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上冊第一編先秦文學全套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1.gif)
![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上冊第一編先秦文學全套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2.gif)
![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上冊第一編先秦文學全套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3.gif)
![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上冊第一編先秦文學全套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4.gif)
![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二版)上冊第一編先秦文學全套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e9183543a909eca5ef435a3e4bbfafc8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文學史總緒論中國古代文學史總緒論總緒論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總緒論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一、唯物史觀是文學研究的指南二、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三、文學史的任務四、文學史研究的方法是歷史和美學的統(tǒng)一五、文學史撰述的多樣性第一節(jié):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一、唯物史觀是文學研究的一、唯物史觀是文學研究的指南 由馬克思創(chuàng)立、恩格斯完善表述的唯物史觀,揭示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為認識社會歷史
2、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一、唯物史觀是文學研究的指南 由馬克思創(chuàng)立、恩格斯完二、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是一種以語言為表述方式的審美文化形態(tài)。任何民族、國家都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不斷產生口傳的和文字書寫的文學作品,歷史上相繼產生的文學作品以及由之發(fā)生的創(chuàng)作、流傳和影響情況,便構成各自己的文學的歷史。文學的歷史主體就是由歷史上相繼而出的文學作品構成,并體現著文學發(fā)展變化的歷史面貌和歷史軌跡。二、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是一種以語言為表述方式的審美文化形二、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跡及其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作品的影響,文學史的書寫自然也要敘述到的,但卻不能排擠、取代對作品
3、的解析、評說。二、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跡及三、文學史的任務文學史研究和書寫的任務,是通過對歷史上相繼產生的文學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學的歷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神話詩經楚辭漢賦古詩唐詩宋詞三、文學史的任務文學史研究和書寫的任務,是通過對歷史上相繼產四、文學史的方法是歷史的和美學的統(tǒng)一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既是一種歷史,也就應當具有史學史書的屬性。文學史和一般史學著作又有不同。文學史研究基本上是歷史的動態(tài)的文學批評,通過歷史的和審美的文學批評,建構文學的歷史書寫。四、文學史的方法是歷史的和美學的統(tǒng)一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既是五、文學史撰述的多樣性文學史的建構、書寫,可以是
4、多種多樣的,不僅可以有歷史跨度不同的通史、斷代史,也可以有不同體裁的文體史、類型史。對研究對象的認知是沒有止境的,文學史的書寫也會隨著文學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變化、創(chuàng)新。五、文學史撰述的多樣性文學史的建構、書寫,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一、先秦:渾融輝煌的文學源頭二、兩漢:辭賦蔚興,傳記文學的成立和詩體的整合三、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自覺、批評理論的興起和文學審美的提升四、隋唐五代:詩的黃金時代五、宋代:詩詞文并行,以詞稱盛六、元代:通俗文學興盛,戲曲最盛七、明代:小說興盛,新舊文學思潮交爭八、清前中期:集歷代文體之
5、大成的文學景觀九、晚清:舊文學的新變與新文學的吶喊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一、先秦:渾融輝煌的文學源頭一、先秦:渾融輝煌的文學源頭上古神話詩經楚辭尚書周易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老子論語莊子墨子韓非子孟子荀子一、先秦:渾融輝煌的文學源頭上古神話二、兩漢:辭賦蔚興,傳記文學的成立和詩體的整合辭賦史記漢書古詩十九首二、兩漢:辭賦蔚興,傳記文學的成立和詩體的整合辭賦三、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自覺、批評理論的興起和文學審美的提升文學脫離經史子學而自成一家,文學成為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表現,文學的審美特性受到了特別的重視。中國古代詩歌在這種歷史的迭變中,詩的內質和形態(tài)的審美特性,都獲得了高度的提升。三、魏晉南
6、北朝:文學的自覺、批評理論的興起和文學審美的提升文四、隋唐五代:詩的黃金時代唐代文學以詩最興盛,接過六朝的格律聲色,格律詩完美定型。隨著唐帝國經濟文化繁榮,復大張漢魏樂府的旗幟,古體詩生發(fā)新活力,形成今古體并行多姿的態(tài)勢,又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詩體的基本格式。四、隋唐五代:詩的黃金時代唐代文學以詩最興盛,接過六朝的格律五、宋代:詩詞文并行,以詞稱盛宋代文學是在唐五代文學既定的格局中展衍的,主體是詩、文、詞。五、宋代:詩詞文并行,以詞稱盛宋代文學是在唐五代文學既定的格六、元代:通俗文學興盛,戲曲最盛社會動亂,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主導優(yōu)勢,文人地位降落,通俗的講唱文藝的興盛,產生了足稱有元一代文學之勝的新詩
