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_第1頁
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_第2頁
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_第3頁
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_第4頁
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z淺談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遺產的搖籃和基地 , 民族村寨保護是民族文化遺產是否能延續(xù)下去的根本措施。保護與開發(fā),開展與傳承,效益與村民自覺是擺在民族村寨文化遺產面前的主題。本文以黔東南為研究對象,就民族村寨的保護問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與同行探討。 一、民族村寨文化遺產的涵 黔東南現有總人口444.62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1.9%,聚居著苗、侗、漢、布依等33個民族 , 全州50戶以上自然寨有3452個 , 其中100戶以上自然寨多達1288個。這些村寨85%以上的建筑為木質構造,集民族原生文化、自然生態(tài)、歷史遺存為一體,被譽為 “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館 ,是世

2、界鄉(xiāng)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tài)文化保護圈之一。黔東南民族村寨遍布苗鄉(xiāng)侗寨,進入保護視野、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民族村寨包括以下六大類: 1、中挪合作共建的生態(tài)博物館:黔東南有隆里古城生態(tài)博物館,堂安侗族生態(tài)博物館。 2、國家、省公布的民族村寨文物保護單位:如雷山上郎德苗寨、增沖侗寨鼓樓、地坪下寨風雨橋、西江千戶苗寨、肇興鼓樓群、三門塘、高近侗戲樓、述洞寨獨柱鼓樓等。 3、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村、鎮(zhèn)) , 有鎮(zhèn)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舊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西江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肇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隆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還有德鳳鎮(zhèn)、小黃村、岜沙村、反排村等。

3、 4、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村寨: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包括上郎德、西江、九擺、方白、久吉、溫泉、岜沙等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包括地坪、增沖、信地、高阡、廈格、登扛、則里、占里、大利、堂安、己倫、紀堂、銀潭、宰蕩等寨。 5、2007年黔東南州政府公布了一百個重點民族文化村寨并確定了五十個文化旅游村寨。這些民族村寨各具特色,風情濃郁,極具保護和開發(fā)價值。 6、黔東南還有5個國家級藝術之鄉(xiāng)和38個省級藝術之鄉(xiāng)。 二 、 民族村寨文化遺產的主要容及特點 一、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主要容: 1、物質表現形式:民族村寨文化景觀,包括風景林、梯田、古道、民居、古墓、及村寨的其他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等。主

4、要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民間手工藝品,如蠟染、刺繡、銀飾、蘆笙、古法造紙、竹編、藤編、紡織等。 2、生產工具。包括采集工具,狩獵工具、 捕魚工具、農業(yè)工具、牧業(yè)工具。 3、交通用具。包括交通道路、交通工具、還有水上交通用具等。如車、舟、橋、碼頭、路等。 4、神偶崇拜物。如侗族的薩壇、苗族的埋巖、保寨樹、銅鼓、苗族的牛角等。 5、史籍。如錦屏的文書契約、侗戲劇本、歌棒、款祠、碑碣等。 2、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俗與節(jié)慶、戲劇、人生禮俗、歲時季節(jié)、傳統競技、民間曲藝、文化空間等。黔東南最負盛名的有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苗族多聲部情歌、侗族琵琶歌、苗族

5、鼓藏節(jié)、侗族月賀、侗戲、苗族古歌、鼓樓建造工藝等。2005年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16項19個點,省級名錄40項。2007年推薦國家級名錄57項,省級公布的名錄83項。 二、民族村寨文化遺產的特點: 1、活態(tài)。 民族村寨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特征是活的狀態(tài)。在民族村寨,村民世代居住,繁衍子,在文化遺產的空間里生產和生活。其文化遺產產權屬于村民自己所有。局部公用設施屬于集體所有,如鼓樓、風雨橋、戲臺、銅鼓坪、風景林。國家所有的田地、水源是村民不可獲缺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文化環(huán)境往往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偏僻、人民生活落后、生活環(huán)境艱辛。 2、人文。 民族村寨是人生活的場所,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不管是物質形

