派)。與學衡派的論爭。與甲寅派的論爭。對鴛鴦蝴蝶派的批判。對內:人生與藝術之爭。4、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文學社團及基本傾向。文學研究會現實主義。創(chuàng)造社浪漫主義。新月社新格律詩。5、五四文學革命實績及歷史意義。實績:(1)白話文的全面推廣及其正宗地位的確立。 (2)新文學觀念、內容、語言載體、形式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革新和解放

5、。(3)具有現代形式及內容的新文學作品大量涌現。(4)文學期刊的涌現和文學社團、文學流派的逐漸形成.(5)新文學社團與流派影響最大是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和新月派,此外還有語絲社、南國社、湖畔詩派、淺草社、沉鐘社、彌灑社、莽原社等。歷史意義:(1)實現了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化,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新時代。(2)建構起現代啟蒙精神和人文主義文學傳統(tǒng)。(3)建立起中國現代精英文學。(4)受五四文學革命影響誕生的一批新生代文學家,成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也成為20世紀中國的文學精英,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5)實踐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交流。(6)五四文學革命,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新紀元。第二章

6、20年代小說1、冰心小說的 “愛的哲學”主題。冰心認同文學里面應該有思想、有哲學的說法,所以在她自覺地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哲學思考,這就是貫穿其作品中的“愛的哲學”。她認真“真理就是一個字愛”,而這個“愛”包含著母愛的偉大、童心的純真和自然之神圣,它以此來療救青年們受傷的心,以抵御社會對人的侵害。2、許地山浪漫傳奇小說的主要特色。總:浪漫傳奇小說。分:南國風光及異域風情多以閩、粵及南洋一代為背景。濃厚的宗教氛圍法輪學校、禮拜等宗教景象,樂天知命等宗教精神。 愛情線索以愛情為主的情節(jié)線索:曲折離奇。3、葉圣陶教育小說的藝術成就??偅骸盀槿松钡默F實主義小說。分:(1)從平凡的社會生活中選材,善于描

7、寫市鎮(zhèn)小市民和中、小知識分子的灰色卑瑣人生。(2)敘述語言冷靜客觀,善于以白描手法描摹人物言行,塑造人物性格,寓同情于諷刺之中。(3)善于運用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靈魂。(4)結構嚴謹,講究謀篇布局,語言樸實凝煉純凈,富于表現力。4、20 年代鄉(xiāng)土小說的類型、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類型:理論奠基人周作人。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者魯迅。鄉(xiāng)土寫實小說文研會:魯彥等;未名社:臺靜農等。鄉(xiāng)土抒情小說京派:沈從文;語絲社:廢名等。思想內容:鄉(xiāng)土寫實小說(1)批判浙東宗法制農村的陳規(guī)陋習及農民的愚昧。(2)描寫在戰(zhàn)爭和現代工商業(yè)文明的沖擊下,農村的衰落破敗和淳樸人性的墮落。鄉(xiāng)土抒情小說(1)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淳

8、樸美德,具有牧歌情調。(2)表現由于宗法社會關系的漸趨解體給農民帶來的凄苦命運,具有挽歌情懷。藝術特色:(1)堅守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他們大多注意人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善于刻畫人物性格,以堅實的筆觸,敘寫了家鄉(xiāng)農村真實的狀況,揭示了現代文明的“死角”,在表現農民的善良、純樸的同時,不回避農民身上的“劣根性”,并把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2)濃郁的地域生活風貌與氣息。鄉(xiāng)土小說家把故鄉(xiāng)農村的生活風貌帶進了中國現代小說,特別對農村生活的封建遺俗和惡劣民風,進行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表現和批判。許杰、魯彥、許欽文都是浙東人,在表現浙東農村生活風情方面頗具特色。5、郁達夫自敘傳抒情小說的思想藝術特色

9、。思想內容:(1)懷才不遇帶來的生的苦悶與得不到異性之愛的性的苦悶,是郁達夫自敘傳小說反復表達的主題。(2)突出表現了五四青年對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哀怨,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3)鮮明地表達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情懷。特別是有些作品關注下層民眾的生活,將個人的苦悶與社會的苦難融為一體,使作品有了社會批判的意義。(4)頹廢的氣息和病態(tài)心理、色與欲的描寫,花街柳巷,秦樓楚館在郁達夫小說中有著明顯的地位。一方面是西方世紀末思潮和東方名士風流影響的必然反映,同時也是憤世嫉俗的一種變相表現和畸形抗議。藝術特色:(1)自我寫真,大膽進行自我暴露,忠實于自敘傳的敘

