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_第1頁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_第2頁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_第3頁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_第4頁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科學(xué)技術(shù)與工程Sc ience Techno logy and Enginee ringVo l19 No117 Sep. 20212021 Sc i1 Tech1Engng1第 9卷 第 17期 2021年 9月1671 21819 ( 2021 ) 17 25057208地球科學(xué)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杰 3王曉姍劉于建生(青島科技大學(xué)生物工程與技術(shù)系 ,青島 266042 )摘 要 氮素循環(huán)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zhì)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局部 ,其中微生物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關(guān)內(nèi)容一直為國際研究的熱點 。在簡述氮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概念的根底上 ,著重對海洋生物固氮 、硝化 、反硝化細(xì)菌等方面研究進(jìn)行了綜

2、述 ,并對今后 的研究方向進(jìn)行了一些展望 。關(guān)鍵詞 海洋氮循環(huán)中圖法分類號P745;固氮細(xì)菌硝化細(xì)菌反硝化細(xì)菌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在整個生物地球化學(xué)物質(zhì)循環(huán)當(dāng)中 ,各類微生物是碳 、氮 、硫 、磷等元素循環(huán)的關(guān)鍵促進(jìn)者 。其中 僅氮素循環(huán)中的微生物作用就涉及到生物固氮 、銨 化 、脫氨 、硝化 、反硝化等 8個環(huán)節(jié) ,理論研究與實際 應(yīng)用極為重要 。在當(dāng) 今人 們 全面 向海 洋 研究 進(jìn)軍 的同時 ,我們?nèi)匀粚Q笾袇⑴c氮素循環(huán)的微生物 種類及其作用機制 缺 乏了 解 。從 目前 國 際對 海洋 氮循環(huán)微生物研究情 況來 看 , 大 多集 中在 固氮 、硝 化 、反硝化細(xì)菌方面 。及反硝化作用等 。

3、固 氮 作用 是指 固 氮原 核微 生 物將大氣中的氮氣轉(zhuǎn)化為可直接被 生 物體 利用 有 效 氮的過程 ,是海洋氮 素的 主 要來 源 , 在整 個氮 素 循 環(huán)中最為重要 ;氨化作用是某些微生物將有機氮化 物被分解生成氨或銨的過程 ,是海洋再生生產(chǎn)力的 重要物質(zhì)根底 ;硝化作用是指亞硝化細(xì)菌和硝化細(xì) 菌將氨態(tài)氮氧化成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的過程 ; 反硝 化作用 (也稱脫氮作用 ) 是由反硝化細(xì)菌復(fù)原硝酸 鹽或亞硝酸鹽并釋放 N2 O、NO 或 N2 的過 程 , 是 海 洋固定氮素重返大氣層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早在 20 世紀(jì) 60 年代 , M enze l等人 2 就曾對百1 海洋氮循環(huán)的過程與

4、作用慕大馬尾藻海域氮循環(huán)的年變化進(jìn)行過初步研究 。氮素循環(huán)是 整個 生物 圈 物質(zhì) 與能 量 循環(huán) 的關(guān)鍵組成 ,也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zhì)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 分 ,對維持海洋生態(tài)平衡和修復(fù)意義重大 1 。該循 環(huán)是一個涉及生物 、物理 、化 學(xué)等 多種 要 素的 復(fù)雜 的多相生物地球化學(xué)過程 ,其中以微生物所推動的 氮素循環(huán)過程主要包括 : 固氮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自 20 世紀(jì) 80 年代起 ,人們將海洋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與利用作為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xué)的 主 要發(fā) 展戰(zhàn) 略 之 3 一,同時國際上也將海 洋氮 、磷 等 營養(yǎng) 元素 的 生物地球化學(xué)循環(huán)列為研究 重 點 4 , 5 。近幾 十 年來 ,

5、伴隨著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突出 ,人們對氮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在海洋物質(zhì)循環(huán) 、生態(tài)平衡 、環(huán)境污染 、新生產(chǎn)力估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重視 ,并開展2021 年 6 月 4 日收到科技部國家科技根底條件平臺建設(shè)工程( 2005D KA21209 )資助 6 15 了廣泛的研究。國內(nèi)研究者也相繼在近海 各 3 , 16 22 類海域進(jìn)行了相關(guān)的研究。第一作者簡介 :王曉姍 ( 1984 ) , 女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海洋環(huán)境微生物 。 E2m a il: k ik i0222 163. com。2 生物固氮與海洋固氮細(xì)菌3 通訊作者簡介 : 劉 杰 , 碩 士生導(dǎo) 師 。E2m ail:

