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_第1頁
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_第2頁
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_第3頁
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_第4頁
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吳江歷史名人生卒年考五則■吳國良一汝泰,字元吉,一字其通,號來齋。吳江黎里人,汝讚長子。明弘治二年(1489)舉人,弘治九年(1496)進(jìn)士,仕終湖廣永州府知府。未第時,與同郡李應(yīng)禎、吳寬,同邑姚明、史鑒并以文學(xué)著名,所撰文章傳播遠(yuǎn)近。著有《來齋集》、《性理補注》。關(guān)于汝泰,吳江志書和汝氏世譜有傳,其中涉及其世系和生卒年,摘錄如下:明嘉靖《吳江縣志》卷二十三“汝泰”條:“年五十始登科,又八年而舉進(jìn)士?!鼻迮藱f章《松陵文獻(xiàn)》卷四“汝訥”條:“父思聰、子泰……年五十始舉于鄉(xiāng),又七年而成進(jìn)士,時弘治九年也。”清乾隆《吳江縣志》卷三十二“汝泰”條:“年五十始登科,又八年舉進(jìn)士?!鼻寮螒c《黎里志》卷七“汝泰”條:“讚子(《松陵文獻(xiàn)》作訥子,誤)?!晡迨嫉强?,又七年(縣志作八年,誤)成弘治丙辰進(jìn)士?!薄度晔鲜雷V》卷三?始祖至七世總支系傳“汝泰”條:“讚長子……正統(tǒng)十一年丙寅十二月初八日生,正德六年辛未六月十三日卒于官,壽六十有六?!睋?jù)上所錄史料,有三點須作釐正:一、汝泰為汝讚長子,而非汝訥子。嘉慶《黎里志》已對潘檉章《松陵文獻(xiàn)》作了更正。據(jù)《汝氏世譜》,汝訥之父并非汝思聰,而是汝昊?!端闪晡墨I(xiàn)》所載亦誤。二、《汝氏世譜》明確記載汝泰生于正統(tǒng)十一年丙寅十二月初八日(公元1446年12月25日),卒于正德六年辛未六月十三日(公元1511年7月7日),享年六十六歲。而《松陵文獻(xiàn)》、乾隆《吳江縣志》、嘉慶《黎里志》均記汝泰于弘治二年己酉(1489)考中舉人時“年五十”。據(jù)此推算,汝泰則生于明正統(tǒng)五年庚申(1440)。今人有關(guān)著作,如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以及《吳江藝文志》、《翰墨留香》等均從此說,以致以訛傳訛。今后當(dāng)以《汝氏世譜》所記為是。三、汝泰既生于正統(tǒng)十一年丙寅(1446),至弘治二年(1489)舉于鄉(xiāng),應(yīng)為四十四歲,縣志等作五十歲,誤。另,潘檉章《松陵文獻(xiàn)》、嘉慶《黎里志》均載汝泰工書法,道光《吳江縣志續(xù)稿》亦作如是說而將汝泰列入藝能傳。對此,《汝氏世譜》持不同說法。其卷五《永州府知府來齋公家傳》中,有汝諧(字枚吉,號夢塘。嘉慶十四年取入震澤縣學(xué),為增廣生。善漢隸,工詩。著有《蘅香館稿》等)所作按語:“松陵獻(xiàn)集潘力田先生曰:‘自洪、永以來,縉紳先生類多兼能。如……王公問、汝公泰并工書法……。’舊譜未稱來齋公工書法,或因周庵公傳誤歟。”周庵公系指汝訥(1433~1493),字行敏,號周庵。明景泰四年(1453)舉人,仕終江西南安府知府。書法清勁,得晉人筆意,小楷尤遒美可愛。凡卿大夫所得誥敕,皆愿得其手筆。居官三十年,墨跡半天下,頗負(fù)盛名。筆者今見《汝氏世譜》為殘本,不知何人編修。但據(jù)譜中多有汝諧按語來看,汝諧可能就是《汝氏世譜》的續(xù)修者。作為黎里汝氏后裔且工書法的汝諧,提出了“舊譜未稱來齋公工書法,或因周庵公傳誤歟”的質(zhì)疑,應(yīng)說有所依據(jù),具一定的史料價值,故特附錄于此,以資今人參考。二計東字甫草,號改亭。吳江盛澤茅塔村人,計名子。年十五補明諸生,以材略自負(fù),嘗著《籌南五論》,縱談南明形勢,上閣部史可法,被視為奇才。清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旋遭江南奏銷案被黜,浪游四方,所至結(jié)交賢士大夫。工詩古文,縱橫跌宕,有名于時。著有《改亭文集》、《改亭詩集》。關(guān)于計東的生卒年,以筆者所見,主要有如下三說:其一,據(jù)清錢椒編《補疑年錄》、民國張惟驤輯《疑年錄匯編》,作明天啟五年乙丑(1625)生,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卒,享年五十二歲??