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下)_第1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下)_第2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下)_第3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下)_第4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物學概論

——之八:青銅器3三、水器的使用水器主要有盤、匜、鑒、盂。1、盤的功能

古代水器。古時“進盥”,用匜來注水,盤來承接水。盤多作圓形,也有長方形的,有的長方盤形體巨大,如虢季子白盤??勺髟”P。洗(漢代):黔江區(qū)出土2、匜(yí)古代澆水器?!蹲髠鳌罚骸胺顓F沃盥”。匜的特征是,前有澆水流,后有鋬,下四足、三足或圈足,也有無足的。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3、鑒

古代盥洗器,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莊子·則陽篇》:“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可見大鑒用來沐浴,鑒還是盛冰器。人們常用鑒盛水以照容。4、盂

古代盛水或飯食器。其狀似附耳簋,圓腹,侈口,二附耳,圈足。也有個別方盂。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和西周。

四、樂器的品種樂器主要有鐃、鐘、镈、鈴、鐸、勾鑃、錞于、鼓。1、鐃(náo)

最早的青銅打擊樂器。鐃的形狀是似鈴而無舌,使用時執(zhí)把,鐃口朝上,用槌敲擊。鐃以三件或五件為一組。盛行于商代晚期。南方出土的大鐃形體極大,只能固定在座上進行敲擊。

2、鐘的進步

古代宴享和祭祀時用的打擊樂器。鐘是由商代的鐃演化而來的,流行于周。鐘的形式分甬鐘和鈕鐘。鐘在使用時以大小相次成組懸掛于筍虡(鐘架)之上,稱為編鐘。戰(zhàn)國曾侯乙編鐘數(shù)達六十五件。3、鎛(bó)古代祭祀或宴享時用的青銅樂器。鎛為鐘的一個分支,與鐘小有差別,一般口呈橋形者為鐘,平口者為鎛。早期的鎛是單個使用的,到了春秋以后才出現(xiàn)了編鎛。太原趙卿墓出土十九件為一組的鎛。4、鈴最早的青銅樂器。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就已發(fā)現(xiàn)了單翼鈴,《詩·載見》“和鈴央央”。鈴常掛在旗上、車上和犬馬身上?!稄V韻》:“鈴,似鐘而小。”可見鈴的形狀似鐘但體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鈕,體內(nèi)有舌。5、鐸(duó)古代樂器?!墩f文》:“鐸,大鈴也?!钡珎魇雷糟憺殍I的形體并不大。鐸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鐸體發(fā)聲。《周禮·夏官·大司馬》:“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6、勾鑃(diào)是一種手持的打擊樂器,其形狹長,使用時口朝上,手持鐸柄,以槌敲擊。存世句鑃銘文中有“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的內(nèi)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樂器。主要盛行于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qū)。7、錞于軍中樂器。《國語·晉語》:“戰(zhàn)以錞于。”又《周禮·他官·鼓

人》:“以金錞和鼓。”所見實物形如圓筒,上大下小,錞于頂上有鈕,且以虎鈕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漢時期的長江流域地區(qū)。

8、鼓

古代樂器。商周時期鼓多木質(zhì),銅鼓目前發(fā)現(xiàn)屬于商代

的,僅有兩面,兩鼓的主要特征是橫置的兩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現(xiàn)在見到的大量銅鼓是出于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

區(qū),鼓呈圓形,均為單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構(gòu)成,在鼓腰常附有環(huán)耳。

鼓身和鼓面還飾有各種圖案的紋飾。主要盛行于戰(zhàn)國至漢代。

五、兵器的影響

主要有鉞、刀、戈、矛、戟、劍、鏃、胄、符、節(jié)。

1、

一種劈砍兵器。形狀像斧頭,有穿,以安裝長柄。多用于刑殺,是權(quán)威的象征物。流行于商周時期。2、

刀常見于商代。其中直體翹首的大刀,單面?zhèn)热?,是用于砍殺的兵器。柄飾馬頭的短刀,則用于近身格斗。

3、戈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長柄格斗兵器。戈的構(gòu)造很特殊,鋒刃部分稱“援”;后部為“內(nèi)”;下垂者是“胡”。垂直裝柄,橫刃有鋒,可以橫擊,啄擊和鉤殺。盛行在商至戰(zhàn)國時期。

4、矛為刺兵。它由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組成。商至戰(zhàn)國,矛一直都很發(fā)達。春秋戰(zhàn)國時主要形式為柳葉長骹式,體呈長條柳葉形。5、戟的巧思是一種戈矛合成一體的兵器。西周時,戟已經(jīng)大量應用于戰(zhàn)爭。春秋時代,出現(xiàn)了新式的戈矛分鑄聯(lián)裝的戟,即戈矛同柲的長柄戟。

