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學習教育隨筆_第1頁
指向深度學習教育隨筆_第2頁
指向深度學習教育隨筆_第3頁
指向深度學習教育隨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真善美樂務人本 學問思行求道真 PAGE 明小因我而精彩 指向“深度學習”教育隨筆4.1孫琳針對目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單純注重教學形式多樣而忽視教學內容及學生接受能力的現(xiàn)象,“深度學習”應運而生。其意涵包括學科知識與思維、理念與素養(yǎng)、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及德育塑造,教學的理論路徑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然而實際教學紛繁復雜的情況更需要教師明確學生對知識的緘默點,將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過渡點,讓課堂成為思維傳遞的交互點,把教學材料作為學生的感知體驗點,使課堂變?yōu)樯顚嶋H的著力點。伴隨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深化與教學設施的改善,“翻轉課堂”“合作學習”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改革措施在一線教學中越發(fā)常見。但由于

2、課堂教學本身的復雜性以及部分教師對課程改革新理念的含義、操作方法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教學中也就出現(xiàn)了一些教師單純注重教學形式多樣,忽視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的現(xiàn)象。雖然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新穎,但傳授知識的內在邏輯沒有改變;雖然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學生并不了解參與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雖然教具的使用呈現(xiàn)多樣化,但離學生的生活更遠了,學生也沒能從中開發(fā)潛能、體驗成功。這本質上是顛倒了教學形式與內容、教學手段與目的關系的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而真正有意義的教學應該是立足于學生的體驗和成長,能夠促進其深度學習的教學。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

3、,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者Ference Marton等人基于學習本質的層級理論1提出。近年來,國內相關學者也開始對深度學習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目前,對“深度學習”這一概念公認的理解“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2所以,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其意義在于,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重視知識的系統(tǒng)化傳遞;在追求師生愉悅的基礎上,強調德育的培育,最終實現(xiàn)學生在秉承學科素養(yǎng)、掌握學習能力、持有價值追求基礎上的“可循環(huán)學習”。一、指向“深度學習”教學的內容構成深度學習指向的

4、是學生的學習程度,是學生從知識本位學習到知識本質學習的轉化。實際上,知識既是靜態(tài)的也是動態(tài)的。當我們把知識看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結果時,知識是靜止不動的;但當我們把知識視為人類探尋世界的過程時,知識本身就凸顯了人類思考與實踐的思維和方法。知識在此時就變?yōu)閯討B(tài)的,且具有過程屬性。兩者一個是知識的本位、一個是知識的本質。而所謂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系統(tǒng)習得的過程。這種成果的習得不僅應包括人類認識世界的結果,還應包括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所以,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應當是促進學生從知識本位學習到知識本質學習的教學。也就是除了靜止的學科知識外,更加強調對學科邏輯體系、思維方式的把控,更強

5、調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道德品格的塑造。(一)學科體系與思維每個學科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中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發(fā)展脈絡和學科體系,學生在這一脈絡和體系下學習之后所能掌握的知識、具備的能力是具有學科特性的。為了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關照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及發(fā)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學生,使之具備學科思維。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其必修部分是從政治領域的發(fā)展歷程、社會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發(fā)展進程、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fā)展進程三個視角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進程。但歷史發(fā)展和呈現(xiàn)的基本脈絡是時間,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考慮本學科知識的特點,站在歷史學科體系的角度講解知識,盡量結合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

6、時代背景綜合考量。學科體系的構建、學科思維的塑造往往超越了書本的字句知識,學生很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探求學科體系、塑造學科思維。(二)學科理念與素養(yǎng)每個學科的學科理念都不相同,學生在學習該科目后所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也不盡相同。除了學科知識及學科思維外,學生在進行科目學習后是否能獲得相應的學科素養(yǎng)也十分關鍵。學科素養(yǎng)實際上明確了學生在學習該科目后應具備的能力和品格,這一般被理解成學生在接受該學科教育后的本質變化。例如,地理學科強調“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區(qū)域發(fā)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

7、念,珍愛地球,善待環(huán)境?!?所以,為了促進學生該素養(yǎng)的形成,教師在自然地理教學時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珍惜地球家園、努力保護環(huán)境的理念;在人文地理教學時著重培養(yǎng)學生關注人地關系、合理利用資源的理念。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獲得離不開學科知識、學科體系特別是學科理念的支撐。教師應盡量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貫穿于全部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努力地開發(fā)學生潛能,真正做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三)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學生的學習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多樣性決定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往往也有些許差異。通常情況下,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探索是無意識的,學生也不能完全認識到自己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對于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探求

8、已屬于深度學習的部分,需要教師的協(xié)助和輔導。所以,教師的指導不僅是知識的指導,更包含對學生學習思路及學習方法的指導。當然,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學習方法一味地強加給學生,應該在給學生指導學習方法時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必要時給予及時指導和糾正。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把握程度,學生可自主習得的方法不給予指導,明顯超越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也不講授,在適合學生的程度內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四)學生的道德與價值觀道德水準與價值追求對人的發(fā)展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真正的深度學習自然是指向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所謂“德”絕不僅僅只指道德,更是指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看法及愛國

9、主義、社會主義認識等的有機統(tǒng)一。而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但建構的材料和思想基礎是學生無法有效自主選擇的。所以教師在這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無論何時都應堅持把“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視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也提及“統(tǒng)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fā)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yōu)勢,進一步提升數(shù)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4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把握好育人、育德的理念,語文、歷史、藝術等科目由于其學科特性在德育方面有學科優(yōu)勢,教師應當樹立幫助學生深度學習的理念,立足學生實際、思考本學科與育人相結合的途徑。教師還應合理探尋學生的深度學習閾值,采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