计涑鎏?,源于清尤侗所撰《計孝廉傳》:“孝廉計東,字甫草,改亭其別號也。吳江人,而籍嘉興?!晔逖a諸生,餼于庠,文譽日起?!撩幸野?,乙未貢入太學(xué),丁酉舉京兆第七人,御試第二,名動長安?!痪洗汗俨坏冢庾噤N一案,罣誤被黜。黜后十六年嬰瘍疾以歿,歲止五十有二。嗚呼!君之一生盡于此矣?!撛唬河嬜幼浜笕d,天子開博學(xué)鴻儒之科,拔置詞林,識者謂使君而在,不當(dāng)首是選耶!有其才,無其時,良可惜也?!蔽闹小靶庾噤N一案罣誤被黜”,時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黜后十六年嬰瘍疾以歿”,似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以“歲止五十有二”推算,則生于明天啟五年(1625)。此說影響較大,除上述《補疑年錄》、《疑年錄匯編》兩部關(guān)于人物生卒年的專著外,其他許多著述亦均從此說。如:清乾隆《吳江縣志》卷三十二“計東”條:“卒年五十二?!鼻迩 妒⒑尽肪硐隆坝嫋|”條:“年五十二嬰疾以死?!鼻逋巍妒⒑尽肪砭拧坝嫋|”條:“年十五補嘉興籍諸生?!?、“卒年五十有二。”吳海林、李延沛編《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計東”條:明天啟5年乙丑(1625)生,清康熙15年丙辰(1676)卒。譚正璧編《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計東”條:生于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十二歲(《清史列傳》云:會詔舉博學(xué)鴻儒,而東已前一年卒,則當(dāng)卒于康熙十七年。此從《補疑年錄》據(jù)尤侗撰傳)。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計東”:1625乙丑天啟五年生(疑年錄匯編)1676丙辰康熙十五年死,年五十二。粱廷燦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計東”:明天啟五年乙丑1625生,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卒,年五十二。1991年版《盛澤鎮(zhèn)志》第十五卷“計東”條:“明代末年生于盛澤”、“終年52歲”。此外,1994年版《吳江縣志》、《吳江名人錄》、《吳江藝文志》、《吳江先賢》、《盛澤歷代名人傳》“計東”條,均作1625年~1676年。其二,據(jù)清宋犖《改亭文集序》:“《改亭集》者,亡友計君甫草所為古文辭也。故宗伯王文貞公與今相國宛平公父子間,尤器重君,常欲薦君。會今上舉博學(xué)鴻詞科,天下材藝之士皆徵詣闕,而君不幸先一年歿矣?!蚨妇畾{且將廿年?!薄肚迨妨袀?計東》亦作如是說:“工為文,年十五補諸生,聲譽日起。順治十四年,舉順天鄉(xiāng)試。十八年,以江南奏銷案被黜。大學(xué)士王熙器重東,屢欲薦之,未果。會詔舉博學(xué)鴻儒,而東已前一年卒,年五十二。”同治《盛湖志》卷十九“計東”條從此說:“……卒年五十有二。逾歲,天子開鴻詞科,有欲薦之者,而東不及待矣。”那么,這里所說的“先一年歿”,指的是哪年?據(jù)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七年正月清廷下詔,命中外臣工薦舉“學(xué)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的博學(xué)鴻儒,赴京考試,以備授職錄用。當(dāng)時全國被薦舉之士有二百馀人,經(jīng)審核參與考試者為七十一人。十八年三月考試,五月錄取五十人,授于翰林院官職。當(dāng)時計東也在被薦之列,時間應(yīng)該是康熙十七年。如果以此“先一年”計,則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清趙經(jīng)達(dá)撰《汪堯峰先生年譜》(見李圣華箋?!锻翮{?!犯戒浳澹翱滴跏甓∷任迨臍q”條:“……計甫草兇問至,先生為位以哭。明日,作四絕句寓哀(未詳月日)”,即同此說。但倘若以開考錄取博學(xué)鴻儒之年,即康熙十八年的“先一年”計,則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其三,據(jù)李興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吳兆騫年譜》交游考“計東”條,以及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清代卷》,作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生,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卒,享年五十二歲。