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_第1頁
“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_第2頁
“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_第3頁
“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_第4頁
“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法令者治之具”“法者,治之正也”比較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后面題。(12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然奸偽萌起,其極,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2),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高興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漢興,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節(jié)選自《史記酷吏列傳》)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chǎn)(3)坐之,及為收帑(4),朕甚不取。其議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從來遠矣。如故便。〞上曰:“朕聞法正則民愨(5),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導(dǎo)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dǎo),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節(jié)選自《史記孝文本紀》)

注:(1)遁:欺瞞。(2)救火揚沸:指負薪救火,揚湯止沸。意為無濟于事。(3)同產(chǎn):兄弟。(4)收帑(tǎng):將犯人家屬收為官奴。(5)愨(qüè):恭謹,誠懇。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處的虛詞,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2分)

A.也者也B.也矣也C.矣也者D.也者者

23.對甲文劃線句“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在彼不在此〞的理解有誤的一項為哪一項()(2分)

A.前句意為:打破酷令變?yōu)殪`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說明漢代法制較前朝有重大的變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為政寬疏簡省,“此〞指武健嚴酷。

24.以下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為哪一項()(2分)

A.甲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夸誕的修辭手法。

B.甲乙兩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過君臣對話來表達觀點。

D.甲乙兩文都表明為政寬簡治國的道理。

28、甲文運用了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請結(jié)合該段內(nèi)容加以分析。(3分)

29、乙文中有司的兩次對答,都是“皆曰〞,可態(tài)度截然不同。為什么?(3分)

22.B

23.C

24.B

25.(3分)比較(論證)。昔天下,奸偽萌起,天下大亂,用法嚴酷方能肅清朝野;漢朝建立,法律由繁苛而寬簡,而治績純厚,百姓平安。今昔比較,突出當今天下應(yīng)寬簡為政。

26.(3分)第一次意在說明:重典治民由來已久,為自己開脫;其次次看到皇帝決心以德治國,寬簡為正,順勢而為之,表示聽從。(聯(lián)系文本1分,具體分析、說明理由2分)

22.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由前句的“者〞,可得出判斷句式,故第一空應(yīng)為“也〞;由“網(wǎng)嘗密〞“然〞可知其次空由于語氣助詞“矣〞;由“其極〞可知,第三空應(yīng)為語氣助詞“也〞。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23.試題分析:此類題可先疏通選項句意,然后根據(jù)文意及畫線句子的具體語境分析,可結(jié)合著“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非武健嚴酷〞,很簡單判斷D項的解釋符合文意,而C項不正確,所以選C。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24.試題分析:此題考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內(nèi)容,細心辨識選項與原文的輕微區(qū)別,做出判斷取舍,B項,理解不正確,讀后可知,甲文并沒有提及引人向善。所以選B。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25.試題分析:此題考察論證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題時,可根據(jù)對甲文的句意,聯(lián)系“然奸偽萌起……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高興乎!〞“漢興,破觚(方形)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分析,很簡單得出運用了比較論證的方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6.試題分析:先從乙文中找到兩次“皆曰〞的所在語句,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具體語境分析作答。前者由上文“所從來遠矣。如故便〞可知,有司以重典治民由來已久為自己開脫理由;后者由上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