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xué)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件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2020-2021學(xué)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件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2020-2021學(xué)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件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2020-2021學(xué)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件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2020-2021學(xué)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件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6阿房宮賦*六國論

【我的自讀必備】一、走近作者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杜牧生平: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黃州、睦州刺史等職。初讀強基·自主學(xué)習(xí)成就: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代表作品:《樊川文集》。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蘇洵生平: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lǐng)蘇軾、蘇轍到汴京,謁見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他的《權(quán)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yīng)詔。嘉祐五年,授職秘書省校書郎。后參與修纂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成就:蘇洵擅長散文,尤其擅長策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xué)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嘉祐集》十五卷。二、探尋背景過秦警唐,借古諷今唐敬宗寶歷元年(825),這時的中國,藩鎮(zhèn)割據(jù),擁兵自重,宦官專權(quán),吐蕃、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當(dāng)時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獵,追求聲色犬馬。為了一己的享受,他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生活放縱,不理朝政。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nèi)平藩鎮(zhèn),加強統(tǒng)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xiàn)這些理想,他希望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睌⑹访骼?借古諷今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導(dǎo)致官僚機構(gòu)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xiàn)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ān),極大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當(dāng)時的北宋四周強敵環(huán)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三、相關(guān)鏈接(一)“賦”在古典文學(xué)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文體名。它是先秦詩歌派生出的一種文體,“賦”的名稱據(jù)說起于戰(zhàn)國時趙人荀況的《賦篇》。

《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內(nèi)容和形貌做了介紹。它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辟x的內(nèi)容是體物寫志,是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fā)情志的目的,而在藝術(shù)上注重鋪陳,語言上使用華美的辭藻。

最早的賦出現(xiàn)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稱為“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實際上是詩與賦之間的過渡,又稱為“騷賦”,到了漢代,賦的體制便正式確立,稱為“辭賦”,漢賦規(guī)模宏大,以鋪敘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形式上的特點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晉以后,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作“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向律體,謂之“律賦”。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賦,別創(chuàng)一格,稱之為“文賦”。賦體的流變大致經(jīng)歷了“短賦”“騷賦”“辭賦”“駢賦”“律賦”“文賦”,賦在形式上注重鋪陳排比對偶夸張,辭藻華麗,講究聲韻,形式上介于韻文散文之間,內(nèi)容多為宮苑游獵,篇末作一些諷諭,被稱為“勸百而諷一”。著名的賦有東漢張衡的《二京賦》,三國時王粲的《登樓賦》,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宋蘇軾的兩篇《赤壁賦》等。(二)關(guān)于阿房宮秦始皇在兼并六國的過程中,每攻滅一國之后,即令繪制該國宮殿的圖樣,在咸陽北阪及涇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國宮殿。全國統(tǒng)一后,他又進一步加以擴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群。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從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規(guī)模更為宏偉的宮殿在渭南破土動工了。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xù)修建,遠未完成,于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完成的這一部分,就是讓歷代文人墨客所傾倒的阿房宮。

這座宮殿規(guī)制極為宏大: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其上可坐萬人,其下可以豎立五丈的大旗。據(jù)《三輔黃圖》:“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彼鸵呀ǔ傻钠渌x宮別館,樓堂亭閣,彌山跨谷,逶迤相屬,工程之浩大,可謂前無古人。而僅僅六年之后,隨著不可一世的秦帝國的破滅,壯闊恢宏的阿房宮也被焚毀,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我的自讀達標】1.《阿房宮賦》向當(dāng)世統(tǒng)治者發(fā)出怎樣的警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2.《六國論》一文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精讀析文·合作學(xué)習(xí)《阿房宮賦》一、借助注釋,口譯課文第1、2段,并完成下列題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_____)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_____)咸陽。(1)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_________)何虹?(2)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fēng)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統(tǒng)一光禿。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殆盡覆蓋通達河水盛大的樣子,一說為緩緩流動的樣子縵,縈繞?;?曲折屋檐翹出如牙齒的部分指宮室結(jié)構(gòu)的參差錯落,精致工巧。