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FoundationsofInformationSciencein_第1頁
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FoundationsofInformationSciencein_第2頁
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FoundationsofInformationSciencein_第3頁
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FoundationsofInformationSciencein_第4頁
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FoundationsofInformationSciencei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知識組織專題研究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ocial Epistemology出處:IEEE,1989,pp.306-314. 報告人:林巧敏日期:93.10.211大綱前言資訊科學的範圍及相關學科資訊科學的重要課題與相關理論社會認識論的觀點相關理論的進化資訊科學基礎的發(fā)展方向2前言 一般認為資訊科學是跨領域的學科,與資訊科學相關的學科為了未來的發(fā)展試圖追尋資訊科學的基礎,既然是跨領域的學科,其基礎理論也應該是建構在跨學科的基礎上,故本文以社會認識論的觀點,提出當代思想家對於資訊科學基礎的看法,並以資訊系統(tǒng)相關的問題說明資訊科學的發(fā)展

2、與社會認識論的關係。3資訊科學的範圍是跨領域的學科,包含:圖書館學、電腦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通訊學及其他領域。資訊科學面對最終的資訊系統(tǒng)設計、實施和評鑑,需要不同領域?qū)<业墓餐?。例如在化學機構開發(fā)的系統(tǒng)需要化學家的參與資訊科學學校也開始要求具備學科專長背景,如同圖書館學要求學科專長一樣,否則無法真正瞭解使用群的需求4資訊科學相關的學科目前較公認的四個相關學科:電腦科學、管理學、通訊學及圖書館學。這些學科對資訊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但是對於資訊科學的基礎都是模糊的,此與每一學科都以該學科為中心探究資訊科學的基礎有關。Saracevie應用Shannon-weaver的模型探究資訊科學

3、係與其通訊背景有關。Houser的論著”Documents: the Domai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可以理解是由圖書館角度看待資訊科學。5不同學科的基礎理論資訊科學涵蓋不同學科,不同學科的觀點導致對基礎理論看法的不同。目前有以社會科學過度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例如分析JASIS的文獻顯示過多以經(jīng)驗取向研究資訊,而凌駕了採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需要重新檢視科學發(fā)展的過程,瞭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fā)展背景的差異。6學科發(fā)展的背景最早的科學源於概念的表達,至Rene Descartes試圖分別自中世紀以來宗教教義與科學方法的分野,但是神學論者因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

4、生焦慮,因為神說的無懈可擊將面臨挑戰(zhàn),所以,Robert Fairthorne認為科學應有一個明確的界線,只是用於解釋某些範圍內(nèi)的現(xiàn)象,特別是只能在自然現(xiàn)象界。但是Kuhn & Bernstein卻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差距不大,都是對現(xiàn)象的合理解釋,只是自然科學是建構在具一致性而可驗證的方法基礎上,社會科學會關注在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下解釋的差異。但兩者都是對現(xiàn)象真理的探究。7資訊科學重要的研究領域根據(jù)前述的背景,作者認為資訊科學既是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整合學科,應探討四個重要而又有重疊的領域(area):歷史書目(Historical bibliography)是在文獻學及圖書館學中追溯資訊科

5、學的起源,特別關心檢索方法的發(fā)展,如:索引、摘要及知識組織。書目檢索系統(tǒng)(Bibliographic retrieval systems)是建立提供資訊檢索的系統(tǒng),特別是指電腦系統(tǒng)。資訊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是最近發(fā)展而成長迅速的區(qū)域使用者研究(User studies)了解資訊系統(tǒng)及網(wǎng)路服務的使用者此外,也有書目計量學、資訊政策以及知識的發(fā)展等領域。8資訊相關的問題相關是整合及擴展上述資訊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也是資訊科學關心的核心問題,因其係使用者判斷資訊系統(tǒng)產(chǎn)出的複雜過程。引述Aristotle所言:資訊需求是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資訊,

6、是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提供使用者範圍合宜而內(nèi)容正確的資料。資訊科學的大部分研究就是為提供相關的資訊。以相關的角度檢視,如果資訊科學只關注檢索結(jié)果量的問題並不完整,既然是跨學科的基礎,自然必須考量社會科學的層面,如同相關的概念不只是量的問題還涉及情境判斷,所以,資訊科學需要社會認識論的介入。9社會認識論(Social Epistemology)是研究知識的本質(zhì)、緣起、結(jié)構、方法、基礎、廣度及有效性等問題;是研究人類知識的本質(zhì)和來源,企圖將知識建立在完全可解釋的基礎。知識的存在沒有絕對,人經(jīng)過思考會不斷改變,與環(huán)境互動也會產(chǎn)生新的知識。Tayor認為人類知識的建構需要經(jīng)過自我認知的過程,而