6、劍的內(nèi)涵近戰(zhàn)短兵器。劍的構(gòu)造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斗端有鋒,即能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wèi),戰(zhàn)場上近戰(zhàn)格用以殺敵。最早出現(xiàn)了于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盛行。越王勾踐劍劍身還采用了菱形暗紋技術(shù)。7、鈹?shù)臍獬霈F(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形狀如扁莖劍,使用時如矛裝柄。8、弩機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殺傷力很強的木弩及其上的發(fā)射構(gòu)件銅弩機。9、鏃的形態(tài)用于遠射的箭頭。商作扁平、凸脊、雙翼。西周矢鏃仍為雙翼,但鏃鋒夾角加大,倒刺尖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鏃樣式增多,主要有三棱式,雙翼式、尖鋒扁平雙翼式,均三側(cè)刃前聚成鋒,穿透力極強。10、殳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桿做成,青銅首有棱無刃。11、胄

防護裝具。商代銅胄制作精良,正面多鑄有獸面紋飾,胄上豎立銅管,用來插裝羽纓等飾物。西周胄造型樸實,左右兩側(cè)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沿邊寬帶上凸出一排圓泡釘。

12、兵符傳達命令或調(diào)兵遣將所用的憑證。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zhí)一半,使用時兩半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符多作虎形,世稱虎符。13、節(jié)通行的憑證。1957年在安徽縣發(fā)現(xiàn)了五枚鄂君啟的節(jié),其中舟節(jié)二、車節(jié)三。節(jié)上銘文記錄了水陸通行路線和車船數(shù)目等。十一、工具和農(nóng)具商代,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古代中國的青銅冶鑄業(yè)已有了高度的發(fā)展。這時,盡管石制工具仍在繼續(xù)使用,但已經(jīng)廣泛地使用青銅來制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及手工業(yè)生產(chǎn)工具,從而使商代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是商代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的基礎。1、青銅農(nóng)具商代的社會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而商代的農(nóng)業(yè)是耜耕農(nóng)業(yè),即主要使用耒耜來進行農(nóng)業(yè)耕作。此外,商代的青銅農(nóng)具還有钁和鏟等。漁獵在經(jīng)濟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考古發(fā)現(xiàn)用青銅制作的漁獵工具主要有魚鉤及鏃(箭頭)。①青銅耒耒的形狀是上為長木柄,下端一般分為兩個齒(尖杈),青銅耒或是在兩個杈尖部位套上青銅耒尖,或者將整個耒端用青銅來制作。這樣,由于青銅堅固耐磨,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②青銅耜青銅耜上部亦為長木柄,下端為略呈長方形的木質(zhì)耜身,在耜身的下緣套上一個青銅制的、略呈長方形、扁體中空、弧刃的耜冠。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銅耜,長16.6厘米、刃寬約10厘米。其使用方式及功效與今天的鐵鍬相同。③青銅钁钁是刨地破土的工具,略呈窄長方形,體厚重,下端為雙面刃,上端有方銎(qi6ng),用以安裝曲折形木柄,其使用方法類似今天的鎬。1959年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銅钁,高16.5厘米、上寬5.5厘米、刃寬4厘米。④青銅鏟鏟,古代文獻稱作錢,或銚。是將土鏟平及除草的工具。體呈長方形片狀,下端為刃,上部中間伸出短柄,柄上端有長方銎,用以安裝直木柄。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銅鏟,長22.45厘米、刃寬8.5厘米。2、青銅工具商代用青銅制作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工具主要有斧、錛、鑿、鋸、刀(削)、錐等,它們主要用于制作木器和木車等。①斧砍伐工具,一般為長方形,下端為雙面刃,上端為長方形銎,用以裝直木柄,然后再在直木柄上安裝橫木柄,并且,木柄與刃向一致。其使用方法和今天的斧子相類似。有的青銅斧上端側(cè)面有一個半環(huán)形耳。②錛錛,古代稱為斤,用于砍削木料,其作用類似于今天的刨子。體呈窄長方形,下端多作單面刃,上端為銎,用以裝曲折形木柄。特點是木柄與刃向垂直。③鑿鑿,體窄長,下端為單面刃,上端為銎,用以裝直木柄,用于鑿孔或開槽。1956年鄭州二里崗出土商代中期銅鑿,長18.2厘米。④鋸鋸,用于截斷木料或骨料等。河北藁城臺西出土的商代晚期銅鋸呈刀形,體下刃為鋸齒,后部有柄,長14.7厘米,寬4.2厘米,背厚0.4厘米。⑤刀刀,小的稱為削。一般為凹背弧刃,后有直柄。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銅刀,長約15厘米。同墓出土的銅削,柄端呈圓環(huán)狀,長13.9厘米。⑥錐錐,穿孔用。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一件商代早期銅錐,體扁平,四棱向前聚成錐尖,長約8.5厘米。十一、生活用器的面貌主要有帶鉤、燈、璽印、爐、博山爐、樽、洗、耳杯、鐎斗、熨斗、硯滴、席鎮(zhèn)、錢幣、度量衡器。1、帶鉤的奢華