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qū)相連。斗角,指屋角相對,好像兵戈相斗雨后天晴完結(jié),指為秦國所滅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棄擲邐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視之,亦不甚惜。(3)﹒﹒﹒﹒﹒﹒﹒﹒﹒﹒﹒﹒﹒﹒﹒﹒﹒﹒﹒﹒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車明亮的樣子遙遠得蹤跡全無美麗久立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連續(xù)不斷。這里有“到處都是”的意思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的含義。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蜀山兀,阿房出”極寫修阿房宮工程浩大。一“?!币弧俺觥?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樂。B.“五步”“十步”極寫樓閣眾多,“廊腰”“檐牙”極寫姿態(tài)生動,“各抱”“鉤心”極寫布局精巧。C.“幾世幾年”,寫時間之久,“剽掠”寫搜刮之厲,“收藏”“經(jīng)營”“精英”寫物品之美,“倚疊如山”寫搜刮之多。D.“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四個短語,每個短語中一貴一賤,揭露了“六國之人”荒淫奢侈、揮金如土的罪惡生活。【解析】選D。D項“六國之人”錯,應(yīng)是“秦人”。3.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倢懖糠?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案矇喝儆嗬铩?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依山傍水,氣勢非凡。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樓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shù);再以長橋如龍、復(fù)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樓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nèi)部?!耙蝗罩畠?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nèi)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做鋪墊。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三百多里地,遮蔽天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2)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么出現(xiàn)了龍?樓閣通道架在半空之中,不是雨過天晴怎么出現(xiàn)了彩虹?(3)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丟得到處都是,秦國人看到這種情況,也不感到很可惜。二、借助注釋,口譯課文第3、4段,并完成下列題目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________),楚人一炬,可憐焦土!(1)﹒﹒﹒﹒﹒﹒﹒﹒﹒﹒﹒﹒﹒﹒﹒心意,意愿古代重量名,一錙等于六銖,四錙等于一兩。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支撐房屋大梁的柱子有棱角的樣子。這里形容釘頭突出谷倉殘暴無道、失去人心的統(tǒng)治者。這里指秦始皇驕橫頑固被攻占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_____)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嗟乎!使(_____)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3)﹒﹒﹒﹒﹒滅族假使依次傳遞來不及5.解釋文中加點字詞的含義。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3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3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使秦迅速滅亡。C.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4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nèi)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窘馕觥窟xC?!翱蓱z焦土”,道出了作者的無限惋惜,嘆息宏偉壯麗的阿房宮毀于一旦和秦王朝的迅速覆滅,并沒有寄予同情。7.杜牧對于這樣雄偉壯觀的阿房宮被燒,有著怎樣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始皇統(tǒng)一后,對待百姓橫征暴斂,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無道,導(dǎo)致農(nóng)民起義,宮殿被燒,進而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在這里流露出了作者無窮的感慨——不安和憂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愿今人再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真讓人擔(dān)憂。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戍邊的士兵首先起義,(接著)函谷關(guān)被攻占,楚人項羽放起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2)哎!滅掉六國的人,其實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滅掉秦國的人,是秦國統(tǒng)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3)后人哀嘆他們卻又不借鑒他們的教訓(xùn),也就使后來的人又為這些后人而哀嘆了?!读鶉摗芬?、借助注釋,口譯課文第1~3段,并完成下列題目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_____)。(1)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兵器贈送財物原因有人全都,一概保全用小的地方它的實際數(shù)目泛指祖輩、父輩同“曝”對待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______________)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_____),奉之彌繁,侵之愈急。(2)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_____)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3)﹒﹒﹒﹒﹒﹒﹒﹒﹒﹒既然這樣,那么滿足滅亡(按照)道理本來就應(yīng)該這樣侍奉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兩次),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_____)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_____)與秦相較,或未易量。(4)﹒﹒﹒﹒﹒﹒﹒﹒﹒﹒﹒﹒﹒﹒﹒﹒親附、親近長遠的謀略堅持正義才招致使……退卻及,等到因為小人的壞話﹒﹒幾乎,將要智謀和力量假使如果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的含義。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弊在賂秦”四字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并總貫全篇,接著以歷史事實為據(jù),從“賂者”“不賂者”兩個方面展開論述。B.第2段圍繞賂秦問題,運用對比、比喻、引用多種論證方法,論述了賂秦非但不能茍存,反而會削弱實力導(dǎo)致顛覆的看法。C.從第3段看,燕國滅亡的原因在于派荊軻去刺殺秦王,而趙國滅亡則是因為良將李牧“以讒誅”。D.本文用“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諸侯賄賂秦國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犯它們就越厲害?!窘馕觥窟xC。C項,燕趙滅亡的原因分析錯,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從原文“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在于證明“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分論點。