6、com. cn。jieliu206 yahoo.在整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 ,生物固氮是海洋氮素發(fā)育進(jìn)化樹 ; Z eh r等 35 的研究發(fā)現(xiàn) , 許多固氮藍(lán)細(xì)菌在亞熱帶的北太平洋海域具有 活 躍的 固氮 酶 基 因 ( n ifH )表達(dá)活性 。這種新固氮藍(lán)細(xì)菌的發(fā)現(xiàn)以及 特定海域大量固氮基因活潑表達(dá) , 意味著傳統(tǒng)的海 洋生物固氮觀念 、群體調(diào)控及模型結(jié)構(gòu)等理論有待 需要重新評價 23 。海洋中 非 產(chǎn) 氧 固 氮 光 合 細(xì) 菌 類 , 如 紅 螺 菌 科 ( R hodosp irillaceae) 、著 色 菌 科 ( C h rom a tiaceae ) 等 , 它們中的一些種主要是

7、與其它生 物 進(jìn)行 聯(lián)合 固 氮 作用 。目前對這類固氮細(xì)菌研究報道的還比擬少 , 有些分類地位尚不確 定 。然 而已 知 其中 某些 種 類 不僅可以固氮 , 而且 在海 洋 中的 生物 量巨 大 , 同 時 也可以利用銨鹽或具有同化 、異化復(fù)原硝酸鹽和亞 硝酸鹽的能力 , 因此推斷它們在海洋氮循環(huán)中的貢 獻(xiàn)不容低估 27 。海洋中異養(yǎng)固氮細(xì)菌類 (包括好氧 、微需氧 、兼 性厭氧和專性厭氧型 ) , 如 :固氮菌屬 ( A zotobacter) 、 梭菌屬 ( C lostrid ium ) 、產(chǎn)氣腸桿菌屬 ( En terobacter) 、 黃桿菌屬 ( F lavobacteriu

8、m ) 、芽胞桿菌屬 ( B acillus) 、 弧菌屬 (V ibrio) 、脫硫弧菌屬 ( D esu lfovibrio) 、假單胞 菌屬 ( Pseudom onas) 、克氏 桿 菌屬 ( K lebstella ) 、克 雷 伯氏菌屬 ( K lebsiella ) 等屬中的一些種 , 它們主要是 進(jìn)行自生或聯(lián)合固氮 作用 。這些 異 養(yǎng)型 固氮 細(xì) 菌 在某些聯(lián)合 、附生固氮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例如 : 南非 B eachwood紅樹林海欖雌 ( A vicenn ia m a rina ) 根 際存在大量異養(yǎng)固氮細(xì)菌與藍(lán)綠 藻 形成 聯(lián)合 固 氮的主要來源 ,也是限制海洋

9、水生生物群落生長的重要因子 。因其可利用性影響到海洋 CO2 的吸收與 平衡 23 , 24 ,所以生物固氮作用的強弱不僅可以預(yù)測 海洋初級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上下 25 ,同時也可作為尋求 寡營養(yǎng)鹽環(huán)境中維持海洋生物高 生產(chǎn) 力 水平 的途 徑 24 ;另外 ,固氮微生物也是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 重要指示生物 26 。盡管全球生物固氮研究已有一 百多年的歷史 ,但直至 20世紀(jì) 80年代 ,隨著對固氮 微生物資源 、固氮生 態(tài)學(xué) 、以 及固 氮機 理 等研 究的 不斷深入 ,人們才逐漸發(fā)現(xiàn) ,海洋 、湖泊等水環(huán)境中 的固氮微生物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群落結(jié)構(gòu)的演替 、營養(yǎng)元 素的循環(huán)以及全球氣候的變化均有重要影響

10、 27 。與陸地固氮微生物類似 ,海洋中能夠固氮的也 均為原核微生物 ( P roca ryo te s) ,包括藍(lán)細(xì)菌類 (又稱 藻類 ) 、光合細(xì)菌類和異養(yǎng)細(xì)菌類 (表 1 ) 。對海洋固 氮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說明 ,不同海洋環(huán)境中的固氮 細(xì)菌 具 有 十 分 豐 富 的 多 樣 性 , 固 氮 方 式 也 多 種 多樣 27 29 。表 1海洋固氮細(xì)菌主要類群藍(lán)細(xì)菌類光合細(xì)菌類異養(yǎng)固氮細(xì)菌類T richodesm ium O scilla toria Pelagoth rixKa tagnym ene Cyanothece M icrocystisS ynechococcusS ynech

11、ocystisR hodospirillumC h rom a tiumC h rom a tiumB egg ia toaA zotobacter C lostrid ium En terobacterF lavobacteriumB acillusV ibrioD esu lfovibrioPseudom onasK lebsiella 36 體系; 溫帶海洋海草植物大葉藻 ( Z osterasp) 根際從固氮藍(lán)細(xì)菌來看 , 目前約有 30 余種 , 其中屬于浮游性藍(lán)藻的束毛藻屬 ( T richodesm ium )是海 洋中分布最廣 、固氮量最大的一類海洋藍(lán)細(xì)菌 。該 屬中的薛氏束毛