上述第二說,前人早有微辭,后人亦多不采用。下面就其一、三兩說作一考證。先說卒年。清汪琬《鈍翁前后類稿》(見李圣華箋?!锻翮{?!罚┚硎隆对姼濉肥?,載《聞甫草兇問,予既為位以哭,明日作四絕句寓哀》詩。箋注:作于康熙十四年冬。并按:是年冬,計東為饑所驅(qū),將北游,汪琬賦詩送之,不虞十馀日即聞其耗。清葉舒穎《葉學(xué)山先生詩稿》卷四丙辰年作有《春正三日安宜署中聞計子甫草兇聞,至中元后始得往吊》詩?!氨健保瑸榍蹇滴跏迥?,葉舒穎時在揚州安宜(今寶應(yīng)縣)署中。在交通、訊息不甚發(fā)達(dá)的當(dāng)年,葉舒穎于正月初三聞知計東兇耗,可見計東去世在“丙辰”上年。清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三十《祭業(yè)師計甫草先生文》:“寅卯間,西南用兵,故鄉(xiāng)風(fēng)鶴,方念師在燕中,難慰倚閭之望。六月暫歸,而師已回里門矣。某急拏舟過候,于黃昏煙月竹樹清風(fēng)之下,命酒劇談,感嘆人情險仄?!鲁酰澈鲇宣_原之痛,師從郡城枉吊敝廬。時某妻孥已別徙三四里。師徘徊荒徑,見所謂南州草堂者,曲池就平,蓬蒿不剪,僅存老屋數(shù)間,為之凄涼漬淚而去,留數(shù)行言別,且云忽有足疾,出自意外,故亟歸。嗚呼!孰意吾師竟因此疾以歿也?!蔽闹兄耙g”,系指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十四年乙卯間;“十月初”,當(dāng)在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當(dāng)時,計東枉顧徐釚南州草堂未遇,留言別去。未幾,便因足疾而歿。計東所患足疾,可能是由康熙十一年(1672)宣鎮(zhèn)城南墜馬所致,參見下文生年考。據(jù)上三則史料,計東卒年完全相同,均為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再考其生年。計東《改亭詩集》卷一《廣陵五日集作》,其贈章淇上詩有云:“伊予年十五,學(xué)為場屋文。”卷一《贈許于王侍御》詩有云:“吾師主文柄,赫然來浙江。崇禎己卯春,拔我童子場?!薄俺绲澕好?,即崇禎十二年(1639),時計東十五歲。與前引尤侗《計孝廉傳》所記“年十五補諸生”相合。據(jù)此推算,計東生于明天啟五年乙丑(1625)。計東《改亭文集》卷七《從祖需亭先生七十壽序》有云:“從祖需亭先生,隱君子也?!附衲昃攀?,尚康健,善眠食。而從祖今年亦七十一?!覐淖嫫呤疄閴壑剑瑬|在京師,不得偕族人拜堂下。逾年而族子炳、兒子默走人至恒山,索東文為壽。……今東年五十,我母年亦將七十矣?!蔽闹行柰は壬磪墙扇擞嫶笳?,生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享年七十三歲。據(jù)此可知,清康熙十三年(1674),計大章“七十一歲”,計東年“五十”。由此推算,計東生年同上。計東《改亭詩集》卷一《墜馬宣鎮(zhèn)城南,六月二十八日》:“何來西域人,沖突我乘馬。倉卒不及持,失足墜曠野。悶絕久乃蘇,傷重腰以下。臥起須人扶,坐立難自假。四十九年來,此苦嘗亦寡?!薄>砣镀咴滤放P病宣鎮(zhèn)城中二首,時墜馬次日》、《七夕二首,時在宣城官舍》、《七月初八夜聽雨邊城寄內(nèi)》、《宣府逢立秋,是歲閏七月》,均寫于宣鎮(zhèn)墜馬之年,是年又恰逢閏七月。查1994年8月氣象出版社《千年歷書》,計東墜馬此年的閏七月,應(yīng)是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據(jù)詩意,時計東四十九歲,逆推其生年,為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計東《改亭文集》卷十三《從弟諫草家傳》:“弟本,字諫草,我伯父長子,我伯妣茅孺人出?!G草少予一歲,以天啟乙丑二月十八日生,以康熙辛亥十月二十八日歿,年四十七?!睋?jù)此,可知計東長于從弟計本一歲,計本生于明天啟五年乙丑(1625),計東當(dāng)生于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計東《改亭文集》卷十六《叔父文轅府君行狀》:“叔父諱臺,我祖第三子,庶祖母張氏出,與東生同歲。我父字之曰文轅,……后改今諱曰遠(yuǎn)?!