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討論海德格爾真理觀的馬克思主義鏡像論文關鍵詞:解蔽;自由;非真理;迷誤論文摘要: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全部思想是圍繞“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開的。然而,海德格爾所謂真理的本質(zhì)除了闡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并沒有給我們?nèi)魏涡路f的本質(zhì)。假設說他的真理觀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多個鏡像的暗示。中圖分類號:b505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805244真理最一般的理解是,回到事實本身。問題來自于什么是“事實。海德格爾認為,事實就是“此在,就是回到反思前中的我思,對任何事不能表達。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全部思想是圍繞“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開的。馬克思、
2、恩格斯、列寧對這四個類似的“概念的內(nèi)涵已經(jīng)做了詳細而全面的闡釋,只不過海德格爾給予了不同的名稱以及表述上的玄化、雜亂、重復、矛盾而已。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豢梢哉业胶5赂駹柕乃枷朊}路。假設說,海德格爾有某種思想上的“泄光,不過是滑向“白天看星星的神秘之境。一、“提醒著的存在與“包含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巴門尼德首次提出存在者的存在,追問為什么存在,卻遺忘了更重要的問題存在者的“存在本身。海德格爾不去追問為什么存在,不去研究存在的本質(zhì),而只關注“存在本身,怎樣存在,即存在者的境況、遭遇。海德格爾用德文dasein表示一個有個性的存在,雖然黑格爾、謝林都用過,但海德格爾給予了特殊的意義。中文一般被譯成“此在
3、,或“親在。它具有兩方面的指向,一是此在我的存在,就是主觀的存在,孤獨的存在,親自的存在。不可復制,不可替代,有個性的存在。二是此在永遠都“在。此在是動態(tài)的,在過程中,在路上。他認為,“存在總是在不停地轉化為不存在,轉化為虛無和死亡,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海德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似乎回應了一個熟悉的聲音:“一個偉大的根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wěn)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1海德格爾認為,哲學自古把真理與存在相提并論。沿著赫拉克利特訓導的殘篇,1926年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正式提出了真理的定義
4、:“真在真理必須被理解為提醒著的存在。所有符合的意義是一個存在者主體對另一個存在者客體的肖似,那么,真理就根本沒有認識和對象之間相符合那樣一種構造。是真真理等于說是進展提醒的。2也許他是抓住了黑格爾下面的話:“人們最初把真理理解為:我知道某物如何存在的。不過這只是與意識相聯(lián)絡的真理,或者只是形式的真理,只是不錯罷了。按照更深的意義來說,真理就在于客觀性和概念的同一。3黑格爾說的主觀和客觀的“同一與海德格爾所分裂的“肖似是同一個意義上的符合嗎?海德格爾自己做了說明:“我們在不同意義上談到符合。例如,看到桌子上的兩個五分硬幣,我們便說:它們是彼此是符合一致的。兩者由于外觀上的一致而相符合。進一步,
5、譬如當我們就其中的一枚硬幣說:這枚硬幣是圓的,這時候,我們也談到了符合。這里是陳述與物的相符合。其中的關系并不是物與物之間的,而是陳述與物之間的。但物與陳述又在何處符合一致呢?從外觀上看,這兩個相關的東西明顯是不同的嘛!硬幣是由金屬做的,而陳述根本就不是物質(zhì)。4這里海德格爾機械地認為,沒有外觀上的一致或肖似就不能稱為“符合。我們先不談這個理解的可笑,就沿著他的定義而言,黑格爾所說的“同一確實不是他所反對的那種“肖似的符合構造。所以他的新的創(chuàng)造“就沒有與黑格爾沒有任何的異議。然而黑格爾對于真理的理解并沒有停留于此,恩格斯對此說到:“哲學所應當認識的真理,在黑格爾看來,不再是一堆現(xiàn)成的、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
6、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了;真理是包含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開展中。5而海德格爾所說的“進展提醒的不正是擁護了恩格斯對黑格爾的說明嗎?對此他還做了進一步地說明:“把真理定義為提醒狀態(tài)和提醒的存在,也并非單純字面的解釋。本來就真的,亦即進展提醒的,乃是此在。隨著這種展開狀態(tài)并通過這種展開狀態(tài)才有被提醒的狀態(tài);所以只有通過此在的展開狀態(tài)才能到達最源始的真理現(xiàn)象。6在這里他暗示了真理的客觀性和強調(diào)了“提醒的過程性。對于這種“提醒過程的必然性、無限性和復雜性,恩格斯舉了這樣的事例:“高等數(shù)學已經(jīng)引起了混亂,因為高等數(shù)學把初等數(shù)學的永久真理看作已經(jīng)被抑制的觀點,常常提出相反的判斷,提出一些在
