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_第1頁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_第2頁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_第3頁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_第4頁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頁圓明園鳥瞰圖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頁圓明園圓明園原是康熙皇帝(1662-1723在位)賜給皇四子胤禛(即以后雍正皇帝)一處花園,據(jù)考始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當初規(guī)模較小。到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園主首題園景十二詠時,主要景觀除在后湖四岸外,北至耕織軒,東達福海西岸深柳讀書堂。后經雍正朝(1723年-1735年)大規(guī)模拓建及乾隆初年增建,至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分景題詩成圓明園四十景。今后二三十年間,園內又相繼有過多處增建和改建。共有園林風景群近50處、掛匾殿堂亭閣約600座。其中不少景觀仿自我國各地尤其是江南名園勝景,諸如杭州西湖十景

2、、海寧安瀾園、無錫寄暢園等等。圓明園是清帝以恒蒞政之處,園林建筑兼?zhèn)淅碚?、園居雙重功效。大宮門外分列部院旗營值房,門內即是舉行朝會正衙、日常理政殿堂,再內方為帝后寢宮區(qū),以及祖祠、佛樓和眾多游憩景觀。 本園占地210公頃,水域約4/10。東部為園內最大水面福海,外圍環(huán)列10個小島,組成一處大型園林景區(qū),共有10座園中園和建筑風景群。福海略呈方形,東西皆寬五六百米,水面開闊。盛時每逢陰歷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和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先后在此舉行龍舟競渡和放河燈等民俗活動。 圓明園1860年罹劫又經百年風雨,福海已成為稻田和葦塘。開發(fā)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首期工程就是整修福海景區(qū)。挖湖補山,修橋鋪路,清整遺址,綠化

3、環(huán)境,歷時7個月,于1985年6月29日蓄水放船,向游人開放。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3頁正大光明圓明園大宮門內七間大殿題額“正大光明”,是皇帝在園內舉行朝會、接見外使正衙。功效類似故宮太和殿、保和殿。建成于1725年(雍正三年)。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1737-1806)訪華,所帶英王向乾隆帝祝壽禮品陳列于此殿。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蹂躪圓明園時,此殿是侵華頭目標暫時指揮部,隨即被縱火燒毀。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4頁萬方安和位于圓明園中心景區(qū)后湖西北側。建成于1727年(雍正五年),俗稱萬字房。主建筑位于湖中,外觀為 字形,共33間殿宇。造型獨特,四時皆宜居住。雍正帝特喜

4、居此,乾隆帝端午節(jié)在此侍奉皇太后進宴。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5頁武陵春色位于萬方安和之北,是一處摹寫陶淵明(365-427年)桃花源記藝術意境園中園。建于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前,初名桃花塢。乾隆帝為皇子時,曾在此地居住讀書。盛時此地山桃萬株,東南部疊石成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進入世外桃源。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6頁坐石臨流 位于后湖東北。本景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可分為西北部蘭亭、西南部抱樸草堂、東北部舍衛(wèi)城、東南部三層戲樓同樂園和中部皇家宮市買賣街五個別。蘭亭,原是一座重檐三開間敞亭,仿自浙江紹興古蘭亭“曲水充觴”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時稱流杯亭,乾隆初年題額“坐石臨流”

5、。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為八方形,并換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冊歷代著名書法蘭亭貼,是為蘭亭八柱貼。該亭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八根蘭亭貼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園。 舍衛(wèi)城,是座經典佛教建筑,俗稱佛城。供奉城隍爺、關帝君、三世佛、彌勒佛等。每個月初一、十五,或逢佳節(jié)時令,皇帝至此拈香拜佛,并有首領太監(jiān)充當僧人上殿念經。聽說此城布局仿建古代印度喬薩羅國都城。逢皇帝、皇太后壽誕,王公大臣進奉各種精美佛像也存放于此,年復一年竟達數(shù)萬尊。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7頁坐石臨流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8頁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在文源閣西北,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建。在溪濱柳蔭間,豎立一座漢白玉石坊,坊楣