12、藻 ( T. th iebau tii)和紅海束毛藻 ( T. ery th raeum ) 已 證 實 為 海 洋 生 物 固 氮 的 主 要 貢 獻(xiàn) 者 30, 31 。美國等國家在對形成赤潮的浮游藍(lán) 藻進(jìn) 行衛(wèi)星遙感監(jiān)測的同時 , 也對其它新發(fā)現(xiàn)的海洋固 氮藍(lán)細(xì)菌從分子生物學(xué)和遺傳多 樣性 等 方面 進(jìn)行 了研究 23, 32, 33 ; J ona than 等 34 曾以 n if H 基因 序列 分析為根底 , 對海洋中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固氮細(xì)菌類群 進(jìn)行過聚類比擬分析 , 同時做出了藍(lán)細(xì)菌類群 、2 pro tebacteria 類群和 2p rotebacteria 類群的 n if

13、 H 系統(tǒng) 37 中也存在具有聯(lián)合固氮優(yōu)勢的大量硫復(fù)原細(xì)菌;在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 , 既有珊瑚和固氮細(xì)菌屬的附 著固氮作用 , 也存在藻類與異養(yǎng)固氮細(xì)菌的附生或 38 聯(lián)合固氮作用。目前具有明顯固氮能力的海洋弧菌為 V ibrio d iazotroph icus和 V ibrio na triegens; 39 然而 S h ien W 等 的研究說明 , 至少還有其它三 、四種尚未被命名的海洋固氮弧菌 不 僅在 近海 水 域 及沉積物中廣泛存在 , 而且也能從某些海洋無脊椎 動物的體表 、體內(nèi)以及海草根圈中找到 , 因而推測它 們可能是海洋生態(tài)系中數(shù)量最多 、分布最廣的異養(yǎng)性 固氮微生物類群

14、 。另外 ,還有學(xué)者在海洋橈足類動物17期王曉姍 ,等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5059中發(fā)現(xiàn)有固氮酶基因表達(dá) 40, 41 的現(xiàn)象 。其中亞硝化球菌屬 ( N itrosococcus) 的代表種為海洋亞硝化球 菌 ( N itrosococcus ocean i) 和 嗜 鹽 亞 硝 化 球 菌 ( N itrosococcus haolph ilus ) ; 亞 硝 化 螺 菌 屬 ( N i2 trososp ira ) 、亞硝化弧菌 屬 ( N itrosovibrio ) 、亞硝 化 葉 菌屬 ( N itrosolobus ) 和 亞 硝 化 單 胞 菌 屬 ( N itro2

15、som onas) 的 代 表 種 分 別 為 : 南 極 亞 硝 化 螺 菌 ( N i2 trososp ira brieusis ) 、纖 細(xì) 亞 硝 酸 弧 菌 ( N itrosovib rio tenu is) 、多形亞硝化葉菌 ( N itrosolobus m u ltifo rm is) 和 歐洲 亞 硝 化 單 胞 菌 ( N itrosom onas eu ropaea ) 。其 中 亞硝化葉菌屬 、亞硝化弧菌屬和亞硝化螺菌屬因具 有很高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 , 現(xiàn)已歸為亞硝 化螺菌 屬 52 。另 外 , 海 洋 亞 硝 化 球 菌 N itrosoco

16、ccus ocean i已完成全基因組測序 53 。硝酸細(xì)菌包括 : 硝化桿菌屬 ( N itrobacter) 、硝化 球菌屬 ( N itrococcus) 和硝 化 刺菌 屬 ( N itrosp ina ) , 它 們分屬于 P ro teobacteria 的 、和 亞類 , 代表種分 別為 :維氏硝化桿菌 (N itrobacter w inog radsky i) 、纖細(xì) 硝化刺菌 (N itrospina g racilis) 、活動硝化球菌 (N itro2 coccus m obils) ?,F(xiàn)已證明海 洋中 與 好氧 硝化 作 用兩 個步 驟 有 關(guān)的 主 要 細(xì) 菌 分

17、別 是 亞 硝 化 單 胞 菌 屬 ( N itro2 som onas) 、亞硝化球菌屬 ( N itrosococcus) 和硝化桿菌 屬 (N itrobacter) 54 。另外 ,對海 洋硝 化細(xì) 菌 群體 的研 究 表 明 , 其 群 落具有較 低多 樣性 和 穩(wěn)定 性 。例 如 : M ills等 55 采 用 T2R FL P、SSU rRNA 基因 、硝化功能基因 ( amoA ) 分析等方法 ,對墨西哥東北海灣淺海區(qū)海洋沉積物 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細(xì)菌群落特征進(jìn)行了研究 ,結(jié)果 說明 :硝化細(xì)菌的多 樣性 較 低 , 且 均 為已 知的 硝 化 細(xì)菌菌 株 ; H un te