7、體散曲和以曲為主體的戲劇雜劇,南戲也由民間走出。六、元代:通俗文學興盛,戲曲最盛社會動亂,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主導七、明代:小說興盛,新舊文學思潮交爭以歷史演義為主體的長篇小說成為明代文學盛行的文體,白話小說轉向觀照現實人生,開辟了小說創(chuàng)作直面社會人生的新局面。由宋元南戲生成的傳奇,文學之士競相創(chuàng)作,成為有明一代文學的重要文體。傳統(tǒng)的詩文難于復現唐宋的優(yōu)勢,守護舊文體的作家提出復古的理論主張。反理學、張揚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說、戲曲中突顯出來,顯示出中國古代文學的新趨勢。七、明代:小說興盛,新舊文學思潮交爭以歷史演義為主體的長篇小八、清前中期:集歷代文體之大成的文學景觀清代詩人繼承傳統(tǒng)的“詩言志”“緣
8、事而發(fā)”的基本精神和審美原則,創(chuàng)作出極豐富的詩篇久已衰落的詞在清初出現了“中興”,陳維崧極大地開拓了詞體的境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將志怪傳奇小說推向了顛峰,堪稱中國文言小說之絕唱。元明以來興盛的戲曲,成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學方式,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真正進入作家獨創(chuàng)的階段,自況自喻的因素增強,便產生了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偉大的長篇小說。八、清前中期:集歷代文體之大成的文學景觀清代詩人繼承傳統(tǒng)的“九、晚清:舊文學的新變與新文學的吶喊清王朝后期由盛轉衰,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社會性質和結構發(fā)生變化,作家身份和知識結構也發(fā)生變化。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憂患意識、愛國精神成為主調。龔自珍發(fā)揚了傳統(tǒng)
9、審美特性,黃遵憲大開詩的觀照天地。白話小說興盛,由對舊體制規(guī)范的救贖到對現實官場世情譴責,新舊雜陳,多聲復義,與翻譯文學的傳播,一起加速了中國文學的大轉型。九、晚清:舊文學的新變與新文學的吶喊清王朝后期由盛轉衰,受到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一、歷史悠久、文類繁多而代有所勝二、詩歌最為富麗輝煌三、戲曲、小說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四、儒家為主導的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五、中和蘊藉的審美特征六、世界交流和影響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特征一、歷史悠久、文類繁多而代有所一、歷史悠久、文類繁多而代有所勝在這悠久的歷史里,中國文學伴隨著社會文明
10、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生長,日益繁富,沒有停滯,沒有缺位,沒有中斷,不時地放出浩大亮麗的繁榮景像,相繼蜂擁而出的作品浩如煙海,即便經過歷史的篩迭、淘汰,流傳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體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不能比擬的。一、歷史悠久、文類繁多而代有所勝在這悠久的歷史里,中國文學伴二、詩歌最為富麗輝煌一是詩體的因時而有因革二是作為詩的本質特征的比興手的濫觴和內質化,感物吟詩,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為情志的詩性意象。三是對詩歌語言的感性因素韻的重視四是眾多優(yōu)秀的詩篇具有無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的今日依然為不止是中國人喜歡吟誦。二、詩歌最為富麗輝煌一是詩體的因時而有因革三、戲曲、小說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中
11、國古代戲曲重曲文也就是重言志抒情,劇作家作劇不能沒有敘事、沒有情節(jié),但卻重在寫心,具有強烈的懲惡揚善的勸懲傾向和社會教化意旨。短篇的“小說”話本敘世間人事,長篇則是據史書演繹歷代王朝的興亡始末,以及當代名將戰(zhàn)功、朝政時事,構成了世界絕無僅有完整系列的歷史通俗演義小說,形成了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關照國家興亡、社會治亂、褒忠誅奸的主旋律。待到后來作者視野轉向尋常社會人生,也還是有著關懷世道人生的人文精神,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都是以生動的生活圖像映射出更高更新的歷史訴求。三、戲曲、小說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中國古代戲曲重曲文也就是四、儒家為主導的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文道合一”、情理協(xié)和的觀念一直是文
12、學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根本原則。文學家關注的對象和釋放的情志遍及社會人生的諸多方面,而社會的治亂、國家的興亡、民生的苦樂、倫理的向背,一直成為文學敘寫和詠嘆的主題,承載著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價值觀念、道德原則和尚仁尚智尚義勇的民族精神,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獨具的人文思想風貌。四、儒家為主導的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文道合一”、情理協(xié)和的觀五、中和蘊藉的審美特征詩尚美善相兼,剛柔相濟,“歌詠依違”,蘊藉含蓄;尚“主文而譎諫”,“不斥言”;不直陳而用比興,不用囂張語詞。敘事則尚寓褒貶于真實敘寫中的“春秋筆法”,“婉而多諷”,“戚而能諧”;結局亦多“曲終奏雅”,給人希望和慰藉。生民的苦難總是由賢明的清官、勇武的
13、豪俠而得到消解,文人失志總是找到隱逸和入道式的適意的精神家園,男女鐘情經歷波折都是終成眷屬,即便是被王國維推許為“置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竇娥冤趙氏孤兒,也還是添加了個解冤、報仇的“尾聲”,給觀眾以心理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五、中和蘊藉的審美特征詩尚美善相兼,剛柔相濟,“歌詠依違”,六、世界交流和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在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進程中,與世界多個國家的文學是有交流的,既有引進、接納,也有輸出和相當的影響。引進、接納最顯著的是佛教經典中國古代文學很早便流傳周邊國家,主要是日本、高麗。中國古代文學從17世紀開始傳入歐美,逐漸受到文學家的重視六、世界交流和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在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進程中
