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公共衛(wèi)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1.體細胞轉變?yōu)榘┘毎枰ǎ.

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活化B.

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滅活C.

癌基因的活化和腫瘤抑制基因的滅活D.

癌基因的滅活和腫瘤抑制基因的活化E.

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復基因的活化【答案】:

C【解析】:正常細胞經過遺傳學改變的積累,才能轉變?yōu)榘┘毎掳┻^程有多個腫瘤相關基因的改變,原癌基因的活化及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最重要的改變,DNA損傷修復相關基因與腫瘤易感有關。2.某地成年男子紅細胞普查結果為:均數(shù)為480萬/mm3,標準差為41.0萬/mm3,隨機抽取10名男子,測得紅細胞均數(shù)為400萬/mm3,標準誤50萬/mm3,那么標準誤反映的是()。A.

抽樣誤差B.

總體均數(shù)不同C.

隨機誤差D.

個體差異E.

以上均不正確【答案】:

A【解析】:標準誤即均值的標準差,反映了抽樣誤差的大小,說明了樣本均值的變異程度。3.某病病死率與某病死亡率的不同在于()。A.

前者以百分率表示,后者以10萬分率表示B.

前者是人口中某病死亡頻率,后者是某病患者中病死頻率C.

前者反映疾病的預后,后者反映人群中因該病死亡的頻數(shù)D.

二者的分子不同E.

二者的分母不同【答案】:

C【解析】:某病病死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人數(shù)在患該病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疾病的預后情況,病死率越高疾病預后越差;某病死亡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人數(shù)占該人群總人口的百分比。4.關于引發(fā)劑(啟動劑)的特點,不正確的是()。A.

引發(fā)劑本身具有致癌性B.

引發(fā)劑可與DNA發(fā)生反應C.

有可檢測的閾劑量D.

大多數(shù)是致突變物E.

引發(fā)作用是不可逆的【答案】:

C【解析】:具有引發(fā)作用的化學物稱為引發(fā)劑,引發(fā)劑大多數(shù)是致突變物,沒有可檢測的閾劑量。引發(fā)劑作用的靶點主要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引發(fā)劑通常本身具有致癌性,可以和DNA發(fā)生反應,且引發(fā)作用是不可逆的。5.統(tǒng)計分析表中的復合表是指()。A.

有主語和謂語B.

主語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標志C.

謂語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標志D.

包含兩張簡單表E.

以上都不對【答案】:

B【解析】:復合表一般依據(jù)原有主語所包含的各部分進行分層,即主語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標志。6.以原發(fā)病例接觸者人數(shù)為分母的是()。A.

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B.

醫(yī)院感染例次發(fā)生率C.

醫(yī)院感染患病率D.

醫(yī)院感染漏報率E.

醫(yī)院感染續(xù)發(fā)率【答案】:

E【解析】:醫(yī)院感染續(xù)發(fā)率是指與指示病例有效接觸后一個最長潛伏期內,在接觸者中續(xù)發(fā)病例數(shù)與接觸者總數(shù)的比值,它以原發(fā)病例接觸者人數(shù)為分母。7.關于甲類傳染病報告時限正確的是()。A.

城鎮(zhèn)6小時內,農村12小時內B.

城鎮(zhèn)6小時內,農村10小時內C.

城鎮(zhèn)4小時內,農村10小時內D.

城鎮(zhèn)4小時內,農村12小時內E.

2小時內【答案】:

E【解析】: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fā)現(xiàn)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fā)現(xiàn)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fā)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8.下列不能促使醫(yī)院感染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是()。A.

年齡B.

侵入性診療方法C.

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D.

醫(yī)院消毒隔離和滅菌操作不嚴格E.

長期應用抗生素【答案】:

D【解析】:ABCE四項,老年人和嬰幼兒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采用侵入性診療方法、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及抗生素的患者,其免疫力降低,所以對醫(yī)院感染的易感性升高。D項,醫(yī)院消毒隔離和滅菌操作不嚴格是促進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的因素而不是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9.1999年夏季某校暴發(fā)副傷寒,暴露總人數(shù)有4889人,共發(fā)病680例,試問在資料分析時疾病的頻率指標應選用()。A.

感染率B.

發(fā)病率C.

時點患病率D.

期間患病率E.

罹患率【答案】:

E【解析】:罹患率與發(fā)病率一樣,都是測量某人群新發(fā)病例發(fā)生頻率的指標。本題由于是對一個局部單位一段相對短的時間內疾病流行強度的描述,故應選擇罹患率。罹患率=觀察期間某病新病例數(shù)/同期暴露人口數(shù)×K=(680/4889)×100%≈13.91%。10.下列有關參考值范圍的描述,錯誤的是()。A.