18、r 等 56 采 用 SSU rRNA 基 因 、no sZ 和 amoA 基因序列平行分析法 , 在對南大西洋海灣 大陸架沉積物中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 相 關(guān)微 生物 群 落 多樣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 ,硝化細(xì)菌群落的多樣性和穩(wěn)定 性均相對較低 。3 氨化作用與海洋氨化細(xì)菌氨化作用是 指某 些微 生 物分 解含 氮 有機 物并將其礦化為氨的過程 , 是海洋生物 (尤其是深海生 物 )獲取氮源的另一條途徑 42 。這類微生物種類較 多 , 其中以細(xì)菌 (氨化細(xì)菌 ) 最為活潑 , 廣泛分布在 于各類水生環(huán)境中 43 。海洋中氨化細(xì)菌主要分布 于弧菌屬 ( V ibrio ) 、梭 菌屬 ( C lostri

19、d ium ) 、變形 桿菌 屬 ( P ro teus ) 、沙 雷 氏 菌 屬 ( S erra tia ) 、假 單 胞 菌 屬 ( Pseudom onas) 、芽孢桿菌屬 (B acillus)等中 。4 硝化作用與海洋硝化細(xì)菌從微生物角度 , 硝化作用是由亞硝化細(xì)菌和硝化細(xì)菌兩個生理群連續(xù)作用完成的 , 前者將氨態(tài)氮 轉(zhuǎn)化為亞硝酸 , 后者將亞硝酸氧化為硝酸 。海洋中 的硝化作用在整個氮循環(huán)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 但 硝化作用所產(chǎn)生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的過度積累 , 卻 是導(dǎo)致海水富營養(yǎng)化 、誘 發(fā)赤 潮 、破環(huán) 海 洋生 態(tài)平 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44 。硝化細(xì)菌兩個生理菌群均屬于化能

20、自養(yǎng)型 , 其 中多數(shù)種類是以氨或亞硝酸鹽為 能源 的 專性 好氧 化能自養(yǎng)菌 , 其代時長 , 生長慢 , 在整個硝化過程極 易受溶 解 氧 、溫 度 、鹽 度 、光 照 等 外 界 因 素 的 影 響 45, 46 。但也有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 , 特定海洋環(huán)境中存 在異養(yǎng)硝化細(xì)菌 47 和厭氧氨氧化細(xì)菌 48 50 從系統(tǒng) 發(fā) 育 角 度 , 硝 化 細(xì) 菌 兩 生 理 群 分 屬 于P roteobacteria 的 、和 4個亞類 51 (表 2 ) 。表 2 海洋硝化 、亞硝化細(xì)菌主要類群2P roteobacteria2P roteobacteria2P roteobacteria2P

21、roteobacteriaN itrosospira N itrosovibrio N itrosolobusN itrosom onas亞硝化細(xì)菌N itrosococcus5 反硝化作用與海洋反硝化細(xì)菌硝化細(xì)菌N itrobacterN itrococcusN itrospina反硝化作用 是海 洋 氮循 環(huán)中 的 一個 重要 生 物過程 , 是固定氮素重返大氣層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 故在整個氮循環(huán)中占有重 要 地位 。海洋 反硝 化 過程 受到 溫度 、鹽度 、pH、營養(yǎng)鹽 、碳氮比等許多環(huán)境因素的 影響與 制約 22, 57, 58 。反 硝化 作 用 的 實 質(zhì) 是 硝 酸 鹽 的生物復(fù)原

22、過程 , 它包括同化性的硝酸鹽復(fù)原作用下才能實現(xiàn) , 但近幾十年來好氧反硝化作用的發(fā)現(xiàn)不 斷 被 報 道 , 且 已 篩 選 出 一 些 好 氧 反 硝 化 細(xì) 菌 65, 66 。 20世紀(jì) 80年代 , R obertson 等 67 曾報道過 好氧反硝化細(xì)菌和反硝化酶系的存在 , 并證實泛養(yǎng) 硫球菌 Th iosphaera pan totropha (現(xiàn)更名為脫氮副球 菌 Pa racoccus den itrif ica tions 68 ) 為 好 氧 反 硝 化 菌 。 現(xiàn)今 , 越來越多的研究說明細(xì)菌好氧反硝化作用的 存在 , 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在有氧條件下具有較高反硝化 速率的細(xì)菌

23、 , 如產(chǎn)堿菌屬 (A lca ligenes) 69 、克雷伯菌 屬 ( K lebsiella ) 70 、叢毛 單 胞菌 屬 ( C om am onas) 71 、 假 單 胞 菌 屬 ( Pseudom onas ) 72 、蒼 白 桿 菌 屬 (O ch robactrum ) 73 、紅 球 菌 屬 ( R hodococcus ) 74 、嗜冷 桿 菌 屬 ( Psych robacter ) 和 動 膠 菌 屬 ( Z oog loe2 a ) 73 。另外 , 已發(fā)現(xiàn)兼有固氮和脫氮能力的反硝化 菌株普遍存在于 R hodobacter、H yphom icrob ium 、