14、,與世總緒論完謝謝欣賞!總緒論完謝謝欣賞!第一編 先秦文學緒 論副標題第一編 先秦文學緒 論副標題緒論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第二節(jié)從神到人:先秦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軌跡第三節(jié)開源奠基:先秦文學的特點和地位緒論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文學最初本與原始藝術難解難分,中外文藝理論家關于藝術起源已有模仿說、傳情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等不同見解。人類基于生存發(fā)展需要的各種與生產有關的活動,乃是文學藝術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朱狄:藝術的起源第一節(jié)生生不息:文學的起源文學最初本與原始藝術難解難分,中原始歌謠原始歌謠作為史前時代的口
15、頭創(chuàng)作,其歌詞大多不存,只是在后代文獻中偶被提及。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肉)?!焙蛉烁瑁骸昂蛉速忖ⅰ!毕炥o:“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原始歌謠原始歌謠作為史前時代的口頭創(chuàng)作,其歌詞大多不存,只是原始歌謠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原始歌謠呂氏春秋古樂:上古神話:女媧、簡狄、姜嫄等神話的講述,即應與母系氏族時代這些對女神和始母的祭拜相關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石砌祭壇全裸孕婦陶塑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彩塑女神頭像上古神話
16、:女媧、簡狄、姜嫄等神話的講述,即應與母系氏族時代這上古神話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記載,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送日的太陽崇拜儀式。山海經中“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的故事等等,無疑與崇日活動互為因果。新石器時代桌子山巖畫(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海市境內)上古神話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記載,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送第二節(jié)從神到人:先秦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軌跡第二節(jié)從神到人:先秦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軌跡第二節(jié)從神到人:先秦文化與文學的發(fā)展軌跡一、史前時代與上古神話二、夏商巫風與巫祝文學三、周代禮樂與詩經四、史官文化與歷史散文五、百家爭鳴與諸子散文六、荊楚文化與楚辭賦第二節(jié)從神到人:先秦文化
17、與文學的發(fā)展軌跡一、史前時代與上古一、史前時代與上古神話氏族組織的第一個階段,即母系氏族社會萬物有靈和圖騰崇拜風伯、雨師的原型,女媧、簡狄的初創(chuàng),都應產生在這個時代仰韶人面魚紋盆一、史前時代與上古神話氏族組織的第一個階段,即母系氏族社會仰一、史前時代與上古神話大約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組織最終為父系氏族所取代此時的宗教在自然神、圖騰、女神之外又出現了英雄神、至上神崇拜等,權威和力量受到推崇。后羿射日、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等神話,應該都是此時之作蚩尤圖騰一、史前時代與上古神話大約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組織最終二、夏商巫風與巫祝文學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具有國家性質的夏王朝在大禹聯(lián)合各部落治理洪水后
18、誕生。夏禹傳位夏啟,昭示著民主禪讓的解體和家天下一統(tǒng)國家的開啟。取代夏的殷商,又向文明推進一步,其重要標志之一是甲骨系統(tǒng)文字的形成。二、夏商巫風與巫祝文學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具有國家性質的夏王朝二、夏商巫風與巫祝文學這是一個巫風盛行的時代,隆祭祀,重占卜,歌舞娛神?!拔住弊鳛槿松裰g的媒介,擔當的正是取悅神靈、探知神意的職責。此時的文學即與祭歌巫舞和卜筮占斷相伴共存。巫祝文學留下書面文本的主要作品,是殷商時書于甲骨的占卜記錄和刻于禮器的銅器銘文。二、夏商巫風與巫祝文學這是一個巫風盛行的時代,隆祭祀,重占卜三、周代禮樂與詩經宗教方面,周人用天命觀改造了殷人的至上神和祖帝崇拜,邁出了從神治走向人治的
19、第一步。政治方面,周人以殷亡為鑒戒,以“蕃屏”周室、維系四方為旨歸,通過大舉分封,建立起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政治體系,“其命維新”三、周代禮樂與詩經宗教方面,周人用天命觀改造了殷人的至上三、周代禮樂與詩經文化方面的制禮作樂正是為了配合這種需要而展開。周人之“禮”由祭祀之儀擴展為各種活動、交往的典禮儀節(jié)和日常服御,從而建立起周人所特有的禮制規(guī)范。禮樂文化決定了與歌樂舞蹈相伴的音樂文學的發(fā)達,詩經就是它的產物。周公制禮作樂三、周代禮樂與詩經文化方面的制禮作樂正是為了配合這種需要四、史官文化與歷史散文史官的職掌是記載、對記載的保存和據記載明辨法度,其初與巫職多相混同,殷商甲骨文中所見史官類官職,多
20、從事占卜、祭祀等活動。周人有了明確的歷史鑒戒意識,建立起十分完備的史官制度。四、史官文化與歷史散文史官的職掌是記載、對記載的保存和據記載四、史官文化與歷史散文漢書藝文志:“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今見更多富于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大多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太史董狐四、史官文化與歷史散文漢書藝文志:“君舉必書左史記言五、百家爭鳴與諸子散文諸子散文著作是諸子百家記錄師說、表述觀點的特有形式,其興盛與春秋戰(zhàn)國之際禮崩樂壞、百家爭鳴的文化語境密不可分。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小說等“九流”“十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老、莊、列,法家的申、慎、韓,墨家的墨子,名
21、家的鄧析、尹文、公孫龍和惠子,縱橫家的蘇子和張子,此外還有兵家的孫子等等五、百家爭鳴與諸子散文諸子散文著作是諸子百家記錄師說、表述觀六、荊楚文化與楚辭賦荊楚之地仍較多保留了巫覡文化的風俗習慣,漢書稱楚“信巫鬼,重淫祀”。獨特的南北文化碰撞,感性理性融會,原始文明交響,鑄就了楚國辭賦的崛起和輝煌。六、荊楚文化與楚辭賦荊楚之地仍較多保留了巫覡文化的風俗習慣,第三節(jié)開源奠基:先秦文學的特點和地位第三節(jié)開源奠基:先秦文學的特點和地位第三節(jié)開源奠基:先秦文學的特點和地位先秦,中國文學尚處在孕育、萌芽與滋長階段,其文學形態(tài)的總體特點是尚與其它學科門類混沌交織,其活動和載體都還沒有臻于獨立。同時,先秦文學又