古代束腰帶上的掛鉤,多用青銅制造。帶鉤又稱師比,最初為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漢代。制作精美者,還采用鑲玉、嵌銀、鎏金等工藝。2、燈

古代照明器具。青銅燈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而盛行于漢代。燈的樣子很多,最富感染力的當屬那些鑄成人形、禽形、獸形、樹形的藝術(shù)造型燈。著名的有河北滿城西漢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3、璽印戰(zhàn)國官吏由諸侯來任命,作為官吏身份與權(quán)力憑證的官璽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戰(zhàn)國秦漢至宋元印章材質(zhì)以青銅為主。印面形狀多為方形,還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曲尺形等。印上有小鈕,多為鼻鈕,以備穿系,以便將印佩在身上。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規(guī)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為璽,一般的印通稱為印信?!皾h匈奴歸義親漢長”銅印

4、博山爐

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爐體作圓形,用來放香料;體下有高足,有的足還鑄成人形或鳥獸形;爐蓋均高而尖,雕鏤成山巒形上有人物、走獸,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爐”。盛行于漢代。

5、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圓形,直壁,有蓋,腹較深,下有三獸足,旁有鋪首銜環(huán)耳。6、洗的樸素

盥洗用器皿。形狀像盆,圓形、寬口沿,平或圓底,腹外多有鋪首御環(huán)耳,內(nèi)底常用雙魚作裝飾,并多鑄吉語。盛行于漢晉。7、鐎斗的作用古代炊器。又稱“刁斗”多為軍中所用,“晝炊飲食,夜去執(zhí)行”,形狀一般是盆形附長柄,下有三足,柄首常作獸頭狀,少數(shù)鐎斗有流口。盛行于漢至魏晉。

8、熨斗古式熨燙衣物的工具。形狀為圓腹寬口沿,有長柄,盛行于漢魏。

9、硯滴文房用具10、鎮(zhèn)席鎮(zhèn)11、貨幣商西周春秋貨幣一、商西周春秋貨幣商代海貝也作為貨幣來使用。商代還發(fā)現(xiàn)有用青銅、獸骨和蚌殼等仿海貝制成的銅貝、骨貝及蚌貝等。西周仍使用海貝貨幣,并使用銅塊作為稱量貨幣。春秋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了金屬鑄幣。1959年在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了12枚春秋晚期用青銅鑄造的仿照當時使用的青銅鏟的形狀鑄造的貨幣,聳肩尖足,平襠,其中一件有面文六字。柄部中空,稱為空首布。東周王室在春秋時期也出現(xiàn)了空首布,有大型、小型平肩或斜肩橋足空首布,面文大多一字,如“王”字,乃“王城”之省稱。一直流行到戰(zhàn)國時期,面文有“東周”等。二、韓、趙、魏主要使用布幣其特點: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與鏟身同為扁平狀,稱為平首布。魏國的布幣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圓肩)、方足、圓跨。幣面上有的鑄有地名,如“安邑”、“蒲阪”、‘‘共’’等。有的幣面鑄有幣值銘文,如百當鋝”、“梁半幣”等。因此,魏布一般分為“半釿”、“一釿”、“二釿”三等。趙國的布幣多為平(或圓)首、圓肩、尖(或圓)足,一般分為兩等。幣面有的也鑄有地名,如“晉陽”、“離石”、“藺”等。此外,趙國布幣有的上面有三個圓孔,稱為三孔布,其面文有“南行唐(正面)、十二銖(背面)’’等。此外,趙國也有刀幣,小而直,通稱直刀,面文有“甘(邯)單(鄲)”等。韓國的布幣大多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平原”等。戰(zhàn)國晚期,韓、趙、魏均流行小型方足布。三、齊燕刀幣齊與燕主要使用刀幣,因其形狀仿自刀削,故稱刀幣。齊國的刀幣較大且厚重,上面鑄有銘文,常見的有“齊法化”、“齊之法化”、“節(jié)(即)墨之法化”等。燕國刀幣,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體較小,其刀背有磬折與弧形兩種,弧背時代較早,磬折時代較晚。上面多鑄有面文“明”字,又稱明刀。四、秦國貨幣秦國主要使用圜錢,圓形,無廓,中為方穿(孔),上面鑄有銘文“半兩”,又稱半兩錢。還有“文信”等圜錢。秦國同時還使用布帛作為貨幣。五、楚國貨幣楚國使用銅貝幣,橢圓形,通稱蟻鼻錢。上面鑄有銘文,常見的有“巺”等。楚國亦有少量銅布幣,長方、平肩、方足、首部有圓孔,面文舊釋“殊布當釿”,可能是楚并吳越等地后鑄造的地方性貨幣。楚國同時使用黃金鑄幣,在方形或圓形的金鈑上,鑿印有正方或圓形小印,印文常見有“郢爰”、“陳稱”。銀幣皆為布幣,長方鏟形。12、度量衡銅尺銅量銅權(quán)一、銅尺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戰(zhàn)國銅尺,扁平長條形,長23.1厘米,寬1.7厘米,厚0.4厘米,一側(cè)刻10寸。二、銅量戰(zhàn)國青銅量器最著名的是秦國商鞅變法時制作的標準量器方升。長方形,一端有柄。器身左側(cè)刻銘文32字:“(秦孝公)十八年(前344)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壹為升。”底部后來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說明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時就是以商鞅方升作為標準的。三、銅權(quán)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衡器有銅權(quán),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環(huán)形權(quán)。例如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15號墓出土的楚國天平與銅環(huán)權(quán)。一種是半球形權(quán),頂端有鼻鈕。1964年阿房宮遺址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高奴權(quán),上面鑄有銘文16字:“三年,漆工配(熙)、丞詘造,工隸臣牟。禾石,高奴。”并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秦二世元年詔書及“高奴石”三字。第四講:青銅器紋飾類別在古色斑斕的青銅器上常裝飾有精美的花紋,盡管某些青銅器紋飾也可溯源于陶器圖案,但它們畢竟主要是體現(xiàn)了早期奴隸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的威嚴,力量和意志。因此,它具備了特有的歷史內(nèi)涵和時代風格。常見的青銅器紋飾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即怪異動物紋樣,寫實動物紋樣,幾何紋樣、人物畫像紋樣。一、怪異動物紋樣怪異動物紋樣有:獸面紋、龍紋、夔紋、蟠虺紋、蟠螭紋。