參考值范圍就是可信區(qū)間B.

參考值范圍就是正常值范圍C.

可以用百分位數(shù)法計算95%參考值范圍D.

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取單側參考值范圍E.

確定參考值范圍,不使用該人群樣本觀察值的極差【答案】:

A11.關于統(tǒng)計表的制作,正確的是()。A.

橫標目在表的上行,縱標目在表的左側B.

橫標目在表的左側,縱標目在表的上行C.

表中只有頂線和底線D.

數(shù)字為0時可不填E.

標目一律不注明單位【答案】:

B【解析】:AB兩項,統(tǒng)計表的橫標目在表的左側,縱標目在表的上行。C項,表格一般為三線表,即頂線、底線、縱標目下橫線。D項,數(shù)字為0時如果有實際意義需要填寫。E項,一般需要在縱標目上注明單位。12.評價疫苗接種效果的最關鍵指標是()。A.

接種副反應發(fā)生率B.

接種的安全性評價C.

接種的安全性和臨床效果評價D.

接種的臨床效果評價E.

接種的流行病學效果和免疫學效果評價【答案】:

E【解析】:評價疫苗接種效果的最關鍵指標包括:①免疫學效果評價指標,包括:人群抗體陽轉率、抗體平均滴度和抗體持續(xù)時間;②流行病學效果評價指標,包括:疫苗保護率和效果指數(shù)。ABCD四項,接種副反應發(fā)生率、接種的安全性評價、接種的安全性和臨床效果評價及接種的臨床效果評價是評價疫苗接種效果時,需要同時記錄的指標,但這些并不是最關鍵的指標。13.(共用備選答案)A.遲發(fā)性毒性作用B.過敏性反應C.高敏感性D.速發(fā)性毒性作用E.特異體質反應(1)小鼠經口染毒氰化鉀后在十幾分鐘后死亡,屬于()?!敬鸢浮?

D【解析】:速發(fā)性毒性作用是指機體接觸化學物后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的毒效應。(2)某患者因肺炎就醫(yī),經皮試注射青霉素后出現(xiàn)全身蕁麻疹,屬于()?!敬鸢浮?

B【解析】:過敏性反應也稱變態(tài)反應,在低劑量下即可發(fā)生,難以觀察到劑量-反應關系,損害表現(xiàn)多樣,輕者僅有皮膚癥狀,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3)某群體接觸低劑量的某化學毒物后,僅有少數(shù)個體出現(xiàn)了中毒癥狀,屬于()?!敬鸢浮?

C【解析】:高敏感性是指某一群體在接觸較低劑量的化學物質后,當大多數(shù)成員尚未出現(xiàn)任何異常時,就有少數(shù)個體出現(xiàn)了癥狀。主要強調個體的易感性。(4)先天缺乏NADH-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酶患者對亞硝酸鹽類十分敏感,屬于()?!敬鸢浮?

E【解析】:特異體質反應是指機體對外源化學物的一種遺傳性異常反應。主要強調由于遺傳因素所致的對某些化學物質的反應異常。先天缺乏NADH-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酶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5)CO中毒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復后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后突然發(fā)生嚴重的腦病,屬于()?!敬鸢浮?

A【解析】:遲發(fā)性毒性作用是指機體接觸化學物質以后,經過一定的時間間隔才表現(xiàn)出來的毒效應,又稱為遠期作用。14.抽樣調查必須遵循()。A.

等距離抽樣原則B.

隨機化原則C.

隨意的原則D.

樣本量相等的原則E.

不確定樣本量的原則【答案】:

B【解析】:為了保證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進行抽樣調查時需要嚴格按照隨機化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抽樣方法。15.二項分類資料的分析方法可選用()。A.

二項分布檢驗B.

t檢驗C.

u檢驗D.

配對t檢驗E.

以上都可以【答案】:

A【解析】:A項,對于二項分布的資料,當樣本量較小np≤5或n(1-p)≤5時,需要用二項分布來分析;當np>5且n(1-p)>5時,可用正態(tài)分布代替二項分布用z檢驗進行分析。BCD三項,t檢驗、u檢驗和配對t檢驗適用于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數(shù)據(jù),不適合用于二項分布資料的分析。16.堿基置換的后果是出現(xiàn),除外()。A.

同義突變B.

錯義突變C.

無義突變D.

終止密碼突變E.