3.第3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提出假設(shè),總結(jié)六國的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同時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做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這是因為一個國家失去了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獨自保全。(2)既然這樣,那么諸侯國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六國送給秦越多,秦侵犯六國越厲害。(3)古人說:“拿土地去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燒盡,火是不會熄滅的?!边@話對了。(4)假使當(dāng)初韓、魏、楚三國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人不歸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趙國的名將李牧等還在領(lǐng)兵打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跟秦國相較量,(結(jié)局)或許還不輕易估量呢。二、借助注釋,口譯課文第4、5段,并完成下列題目嗚呼!以(___)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_____)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2)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_____)以天下之大,下而從(_____)六國破亡之故事(_____),是又在六國下矣。(3)﹒﹒﹒﹒﹒﹒﹒﹒﹒﹒﹒用禮待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挾持可以憑借如果跟隨舊事5.解釋文中加點字詞的含義。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注意語言的錘煉和變化,如寫六國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現(xiàn)出秦人可能出現(xiàn)的恐懼心理。B.文章除了運用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外,還運用了對比、反證等論證方法,有時幾種論證方法結(jié)合使用,很有邏輯力量。C.末段只有六句,但用筆相當(dāng)精練,而且在議論中包含著極大的感情分量。話說得十分含蓄婉轉(zhuǎn),同時問題又揭示得十分明確尖銳。D.作者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xùn),不要重蹈六國覆轍,舉賢任能,團結(jié)一致,抵御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國家的安全。【解析】選B。沒有“反證”法。7.課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較法,比較的內(nèi)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最后一段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jié)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dāng)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各國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各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誠心禮待各國的非凡人才,齊心協(xié)力對付西方的秦國,那么我擔(dān)心秦國人吃飯都吃不下去了。(2)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啊!(3)如果拿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降低身份而跟隨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研讀提能·探究學(xué)習(xí)【我理解我鑒賞】1.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jié)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明確】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梢?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jié)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薄扒刂鋵殹?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tǒng)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傲酢币虿粣勖穸爱叀逼浣y(tǒng)治;秦如吸取教訓(xùn),“復(fù)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總領(lǐng)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2.《阿房宮賦》的第3段與第4段是否能對調(diào)?為什么?【明確】兩段之間不能對調(diào)。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xiàn)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政權(quán)本質(zhì)?!把酃狻备钸h,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后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生發(fā)成一條規(guī)律。3.《六國論》一文,作者圍繞中心論點是如何展開論證的?這種論證方式有什么好處?【明確】(1)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jù),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shè)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2)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jié)構(gòu)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lián)系,而且首尾照應(yīng),古今相映。4.《六國論》一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明確】主要運用對比論證。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zhàn)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zhàn)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1.《阿房宮賦》《六國論》兩篇文章有何共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在哪里?我的思考:__答案:兩文的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dāng)時朝政有感而發(fā),規(guī)勸當(dāng)朝要引為鑒戒。各篇立論的獨創(chuàng)性:①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nèi)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nèi)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jīng)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②《阿房宮賦》是一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chuàng)性;其次,它的獨創(chuàng)性還表現(xiàn)在作者是選擇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征,作為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志,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2.本課兩篇文章都通過論史針砭時弊,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請借鑒兩文的論證方法,談一談你對居安思危的看法,300個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黨奪取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事業(yè)勝利的重要保證。