7、語言文字是傳輸價值的重要媒介,因此,個人所在的文化歷史背景會影響個人知識的見解,社會認識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由已存在的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本質(zhì)的探索和解釋,認識論一旦偏離了社會的基礎,其認識將會是錯誤的信仰。10社會認識論(續(xù))(Social Epistemology)社會認識論並非新的概念,在Patrick Wilson在其著作(Second-hand Knowledge: an Unquiry into Cognitive Authority)提到早在30年前即由Shera & Egan提出,目前也有一份名為“Social Epistemology”的期刊,代表社會認識論的觀點受到重視。哲學

8、家認為:知識是由人們認為“對的理由(right sorts of reason)”所產(chǎn)生的信仰,雖然人們希望有恆久不變的原理,但反基本論者(antifoundationalist)認為沒有事物是絕對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並非意味著所有既存的知識不是知識,而是必須具有所謂“對的理由”,也就是正確+意見。11社會認識論與資訊科學的關係資訊科學家所從事的蒐集、過濾及傳播知識也是根據(jù)“對的理由”處理資訊,因此資訊科學也就需要了解哲學社會認識論所探討的社會文化對資訊科學的影響?;蛟S我們會質(zhì)疑資訊科學的目標是要追尋真實的智慧(wisdom),還是要找出那些“對的理由”,這個問題就如同資訊系統(tǒng)檢索相關的問題,

9、是由系統(tǒng)內(nèi)詞彙相配技術找出與主題相關的文獻,還是會涉及個人知識領域,是情境認知的相關。如Giddens所言:這並非以客觀或主觀看待這個問題,而是認知是人類與生具有的特性?;禛iddens建構需求理論,資訊系統(tǒng)的設計需要了解使用者及其資訊需求行為,因而影響了Robert Taylor的“Value-added process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以及Holzner & Marx的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ies)觀念,也就是透過分析找出不同知識取向的社群,關心他們產(chǎn)生和使用的知識。12人類知識的三個世界英國科學哲學家Popper將人類知識劃分為

10、三個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the physical world):是由物質(zhì)、能源及輻射所組成的基本物質(zhì)。世界2是主觀人為知識(subjective human knowledge):是科學內(nèi)在思維的世界。世界3是客觀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是人類心智透過語言文字產(chǎn)生藝術科學及技術。13人類知識的三個世界(續(xù))Brooks認為資訊科學研究的就是世界3的客觀知識,自然科學家在世界1的研究,得到紀錄和成果形成世界3的知識,而人文社會學者的研究通常反映在世界2,也會把世界1和世界2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轉(zhuǎn)化為世界3的客觀知識。Popper強調(diào)科學文獻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脫離認識主體的控制而獨立

11、存在,世界3就是圖書館及資訊學者所收集及組織的知識,但世界2和世界3是彼此互動的,世界3的知識經(jīng)過圖書及資訊科學家對文獻的蒐集、處理組織儲存及檢索,會回饋世界2利用,進而對世界1發(fā)生影響,而三個知識世界以世界2為中介發(fā)生交互作用,促進科學知識的進步,也會產(chǎn)生更多科學文獻回到世界3。14知識三世界的影響既然世界3的知識是根據(jù)世界2的社會文化角度以人類經(jīng)驗水準的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故任何作品或成果的表達是根據(jù)人類內(nèi)心的認知世界,也會受到不同文化及歷史背景解讀的差異。大部分的客觀知識是在主觀需求下產(chǎn)生,我們其實是以主觀解釋所謂的客觀,因此,會產(chǎn)生編目員或索引者因個人認知的差異引導錯誤的資訊。15相關理論的進化綜上所述,在後現(xiàn)代的資訊科學基礎是反基本論者的社會認識論,它認為資訊相關的基礎,是必須建立在對社會文化的認識,而需要找出更好的方法了解使用者。一些相關研究學者,如:Alfred Schutz認為相關的內(nèi)涵應該超越文件內(nèi)容本質(zhì),而擴及使用者相關的層次,也就是由系統(tǒng)相關的觀點進化至目的相關,Cox也支持相關是個人在目前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