1.獸面紋獸面紋即傳統(tǒng)上所謂的饕餮紋。商代早期的獸面紋有獨立獸面紋、歧尾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三種型式,其中歧尾獸面紋最為普遍。殷墟第一期連體獸面紋數(shù)量增加,而且出現(xiàn)了分解獸面紋新紋樣。殷墟第二期獸面紋開始普遍采用雷紋作為地紋。獸面紋式樣也更富于變化。西周時期的獸面紋有它自身的特點,在早期出現(xiàn)一種簡樸式的風格,將獨立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作為一條紋飾帶置于銅器的口沿下,獸面紋的線條簡潔洗煉,地紋也被省略。然而昭王時期又出現(xiàn)極華麗的獸面紋飾,如器身通體飾雷紋襯底的連體獸面紋,屈軀舞爪,雙角及軀干都附加花邊,表現(xiàn)出這個時期的風尚。西周中期獸面紋向竊曲紋演化,隨著這種創(chuàng)新,在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占據(jù)最重要地位的獸面紋也就最終消失了。2.蟠龍紋青銅器上流行時間最長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龍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時期,以后直至戰(zhàn)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xiàn)。傳說龍的出現(xiàn)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案和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xiàn)。3.夔紋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銅器上的重要裝飾紋樣之一。表現(xiàn)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整身側(cè)面象,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墩f文·文部》:“夔,神魑也,如龍,一足?!薄?.蟠虺紋又簡稱虺紋。仔細觀察目前稱為蟠虺紋的紋飾,是許多小蛇狀的動物相互纏繞,構(gòu)成幾何圖形,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布滿器物全身,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呈網(wǎng)狀花紋的典型代表。5.蟠螭紋又簡稱螭紋。一些古籍中也說螭屬龍。春秋時代,蟠螭紋的興起,逐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圖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無角,以后者為多。作張口、卷尾、蟠屈形態(tài)。三、寫實動物紋樣寫實動物紋樣有:蛇紋、鳥紋、象紋、蝸身象紋、虎紋、鴞鳥紋、雁紋、牛紋、鹿紋、兔紋、龜紋、蠶紋、魚紋、蟬紋、貝紋等。1.蛇紋蛇在古代有作為善義的,如《詩·小雅·斯干》:“維虺維蛇,女子之祥。”青銅器上的蛇紋數(shù)量雖不多,但應用巧妙。商代卣的提梁兩端常飾蛇頭,蛇頭稍稍上翻,似在做倒垂的動作。春秋時期的四蛇方甗更為珍貴,方甗的四足上,飾有四條蛇,蛇身為浮雕,作圓卷纏繞狀。2.鳥紋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后期,沒落于西周中期。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銅器上的鳥紋以寬帶狀的形式飾于器物的頸部、肩部。大鳥紋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時期。一開始就被用作主題紋飾,并占據(jù)了青銅器的主要部位。

3.象紋紋飾中的象通常表現(xiàn)象的側(cè)面的特征,但自然寫實,生動逼真的。它們主要盛行商和西周。青銅器上飾有平雕象紋的,主要限制在樂器饒,酒器的觚、尊、兕觥;在青銅器上鑄浮雕象體的一部分主要限于酒器的方尊、方彝、兕觥、壺和食器簋。

4.蝸身獸紋它采用側(cè)面形象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卻不去突出獸的整體,而是著重勾畫獸首,獸首表現(xiàn)細膩,上卷的長鼻,頭部突出長牙。而獸身用線十分簡練,蝸旋紋概括了獸的龐大身軀。這類紋樣一般見于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它存在時間短,西周中期青銅器上已不見。