6、題額柳浪聞鶯,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意境。此坊額曾流散于北京大學朗潤園,1977年運回圓明園,今展陳于西洋樓海晏堂遺址北側。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9頁廓然大公 位于福海西北山水間。建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前,時稱深柳讀書堂。1726年(雍正四年)作較大增建,亦總稱雙鶴齋,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廓然大公。1755年(乾隆二十年)又在河池北側依照無錫惠山寄暢園景做了大規(guī)模改建,尤以疊石為著。 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雙鶴齋一景是園內幸存少許建筑之一,1900年徹底毀于戰(zhàn)亂中。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0頁蓬島瑤臺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

7、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據(jù)史記載,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長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稱,東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蓬島瑤臺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訓(唐代著名畫家、651-716年)一池三山畫意建造。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觀賞。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蓬島瑤臺殿宇因在島上幸免于難,1870年(同治九年)毀于火。1985年清整補砌蓬島瑤臺三島基址、駁岸和疊石,并修復東島瀛海仙山六方亭、西島庭院和東西曲橋。圓明園專題知

8、識講座第11頁蓬島瑤臺修復后東島瀛海仙山亭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2頁平湖秋月 位于福海北岸西部,仿杭州西湖同名景,1728年(雍正六年)前建成。東側五孔橋外之重檐高臺四方亭,額曰兩峰插云,亦取杭州西湖景名。本景西南臨湖庭院在1811年(嘉慶十六年)前后改建成為一處三卷大殿,并增懸匾額鏡遠洲,嘉慶帝屢有題詠。 平湖秋月三卷大殿基址今已發(fā)掘出土。兩峰插云五孔石橋亦修復。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3頁平湖秋月 新修復五孔石橋五孔橋暮色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4頁方壺勝境位于福海東北海灣岸邊,1740年(乾隆五年)建成。此景中后部九座樓閣中供奉著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偉輝煌;前部三座重檐大亭及白石

9、崇基,呈山字形伸入湖中。西部為三潭印月,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5頁方壺勝境方壺勝境遺址(秋) 方壺勝境遺址今已整補護岸條石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6頁別有洞天 位居福海東南隅山水間,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時稱秀清村,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別有洞天。后在1751年、1762年和1803年(嘉慶八年)前后,又有屢次添建和改建。是座亭臺錯落、環(huán)境幽雅園中園。雍正時期曾在此處開爐煉丹,乾?。?736-1795年在位)、嘉慶(1796-1820年在位)二帝常在此園居住。 1985-1992年間,別有洞天遺址全方面整修山形河道,綠化環(huán)境,先后修復石舫基座和西山四方亭。 圓明

10、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7頁別有洞天 四方亭別有洞天今貌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8頁長春園長春園在圓明園東側,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是康熙大學士明珠自怡園故址,有很好園林基礎,兩年后該園中西路諸景基礎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稍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園,北部建成西洋樓景區(qū),并于1766年-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間,集中增建了東路諸景。占地70余公頃,有園中園和建筑景群約20處,包含仿蘇州獅子林、江寧(南京)如園和杭州西湖小有天園等園林勝景。 長春園昔日園林景觀,僅在乾隆年間由宮廷畫師繪有一幅大型全景圖,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焚園后下落不明。 1992年12

11、月起,全方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5月完工放水。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19頁長春園一景長春園水面 長春園秋林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0頁西洋樓景區(qū)位于長春園北界,是我國首次仿建一座歐式園林,由諧奇趣、黃花陣、養(yǎng)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線法畫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組成,占地約7公頃。此處歐式園林,由西方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和法國人蔣友仁(R.Michel.Benoist 1715-1744年)設計監(jiān)修,中國匠師建造。1747年(乾隆十二年)開始計劃,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

12、法(噴泉)工程諧奇趣,1756年-1759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礎建成東邊花園諸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最終添建成高臺大殿遠瀛觀。 西洋樓全盛期,清宮制有一套銅版圖,為建筑立面透視畫共20幅。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成圖,由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起稿,造辦處工匠雕版。圖幅面寬93厘米,高58厘米。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這些西式殿閣因以石材為主,故多有殘余。經百年風雨依然孓立,警示世人勿忘血淚史。 1977年-1992年間,西洋樓各遺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噴泉池,歸位柱壁石件,并修復了迷宮黃花陣。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1頁西洋樓景區(qū)游覽示意圖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2頁遠