染色體畸變【答案】:

E【解析】:堿基置換指DNA鏈上的某個堿基被其他堿基所取代,形成錯誤配對,下一次正常復制后引起DNA堿基序列異常。堿基置換的后果取決于是否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引起編碼氨基酸的錯誤。堿基置換可以形成錯義突變、同義突變、無義突變和終止密碼突變等。17.以下不是隊列研究主要用途的是()。A.

檢驗病因假說B.

研究疾病自然史C.

評價預防措施效果D.

新藥上市前最后一階段的藥物有效性驗證E.

新藥上市后監(jiān)測【答案】:

D【解析】:新藥上市前最后一階段的藥物有效性驗證屬于Ⅲ期臨床試驗,即實驗性研究,而非隊列研究。18.概率是描述某隨機事件發(fā)生可能性大小的數(shù)值,以下對概率的描述哪項是錯誤的?()。A.

其值必須由某一統(tǒng)計量對應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B.

隨機事件發(fā)生的概率P≤0.05或P≤0.01(稱為小概率事件),認為在一次抽樣中它不可能發(fā)生C.

當樣本含量充分大時,可以用頻率作為概率的估計值D.

P=0表示事件不可能發(fā)生E.

其值大小在0和1之間【答案】:

A【解析】:A項,當樣本量較小時,概率值可以在某一統(tǒng)計量對應的概率分布表中得到;當樣本量較大時,超出了某一統(tǒng)計量對應的概率分布表中的樣本含量,則無法通過該概率分布表得到概率值。B項,統(tǒng)計中一般取檢驗水準α=0.05或0.01,并認為發(fā)生概率P≤0.05或P≤0.01的隨機事件成為小概率事件,一般不可能發(fā)生。C項,當樣本含量充分大,接近總體時,這是可以用頻率估計概率,因為樣本基本跟樣本差別不大。DE兩項,P=0表示隨機事件發(fā)生概率為0,即不可能發(fā)生。P的取值在0和1之間。19.關于乙型肝炎的人群分布,以下錯誤的是()。A.

在乙型肝炎低流行區(qū)兒童HBV感染較少見B.

女性乙肝發(fā)病率、HBsAg陽性率高于男性C.

不同職業(yè)人群HBsAg陽性率與HBV暴露機會和強度有關D.

不同種族和民族間HBsAg陽性率有差別E.

HBV感染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答案】:

B【解析】:乙肝發(fā)病率、HBsAg陽性率、慢性乙肝現(xiàn)患率和肝癌發(fā)病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20.疾病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是()。A.

自我保健B.

健康教育C.

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測D.

特殊保護E.

A+B+C+D【答案】:

E【解析】:一級預防是在疾?。ɑ騻Γ┥形窗l(fā)生時針對病因或危險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強個體對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預防疾?。ɑ騻Γ┑陌l(fā)生,或至少推遲疾病的發(fā)生。ABCD四項,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測及特殊保護均為針對病因而采取的措施,為一級預防措施。21.罹患率可以表示為()。A.

(觀察期內的病例數(shù)÷同期平均人口數(shù))×100%B.

(觀察期內的新病例數(shù)÷同期暴露人口數(shù))×100%C.

(一年內的新病例數(shù)÷同年暴露人口數(shù))×100%D.

(觀察期內的新病例數(shù)÷同期平均人口數(shù))×100%E.

(觀察期內的新舊病例數(shù)÷同期暴露人口數(shù))×100%【答案】:

B【解析】:罹患率與發(fā)病率一樣是測量人群新發(fā)病例的指標,通常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圍、短時間內的發(fā)病率。其計算公式是:罹患率=(觀察期內的新病例數(shù)÷同期的暴露人口數(shù))×100%。罹患率多用于食物中毒、職業(yè)中毒或傳染病的暴發(fā)及流行中。22.將SKF-525A給予實驗動物后,發(fā)現(xiàn)苯轉變?yōu)楸椒铀俾拭黠@減慢,說明該物質抑制()。A.

單胺氧化酶B.

雙胺氧化酶C.

混合功能氧化酶D.

醛脫氫酶E.

黃嘌呤氧化酶【答案】:

C【解析】:根據(jù)題意可知化合物為抑制催化苯轉變?yōu)楸椒拥纳镛D化酶。此反應是芳香烴羥化反應,是由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因此SKF-525A抑制混合功能氧化酶。AB兩項,單胺氧化酶(MAO)和雙胺氧化酶(DAO),是催化伯胺、仲胺、叔胺的氧化脫氨反應的酶。D項,乙醇等醇類化學物經醇及醛脫氫酶作用氧化成羧酸而被解毒。E項,黃嘌呤氧化酶,可促進6-硫基嘌呤2,6-二硫代嘌呤等嘌呤衍生物的消除,還參與某些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的活化過程,并可催化芳香醛的氧化在鉬羥化酶參與的反應中會產生活性氧,導致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23.欲描述一組偏態(tài)分布資料的集中趨勢,最好采用()。A.