10、述方式。(2)感傷的抒情。(3)結構散文化。(4)文筆清麗優(yōu)美,富于詩意。第三章 魯迅1、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農民:(1)愚昧不幸的貧苦農民和小市民阿Q、華老栓、成年閏土等。(2)被侮辱被損害的農村婦女單四嫂子、祥林嫂、愛姑等。(3)冷酷無情、愚昧麻木的社會群體(看客群體)示眾圍觀者、嘲笑孔乙己的酒客、柳媽等。(4)理想的自然人少年閏土、六一公公、人力車夫。知識分子:(傳統(tǒng))(1)權勢者形象魯四老爺、趙老太爺、七大人、丁舉人等【冷酷無情】。(2)封建衛(wèi)道士形象四銘、高爾礎、張沛君等【虛偽】。(3)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陳士成等【愚昧不幸的多余人】。(現代)(1)瘋狂型狂人(狂人日記)、瘋子(

11、長明燈),夏瑜(藥)等【現代社會中最先覺醒的反封建的啟蒙者、先覺者】。(2)彷徨型呂緯甫(在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涓生及子君(傷逝)等【覺醒過戰(zhàn)斗過,后無路可走,轉為頹廢,否 定自己】。2、狂人日記的思想藝術特色。(1)“表現的深切”:反封建思想(吃人),魯迅通過“狂人”意識對外在世界的扭曲反映,透視自己在十年沉思中洞察到的歷史、文化“吃人”的本質。(2)“格式的特別”: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象征小說;由一個“迫害狂”病人的13 則日記組成,以第一人稱視角,展示了“狂人”的內心世界 ;日記前則是200多字的文言小“識”,構成反諷意味。(3)“狂人” 的象征性:“狂人”具有荒誕和實在的雙

12、重性,采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使它成為兩個世界分離和翻轉的絕妙中介。正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設立,為習以為常的現實秩序設立了一個“他者”,從而為價值的置換提供了可能?!翱袢恕?,是“吶喊”的號筒,革命的先驅。(4)這是“狂人”的最終自覺,由控訴者或拯救者,成為了懺悔者。小說的深度真正顯示出來。3、阿Q的形象及精神勝利法??偅盒梁ジ锩鼤r期一個落后不覺悟、帶有精神病態(tài)的農民典型。分:(1)(政治經濟社會)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流浪雇農。(2)(思想)深受封建觀念毒害,帶有小生產者狹隘與保守,有不少符合圣經賢傳的思想。(3)(思想)具有落后的革命觀,混雜著原始的復仇欲和非理性的破壞欲。(4

13、)(思想)具有矛盾的兩性觀,自覺維護男女之大防和本能欲望之間的沖突。4、吶喊彷徨的思想藝術成就。思想主題:(1)反封建的思想主題。(2)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主題。(3)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思想主題。藝術成就:(1)“表現的深切”題材開創(chuàng)了農民、知識分子現代文學的兩大題材。主題反封建、改造國民性、探索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三大主題。視角在平凡的現象中提煉深刻的主題,拷問人的靈魂,關注“病態(tài)社會”中的人的精神痛苦。情節(jié)“看/被看”及”離去歸來再離去”(知識分子還鄉(xiāng))兩大模式。(2)“格式的特別”結構打破了單線索直線型情節(jié)結構,多采用橫斷面和蛛網狀結構。方法開辟了源頭: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心理分析、意識流等。

14、風格多樣化:抒情小說、諷刺小說、鄉(xiāng)土小說等。形式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敘述視角(一三人稱)和時空安排(順插倒敘,橫向拓展)。文體多樣化:詩化小說(如傷逝等)、散文化小說(如兔和貓等)、戲劇化小說(如在酒樓上等)。手法人物塑造:雜取合一;白描畫眼;個性語言;社會環(huán)境。(3)以精確省凈的現代白話語言創(chuàng)立了一個成熟、統(tǒng)一并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文學語言世界,語言簡約凝煉,熱烈與冷峻相結合。 5、故事新編的藝術特色。(1)歷史小說,采用了“古今貫通”的藝術手法,融今人今事于歷史故事中,達到社會批判的目的。(2)尋找古人、今人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之處,將古人寫活。(3)莊嚴與荒誕相結合。(4)采用“油滑”的藝術手段

15、,借古諷今。第四章 20年代新詩1、早期白話詩的藝術特點及局限。藝術特點:(1)內容上,具有五四思想啟蒙特點,贊頌個性精神、表達人道主義關懷,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白描,來廣泛抒寫社會現象和人生問題。(2)藝術上,以白話作詩,將詩歌從文言中解放出來,重實感,少想象,偏于說理,大多不用韻,表現出明顯的散文化傾向,創(chuàng)造了以通俗明白為特征的“胡適之體” 。局限:(1)內容上,對人道主義的表現較淺薄,個性主義理念未被普遍言說與張揚。(2)藝術上存在明顯的非詩化傾向,缺乏飛揚的激情與真正的詩美。(3)且大多未脫盡舊詩詞的痕跡,是“女人放大的小腳”。2、女神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新詩史貢獻。思想內容:(1)