24、A zoa r2 cus和 Psedum onas等屬中 75 。目前 , 有關(guān)反硝化細(xì)菌分子生態(tài)學(xué)研究主要集 中在反硝化酶系統(tǒng)及 其基 因 方面 。編碼 四種 反 硝 化酶的關(guān)鍵基因分別是 na r、n ir、nor和 nos 76 , 其中 研究和 應(yīng) 用 較 多 的 是 亞 硝 酸 還 原 酶 基 因 n irK 和 n irS , 常被選做分子探針和引物設(shè)計的模板用于海 底沉 積 物 反 硝 化 微 生 物 體 系 與 種 群 結(jié) 構(gòu) 的 分 析 77, 78 。近年來 , 以反硝化酶基因為根底的分子生 態(tài)學(xué)方法研究海洋反硝化細(xì)菌種群豐度 、組成與分 布的報道比擬多 , 例如 : Sa

25、n to ro 等 79 曾研究了加利 福尼亞州亨廷頓海灘含水層內(nèi)的 反 硝化 微生 物 類 群 ,通過對 n irK和 n irS基因的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 ,在不 同鹽度和不同硝酸鹽濃度的采樣點 ,反硝化細(xì)菌的 多樣性十 分 豐 富 , 且 存 在 一 些 新 的 反 硝 化 細(xì) 菌 類 群 ; B re tta r等 80 采用 SSCP 法對波羅的海中心水域 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自養(yǎng)反硝化進(jìn)行了分析 ,并獲 得了與 自養(yǎng) 反硝 化 菌 Th iom icrosp ira den itrif icans 在 遺傳和生理上具有一定近緣關(guān)系的 2pro teobacteria 菌群 ,推測該菌群與波羅

26、的海中心水域的碳儲量密 切相關(guān) ; Rosch 等 81 采用 T2R FL P 法對反硝化 和 固 氮細(xì)菌 群落 特征 進(jìn) 行了 分析 評 估 , 通過 16 S rRNA 基因 , n ifH 和 nosZ基因分析了環(huán)境中細(xì)菌的種群結(jié) 構(gòu) ,研究說明環(huán)境中不可培養(yǎng)反硝化和固氮細(xì)菌可(將 NO - 或 NO - 復(fù)原為 NH + )和異化性硝酸鹽還324原作用 (將 NO - 或 NO - 還 原 為 NO、N O 和 N ) 。3222我們常說的反硝化作用主要是指 異化 性 反硝 化作用 ,其過程為 : NO - NO - NO N O N 四步 , 分3222別由硝酸還 原 酶 ( n

27、itra te reductase) 、亞 硝 酸 還 原 酶( n itrite reductase) 、氧化氮復(fù)原酶 ( n itric ox ide reduc2 tase)和氧化亞氮復(fù)原酶 ( n itrous ox ide reductase)進(jìn)行 催化 59 , 其中由亞硝酸鹽轉(zhuǎn)化為氧化氮的過程是有 別于其他硝酸鹽代 謝 的標(biāo) 志性 反 應(yīng) 。在 海洋 環(huán)境 中 , 反硝化作用一方面減少了初級生產(chǎn)者的可利用 氮 , 另一方面可減輕因硝態(tài)氮過多所造成的海水富 營養(yǎng) 化 程 度 及 對 生 物 的 毒 害 作 用 60 , 因 此 倍 受 重視 。海洋等水環(huán)境中的反硝化細(xì)菌種類繁多 ,

28、 但在 分類學(xué)上卻沒有專門的類群 61 , 主要包括節(jié)桿菌屬 (A rth robacter) 、無色桿菌屬 ( A ch rom obacter) 、不動桿 菌屬 (A cinetobacter) 、產(chǎn)堿桿菌屬 ( A lca ligenes) 、芽孢 桿菌屬 ( B acillus) 、短芽孢桿菌屬 ( B revibacillus) 、纖 維微 桿 菌 屬 ( C ellu losim icrobium ) 、色 桿 菌 屬 ( C h ro2 m obacterium ) 、鹽單胞菌屬 ( H a lom onas) 、鹽芽孢桿菌 屬 ( H a lobacillus) 、微球菌屬 (

29、M icrococcus) 、微桿菌屬 (M icrobacterium ) 、螺旋菌屬 ( S pirillum ) 、海單胞菌屬(O cean im onas) 、副球菌屬 ( Pa racoccus) 、動性球菌屬 ( P lanococcus) 、動 性 桿 菌 屬 ( P lanom icrobium ) 、寡 養(yǎng) 單胞菌 屬 ( S teno trophom onas) 、假 單胞 菌 屬 ( Pseudo2 m onas)以及 鞘 氨 醇 桿 菌 屬 ( S ph ingobacterium ) 等 屬 中 的 一 些 種 。其 中 最 普 遍 存 在 的 是 B acillus