5.虎紋初見于殷墟中期、流行至戰(zhàn)國時代。商代的虎紋,刻畫比較細致巨口獠牙,異常兇猛。西周虎紋相當寫實、細長尾上卷,這時期樂器鐘鎛上的虎飾明顯增多。春秋戰(zhàn)國的虎紋則相當圖案化。6.鴞鳥紋鴞鳥紋最早見于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這時鴟梟的刻畫顯得巧妙,它突出兩只又大又圓的眼睛。西周青銅器上的鴞鳥紋,不僅少見而且刻畫上也十分粗簡。梟首呈心形,圓目外凸,嘴向外鉤。

7.雁紋曲頸佇立,形象寫實。僅見于東周青銅器上,具有三晉地區(qū)風格,是地方性的紋飾。8.牛紋紋樣作牛的全形。牛體圓肥、大首、有角,前足作跪臥狀。牛紋較少見,商代牛紋多飾于卣頸部。西周早期銅罍的肩上出現(xiàn)過一首二身的牛紋。傳說中的商王亥曾服牛,說明在很早以前牛已為人類服務了。9.鹿紋紋樣有的只表現(xiàn)鹿首,有的則表現(xiàn)鹿的整體形象。前者如商代鹿方鼎,在鼎腹部飾有鹿頭圖案;后者見西周時代的卣上,所飾鹿紋,鹿作半蹲踞回首狀。10.龜紋紋樣一般刻畫龜?shù)娜?,形象寫實,多施于盛水器的盤內(nèi)。商周人進行占卜時也大量地采用龜甲,這樣在青銅器上以龜形作為裝飾也就不難理解了。盛行于商代,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沿用。

11.蠶紋甲骨文里就有蠶和桑字。它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動物,因而在青銅器上用蠶來進行裝飾,那是很合乎情理的。所見蠶紋,身體屈曲,頭圓,兩眼凸出。多用作器物的口沿或足部的裝飾,個別有作為主紋的施于器腹上。盛行于商至周初。

12、魚紋商代的魚紋,形象較為呆板。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魚紋,形象逼真。魚紋多施于盤、洗內(nèi)。

13.蟬紋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紋飾,多飾在獸面紋下面或飾在器身上,有的還飾在提梁上。所見蟬紋,有兩個過大的眼睛,體型有的似紡錘、有的象橄欖,蟬紋使用的器物上一般總是大量重復出現(xiàn)。最早見于殷墟中期,盛行于殷墟晚期到西周初期。

三、幾何紋樣幾何紋樣主要有:云雷紋、圈帶紋、渦紋、重環(huán)紋、波曲紋、竊曲紋、瓦紋、鱗紋、繩紋、云氣紋等。

1.云雷紋是一種以自中心逐漸外展的螺旋線為紋樣構(gòu)成基礎,紋線有單雙之分,間隔均勻,故它的效果給人以動感.有人把呈圖形的稱作云紋,方形的稱作雷紋,但其分別不足都很明顯,故又合稱云雷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2.圈帶紋紋樣為排列成帶的圓圈。多飾在器物的肩上或器蓋的邊緣等部位,或作為獸面紋等花紋的邊飾。二里頭文化青銅爵腹部已飾有實體的圈帶紋,西周已很少見。

3.渦紋這樣以旋轉(zhuǎn)輻射線為構(gòu)成基礎,它形似旋渦,兩圈單線或雙線的同心圓,兩圓之間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鉤狀線,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排列。有人根據(jù)《周禮》:“火以圜”的說法,認為從圖形看,應稱火紋。最早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與西周早期最流行,后仍沿用。4.重環(huán)紋重環(huán)紋是由多個重環(huán)組成環(huán)帶。它除了作為單一紋飾裝飾在銅器上外,有時也與其它紋飾相配出現(xiàn)。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5.波曲紋它的形狀象一條抖起的帶子,似波浪起伏狀,在波曲的空間常填以眉形及口形紋樣。常飾于鼎、壺等大器上,氣勢宏偉。盛行于西周中、后期。6.竊曲紋它的基本特點是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組成扁長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呂氏春秋·適威》稱“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意思是說這種紋飾表示了事物發(fā)展過了頭,就要向反面轉(zhuǎn)化。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稱戰(zhàn)國時仍沿用。7.瓦紋由平行的凹槽組成,形成一排排抑瓦。常飾在器物的腹與頸上。始見于殷墟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8.鱗紋形狀似魚鱗,又稱魚鱗紋。飾在器物上時常是上下幾層重迭出現(xiàn),繁密的鱗片滿布于整器,線條較粗獷。也在單層出現(xiàn)的如簋的圈足部分。最早見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9.繩紋又稱绹紋。由兩條、四條或更多的波線交錯扭法成繩索狀。多飾于器物的圈足上,或為主紋的附飾。施以此類紋飾的青銅器以出土于三晉者為多,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