16、最強烈而集中地體現了詩人呼喚新世界誕生的民主理想。(2)充分表達了對自我的頌揚、對自然的禮贊。(3)顯示了徹底破壞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藝術特色:總:濃郁的浪漫主義美學特征。分:(1)整部女神表現出奇異的壯闊感和動態(tài)的詩化美。豐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張、激越的音調、華瞻豐美的語言和濃烈瑰麗的色彩,賦予女神濃郁的浪漫主義美學特征,具有雄奇的藝術風格。(2)創(chuàng)造了自我抒情的主人公形象。(3)選用浪漫化的古代題材和神話傳說。(4)形式奔放、靈活自由,以情緒的自然消漲構成內在節(jié)奏。新詩史貢獻:(1)集中而強烈地表現了沖破封建藩籬、掃蕩舊世界的狂抓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2)奇特雄偉的想象擴大了新詩的表現領域,創(chuàng)

17、造了全新的現代詩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3)詩的抒情性與個性化的本質得到了充分重視與加強。創(chuàng)作形式自由多變,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話、歷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選擇巧妙、恰切而新穎。(4)由于女神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主要是“盲目歐化的日本”,這多少影響了作者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作“理智的愛”的辯證態(tài)度,夾用英文偏多,有些“過于歐化”,有些詩作也稍嫌粗糙。3、聞一多詩歌的“三美”主張。繪畫美(視):詞藻華美,詩中有畫,富于色彩感和直觀性(通感)。建筑美(視):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音樂美(聽):音尺、平仄、韻腳等音節(jié)、韻腳、節(jié)奏和諧。4、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色。(1)抒寫性靈,

18、真實坦露內心世界。(內容)(2)風格輕靈、飄逸。(風格)(3)構思精巧,意象新穎獨特。(構思)(4)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音樂美)(5)章法整齊,靈活多樣,具有建筑美。(建筑美)(6)詞藻華美,風格明麗,具有繪畫美。(繪畫美)5、李金發(fā)詩歌的藝術特色。(1)李金發(fā)最富個人性的詩,即表現特定的精神感受、心態(tài)感覺,抒發(fā)無以名狀的情緒的詩。他從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特萊爾、馬拉美、魏爾倫的詩中感應了世紀末的病態(tài)美,率先將西方象征主義的丑惡、死亡、虛無和恐怖的主題引入中國新詩。(2)在形式上李金發(fā)不追求純凈、圓潤、和諧,鐘情于新奇、怪異和突兀;不甚著意整體形象、意境,而致力于一個個意象的奇特組合和其象征、

19、暗示的力量,大量運用省略、跳躍、通感、“遠取譬”和意象奇接,詩風朦朧、晦澀與怪異。第五章20年代的散文、戲劇1、田漢早期戲劇的藝術特色??偅豪寺闱椤髌鎰?。分:(1)重視主觀抒情,具有浪漫傳奇色彩。(2)表現對“真愛情”、“真藝術”的追求以及“愛”與“美”的毀滅,出現了藝術家形象系列、孤獨的漂泊者形象系列。(3)語言華麗,體現了唯美主義的追求。(4)重象征和哲理,充滿感傷神秘的色彩。2、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1)真摯深厚的感情注入,以情動人。(2)情景交融,具有細密幽遠的意境。 (3)縝密精巧的結構藝術。(4)語言清新洗練,樸素典雅,是純粹的白話美文。3、周作人散文的藝術特色。(1)選材廣

20、泛而平凡瑣碎,常記生活中的一事、一情、一景,清新隨意,意趣盎然。(2)融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爐,沖淡平和,悠游閑適。(3)舒緩自然、簡潔老練的語言風格。(4)文章短小精悍,文風古雅凝重,耐人咀嚼,回味無窮。4、現代散文的特點。(1)五四時期人的發(fā)現影響于散文,便是表現個性,革新了散文的內容。(2)擴大的表現生活的范圍。(3)問題多樣,表現自由, 不拘一格。(4)表現出世界文學的廣泛影響。(5)新文學運動初期和20年代散文都表現著作者們深厚的學養(yǎng)。第六章 30年代文學思潮1、人文主義文學思潮梁實秋的“人性論”(以理制欲的人性論)。人物:人文主義文學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新月派理論家梁實秋,京派理

21、論家朱光潛和京派作家沈從文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西方的文藝思潮有一個通觀,比起五四和當時的一批間接、部分了解西方文藝的作家與倡導者們,更了解世界文藝的真相,他們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貫通也超出于一般水平。他們的文藝思想本質上是承傳了五四文學的人文主義思想,而與當時左翼革命文學所理解的中國現實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離,也因此而受過責難。梁實秋“人性論”:梁實秋文藝思想的特征是援據美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為學術背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評價的文學標準,以古典主義的“節(jié)制”為美學追求。(1)梁實秋的文藝思想中,人性是一個關鍵的概念。他一再強調:“文學發(fā)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超階級的。(2)代表梁

