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件(完整版)_第1頁
大學語文課件(完整版)_第2頁
大學語文課件(完整版)_第3頁
大學語文課件(完整版)_第4頁
大學語文課件(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大學語文 第一單元 先秦部分“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國之前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經(jīng)典作品:一、詩歌有詩經(jīng)和楚辭,成為我國文學的兩大源頭。二、散文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1.歷史散文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第三階段以戰(zhàn)國策為代表。2. 諸子散文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第二階段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第三階段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詩經(jīng)五首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305首,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奉為經(jīng)典,稱詩經(jīng),全書包括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遠及長江流域。依

2、據(jù)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帮L”帶有諸侯國地方色彩的樂歌。計有:周南、召南、邶(bi)、鄘(yn)、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bn)“十五國風”,有160篇?!把拧笔浅フ?,是周王朝京都地區(qū)的樂歌,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為宴飲所作,小雅多為個人抒懷?!绊灐笔亲趶R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詩經(jīng)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百x”直陳其事,即敘述,寫景,狀物;比是譬喻、比擬;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借

3、助其他事物做開頭,以引起要抒發(fā)的內(nèi)容,即開篇程式。在藝術(shù)上,以四言為主,隔行用韻;章節(jié)重疊,反復(fù)詠唱;妙用疊韻、雙聲、疊字;詩經(jīng)中雖沒有純粹的寫景之作,但在詩中抒情往往與寫景相結(jié)合,做到情景交融。碩鼠(魏風) 這首詩表現(xiàn)農(nóng)民對統(tǒng)治者沉重剝削的怨恨與控訴。詩人罵剝削者為田鼠,指出他們受農(nóng)民供養(yǎng),貪得無厭。農(nóng)民年年為剝削者勞動,得不到他們絲毫的恩惠,只得遠尋“樂土”,另覓生路。所謂“樂土”在當時只是空想罷了全詩分為三章,采用重疊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反復(fù)唱嘆。借喻是其主要表現(xiàn)方法:被責罵的對象在正文中隱去,而用碩鼠來直接喻指替代。這種手法,使本詩既委婉又富形象性。將仲子(鄭風)這是寫男女愛情的詩。女勸男別怕

4、過墻頭到她的家里來,為的是怕父兄知道了不依,又怕別人說閑話。抒寫女子與男子私會的憂懼,反映了禮俗的束縛,其間女子既愛又不敢愛的心情表現(xiàn)得十分細膩和復(fù)雜。車舝(小雅)這首以男子的口吻寫娶妻途中的喜樂及對佳偶的思慕之情?!案呱窖鲋?,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jīng)?!坝饕猿绺叩钠沸小敝?。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第一章,寫娶妻啟程。詩從娶親的車聲中開始。隨著“間關(guān)”的車聲,朝思暮想的少女就出嫁了。這其中流露出詩人積蓄已久的欣喜若狂之情。第二章,寫婚車越過平林由林莽中成雙成對的野雞,想到了車中的“碩女”,再加上她美好的教養(yǎng)和品德,更使詩人情懷激蕩。第三章,繼續(xù)

5、是男子對女子情真意切的傾訴。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沖口而出,感人至深。第四章,寫婚車進入高山。這里有茂盛的柞樹?!摆毂烁邔?,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薄拔鲂饺缰危糠烁豢?;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這是當時的諺語,所以詩人由“析薪”想到了娶妻。而柔嫩鮮艷的綠葉,是美麗可愛新婦的最好比喻;“其葉湑兮”是寫新婦的光彩照人的。這里詩人融詠物與比興為一體,巧妙地表現(xiàn)了對新婦的喜愛。最后兩句更是直抒情懷。第五章,寫婚車越過高山,進入大路。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詩句自肺腑流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边@是敘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新婦那美麗的形體和堅貞的德行,不正像高山大路一

6、樣令人敬仰和向往嗎?詩句意蘊豐厚,氣宇軒昂,因而成為表達一種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接下兩句“四牡騑騑,六轡如琴”,不僅與首章“間關(guān)”二句相呼應(yīng),形成回環(huán)之勢,而且那如琴弦的六轡更是包含著詩人對婚后美好和諧生活的豐富想像。最后兩句,又直抒胸臆,情結(jié)全篇。車舝在藝術(shù)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結(jié)構(gòu)上的跌宕。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樣,或直訴情懷,一瀉方快;或以景寫情,亦景亦情;或比興烘托,意境全出??傊?,它是雅詩中優(yōu)秀的抒情詩篇。鹿鳴(小雅)鹿鳴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描寫宴會以美酒、音樂款待賓客,表現(xiàn)了待客的熱情和禮儀?!斑线下锅Q,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大意:小鹿呦呦鳴叫。吃著山野的蘋草