10.云氣紋由流暢的回旋線條組成復雜多變的帶紋,猶如飛揚飄蕩的流云。此紋樣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反映,戰(zhàn)國青銅器、漆木器上,經(jīng)??梢钥吹阶鳛樯裣上笳鞯脑茪饧y。青銅器上的云氣紋大多為金銀錯。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沿用至秦漢時代。

四、人物畫像紋樣春秋戰(zhàn)國交際,青銅器花紋設計出現(xiàn)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圖象紋,開漢代畫像的先河。此類紋飾多施在鑒,壺等器物上,并且大都采用嵌紅銅和線刻紋,布滿全身。青銅器銘文的內(nèi)容大量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古代稱鐘鼎文,現(xiàn)在一般稱“金文”

?!兑笾芙鹞募伞分浵惹赜秀懬嚆~器近一萬二千件。據(jù)1985年版《金文編》統(tǒng)計,先秦金文單字有3772個,已識字2420個,未識字1352個。郭沫若先生指出中國青銅器“銘文之可貴在足以徵史”。1.記載重大歷史事件西周武王時期的利簋記載了武王伐紂在甲子日。西周成王時期的何尊記載了西周初為鞏固對東方的統(tǒng)治而營建成周的歷史。西周恭王時的墻盤記載了西周從文王到恭王諸王的主要政績。2.記載西周初分封諸侯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大墓出土的克盉與克罍記載周王“令克侯于匽(燕)”。經(jīng)研究,克是太保召公爽的長子,是第一代燕侯。銘文印證了《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3、記載賞賜采邑或田地西周中期的永盂記載了益公傳達恭王的命令,賞賜給官員永兩處田地。4、賞賜民眾或奴隸以及其他物品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記載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一次賞賜給貴族盂總計1726人,其數(shù)量之多是驚人的。5、買賣人口及其價格西周中期的曶鼎銘文卻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唯一的資料。說明在西周時期以馬和一束絲換奴隸交易,說明奴隸遠不如牛馬值錢,奴隸的地位比牛馬還要低下。6.土地交易西周中期的倗生簋記錄了貴族倗生和格伯間發(fā)生的以馬換土地的交易,經(jīng)王室派員參加、訂立盟約的經(jīng)過,以傳示子孫后代。7.周王舉行祭祀典禮或錫命典禮西周晚期的頌壺銘文詳記冊命典禮的時間、地點、冊命典禮過程、受冊命者與佑者、王命的內(nèi)容,受命者還要返納玉幣等等,較古代文獻諸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的典禮還要詳盡。8.周王對臣下的訓誥西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銘文499字,這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銘文中之最長者。其內(nèi)容記周王在錫命毛公時,對毛公的五次訓誥。為了挽救周王室的危機,要求毛公率領下屬官員,勤勞政事,不要沉湎于酒,不要侮辱鰥寡,努力輔弼王位。9.西周軍制及對少數(shù)民族的征伐西周厲王時的禹鼎,其銘曰:“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侯馭方?!蔽髦軙r期作為通稱,師與軍同。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王命虢季子白征伐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獫狁,獲得了勝利。周王在周廟予以賞賜和宴饗。10、法律判決書西周中期的朕匜銘文記錄一篇法律判決書。朕的下屬牧牛因為與上司朕爭五夫敗訴,最初被判墨刑及鞭千,后來被赦免了500鞭,其余500鞭及墨刑改用銅300鍰來贖,并立誓今后不敢再擾亂朕。11、西周時期商業(yè)情況周宣王時期的兮甲盤銘文記載周王室嚴加管理,要求商人必須到指定的由官方管理的市場上交易,否則要嚴刑處罰。仿古青銅器研究1、宋代的仿古銅禮器

宋徽宗大觀初年(公元1107年),設置議禮局仿制商周青銅器。后為南宋所繼承,最突出者是高宗。仿造青銅禮樂器用于宮廷。這些銅器大多毀于戰(zhàn)火。“大晟鐘”和“政和鼎”、“宣和三年尊”、“秦檜豆”等是僅存的部分器物。這時期民間銅器作偽,趙希鵠在《洞天清錄集》上有詳細的記載。大晟鐘

“大晟鐘”是編鐘。該編鐘是宋徽宗崇寧四年仿照春秋時期“宋公成鐘”制造的。靖康二年被金兵劫掠到北方,金人“乃取大樂與地同和之義”,將其中一部分改刻“大和”。政和鼎“政和鼎”的形制為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鼎形。紋飾為高浮雕的帶身獸面紋,有雷紋為底,三組紋飾間有棱脊相隔,這也是商後期所通行的?!罢投Α痹诜妈T時,很可能有商後期的鼎作摹本,只是在紋鈽方面,因為復古,不免流露出拘謹。

宣和三年尊銘文“宣和三年尊”是又一件宮廷仿造的禮器。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二十六字:“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澤,其萬年永保用。”由此可知該尊是陳設在方澤壇上的。紹興豆

