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刑法學課件(精)_第1頁
南昌大學刑法學課件(精)_第2頁
南昌大學刑法學課件(精)_第3頁
南昌大學刑法學課件(精)_第4頁
南昌大學刑法學課件(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什么是刑法

一、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標準的總和。二、刑法是憲法的子法,是根據(jù)憲法制定的,刑法不僅不能跟憲法抵觸,而且應當與憲法保持一致,使憲法保護的重要權益在刑法上也得到保護刑法的淵源刑法典,就是我國的:?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單行刑法,單行刑法是國家最高權利機關以決定、規(guī)定、補充規(guī)定以及條例等名稱公布的、規(guī)定某種犯罪及其后果的某一項法律。比方說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附屬刑法,附屬刑法指國家最高權利機關在制定的經濟、行政等非刑事法律的對特等社會關系加以特別調整的罪行標準。

刑法的特征

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最后手段性,亦即對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保障性、亦即其他部門法的保障刑法的根本原那么罪刑法定原那么我國?刑法?第三條規(guī)定了罪刑法定原那么,“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分,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那么我國?刑法?第四條規(guī)定“對任何人犯罪,在試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罪責刑相適應原那么最經典的表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刑法的效力所謂刑法的效力,就是刑法的適用范圍,主要解決刑法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和什么時間內具有效力的問題,包括空間效力和時間效力。如果以一定范圍的地域為準那么,即只要在一國家主權范圍內,所有的犯罪行為都適用本國刑法,為所謂的屬地原那么。如果只要是某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其行為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適用本國刑法,這是屬人原那么。如果是以行為是否侵犯本國國家利益或者本國公民利益為準那么,而適用本國刑法,那么為保護原那么。還有一種是針對國際條約、國際協(xié)定中規(guī)定的違反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國際犯罪行為,不管行為人的國籍、行為所在地為何,任何締約國、條約參與國都有權管轄,此為普遍原那么。刑法的效力刑法的空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適用范圍或說是空間效力就是要解決刑法在什么空間范圍內適用的問題

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時間效力主要就是解決刑法何時生效,何時失效以及對其生效前的行為有朔及力的問題。刑法的效力一、屬地管轄原那么1、刑法第6條規(guī)定的屬地管轄原那么,主要針對的是國內犯,而其他三個原那么都是規(guī)定國外反。屬地管轄原那么是處于根底性的地位。2、屬地管轄,這里的地既包括領土,也包括領水與領空,還包括我國領域的自然延伸,即不管何地,只要懸掛我國國旗的航空器與船舶,就屬于我國領域。3、屬地原那么的地,既包括行為地,也包括結果地,適用時采用“擇一主義〞,即二者只要具備其一即可,且行為地不僅包括犯罪行為實行地,也包括犯罪預備行為地。刑法的效力4、屬地原那么的運用有一個具有實質性的例外,即享有外交特權和外交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而不是適用我國刑法。享有外交特權和外交豁免權的人主要有〔1〕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高級官員〔2〕外交代表、外交職員、參加國際會議、執(zhí)行特定外交任務或者參加典禮活動的外國代表〔3〕與外交官員一起居住的外交官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某國駐華商社工作人員阿姆杜拉籌劃、參與了與國內犯罪分子走私犯罪的活動,對阿姆杜拉的刑事責任問題,應道如何處理:A適用我國法律追究其走私責任B通過外交途徑解決C適用其本國的法律追究其走私罪的刑事責任D直接驅逐出境刑法的效力屬人管轄原那么刑法第七條規(guī)定了屬人管轄原那么,這里的人是指本國公民在國外犯罪的情形,該原那么主要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1、凡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國外犯罪的,一律適用我國?刑法?2、其他普通公民在國外犯罪的,一般適用我國刑法,但犯輕罪的——法定刑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刑法的效力保護原那么我國刑法第八條規(guī)定了保護管轄原那么是針對外國人在國外犯罪的情形,它的適用是有嚴格條件限制的。即應當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侵犯的是我國國家和公民利益2、行為人的行為時重罪〔3年以上〕3、雙方的法律都認定為犯罪刑法的效力刑法第九條規(guī)定了普遍管轄原那么,其針對的對象是國際犯罪,如毒品罪、劫持民用航空器罪、恐怖主義犯罪、戰(zhàn)爭罪。而且只有在前面三個管轄原那么都不能適用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普遍原那么。刑法的效力試分析我國刑法對以下各行為人的行為有無適用效力以及具體的適用原那么:1、甲是美國人,一日我國一艘貨輪停靠在美國港口,甲某向船上射擊,將船上的朝鮮公民射死。2、中國留學生汪某從日本向美國境內郵寄炸彈想炸死自己的異國情敵,但在日本郵寄時就被抓獲。3、A國人楊某在中國某醫(yī)科大學留學期間,與境外黑社會組織3S黨勾結,想制造冰毒,楊某負責從我國某省提供制毒原料,郵寄至國外,由3S黨制成成品,在境外銷售4、國際大毒梟老K來我國旅游,老K以前從未在我國進行任何犯罪活動,但現(xiàn)在國際刑警接受哥倫比亞警方的請求在全球范圍內對其發(fā)出通緝令。刑法的效力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時間效力主要解決的是刑法在何時生效,在何時失效以及對其生效前的行為有無追溯效力的問題。犯罪論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平安,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分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犯罪的特征社會危害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根本特征。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社會危害性沒有到達相當程度,也不構成犯罪。社會危害性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由以下因素決定

1、行為侵犯的客體,即行為侵犯了什么樣的社會關系

2、決定于行為的方式、手段、后果以及時間地點。

3、決定于行為人的一些主觀因素。刑事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應受刑罰處分性犯罪不僅是具有社會危害性,觸犯刑律的行為,而且是應受刑罰處分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民事責任。犯罪的分類1、自然犯和法定犯從刑法與社會倫理的關系上,可以將犯罪分為自然犯和法定犯自然犯是指對行為本身即是刑法標準沒有規(guī)定,也會受到社會倫理的非難的情形。法定犯,是指刑罰標準的內容與社會倫理標準之間存在不一致之處,對于行為的犯罪性質,只有根據(jù)刑罰法規(guī)的規(guī)定才能加以確定并進行非難的情形。犯罪的分類親告罪和非親告罪從告訴權由誰享有的角度,可以將犯罪分為親告罪和非親告罪親告罪,是指對于犯罪是否進行追究,取決于個人的意思,在追訴之時必須經過有告訴權者告訴的犯罪。非親告罪,是指偵查、起訴、審判程序由國家司法機關直接推動,起訴權利由檢查機關享有,是否提起公訴不取決于個人意思。在我國刑法中,絕大多數(shù)犯罪是非親告罪,只有侮辱、誹謗、暴力干預婚姻自由、虐待等罪是親告罪。犯罪的分類危害國家平安罪和普通的刑事犯罪從犯罪的法益侵害性的角度,可以把犯罪分為危害國家平安罪和普通的刑事罪犯罪的分類根本犯結果加重犯根本犯,是指符合某個構成要件根本形態(tài)的規(guī)定的犯罪形態(tài),比方符合刑法234條1款的規(guī)定的,就成立成心傷害罪。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出于根本構成要件的成心或者過失,在實施根本行為時,發(fā)生了超過根本構成要件結果的加重結果,因而導致了刑罰加重的犯罪形態(tài)。例如成心傷害致人死亡的,就成立成心傷害罪的結果加重犯。犯罪的分類從犯罪終了與法益侵害的關系出發(fā),可以將犯罪分為既成犯、狀態(tài)犯和繼續(xù)犯1、即成犯,是指在法益侵害結果發(fā)生的同時,犯罪行為就完成或者終了的情形,如成心殺人罪。2、狀態(tài)犯,是指在法益侵害發(fā)生的同時,犯罪行為終了,但是,此后法益侵害的狀態(tài)仍然繼續(xù)的情形。比方說盜竊罪。3、是指在法益侵害持續(xù)進行期間,犯罪行為也持續(xù)進行的情形,如非法拘禁罪犯罪構成