7、。我有美好的賓客,彈瑟吹笙,其樂陶陶。這幾句以鹿鳴起興。寫宴飲嘉賓之樂??山栌靡员憩F(xiàn)知己朋友的歡宴。章節(jié)分析第一章寫熱烈歡快的音樂聲中有人“承筐是將”,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第二章,則由主人(主要是君王)進一步表示祝辭,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民風。第三章大部與首章重復(fù),唯最后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其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yǎng)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為君王的統(tǒng)治服務(wù)。通過鹿鳴這首詩的簡單分析,我們對周代宴饗之禮包括賓主關(guān)系、宴樂概況,可

8、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木瓜(衛(wèi)風)這是情人贈答的詩,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作者似是男性?!八臀夷竟咸依睿矣门逵駚韴蟠?,其實這點東西哪里就算報答呢,不過表示長久相愛的意思罷了?!痹谒囆g(shù)上很有特色:一、詩經(jīng)中最典型的齊言體四字句。二、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語句重疊復(fù)沓,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 “瓊琚”、“瓊瑤”、“瓊玖”等詞義、讀音相近湘君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

9、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屈原在詩史上的作用、重要作品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騷”。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思想內(nèi)容在屈原根據(jù)楚地民間祭神曲創(chuàng)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一個前后相連的整體,甚至可以看作同一樂章的兩個部分。這不僅是因為

10、兩篇作品都以“北渚”相同的地點暗中銜接,而且還由于它們的末段,內(nèi)容和語意幾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認為是祭祀時歌詠者的合唱。湘君是湘水配偶神的祭歌。是湘夫人思戀湘君的唱詞,由飾演湘夫人的女巫獨唱。表達了因男神未能如約前來而產(chǎn)生的失望、懷疑、哀傷、埋怨的復(fù)雜感情。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么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恒地隔著迷惘的水域。全詩描寫湘水配偶神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訴說他們熱烈懷戀對方的真摯情感和無緣相見的悲苦與怨愁,對配偶神懷著深深的同情和謳歌,抒發(fā)了死生契闊、會合無緣的綿綿凄怨之情

11、。段落分析第一段寫美麗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乘著小船興致勃勃地來到與湘君約會的地點,可是卻不見湘君前來,于是在失望中抑郁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簫。第二段接寫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駕著輕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尋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結(jié)果依然不見湘君的蹤影。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極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段落分析第四段可分二層。前四句為第一層,補敘出湘夫人浮湖橫江從早到晚的時間,并再次強調(diào)當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約會地“北渚”時,還是沒有見到湘君。從“捐余玦”至末為第二層,也是整首樂曲的卒章。把玉環(huán)拋入江中。把佩飾留在岸邊,是湘夫人在過激情緒支配下做出的過激行動。以常理推測,這玉環(huán)和佩飾當是湘君給她的定情

12、之物。現(xiàn)在他既然不念前情,一再失約,那么這些代表愛慕和忠貞的信物又留著何用,不如把它們拋棄算了。這一舉動,也是上述四個“不”字的必然結(jié)果。讀到這里,人們同情惋惜之余,還不免多有遺憾。最后四句又作轉(zhuǎn)折:當湘夫人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在水中的芳草地上采集杜若準備送給安慰她的侍女時,一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感覺油然而生。于是她決定“風物長宜放眼量”,從長計議,松弛一下繃緊的心弦,慢慢等待。這樣的結(jié)尾使整個故事和全首歌曲都余音裊裊,并與篇首的疑問遙相呼應(yīng),同樣給人留下了想像的懸念。藝術(shù)特色湘君運用民間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和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加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韻味雋永,語言精美,情感纏綿;人物塑造;人物動作的描

13、繪,心理活動的刻畫,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齊桓公伐楚選自左傳僖公四年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際上,成書時間當在戰(zhàn)國中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有史官記錄其派駐國的史事,還有稱為瞽蒙的盲史官講述歷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據(jù)左丘明的講史記錄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種材料整理成左傳。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魯?shù)抗哪辏ü?54年),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內(nèi)容分析用精練的語言描繪了這場外交斗爭的激烈場面,將齊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人物分析此