22、實秋藝術精神的是古典主義的“節(jié)制”,是善于“選擇”該寫的材料。有節(jié)制精神的古典文學,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學;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就能“沉靜的觀察人生,并觀察人生全體”。2、左翼文學主潮初期革命文學倡導、“左聯(lián)”、“兩個口號”的論爭。初期革命文學倡導:(1)革命文學的倡導者在處理文學與人民的關系上,明確要“以農工大眾為我們的對象”、“要使我們的媒質接近農工大眾的用語”。(2)在處理文學與無產階級政治革命關系時,倡導者把無產階級政治實踐活動作為文學反映現實的唯一角度與內容,把文學的功能、作用歸結為對實際革命運動的直接實踐作用,以政治宣傳作用替代文學的自身價值,把文學作為政治的傳聲筒。(3)缺點:

23、這些看法或夸大文藝作用,或忽視文藝特征、輕視生活,或主張作家世界觀的突變。左聯(lián):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統(tǒng)一組織。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幾種。“左聯(lián)”成員發(fā)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魯迅、茅盾、郁達夫、夏衍、田漢、周揚、丁玲、張?zhí)煲怼⑸惩?、艾蕪、蔣光慈、殷夫、柔石、胡風等?!白舐?lián)”的成立推進了革命文學運動的迅猛發(fā)展。在“白色恐怖”的艱難環(huán)境下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文藝大眾化運動的開展,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成為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一面鮮艷的戰(zhàn)斗紅旗,對中國革命和新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24、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lián)”自行解散。“兩個口號”的論爭:周揚、郭沫若等“國防文學”口號。魯迅、馮雪峰、胡風等“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口號。3、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學思潮市民文學的特點。(1)在審美形態(tài)上,市民文學視新文學“陳義過高”、“極端歐化”、“研究高深”,而自我定位為:趣味化、通俗化和群眾化。(2)市民文學開始追求作品的創(chuàng)作個性。他們不但對“極端歐化”的作品明確表示“有所不采”,而且要根據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加以組合,形成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家團體。(3)表露出強烈的“讀者意識”。他們明確了文學創(chuàng)作和雜志錄用的標準,即:讀者是否愿意看,讀者看了以后是否“一定不肯拋了不看”。

25、4、30 年代的文藝論爭。(1)1928年革命文學派對魯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2)關于“文學基于普遍人性”的論爭。(3)關于“文藝自由”的論爭。(4)左翼作家對林語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與閑適文學的批判。第七章 30年代小說(一)1.丁玲小說的藝術特色。(1)強烈的叛逆意識。(2)文筆動情,文風犀利,鋒芒畢露,具有很強的情感濃度和思想力度。(3)對女性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注,表現出了鮮明的女性主義色彩。(4)其演變的三個階段典型地反映了20和30年代之交,中國現代文學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轉型以及稍后左翼文學自身的發(fā)展)。2.張?zhí)煲碇S刺小說的藝術特色。(1)藝術構思上,在假象和實質的強烈反差中

26、揭示人物真實面目。(2)人物刻畫上,善于抓住被諷刺人物的某個細節(jié)特征加以夸張、反復。(3)結構布局上,善于抓住生活的片段和戲劇化場面作出速寫式的描寫。(4)語言風格上,語言犀利而具有跳躍性,形成潑辣、勁捷的藝術風格。3.蕭紅小說的藝術特色。總:打破了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創(chuàng)造出了有特色的散文化的抒情小說體式。分:(1)在內容取向上,喜用懷舊題材(回憶體小說、自傳體小說,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2)在敘述方式上,多用限制敘事(第一人稱、兒童視角等)。(3)在結構布局上,呈現出非情節(jié)化、非戲劇化的散文化的特征。(4)在情感評價上,擅長用心理情感邏輯,重視情景的創(chuàng)造和氛圍的渲染。 (5)語言

27、風格和表達方式別具一格,用孩子式的繞吟式語言,形成別具韻味的循環(huán)敘事(如呼蘭河傳等)。4.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特色。(1)題材選擇上,側重展現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tài),擅長捕捉都市化意象(舞廳、霓虹燈等)。(2)藝術表現上,引進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的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空間化、非線性的回旋敘事模式;通感; 意識流手法;省略標點符號等)。(3)人物刻畫上,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現潛意識和變態(tài)心理。局限:對二重人格的描寫存在著教條主義傾向;主體精神的頹廢傾向。第八章 30年代小說(二)1、吳蓀甫形象及其悲劇意義。總: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這

28、一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一個戰(zhàn)敗了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末路英雄形象。分:(1)具有現代資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游歷過歐美,學會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為人剛毅果斷,具有雄才大略。(2)性格復雜而多變,有著種種不可克服的矛盾。具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有被壓迫的一面(民族屬性),又有壓迫者的一面(階級屬性)。具有個性的兩重性:似強實弱,外強中干,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前者不斷讓位于后者。具有封建性:既獨斷專橫又孤立無援。(3)其悲劇命運說明,在帝國主義侵略和統(tǒng)治下,中國民族工業(yè)永遠得不到發(fā)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2、子夜的藝術成就。(1)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