根據(jù)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是刑法規(guī)定的,反映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犯罪客體: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xiàn),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主體:指到達法定責任年齡,具有識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稱為少數(shù)犯罪的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的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有的心態(tài)。犯罪構成例如根據(jù)刑法第399條第一款及總那么的有關規(guī)定,成立徇私枉法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犯罪主體是到達法定年齡、具備識別控制能力的司法工作人員〔犯罪主體要件〕〔2〕客觀上有枉法行為,即利用職權使無罪的人受追訴,或包庇有罪的人使他不受追訴,或在刑事審判活動中違背事實與法律做枉法裁決〔犯罪客觀要件〕〔3〕主觀上必須是成心的,即明知是無罪的人而有意的使他受追訴,或成心包庇有罪的人。〔犯罪的主觀要件〕〔4〕使得我國本應公平正義的司法、審判體系受到侵害損害?!卜缸锟腕w要件〕犯罪構成上述四個要件的有機整體便是徇私枉法罪的犯罪構成。該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組成,個要件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為有機整體犯罪構成的特點一、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二、犯罪構成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三、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準犯罪的客觀要件犯罪的客觀要件:是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犯罪客觀要件的特征1、首先具有法定性,犯罪客觀要件必須由刑法明文規(guī)定,我國刑法的分那么性條文通常比較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了各種犯罪的客觀要件,由于犯罪客觀要件具有法定性,故必須嚴格依照刑法的規(guī)定確定其具體內容。

犯罪的客觀要件2、其次犯罪的客觀要件的內容是客觀事實特征,客觀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物質現(xiàn)象,主觀是指在對客觀的反映。犯罪客觀要件實際上是指行為人主觀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因而只包含犯罪的客觀事實,如行為、行為對象、結果等。犯罪的客觀要件3、犯罪客觀要件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即說明在怎樣的條件下,通過什么樣的行為,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例如,阻礙作證罪的客觀要件,說明行為人是通過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指使他人作偽證,阻礙司法活動。危害行為危害行為: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首先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構成要件。危害行為的特征1、有體性,危害行為是人的身體做出的活動,是指人的身體動靜,包括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借助于其他的工具等等。因此,有體性揭示了危害行為的外在特征,其將“思想犯罪〞排除在刑法標準的視野之外。危害行為2、有意性,危害行為是基于人的意識而實施的。因此,如果不是意識或意志支配的、無意識舉動被排除在危害行為之外。如徹底喪失行為辨識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行為。危害行為3、有害性,危害行為必須是客觀上侵犯法益的行為。因此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保護法益的行為就被排除在危害行為之外。危害行為的分類實行行為與預備行為:實行行為是指刑法分那么中所規(guī)定的行為。而為了實行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是預備行為。刑法中處分預備行為是極為例外的例子。

危害行為的分類作為與不作為:1、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不應為而為之〕2、不作為是指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應為而不為之〕不作為構成犯罪的條件行為人負有積極實行某種行為的義務〔有義務〕1、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積極作為義務2、業(yè)務上和職務上要求的積極作為義務3、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4、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行為人具有履行該積極義務的能力〔有能力〕法律標準與法律秩序只是要求能夠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而不會強求不能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期待可能性)行為人沒有履行該積極義務、沒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從而導致了某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即不作為與某種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作為犯某甲有一個80多歲的老母親,某家自己生活富足,但他對老母親卻不管不問,后來老母親因凍餓而亡。對于他母親的死亡,某甲沒有任何的積極的行為,既沒有打罵,也沒有積極的傷害舉動,甲是否應當對其母的死亡負責?以下不作為犯罪相關的表述,那一項為哪一項正確的?A甲警察接到報案,有歹徒正在殺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現(xiàn)場,但是只是站在現(xiàn)場觀看,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時,衛(wèi)生局副局長劉某正路過,也未救助被害婦女。結果歹徒殺害了其妻。甲和劉某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沒有履行救助義務,均應成立瀆職罪不作為犯某甲是某醫(yī)院醫(yī)生,一天晚上值夜班的時候,送來一個病重的患者,要求必須進行及時搶救,否那么危及生命。某甲對護士打了個招呼,讓護士值夜班照看一下,自己等會兒再來。原來某甲是足球迷,當晚有一場重要的足球比賽,某甲已盼望了好幾天。于是他就開始坐在電視旁看球賽,不知不覺90分鐘過去了,雙方踢成0比0,又看了半個小時的加時賽,還是0比0,最后又看了近半個小時的點球大戰(zhàn),兩三個小時過去了,突然想起還有一個需要處理的病人,但此時因為延誤了搶救時間,病人已經死亡。那么此時甲對病人的死亡應承擔刑事責任嗎?B甲非常討厭其侄子乙〔6歲〕,某日,甲攜乙外出游玩,張三酒后駕車撞傷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離開了現(xiàn)場。乙因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張三負有救助義務,所以甲不構成不作為犯罪。C甲下回家后,發(fā)現(xiàn)自家門前放著一包來歷不明、類似面粉的東西。甲第二天上班拿到實驗室化驗,發(fā)現(xiàn)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廁所馬桶沖入下水道。甲雖然沒有將毒品上交公安部門,但不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D?消防法?規(guī)定,任何人發(fā)現(xiàn)火災都必須立即報警。過路人甲發(fā)現(xiàn)火災后沒有及時報警,導致火災蔓延。甲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的放火罪。對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判斷時應該注意的問題1、道德義務能否成為作為義務的來源被告人黃某,男,43歲,漁民。1999年11月27日,黃某在長江上捕魚,突然一條用于擺渡的小船因載人過多而傾翻,小船上的人盡數(shù)落水。由于落水的人員當中有一局部不會游泳,故生命處于極度危險狀態(tài)。這時參與搶救的人們紛紛要求黃某駕船參與搶救行動,黃某卻因為封建迷信,認為參加搶救落水的人會給自己帶來災難,因而堅決拒絕參加搶救行動,也不許他人使用他的船去救人。由于搶救工具不夠,最終有4人因搶救不及時而溺水身亡。事后應群眾強烈要求,檢察機關以不作為犯罪對黃某提起公訴,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嚴懲,問黃某是否構成犯罪?2、犯罪行為能否成為先行行為犯罪客觀要件內容之“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刑法意義上的危害結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使用的危害結果,是指由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對社會的一起損害事實,即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可以測量的危害結果,還包括非物質性的,無形的,不可測量的危害后果;也就是說廣義上的危害結果既包括損害結果,也包括危險結果,可以說是所有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以及司法實踐中常常在狹義上使用危害結果,即認為危害結果只是犯罪行為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現(xiàn)實損害,這種危害結果是直接的。