焐晗?,東從廣陵歸,攜鰣魚、櫻桃脯諸物,治具邀伯叔暨從祖從弟輩飲酒談笑。酒半,忽脩釁者攘臂毆叔父?!源瞬∑⒔?jīng)年,醫(yī)者謂積郁所致,非藥石可療也。遂以明年八月十六日卒,年四十六?!蔽闹兄拔焐辍?,應(yīng)是清康熙七年(1668),“以明年八月十六日卒,年四十六”,可知計遠(yuǎn)卒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并可推算其生年為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據(jù)文中所記“與東生同歲”,計東亦當(dāng)生于是年。清同治《盛湖志》卷未“雜識”引《燈窗瑣話》:“秀水計曦伯光炘嘗得《天尺樓記年草》一卷,世少傳本,皆戊子一年之詩,時順治五年,東方二十五歲,居憂服闋時所作?!鼻屙樦挝迥晡熳樱瑸楣?648年,時計東二十五歲,以此推算其生年,亦同前條。以上所引史料,多出于計東詩文集,亦即計東自己所云,然其生年卻出現(xiàn)差異。如何采信?筆者以為,依據(jù)尤侗《計孝廉傳》所記享年五十二歲,以及卒于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之考證,計東生年,當(dāng)以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為準(zhǔn)。三徐濤字聽松,號江庵。吳江蘆墟人。諸生,與郭麐為至交。為詩恬愉澹滟,善畫山水花卉。著有《話雨樓遺詩》、《碎金集》等。徐濤生卒年,見有多種記載:清朱春生《頻伽齋夜集追哭江庵,次章并悼荔堂、恂堂》(載《鐵蕭庵詩鈔》)詩中夾注:“荔堂以戊申歿,江庵以辛亥歿,恂堂以癸丑歿,首尾裁六年耳”,記徐濤卒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作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清嘉慶六年(1801)卒,年三十三歲。吳海林、李延沛《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江蘇藝文志》均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卒,年三十五歲。《吳江藝文志》據(jù)清郭麐《靈芬館全集?亡友徐江庵墓志銘》,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生,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年三十七歲??脊嬀幠牦w《靈芬館詩初集》卷一,有庚戌年所寫《江庵病少間矣,而余將有遠(yuǎn)行,賦此志別》《哭江葊六首》《江庵淺厝泗洲寺側(cè),同其弟過而哭之》《夜雪悼江葊二首》《越三日復(fù)雪,閉門吊影追悼江庵不已,仍作三首其卒章,乃以自遣也》等詩。又見郭麐《樗園銷夏錄》卷下,記有徐濤事:“吾友徐江庵少時顧事放蕩,更折節(jié)讀書?!缰?,與余同舟探梅鄧尉,時病體稍輕,意致甚勝。歸舟賦詩,歷記游跡,七古一首,最為奇崛,中有‘死便埋我梅花下’之句。余深疑其不祥,果以是年下世,殆成讖也。”于此,都明確徐濤卒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郭麐撰有《亡友徐江庵墓志銘》,載《靈芬館雜著》卷一,記云:“於虖!我友江庵之亡十年矣?!∪勺哟?,偕游鄧尉山。至山半,君不能上,坐石壁仰首歌吟,為詩一章。脫屣生死,豪宕感激,余讀而悲之。竟以是歲十一月卒,年三十有□”。據(jù)此可知,墓志銘撰于徐濤亡故之后十年。至于文中所記偕游鄧尉山之事,徐濤《話雨樓遺詩》有載,題為《正月十七日,同頻伽放舟探梅。明日至圣恩寺,登還元閣,訪郁泰元墓。頻伽登元墓山絕頂,余憊甚不能偕往,作詩示頻伽》,有云:“僧寮高處山忽爭,一峰矗立何崢嶸。身無羽翼飛不得,郭君健者身始輕。憐我駭汗如水傾,兩足欲脫走且。今朝尋花將命乞,呼童荷鍤隨我行。死便埋我梅花下,君為立石題我名。”郭麐《靈芬館詩初集》卷一亦有記,如《探梅絕句》,其第二首有云:“問訊山人郁泰元,遼東鶴語幾千年。人生何必成仙去,萬樹梅花好墓地。”又如《由馬家山至鄧尉小憩還元閣,登絕頂望太湖中諸山三首》、《循元墓麓取道至石樓題壁》,但這三首詩同樣作于“庚戌”年,列上述《哭江葊六首》等詩之前?!叭勺印蹦陝t寫有《夢江庵》詩:“此別三年矣,如何一夢無。深宵重仿佛,對面語模糊。影似離空立,顏驚比昔枯。似言分手后,庭院更疏蕪。”可見郭麐《亡友徐江庵墓志銘》中將偕游鄧尉山,以及徐濤卒年記作“乾隆壬子”,應(yīng)是十年后的誤記。四沈桂芬字經(jīng)笙,號梫香。