22、是開源和奠基,中國文學無論是其基本形態(tài)、文學特征還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端倪。先秦文學的諸多特質,也為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傳統(tǒng)打上了最初印記。第三節(jié)開源奠基:先秦文學的特點和地位先秦,中國文學尚處在孕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謠、祭歌、咒語,詩經更是輝煌的開端先秦謠諺歌詩表達,如周易“潛龍”以表“勿用”,詩經“燕燕”以興送別,離騷香草以況美德,九辯落葉以托愁思,皆屬立象盡意,援物達意,借景抒情,這從本源上決定了中國古典創(chuàng)作對于意境、韻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條以心物、情景立說的詩學之路。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謠、祭歌、咒語,詩經更是輝煌的開端先史官文化的“記事”“傳語”配合,決定了先秦史載與傳
23、說結合的歷史散文的發(fā)達左傳國語瑣語晏子春秋戰(zhàn)國策等,其中許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影響所及,直接導致了史記漢書吳越春秋等史傳文學和歷史小說的出現。由此中國敘事文學形成了偏重歷史題材和追求情節(jié)性的傳統(tǒng)。史官文化的“記事”“傳語”配合,決定了先秦史載與傳說結合的歷先秦文學的主流精神也為中國古代文學定下基調始于夏商強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為先秦文學注入了較強的擔承精神、憂患意識和興寄指歸。吟詩為文作為文人學士抒發(fā)情懷和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始終都占據著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正宗位置。先秦文學的主流精神也為中國古代文學定下基調始于夏商強化于有周緒論完謝謝欣賞!緒論完謝謝欣賞!第一章上古神話
24、第一章上古神話 第一章 上古神話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第二節(jié)、神話形象和故事第三節(jié)、上古神話的精神、藝術及影響第一章 上古神話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一、神話及其產生二、上古神話的傳播、流傳和記錄三、山海經第一節(jié)神話的產生、流傳和保存一、神話及其產生一、神話及其產生上古神話,從本質上說,則是原始人類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維,對于自然、自身和社會想象出來的種種呈現和描述。馬克思概括為:“(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式本身”一、神話及其產生上古神話,從本質上說,則
25、是原始人類基于生存需一、神話及其產生關于神話的產生,就思維而言,最初多應是基于“萬物有靈”觀。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山海經海外北經山海經燭龍插圖一、神話及其產生關于神話的產生,就思維而言,最初多應是基于“一、神話及其產生與此相關的還有“圖騰”觀。原始人基于物我無別的萬物有靈觀,往往將某種動物、植物視為本氏族的來源、親族、祖先神,并以此作為氏族名稱。這一與氏族有親緣關系的動物、植物即是該氏族的圖騰?,斞盼幕柹裉掌恳?、神話及其產生與此相關的還有“圖騰”觀。原始人基于物我無別二、上古神
26、話的傳播、流傳和記錄上古神話產生在史前時代,其傳播方式除儀式表演或圖像刻畫之外,主要是口頭講述,書面記錄要待文字出現之后。由于商周變遷,上古神話在可以被記述時遭遇到“神話歷史化”和諸子的化用改動。今見保存上古神話較多的著作有山海經楚辭天問淮南子等山海經夔牛畫像二、上古神話的傳播、流傳和記錄上古神話產生在史前時代,其傳播三、山海經山海經是今見唯一一部較多涉及上古時期怪聞異說的著作,著錄于漢書藝文志,稱“十三篇”。該書所述離奇駁雜,涉及地理、歷史、神話、宗教、民族、動物、植物、礦產、醫(yī)藥等多種內容,頗難歸屬。實可視為四方之志,博物之志。 關于山海經的歸屬,或將其歸于“數術形法”類、“史部地理”類、
27、“子部小說家”類。三、山海經山海經是今見唯一一部較多涉及上古時期怪聞異第二節(jié)神話形象和故事第二節(jié)神話形象和故事第二節(jié)神話形象和故事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二、夸父、精衛(wèi)、嫦娥與“自然力被人格化”三、射日、治水與英雄神話四、黃帝、蚩尤與戰(zhàn)爭神話第二節(jié)神話形象和故事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創(chuàng)生神話: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于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義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創(chuàng)生神話: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再生神話: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馉f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
28、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茨献佑[冥訓一、女媧與創(chuàng)生和再生神話再生神話:二、夸父、精衛(wèi)、嫦娥與“自然力被人格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涓覆涣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山海經大荒北經二、夸父、精衛(wèi)、嫦娥與“自然力被人格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二、夸父、精衛(wèi)、嫦娥與“自然力被人格化”有鳥焉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反,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山海經北山經二、夸父、精衛(wèi)、嫦娥與“自
29、然力被人格化”有鳥焉是炎帝之少三、射日、治水與英雄神話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茨献颖窘浻柵響c峰手繪后羿射日三、射日、治水與英雄神話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三、射日、治水與英雄神話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三、射日、治水與英雄神話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四、黃帝、蚩尤與戰(zhàn)爭神話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
30、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大荒北經河南出土畫像磚“黃帝戰(zhàn)蚩尤”四、黃帝、蚩尤與戰(zhàn)爭神話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第三節(jié)上古神話的精神、藝術及影響第三節(jié)上古神話的精神、藝術及影響第三節(jié) 上古神話的精神、藝術及影響一、上古神話的主導精神二、上古神話的藝術特征三、上古神話的文學影響第三節(jié) 上古神話的精神、藝術及影響一、上古神話的主導精一、上古神話的主導精神首先,在人與自然這一最根本的神話主題中,中國上古神話大多凸顯人的作為和主動精神。其次,就神話人物而言,無論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還是被神化的人間英雄,都被賦予救苦救難的神圣使