7、初等數(shù)學家看來完全是胡說八道的命題。7列寧的闡述就更加透徹了:“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無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沒有運動的,不是沒有矛盾的,而是處在運動的永久過程中,處在矛盾的發(fā)生和解決的永久過程中。8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說得更加簡潔:“真理是過程。人從主觀的觀念,經(jīng)過理論和技術,走向客觀真理。9為了防止人們的誤解,海德格爾特別地提到:“真理本質(zhì)上就具有此在的存在方式,由于這種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剛好意味著一切真理都是主觀的嗎?假設把主觀的闡釋為任主體之意的,那真理當然不是主觀的。從存在者層次上說,真理只
8、可能在主體中,并隨著主體的存在一道浮沉。10不言而喻,海德格爾在這里一方面公開地說明了真理的客觀性,這恰恰符合馬克思對思辨神學家和哲學家們的教導,假設愿意明白事物存在的真相,就應該從先前的思辨哲學的概念和偏見中解放出來。只有通過火流才能走向真理和自由。另一方面,通過所謂的某個層次,不自覺地把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論的真理觀悄悄地轉變?yōu)椤翱腕w到“主體的反映論。二、“參與到解蔽過程中去的自由與“對必然認識的自由自由是海德格爾關于真理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人們關注的是,他會給自由怎樣一個不同的理解以及自由和真理存在一個怎樣的關涉?首先他提出了自由是真理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作為正確性之內(nèi)在可能性,行為的開放狀
9、態(tài)植根于自由,真理的本質(zhì)乃是自由。11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怎樣理解自由是真理的本質(zhì),他注意到了人們的疑慮:“人們把真理交付給人這個搖擺不定的蘆葦?shù)娜我庑噪y道還能有比這更為徹底的對真理的葬送嗎?真理在此被壓制到人類主體的主體性那里。盡管這個主體也能獲得一種客觀性,但這種客觀性也還與主體性一起,是人性的并且受人的支配。那么,真理之本質(zhì)如何還能在人的自由中找到其持存和根據(jù)呢?12他的答復是:“自由之所以是正確性之內(nèi)在可能性的根據(jù),只是因為它是從獨一無二的根本性真理之原始本質(zhì)那里獲得其本己的本質(zhì)的。13“作為讓存在者存在,自由在自身中就是斷然下了決心的姿態(tài),即沒有自行鎖閉起來的姿態(tài)中,并且從中獲得指
10、引而去向于存在者極其遮蔽。14并且,“著眼于真理的本質(zhì),自由的本質(zhì)顯示自身為進入存在者之被解蔽狀態(tài)的展開。自由并不是通常的理智喜歡任其借此名義四處流傳的東西,即那種偶爾出現(xiàn)的在選擇中或偏向于此或偏向于彼的任意。自由并不是對行為的可為和不可為不加約束。自由乃是參與到存在者的解蔽過程中去。15這里,海德格爾已經(jīng)明確地給出了他所理解的自由,他的自由不是通常理解的不受約束的主觀隨意,而是表現(xiàn)了其獨特的內(nèi)涵:一是自由成為存在者成其所是的根據(jù),自由是通向真理的前提;二是自由內(nèi)化在真理的敞開過程之中,表現(xiàn)了自由和真理的有機性和同一性。在此,他進一步認為,假設綻出的此之在作為存在者存在解放了人而讓人獲得其自由
11、,那么,人的任性愿望就并不占有自由。人并不把自由占有為特性,情形恰恰相反,是自由,即綻出的,解蔽著的此之在占有著人,唯有自由才許諾給人類那種與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整體的關聯(lián),而這種關聯(lián)才首先創(chuàng)立并標志著一切歷史。唯有綻出的人才是歷史的人。自然是無歷史的。他進一步說明了自由是對必然認識的條件,同時也提醒了它的第三層內(nèi)涵:自由不是人先天的類本質(zhì),而是歷史的產(chǎn)物。最后他強調(diào)真理的本質(zhì)提醒自身為自由。自由乃是綻出的、解蔽著的讓存在者存在。從而提出了自由的第四層內(nèi)涵:自由是綻出的,自由是真理生成的,自由是真理的存在方式。至此,不難看出海德格爾對自由是真理所謂的獨一無二的本己的本質(zhì)的全部理解。假設說,當初海
12、德格爾答復了人們對自己判斷的疑慮,那么人們還有另外的疑問,在海德格爾的全部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所謂真理的原始本質(zhì)是其首創(chuàng)還是某種沿襲或變種?不難發(fā)現(xiàn),早在1844年,恩格斯在?英國狀況?中就說到:“18世紀并沒有抑制那種自古以來就有并和歷史一同開展起來的宏大對立,即實體和主體、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對立;而是使這兩個對立面開展到頂點并到達非常鋒利的程度,以致消滅這種對立成為不可防止的事。16對于必然和自由的對立,恩格斯進一步做了詳細分析:“黑格爾第一個正確地表達了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夢想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