吳江人,沈欽霖孫,寄籍宛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jìn)士,歷官至兵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躬行謹(jǐn)飭,為軍機大臣十馀年,頗有建樹,且自奉若寒素,所處極湫隘,而未嘗以清節(jié)自矜。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定。著有《吳江沈氏家傳》、《粵軺隨筆》等。沈桂芬生卒年,主要見有兩說:一是清《順天府志?沈桂芬傳》(載繆荃孫纂錄《續(xù)碑傳》卷六)記:“光緒元年正月,以兵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七年正月以疾終,年六十有四?!弊髯溆诠饩w七年辛巳(1881),以享年六十四歲推算,生于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二是民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沈桂芬傳》記:“光緒元年,以本官協(xié)辦大學(xué)士?!鸱揖门P病,六年,卒,年六十有四。”作卒于光緒六年庚辰(1880),以享年六十四歲推算,生于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另,民國王鐘翰點?!肚迨妨袀鳌?、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均記沈桂芬“光緒元年,命桂芬以兵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晔?,以疾請假,尋卒。”未明確具體卒年。上述兩《傳》所記享年相同,但卒年有異。此后,各種著錄多從其中一說。如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xiàn)代人名大辭典》作1818年生,1881年病逝;1994年版《吳江縣志》作1818年~1880年;《吳江札記》作光緒七年正月卒,享年64歲;2007年版《同里鎮(zhèn)志》作1818年生,光緒七年(1881)正月卒,享年64歲;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xué)世家研究》作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生,光緒六年庚辰(1880)卒;《吳江名人錄》作1818年~1881年;《吳江藝文志》作1817年~1880年;2013年版《松陵鎮(zhèn)志》作1817年~1881年;《吳江先賢》作1818年~1881年,并云“1881年除夕,積勞成疾的沈桂芬在家中溘然長逝?!苯褚娗逡笳诅O《齊莊中正堂詩鈔》,內(nèi)有辛巳年所作《哭宮太傅沈文定協(xié)揆》詩,有云:“人間正除夕,天上霣臺星。豈料微疴抱,俄驚大夢醒。毀譽參眾論,勤儉仰遺型。歷數(shù)平生事,凄涼思舊銘?!薄靶了取?,為光緒七年(1881),故詩中所寫“除夕”,當(dāng)為“辛巳”之上年,即光緒六年。而據(jù)詩意,此年除夕,正是沈桂芬去世之日。殷兆鏞與沈桂芬同為吳江人,同在京城為官,相知相交,所記當(dāng)為確鑿。《順天府志》記“(光緒)七年正月以疾終”,恐誤。清光緒六年(1880)農(nóng)歷庚辰十二月三十除夕日,換算成公歷,則為1881年1月29日,這亦可能是某些著述將沈桂芬卒年記為1881年之原因。至于沈桂芬生年,依據(jù)我國傳統(tǒng)記歲法,《傳》中所記享年“六十有四”當(dāng)為虛歲,故應(yīng)以光緒六年庚辰(1880)推算,生于清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五薛鳳昌,原名蜇龍。字硯耕,號公俠,別號病俠。吳江同里人。清諸生。主事創(chuàng)辦吳江縣立中學(xué)和同里同文中學(xué),出任校長。又曾任吳江縣議會副議長、上海光華大學(xué)教授等職。生平喜金石、碑帖、圖書,收藏甚富。擅詩文,工書法。與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發(fā)起組織“吳江文獻(xiàn)保存會”,積極搶救整理鄉(xiāng)邦文獻(xiàn)。輯有《梨洲遺著匯刊》、《龔定庵年譜》、《松陵女子詩徵》等,著有《邃漢齋文存》、《邃漢齋謎話》等。其生年,據(jù)薛鳳昌所編《秀餐集》,民國二十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