14、文在記述春秋時代齊楚兩國的這場外交斗爭時,并不是用敘述語言來記述它的過程,而是把“出場”人物放在雙方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他們各自的個性化語言和“交鋒”方式,把這場外交斗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雙方達成妥協(xié),訂立盟約。這樣,即明白了這場外交斗爭的性質(zhì)及其過程,又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歷史人物。楚國兩位使者,特別是作為楚平王“特命全權(quán)代表”的屈完,沉穩(wěn)冷靜、不卑不亢的外交風度,堅毅果敢、不為威武所屈的外交風范,機智靈敏、隨機應(yīng)對的外交智慧,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歷史、諳于事故、無理也能說出理來的外交才情,以及齊桓公那種雖然驕橫霸道、軟硬兼施,卻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本文語

15、言特點此文作為記敘外交斗爭的一段史體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界。雙方出場人物,雖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辭令,但并不覺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針鋒相對,也不金剛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厲色。尤其是楚國兩位使者的語言,更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蘇秦始將連橫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作者已無可考。西漢劉向整理并定名為戰(zhàn)國策。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i h)的斗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

16、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人物分析本篇成功塑造了縱橫家蘇秦的形象。蘇秦,戰(zhàn)國時代最著名的說客、謀士,縱橫家中合縱派的領(lǐng)軍人物和最高首腦。“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蘇秦擅長于戰(zhàn)略謀劃、長篇游說和辯論,他所解決的問題都是當時國際上的首要問題或者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對具體問題和局部問題的策略,他不是太感興趣。他游說時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質(zhì)問題,單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邏輯性,說理清楚、極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講究語言修辭的說客,他的辭藻華麗、排比氣勢如虹、比喻夸張隨手拈來,各種修辭手段應(yīng)有盡有,可以說他是戰(zhàn)國時代說客、謀士中的集大

17、成者。何為“合縱連橫”?合縱連橫,“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南北為縱,是以魏國、韓國、趙國為中心,北聯(lián)燕國,南聯(lián)楚國,東聯(lián)齊國,共同聯(lián)合起來對付秦國的霸權(quán)和侵略的國際戰(zhàn)略。此戰(zhàn)略核心人物就是蘇秦。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東西為橫,曾是齊、秦兩國用武力迫使弱國聽命,繼而兼并其他弱國的國際戰(zhàn)略。在戰(zhàn)國后期齊國衰弱之后,連橫便成為秦國專用的吞并六國的謀略。此戰(zhàn)略核心人物是張儀。本文在寫作上特點一、運用對比手法,寫蘇秦得勢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態(tài)度,既從側(cè)面烘托了蘇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戰(zhàn)國時代崇尚功利,淡薄親情的炎涼世態(tài)。二、文章在人物肖像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方面十分細致生動,

18、如描寫蘇秦說秦王不行,落魄而歸時的形容神態(tài),寫蘇秦刻苦攻讀,引錐刺股的細節(jié),寫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態(tài),皆為傳神之筆。三、善于運用鋪陳排比和夸張渲染的藝術(shù)手法。如蘇秦說秦惠王之詞,內(nèi)容上羅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進行鋪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辭,務(wù)求動聽,表現(xiàn)了戰(zhàn)國策士縱橫辟闔、鋪張揚厲的文風。季氏將伐顓論語 簡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1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第十六章季氏篇關(guān)鍵詞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我聽說有國(指諸侯國)有家(士大夫的封地)的人,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 國:諸侯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家:卿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凹葋碇?,則安之”意思是“既然人家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卑玻菏拱捕?。背景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zhí)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fā)生的?!芭愠肌敝傅氖敲蠈O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

20、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zhí)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斗爭有: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布了“稅畝”制度;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lián)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斗爭一直繼續(xù)到戰(zhàn)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笨鬃右回灧磳Α芭愠紙?zhí)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段落分析 1 (孔子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fā)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

21、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nèi),對魯國一向不構(gòu)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guān)系,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xiàn)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段落分析 2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宣傳儒家的治國之道,即以文德治邦安民,感化四方,而不是用武力。此文由對話組成,孔子如何反駁?1一、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xiàn)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

22、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N論據(jù),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jù)。此文由對話組成,孔子如何反駁?2二、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盎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于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此文由對話組成,

23、孔子如何反駁?3三、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詰句,“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為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他認定個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切行為都是人和人相互關(guān)系的行為,都是倫理的行為。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其 弟子共同