29、國的社會現實,具有史詩性。(2)結構恢宏、嚴謹,情節(jié)波瀾起伏,敘述有條不紊(三條火線,一個中心,一個場面)。(3)善于把人物置于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加以刻畫,突出其形象的豐富性。(4)運用心靈辯證法精微細膩地刻畫人物心理。(5)成功創(chuàng)造了資本家的群像:民族資本家、買辦資本家、金融資本家等。(6)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聲音的描寫。 (7)敘述語言客觀冷靜,人物語言個性化。第九章 30年代小說(三)1、老舍筆下的北京市民形象系列及其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批判。形象:(1)老派市民: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沙子龍(斷魂槍)等。(2)新派市民:張?zhí)煺妫x

30、婚),祁瑞豐(四世同堂)等。(3)理想市民:趙四(老張的哲學),李景純(趙子曰),錢默吟、天佑太太、韻梅(四世同堂)等。(4)城市貧民:祥子、小福子、二強子、老馬祖孫(駱駝祥子),暗娼母女(月牙兒),小巡警(我這一輩子),棚匠劉師傅、剃頭匠孫七、人力車夫小崔(四世同堂)等。 文化:(1)對老北京文化的內涵“官樣兒”的批判。(2)獨特的文化史觀眷戀與批判共存的復雜審美特征。2、祥子形象及其悲劇的典型意義。形象:1920年代因農村經濟破產流落都市,受壓迫、受剝削的都市個體勞動者形象,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血肉豐滿的都市個體勞動者形象。悲劇意義:經歷了“精神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的悲情命運三部曲

31、。這是由客觀、主觀、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駱駝祥子的藝術特色。(1)結構上,呈現出主、副線交織的網狀結構,情節(jié)集中、緊湊。(2)人物上,善于結合人物的行動和故事情節(jié)進行細微細致的細描和細刻。(3)風格上,融幽默于悲哀和辛酸之中,具有“含淚的笑”的藝術效果。(4)具有濃厚的北京地域文化色彩“京味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風俗畫卷,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對北京文化心理結構“官樣兒”文化的揭示。形成了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俗白、凝煉、純凈的語言。4、老舍獨特的文體風格(即“京味兒”)及其影響。(1)雅與俗的自然融合,從風俗文化的角度切入“改造國民性”的主題,在現代文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意義。(2)

32、以老北京市民社會和底層人民為描寫中心,是現代“京味兒”小說的主要奠基人。從老舍到鄧友梅、汪曾祺、韓少華、陳建功、王朔、葉廣岑等等,構成了一條連貫的線索。(3)為現代文學貢獻了一種獨特的幽默藝術“含淚的笑”。第十章 30年代小說(四)1、分析覺慧、覺新形象。覺慧:總:具有初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徒” 。分:(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表現為: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響,在社會上以反抗舊制度為主要任務,寫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覺反抗以高老太爺為主的頑固派。摒棄了傳統(tǒng)的世俗偏見和等級觀念,與婢女鳴鳳相愛,體現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觀念及反封建面貌。(2)身上

33、還存留著一些封建意識,思想行為上呈現出相互矛盾的狀態(tài),簡單、幼稚、不成熟,在愛情上有不自覺的封建等級觀念。覺新:總一個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又怯于行動的知識分子形象,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分(1)具有美好的素質,才資優(yōu)異,聰明好學,曾經有著美好的理想和追求。(2)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嚴重地扭曲,具有雙重性: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們的斗爭。長房長孫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又使他逆來順受,客觀上扮演了一個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角色。2、家(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特點。(1)“家即社會”情節(jié)典型化原則,將高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來寫。(2)縱橫交織的網狀結

34、構,以事件為主線索,以場面串連故事。(3)濃重的抒情色彩,憂郁的、哭訴的調子,敘事在激情宣泄中進行。(4)擅長運用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注重發(fā)掘人情美。(5)具有精微細膩的心理描寫,注重人物深層心理的揭示,常通過大量的日記、內心獨白、夢境、幻覺描寫來突出人物個性。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說(五)1、沈從文城鄉(xiāng)對峙的文化批判立場。(1)湘西文化:對自然純樸的健全人性(最高的人性即神性)謳歌龍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與那羊、神巫之愛、邊城等。(2)都市文化:對扭曲人性、虛偽做作(閹侍性)批判都市一婦人等。對上流社會和上層家庭鞭撻紳士的太太等。對高級知識分子嘲諷八駿圖等中國文化生命力的萎縮。2、邊城的藝