31、命。再次,在面臨困境、災難、挫敗中,堅韌不屈的精神被張揚。一、上古神話的主導精神首先,在人與自然這一最根本的神話主題中二、上古神話的藝術特征建立在萬物有靈基礎上的形象創(chuàng)造,使它在表現形式方面更屬于以超現實為其特征的浪漫文學范疇首先表現在它賦予自然以生命,賦予天界以人境,賦予人神以幻變,從而創(chuàng)造了種種離奇形象和境界。還表現為夸張描寫的大膽與無羈。二、上古神話的藝術特征建立在萬物有靈基礎上的形象創(chuàng)造,使它在三、上古神話的文學影響首先,神話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以構造新的神異和離奇。其次,神話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擬人夸張被后世借鑒,以有意進行幻化夸誕的全新創(chuàng)作??傊?,上古神話作為原始人
32、類的精神產品,記錄下了他們的幼稚,也以他們的幼稚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充滿離奇幻想的藝術形象和境界,并影響久遠,它們的確已經“作為永不復返的階段而顯示出永久的魅力”(馬克思語)了。三、上古神話的文學影響首先,神話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謝謝欣賞!謝謝欣賞!第二章殷商西周的書面散文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書面散文 第一節(jié)甲骨文和銅器銘文第一節(jié)甲骨文和銅器銘文第一節(jié)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一、巫卜、記事與書面作品的出現二、殷墟甲骨文三、西周銅器銘文第一節(jié)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一、巫卜、記事與書面作品的出現一、巫卜、記事與書面作品的出現人們相信有冥冥神意,也相信巫覡卜祝能通過探察“靈跡”洞見神示,以預知吉兇,決疑擇行。為加強
33、探索,人們利用鍥刻符號對占卜活動進行標識、記錄,同時也促進了文字的發(fā)展與成熟。一、巫卜、記事與書面作品的出現人們相信有冥冥神意,也相信巫覡二、殷墟甲骨文 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 商 牛骨 殷商武丁早期征討卜骨 商 龜腹甲二、殷墟甲骨文 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 商 牛骨 殷商武丁趨利避禍,乞求年豐人安,是甲骨卜辭的基本主題庚申卜,貞,我受黍年?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三,三,三貞,今其雨不佳穡?羅振玉殷墟書契后編下,七,二貞,戍其喪人?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二,一八,二趨利避禍,乞求年豐人安,是甲骨卜辭的基本主題庚申卜,貞,我受初具記事散文的雛形癸巳卜,殼,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有來艱。”乞(迄)至五
34、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沚告曰:“土方正(征)我東鄙,災二邑。方亦牧我西鄙田?!绷_振玉殷墟書契菁華初具記事散文的雛形癸巳卜,殼,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三、西周銅器銘文周人在“享孝大宗”的同時也重視銘功記德,以告慰先人,誡勸后輩。銘文字數及內容含量空前增大,上至天子祭享、先王功業(yè)、今王戰(zhàn)事以及冊命分封,下至諸侯卿大夫的受賞獲貝、訴訟官司,所涉歷史事件及上層貴族的生活已經相當廣泛。散氏盤出土于清乾隆年間,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其銘文是一篇轉讓土地的契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F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三、西周銅器銘文周人在“享孝大宗”的同時也重視銘功記德,以告三、西周銅器銘文惟
35、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寶盤,丕顯子白壯武于戎功,經維四方,搏伐玁狁,于洛之陽,斬首五百,執(zhí)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聝于王。王孔嘉子白義。王格周廟宣榭,爰饗。王曰:“白父顯有光。”王錫乘馬,是用佐王;錫用弓彤矢,其央;錫用戉,用征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彊。虢季子白盤,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虢川司,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F藏于北京國家博物館。三、西周銅器銘文惟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寶盤,丕顯第二節(jié)周易中的“卦爻辭”第二節(jié)周易中的“卦爻辭”一、“卦爻辭”中所見的歷史和生活卦爻辭除據卦象爻位而特別編創(chuàng)的語句之外,還多援引當時的歌謠
36、、諺語、傳說、故事,無論新創(chuàng)或援引,都是殷周之交特定時代的產物,其內容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乾 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一、“卦爻辭”中所見的歷史和生活卦爻辭除據卦象爻位而特別編創(chuàng)印證某些歷史事件旅上九:喪牛于易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有易殺而放之。竹書紀年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 河伯仆牛。山海經印證某些歷史事件旅上九:喪牛于易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時期的歷史狀況、民風民俗和社會生活屯如,邅如,乘馬
37、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乘馬班如,求婚媾屯六四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時期的歷史狀況、民風民俗和社會生活屯如,邅如二、“卦爻辭”的象征、意象和謠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二、“卦爻辭”的象征、意象和謠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二、“卦爻辭”的象征、意象和謠諺二、“卦爻辭”的象征、意象和謠諺援物象以說人事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履初九:素履,往無咎。坤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援物象以說人事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具體呈現人事境況履:履虎尾,不咥人,亨。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具體呈現人事境況履:履虎