均數(shù)B.

幾何均數(shù)C.

中位數(shù)D.

幾何均數(shù)或中位數(shù)E.

以上均不對【答案】:

D【解析】:A項,均數(shù)常用于描述單峰對稱分布,特別是正態(tài)分布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資料的集中趨勢。BCD三項:①幾何均數(shù)適用于原始資料呈偏態(tài)分布,但經過對數(shù)變換后呈正態(tài)分布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②中位數(shù)常用來描述偏態(tài)分布資料、一端或兩端無確切值或分布不明確資料的集中趨勢。24.(共用備選答案)A.系統(tǒng)毒性(器官毒性、全身毒性),致癌作用,致突變作用B.致癌作用,致突變作用C.致突變作用,免疫毒性D.系統(tǒng)毒性(器官毒性、全身毒性),致畸作用,免疫毒性E.免疫毒性,致癌作用(1)可以根據(jù)最大無作用劑量制定衛(wèi)生標準最大容許濃度的毒作用類型有()?!敬鸢浮?

D【解析】:一般認為,系統(tǒng)毒性、致畸毒性、免疫毒性等具有閾值,因此可以利用最大無作用劑量制定安全限值,一般安全限值=NOAEL/不確定系數(shù)。(2)不可能制定安全限值(MAC),只能利用外推法制定實際安全限值的毒作用類型有()。【答案】:

B【解析】:制定安全限值的前提是從動物實驗或人群調查得到LOAEL或NOAEL。安全限值=NOAEL/不確定系數(shù)。對無閾值的外源化學物在零以上的任何劑量,都有某種程度的危險度,不能使用安全限值的概念。致癌、致突變等均屬于無閾值作用,不能制定安全限值。25.對簡單擴散的特點描述正確的是()。A.

物質分子由濃度低的部位向濃度高的部位分散B.

消耗能量C.

依賴于外源性化學物質在脂質中的溶解度D.

不受外源性化學物質的電離狀態(tài)影響E.

以上都對【答案】:

C【解析】:A項,簡單擴散是物質分子由濃度高的部位向濃度低的部位分散。B項,簡單擴散不消耗能量。C項,化學物脂溶性越高,經簡單擴散轉運的速率也就越快。D項,化學毒物的解離狀態(tài)對于簡單擴散也能產生重要影響,處于解離態(tài)的物質極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過生物膜的脂相進行擴散;而處于非解離態(tài)的物質極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擴散。26.(共用備選答案)A.代謝活化成終致癌物過程的中間代謝產物B.不經代謝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質C.需經代謝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質D.兼有引發(fā)(啟動)、促長、進展作用的物質E.經代謝轉化最后產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謝產物(1)直接致癌物是指()?!敬鸢浮?

B【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學物不需要經過體內的代謝轉化,而直接可以促進細胞出現(xiàn)惡性轉化,形成腫瘤的物質。例如:烷基、芳香基環(huán)氧化物、內酯等。(2)完全致癌物是指()?!敬鸢浮?

D【解析】:化學物的致癌過程有三個階段:引發(fā)、促長和進展。在任何一個階段發(fā)揮作用的物質都是致癌物,如果一個物質在所有的三個階段都可以發(fā)揮作用,那么這樣的物質稱為完全致癌物。例如:苯并(a)芘和黃曲霉毒素B1。(3)近致癌物是指()?!敬鸢浮?

A【解析】:在間接致癌物于體內進行代謝轉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稱為近致癌物。例如:2-乙酰氨基芴在體內轉化過程中生成的2-氨基芴和N-羥基-AF。(4)終致癌物是指()。【答案】:

E【解析】:在間接致癌物于體內進行代謝轉化的過程中,最終產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謝產物稱為終致癌物。例如:N-亞硝胺經轉化生成的亞硝酰胺為終致癌物。(5)間接致癌物是指()。【答案】:

C【解析】:本身沒有致癌活性,需經過Ⅰ、Ⅱ相反應代謝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稱為前致癌物或間接致癌物。例如:多環(huán)芳烴類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等27.(共用題干)一個隊列研究得到了下列率:全體男醫(yī)生肺癌的發(fā)病率為0.94‰,所有吸煙男醫(yī)生的發(fā)病率為1.30‰,非吸煙男醫(yī)生的發(fā)病率為0.07‰。據(jù)此資料計算:(1)RR值為()。A.

