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湯-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四順湯-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四順湯-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四順湯-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四順湯-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66四順湯_圣濟總錄卷五十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四順湯_圣濟總錄卷五十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71.1. 組成: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71.2. 功效: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271.3.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 27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272. 相似度100%:款肺湯 272.1. 組成:貝母(去心)1兩,桔梗(炒)1兩,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3分。 272.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72.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72.4. 功效:五心煩熱,肢體倦怠,夜臥壯熱,咳嗽。 272.5. 來源:《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273. 相似度100%:四物湯 273.1. 組成:貝母1兩(去心),紫菀1兩(去苗土),桔梗(炒)1兩,甘草(炙)半兩。 273.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73.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73.4. 功效: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283.5. 來源:《醫(yī)燈續(xù)焰》卷十四。 284. 相似度80%:貝母丸 284.1. 組成:貝母1兩半(煨令微黃),桔梗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1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284.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84.3. 加:杏仁 284.4. 功效:傷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勞嗽。 284.5. 來源:《圣惠》卷十四。 285. 相似度75%:三圣飲 285.1. 組成:桔梗(用百合子根煮一伏時)、甘草、貝母(姜汁炒)各等分。 285.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85.3. 減:紫菀 285.4. 功效:痰嗽。 285.5.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五引肖行之方。 286. 相似度75%:桔梗湯 286.1. 組成:桔梗(炒)3分,紫菀(去苗土)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3分,甘草(炙,銼)1分。 286.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96.3. 加:麥門冬 296.4. 減:貝母 296.5. 功效:小兒月內(nèi)及百晬暴嗽,吐乳嘔逆,不得息。 29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297. 相似度75%:四物湯 297.1. 組成: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麥門冬7分(去心)。 297.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97.3. 加:麥門冬 297.4. 減:貝母 297.5. 功效:小兒10日以上至50日,卒得暴咳,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 297.6. 來源:《外臺》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298. 相似度75%:甘桔加阿膠紫菀湯 298.1. 組成:甘草2兩,桔梗1兩,阿膠,紫菀。 298.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298.3. 加:阿膠 298.4. 減:貝母 308.5. 功效:肺痿唾膿血。 308.6. 來源:《醫(yī)學綱目》卷十七。 309. 相似度60%:紫菀湯 309.1. 組成:甘草、桔梗、紫菀、川貝母、杏仁。 309.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09.3. 加:川貝母、杏仁 309.4. 減:貝母 309.5. 功效:肺癰濁唾腥臭,五心煩熱,壅悶喘嗽。 309.6. 來源:《退思集類方歌注》。 3010. 相似度60%:桔梗湯 3010.1. 組成:桔梗1兩,桑白皮1兩,甘草5分,貝母5分,訶藜勒5分。 3010.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010.3. 加:桑白皮、訶藜勒 3010.4. 減:紫菀 3010.5. 功效:傷寒汗下后,喘嗽煩躁,氣滯澀,邪氣逆者。 3010.6. 來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3011. 相似度60%:參貝陳皮 3111.1. 組成:黨參(去蘆)20兩,甘草20兩,知母20兩,貝母20兩,桔梗12兩。 3111.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111.3. 