13、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從而可以有方案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效勞。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才能。因此,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nèi)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據(jù)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開展的產(chǎn)物。17通過這段著名的闡述,我們考察一下恩格斯在這里終究答復了關于自由與必然的哪些問題?“判斷愈是自由,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說明了自由是必然的前提,即海德格爾的第一層內(nèi)涵;“自由不在于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說明了自由和真理的有機同一,即海德格爾的第二層內(nèi)涵;“自由必然是歷史開展的產(chǎn)物直接明確了海德格爾第三層
14、內(nèi)涵;“意志自由是借助于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才能提醒了自由是由真理生成的,即海德格爾的第四層內(nèi)涵。對于這四層含義,恩格斯做了這樣生動描繪:“植物和動物身體中所產(chǎn)生的化學物質(zhì),在有機化學把它們一一制造出來以前,一直是這種自在之物;當有機化學開始把它們制造出來時,自在之物就變成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們已經(jīng)不再從天地里的茜草根中獲得,而是用廉價得多、簡單得多的方法從煤焦油里提煉出來了。18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在黑格爾的一段話“假設我們把自由看作必然性的抽象對立面,那么這只是知性的自由概念而已;而真實的和理性的自由概念,那么在自身中包含著被揚棄了的必然性的邊上加了注解:“自由和
15、必然性,說明列寧已經(jīng)注意到自由對必然依賴的深化思想。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已經(jīng)對自由的歷史性有了充分的關注:“世俗社會主義的第一個原理就否認純理論領域內(nèi)的解放,認為這是夢想,為了真正的自由它除了要求意志外,還要求完全能感觸得到物質(zhì)的條件。19三、“根本性的非真理與“絕對真理普遍認為,在1930年海德格爾的真理觀發(fā)生了重大轉折,根據(jù)是在?論真理的本質(zhì)?他提出了作為“遮蔽的非真理或“根本性的非真理的概念:“從作為解蔽狀態(tài)的真理方面來看,遮蔽狀態(tài)就是非解蔽狀態(tài),從而就是對真理之本質(zhì)來說最本己的和根本性的非真理un-ahrheit。存在者整體的遮蔽狀態(tài)決不是事后才出現(xiàn)的,并不是由于我們
16、對存在者始終只有零星的知識的緣故。存在者整體之遮蔽狀態(tài),即根本性的非真理,比此一或彼一存在者的任何一種可敞開狀態(tài)更為古老。20“而對有識之士來說,真理的原初的非本質(zhì)即非真理中的非un,卻指示著那尚未被經(jīng)歷的存在之真理而不只是存在者之真理的領域。21這里海德格爾明確地說出了“根本性的非真理是“尚未被經(jīng)歷的存在之真理,就是未被揭開的真理,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解的“絕對真理的概念。列寧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的、絕對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但是這個真理的存在是無條件的,我們向這個真理的接近也是無條件的。列寧這里明確答復了絕對真理是無條件客觀存在的和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
17、接近是必然的趨勢。海德格此后來在?論技術的本質(zhì)?進一步做了說明:“一切本質(zhì)的東西,不僅是現(xiàn)代技術本質(zhì)的東西,到處都最為長久地保持著遮蔽。22“指示著那尚未被經(jīng)歷的存在真理說明了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接近趨勢。對于遮蔽與解蔽的關系,海德格爾認為,讓存在即讓存在者整體存在是解蔽著又遮蔽著的,對存在者本身之解蔽同時也就是對存在者整體之遮蔽。在他看來,當我們試圖提醒存在者的時候,這種提醒同時也是一種藏匿。這樣的思想似乎回應了恩格斯的啟示:今天被認為是符合真理的認識都有它隱蔽著的、以后會顯露出來的錯誤方面,同樣,今天已經(jīng)被認為是錯誤的認識也有它符合真理的方面,因此它從前才能被認為是符合真理的。由此,海德格