0.94B.

1.30C.

0.07D.

18.57E.

0.87【答案】:

D【解析】:相對危險度為暴露組的發(fā)病率與非暴露組的發(fā)病率之比,RR=1.30‰/0.07‰≈18.57。(2)AR值為()。A.

0.36‰B.

0.87‰C.

1.23‰D.

0.29‰E.

1.30‰【答案】:

C【解析】:特異危險度為暴露組的發(fā)病率與非暴露組的發(fā)病率之差,AR=1.30‰-0.07‰=1.23‰。(3)PAR%為()。A.

92.55%B.

0.87‰C.

90%D.

95%E.

28%【答案】:

A【解析】:PAR%是指總人群發(fā)病率中歸因于暴露的部分占總人群全部發(fā)病的百分比。PAR%=(0.94‰-0.07‰)/0.94‰≈92.55%。28.對于戊型肝炎,以下錯誤的是()。A.

其病原體為HEVB.

以糞-口傳播途徑為主C.

經水傳播常引起暴發(fā)流行D.

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xiàn)象E.

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答案】:

E【解析】: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見于雨后或洪水后,雨季和夏季常是戊肝暴發(fā)流行的高發(fā)季節(jié)。我國戊肝流行已基本控制,但散發(fā)性戊型肝炎仍時有發(fā)生。29.欲編制某地區(qū)某特定人群的壽命表,需利用該人群的()。A.

總死亡數(shù)B.

總死亡率C.

人口年齡構成D.

年齡別死亡率E.

不同性別的死亡率【答案】:

D【解析】:壽命表是根據(jù)某特定人群的年齡別死亡率編制出來的一種統(tǒng)計表,反映了該人群的生命或死亡過程,亦稱生命表或死亡表。30.關于實驗設計中的處理因素,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A.

確定處理因素時,應抓住實驗中的主要因素B.

同時要找出非處理因素C.

處理因素可不必標準化D.

研究可人為設置處理因素E.

一次實驗設計的處理因素不宜太多【答案】:

C【解析】:C項,在實驗過程中同一處理組的處理應始終保持不變,包括處理的施加方法、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等,因此實驗設計中處理因素必須標準化。AB兩項,處理因素是根據(jù)研究目的施加于研究對象的干預因素,所以確定處理因素時,應根據(jù)研究目的抓住實驗中的主要因素。非處理因素通常取決于研究對象本身,主要指難以人為改變的、可能對研究結果有影響的因素。由于非處理因素可能對研究結果有影響,所以要同時找出非處理因素。DE兩項,實驗研究可人為設置處理因素,但一次實驗設計的處理因素不宜過多。31.根據(jù)DNA損傷牽涉范圍的大小,突變可分為()。A.

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B.

體細胞突變,性細胞突變C.

基因突變,點突變D.

堿基置換,移碼突變E.

轉換,顛換【答案】:

A【解析】:突變的基礎是遺傳物質DNA的改變,根據(jù)DNA改變牽涉范圍的大小,可將遺傳損傷分為三大類,即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組突變。32.散點呈直線趨勢,當x增加y減小時,可初步判斷兩變量為()。A.

正相關關系B.

負相關關系C.

不相關D.

還不能確定E.

非線性關系【答案】:

B【解析】:x增加y減小,可初步判斷x與y的相關系數(shù)r<0,x與y呈負相關。33.表示疾病流行強度的術語包括()。A.

季節(jié)性、周期性、流行、大流行B.

流行、暴發(fā)、季節(jié)性、散發(fā)C.

散發(fā)、暴發(fā)、流行、大流行D.

季節(jié)性、流行、暴發(fā)、長期變動E.

暴發(fā)、流行、大流行、長期變動【答案】:

C【解析】:反映疾病流行強度的指標有:散發(fā)、暴發(fā)、流行、大流行。季節(jié)性、周期性、長期變動屬于疾病的時間分布特征。34.易于透過血腦屏障的化學物是()。A.

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與蛋白質結合B.

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與蛋白質結合C.

分子量低、脂溶性低、與蛋白質結合D.

分子量高、脂溶性高、與蛋白質結合E.