24、所著。記錄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 善用類比推理,循循善誘,引人入彀;氣勢充沛,是非鮮明;善用比喻和虛構(gòu)寓言說理關(guān)鍵語句“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币馑际恰奥牭剿òQ)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薄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馑际恰熬壞厩篝~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孟子仁政主張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

25、孟子的仁政主張。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fā)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xiàn)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具體措施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zhàn)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tǒng)一,戰(zhàn)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tǒng)反對武力,顯得脫離

26、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段落分析第一部分(開頭至“是以君子遠皰廚”),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張,認為齊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部分(“王說曰”至“然后快于心與”),以淺顯的比喻指出齊宣王沒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是不肯去做。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敝痢笆肽苡俊保?,假如齊宣王以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的欲望是危險的,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第四部分(“王曰:吾惛”至結(jié)尾)提出實施仁政的具體辦法就是使人民有恒產(chǎn),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安居樂業(yè),這樣齊宣王

27、便能夠“保民而王”了。論證過程本文結(jié)構(gòu)嚴謹,具有充沛的氣勢,是一篇頗具說服力的論說文,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張,指出齊宣王有著旅行仁政的仁心,而用武力稱霸是危險的,不足取的,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王道之可行。在充分說理的基礎(chǔ)上,他提出了實行仁政的具體辦法,認為如此實施,齊宣王必然稱王天下。引人注目的是每論說一個問題,孟子都運用生動而淺顯的比喻,使道理易為人所接受,如牛頭互易為喻是說齊宣王具有仁心,勸說齊宣王向人民推恩,不落痕跡地批評齊宣王重物不重人,從而把齊宣王的注意力引向人民;以折枝與挾泰山為喻說明行王道并非什么難事;以“緣木求魚”比喻霸道不足取,如此等等,把仁政的大道理加以生動的論說。

28、同時,孟子善于用排比句,使文章具有難以阻擋的氣勢。莊子二則莊子(約前360?前280?),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人。與孟子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莊子。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子現(xiàn)存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nèi)篇,雜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十五篇及雜篇十一篇,有些學者認為是后世道家所作。山木(節(jié)選)

29、莊子山木由各自獨立的九則寓言故事組成,每則寓言故事的主旨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思想內(nèi)容總體上講,莊子的思想是消極了點,但他的學說中包含著許多辯證的思想,言詞間也充滿智慧和哲理,極富于思辯和邏輯。從“山中伐木”和“故人烹雁”這兩個前后矛盾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所闡述的在污濁的社會中,如何遠禍事、保自身的處事哲學。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個體或者是個人,所謂“材”與“不材”無非是以自我為度,有用則取、無用則棄。實際上莊子之所以采取這種處事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是對當時那個現(xiàn)實社會不滿和抗爭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山木可看出莊子對“遠禍全身

30、”之難的憤懣和感慨,雖說有些地方略失偏頗,但莊子能夠在那樣一個污濁的社會里潔身自好,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了。莊周夢蝶這則寓言是表現(xiàn)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nèi)绻艽蚱粕?、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扒f周夢蝶”是莊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其探討的哲學課題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究竟能不能確切地區(qū)分真實和虛幻”?!扒f周夢蝶”的意蘊“莊周夢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蘊,浪漫的情懷和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而備受后世文人們的喜愛,同時也成為了后世詩人們借以表達離愁別緒、人生慨嘆、思鄉(xiāng)戀國、恬淡閑適等多種人生感悟和體驗的一個重要意象。第二單元秦漢部分始皇

31、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專制國家,至嬴子嬰即位(公元前207)不久為劉邦所滅,僅歷時15年,文學上無重要建樹。漢代詩歌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也取得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成就。本時期重要作品:秦之散文,李斯一人而已。諫逐客書為代表作。漢代: “漢樂府民歌”、 古詩十九首代表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西漢的政論文,主要指書、疏,著名的有賈誼的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晁錯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論貴粟疏,鄒陽諫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司馬相如的上書諫獵、難蜀父老及司馬遷報任安書等等。史記、漢書和辭賦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辭賦是漢代具有代

32、表性的文學樣式,它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相當于散文詩。司馬相如是漢賦創(chuàng)作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虛、上林賦。班固兩都賦等。四愁詩張衡(前76前39),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人。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既是二京賦的作者又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發(fā)明人。詩歌傳四言的怨篇、五言的同聲歌和七言的四愁詩各一首。思想內(nèi)容本篇分四章,寫懷人的愁思,纏綿婉轉(zhuǎn),低徊情深。文選卷二十九錄此詩,前有短序,大意說這詩是張衡做河間王相的時候所作,因為郁郁不得志,所以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yōu)樾∪??!痹娭械拿廊?,或東或西,或南或北,并非確指其人。此詩很可能是有政治寄托之作。