狹義上的危害結果對犯罪行為及刑事責任的作用1、對于所有過失犯罪、間接成心犯罪而言,危害結果斷定犯罪成立與否,此時的危害結果屬于此類犯罪構成的必備要素。2、對于直接成心犯罪中的結果而言,危害結果斷定犯罪的既遂與未遂。3、對于直接成心犯罪中的某些〔如危險犯〕,危害結果并不影響犯罪成立或者既遂與否,但影響量刑的輕重。危害結果的特征1、因果性。危害結果由危害行為造成,危害行為時原因,危害結果是原因引起的后果。2、侵害性。危害結果是說明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遭受侵害的事實,或者說是反映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事實。3、現(xiàn)實性。危害結果是危害行為已經實際造成的侵害事實4、多樣性。危害結果形形色色、多種多樣,即具有多樣性。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危害結果發(fā)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發(fā)生了某種危害結果時,司法機關首先要確定誰的行為造成了該危害結果,然后進一步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最后得出是否構成犯罪的結論。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fā)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然條件,1、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因果關系,必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符合規(guī)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lián)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某種行為本人并不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開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參加其中,即偶然的同另一個原因的出現(xiàn)交叉,由后來介入的這一原因符合規(guī)律的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因果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

某甲深夜藏在路邊叢林里欲攔路強奸。婦女某乙下夜班路過此地時,甲突然跳出逼乙就范。乙一邊脫衣服一邊尋機逃跑,甲見乙已脫剩內衣,以為乙已經就范,就把匕首放在一邊也開始脫衣服。乙趁機一把將正在脫褲子的甲推到在地,抓起自己的衣服轉身就跑。甲爬起來后持刀緊追不舍。追過一十字路口時,一輛桑塔納汽車正常行駛路過,乙因只顧逃跑,躲避不及撞在汽車上,司機發(fā)現(xiàn)乙時緊急剎車,但為時已晚,將乙當場撞死。甲見狀逃離,后被抓獲歸案。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條件說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相當于奉行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思路,但必須明確一點,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并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根底,或者說條件。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后果主觀上存在罪過〔成心或過失〕。也就是說,基于條件說所判斷的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客觀兩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甲乙中學時代曾是非常要好的,此后七八年兩人失去了聯(lián)系。一日,甲在大街上正巧碰到了乙,兩人都沖動的不得了,甲像以前一樣興奮的錘了乙?guī)兹?,哪知乙當場痛苦的蹬腿、口吐白沫,被甲送到醫(y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原來,乙近年來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由于遇到老同學甲一時沖動,又在甲捶打兩拳的外力下,當場發(fā)作。在此案中,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有無因果聯(lián)系,甲應否承擔刑事責任。因果關系之介入因素介入因素因某種因素的介入,因果關系在某現(xiàn)行行為在發(fā)生作用的過程中中斷,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于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開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fā)生某種結果的場合。一般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自然事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因果關系之介入因素如甲以殺人的成心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藥劑,但在丙和下含有毒藥的水而該毒藥還尚未起作用的時候,丙的仇人已開槍殺死了丙,那么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的介入因素就是他人行為。再如張某欲殺其仇人蘇某,在山崖邊砍其數(shù)刀,被害人重傷昏迷。張某以為蘇某已經死亡,遂離去。但蘇某自己醒來以后,踉踉蹌蹌剛邁出兩步即跌下山崖死亡。這里的介入因素就是被害人自身行為。因果關系中的介入因素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xiàn)是一場的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于還是附屬于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xiàn)是異常的并且介入因素本身獨立與先行行為,那么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那么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未被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關于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以下哪一項為哪一項正確的?A甲為搶劫而毆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隨后追趕。章某在逃跑時錢包不慎從身上掉下,甲拾得錢包后離開。甲的暴力行為與取得財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B乙基于殺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見程某受傷后十分痛苦,便將其送到醫(yī)院,但醫(yī)生的治療存在重大失誤,導致程某死亡。乙的行為與程某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C丙經過鐵路口時,預見正在值班的熟人項某,便與其聊天,導致項某未及時放下欄桿,火車通過時將黃某撞死。丙的行為與黃某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D丁為殺害李某而打其頭部,使其受到致命傷,2小時候必死無疑。在李某的哀求下,丁開車送氣去醫(yī)院。20分鐘后,高某駕駛卡車超速行駛,撞向丁的汽車導致李當場死亡,丁的行為與李某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因果關系關于因果關系,以下哪項選項是錯誤的A甲乘坐公交車時和司機章某吵架,狠狠踹了章某一腳,章某返身打甲某時,公交失控,沖向自行車道,撞死了汽車人程某。甲的行為與程某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B乙以殺人的成心瞄準李某的頭部開槍,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臟〕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為與李某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C丙與同伙經預謀后同時向王某開槍,同伙射擊的子彈打中王某的心臟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擊的子彈沒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為與王某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D丁以殺人成心對趙某實施暴力,導致趙某遭受頻臨死亡的重傷。趙某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時,醫(yī)生存在一定過失,未能挽救趙某的生命。丁的行為與趙某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犯罪主體要件犯罪主體要件:是刑法規(guī)定的,實施犯罪行為的主體本身必須具備的條件,犯罪主體要件由刑法明文規(guī)定?!参覈谭?7條,18條所規(guī)定〕犯罪主體分類:1、自然人犯罪主體2、單位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的達一般要件是:1、到達刑事責任年齡2、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到達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到達刑事責任年齡,其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責任年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自然人犯罪主體我國刑法17條第一項規(guī)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二項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成心殺人、成心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項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分。