35、術特色。(1)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和發(fā)展了詩化小說的文章體式,強調感覺、情緒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抒情性。(2)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和湘西地域色彩,風景畫與風俗畫相交織。(3)風俗描寫、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相結合,為襯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服務。(4)語言質樸清麗,含蓄自然,追求純與真的美文效果。(5)現實與夢幻相交織,缺少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詩1、戴望舒詩歌的藝術特色??偅涸姼柚匦摹耙庀笮浴?。分:1、在日常生活中尋覓抒情意象。2、運用象征、隱喻的意象與曲折、隱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現主觀心境,把情緒和意緒客觀化。3、通過通感、隱喻等方式,形成語言的奇幻之美。4、創(chuàng)造了具有散文美的現代自由體詩。

36、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1、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1)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2)接近現實人生,不作抽象懸空的說理。(3)形象的類型化。(4)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抒情性。(5)自由創(chuàng)造的雜文語言,簡煉雋永。(7)體裁形式多樣化。2、林語堂小品文的藝術特色。(1)“閑適、溫厚”的幽默,去其辛辣之味。(2)題材廣泛,無所不談(我怎樣刷牙、(我的戒煙、論政治病等)。(3)從中西文化比較的眼光看問題,常常能在西方文化的參照下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引發(fā)出改造國民性的思考(談中西文化等)。(4)他的小品或抒發(fā)見解,切磋學問;或記述思感,描繪人情;皆出于自我性靈,絕無矯飾,顯得樸素率真(秋天的況味、言志

37、篇等)。(5)娓語式筆調,從容睿智。3、何其芳畫夢錄的藝術特色。(1)追求純粹的柔和、美麗。(2)采用獨語體。(3)語言絢麗精致,意象繁復優(yōu)美,想象奇特。第十四章 30年代戲劇1、周樸園、蘩漪形象。周樸園:(1)一個帶有濃厚封建性的民族資本家典型,封建專制獨裁的象征,為人專橫、自私、貪婪、虛偽、狡詐、冷酷又有一定復雜性,是雷雨悲劇的總根源及悲劇的承擔者。(2)在和蘩漪的關系上,表明他是一個專橫的封建家長。(3)在和侍萍的關系上,既可以看到其性格中冷酷、自私、虛偽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其人性深處的矛盾和復雜情態(tài)。(4)在和魯大海的關系上,通過勞資關系和階級關系,揭示了其反動的階級本性。 蘩漪:(1)

38、具有叛逆反抗性格的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女性。在夫妻關系中,承受了周樸園專制主義的精神折磨,周萍對愛情的背棄使其悲劇進一步深化,是遭受雙重壓迫的被侮辱被損害者。(2)美麗、熱情、受過新思想影響,追求獨立個性和愛情自由、卻被封建婚姻制度所毀滅,成了一個憂郁陰騭的人。(3)蘩漪精神上的主要對立面是周樸園,其叛逆反抗性格在同周萍的關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體現,內心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 ,并最終爆發(fā)出了“最雷雨式”的反抗力量。(4)思想具有局限性: 對愛情的盲目性。性格的軟弱性。嚴重的階級偏見。(5)反抗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受到了五四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反抗也充

39、滿了矛盾和困惑,是畸形的、摻雜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2、曹禺劇作的藝術成就及其對我國現代戲劇的貢獻。藝術成就:(1)有機地吸收西方戲劇藝術與民族古典文學營養(yǎng),形成了個人民族風格。(2)是創(chuàng)造“心靈的藝術”的卓越的悲劇藝術家。他筆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靈受到壓抑的悲劇女性和內心憂郁矛盾的悲劇性男子。(3)曹禺處理戲劇沖突,能深入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或則表現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心靈交鋒,或則刻畫劇中人內心的自我交戰(zhàn)。(4)曹禺戲劇的語言富有心靈動作性與抒情性。雷雨與原野中的人物由于各各懷著深仇宿怨,語言的進攻性更強烈。貢獻:(1)曹禺戲劇深刻集中地表現了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出色地描寫了封建沒落家庭及

40、其眾多人生,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為代表,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2)曹禺戲劇發(fā)展了我國悲劇藝術,進一步開拓了悲劇文學的表現領域與精神刻畫的深度,為悲劇藝術提供了典范。(3)曹禺戲劇的高度藝術成就對我國現代話劇文學樣式的成熟起了決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來這一新生樣式在我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學思潮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說1、圍城的藝術特色。(1)知識密度最大的現代“學人小說” 。(2)塑造了一批洋學銜和舊學問相錯綜時期的新儒林的眾生相(方鴻漸、趙辛楣、褚慎明、韓學愈、李梅亭等)。(3)諷刺筆法幽默機敏而富于哲理。(4)采用的是旅行者的游記式結構(北平倫敦巴黎柏林馬賽