18、爾做了進一步的追尋:“存在者整體的敞開狀態(tài)并不是我們熟悉的存在者之總和。23“從當下可敞開的存在者那里無論這種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還是歷史中的存在者我們是捉不到這個整體的。讓存在總是在個別行為中讓存在者存在,對存在者有所動作,并因之解蔽著存在者;正是因為這樣,讓存在才遮蔽著存在者整體。24說明理解蔽并不是真理的本質(zhì),它不過是指向真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遮蔽的根本性非真理才是真理的本質(zhì),即絕對真理的無限性。從“真理就是解蔽到“解蔽也是遮蔽表達理解蔽與遮蔽、真理與非真理的對立和同一。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非真理必然源出于真理的本質(zhì)。只是因為真理和非真理在本質(zhì)上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共屬一體的。從遮蔽到解蔽
19、,又從解蔽到遮蔽,這樣一種不斷反復的辯證運動提醒了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對立同一的接近過程的無窮性。對于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對立同一關系,早在1908年,列寧對約狄慈根?短篇哲學著作集?一書做出了這樣的標號:“我們認識的一切,一切科學成就,一切現(xiàn)象都是真正的、正確的和絕對的真理的片斷?!八官e諾莎稱為無限實體的東西,我們稱為宇宙或絕對真理的東西,與我們在宇宙中碰到的有限現(xiàn)象、相對真理是同一的,正如森林與它的樹木是同一的,或者猶如類與它的種是同一的一樣。相對和絕對彼此之間的間隔 并不象稱為宗教的蒙昧的無限感覺向人們描繪的那樣無比遙遠。25在列寧看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人類的時
20、空觀念是相對的,但絕對真理是由這些相對的觀念構成的;這些相對的觀念在開展中走向絕對真理,接近絕對真理。對于相對中的絕對性或者有限中的無限本性,海德格爾和列寧有過類似的闡述。列寧對約狄慈根?短篇哲學著作集?一書有這樣的標注:“絕對和相對不是過分別離的,它們互相聯(lián)絡在一起,所以無限由無窮的有限組成,任何有限的現(xiàn)象本身都具有無限的本性。26海德格爾在提出真理的本質(zhì)是本質(zhì)的真理之前說道:“哲學之思想尤其是嚴格的展開狀態(tài),它并不沖破遮蔽,而是把它的完好無損的本質(zhì)逼入把握活動的敞開領域中,從而把它逼入其本己的真理中。27完好無損的本質(zhì)逼入敞開領域,逼入本己的真理正是絕對真理在相對真理中運動的典型特征。四、
21、“經(jīng)歷迷誤與“理論標準對于如何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海德格爾提出了作為迷誤的非真理概念。他認為,一個歷史性的人類必然誤入迷誤之中,從而其行程有迷誤的;這種迷誤本質(zhì)上是與此在的敞開狀態(tài)相適宜的。迷誤通過迷失的道路而徹底支配著人。對于迷誤的性質(zhì)和由來,他做了這樣的解釋:“迷誤乃屬于歷史性的人被納入其中的此之在的內(nèi)在機制。迷誤乃是那種轉向的運作領域,在這種轉向中,固執(zhí)的綻出之生存總是隨機應變地重新遺忘自己,重新出了過失。對被遮蔽的存在者整體的遮蔽支配著當下存在者的解蔽過程,此種解蔽過程作為對遮蔽之被遺忘狀態(tài)而成為迷誤。28也就是說,迷誤是在轉向時機的一種錯誤選擇,這種選擇是來之于當下的解蔽過程,而
22、這種解蔽對整體的遮蔽而言并沒有通向澄明之境,不過是一種遺忘存在者整體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人類就得以根據(jù)最新的需要和意圖來充實他的世界,以他的打算和方案來充滿他的世界。于是,在遺忘存在者整體之際,人便從上述的他的打算和方案中獲得其尺度。他固守其尺度,并且不斷地為自己裝備以新的尺度,卻沒有考慮尺度之采納的根據(jù)和尺度之給出的本質(zhì)。盡管向一些新的尺度和目的前進了,但在其尺度的本質(zhì)之真正性這回事情上,人卻茫然出了過失。他愈是獨一地把自己當作主體,當作一切存在者的尺度,他就愈加弄錯了。人類猖獗的忘卻性固執(zhí)于用那種對他而言總是方便可得的通行之物來確保他自己。29這里已經(jīng)說得非常的明白,人類由于忘卻了整體的存
23、在,一切以自我為尺度,把自我的不斷需要為其尺度的根據(jù),沒有考慮標準的真正的本質(zhì),必然要走向錯誤的迷誤。不過,海德格爾并沒有就此信守他自己的諾言:此在就是虛無,而是似乎再次表現(xiàn)了“超人的智慧,為迷誤指點了迷津:人通過經(jīng)歷迷誤本身,并且在此之在的神秘那里不出過失,人就可能不讓自己誤入歧途。問題已經(jīng)變得非常的簡單,照海德格爾的指點去做,就可以走出迷誤,通向真理。不難看到,他指出了兩點,一是經(jīng)歷迷誤,二是在神秘那里不出過失。我們先看看“神秘在哪里?他這樣神秘地說到:“此在的被遺忘的神秘并沒有被遺忘狀態(tài)所消除;神秘在被遺忘狀態(tài)中并且被遺忘狀態(tài)而自行回絕。30也許這個神秘的密碼永遠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了。至于
