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新人教版市公開課獲獎?wù)n件_第1頁
老子五章新人教版市公開課獲獎?wù)n件_第2頁
老子五章新人教版市公開課獲獎?wù)n件_第3頁
老子五章新人教版市公開課獲獎?wù)n件_第4頁
老子五章新人教版市公開課獲獎?wù)n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jīng).序說第一:“認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幾年前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簡介第1頁第1頁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guān)碰見關(guān)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后成了隱士,“莫知所終”。第2頁第2頁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括著十分豐富

2、深刻哲學思想。老子哲學關(guān)鍵思想是“道生萬物”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chǎn)生、自然演變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改變,而“道”是世界本源。道德經(jīng)第3頁第3頁 思想關(guān)鍵是“道”。 “道”是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天地萬物本源,并有自己運營規(guī)律。因此道又可稱為“天地之始” “萬物之母”“眾妙之門”“萬物之宗”。 老子論“道”,突出是“自然”,即把“自然”當作是萬事萬物最高法則。老子的思第4頁第4頁 老子哲學精髓是他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 對于個人如何立身處世,老子強調(diào)是“謙虛、“不爭”、“柔弱”、“知足”等。他主張要把自己

3、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略矛盾雙方斗爭,把轉(zhuǎn)化當作是無條件循環(huán)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無為”意思是不妄為,讓萬事萬物都順著自然之性萌生、發(fā)展。采用“無為而治”辦法,讓人們?nèi)ミ^自由自在生活,從而達到“相安無事”自然狀態(tài)。第5頁第5頁 老子歷史觀是落后,要求回到“小國寡民”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主要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老子不但創(chuàng)建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道教,而且他思想能夠說影響了以后整個中國哲學史發(fā)展,深深地

4、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第6頁第6頁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7頁第7頁 道,(假如)能夠說出來,它就不是永恒“道”;名,(假如)能夠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名。(我們)用“無”來命名天地萬物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之母。因此從永恒“無”中,能夠觀測宇宙微妙之處;從永恒“有”中,能夠推知萬物極限。這二者是同一個起源卻各有不同名稱,它們都能夠說是玄妙道理。極遠啊,又極深,它是探求一切奧妙門徑譯文:第8頁第8頁 在這一章里,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但它

5、不能夠用語言來闡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并不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加以領(lǐng)略,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過程。 老子“道”是含有一個對宇宙人生獨到悟解和深刻體察,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著意關(guān)注,是構(gòu)成老子哲學思想基石。 理解:第9頁第9頁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10頁第10頁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東西是美好,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因此,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chǎn)生,難易由互相

6、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表達,高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聲音由互相對立而諧和,前后由互相對立而出現(xiàn)。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事萬物生長改變,而不開創(chuàng)它。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推動了萬物(發(fā)展),而不認為恩澤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因此他功績才不會失去。第11頁第11頁 理解:本章內(nèi)容分兩層次。 第一層意思:總結(jié)了自然現(xiàn)象及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中矛盾對立面互相依存乃至轉(zhuǎn)化例子,集中鮮明表達了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含有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關(guān)系,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永恒、普遍法則。 第12頁第1

7、2頁 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客觀世界,人們應(yīng)當如何看待呢?老子提出了“無為”觀點。此處所講“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原則指導人們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yīng)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他以圣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第13頁第13頁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認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才會有百倍利益;拋棄了“仁”和“義” ,百姓才干回到孝慈。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因此要使人結(jié)識有所從屬:表現(xiàn)單純、持守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

8、放棄學問,沒有憂愁。第14頁第14頁 理解:在這一章中,老子主張擯棄知識、智慧,擯棄仁義等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圣”、“智”產(chǎn)生法制巧詐,使用辦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政舉,人民就能夠得到切實利益。 第15頁第15頁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譯文: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東西。而襲擊堅強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由于)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戰(zhàn)勝強,柔能勝剛,(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些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恥辱,才配

9、作國家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禍難,才配做天下人君王。正面話聽起來像是反話。 第16頁第16頁 理解:本章以水為例,闡明弱能夠勝強、柔能夠勝剛道理。老子所舉水例子是人們?nèi)粘I钪谐R?。老子認為,水即使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東西都制止不了它戰(zhàn)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東西必能勝過剛強東西。這里,老子所說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因此,對于老子柔弱似水主張,應(yīng)當加以進一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得道圣人就像水同樣,甘愿處于卑下柔弱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第17頁第17頁 漢代劉向說苑敬慎上記載:春秋時期,中國教育家常樅(

10、zng)彌留之際,他學生老聃(即老子)前來探望,并討遺教。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噫,是已!天下之事盡矣,何以復語子哉!”常樅以剛齒比柔舌先亡事實,啟發(fā)老子概括出柔弱勝剛強結(jié)論。第18頁第18頁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彼此不聯(lián)系,不交流情況。 第19頁第19頁譯文: 國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卻并

11、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遷移。即使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即使有鎧甲武器,卻沒有地方去陳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辦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美麗,住得舒適,過得習慣。鄰國之間能夠互相看見,雞鳴狗吠聲音能夠互相聽聞,但鄰里間從生到死,卻互不往來。 第20頁第20頁 理解:這是老子抱負中“國家”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斥田園氣息農(nóng)村歡樂圖。老子用抱負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農(nóng)村社會生活情景,表示了他社會政治抱負。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稱于現(xiàn)在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jié)繩方式記事,不會攻心斗智,也就沒有必要

12、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這種設(shè)想,當然是一個幻想,是不也許實現(xiàn)。 第21頁第21頁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第22頁第22頁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高境界善行就像水品性同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通俗一說:水有滋養(yǎng)萬物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利益,而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善性莫如水 第23頁第23頁人法地,地

13、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學習)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明智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人沒有真知灼見,真實可信話不美麗,美麗話不真實。善良人不巧說,巧說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人不賣弄,賣弄自己知道多人不是真有知識。)第24頁第24頁老子名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處分,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后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方作惡人逃脫不了國法懲處。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4、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不出戶,知天下。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昭昭:智巧光耀樣子?;杌瑁河掴g暗昧樣子。察察:嚴厲苛刻樣子。 悶悶:純樸誠實樣子。 第25頁第25頁老子名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墊起腳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穩(wěn);邁著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遠;經(jīng)常自我表現(xiàn)反而名聲大不起來,經(jīng)常自我夸耀反而沒有功績,自認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認可并取得尊重。) 第26頁第26頁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正直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拙:笨。指真正聰明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拙笨。 訥:語言遲鈍

15、,不善于發(fā)言。真正有口才人表面上仿佛嘴很笨。表示善辯人發(fā)言持重,不露鋒芒。 知足之足,常足矣.第27頁第27頁敢于敢則殺,敢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yīng)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chn舒緩、寬舒)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咀g文】敢于堅強就會死,敢于柔弱就能夠活,這兩種勇結(jié)果,有得利,有受害。天所厭惡,誰知道是什么緣故?因此有道圣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規(guī)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yīng)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策劃。自然范圍,寬廣無邊,即使寬疏但并不漏失。第28頁第28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不小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