33、藝術(shù)創(chuàng)新此詩是騷體詩,可以看出是受楚辭的影響,但不是刻板的模仿。其東南西北四方鋪敘手法,同漢代流行的賦體表現(xiàn)方法有相同之處。漢樂府民歌四首樂府原指音樂機關(guān)。是自秦代以來設(shè)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武帝劉徹擴充為大規(guī)模的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漢族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guān)所采制的詩歌。漢樂府繼承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真實、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漢樂府的藝術(shù)特點漢樂府最大

34、、最基本的藝術(shù)特色是它的敘事性;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語言的樸素自然而帶感情。漢樂府民歌的語言一般都是口語化的,同時還飽含著感情,飽含著人民的愛憎,即使是敘事詩,也是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漢樂府分類:根據(jù)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分類為: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么思想內(nèi)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采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后來補寫的,內(nèi)容龐雜。主要是漢族民間創(chuàng)作。相和歌辭:音樂是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

35、精華。雜曲歌辭:其中樂調(diào)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里面有一部分優(yōu)秀民歌。十五從軍行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藝術(shù)特點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

36、,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東門行東門行:樂府古辭,載于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中。描寫的是一個為極端窮困所迫的下層平民不得不拔劍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漢代樂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爭性最強的一篇作品。藝術(shù)特點本詩是雜言體,語言簡潔質(zhì)樸。采用對話的形式。在夫婦的對話中,妻子的淳樸真摯、軟弱安分,丈夫的剛烈勇猛、義無反顧,活脫脫地刻畫出來。婦病行本篇載入樂府詩集三十八卷,屬相和歌辭。詩歌通過敘述妻子臨終

37、托孤以及妻死之后父子交困的慘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全詩共分二段。上段寫臨終托孤。聲淚俱下。下段寫父子不能相保的慘狀。藝術(shù)特點本詩是雜言體,對話在全篇中占重要的地位。敘述語言簡潔有力,刻畫入木三分,如“泣坐不能起”、“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等句,寓悲傷于敘事之中,非常動人。戰(zhàn)城南此詩屬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這首民歌是為在戰(zhàn)場上的陣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戰(zhàn)士之口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反對并詛咒戰(zhàn)爭,道出人民只是戰(zhàn)爭的犧牲品。分析“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遍_頭三句,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帶進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見義,是說城南城北,到處都在進行戰(zhàn)爭,到處都有流

38、血和死亡。戰(zhàn)爭過后,大地上橫七豎八,躺滿了尸體,成群的烏鴉,“呀呀”地叫著,爭啄著這些無人掩埋的戰(zhàn)士。面對這樣的慘狀,誰都不能不驚心動魄。分析“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這幾句的意思是:死難戰(zhàn)士的尸體得不到埋葬,那腐爛的肉體,難道還能逃離啄食的命運嗎?你們何不先為他們慟哭一番呢?“水深激激,薄葦冥冥”兩句,通過景物描寫,進一步渲染戰(zhàn)場荒涼悲慘的氣氛。清涼的河水流淌著,茫茫的蒲葦瑟瑟著,似乎在向人們哭訴著戰(zhàn)爭的災(zāi)難?!皸n騎戰(zhàn)斗死,駑馬徘徊鳴。”突然,一聲戰(zhàn)馬的長嘶,引起了詩人的注意:它身受重傷,已經(jīng)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鳴著不肯離去。表面上,是對戰(zhàn)場上的

39、景物作客觀敘寫,但這些景物,卻是經(jīng)過詩人嚴格挑選了的典型畫面,無一不寄托著詩人深沉的感情在內(nèi)。分析“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這里,不只是對眼前戰(zhàn)場的情景進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個社會:戰(zhàn)爭不僅駐把無數(shù)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而且破壞了整個社會生產(chǎn),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詩人憤怒地質(zhì)問:在橋梁上筑直了營壘工事,南北兩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勞動生產(chǎn)怎么能夠正常進行?沒有收成,君王你將吃什么?將士們饑乏無力,如何去打仗?分析最后四句,詩人抒發(fā)了對死難士卒的哀悼之情?!八甲恿汲迹汲颊\可思?!币庵^:懷念你們這些戰(zhàn)死疆場的人!你們實在令人懷念“子”和“良臣”在這