38、尾,不咥人,亨。呈現某個事件或故事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兇。歸妹九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睽上九:睽孤見豕負(伏)涂(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脫)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呈現某個事件或故事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卦爻辭多以短句為主,且天然形成整齊、對仗、押韻的句式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困六三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艮卦辭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大過九二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大過九五卦爻辭多以短句為主,且天然形成整齊、對仗、押韻的句式困于石,兼用比興的完整“詩篇”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39、;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中孚九二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兼用比興的完整“詩篇”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第三節(jié)尚書中的殷周之文第三節(jié)尚書中的殷周之文第三節(jié) 尚書中的殷周之文一、尚書的匯編及存篇二、尚書內容的認識價值三、尚書的記言與敘事第三節(jié) 尚書中的殷周之文一、尚書的匯編及存篇一、尚書的匯編及存篇尚書中的文章經過統(tǒng)一的匯總和編選,因此成為中國迄今所見第一部散文總集;且作為傳習文獻,其文章可能經過某些整理、加工和改定,流傳中又相繼出現“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偽古文尚書”等版本變遷。清華簡證實偽古文尚書確系后人偽作一、尚書的匯編及存篇尚書中的文章經過統(tǒng)一的匯總和
40、編選尚書大致可視為殷周文獻的纂集和匯編尚書原稱“書”,迄漢因其已成“上古之書”而始稱“尚書”(尚書正義序),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組成。尚書大致可視為殷周文獻的纂集和匯編尚書原稱“書”二、尚書內容的認識價值首先,從中可直接或間接看到上古時代一些重大事件的歷史情況。其次,文章直接呈現了殷周之際特別是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和觀念意識。二、尚書內容的認識價值首先,從中可直接或間接看到上古時代三、尚書的記言與敘事古人于尚書之文有“六體”之說。尚書大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尚書之文因此而可分為偏于記言和偏于敘事兩類,其中記言類占有絕大比重三、尚書的記言與敘事古人于尚書之文有“六體”之說。有的
41、文章所記人物說辭語氣逼真,富于現場感商書湯誓記商湯誓師數夏之罪稱:“有眾率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有的文章所記人物說辭語氣逼真,富于現場感商書湯誓記商湯有的文章所記人物說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開始講究說理藝術。商書盤庚中盤庚勸世族百官聽命遷徙,將遷都后新的生機比作“若顛木之有由蘗(新芽)”,要求群臣應“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稱群臣以“浮言”亂命為“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警告若不聽命,則會“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爾忱不屬,惟胥以沉”,用喻說事已頗為貼切生動。有的文章所記人物說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開始講究說理藝術。偏于敘事的作品堯典西伯戡黎牧誓金縢顧命
42、偏于敘事的作品堯典西伯戡黎牧誓金縢顧命思考題:1、聯(lián)系片段或篇目把握今見殷商西周的書面散文有哪些形制和典籍。2、結合“卦爻辭”分析周易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一定的文學意味。3、結合文章把握尚書記述的偏重,并分析其已經初具哪些文學特點。思考題:1、聯(lián)系片段或篇目把握今見殷商西周的書面散文有哪些形謝謝欣賞!謝謝欣賞!第三章 詩經第三章 詩經第三章 詩經第一節(jié)詩經的結集與流傳第二節(jié)詩經的內容和情感第三節(jié)詩經的藝術特征第四節(jié) 詩經的文學地位和影響第三章 詩經第一節(jié)詩經的結集與流傳第一節(jié)詩經的結集與流傳第一節(jié)詩經的結集與流傳一、“風”“雅”“頌”及詩經的分類二、采詩、獻詩及詩經的結集三、詩經的傳授一、“風”“
43、雅”“頌”及詩經的分類一、“風”“雅”“頌”及詩經的分類詩經本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定為“五經”之一后始正式稱詩經詩經收詩305篇另有六篇有目無辭,在燕禮、鄉(xiāng)飲酒禮等儀式上用笙演奏,稱為“笙詩”一、“風”“雅”“頌”及詩經的分類詩經本稱“詩”或“一、“風”“雅”“頌”及詩經的分類詩經按照音樂可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稱“國風”,亦稱“邦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一、“風”“雅”“頌”及詩經的分類詩經按照音樂可分十五國風地理圖十五國風地理圖雅雅又分大雅小雅“二雅”,亦稱“大夏”“小夏”;“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區(qū)音樂,該地區(qū)本稱夏,“夏”通“雅”,故王畿之樂
44、稱“夏”或“雅”。王畿之樂被視為正聲,“雅”因此又有“正”義。雅雅又分大雅小雅“二雅”,亦稱“大夏”“小夏”;頌“頌”借作“容”,即形容,本指舞容,作為音樂名詞,特指配舞樂曲,詩經中多為祭祀活動中用樂或配舞之歌。頌“頌”借作“容”,即形容,本指舞容,作為音樂名詞,特指配舞二、采詩、獻詩及詩經的結集配合儀式典禮而創(chuàng)制或征集獻詩家父作誦,以究王讻(小雅節(jié)南山)王欲玉女,是用大諫(大雅民勞)采詩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漢書食貨志)二、采詩、獻詩及詩經的結集配合儀式典禮而創(chuàng)制或征集二、采詩、獻詩及詩經的結集詩經的結集,正是適應了禮樂文化用詩的