習(xí)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邁克爾·戴爾說過:我有的時候半夜會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么你很快就會被別人干掉。也許有人會說,他是膽小鬼;可我不這樣認為,這句話恰好說明他是個有見識的人。因為有見識才能意識到潛在的危機,才有了如今戴爾電腦的輝煌成就。所以說,人要學(xué)會居安思危。南唐李后主的亡國史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因為他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廢政事才造成了亡國慘劇。盡管當(dāng)時大臣已經(jīng)提醒政治并不安穩(wěn),但他只認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卻沒有想到日后淪為亡國奴的悲慘境遇。就是因為沒有居安思危,使他最后慘遭毒害。因此,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不可以沒有憂患意識,都要做到居安思危。阿房宮賦阿房宮賦建阿房宮憂國憂民匡時濟世美人珍寶紛奢誤國高大廣闊雄偉密集復(fù)雜精致宮人數(shù)量之多財富數(shù)不勝數(shù)議論:體物言志描寫:鋪采摛文后人鑒之不顧百姓死活化為一片焦土后人哀之鑒之借古諷今六國論六國論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者(韓魏楚)賂秦而力虧對比引用不賂者(齊燕趙)失強援,不獨完總結(jié)教訓(xùn):為積威所劫強秦所得諸侯所亡祖父:篳路藍縷子孫:如棄草芥抱薪救火借古諷今提出忠告齊燕趙與嬴而不助五國至丹以荊卿為計惜其用武而不終委婉諷諫:切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群讀培優(yōu)·拓展學(xué)習(xí)縱囚①論歐陽修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馀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fù)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fù)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zé)o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有刪改)

【注】①縱囚:史書記載唐太宗曾假釋數(shù)百死囚,囚犯們歸家后全部按時返回,最終赦免了他們。②賊:指窺察。六國論蘇轍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有刪改)【培優(yōu)訓(xùn)練】1.(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下列對于兩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縱囚論》第2段引用唐太宗縱囚的史料,證明小人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君子。B.《縱囚論》一文借古諷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yīng)人情、嚴肅法制。C.蘇轍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D.蘇轍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zhàn)略進行辯論,意見扼要而中肯?!窘馕觥窟xA?!白C明小人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君子”無中生有。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縱囚論》一文第3段是如何批駁“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钡挠^點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寫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的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與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教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印钡挠^點。3.(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蘇轍對于諸侯國的滅亡為什么感到悲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認為諸侯國完全可以保全自己的,但是他們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來攻取他們的國家。4.(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從兩篇選文的寫作意圖來看,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縱囚論》借古諷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yīng)人情、嚴肅法制?!读鶉摗分刑K轍就史論史,表達悲痛的感情。附【譯文】《縱囚論》信義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所受之刑罰至于死刑者,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中特別壞的人。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在唐太宗貞觀六年,把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放他們回家,約定好到期自動回來接受死刑。這是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壞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難。那些死囚犯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都自動回來而沒有延誤。這是君子難以做到的,而小人卻很容易做到了。這難道合乎人之常情嗎?有人說:罪大惡極,確實是小人了,等到把恩德施加到他們身上時,就可以使他們變?yōu)榫?。恩德感化愈深入人?人的轉(zhuǎn)變速度就愈快,有過這樣的事。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得到這種名聲。可是怎么會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時,沒有料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們呢?又怎么會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沒有料到他們自動回來就一定會被赦免自己的死罪,這才又回來呢?料想到囚犯一定會回來這才放他們回家,這是唐太宗從上面窺察到下面囚犯的內(nèi)心想法;料想到一定會被赦免死罪這才回來,這是下面的囚犯在窺察上面的皇帝的內(nèi)心想法。我從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窺察對方的內(nèi)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名聲,哪里還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辦法和囚犯遵守信義的事呢?不然的話,唐太宗在全國施行恩德感化的辦法,到這時已經(jīng)六年了,卻不能讓小人不犯極惡大罪,只憑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信義,這是一種說不通的觀點啊!那么應(yīng)該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說:對放回家去而又回來的囚犯,殺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們又回來了,這樣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對放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是這樣去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作為國家的常法,這難道能說是圣人之法嗎?所以說,堯、舜、三王治理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读鶉摗?/p>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卻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的那些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jié),來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么,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來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來應(yīng)付一切,那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竟然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來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嘆嗎!