40、里是同位語,指那些犧牲了的戰(zhàn)士。詩人飽含感情,用一個“誠”字,傾吐了自己內(nèi)心的悲痛?!俺谐龉ィ翰灰箽w?!眱删涫钦f:早晨發(fā)起攻擊之時,你們個個都還是那樣生龍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卻見不到歸來的身影子呢?語句極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結(jié)尾兩句同開頭勇士戰(zhàn)死遙相呼應(yīng),使全詩充滿了濃重的悲劇氣氛。古詩十九首四首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題為古詩。這些古詩非一人一時之作,大作于東漢末建安之前幾十年間,作者大都為中下層文人,由于這些作品風格意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將它看成一個整體,用“古詩十九首”的名稱加以欣賞、研究。古詩十九首藝術(shù)成就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五

41、言詩成熟的標志,思想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復(fù)雜的時代特點,或表現(xiàn)及時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或表現(xiàn)追求幻滅后心靈的迷惘痛苦,或表現(xiàn)對個體生命的唯物認識和新的人生選擇,更多的是表現(xiàn)游子思婦相思離別之苦,都帶有生命意識覺醒后的感傷色彩。藝術(shù)上渾然天成,語言含蓄蘊籍,善用比興寄托,言近旨遠,語短情長,耐人尋味。西北有高樓本詩寫聽曲感心、知音難遇。詩從高樓寫起,以記飛作結(jié),當中交錯描繪弦歌之聲及聽者感受,弦歌者之悲與聽曲者的共鳴。此詩的作者,應(yīng)是一位報國無門,彷徨中路的失意人,這失意當然是政治上的。反映了一種帶有廣泛社會性的被壓抑的苦悶、悲傷和期待。藝術(shù)風格本詩空中送情,弦歌者處于若隱若現(xiàn)之間,而聽者的情感也真摯微妙,因

42、而寫得縹緲空靈。全詩風格雖樸素渾厚,但已用典故,帶有文人之作的特點。客從遠方來此詩以奇妙的思致,抒寫了一位思婦的意外喜悅和癡情的浮想。這首詩極有章法。它既不寫?yīng)毷乜臻|的孤苦,也不寫對“故人”的癡念,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客來遺綺”這一生活片斷來描寫思婦的心理活動。全詩以“端綺”為生發(fā)點,以“故人心尚爾”為情感的策源,以思婦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以物寫情,以事寫入,一氣流走,首尾貫穿,結(jié)構(gòu)嚴謹,略無松懈。藝術(shù)特色與藝術(shù)手法此詩的立意很有特色。它不寫相思的悲苦,卻充分抒寫“客來遺綺”的歡樂,把這一暫短的歡樂反復(fù)渲染,編織成對重逢的熱切期待,以此來掃蕩離愁別緒的陰霾。然而,“客來遺綺”所激起的驚喜之光是不可

43、能持久的,這一小朵喜悅的火花很快會在“相去萬余里”的現(xiàn)實面前熄滅。其情之悲之苦,自在不言之中了。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諧音、雙關(guān)及比喻等手法來表達思婦的感情。比如,利用“思”與“絲”諧音,把綿綿不斷的相思比作綿長的蠶絲;又如用縫被所結(jié)的“死結(jié)”來象征夫妻不可分離。篇末“以膠投漆中”的比喻具有以一當十之妙。庭中有奇樹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全詩八句,可分作兩段。前四句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后四句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

44、和衣袖。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藝術(shù)手法本詩暗用比興,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落,象征主人公的遭遇。名句賞析“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笔侵魅斯珶o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的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墒菍懙竭@里,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jīng)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jié)句也顯得格外突

45、出。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更加無法解脫相思之苦。冉冉孤生竹這首詩寫新婚后久別思歸之怨。詩的抒情主人公是少掃,她先回顧了自己的身份,表現(xiàn)出了新婚后對丈夫的依戀。然而丈夫遠出不歸,給她帶來無窮的煩惱,她只能反復(fù)地嘆惜著自己的身世,希望丈夫能對自己忠貞不渝。以女子的口吻寫起,將新婚離別那種復(fù)雜的痛苦的感情,微妙的矛盾心理,作了深入細致的描繪,使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本詩獨特之處:心理描寫這是一篇抒情詩,但其中卻有大量的心理描繪。一個艷麗而哀傷的新婚少婦就通過心靈世界的揭示,生動地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詩前八句是新婦