30、 和 Pseudom onas屬 。其他反硝化菌屬的出現(xiàn)頻率相對 較低 , 只在某些特殊環(huán)境中嶄居優(yōu)勢 62 。反硝化細(xì)菌在生理特性上也具有多樣性 , 包括 異養(yǎng)型和自養(yǎng)型 63, 64 , 其中 R hodopseudom ona sphae2 roides是目前唯一被確認(rèn)具有反硝化能力的光合細(xì) 菌 。反硝化過去曾被 認(rèn)為 只 有在 厭氧 或 缺氧 條件17期王曉姍 ,等 :海洋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進(jìn)展5061能發(fā) 揮 著 比 人 們 預(yù) 想 中 更 為 主 要 的 作 用 ; F lo re s2M ire le s等 82 在對墨西哥 B a land ra 灣紅樹林根際固 氮和反硝化細(xì)菌的

31、n ifH、n irS和 n irK三個基因分子 特征研究中發(fā)現(xiàn) ,它們與菌株或其他環(huán)境中菌 株相似 度 較 高 , 其 中 以 n ifH 基 因 的 多 樣 性 最 高 。 L iu Xueduan等 77 研究了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缺氧區(qū) 反硝 化 微 生 物 群 落 的 組 成 和 結(jié) 構(gòu) , 通 過 對 n irS 和n irK基因的序列分析 ,發(fā)現(xiàn)有 26 %的細(xì)菌 n irS基因 與糞產(chǎn)堿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 n irS基因相似性 較高 ,有 3 %到 31 %細(xì)菌的 n irK基因與假單胞菌 G- 179 菌 株 、B rady rh izobium japon icum 、B l

32、astobacter den itrif icans和 A lca ligenes xy losox idans 的 n irK 基 因 高度相似 。R e s II, 1996; 43: 1309 1338.H a rrison W G, Douglas D , Fa lkow sk i P, et a l. Summ e r nu trien t dy2 nam ic s of the m idd le A tlan tic B igh t: n itrogen up take and regenera2 tion. J P lank ton R e s, 1983; 5: 539 556

33、Boyn ton W R , Kemp W M. N u trien t regene ration and oxygen con2sump tion by sed im en ts a long an e stua rine sa lin ity grad ien t. M arineEco logy P rogre ss Se rie s, 1985; 23 , 45 55Tup a s L , Ko ike I. Am ino ac id and ammon ium u tiliza tion by he tero2trop h ic m a rine bacte ria grown i

34、n en riched seawa te r. L im no l O ceanogr, 1990; 35 : 1145 1155R icha rd son K, Jgen sen B B. Eu trop h ication in coasta l m a rine eco sys2tem. Coa stal and E stuarine Stud ie s , 1996; ( 52 ) : 1 19B e re lson W M , H eggie D , Longmo re A , et a l. B en th ic nu trien t re2cyc ling in Po rt Ph

35、 illip B ay, A u stra lia. E stua rine, Coa sta l and She lfSc ience, 1998; 46: 917 934F ie ld s S. Globa l n itrogen: cyc ling ou t of con tro l. Environ H ea lthPe rsp ec t, 2004; 112 ( 10 ) : A556 563H un ter E M , M ills H J , Ko stka J E. M ic rob ial comm un ity D ive rsity a ssocia ted w ith

36、ca rbon and n itrogen cyc ling in p e rm eab le she lf sed i2m en ts. App l Environ M ic rob io l. 2006; 72 ( 9 ) : 5689 5701Doney S C, M ahowa ld N , L im a I, et a l. Imp ac t of an th ropogen ic a t2 mo sp he ric n itrogen and su lfu r depo sition on ocean acid ifica tion and the ino rgan ic ca r

37、bon system. P roc N a tl A cad Sc i U S A , 2007; 104( 37 ) : 14580 14585W e lsh E A , L ibe rton M , Stckel J , The genom e of C yanothece51142 , a un ice llu la r d iazo trop h ic cyanobac te rium impo rtan t in the m a rine n itrogen cycle. P roc N a tl A cad Sc i U S A , 2021; 105 ( 39 ) :15094

38、15099L am P, L avik G, Jen sen M M. R evising the n itrogen cyc le in thePe ruvian oxygen m in im um zone. P roc N a tl A cad Sc i U S A , 2021;106 ( 12 ) : 4752 4757馬紅波 ,宋金明. 海洋沉積物中的氮循環(huán). 海洋科學(xué)集刊 , 2001;43: 96 107L u X X, Song J M , Yuan H M , et a l. B iogeochem ical p roce sse s of n itrogen in m a