13、瀛觀 大水法 觀水法 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最為壯觀歐式噴泉景觀。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曾至此處游賞。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龕式建筑為背景一處噴泉群,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噴水塔,一齊開放時蔚為壯觀。南邊朝北建有專供皇帝觀賞噴泉用寶座和石雕屏風,名曰觀水法。此二景皆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大水法北側高臺西洋鐘樓式大殿遠瀛觀,則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蓋。其門窗均鑲安玻璃,共大小1206塊。遠瀛觀十數(shù)根高大石柱皆為優(yōu)質漢白玉,尤其中券兩側漢白玉巨柱,柱頭柱身滿刻下垂式葡萄花紋,刻工精良,枝葉活

14、潑如生,實屬藝術珍品。 圓明園罹劫并經百年風雨,這里殘余巨型雕柱、石龕和石屏風,仍十分醒目、壯觀,成為游客必到之處。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3頁遠瀛觀遠瀛觀正面(1786年銅版圖) 遠瀛觀遺址今貌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4頁大水法大水法殘跡(1922年攝) 大水法遠瀛觀殘跡現(xiàn)實狀況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5頁觀水法觀水法正面(1786年銅版圖) 觀水法遺址今貌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6頁線法山 線法山(1786年銅版圖) 線法山東門殘跡現(xiàn)實狀況位于大水法之東,在圓形土丘上建西式八方亭。“線法”意指西洋透視法。此山曾是乾隆帝跑馬登山處,俗稱轉馬臺。線法山正門朝西,前后各有一座牌樓門,東門當初亦稱螺螄

15、牌樓。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7頁方 河 Square Lake 盛世方河銅版畫方河今貌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8頁海晏堂在方外觀之東,由海晏堂正樓和后工字蓄水樓組成,是最大一處歐式園林景觀。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堂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國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每晝夜十二個時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輪番噴水,俗稱水力鐘。海晏堂后樓為工字形平臺樓,樓南樓北也各有小型噴泉池。此樓即是附近各噴泉群供水樓。樓東西兩頭為提水用水車房,中段平臺樓下邊是海墁高臺,臺上砌蓄水池,俗稱錫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初建時提水機械是蔣友

16、仁設計龍鳳水車,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轆轤,用大罐打水上樓。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29頁海晏堂海晏堂正面(1786年銅版圖) 海晏堂正面殘跡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30頁方外觀位于諧奇趣之東,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為三間坐北朝南兩層西式小樓,左右有環(huán)形石梯可登。室內棚頂連墻皆裝飾西洋通景大畫。樓上東西墻有四扇玻璃掛屏,各貼一幅人物絹畫,由西洋畫師王致誠繪。樓下明間有一面大玻璃鏡,西間墻上掛郎世寧仿畫西洋毯,東間設一面西洋借光鏡和一架龍鳳水法。聽說此樓曾是乾隆帝維族愛妃(容妃,俗稱香妃)作禮拜地方,室內安放兩塊伊斯蘭教碑文。碑為白色大理石,直徑1.3米左右,刻阿拉伯文碑文,意譯為:奧

17、斯曼愛真主,真主愛奧斯曼,阿里愛真主,真主愛阿里。二碑早已不在,但20世紀初葉留存有該碑文影像。方外觀西南橋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31頁方外觀方外觀正面(1786年銅版畫) 方外觀遺址今貌 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32頁黃花陣 位于諧奇趣北側,是仿建一處歐式迷宮。外砌長方形迷陣,中心筑高臺圓基八方西式亭。方陣南北長89米,東西寬59米,陣墻總長1600余延長米,墻高約1.2米,鑲 字雕花磚墻面,稱萬花陣。圓明園盛期,聽說每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在此舉行燈火晚會,宮女們手執(zhí)用黃綢扎制荷花燈,在迷陣中東奔西走,先到中心圓亭者,便可得到賞賜。所以此陣也叫黃花陣。 黃花陣陣墻和中心圓亭,已于1989年照原樣修復。亭子全部用漢白玉雕拼而成,不施磚瓦寸木。圓明園專題知識講座第33頁黃花陣黃花陣正面(1786年銅版圖,時稱花園) 圓明園專題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