46、對自己婚前意愿的回憶。她憶起婚前的美好愿望,“結(jié)根泰山阿”,但婚后理想破滅。因為是回憶,所以她婑婑陳敘,迂緩曲折。后八句是對新婚離別心理的直接描述。新婚別離,思夫不至,便產(chǎn)生遲暮之感,這是新婚女子感受最深刻、最強烈的部分。詩人抓住重點,不惜筆力進行細致刻畫。這里的心理描寫是直抒胸臆,熾熱強烈。藝術(shù)手法比喻手法的運用,也是此詩顯著的藝術(shù)特色。首二句即以比興開篇,用孤生竹結(jié)根大山喻婚前之愿,接著又以菟絲附于女蘿為比,道出婚后無所依之實。下用蕙蘭花作喻,更是比中之比,這里即有新婦少婦青春艷麗的豐采,又有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感慨。其變化無窮,深沉含蓄,令人驚嘆不已。諫逐客書李斯(?前208年),戰(zhàn)國末

47、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與韓非同為荀子的學生,法家。李斯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秦統(tǒng)一之后,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tǒng)一。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和被趙高所逼把胡亥推上了皇位,后被趙高所害。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學家,諫逐客書為其代表作。此外尚有論督責書自罪書,以及泰山刻石文芝罘刻石文等多篇刻石文傳世。寫作背景本篇見于史記李斯列傳。戰(zhàn)國末年,韓國怕秦國出兵來攻,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去,建議秦國在涇陽縣西北

48、開鑿渠道,引涇水東流入洛水,稱鄭國渠,想用它來阻礙秦國向韓國進軍。事情發(fā)覺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張,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寫了這封諫逐客書文體與主旨本文是古代一篇應(yīng)用文,全文緊扣論說逐客之議錯誤,主要讓事實說話。大自歷代客卿為秦國富強建立殊勛,小至秦王眼前來自諸侯各國的聲色玩好,事實俱在。在此基礎(chǔ)上然后以不多篇幅說理,歸納逐客對于敵我雙方不同的利害關(guān)系通篇幾乎不談客卿的利益,純從秦國的危亡著眼,為秦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打算,秦王看后,幡然醒悟,立即收回逐客之令。說理特點與語言特點在說明事實時,作者著重于正面敘說,而略于反面推論,點到即止,一正一反,對比強烈,是非清楚。如列舉自秦穆公至昭王進用客卿

49、,終于車富兵強的事實后,只用三言兩語設(shè)想不用客卿將會出現(xiàn)怎樣后果,復(fù)如詳舉秦王從異國他鄉(xiāng)的珍寶聲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實,然后以簡要的語言說明秦地音樂之單調(diào)原始。如此對比設(shè)想,語言不多卻能使秦王深思,由古至今,從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導他自然聯(lián)想到逐客是錯誤的。本文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文章氣勢充沛,整齊而又有變化,極富感染力?;搓幒盍袀鳎ü?jié)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抉R遷司馬遷簡介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 ,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

50、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關(guān)于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

51、、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寫作目的。寫作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搓幒盍袀鳎ü?jié)選)主要內(nèi)容本篇出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九十二卷。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zhàn)功。韓信一生功高于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司馬遷在文

52、中注入了無限同情和感慨。韓信形象分析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其性格特征如下:1.良好的溝通能力,韓信投奔劉邦,并未為劉邦賞識。但是,韓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表n信看劉邦不重用他,即脫離劉邦,準備他投。蕭何知道韓信走了,趕快去追,在月下追了好幾十里。試想,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韓信怎么讓蕭何刮目相看,而讓他追出幾十里?2.忠信。武涉說韓信,讓他反漢連楚,三分天下。韓信回答說:“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必嵬ㄕf韓信,讓他君臨天下,韓信說:“漢王遇我甚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韓信始終不忍背漢,顯

53、示了他的忠信。3.德不厚。鐘離昧是韓信的好友,在項王死后,投奔韓信。劉邦恨鐘離昧,詔韓信捕昧。韓信把鐘離昧找來,讓他自己說怎么辦。鐘離昧只好自剄,臨死前罵韓信:“公非長者!”以韓信的大智大慧,卻最終要謀反,為呂后斬殺,夷滅三族,除了劉邦忌憚功臣,韓信德不厚也是原因之一。關(guān)鍵詞語“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意思是“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茨谋诚啵@貴而不可言?!?背:雙關(guān)語,明說后背,暗指背叛?!敖仆盟?,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意思是“狡兔死了,出色的獵狗就遭到烹殺;高翔的飛禽光了,優(yōu)良的弓箭收藏起來;敵國破滅,謀臣死亡。