6、態(tài)還是非物質形態(tài)都是以人文的形式存在的,都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離開了人,民族村寨文化遺產就無法生存與開展。 3、傳承。 民族村寨所有文化形態(tài),都要靠居住在區(qū)域的村民世代傳承,其文化才得以繼承與延續(xù),而其他文化遺產則是以一種固定的形制被保護,如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窟寺等,這些遺產只需要政府給予原貌保護和損毀維修,讓其形制得以保存,其原有的功能,只能局部發(fā)揮或不再發(fā)揮作用,也不需要人來傳承。 4、開展。 根據時代的開展而開展,這是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時代在開展,人民生活在開展,開展是硬道理,開展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需要,而文化遺產特別是文物保護的根本原則是:保護、搶救,文

7、物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移動、不可撤除、不可改變原狀,不可開展。而文物在一定條件下越歷史長遠就越有價值,文物沒有開展的說法,“開展了的文物只能算是假古董。 民族村寨不開展不行,不開展村民就沒有改善生活的可能,這是民族村寨文物與歷史文物一個最大的矛盾與區(qū)別。 三、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挪威博物館專家杰斯特龍先生和中國博物館專家東海先生在實踐四個生博物館群,六枝唆嘎、花溪鎮(zhèn)山、錦屏隆里、黎平堂安,在實踐和探索民族村鎮(zhèn)建立保護中取得了珍貴的經歷,作為一種新興的博物館形態(tài)和“一個正在生活著的社會活標本,生態(tài)博物館就是原封不動地將整座村寨和村民的習俗當作遺址保存,采取一些保護措施,將其保存

8、并展示出來。突出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原生性。 生態(tài)博物館建立的經歷和理念是:村民是他們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解釋和確認他們的文化;公眾參與是民族村寨生態(tài)博物館的根底;當旅游和文化保護發(fā)生沖突時,應優(yōu)先保護文化,損害長久文化的短期行為必須制止;文化遺產保護必須整合于環(huán)境保護之中;在一個生存的社區(qū)建立人文生態(tài)體系,社會開展是先決條件,在不損害傳統價值的根底上,必須提高居住于此的居民的生活水平。 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tài)博物館建立同出一轍,但在保護的過程中突出表現的矛盾有以下四個方面: 1、原生態(tài)文化保護與經濟開展的矛盾。 原生態(tài)文化在*種程度上是封閉狀態(tài)下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一旦這種生

9、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這種文化現象就會隨著經濟的開展而發(fā)生變化。比方侗族情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男女行歌坐月時相互對歌,男女均以能歌者為聰明,善歌者擇偶的時機比其他人多很多。侗族有個歌師叫老替,一生以歌為伴,走到哪都受到尊重和歡送,特別是年輕人總是要圍著他請教幾首絕招,還有侗族的糯米文化有侗果、癟米,粑粑、甜酒、打油茶,俺肉俺魚等等,當雜交水稻代替了糯米,這種文化就慢慢消失了。上郎德苗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算是民族村寨保護重點中的重點,按照?文物保護法?,國家級文物保護圍和建立控制地帶,都不得進展任何破壞文物的其他建立。上郎德有一戶,一家二十余口,二十多年來都擠在一幢木房里。后來四兄弟中的大哥到保護圍外

10、建了一幢木房,現三兄弟還擠在老木屋里,據說他們在雷山縣城買了磚房,但他們沒有成認,在沒有批準的情況下把建房的磚都搬進了村寨,他家要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磚房,這下可鬧大了,驚到了省文物局的領導和專家。但村民仍理直氣壯:“我家十幾口人住在一個缺乏八十平方的危房里,萬一房子倒塌壓死人哪個敢負責。一句話問得前來做工作的人啞口無言,雖然這是狡辯之詞,但也不無道理。 2、木質構造房屋與防火平安的矛盾 1991年至2006年間,黔東南州共發(fā)生農村火災1459起,其中重大火災114起,特大火災69起,燒死261人,燒傷177人。平均每年有520多戶2500多人因火災失去家園,情況嚴重時甚至一年之有2000余