十七阿房宮賦*六國論(45分鐘43分)一、語言文字運用評價(24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1.下列每組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六王畢,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B.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C.奈何取之盡錙銖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D.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課時素養(yǎng)評價﹒﹒﹒﹒﹒﹒﹒﹒【解析】選C。A項,數(shù)詞活用作動詞,統(tǒng)一/數(shù)詞,一。B項,動詞,喜歡/動詞,愛惜。C項,奪取,獲取。D項,名詞,宗族/名詞活用作動詞,滅族。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較秦之所得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B.以有尺寸之地 舉匏樽以相屬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而恥學(xué)于師D.趙嘗五戰(zhàn)于秦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解析】選C。A項,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代詞,這。B項,副詞,才/連詞,表目的,來。C項,連詞,表轉(zhuǎn)折,卻。D項,介詞,與,同/介詞,從。﹒﹒﹒﹒﹒﹒﹒﹒3.下列加點詞語含義與現(xiàn)在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②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語﹒﹒﹒﹒﹒﹒﹒﹒﹒﹒﹒﹒﹒﹒﹒﹒﹒﹒﹒﹒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解析】選C。①“鉤心斗角”,文中指“宮室結(jié)構(gòu)的參差錯落,精致工巧”;②“氣候”,文中意思是“氣象,天氣”;④“收藏”“經(jīng)營”,文中指“金玉珍寶等物”;⑦“可憐”,文中為“可惜”之意。4.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賦,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B.妃嬪媵嬙,“妃”是帝王的妾,“嬪”“嬙”都是指古代宮廷的女宮,地位比“妃”要高;“媵”陪嫁的侍女。C.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D.九土,即九州?!熬胖荨弊钤缫娪凇渡袝び碡暋?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窘馕觥窟xB?!暗匚槐取摺卞e誤,應(yīng)該是地位比“妃”低。5.默寫名句。(4分)(1)秦國統(tǒng)治者貪婪掠奪而又肆意揮霍財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其行為提出嚴厲質(zhì)問和抨擊。

(2)蘇洵在《六國論》中設(shè)身處地為六國出謀劃策,指出要好好對待賢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2)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譯文:__(2)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使秦國滅族的,是秦國,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2)假使秦國統(tǒng)一后也能愛護六國的百姓,就會依次傳遞到三世以至于萬世做君王,誰能夠使他們滅族呢?(3)那么,秦國最向往的,諸侯最怕的,本來就不在戰(zhàn)爭上。(4)況且,燕國與趙國處在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將近結(jié)束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單了,作戰(zhàn)失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二、閱讀鑒賞能力評價(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題。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dāng)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碧拥ぴ?“夫樊將軍困窮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愿太傅更慮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與之謀也?!暴q﹒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碧锕庠?“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過太子于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剄而死。﹒﹒﹒﹒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頃而后言曰:“丹所請?zhí)锵壬鸁o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縱,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荊卿留意焉?!本弥?荊軻曰:“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碧忧邦D首,固請無讓,然后許諾。于是尊荊軻為上卿。

(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有刪改)﹒﹒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B.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C.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D.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窘馕觥窟xA。遇到虛詞“曰”,后面應(yīng)該斷開,先排除BD。“所言者國大事也”是判斷句,“者”后應(yīng)斷開,再排除C。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B.避席,古代交往禮節(jié),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遜,都要離開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C.足下,對對方的稱呼。一般用于上稱下或同輩相稱,含有瞧不起的意思。D.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窘馕觥窟xC?!耙话阌糜谏戏Q下或同輩相稱,含有瞧不起的意思”有誤。“足下”一般用于下稱上或同輩相稱。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在秦將滅六國,兵臨易水之際,太子請鞫武、田光以及接見荊軻都是為了消除秦滅燕國之患。B.樊將軍從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為收留他對燕國很不利,建議急遣樊將軍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來殺掉樊將軍。C.太子向田光請教如何緩解燕、秦兩國緊張局勢之后,叮囑他不要泄露談話內(nèi)容,為此,田光“自剄而死”。D.太子重用荊軻,是想讓他脅迫秦王返還諸侯土地,或者刺殺秦王使秦大亂,六國趁機合縱破秦。【解析】選B?!跋虢栊倥謥須⒌舴畬④姟庇谖臒o據(jù),原文“愿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中的“滅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種措施,避免給人以口實,是說將樊將軍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國進攻燕國的借口。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是以委肉當(dāng)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4分)譯文: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