“紹興豆”銘文在口沿“佳紹興丙寅三月己丑,帝命作豆,賜師臣檜家廟,以薦菹醢,唯予永世用享”。銘文反映了此豆是高宗命制的祭器,而后賜予秦檜。反映出了南宋仿古祭器在家廟制度中的角色。2、大元的仿古祭器

元代官辦的工場是“出臘局”,仿作的青銅器有:鼎、簋、簠、盨、爵等,一般都鑄刻有本朝年款,字用楷體。私營鑄造銅器也很發(fā)達。出名的有杭州姜娘子和平江王吉。姜家多依據(jù)古銅器樣式仿造,但花紋較細小,多為方勝、回紋、龜紋。王家作工則較粗,花紋也模糊,與古銅器不太像。3、明代銅器明宣宗朱瞻基時,仿《宣和博古圖錄》及《考古》鑄仿古器。明代藩王也仿鑄古銅器。其中,晚明潞王朱常淓最為突出,所造器物底部留有

“敬一主人”款。民間此時還有:石叟、胡文明等著名工匠的作品。4、清朝仿古彝器乾隆帝于內(nèi)務府增設造辦處,專司鑄造事宜。形制刻板;紋飾多有變化,獸面紋呈蝴蝶狀,夔紋為魚形。

六、X熒光光譜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法鑒定文物包括兩個內(nèi)容,一是鑒定文物的材質(zhì)。有些各時期青銅合金不同,此法可探尋規(guī)律,為斷代研究提供依據(jù)。二是辨?zhèn)?,贗品青銅合金成分交雜,會包含一些新的成分,或合金比例不符合古法,這些用肉眼就不好分辨,此法一辨即明。x光透視法,通過用強度可達200KV的機對青銅器進行觀察,觀察器物上墊片的放置地方和狀態(tài)。如西周鼎腹底墊片數(shù)目皆多于三個,而且呈小三角形排列。而春秋戰(zhàn)圖時期青銅器壁較薄,故墊片使用較商周器多。故熟練掌握強力X光機對判別真?zhèn)我埠苡袔椭5诰胖v:銅鏡古代照面的用具,早期均作圓形,正面磨光發(fā)亮,背面有鈕用于穿帶,便于配掛。出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時期沿用至清代。1、齊家文化銅鏡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鏡是產(chǎn)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圓形,背有鈕,裝飾幾何紋,制作粗糙。代表了中國銅鏡的初始形態(tài)。2、商代銅鏡商代發(fā)現(xiàn)五面銅鏡,圓形,鏡較小,中央有半環(huán)形鈕,背鑄有葉脈紋、連珠紋等紋飾。其中四面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它們是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銅鏡。3、西周銅鏡西周時代的銅鏡,圓形,一般為素背,但其鈕制形式很多,有橄欖形、長方形、半環(huán)形等。此時銅鏡仍處于初始階段。4、春秋銅鏡春秋時期銅鏡也很少,多數(shù)為素背,少數(shù)飾有虎、鹿、鳥紋。5、戰(zhàn)國-銅鏡的大發(fā)展時期銅鏡等日常生活使用的青銅器的生產(chǎn)大為發(fā)展起來,并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例如在湖南長沙發(fā)掘的戰(zhàn)國時期的楚墓,約四分之一都隨葬有銅鏡。楚國的銅鏡主要有山字紋鏡、蟠螭紋鏡、四獸紋鏡等;往往以細密的羽狀紋作為地紋,含錫較高,制作十分精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可以作為中原地區(qū)的代表,工藝十分精湛,有金銀錯鏡、鑲玉嵌琉璃鏡、鏡面與鏡背分別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制成的復合鏡等。此外還有武士騎馬持劍與野獸搏斗的狩獵紋鏡等,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生活,十分生動。西漢銅鏡逐漸厚重,鏡上常有吉祥語的銘文,書體秀美,有的為懸針書體,具有很好裝飾效果。鏡鈕多作半球形、柿蒂形鈕座十分流行。戰(zhàn)國出現(xiàn)的彩繪鏡依然存在,星云紋和連弧銘文鏡流行;此時還出現(xiàn)了“見日之光”透光鏡,當光線照射到銅鏡正面時,能反射出鏡背面紋飾的大致圖像它的出現(xiàn),反映了制鏡工藝的高度水平。新莽時期一種規(guī)矩(博局)紋鏡十分流行,有的還采用鎏金銀工藝。東漢中期至魏晉時,新出現(xiàn)了浮雕的畫像鏡、神獸鏡。6、兩漢-銅鏡發(fā)展的繁榮時期7、中衰時期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銅鏡此時,中國對日本銅鏡鑄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景初二年,日遣使來到中國魏朝,曹魏統(tǒng)治者贈送其女王卑彌呼的物品中有“銅鏡百枚”。這時,南方吳國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被舶載到日本。其中,一種鏡緣隆起,尖頂,斷面呈三角形的神獸鏡,被稱為“三角緣神獸鏡”,僅見于日本古墳。