分子量高、水溶性低、與蛋白質結合【答案】:

B【解析】:血腦屏障由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及基底膜組成。其中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可以有效阻止極性物質通過,同時其所包含的某些轉運蛋白可將陰離子、陽離子、中性分子(包括某些脂溶性物質)和結合反應產物等移回血液。而星形膠質細胞可分泌某些化學因子來調節(jié)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滲透性。因此,只有那些分子量低、具有脂溶性又非轉運蛋白底物的化學毒物才有可能進入腦內。35.χ2檢驗基本計算公式中,T表示()。A.

實際陽性人數(shù)B.

實際陰性人數(shù)C.

理論數(shù)D.

樣本率E.

樣本總例數(shù)【答案】:

C36.關于生存曲線的表述正確的是()。A.

生存曲線都是嚴格下降的B.

生存曲線的縱坐標為生存概率C.

生存曲線平緩的,表示預后較好D.

如果采用壽命表法,則生存曲線呈階梯型E.

生存曲線橫坐標中點為中位生存期【答案】:

C【解析】:C項,生存曲線下降得慢說明生存率下降得慢,相互比較時表明預后較好。曲線高、下降平緩表示高生存率或較長生存期,即表示預后較好;曲線低、下降陡峭表示低生存率或較短生存期。A項,生存函數(shù)又稱生存率,是指觀察對象經歷t個時間段后仍然存活的可能性,由于隨著t增加,生存率降低,所以生存曲線呈下降趨勢,但不是嚴格的下降,在某個時間段可能不變。B項,生存曲線是指以生存時間為橫軸,連接各個時間點所對應的生存率(不是生存概率)得到的曲線圖。D項,壽命法估計生存率可以繪制成連續(xù)的折線型生存曲線,其中0時間點的生存率為1。E項,中位生存期又稱半數(shù)生存期,表示恰好有50%的個體尚存活的時間,即生存曲線縱軸生存率為50%時所對應橫軸生存時間即中位生存期,不是生存曲線橫坐標中點代表中位生存期。37.靈敏度的定義是()。A.

試驗檢出陰性認為無病的人占無病者總數(shù)的比數(shù)B.

試驗檢出陽性的人占已知患者總數(shù)的比數(shù)C.

篩檢陽性者中患該病者的可能性D.

篩檢陰性者中真正為非患者的可能性E.

以上都不對【答案】:

B【解析】:靈敏度是指實際有病而按該篩檢試驗的標準被正確地判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篩檢試驗發(fā)現(xiàn)病人的能力。A項,特異度是指試驗檢出陰性認為無病的人占無病者總數(shù)的比數(shù)。B項,靈敏度是指在一個人群中進行某種疾病的篩檢時,實際有病的人,按診斷標準被正確的判為有病的百分率,即試驗檢出陽性的人占已知患者總數(shù)的比數(shù)。C項,陽性預測值是指篩檢陽性者中患該病者的可能性。D項,陰性預測值是指篩檢陰性者中真正為非患者的可能性。38.霍亂的傳播途徑不包括()。A.

經水傳播B.

經食物傳播C.

日常生活接觸傳播D.

空氣飛沫傳播E.

蒼蠅傳播【答案】:

D【解析】:霍亂主要通過糞-口-糞方式傳播,主要傳播途徑包括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及蒼蠅等方式,單一或交錯地進行傳播。39.變異系數(shù)的數(shù)值()。A.

一定小于1B.

一定大于1C.

一定比標準差小D.

一定比標準差大E.

以上全不對【答案】:

E【解析】:變異系數(shù),也稱離散系數(shù),為標準差與均數(shù)之比,CV=S/

。AB兩項,由于標準差有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均數(shù),故變異系數(shù)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1。CD兩項,由于均數(shù)

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所以變異系數(shù)可能比標準差大也可能比標準差小。40.在進行隨機抽樣中,下列哪項是正確的?()。A.

研究者隨意挑選個體,使樣本更符合研究內容B.

按隨機的原則抽取,使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同等的機會被抽取C.

隨機抽取的樣本數(shù)越大越好D.

用隨機的方法進行抽樣,雖然有理論依據(jù),但不可以計算抽樣誤差E.

以上均不對【答案】:

B【解析】:AB兩項,隨機抽樣是指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使總體中每一個體都有相同機會被抽到樣本中來,它保證所得樣本具有代表性,使研究能從樣本推廣到總體。隨意抽樣不能保證每個個體有同等機會被抽到,隨意抽樣不是隨機抽樣。C項,樣本量并不是越大越好,過分追求數(shù)量可能會引入更多的混雜因素,而且會增加投入,使工作不易細致,系統(tǒng)誤差增加,影響研究質量。D項,抽樣誤差是由個體變異產生,由隨機抽樣造成的樣本統(tǒng)計量與總體參數(shù)之間的差別。抽樣誤差有一定規(guī)律,可利用統(tǒng)計學抽樣技術,控制和估計其大小。41.(共用備選答案)A.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環(huán)境中所經歷的全過程B.傳染病在人群中連續(xù)傳播的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C.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過程D.病原體不斷更替宿主的過程E.病原體傳播的媒介(1)傳染過程是指()?!敬鸢浮?