根據(jù)我國刑法第17條規(guī)定,我們可以有以下幾點理解1、不滿14周歲的人,其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因而也不承擔刑事責任?!餐耆珶o刑事責任時期〕原因。。。。。?2、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包括已滿14周歲,但不包括已滿16周歲〕,僅對刑法明確規(guī)定的8中嚴重成心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蚕鄬ω撔淌仑熑螘r期〕3、16周歲以上的人,包括已滿16周歲的,對其觸犯刑法的行為都要負刑事責任。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幾點注意問題1、周歲的計算規(guī)那么,根據(jù)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周歲應當以實足年齡為準,按照公歷年、月、日計算,自過生日的第2天起才為已滿14周歲或16周歲,即生日的當天不算在內,刑事法定年齡計算的基準,即法定年齡是以實施行為時為準進行計算還是以結果發(fā)生時為基準?原因?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范圍是十清楚確的——8種嚴重成心犯罪。而對過失犯罪,無論后果多么嚴重都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刑法17條第二款規(guī)定以外的犯罪行為,如果同時觸犯了17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應當如何處分,是數(shù)罪并罰還是僅以他觸犯的17條第二款中的罪名處分?如綁架中殺害,拐賣中強奸等。毒品犯罪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對販賣毒品的行為負刑事責任,而對根本性質相同,危害程度相當?shù)淖咚?、制造、運輸毒品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適用刑罰是應當注意兩個原那么〔1〕應當從輕或減輕〔2〕不適用死刑〔包括死緩〕跨法定年齡犯罪的問題?!?〕已滿16周歲以后實施了某種犯罪,并在16周歲生日之前也實施過相同的犯罪,應否一并追究刑事責任?例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以下哪些行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考慮主觀罪過〕A參與運輸他人偷越國境,造成被運輸人死亡的B參與綁架他人,致使被綁架人死亡的C參與強迫賣淫集團,為迫使婦女賣淫,對婦女實施強奸行為的D參與走私,并在走私過程中暴力抗拒緝私,造成緝私人員重傷的例關于犯罪主體,以下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甲〔女,43歲〕吸毒后強制猥褻、侮辱孫某〔智障女,19歲〕,因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主體只能是男性,故甲無罪B乙〔15歲〕攜帶自制火藥槍奪取婦女張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該火槍,故應當構成搶奪罪。C丙〔15歲〕在幫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債務的時候致王某死亡,丙不應當負刑事責任D丁是司法工作人員,也可構成放縱走私罪刑事責任能力定義:什么是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識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要求同時具備識別能力與控制能力識別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意義上的性質、后果的分識別識能力控制能力:決定自己是否實施某種行為的能力。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以及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年齡、精神障礙以及生理機能正常與否。刑事責任能力的分類一、完全刑事責任能力這是常態(tài)、正常的刑事標準的樣本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者,應當從輕、減輕處分且不得使用死刑〔2〕尚未完全喪失識別或控制能力的精神障礙者,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分〔3〕生理缺陷者,指聾啞人或盲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分。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1、對于無責任能力的判斷,應同時采用醫(yī)學標準和心里標準。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尚未完全喪失識別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例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對于以下人員的犯罪行為依法可以從寬處分的有A未成年人犯罪的B聾人或者啞人的犯罪C間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D盲人犯罪的原因自由行為原因自由行為,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前一行為〔原因行為〕時是自由的,開始著手后一行動時,缺乏識別或控制能力的情形。為了解決哪種典型犯罪行為而設立的概念?單位犯罪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或本單位全體成員謀取非法利益,由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直接負責人員具體實施的犯罪。單位犯罪的特點單位特征,單位犯罪本身的特征就是要求單位本身具有合格性和廣泛性行為特征,作為單位犯罪的行為與其經營管理活動具有關系,并常常以單位的名義實施主觀特征,單位犯罪主觀上表達了單位的意志和單位的整體利益,常常是為了單位的利益,由單位決策機構集體決定法律特征,單位犯罪行為具有法定性。看刑法是不是明文規(guī)定了。某木材加工廠,因所在地區(qū)用電抽水抗旱而導致用電緊張,使該廠經常處于半停產狀態(tài),為了扭轉這一情況,經過單位領導集體研究決定,一致同意采取偷電的方式解決該問題。該廠隔壁有一國有食品公司,用電相對寬松,于是該木材廠就采取挖地道的方式到對方的變壓器上搭電線,結果在長達兩三個月的時間內,就致使該食品公司損失20余萬元。這例盜竊電力案應該如何處理?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形為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主要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盜用單位名義、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或者個人私分的犯罪的主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是指刑法規(guī)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以及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刑法規(guī)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持的心里態(tài)度其根本內容是成心與過失〔刑法理論一般將二者合稱為罪過〕,此外還有犯罪目的與動機。犯罪主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是指刑法規(guī)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持的心里態(tài)度主觀方面的兩個因素行為人主觀方面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以及該行為所引起的后果持何種心態(tài),常從兩個要素來判斷,一方面是認識因素,一方面是意志因素認識因素是指對該行為以及該行為的后果有沒有認識到以及認識的程度意志因素是指對該行為所導致的后果,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其意志上能不能控制、有沒有控制。只有當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同時存在時,才形成一個根本的罪過形式,而不同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組合可能形成不同的罪過形式認識因素的分類一、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以及危害結果必然會發(fā)生二、認識到該行為及其危害結果可能會發(fā)生三、沒有認識到該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會發(fā)生,即對行為及其后果沒有認識到。意志因素的分類一、希望,即積極追求二、放任,就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管不顧,聽之任之,結果出現(xiàn)與否都可以接受三、輕信,就是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覺得該結果是不應該發(fā)生的,比較大意輕信,認為這個后果一般情況下可能會發(fā)生,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會發(fā)生〔疏忽〕大意,就是沒有認識到該結果會發(fā)生,一直上對這個行為所引起的后果是疏忽的,沒想到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結合認識因素+意志因素=罪過形式認識到行為必然發(fā)生某種結果希望直接成心

希望直接成心認識到行為可能發(fā)生某種結果放任間接成心輕信過于自信的過失沒有認識到行為會發(fā)生某結果大意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主觀要件總之,罪過形式實際上就是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一個是成心,一個是過失,四小類:成心包括直接成心和間接成心過失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在判斷罪過類型、運用罪過理論解決案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罪過與行為同時存在,我們所判斷的罪過是行為人在行為時的罪過而非行為前與行為后的罪過罪過形式判斷的基準在于危害結果,是成心還是過失不在于對危害行為本身的認識而在于對危害結果的認識〔交通肇事〕刑法是以懲罰成心犯罪為原那么,以懲罰過失犯罪為例外,所有過失犯罪均要造成嚴重損害結果才構成犯罪,且對過失犯罪不適用死刑犯意的轉換與另起犯意犯意轉換:是指行為人在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改變犯罪成心的具體內容從而導致此罪與彼罪的轉換。犯意轉換的2種情形1、預備間階段的此犯意在實行階段轉化為彼犯意,即行為人以此犯意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卻以彼犯意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

2、在實行犯罪的過程中的犯意轉換。

另起犯意另起犯意:是指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因某種原因的出現(xiàn),停止原犯罪行為而另起其他犯罪成心,實施另外一個犯罪行為。如何處理?

另起犯意如某甲深夜埋伏在路邊意欲強奸路過婦女,待婦女乙騎車路過時,甲以強奸的成心適用暴力制服乙,結果發(fā)現(xiàn)乙一點都不漂亮,甲失望之際便另起犯意對乙實施搶劫行為,對甲應如何處理。另起犯意與犯意轉換的區(qū)別1、前一犯罪行為是否已經停止下來,犯意轉化是前一犯罪行為正在繼續(xù)進行的過程中的犯意變更,而另起犯意是前一犯罪行為由于某種原因已經停止后的臨時起意。2、犯罪對象是否為同一對象。犯意轉化是針對同一被害對象而存在的,而另起犯意即可以針對同一犯罪對象也可以針對另一不同對象〔更多的表達在不同〕3、犯罪客體所侵害的法益是否為同一或同類的法益:犯意轉化的情形下,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是同一或者是同類的,而另起犯意的情形下,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同的。直接成心與間接成心的區(qū)別直接成心與間接成心都是犯罪的成心形態(tài),二者的區(qū)別可采取如下“兩步走〞的策略加以區(qū)別:1、看認識因素,直接成心既可能是認識到這個結果可能會發(fā)生也可能是認識到結果必然會發(fā)生。而間接成心只能是認識到這個結果可能會發(fā)生。2、再看意志因素,即行為人在認識到危害結果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下,主觀心態(tài)上是希望還是放任該結果發(fā)生。因為二者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所持有的態(tài)度不同,直接成心是對結果的出現(xiàn)是積極追求的,是希望的,而間接成心是放任的,是漠不關心的。某甲將他的仇人某乙捆綁起來,從20層的高樓扔下去,結果乙被當場摔死。但是在法庭上甲辯白說他是放任乙的死亡,而要求認定為間接成心殺人,那么他這個辯白成立嗎?間接成心的幾種情形有哪些情況是間接成心1、為了追求一個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即為了實現(xiàn)某一特定的犯罪意圖,而放任另外一個可能與其相伴隨的結果的出現(xiàn)