11、戶近萬人受災。如2001年1月,從江縣雍里鄉(xiāng)龍江村發(fā)生重大火災,全村195戶被燒毀,受災912人。2005年7月17日,有著500年歷史、被譽為 “ 中國環(huán)保第一村 的錦屏縣河口鄉(xiāng)文頭村上寨發(fā)生火災全寨受災,還使約500份 “ 國家級 珍貴文獻 清代林業(yè)契約化為灰燼。2005年9月19日,從江縣下江鎮(zhèn)巨洞村三組,因村民酒后臥床吸煙,引起特大火災,受災83戶,死亡3人,直接經濟損失68萬元。2007年2月13日,榕江縣寨蒿鎮(zhèn)晚寨村發(fā)生特大火災,共燒毀房屋140棟、419間,受災162戶912人,直接經濟損失97.2萬元,火災使大量文物受損。 防火最好的方法是進展寨改,將木質構造改成磚混構造,但這

12、必將使民族村寨從此消失。要保護民族村寨決不能建磚混構造成為專家的共識,但村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條件有所改變后將磚混民房建在自己家的地基上,并貼上瓷磚,使風情濃郁的民族村寨在不倫不類的瓷磚中受到破壞,而他們則以“以人為本為借口強詞奪理。但磚房卻有效地防止了火災的發(fā)生,在巨洞的火災中,唯一幸存的房子就是一幢位于寨中的磚房。 3、保護與利用發(fā)生的沖突 文化與旅游、開發(fā)與保護、開展與歷史是對立統一的整體。在實踐中又往往存在著對立面。岜沙是從江縣一個民風純樸的民族村寨,2004年,岜沙在旅游規(guī)劃的指導下修了用水泥為原材料的步道,用水泥為主材料修建的與苗寨格格不入的涼亭,撤除寨門修建停車場等,這些都是為方便

13、越來越多的游客而為之。但建立后在專家的呼吁中作了撤除,暴露出了保護與開發(fā)的劇烈矛盾。很多旅游規(guī)劃,忽略了文化保護的措施。 4、民族村寨保護與產權的矛盾 前面說過,民族村寨的文化遺產產權多屬于村民自己所有,如房屋,生產生活用具,特別是各種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的手工技藝等,都是屬于個人所有,保護與否全由個人自覺。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分折,保護必須依法辦事,而開展必須以人為本,黨的十七大將以人為本寫進十七大報告,黨是以開展作為政治性的任務。而保護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物質文化形態(tài)又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而且必須進展整體的保護,如果一個民族村寨的一處受到破壞,那隨之而來的將會是連片的受到沖擊。 四、加強

14、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措施 民族村寨保護是一個國際性的課題,杰斯特龍先生和東海先生的生態(tài)博物館探索,就是民族村寨活態(tài)保護在中國的最先嘗試,而且現在仍然在試驗之中。目前中國正在興起鄉(xiāng)村旅游熱潮;興起保護民族文化村寨建立的熱潮,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把民族村寨文物作為重要調查對象,黔東南把民族村寨作為開展民族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大州的主要基地,開展大規(guī)模的保護開發(fā)行動,同時也正在加緊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些舉動無疑對民族文化村寨建立是一次良好的推動,但如果指導不力,必然會造成新一輪的破壞。因此,筆者認為保護好民族村寨遺產必須強化以下措施: 1、應盡可能多地保存民族村寨村落的文化、文化景觀、歷史見證

15、物。保護過程中,很可能對原有的建筑、民居等設施進展加固、維修或重建。因此,要在不改變原建筑功能、構造風格、材料工藝的前提下進展。同時還要重視保存那些次要建筑,如牛棚、豬圈、糧倉等等,錦屏隆里一局部古建筑損壞嚴重,亟待維護;民居、祠堂、鼓樓墻體開裂和壁畫脫落也令人擔憂;而在原 “ 隆里衛(wèi)所 處新建的政府大院、蜈蚣街北端的新式居民樓房都與古城的傳統建筑風貌不一。在古城外有些富裕起來的村民在重建家園時,又造了 “ 土洋結合 的小磚房。這些都是將要解決的問題。 2、處理好民族村寨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yè)開展的關系 民族文化村寨在鄉(xiāng)村旅游開展中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如上郎德苗寨,據村支書告訴我們,2007年