C【解析】:傳染過程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過程,亦即傳染發(fā)生、發(fā)展直至結束的整個過程。(2)傳播途徑是指()?!敬鸢浮?

A【解析】:傳播途徑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環(huán)境中所經歷的全部過程。傳染病可通過一種或多種途徑傳播。在外界的病原體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等才能進入易感宿主體內,這些物質稱為傳播因素或傳播媒介。(3)流行過程是指()?!敬鸢浮?

B【解析】:流行過程是傳染病在人群中連續(xù)傳播的過程,包括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個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傳染病的流行和消長。42.毒理學研究中,需要考慮的影響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除了()。A.

外來化合物的結構和理化性質B.

實驗動物種屬、品系及個體因素C.

化合物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D.

氣象因素E.

接觸途徑和媒介【答案】:

C【解析】:影響毒作用的因素分為:①毒物因素,包括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②機體因素,包括實驗動物物種、品系和個體因素,如性別、年齡、遺傳因素、生理狀態(tài)、病理狀態(tài)等;③暴露條件,包括暴露途徑、期限和頻率等;④環(huán)境因素,包括氣溫、氣濕、氣壓、季節(jié)和晝夜節(jié)律等;⑤化學毒物聯(lián)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加強作用、拮抗作用和協(xié)同作用等。43.兩種方法檢查已確診的乳腺癌患者120名,甲法檢出72名,乙法檢出60名,甲乙兩法檢出一致的人數(shù)為42例,比較兩種方法檢出結果有無差別可選用()。A.

配對設計t檢驗B.

成組設計t檢驗C.

成組設計u檢驗D.

四格表專用公式E.

配對設計χ2檢驗【答案】:

E【解析】:E項,兩種方法檢測同一人群為配對設計,結局指標為陽性和陰性的分類指標,可列出配對χ2檢驗的四格表后進行分析。ABC三項,t檢驗和u檢驗一般用于定量變量的兩總體均數(shù)比較。D項,研究屬于配對設計,應用配對設計的四格表公式,而不是四格表專用公式。44.(共用題干)為了解某市慢性病的分布情況,在該市隨機抽取3個城區(qū),每個城區(qū)隨機抽取2個社區(qū),對抽取社區(qū)內的所有5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進行調查。(1)該調查采取的抽樣方法為()。A.

分層抽樣B.

整群抽樣C.

單純隨機抽樣D.

方便抽樣E.

系統(tǒng)抽樣【答案】:

B【解析】:整群抽樣是將總體分成若干群組,抽取其中部分群組作為觀察單位組成樣本。該調查以社區(qū)為單位抽取樣本,對抽取的社區(qū)中所有符合條件的居民均進行調查,因此為整群隨機抽樣。(2)該調查可計算()。A.

發(fā)病專率B.

罹患率C.

患病率D.

存活率E.

發(fā)病率【答案】:

C【解析】:該調查屬于橫斷面調查,得到的是某一時點上的患病信息,而不是發(fā)病信息,故所獲指標只能是患病率。45.在毒理學動物試驗中一般都具有劑量-反應關系,其主要原因為()。A.

動物的物種差異B.

動物的個體差異C.

實驗操作誤差D.

實驗抽樣誤差E.

實驗觀察誤差【答案】:

B【解析】:劑量-反應關系表示化學物的劑量與某一種群中質反應的發(fā)生率之間的關系。用于研究外來化合物的劑量與在群體中呈現(xiàn)某種特定效應個體百分數(shù)之間的關系。在毒理學動物試驗中,由于實驗動物個體間存在差異,對毒物的耐受性往往不同,因此隨著劑量的不斷增加,耐受性由低到高的實驗動物依次出現(xiàn)毒性反應,從而形成劑量-反應關系。46.以下關于結核分枝桿菌說法錯誤的是()。A.

結核分枝桿菌的典型形態(tài)為直的或微彎曲的細長桿菌B.

結核分枝桿菌用齊-尼氏染色法抗酸性弱C.

結核分枝桿菌為需氧菌D.

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緩慢,最適生長溫度為37℃E.