24、他說的“經(jīng)歷迷誤,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也就是要經(jīng)歷迷誤的過程。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在通向真理的過程之中,這個經(jīng)歷是必不可少了;二是在充實“世界的時候,不是以自我的需要為尺度,而是要以“經(jīng)歷迷誤后的不出過失為標準。顯而易見地是,吞吞吐吐的“經(jīng)歷迷誤就是理論,透露了從理論中發(fā)現(xiàn)真理,在理論中檢驗真理的初步思想。從這一點上看海德格爾遠比黑格爾有靈氣,馬克思說過:“要知道,黑格爾所談的不是把經(jīng)歷的存在歸結為它的真理,而是把真理歸結為某種經(jīng)歷的存在,這樣一來,隨意哪一種經(jīng)歷的存在都可以解釋為理念的實在環(huán)節(jié)了。31不過,黑格爾也不是完全地陷入了迷誤,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對他有這樣的評價:“精彩
25、:黑格爾通過人的理論的、合目的性的活動,接近于作為概念和客體相一致的觀念,接近于作為真理的觀念。緊緊接近于下述這點:人以自己的理論證明自己的觀念、概念、知識、科學的客觀正確性。32事實上,黑格爾對于理論在真理中的作用有很多重要的闡述,列寧在黑格爾的根底上有這樣的注解:“理論的認識應當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關系中、在自在自為的矛盾運動中的客體。但是,只有當概念成為理論意義上的自為自在的時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終地抓注把握、通曉認識的這個客觀真理。也就是說,人和人類的理論是認識的客觀性的驗證、標準。黑格爾的意思是這樣的嗎?這一點回頭要再看。33不過列寧的這個觀點更接近于黑格爾的原意,理論高于理論的認識
26、,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對于海德格爾所說的人類必然誤入迷誤之中,黑格爾也有闡述,列寧對此做了總結:“客觀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理論面對這個客觀世界,在實現(xiàn)目的時會遇到困難。甚至會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34對于這種“困難或“迷誤的解決途徑,列寧根據(jù)黑格爾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說明:“人的意志、人的理論,本身之所以會阻礙到達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認識分隔開來,由于不成認外部現(xiàn)實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是客觀真理。必須把認識和理論結合起來。35當然,對于真理的理論標準,馬克思?關于費而巴哈提綱?的第二條已經(jīng)給予了科學的答復。需要提到的是,列寧的一段話給予我們更加明確的判斷:“對恩格斯來說,整個活生生的人類理論是深化到認識論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觀標準。當我們不知道自然規(guī)律的時候,自然規(guī)律是在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光伏電站建設施工勞務承包合同示范
- 2025年度光伏發(fā)電項目勘察設計施工勞務分包合同(新能源推廣)
- 2025年度智能倉儲物流系統(tǒng)合作合同
- 2025年度電力設備固定資產(chǎn)轉讓合同樣本
- 2025年度智能酒店客房服務用工勞動合同
- 2025年度汽車銷售居間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高科技產(chǎn)業(yè)股東合作經(jīng)營協(xié)議合同范本
- 2025年合同管理培訓教材配套資料合同
- 2025年度公務車輛定點快速響應合同
- 2025年度工傷事故賠償處理合同標準范本
- 《聚焦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課件
- 公安校園安全工作培訓課件
- PTW-UNIDOS-E-放射劑量儀中文說明書
- 保險學(第五版)課件全套 魏華林 第0-18章 緒論、風險與保險- 保險市場監(jiān)管、附章:社會保險
- 許小年:淺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評“資產(chǎn)負債表衰退”
- 典范英語2b課文電子書
- 17~18世紀意大利歌劇探析
- 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與合理用藥
-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 第一章:公共政策理論模型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預制件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