例:丈夫離婚不成,遂起殺妻之意。一天,丈夫買了一包老鼠藥,臨吃飯時,悄悄的放在妻子的碗里面。在此之前,丈夫意識到妻子在吃飯時還有可能喂孩子,那么此時小孩可能被毒死。但行為人為了到達殺害妻子的目的,而放任孩子也被毒死的結果,結果母子兩都被毒死了。間接成心的幾種情形2、為了實現(xiàn)某種非犯罪意圖,而放任另外一個危害結果的出現(xiàn)。甲乙兩人在射擊比賽,靶子就在50米開外,但靶子旁邊有幾個小孩子在捉迷藏,跑來跑去。在比賽,乙槍法不準,沒有擊中目標而擊中正好在旁邊奔跑的小孩。

間接成心的幾種情形3、激情犯罪,即在突發(fā)性暴力事件中,行為人并沒有明確的犯罪目標和具體的犯罪目的,而是一時沖動、不計后果,放任嚴重結果的發(fā)生。例:一個二十來歲的小青年,酒后因為在大街上被人撞了一下,話不投機,爭吵幾句,他一氣之下,拔出刀子向對方連刺幾刀,致對方倒在血泊中,因失血過多而死亡。直接成心與間接成心定罪的區(qū)別直接成心與間接成心區(qū)別的后果,就是特定的危害結果發(fā)生與否對行為的定性處理時不同的。直接成心,結合犯罪完成形態(tài)定性。間接成心,按特定的危害結果出現(xiàn)與否認性,一個原那么是出現(xiàn)什么結果就以該結果定罪。間接成心與過于自信過失區(qū)別1、認識程度不同。間接成心與過于自信的過失這兩種罪過形式在認識因素上雖然很相似但也有不同。一般而言,間接成心認識程度高一些,認識到這個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更大,即很有可能發(fā)生。而過于自信的認識程度低一些,認識到該行為引起的結果是有可能發(fā)生的。2、二者的區(qū)別關鍵在于意志因素不同。在間接成心的情況下,對這個后果的發(fā)生時放任的,持無所謂態(tài)度,是不反對的,容忍的。而過于自信的過失對結果的發(fā)生時反對的,但由于過于自信而沒有想到結果真的會發(fā)生,可見,對于行為所導致結果有無否認、反對的態(tài)度并憑借了一定的防止條件和措施是二者區(qū)別的關鍵所在。

甲、乙、丙周末相約,到野外山林區(qū)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進行燒烤。正在這時,天空突然烏云密布,雷電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議趕緊下山避雨,乙說先把火滅了,不然會起火,丙說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滅了嗎,還是趕緊避雨要緊。經丙這么一說,三人扔下燃燒的火堆就跑。結果剛到山腳下,烏云散去,雨沒下成,反而刮起一陣風,結果整個山林點著,造成了重大損失。。甲乙丙是間接成心還是過于自信呢?例:甲是一個司機,某日深夜駕車趕路,因疲勞駕駛將一個路過的人撞成重傷,甲急忙下車查看,看到周圍沒人,就把被害人拖到路邊的一個小樹林里,然后駕車逃跑。被害人由于流血過多而死亡。在法庭上,肇事司機辯白說,把被害人放到離路邊不遠的樹林里,考慮到被害人夜晚可能會醒,可以呼救,或者有路過的人發(fā)現(xiàn),被害人不會死亡,而自己急于趕路來不及搶救,所以他對被害人的死亡時過于自信而非成心例:甲販運假煙,駕車路過某檢查站,被工商執(zhí)法部門攔住檢查,檢查人員乙正登車檢查時,甲突然發(fā)動汽車奪路而逃。乙抓住汽車門把手不放,甲為擺脫乙,在疾駛過程中突然剎車,導致乙頭部著地死亡。甲對乙的心理態(tài)度屬于以下哪一項?A直接成心B間接成心C過于自信的過失D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過失的相互辨析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都是犯罪過失,二者對危害后果的出現(xiàn)都是持反對、否認態(tài)度的,結果的出現(xiàn)都是意料之外、沒想到的。關鍵的區(qū)別點就是在于行為當時是否已經認識到其行為可能會導致某種結果的發(fā)生。過于自信的過失是已經預見到危險,但是憑借一定的條件認為可以防止。疏忽大意的過失對于危害結果是根本就沒有預見疏忽大意與意外事件的區(qū)別

意外事件,根據(jù)刑法16條規(guī)定:是指行為人客觀上雖然造成了危害結果,但是由于是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的,行為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因為該行為不是犯罪行為。例:某司機一天在單位院子里練車,在倒車的時候院子里有幾個小孩在玩耍,他嚴厲的告訴小孩子讓他們到外面去玩,自己要練車,然而過了一會,還是有幾個小孩子在車旁邊玩耍,他便下車把小孩子哄走。結果有一個小孩子非常淘氣,趁他不注意,在他上車后又溜進院子躲在車下面,想和他捉迷藏,結果司機在倒車的時候正好把小孩壓死。疏忽大意與意外事件的區(qū)別可見,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的過失在行為當時對危害后果都沒有預見,區(qū)別的關鍵是看行為人應當不應當認識到,有沒有能力和預見義務。判斷的依據(jù)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那么。一方面,根據(jù)正常人的標準,即具有正常生活經驗的人在當時應不應該預見到。另一方面,又要看具體行為人的職務和業(yè)務,如其具體的工作崗位,職業(yè)素養(yǎng),業(yè)務能力等。罪過的總結某甲住在10層高的樓上,有一天,站在窗戶前觀光,結果看見大街上走來一個人身影很熟悉,一看,原來是自己找了很久的仇人張三,這時甲從地上撿起一塊磚頭,瞄準張三一扔,結果正好將張三砸死。A直接成心B間接成心C過于自信的過失D疏忽大意的過失某甲家住10樓,工作辛苦,每天早起,好不容易等到了周六,就想睡個懶覺。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家樓下新建了一個集貿市場,早上賣菜的人很多,很吵鬧。甲十分生氣,心想周末早上也不讓我睡個好覺,一時沖動,就像制造一點影響,發(fā)泄他的不滿,于是隨手扔下一塊磚頭,結果正好將一個賣菜的砸死了A直接成心B間接成心C過于自信的過失D疏忽大意的過失某甲家住10樓,有天晚上清掃衛(wèi)生時發(fā)現(xiàn)一塊磚頭沒什么用了,某甲又比較懶不想開門仍到垃圾桶里面,他想到樓下是一片草地并種了樹比較茂密,白天都沒什么人,這么晚了肯定更沒人了,所以他就走到窗戶口順手一扔,沒想到一對戀人正在樹林里談戀愛,磚頭正好把小伙子砸死了。這種情況下甲仍磚頭的行為對該死亡時什么心態(tài)?A直接成心B間接成心C過于自信的過失D疏忽大意的過失某甲以前住平房,有隨手從窗戶扔東西的習慣,現(xiàn)在舊城區(qū)改造,他被安排到了新的住處,搬到10層高樓上。有天某甲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清掃衛(wèi)生,發(fā)現(xiàn)一塊舊磚頭,此時壞毛病來了隨手從窗戶口扔下去,結果剛出手,就想起來了現(xiàn)在住的不是平房,而是10層高樓,但是為時已晚,磚頭已經出手,隨著下面一聲慘叫,樓下一個曬太陽的老頭被砸死,這種情況下,某甲對老頭的死亡持什么心態(tài)?A直接成心B間接成心C過于自信的過失D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主觀方面之主觀認識錯誤主觀認識錯誤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法律認識錯誤,一是事實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一般而言不影響對行為人行為的定性評價,對于事實認識錯誤,是一個重點難點問題,需要結合成心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尤其是既遂,未遂理論來解決。事實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即行為人所認識的,所意欲的事實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符,具體包括五種情形:

1、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2、客體的認識錯誤

3、對象認識錯誤

4、打擊錯誤

5、手段、工具的認識錯誤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一般來說,犯罪成心的成立并不要求行為人對因果關系開展的具體形態(tài)有明確的認識,只要求其認識到自己實施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的結果就夠了,因此,對因果關系的錯誤認識原那么上不影響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認定,也不影響定罪量刑的問題。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例:某甲夜晚在郊外開車趕路,看到他的仇人乙騎車同向行駛,當時就起意殺害某乙,開車猛然撞向某乙,將其撞倒在地,某乙當時就不省人事。甲以為乙當場死亡,于是就將其拖到馬路邊的一條小河里。后來經過司法鑒定,某乙肺里有泥沙,說明某乙是溺水死亡的。這里就出現(xiàn)了甲對其殺人行為和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錯誤認識的問題。他以為是第一次撞擊行為致死的,而實際上是第二次行為即拋尸淹死的。這個因果關系的錯誤認識影響不影響最終的定性處分呢?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因果關系錯誤中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類型,即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xiàn)問題,要認定這種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xiàn)是否成立成心犯罪的既遂,關鍵在于行為人在實施第一個行為時是否已經著手,假設已經著手那么應認定為既遂。例:甲意圖殺乙,方案先讓乙吃安眠藥熟睡后在將其勒死,但誰知乙因吃下甲的安眠藥過量而死亡。此案中甲下過量的安眠藥讓乙喝的舉動本身也是殺人的著手行為,故該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xiàn)不影響甲成心殺人罪既遂的成立。例:甲為了殺同辦公室的乙而準備了毒酒,準備下班時拿出毒死乙,上午將毒酒帶進辦公室后就將酒放在其抽屜中。中午甲出去吃飯,正好丙去辦公室找甲,發(fā)現(xiàn)抽屜內有酒,大喜,遂飲之,結果被毒死。此時甲尚未著手實行殺人行為,故甲對乙屬于成心殺人預備,對丙那么屬于過失致人死亡,應擇一重罪論處即可。其他方面的事實認識錯誤對象認識錯誤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表達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于同一犯罪構成情況。對象認識錯誤例:張三想殺死仇人李四,蓄謀已久,并且準備了一把槍,這天跑到李四家門口,從門縫里向里查看,看見屋里有人影一閃以為是李四,張三開槍就射,其實這個人是李四的弟弟李五。此時張三的行為應如何處理同樣是張三對李四有仇,某一天晚上,張三帶著一把槍到李四家想謀殺李四,從大院門縫往里一看,看到李四院子內有一棵大樹,下面有一黑影,張三想,晚上村里的人習慣坐在院子里成涼,這個黑影就是李四,于是開槍射擊。第二天早上,村里人說李四家里的一頭驢被人殺了。原來,張三昨晚將李四家里的驢子當成李四殺了。這是張三的行為如何處理?甲為殺害仇人林某在偏僻處埋伏,看見一黑影過來,以為是林某,便開槍射擊。黑影倒地后,甲發(fā)現(xiàn)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親。事后查明,甲的子彈并未擊中父親,其父親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因聽到槍聲后過度驚嚇死亡。那么關于甲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A構成成心殺人罪既遂B構成成心殺人罪未遂C構成過失致人死亡D甲對林某構成成心殺人罪未遂,對自己的父親構成過失致人死亡,應擇一重罪處分客體或行為性質認識錯誤該錯誤認識的典型就是所謂的假想防衛(wèi),假想避險。例:某甲下夜班,正好在路邊碰見自己的一個朋友某乙被三個流氓圍起來毆打,某甲正準備沖上去幫助朋友,結果還沒等某甲沖上去,旁邊一個小胡同里突然竄出一條黑影,抓住某乙的肩膀就往后拖,某甲見此情形,立即對此人拳打腳踢,致其輕傷。但實際上該黑影是一路過的便衣警察,沒有穿警服又沒來得及掏出證件,情急之中想把他拉到一邊而已,結果被某甲認為是流氓的同伙,對其實施防衛(wèi)打擊,造成其傷害,應如何認定甲的行為性質。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予實施違法行為,而應實施合法行為的情形。法律不強人所難,只有當一個人具有期待做出合法行為的可能性但卻做出違法行為時,才能對行為人進行譴責,如果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也就不能對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進行譴責與非難。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基于成心或者過失實施某一違法行為,通常就認為存在期待可能性。就是說,行為人有無期待可能性,絕大多數(shù)案件中,都不需要特別予以考慮,但是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期待可能性的判斷仍是需要的。19世紀末德國著名的癖馬案例:被告人受雇駕馭雙馬馬車,其中一匹馬素有以其尾巴纏繞住韁繩并用力壓低馬車的習癖。被告人屢次要求雇主更換該馬,但雇主不但不聽,反而以解雇相威脅。某日,被告駕駛馬車上街之際,該馬劣行發(fā)作,用尾巴纏住韁繩并用力下壓,被告采取了所有的緊急措施但均告無效,結果馬車將一行人撞傷,檢察官根據(jù)上述事實,對被告以過失傷人罪提起公訴,但法院終審判決被告無罪,理由是,很難期待被告堅決違抗雇主命令,不惜失去職位而拒絕駕馭癖馬。排除犯罪的正當化事由排除犯罪性的正當化事由:亦稱違法阻卻事由,是指行為雖然完全滿足違法性的構成要件,但是從法律標準的整體價值觀出發(fā),將法律精神所容忍而對和許可的行為判定為不違法。正當化事由的分類正當事由,亦稱違法阻卻事由。根據(jù)法律對違法阻卻事由有無明確的規(guī)定,可以將正當化事由分為兩種根本類型,即法定的違法阻卻事由與超法規(guī)的正當化事由,前者即指刑法明確規(guī)定的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后者是指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那些雖然客觀上造成一定損害的結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觀要件,但實質上既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也不具備刑事違法行為,也屬于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如法令行為、正當業(yè)務行為、經被害人承諾的行為、自救行為等。正當防衛(wèi)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是我國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它的意義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鼓勵公民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做斗爭,震懾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輕舉妄動。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設立,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正當防衛(wèi)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和其他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分。對正在進行的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平安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是最重要的一種正當行為,對于其性質,理論上應明確正當防衛(wèi)屬于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力,是鼓勵公民與違法行為做斗爭的一種手段正當防衛(wèi)成立的條件

條件

否則為

處理

說明起因條件:現(xiàn)實的不法侵害假想防衛(wèi)有過失且刑法有規(guī)定的,為過失犯罪,否則為意外事件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防衛(wèi)不適時(包括事前防衛(wèi)與事后防衛(wèi))符合具體犯罪構成的,按犯罪處理不法侵害結束的時間:被制服,喪失侵害能力,自動終止,逃離,但財產犯罪可延伸至追捕過程主觀條件:具有防衛(wèi)意圖保護非法利益,防衛(wèi)挑撥,相互毆斗,偶然防衛(wèi)等不具備防衛(wèi)意識因不具備正當?shù)姆佬l(wèi)意圖,以具體的故意犯罪處理保護合法權益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對象條件: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假想防衛(wèi)或者緊急避險,也有可能是故意犯罪有過失為過失犯罪,沒有過失的屬于意外事件,也有可能是故意犯罪對不法侵害者的防衛(wèi)打擊常常是針對其人身權的,但也不排除對財產權(如動物)的打擊限度條件:有明顯超限并造成重大損失的防衛(wèi)過當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免除關于正當防衛(wèi),以下哪一項為哪一項錯誤的?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對其實施加害行為,成立成心犯罪B搶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財物后,對搶劫犯立即進行追擊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結束,屬于合法行為C動物被飼主教唆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屬于不法侵害,但動物對人的自發(fā)侵害,不是不法侵害D基于過失而實施的侵害行為,不是不法侵害