45、需要。據詩經所收可考詩篇的最后時限,詩經最后結集當在春秋中葉二、采詩、獻詩及詩經的結集詩經的結集,正是適應了禮樂第二節(jié)詩經的內容和情感第二節(jié)詩經的內容和情感一、周頌中的祭祖詩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禮記樂記桓歌曰:“綏萬邦,婁(屢)豐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間之?!币?、周頌中的祭祖詩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二、大雅中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大雅中的這幾篇作品各自獨立成篇,若按照詩篇所述歷史的時間順序排列,則可見它們恰恰展示了周部族的前周創(chuàng)業(yè)史。不以描摹
46、戲劇性情節(jié)故事為主旨,重在敘述和贊嘆先公先王在壯大部族過程中的歷史貢獻和美行厚德:“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倍⒋笱胖械闹茏濉笆吩姟鄙窆珓⒕d皇矣三、農事牧獵詩“農祀詩”,就是周人春夏祈谷、秋冬報賽時的歌唱。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周頌噫嘻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捉载S年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周頌載芟三、農事牧獵詩“農祀詩”,就是周人春夏祈谷、秋冬報賽時的歌唱三、農事牧獵詩有一些農事詩應來自勞作者們的即興歌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
47、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三、農事牧獵詩有一些農事詩應來自勞作者們的即興歌唱三、農事牧獵詩有些詩涉及到了當時的牧獵生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小雅車攻)“發(fā)彼小豝,殪此大兕”(小雅吉日)“執(zhí)轡如組,兩驂如舞”(鄭風大叔于田)三、農事牧獵詩有些詩涉及到了當時的牧獵生活四、典禮宴飲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鹿鳴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慎)之聽之,終和且平。 小雅伐木四、典禮宴飲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
48、吹笙。吹笙鼓五、怨刺詩和諷刺詩“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保ù笱耪皡n)“無罪無辜,讒口囂囂。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小雅十月之交)“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保ㄐ⊙畔锊┪?、怨刺詩和諷刺詩“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五、怨刺詩和諷刺詩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何又懷之?齊風南山五、怨刺詩和諷刺詩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
49、邁靡靡,中心搖搖。知六、戰(zhàn)爭徭役詩和思婦詩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四章)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五章)小雅出車六、戰(zhàn)爭徭役詩和思婦詩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七、國風中的婚戀詩特定時日“會男女”風俗中產生的歌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風溱洧爰采唐矣?沬之鄉(xiāng)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風桑中七、國風中的婚戀詩特定時日“會男女”風俗中產生的歌
50、曲七、國風中的婚戀詩有些詩則顯示了宗法禮教推行后,愛情歌唱已更多具有超越古樸原始的復雜內容和情感“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c衣綦巾,聊樂我員。”(鄭風出其東門)“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保ㄍ躏L采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周南關雎)“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鄭風將仲子)七、國風中的婚戀詩有些詩則顯示了宗法禮教推行后,愛情歌唱七、國風中的婚戀詩有些詩涉及到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內容“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風綢繆)“琴瑟在御,莫不靜好?!保ㄠ嶏L女曰雞鳴)“言既遂
51、矣,至于暴矣”。(衛(wèi)風氓)七、國風中的婚戀詩有些詩涉及到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內容第三節(jié)詩經的藝術特征第三節(jié)詩經的藝術特征一、寫實與“詩言志”不以敘事見長,也不崇尚神異離奇,主要以寫實之筆,展開了先公先王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本d一、寫實與“詩言志”不以敘事見長,也不崇尚神異離奇,主要以寫一、寫實與“詩言志”少有的幾篇敘事或含有較多敘事成分的詩作,更是以簡樸質直的寫實方式,陳述了征伐柔服、田獵交游、日常勞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過程或片段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
52、藥。鄭風溱洧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內謹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豳風七月一、寫實與“詩言志”少有的幾篇敘事或含有較多敘事成分的詩作,一、寫實與“詩言志”詩經大多抒發(fā)的是日?,F實情懷,有的交織著合乎常情的想象與幻想,從而也表現為平實自然的寫實風尚“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魏風陟岵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豳風東山一、寫實與“詩言志”詩經大多抒發(fā)的是日?,F實情懷,有的交二、“賦”“比”“
53、興”(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周禮春官大師“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薄氨日撸员宋锉却宋镆?。”“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敝祆湓娂瘋鞫ⅰ百x”“比”“興”(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賦”作為直接敘事和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在詩經中近乎不假修飾的白描手法和直白表達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薄百x”作為直接敘事和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在詩經中近乎不假詩經用“比”俯拾即是,或喻于聲,或