8①隋唐代-銅鏡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唐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顛峰,它不僅制作精工,而且打破了傳統(tǒng)銅鏡為圓形具鈕的單一模式,出現(xiàn)了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和帶柄手鏡等多種形式,紋飾也變得豐富多彩,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具有很高藝術(shù)價值。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嵌銀背、金銀平脫、螺細鏡。8②隋唐銅鏡的特色隋唐初期,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十二生肖、寶相花紋為主,造型豐腴、活潑。引人注目的海獸葡萄紋鏡,它以高肉浮雕葡萄為主題,間飾海獸、雀鳥、蜂蝶和花草,紋飾華麗而繁縟。此時銘文十分規(guī)整,字體為正楷,富有時代特性。隋與唐鏡銘文有劃時代的一脈作風,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駢體文銘。唐中期,銅鏡的紋飾,格調(diào)新穎,題材廣泛,禽鳥、花草占居了主要地位。另外,人物故事題材大量涌現(xiàn)。這時期主要流行有對鳥紋、盤龍紋,以及人物故事圖案。金銀平脫、嵌螺鈿、嵌銀背工藝流行。唐代后期,銅鏡的紋飾趨于簡單、粗拙,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的風格。這時期,含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特別盛行,有道教意味的紋樣,以八卦為主紋,配以符錄、星象、干支。具有佛教色彩,佛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的萬字標志也被用作紋飾。鏡銘亦有表現(xiàn),宗教銘文流行。宋鏡輕薄,弓形小鈕,造型繼承唐代多樣化的風格,又新創(chuàng)了心形、亞形、鐘形、鼎形。宋鏡早期尚紋飾,以纏枝花草、牡丹、花鳥等為主。北宋末年開始,素鏡增多,重視“商標銘記”文字標注,并冠以“照子”名。宋代鑄鏡業(yè)主要集中在江南。有:湖州、饒州、成都等。其中湖州鏡最著名。9、宋代-銅鏡走向衰落10、遼鏡遼代銅鏡在形制上,主要有圓形、亞形、葵花形,此外還有八角形。在紋飾上,主要有雙魚紋、八卦紋、童子戲花紋、荷花紋、四蝶紋、連錢紋和牡丹龜背紋。很獨特和富有生趣的。鏡銘有漢字和契丹文吉祥語句,如:“連進三元”、“壽長福德”;出現(xiàn)官押文字。11、金鏡金鏡有圓形、菱花形和帶柄鏡。紋飾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雙魚紋、雙龍紋、菊花紋、蓮花紋、獸紋。另一類為神話人物故事圖案,如柳毅傳書、吳牛喘月等。第三類仿照漢唐鏡圖案,仿漢的有內(nèi)向連弧紋、星云紋;仿唐有海獸葡萄紋。此時鏡銘有特殊作風,為鏡邊陰刻地名官押。12、元代銅鏡元鏡厚重,樣式少,有葵花形、菱花形、圓形、圓形帶柄鏡。紋飾有淺浮雕和浮雕兩種,淺浮雕是繼承宋代傳統(tǒng);浮雕紋飾的特點是紋飾凸出、高度幾乎與邊緣齊平。這時海水紋刻畫十分細致,生動,顯得波濤洶涌。龍紋:發(fā)、角向上,以三爪居多,剛勁有力。銘文早期多款識;晚期僅見吉語鏡,如“壽山福?!焙汀敖鹩駶M堂”。第十講:金銀器早期金銀器唐代金銀器宋代金銀器遼代金銀器一、早期金銀器中國早期金銀器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兩大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一是中原和南方地區(qū),另一個是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區(qū)。金銀器在商周時期多為銅、木、漆、玉石器及建筑上的裝飾。西周以后,獨立出現(xiàn)的器件增多。西北和北方地區(qū)的游牧民族,黃金白銀主要用來制作人體裝飾,最常見的是耳環(huán)、臂釧、項圈、發(fā)簪和各種牌飾。當時除了鑄造、錘揲技術(shù),鏨刻已經(jīng)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器出土成為普遍現(xiàn)像,銀器的數(shù)量開始增多。這些金銀器物比商周時期的體積大,如曾侯乙墓的大金盞,多是鑄造而成。人體裝飾件更流行,車、馬、兵器用黃金制作或裝飾,錢幣和容器也開始出現(xiàn),江蘇盯胎縣南窯莊發(fā)現(xiàn)的窖藏,共出土金版“郢爰”11塊,重6100克,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貨幣,證明了楚地多金。銀器利用比金器稍晚,商周少見,到戰(zhàn)國時期才較多出現(xiàn)。如河北平山戰(zhàn)國時期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銀帶鉤、銀俑燈、銀圓飾等。臨淄齊王墓、商王村出土的銀盤造型規(guī)整,線條流暢。漢代文獻所載金銀產(chǎn)地仍然主要在南方,考古發(fā)現(xiàn)的情況卻不完全相同,北方地區(qū)出土的金銀器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