41、上海三閭大學香港上海)。2、張愛玲小說的藝術成就。(1)多描寫“男女間的小事情”和“軟弱的凡人”,基調冷艷、蒼涼、流露出冷漠和“瑣屑人生”的態(tài)度。(2)喜歡用參差對照的筆法寫人生,基調冷艷、蒼涼。(3)對女性的瑣細日常生活的發(fā)現和肯定。(4)雅俗并存的藝術境界。張愛玲融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一種古今雜錯、華洋雜錯的新小說文體 “新鴛鴦蝴蝶體”(“新洋場小說”“娛情小說”)。(5)語言華麗、雅致,圓潤而意象豐富。第十七章 現代通俗小說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詩1、艾青詩歌的主題及藝術特點。主題:(1)具有獨特意象和主題,其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陽,主題是愛國主義。(2)土地對祖國和人民的

42、深沉的愛(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手推車、乞丐、大堰河我的保姆等)。(3)太陽對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熱烈不息的追求(向太陽給太陽黎明的通知等)。藝術特點:(1)具有憂郁的詩緒,風格沉郁而悲愴。(2)具有獨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強調捕捉瞬間的印象、感覺,強調主觀情感對感覺的滲入,有獨特的光與色。(3)提倡自由體詩,追求詩的散文美,運用有規(guī)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tǒng)一。(4)語言平實、含蓄而凝煉。第十九章 40年代戲劇 散文1、郭沫若歷史劇的主要特征。(1)以古諷今,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現實針對性和政治尖銳性。(2)失事求似,富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氣息。(3)悲劇主人公都是

43、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4)具有濃郁的主觀性。(5)充滿了強烈的抒情色彩和濃郁的詩意,是戲劇的詩。 (6)結構緊湊集中。第二十章 解放區(qū)文學名詞解析題第一章 五四文學革命1、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時期最早應啟蒙運動需要而誕生的綜合性文化批判刊物,是整個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新文化陣營向舊文化進攻的主要陣地。1915年創(chuàng)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雜志),陳獨秀主編,以“向青年進行思想啟蒙”為己任,提倡“科學”和“民主”,倡導“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對我國現代思想和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18年,新青年編輯部擴大,李大釗、胡適、魯

44、迅等先后參加編輯工作,1920年后編輯部移居上海后逐漸分化,標志著五四新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解體。 2、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文學革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為主要陣地,以“民主”與“科學”為口號,以“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兩大旗幟;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以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極大地啟發(fā)了人們的民主意識,為后一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五四新文化運動將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現代化欲求推向高潮。3、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革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封建主義的批判必然地會轉型對封建主義文學的

45、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成就了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是五四文學革命發(fā)難的信號和標志,隨后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五四文學革命是晚清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和白話文運動的歷史發(fā)展,建設“人的文學”和白話文學是其標志和歷史性成就,它將文學活動與人的解放緊緊聯(lián)結在一起,以激進的態(tài)度、決絕的精神,建構了中國現代精英文學,開啟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新階段。4、“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文學

46、改良芻議(1917.1)5、“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2)6、“人的文學”周作人提出:“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它對新文學做了質的界定;它是嚴肅的、希望人的生活,對于非人的生活懷著悲哀和憤怒;它“當以人的道德為本”,從平等的兩性觀和現代愛情婚姻觀念書寫兩性的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表現親子之愛。7、“平民文學”“平民文學”是周作人在陳獨秀“國民文學”和“社會文學”的基礎上正式

47、提出的文學主張。它以普遍和真摯的文體,記“普遍的思想和事實”,普遍事實就是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普遍思想就是人類思想、人類道德,而不是才子佳人的悲歡、英雄豪杰的道德。平民文學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8、文學研究會分:時間1921.11932。地點北京。人物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tǒng)照、沈雁冰、蔣百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宗旨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chuàng)造新文學。主張為人生的文學。方法現實主義。會刊以沈雁冰接編、革新后的小說月報為主要陣地,此外還有詩月刊、文學旬刊。影響建立最早、實力也最雄厚的一個文學社團。總:“文學研究會”是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

48、由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tǒng)照、沈雁冰、蔣百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發(fā)起的,新文學組織。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chuàng)造新文學”為宗旨,以“現實主義”為創(chuàng)作方法,主張“為人生的文學”。它是建立最早、實力也最雄厚的一個文學社團 。9、創(chuàng)造社分:時間1921.71929.2。地點日本東京。人物(留日學生)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會刊創(chuàng)造叢書、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報、洪水、創(chuàng)造日等十余種刊物。分期以1925年“五卅運動”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主張前期為藝術而藝術,后期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方法傾向于浪漫主義。影響與文研會一起,對新文學早

49、期的創(chuàng)作面貌和現代文學不同流派的發(fā)展和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總:“創(chuàng)造社”是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由留日學生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發(fā)起的新文學組織。它傾向于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手法,前期倡導“為藝術而藝術”,后期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它與文研會一起,對新文學早期的創(chuàng)作面貌和現代文學不同流派的發(fā)展和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0、新月社分:時間1923年發(fā)起,1924年正式成立,1932年結束。地點北京。分期以1927年其成員南下為界限,大體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人物前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陳西瀅)、朱湘、凌叔華、林徽因、饒孟侃、余