防衛(wèi)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防衛(wèi)過當行為也屬于防衛(wèi)行為,只不過不符合第五個條件即限度條件,完全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前四個條件。一般來說,防衛(wèi)行為的必要限度需同時從兩個方面把握:一是防衛(wèi)行為是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二是防衛(wèi)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是否根本相適應。防衛(wèi)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其定罪應根據(jù)防衛(wèi)人主觀上的罪過形式以及客觀上造成具體危害后果來確定。對防衛(wèi)過當?shù)男袨椋婪☉敎p輕或免除處分?!仓卮髶p失的理解?〕特殊防衛(wèi)問題特殊防衛(wèi)即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guī)定對于特殊防衛(wèi),我們要準確理解1、行兇,是指嚴重的成心傷害行為,也就是說至少是成心重傷程度以上的暴力犯罪2、無過當防衛(wèi)的適用前提必須是存在現(xiàn)實的嚴重危及人身平安的暴力性犯罪行為,而非一般的不法侵害行為,也不是所有的暴力性犯罪行為,如果僅僅是針對財產的暴力性也不適用無過當防衛(wèi),及要求暴力性與危及人身平安同時具備。張某的次子乙,平時經常因瑣事只是生非,無端打罵張某。一日,乙與其妻發(fā)生爭吵,張某過來勸說。乙轉而辱罵張某并將其踢倒在地,并轉身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張某,張某起身逃跑,乙隨后緊追。張某的長子甲見狀隨手從門口拿起扁擔朝乙的頸部打了一下,將乙打昏在地。張某順手拿起地上的石頭轉身朝乙的頭部猛砸數(shù)下,致乙死亡。對本案中張某、甲的行為應如何定性?〔如果是甲的扁擔直接打死了乙,那結果又如何〕A張某的行為構成成心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B張某的行為屬于成心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C張某的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構成成心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D張某和甲的行為屬于成心殺人罪正當防衛(wèi)的其他問題偶然防衛(wèi)例:某甲與乙素有仇隙,于是某甲搞了把槍要殺某乙。一日晚間某甲竄到某乙院外,某甲見一人背影確認是某乙,于是舉槍射擊,而恰逢某乙正好劫持了一名過路女青年,正要對其實施強奸。結果某甲將某乙打死,同時也阻卻了其正在實行的強奸犯罪行為,這種情況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某甲純粹是處于殺人的意圖實施該防衛(wèi)行為,并無防衛(wèi)意圖,其殺人行為只不過是偶然的符合防衛(wèi)行為的外表特征而已。偶然防衛(wèi),因防衛(wèi)人沒有防衛(wèi)的意圖,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

防衛(wèi)裝置 例:某甲為了防止有人到瓜園偷瓜,便在瓜園四周拉上電網并掛公告牌曰“小心有電!〞。一日晚,某孩童欲入院玩耍,結果被電死。某甲拉電網的行為是否為正當防衛(wèi)?某甲在自家住宅內安裝防衛(wèi)裝置,以防被盜。安裝后自己用手實驗,有明顯觸電感覺。一日,盜賊某乙竅門侵入,不幸被電擊成輕傷,問某甲安裝防衛(wèi)裝置的行為是否為正當防衛(wèi)防衛(wèi)裝置 防衛(wèi)裝置,主要是看該防衛(wèi)裝置是否危及公共平安,如果危及到了公共平安,那么觸犯危害公共平安罪,如果沒有危及公共平安,那么再具體分析是否超出防衛(wèi)限度。緊急避險刑法21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分。第一款中關于防止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緊急避險緊急避險制度也屬于一種法定的正當行為,是排除犯罪構成的法定條件之一。因為緊急避險雖然造成了一定合法權益的損害,但其卻因此而有效的保護更大的合法權益。從主觀上看,實行緊急避險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從客觀上看,它是處于緊急危險的狀態(tài)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損害較小的合法權益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因此行為沒有危害性,不僅不承擔刑事責任,而且應當受到鼓勵支持。緊急避險的條件緊急避險成立的條件包括:

1、起因條件2、時間條件3、對象條件4、主觀條件5、限制性條件6、限度條件。只有同時符合這6個方面的條件,才能成立緊急避險。同正當防衛(wèi)一樣,對這些條件的掌握,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明確各項條件的具體內涵。緊急避險的條件條件否則為備注說明起因條件:合法權益面臨現(xiàn)實危險假想避險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如警察時間條件:危險正在發(fā)生避險不適時同正當防衛(wèi)時間相同對象條件:無辜第三者的權益如果是針對不法侵害者,則為正當防衛(wèi)主觀條件:具有避險意識故意引起危險后避險屬于故意犯罪既可以是保全本人的合法權益也可以是保全他人、社會及國家的合法權益可行性條件:不得已而為之,別無他法在可以采取其他合法方法避險時,如果行為人采取避險行為的則應該視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tài)和客觀損害認定為故意犯罪、過失犯罪限度條件: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避險過當生命權大于健康權,健康權大于財產權,財產權之間可以比較例:甲遭乙追殺,情急之下奪過丙的摩托車騎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開車繼續(xù)追殺,為逃命甲飛身跳下疾駛的摩托車奔入樹林,丙一萬元的摩托車被毀,關于甲的行為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A屬于正當防衛(wèi)B屬于緊急避險C構成搶奪罪D構成成心傷害罪〔事后摩托車是否要陪?〕

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避險過當同防衛(wèi)過當?shù)奶卣饕约疤幚碓敲聪嗨?。避險過當?shù)谋举|也是一種避險行為,只不過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避險行為,其也符合緊急避險的前五個條件,但其避險行為所導致的合法權益的損害大于或者等于所防止的損害,行為人主觀上對該過當?shù)膿p害有罪過,一般為過失,但也不排除間接成心的可能,在對其進行定罪處分時,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分。例:甲乙所乘坐的輪船在海上遇難,甲乙二人一同游向一塊木板。甲抓住木板后,發(fā)現(xiàn)只能承重一人,于是在乙伸手拉木板時將乙推開,致其死亡。那么甲對乙的死亡是否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區(qū)別1、起因條件不同即二者的危險來源不同。正當防衛(wèi)的危險僅限于人為的不法侵害,而緊急避險的危險來源多種多樣,既包括人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自然力的影響,如自然災害

2、限制條件不同緊急避險要求是不得已而為之,舍此無他法,而正當防衛(wèi)一般無此要求,即防衛(wèi)人面對不法侵害時,可以采取逃跑等回避措施,也可以采取正面與之斗爭。

3、對象不同這是二者最顯著地區(qū)別。正當防衛(wèi)損害的對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緊急避險損害的對象為無辜的第三人合法權益