16、之至11月,共接待旅游團隊游客50000余人,僅表演收入到達一百一十萬元,村民嘗到了保護與開展民族村寨文化的甜頭。但是在一些村落中,有的村民或文藝表演隊在表演過程中,卻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文化節(jié)目變味媚俗,缺少或扭曲了真正的民族風情,娛樂活動庸俗化,甚至以犧牲原生態(tài)文化為代價的諸多不良現象。因此必須注重表達特色,不能生拉硬扯。挖掘當地文化特點,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保護村寨文化景觀。 3、開發(fā)新區(qū)保護古建筑 解決村民在房屋建筑上的矛盾僅靠強制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因為從人本主義的角度,開展的角度我們沒有理由干擾村民解決生活環(huán)境的困厄,我們有責任讓每一個在保護區(qū)的村民過上快樂*的生活。因此在

17、老區(qū),我們能做的工作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法制宣傳,讓村民自覺維護文化環(huán)境,自覺保護民族文化。這種“文化自覺是使文化傳承和開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開發(fā)新區(qū)才能保護老區(qū),如果有新區(qū)規(guī)劃,村民仍然要在原地建房,在執(zhí)行?文物保護法?的時候才理直氣壯,才能說服村民服法。如果沒有新區(qū)規(guī)劃,一旦村民出現危險的房屋以至于火災的出現,任何理由和辯駁都是無濟于事的。 4、保護區(qū)的從事其他建立必須堅持四個原則 保護圍和建立性控制地帶因為是木質構造建筑,改造和建立的工程在所難免,但必須堅四個原則進展建立: 其一,環(huán)境協調原則 民族村寨保存了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景觀和古建筑,如果我們破壞了這種環(huán)境,改變了這種情調,讓現代材料建

18、筑走進這些古樸的村落,這將會使這種文化景觀受到徹底的破壞。 其二,當地建筑工藝原則 整修民族村寨的道路房屋建筑,必須盡量使用當地建筑工藝,用當地工藝整修自己的村落,完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是完全合符情理的。苗、侗的木匠、石匠,工匠們,技藝不比外來工匠差,侗族的鼓樓師傅不用一釘一鉚的建筑工藝舉世聞名,完全有能力建立好符合民族村寨建立要求的工藝水平,而那些來自包工隊的工匠所用的工藝,都是做大規(guī)模工程的,很多技藝早已不再傳統。因些才出現很多旅游村寨的建立工程根本沒有手工工藝。鋪墁的石板路,很多都是機器切割的,與原來的步道格格不入。 其三,就地取材原則 民族村寨建立的用材必須在當地采取,嚴禁一瓷一磚進入列

19、為重點保護之列的村寨,但是,有些現象令人費解 , 越是喊保護,卻越有磚房林立,很多村寨的旅游設施全用現代材料,如旅游廁所、旅游管理房、旅游步道,建成后,涂上一層顏料,最多用木板包一下,造成不協調格局。古城曾遭幾次地震而重建,但其古道、古民居卻保存了古老的遺存。其實一些村寨步道在改建時大可不必推倒重來,古花街路上,有缺補缺,有損補損,既省錢,又保持了原貌, 其四,尊重村民意愿原則 民族文化旅游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必須依靠村落的居民共同參與,只有全方位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才能成功保護村寨景觀。如果錯傷村民的積極性,勢必事倍功半,要從村寨保護建立一開場就讓當地村民嘗到甜頭,得到在保護與開發(fā)中帶來的實惠,上

20、郎德絕大多數村民堅決反對在寨建磚房,我們建議村民制立一個保護村寨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民約定好后,全寨人簽字按手印,然后,請鬼師做法,如有誰違反,陰陽受罰。 我們的提議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贊同,因為上郎德二十年來,通過保護古老的建筑,表演歌舞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村民是最講實惠的,只要保護能帶來收入,只要村民認識到民族村寨景觀和歌舞能讓外人來花錢,他們就會自覺地保護并傳承和開展下去。 1黔西南州打造民族村寨品牌 促進旅游業(yè)大開展 黔西南州打造民族村寨品牌促進旅游業(yè)大開展 新華網(2008-05-07) 羅俊英稿件來源:黔西南日報 - 黔西南州召開的旅游工作會議,總結了旅游工作的經歷,探討了