50、上沅、潘光旦、孫大雨等,后期又加入陳夢家、方瑋德、方令孺、邵洵美、卞之琳等。 刊物前期代表刊物是現代評論周刊(1924)、晨報副刊.詩鐫(1926)作為新月派活動陣地;后期以新月月刊(1928)、詩刊季刊(1931)為代表。主張?zhí)岢靶赂衤稍姟钡膭?chuàng)作,強調藝術的獨立與尊嚴。貢獻其新格律詩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 ,對現代新詩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偅骸靶略律纭笔?924年在北京成立的由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陳西瀅)、朱湘、凌叔華、林徽因、饒孟侃、余上沅、潘光旦、孫大雨等組成的新文學組織。新月派倡導新格律詩,主張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強調藝術的獨立與尊嚴;對中國戲劇的程式化

51、、象征性的特點加以肯定。它的新格律詩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 ,對現代新詩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1、語絲社分:時間1924.11-1930成員以魯迅、周作人為中堅,成員還有錢玄同、劉半農、林語堂、孫伏園、川島(章廷謙)、馮文炳、俞平伯等十余人。內容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側重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貢獻積極實踐了任意而談、潑辣幽默、具有隨筆性質的“語絲”文體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fā)展提供了最初的范型之一語絲體??偅骸罢Z絲社”是1924年在北京成立的由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林語堂、孫伏園、川島(章廷謙)、馮文炳、俞平伯等組成的新文學組織。它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側重社會

52、批評和文化批評。它積極實踐了任意而談、潑辣幽默、具有隨筆性質的“語絲”文體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fā)展提供了最初的范型之一語絲體。12、湖畔詩派“湖畔詩社”是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由潘漠華、馮雪峰、應修人、王靜之等發(fā)起的新詩組織,他們被稱為“湖畔詩派”。他們有清新、自然、純情、率真的特點,以個性解放思想為基石,對近代愛情詩有很大貢獻。第二章 20年代小說1、問題小說周作人說:“提出一種問題,借小說來研究它,求人解決的,是問題小說?!眴栴}小說是充滿各種矛盾的社會現實和寫實派作家熱心上下求索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碰撞的產物,也是“五四”啟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發(fā)現和提

53、出關于社會與人生的種種問題;(2)時常以 “愛”與“美”彌合社會矛盾,在表現美好的社會理想和真純的人生情懷的同時,又不乏幻想的成分;(3)溫情的批判和哲理的沉思是問題小說的基本筆調。2、鄉(xiāng)土小說“鄉(xiāng)土小說”是1923年左右在魯迅的影響下,由文學研究會、未名社、語絲社一些青年作家許杰、(王)魯彥、王任叔、許欽文、臺靜農、彭家煌、廢名、蹇先艾等,寫作的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立足啟蒙立場,飽含深刻批判精神的小說,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風格清新、質樸,按表現內容和風格來講可分為鄉(xiāng)土寫實小說和鄉(xiāng)土抒情小說兩類,構成了20年代中期頗為可觀的鄉(xiāng)土小說家群體。鄉(xiāng)土小說的興起,標志著寫實主義文學走出了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范式,

54、進入較為成熟的新時期。第三章 魯迅第四章 20年代新詩1、早期白話詩“早期白話詩”主要發(fā)表于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學燈、覺悟等報刊,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劉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是重要的白話詩人。胡適最早提出“作詩如作文”的詩學觀念和“詩體的大解放”的口號。早期白話詩敢于說真話、道真情;在題材上主張從“向上”到“向下”,由少數人的窮通利達到為人生、為平民的轉變;在藝術上,初期白話詩勇于嘗試,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2、人生派詩歌“人生派詩歌”指的是文學研究會詩人,他們將詩和為人生聯(lián)系起來,。它承襲了早期白話詩人關注現實、表同情于下層平民的寫實主義精神,反對雍容華

55、貴、吟風嘯月的貴族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的口號。與早期白話詩相比,人生派詩歌對于外在寫實和表現自我關系的認識要深刻一些。3、浪漫派詩歌“浪漫派詩歌”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初,創(chuàng)造社詩人以西方個性主義思想為武器,打破束縛人的各種枷鎖,張揚主體性,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的靈感、激情與想象,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現代浪漫主義詩歌。浪漫派詩人對早期白話詩的拘謹、單調、缺乏想象與激情,對寫實派過于拘泥于現實,對小詩派和湖畔詩派狹小的境界與格局深感不滿。浪漫派詩歌的精魂是破舊立新,中心內容是表現自我,詩體特征是“絕端自由、絕端自主”,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現代浪漫主義詩學體系,真正表現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4、小詩派“小詩派”是五四高潮后,因詩人們的感情由熱到冷,感慨頗多,熱衷于沉思而創(chuàng)作許多形式短小的詩歌的流派,風靡一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