4、限度條件不同正當防衛(wèi)造成的損害可以等于或者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損害。只要不過于懸殊即可。而緊急避險那么要求所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所防止的損害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區(qū)別直白的說,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正當防衛(wèi)是合法權益與不法權益之間的沖突,緊急避險是兩個合法權益之間的沖突,是“兩害取其輕〞的問題。其他常見的違法阻卻事由一、依法執(zhí)行命令的行為二、正當業(yè)務行為三、經權利人承諾的行為四、自救行為犯罪停止形態(tài)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包括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與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是在直接成心犯罪的過程中由于某些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而使犯罪行為停止下來、不再開展的形態(tài)。首先應明確的是:只有成心犯罪才有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問題,過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形態(tài)的問題,而僅僅存在罪與非罪的問題。因為過失犯罪沒有犯罪目的,不可能為犯罪實施預備行為,沒有犯罪結果出現(xiàn)時不可能成立犯罪。犯罪完成形態(tài)即犯罪既遂,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包括犯罪預備,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犯罪停止形態(tài)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在犯罪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停止下來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局性的停止,即該犯罪行為由于某種原因不可能繼續(xù)開展。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指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由于主觀、客觀的原因不再開展而固定下來的相對靜止的不同結局,他們之間是一種彼此獨立的關系,不能相互轉化。直接成心犯罪行為人在犯罪動機支配下,處于某種特定的犯罪目的,開始實施制造條件、準備工具等犯罪預備行為,有了預備行為,說明行為人有了行之于外的犯罪行為,便進入到刑法的評價視野。犯罪停止形態(tài)一般而言,實行行為終了,法定的既遂狀態(tài)可能隨即出現(xiàn),如當場將被害人殺死,也有可能在實行行為終了一段時間之后法定既遂狀態(tài)才出現(xiàn)〔投毒殺人〕,開始預備、實行著手、與實行終了這三個關鍵點常常將直接成心犯罪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開始預備到著手實施之間為預備階段,著手實施到實行終了為實行階段。犯罪停止形態(tài)在犯罪預備階段,如果是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的將行為停止下來,屬于犯罪預備〔形態(tài)〕,如果行為人是自己主動的放棄下一步的行為,那么屬于犯罪中止。在犯罪實行階段,如果是因為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的將行為停止下來,那么屬于犯罪未遂;如果是自己主動的放棄犯罪行為,那么屬于犯罪中止。此外,實行行為終了之后如果犯罪既遂狀態(tài)未能隨即產生的,在行為終了到既遂狀態(tài)出現(xiàn)之前這一階段同樣也可存在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可能。犯罪停止形態(tài)這說明:犯罪預備只存在于預備階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實行階段;犯罪中止既可以存在于預備階段也可以存在于實行階段。犯罪停止形態(tài)犯罪既遂的判斷標準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即犯罪既遂的標準從根本上說是行為人成心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即應以?刑法?分那么索規(guī)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為標準。但因不同類型的犯罪,法律設定的構成要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既遂的判斷標準也應具體分析:犯罪既遂的判斷標準1、結果犯結果犯是以法定結果的出現(xiàn)為既遂。這里的結果是指犯罪行為通過對犯罪對象的作用而給犯罪客體所造成的物質性的、可以具體測量確定的現(xiàn)實損害結果。犯罪既遂的判斷標準2、危險犯危險犯,是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guī)定的發(fā)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其既遂不是以造成物質性的有形犯罪結果為標準,而是以法定的客觀危險狀態(tài)的具備為標準,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只要足以致使某種危害結果發(fā)生就屬于既遂?!卜呕鹱?、破壞交通工具罪〕犯罪既遂的判斷標準3、行為犯行為犯,是指以犯罪行為實施到一定程度就為既遂,這類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質性的,有形的犯罪結果,也不要求實際損害的可能性,即危險的狀態(tài)的出現(xiàn),而是以行為完成為標志。當然,這些行為又不是一著手即告完成,而是要求有一個實行過程,到達一定程度,才能視為行為的完成。典型的如強奸罪、脫逃罪等。犯罪形態(tài)——停止形態(tài)〔二〕成心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是相對于完成形態(tài)而言的,具體包括犯罪預備、犯罪中止以及犯罪未遂。我們可以以犯罪未遂為中心辨析三者的區(qū)別犯罪未遂的特征犯罪未遂的特征:1、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即已經有了實行行為〕,這點正好與犯罪預備相區(qū)別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來,這與犯罪既遂區(qū)別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態(tài)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導致的,這與犯罪中止區(qū)別。犯罪未遂的特征例賭徒甲一深夜輸光了錢財,回家路經正在維修的一樓房,樓房周圍搭著一些腳手架,隨即產生偷盜財物的意圖,于是順著腳手架爬上三樓,從窗戶入室。見房間內桌上有一正在充電的,隨手裝入口袋。又見床上睡有一女子,于是持刀相挾,欲行奸污。女子驚慌中急中生智,告知我有愛滋。某甲聞后放棄該女離開,甲的行為如何處理?犯罪未遂的類型犯罪未遂分為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這二者是以行為的實行能否到達既遂狀態(tài)為標準而分的。1、能犯未遂能犯未遂,是指犯罪實際有可能到達既遂,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到達既遂而停止下來的情況。〔如犯罪分子用刀殺人且已將被害人砍傷,后當場被人多下兇器并將其制服,即屬于成心殺人未遂。不能犯罪未遂2.不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是指行為人對有關犯罪事實的認識錯誤,而使該犯罪行為在當時不可能到達既遂的情況,具體包括對象不能與工具不能。

不能犯罪未遂〔1〕對象不能犯未遂對象不能犯的未遂,指由于行為人的錯誤認識,使得其犯罪行為所指向的犯罪對象在行為當時不在犯罪行為的有效作用范圍內。如誤認為尸體為活人而開槍射擊、誤將男性當做女性而實施強奸行為等,這些行為當時不可能到達既遂,應認定為未遂。不能犯罪未遂〔2〕工具不能犯未遂〔或手段不能犯未遂〕工具不能犯的未遂,指由于行為人認識錯誤,而使用了按其客觀性質不能實現(xiàn)行為人犯罪意圖、不能實現(xiàn)犯罪既遂的犯罪工具或手段,以致犯罪未遂。如將失效的毒鼠強當做未失效的毒鼠強去投毒殺人,誤用空槍、壞槍去射殺人。不能犯罪未遂需要說明的問題1、不能將手段不能犯同迷信犯混淆。所謂迷信犯是指由于行為人愚昧無知,因而采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造成實際損害結果的迷信方法在意圖實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某種危害結果的行為?!踩缭∪恕砅93迷信犯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犯罪中止的類型?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兩種類型:自動放棄犯罪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

犯罪中止的根本特征1、自動放棄犯罪的中止即只要行為人消極的放棄正在實施的行為,不再實施,該犯罪行為就不會到達既遂狀態(tài),即為所謂的消極中止。這種中止發(fā)生在犯罪行為實施終了之前,要求具備時空性、自動性和徹底性三個特征。犯罪中止的根本特征2、自動有效的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犯罪中止

自動有效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犯罪中止是指僅僅以不作為的方式消極的停止犯罪的繼續(xù)實施還不夠,還要求必須采取積極的作為來預防和阻止既遂的犯罪結果發(fā)生,且這種防止行為必須有效,理論上也稱為積極中止,這種中止發(fā)生在犯罪實行行為終了之后,其成立調節(jié)除了具備上述普通中止的時空性、自動性和徹底性之外,還要求具備有效性和親自性。如用投毒的方式殺人,向被害人的茶杯里投放了毒藥后,該殺人行為就宣告實行終了。犯罪中止的根本特征其僅僅放棄、一走了之還不行,還必須將該杯毒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