54、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所涉比類已相當廣泛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小雅天?!笆秩缛彳瑁w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衛(wèi)風碩人詩經用“比”俯拾即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興”的原義是起興,特指借助對外物的描寫作為詩章或詩句的開頭,以引發(fā)下文詩意情思的表達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風燕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興”的原義是起興,特指借助對外物的描寫作為詩章或詩句的開頭三、詩經的篇章、聲韻及用詞篇章整齊,回環(huán)往復,富于音
55、樂之美。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用韻形式亦豐富多變而有則。除隔句押偶句韻的一般形式外,又有句句入韻、詩中換韻、隨韻、交韻、抱韻等諸多講究。多用重言和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在聲音上給人以純真悅耳和婉轉鏗鏘的美感。三、詩經的篇章、聲韻及用詞篇章整齊,回環(huán)往復,富于音樂之第四節(jié)詩經的文學地位和影響第四節(jié)詩經的文學地位和影響詩經的文學地位和影響1、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2、在思維方式、抒情方式、表達方式等多方面對后世產生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詩經的文學地位和影響1、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思考題:1、結合作品把握詩經涉及到的題材和內容,并思考其與周代社會生活的關系。2、分析詩經創(chuàng)作方法和詩風的藝術偏重。3
56、、結合詩篇論析詩經是如何借助物象和景象抒情達意的。4、把握詩經藝術形式的特點,并思考其與音樂的關系。思考題:1、結合作品把握詩經涉及到的題材和內容,并思考其第四章左傳與春秋戰(zhàn)國歷史散文副標題第四章左傳與春秋戰(zhàn)國歷史散文副標題第一節(jié)左傳第二節(jié)國語及瑣語穆天子傳晏子春秋第三節(jié)戰(zhàn)國策第一節(jié)左傳第一節(jié)左傳第一節(jié)左傳第一節(jié) 左傳一、春秋與左傳二、左傳的內容及認識價值三、左傳的敘事藝術四、左傳的語言第一節(jié) 左傳一、春秋與左傳一、春秋與左傳春秋本是周代編年體記事古史的通稱。左傳與之相關的春秋,是魯國編年史。魯春秋記事始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西狩獲麟”的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相傳魯春
57、秋由孔子編定一、春秋與左傳春秋本是周代編年體記事古史的通稱。一、春秋與左傳今見左傳已被拆附在春秋各編年之后,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始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卻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較春秋多出十三年一、春秋與左傳今見左傳已被拆附在春秋各編年之二、左傳的內容及認識價值作為一部系統(tǒng)史著,左傳詳盡記述了春秋時代發(fā)生于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一系列事變,包括周王朝與諸侯的扶持與沖突,列國之間的會盟及戰(zhàn)爭,諸國內部的公室私室之爭,君臣父子之間的篡逆相殘,臣屬們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爭權奪利,開明政治家新鮮的治國治民之策等等,由此展示了春秋這一體制變遷時代許多特有的現象和氣息,展示了新舊勢力的較量與
58、消長,固有觀念的維護與嬗變,呈現了禮崩樂壞的程度及其不可救藥的趨勢。二、左傳的內容及認識價值作為一部系統(tǒng)史著,左傳詳盡記可見周王勢力衰微、失控諸侯、諸侯爭霸的政治局面“周鄭交質”“周鄭交惡”(隱公三年)、終致“周鄭繻葛之戰(zhàn)”(隱公五年),剛剛進入春秋不久,周王已落得要仰諸侯鼻息,甚至遭遇抵御。隨之而來的是諸侯間的相互攻伐,諸如齊魯長勺之戰(zhàn)(莊公十年)、秦晉韓之戰(zhàn)(僖公十五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僖公二十八年)、秦晉殽之戰(zhàn)(僖公三十三年)、晉楚邲之戰(zhàn)(宣公十二年)、齊晉鞌之戰(zhàn)(成公二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成公十六年)等等,已成春秋中心“劇目”。可見周王勢力衰微、失控諸侯、諸侯爭霸的政治局面“周鄭交質”
59、“可見列國內部權位之爭及新舊較量廢君立君,成為列國及大夫間利益和勢力較量的砝碼。父子相殘、叔侄相殘、兄弟相殘事件屢屢發(fā)生。列國中君臣秩序也在發(fā)生逆轉。世事浮沉的客觀事實,促使觀念發(fā)生遽變,民心向背在新舊交替中的作用即被強調。可見列國內部權位之爭及新舊較量廢君立君,成為列國及大夫間利益可見諸多卜筮占夢之事和時人天人觀念的復雜情況春秋時代仍神靈在上,卜筮決疑、占夢行事、享告祖靈時時而在。然其間又有微妙變化,可見時人已由盲信天命而轉向兼顧人為,同樣呈現出過渡時期的多元格局 師曠侍于晉侯。晉侯曰:“衛(wèi)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yǎng)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
60、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襄公十四年 可見諸多卜筮占夢之事和時人天人觀念的復雜情況春秋時代仍神靈在左傳作者在記事過程中往往寓有褒貶和評判作者于描寫中十分強調禮、德、忠、信,流露出對固有秩序的留戀。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焊接銷釘行業(yè)深度研究報告
- 新藥進院申請書
- 2024-2025年中國網絡視頻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咨詢報告
- 利息低合同范例
- 2025年度環(huán)保型建筑材料研發(fā)合作合同
- 專利權合同范本
- 保險債權轉讓合同范例
- 公寓經營餐飲合同范本
- 農民轉賣房屋合同范本
- bot模式運營合同范本
- 2024年重慶市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地質災害知識培訓
- 傳統(tǒng)春節(jié)習俗
- 醫(yī)院消防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護患溝通》課件
- 人工智能客服機器人使用手冊
- 干部家庭社會關系登記表
- 通信工程制圖(微課版)課程標準
- 第三屆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作品(油藏工程設計單項)
- 壓力性損傷護理質控細則及集束化管理措施
- 《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全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