39、rine Sed im en ts. Jou rna l of the Gradua te Schoo l of theCh ine se A cadem y of Sc ience s, 2002; 19 ( 2 ) : 148 156岳維忠 ,黃小平. 近海沉積物中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學(xué)研究進(jìn)展.臺灣海峽 , 2003; 22 ( 3 ) : 407 414黃鳳蓮 , 夏北成 , 戴 欣 , 等. 灘涂海水種植 - 養(yǎng)殖系統(tǒng)細(xì)菌生 態(tài)學(xué)研究.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 2004 , 15 ( 6 ) : 1030 1034全為民 ,沈新強 ,甘居利 ,等. 海洋沉積物中反硝化細(xì)菌的別離 及去 除 硝

40、酸 鹽 氮 的 模 擬 試 驗. 海 洋 漁 業(yè) , 2005; 27 ( 3 ) :232 235郭建華 ,彭永臻. 異養(yǎng)硝化 、厭氧氨氧化及氨氧化古菌與新的氮 循環(huán). 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 , 2021; 28 ( 8 ) : 1489 1498678910116 展望12鑒于氮循環(huán) 細(xì)菌 在海 洋 物質(zhì) 循 環(huán) 、生 態(tài) 平 衡 、環(huán)境污染與修復(fù)等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現(xiàn)狀 ,作者認(rèn) 為今后應(yīng)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 1 ) 特征海域氮循環(huán)有關(guān)細(xì)菌豐度 、群體與遺 傳多樣性和優(yōu)勢類群的研究 。( 2 ) 海洋氮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微生物之間的關(guān)系及影 響因素的研究 。( 3 ) 加強對異養(yǎng)硝化細(xì)菌和好氧

41、反硝化細(xì)菌的 理論與應(yīng)用研究 。( 4 ) 氮循環(huán)細(xì)菌研究方法的進(jìn)一步優(yōu)化 。13141516參 考 文 獻(xiàn)1Ca rp en te r E J , Capone D G. N itrogen in the m a rine environm en t.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 ss , 1983M enze l D W , R ther J H. The annua l cyc le of p rim a ry p roduc tion in the Sa rga sso Sea off B e rm uda. D eep 2Sea R e sea rch,

42、1960; 6:351 367鄭天凌 ,田 蘊 ,蘇建強.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憶與展望. 廈門大 學(xué)學(xué)報 (自然科學(xué)版 ) , 2006; 45 (增刊 2 ) : 150 157Co llie r B. A nalysis of p articu late m a tte r co llected by sed im en t trap s and from sed im en t go re s. Geop hysica l Monograp h, 1991; 63:235 242Sm ith C R , Hoove r D J , Doan S E. Phytode tritu s a

43、t the abyssa l sea2floo r ac ro ss 10 of la titude in the cen tra l equato ria l Pacific. D eep 2Sea1721831942052122白 潔 ,于江華 ,王曉東 , 等. 黃海北部夏季無機氮賦存形態(tài)及其與反硝化速率的關(guān)系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xué)學(xué)報 , 2021; 38 ( 6 ) :975 979Karl D M. A new sou rce of“new n itrogen in the sea . Trend s inM ic rob io logy, 2000; 8 ( 7 ) : 301Ze

44、h r J P, Ca rp en ter E J , V illa rea l T A. N ew p e rsp ec tives on n itro2 gen2fixing m ic roo rgan ism s in trop ica l and sub trop ica l ocean s. Trend s in M ic rob io logy, 2000 , 8 ( 2 ) : 68 73tion in ace tylene reduc tion activity. Sou th A frican Jou rna l of Bo tany,1993; 59 ( 3 ) : 1 8

45、W e lsh D T. Sea sona l va ria tion in n itrogeng fixa tion ( ace tylene re2 duc tion) and su lp ha te2reduc tion ra te s in the rh izo sp he re of Zo ste r2 ano ttii: N itrogen fixa tion by su lp hate2reduc ing bacte ria. M a rine B i2 o logy, 1996; 125 ( 4 ) : 619 628Sa rhan T. Upwelling m echan i

46、sm s in the no rthwe stern A lbo ran Sea. Jou rna l of M a rine System s, 2000; 23 ( 4 ) : 317 331Sh ien W , Ch iu H. D ive rsity of M a rine V ib rio s. W o rld Sc i2TechR &D , 2005; 27 ( 2 ) : 34 41Zeh r J P. N ew n itrogen fixing m icroo rgan ism s de tec ted in o ligo2trop h ic ocean s by the am

47、p lifica tion of n itrogena se ( n ifH ) gene s. App lied and Environm en ta l M ic rob io logy, 1998; 64: 3444 3450B raun S T, P roc to r L M , Zan i S, et a l. Mo lecu lar evidence fo r zoo2p lank ton2a ssocia ted n itrogen2fixing anae robe s based on amp lifica tion of the n if H gene. FEM S M ic

48、 rob io logy Eco logy, 1999; 28: 273 279M ad igan M T, M a rtinko J M , D un lap P V , et a l. 微生物生物學(xué)(B rock B io logy of M ic roo rgan ism s) . 楊文博譯.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2001H a rt B T, Grace M R. N itrogen wo rk shop 2000: sou rce s, tran sfo r2m a tion s effec ts and m anagem en t of n itrogen in fre shwa