21、黔西南州旅游業(yè)的開展前景。作為自治州的一位民族工作者,現就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開展如何與民族民間文化相結合的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一、注重民族村寨建立,打造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風情獨到的民族村寨品牌,以點帶面,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促進旅游業(yè)的開展。黔西南州各縣市區(qū)都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擁有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如何讓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如何讓旅游業(yè)走進民族地區(qū)帶動一方經濟社會開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我認為,一要努力讓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樂帶動旅游業(yè)開展。二是住房要表達民族的建筑風格,在規(guī)劃布局、房屋設計時,政府應當給予指導和幫助。三是游客光臨,效勞要表達民族特色,以

22、民族歌舞迎送賓客,安排豐富多彩的民族娛樂活動是不錯的選擇。四是民族村寨要組織娛樂活動表演團隊,三五家,十來家,七八個人便能搭臺唱戲,讓游客在民族文化氣氛中到達“旅游身心的目的。五是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治,環(huán)境清潔、空氣清新、田園風光、小橋流水、淳樸民風,誰不心神向往.做這些事,政府的資金投入不會太多,但效果是可以預料得到的。 各縣市區(qū)都有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但還不是品牌,不具有品牌效應。目前,絕大多數比擬典型的民族村寨,一年四季,就節(jié)日的時候熱鬧幾天,防止不了人走茶涼的為難局面。政府搭臺唱戲花了錢財,并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旅游業(yè)沒有得到有效推動。在我看來,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族村寨搬

23、得上臺面的東西不多,往往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花錢請來的歌手舞者一走,村寨還是那個老樣子。如果一個民族村寨沒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保存節(jié)目,是留不住客人的,也不可能吸引旅游者。二是“老藝人占據民族民間舞臺,缺乏新鮮血液。說句實話,幾十歲的老者老奶在臺上“浪哨、哥哥長妹妹短的,給人的感覺是“味道不對??磥砼囵B(yǎng)年輕人是當務之急,“老藝人當教師是最正確角色,只有培養(yǎng)出更多的年輕人,民族民間文化才能有效傳承。情歌還是要年輕人來唱,“阿妹戚托還是要年輕人來跳。三是用急功近利的思想來搞民族民間文化建立,而不是“從娃娃抓起。打造民族村寨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作好根底性的工作。品牌能夠口碑相傳,形成

24、品牌效應能夠帶動一方旅游業(yè)的開展,促進社會經濟建立上臺階。 二、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必須抓好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黔西南州民族多樣性分布廣泛,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42.47%。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布依、苗、彝、回、瑤等34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開展中,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和別具風格的民族風情。具有較高文化涵的詩歌諺語、神話史詩、音樂舞蹈、歌曲戲劇、節(jié)日慶典、民風民俗、民族服飾、民族古寨等,構成了黔西南極為豐富、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為做好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州委、州政府及各縣市區(qū)積極抓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在各級各類

25、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決心從娃娃抓起,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民族事務部門在對市烏沙中學、望謨縣民族中學、安龍縣萬峰湖民族小學進展兩年試點的根底上,于2006年在全州八縣市和頂效開發(fā)區(qū)明確了九所學校為州級民族文化進校園推廣學校,給予重點扶持,幫助有關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在示學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工程,同時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和民族舞蹈引入課堂。收集整理出八音坐唱、打粑舞、彝族阿妹戚托等民族民間歌舞,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加深了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民族民間歌舞技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58.16.40.*2021-5-8 00:05 HYPERLINK tieba.baidu./f?kz=372180164 l sub*sub 回復此發(fā)言2黔西南州打造民族村寨品牌 促進旅游業(yè)大開展 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雖然已經有了幾個年頭,但效果不夠理想,很多人對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性認識缺乏。人們對傳統的山歌、舞蹈等逐步冷淡,尤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