54、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平安,我本來應(yīng)當遭烹殺!”本文只選取部分乞食漂母、胯下之辱、去楚投漢、蒯通策反、韓信被殺。補充刪掉的部分1他登壇拜將后與劉邦的一篇宏論,使韓信嶄露頭角,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的胸襟。井陘一戰(zhàn)正面表現(xiàn)了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辈髁罱袢掌期w會餐。仗還沒打就預(yù)料必勝。他不僅具體布置騎兵的行動計劃,連敵軍“空壁逐我”也肯定無疑,難怪將士們都不相信。補充刪掉的部分2接著他又派出萬人的先鋒隊,“出,背水陣”。顯然萬人的先鋒隊伍,背水布陣是不合常規(guī)的,是違反兵書戰(zhàn)策的,所以連敵軍也“望而大笑”

55、。隨后豎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然而兩軍相接,趙軍果然傾巢出動功擊韓信的軍隊,韓信詐敗,拋旗棄鼓,等到他的騎兵乘虛沖入趙軍營壘,換上漢軍赤幟后,韓信率眾拼死反撲,迫使趙軍想退回營壘,“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闭\如韓信所說:“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正是韓信知己知彼,據(jù)實靈活地運用戰(zhàn)策的結(jié)果,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了。的能力、情態(tài)都畫活了。補充刪掉的部分3濰水之戰(zhàn),著墨雖少,卻表現(xiàn)了韓信的智慧。龍且不聽進諫,倨傲而又剛愎自用,進

56、兵與韓信夾濰水布陣,韓信“壅水上流,引軍半至,擊龍且,佯不勝,還走?!暗鹊烬埱衣受姸伤?,追韓信時,“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笔沟谬埱臆姶蟀胙退浪?,激烈的戰(zhàn)斗中殺死龍且。韓信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作戰(zhàn)部署,讓敵方作出錯誤的判斷,以智取勝。補充刪掉的部分4劉邦見到韓信請求為假齊王的上書時,罵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用腳踩他以示意時,他突然醒悟,因復(fù)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這一戲劇性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而又風趣地把劉邦不拘禮節(jié),流氓成性,頭腦絕頂聰明、靈活,以及他隨機應(yīng)變寫作特點本文采取故事化寫法,善于語言和行動描寫塑造形象,而且個性鮮明。對人物細

57、節(jié)進行精雕細刻,以突出人物性格。如“胯下之辱”,這一細節(jié),不僅刻畫了屠中少年無賴行為,而且又用“孰視”“蒲伏”兩個動作很好地表現(xiàn)了韓信能屈能伸的性格。感情充沛,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既表現(xiàn)出對韓信的無限惋惜和同情,又對劉邦集團厚顏無恥的行經(jīng)表示強烈的不滿,并進行了諷刺?;艄鈧鳎ü?jié)選)班固(3292),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后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由于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

58、人為其編寫續(xù)篇。據(jù)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xù)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xù)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yè),完成這部接續(xù)巨作。漢書簡介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作者是東漢班固,后由其妹班昭補齊。漢書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材料詳實,內(nèi)容博洽,記西漢一代史事,首尾相連,

59、融會貫通,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斷代史的新體裁。它吸收司馬遷史記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在編纂體例上有所創(chuàng)新,廢“世家”入“列傳”,改“八書”為“十志”,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百官公卿表,別開史學之風。漢書貫穿著濃厚封建正統(tǒng)觀念,極力突出漢家的歷史地位,開創(chuàng)了封建正統(tǒng)的史學方法。主要內(nèi)容本篇節(jié)選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艄猓??前68)靠了同父異母兄長霍去病的提攜,從一個小縣吏的兒子平步青云,得到漢武帝親信,受遺詔,輔少主,在皇親國戚的爭斗中,變成權(quán)傾一時,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實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資性端正”,一方面又寫霍光為了鞏固權(quán)力,不顧顛倒輩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為漢

60、宣帝的皇后,并掩蓋了妻子串通御醫(yī)毒死宣帝元配許皇后的罪行。這件事,后來成為霍氏宗族由盛極而被誅的伏線。這在封建皇朝的“外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由于原傳較長,本文有所刪節(jié),在注釋中附帶交代。如何評價霍光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也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tǒng)。在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亦已“黨親連體,根據(jù)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寫作特點文章善于通過人物言論、行動來刻畫人物,并能抓住事件的細節(jié),有力地突出了霍光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示了霍光的政治風采第三單元 魏晉南北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