49、 te r eco sys2tem s. L and&W a te r A u stra lia, 2001; 96 99Jen sen F B. N itrite d isrup ts m u ltip le p hysio logical function s in aqua tic an im a ls. Comp B iochem Physio l A Mo l In tegr Physio l,2003; 135: 9 24Strau ss E A , L am be rti G A. R egu la tion of n itrifica tion in aqua tic sed

50、im en ts by o rgan ic carbon. L im no logy and O ceanograp hy, 2000;45 ( 8 ) : 1854 1859A llem an J E, P re ston K. B ehavio r and p hysio logy of n itrifying bac te2 ria. Schoo l of C ivil Enginee ring Pu rsue U n ive rsity, N e st L afaye tte, Ind ian s, 1998M ve l G, P rieu r D. Thermop h ilic he

51、 tero trop h ic n itrifie rs iso la tedfrom M id2A tlan tic R idge deep 2sea hyd ro the rm al ven ts. Can J M icro2b io l, 1998; 44 ( 8 ) : 723 733F re itag T E, P ro sse r J I. Comm un ity struc tu re of ammon ia2oxid izing bac te ria w ith in anoxic m a rine sed im en ts . App l Environ M ic rob i

52、o l,2003 , 69 ( 3 ) , 1359 1371Ta l Y, W a tts J E M , Sch re ie r H J. A nae rob ic ammon ia2oxid izing bac te ria and re lated ac tivity in baltimo re Inne r ha rbo r sed im en t. Ap 2p l Environ M ic rob io l, 2005; 71 ( 4 ) , 1816 1821Ta l Y, W a tts J E M. , Sch re ie r H J. A naerob ic ammon i

53、um 2oxid izing ( anammox) bacte ria and associa ted ac tivity in fixed2film b iofilte rs of a m a rine recircu la ting aquacu ltu re system . App l Environ M ic rob io l,2006; 72 ( 4 ) , 2896 2904Koop s H P, Pomm e ren ing2Ro se r A. D istribu tion and ecop hysio logy3723243825Capone D G, Zeh r J P,

54、 Pae rl H W , et a l. sign ifican t m a rine cyanobacte rium.1221 1229T richodesm ium , a globa llySc ience, 1997; 276:394026Karl D , L e telie r R , Tup a s L , et a l. The ro le of n itrogen fixa tion in b iogeochem ical cyc ling in the sub trop ica l No rth Pac ific O cean. N a2tu re, 1997; 388 (

55、 7 ) : 533 5384127Dong J D , W ang H K, Zhang S, et a l.M a rine n itrogen2fixing O r2gan ism s and the ir con tribu tion to the N and C requ irem en t fo r m a rine b io logica l p roduc tion. A c ta Eco logica Sin ica 2002; 22 ( 10 ) :1741 1749Cha rp y L , B lancho t J. P icop hytop lank ton b iom

56、 a ss, comm un ity struc tu re and p roductivity in the Grea t A stro labe L agoon. F iji Co ra l R eefs, 1999; 18: 255 262M a llin M A. Comm en ta ry on p rim a ry p roduc tivity and nu trien t lim i2 tation in the N eu se R ive r E stua ry. No rth Ca ro lina, U SA M a r Eco l P rog Se r, 1994; 111

57、: 311 312D ugda le R C. N u trien t lim itation in the sea: dynam ic s, iden tifica2tion and sign ificance. L im no logy and O ceanograp hy, 1967; 12:685 695Grube r N , Sa rm ien to J L. Globa l p a tte rn s of m a rine n itrogen fixa tion and den itrifica tion. Globa l B iogeochem istry Cyc le s, 1

58、997; 11:235 266Sub ram an ian A. A n emp irica lly de rived p ro toco l fo r the de tec tion of b loom s of the m a rine cyanobac te rium T richodesm ium u sing CZCS im 2age ry. In ternationa l J remo te sen sing, 1994; 15 ( 8 ) : 1559 1569Kirsh tein J D , Zeh r J P, Pae rl H W. D e term ina tion of

59、 N2 2fixa tion po ten tia l in the m a rine environm en t: app lica tion of the po lym e rasecha in reac tion. M a r Eco l P rog Se r, 1993; 95: 305 309Jona than P, B raun Z S, Chen Yibu. N itrogen fixa tion in the m a rine environm en t: re la ting genetic po ten tia l to n itrogena se ac tivity. J

60、ou r2 na l of Exp e rim en ta l M a rine B io logy and Eco logy, 1996; 203: 67 73Zeh r J P, W a te rbu ry J B , Tu rne r P J , et a l. U n ice llu la r cyanobac te2ria fix N2 in the sub trop ica l no rth Pac ific O cean. N atu re, 2001;412: 635 638M ann F D , Ste inke T D. B io logica l n itrogen f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