結核分枝桿菌在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容易發(fā)生毒力變異【答案】:

B【解析】:結核分枝桿菌革蘭染色陽性,但不易著色,具有抗酸性,用齊-尼氏染色法抗酸性強,據(jù)此能與痰液等其他標本內的其他桿菌相區(qū)別。47.與病例對照研究相比,隊列研究的主要優(yōu)點是()。A.

省錢、省時、省人力B.

易于獲得研究對象C.

因果順序合理D.

研究周期較短E.

適于罕見病的研究【答案】:

C【解析】:隊列研究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與病例對照研究相比,更加符合時間順序。48.下列指標屬于相對數(shù)的是()。A.

均數(shù)B.

比數(shù)C.

構成比D.

發(fā)病數(shù)E.

測量值【答案】:

C【解析】:C項,相對數(shù)指標包括:頻率型指標、強度型指標、相對比。其中構成比屬于頻率型指標。A項,均值用于定量資料的統(tǒng)計描述,相對數(shù)指標用于定性資料的統(tǒng)計描述,均值不屬于相對數(shù)指標。B項,比數(shù)是數(shù)學中的用語,不屬于統(tǒng)計指標。DE兩項,發(fā)病數(shù)與測量值均是通過調查直接獲得,不屬于相對數(shù)指標,是計算相對數(shù)指標所需的數(shù)據(jù)。49.相對比所具有的特點是()。A.

其合計大于100%B.

其合計小于100%C.

相對比的和一定等于100%D.

無限制E.

以上都不對【答案】:

D【解析】:相對比為兩個有關聯(lián)的同類指標之比,其大小與兩個指標的大小有關,理論上來說可取任意數(shù)值。50.在人類生態(tài)學上,疾病發(fā)生的三大要素是()。A.

患者、潛在性患者、健康者B.

感受性、傳播途徑、傳染源C.

宿主、環(huán)境、致病因子D.

理化因素、生物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E.

遺傳、營養(yǎng)、身體鍛煉【答案】:

C【解析】:疾病發(fā)生的三角模型強調致病因子、宿主和環(huán)境是疾病發(fā)生的三要素。當三者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時,人體保持健康;一旦其中某要素發(fā)生變化,三者失去平衡,就將導致疾病。51.化學毒物的慢性毒作用帶(Zch)為()。A.

急性閾劑量(limac)與慢性閾劑量(limch)之比B.

LD50與limac之比C.

limac與LD50之比D.

LD50與limch之比E.

limch與limac之比【答案】:

A【解析】:A項,Zch為急性閾劑量與慢性閾劑量的比值,即Zch=limac/limch。Zch值大,說明化學物從產生輕微的慢性毒效應到急性中毒之間劑量范圍寬,故發(fā)生慢性中毒的危險大;反之,則說明發(fā)生慢性中毒的危險小。B項,Zac為半數(shù)致死劑量與急性閾劑量的比值,即Zac=LD50/Limac。Zac值小,說明化學物從產生急性輕微損害到導致急性死亡的劑量范圍窄,引起死亡的危險大;反之,則說明引起死亡的危險小。CDE三項,無意義。52.老年人口增加可能使()。A.

死亡率下降B.

死亡率增加C.

嬰兒死亡率下降D.

嬰兒死亡率增加E.

新生兒死亡率增加【答案】:

B【解析】:AB兩項,死亡率=(同年內死亡總數(shù)/某年平均人口數(shù))×1000‰,死亡率易受人口年齡、性別構成比等影響,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一個地區(qū)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增大,老年人群的死亡率較高,因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總人口的死亡率也會增加。CDE三項,老年人口增加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無關。53.現(xiàn)況調查的目的不包括()。A.

查明當前某地某種疾病的流行強度B.

查明該病在該地區(qū)的分布特點C.

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以利于早期治療D.

評價疾病的防治效果E.

確定該病的病因【答案】:

E【解析】:現(xiàn)況調查的目的包括:①查明當前某地區(qū)某種疾病的流行強度和該病在該地區(qū)的分布特點;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線索及提供某些職業(yè)中疾病的患病或其他健康結局的信息。③確定高危人群或發(fā)現(xiàn)病例;④通過重復開展現(xiàn)況調查,可以評價各類防治策略與措施的效果。E項,現(xiàn)況研究為探索病因,產生病因假設的過程,一般不能確定某病的病因。54.設配對設計資料的變量值為X1和X2,則配對資料的秩和檢驗()。A.

分別按X1和X2從小到大編秩B.

把X1和X2綜合從小到大編秩C.

把X1和X2綜合按絕對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