加:黨參、知母 3111.4. 減:紫菀 3111.5. 功效:脾胃虛熱,不思飲食,咳嗽痰盛,氣道阻結(jié)。 3111.6.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112. 相似度60%:參貝散 3112.1. 組成:沙參1錢,貝母1錢,桔梗1錢,西河柳2錢,甘草5分。 3112.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112.3. 加:沙參、西河柳 3112.4. 減:紫菀 3112.5. 功效:痘后出麻疹。 3112.6. 來源:《麻疹全書》卷三。 3113. 相似度60%:百部紫菀丸 3113.1. 組成:百部(新瓦上炒)1兩半,紫菀(去苗土)1兩半,款冬花(擇洗)1兩半,桔梗(炒)1兩,貝母(去心,炒)1兩。 3113.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213.3. 加:百部、款冬花 3213.4. 減:甘草 3213.5. 功效:咳嗽。 3213.6. 來源:《普濟方》卷一五七。 3214. 相似度50%:桂心散 3214.1. 組成:桂心半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3分(洗去苗土),麥門冬1兩(去心,焙)。 3214.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214.3. 加:桂心、麥門冬 3214.4. 減:貝母、桔梗 3214.5. 功效: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 3214.6.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3215. 相似度50%:甘桔元射湯 3215.1. 組成:甘草2錢,桔梗2錢,元參1錢,射干1錢。 3215.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215.3. 加:元參、射干 3215.4. 減:貝母、紫菀 3315.5. 功效:少陰咽痛者。 3315.6. 來源:《四圣懸樞》卷三。 3316. 相似度50%:甘桔湯 3316.1. 組成:甘草1兩,桔梗1兩,麥門冬1兩。 3316.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316.3. 加:麥門冬 3316.4. 減:貝母、紫菀 3316.5. 功效:胃癰,小便赤澀,腹?jié)M不食。 3316.6. 來源:《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一。 3317. 相似度50%:桂枝湯 3317.1. 組成:桂枝半兩,甘草2兩半,紫菀18銖,麥門冬1兩18銖。 3317.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317.3. 加:桂枝、麥門冬 3317.4. 減:貝母、桔梗 3317.5. 功效:嬰兒猝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3317.6. 來源:《千金》卷五。 3318. 相似度50%:甘桔湯 3418.1. 組成:桔梗、甘草、杏仁泥。 3418.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418.3. 加:杏仁泥 3418.4. 減:貝母、紫菀 3418.5. 功效:咳嗽,咽痛,聲啞者。 3418.6. 來源:《幼科指南》卷下。 3419. 相似度50%:紅芍藥散 3419.1. 組成:紫菀、桔梗、紅芍藥、蒼術(shù)各等分。 3419.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419.3. 加:紅芍藥、蒼術(shù) 3419.4. 減:貝母、甘草 3419.5. 功效:心病口瘡。 3419.6. 來源:《衛(wèi)生寶鑒》卷十一。 3420. 相似度50%:甘桔湯 3420.1. 組成:桔梗1兩(末,浸1宿,焙干用),甘草2兩(炒)。 3420.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520.3. 減:貝母、紫菀 3520.4. 功效:上焦熱,咽痛,嗽膿血。 3520.5.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四引《錢氏方》。 3521. 相似度50%:甘桔湯 3521.1. 組成:桔梗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2兩,甘草(炙)1兩。 3521.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521.3. 加:杏仁 3521.4. 減:貝母、紫菀 3521.5. 功效:胸中結(jié)氣,咽喉不利。 3521.6. 來源:《御藥院方》卷九。 3522. 相似度50%:甘桔湯 3522.1. 組成:桔梗2兩,甘草1兩。 3522.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522.3. 減:貝母、紫菀 3522.4. 功效: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3522.5.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3623. 相似度50%:甘桔湯 3623.1. 組成:人參(去蘆)5錢,桔梗(蜜浸,炒)1兩,甘草(半生半炙)2錢。 3623.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623.3. 加:人參 3623.4. 減:貝母、紫菀 3623.5. 功效:小兒感冒風熱,火氣熏逼,痘瘡蘊毒上攻,咽喉腫脹,痰氣不順,咳嗽失音。 3623.6. 來源:《幼科類萃》卷二十五。 3624. 相似度50%:甘桔湯 3624.1. 組成:桔梗、甘草各等分,紫蘇葉減半,烏梅肉少許。 3624.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624.3. 加:紫蘇葉、烏梅肉 3624.4. 減:貝母、紫菀 3624.5. 功效:咳嗽,風寒外感,不熱不渴者。 3624.6. 來源:《幼科發(fā)揮》卷四。 3625. 相似度50%:甘桔湯 3625.1. 組成:桔梗(米泔制)、牛蒡(炒,研)、甘草。 3725.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725.3. 加:牛蒡 3725.4. 減:貝母、紫菀 3725.5. 功效:痘瘡之后,咽喉痛。 3725.6. 來源:《痘疹全書》卷下。 3726. 相似度50%:甘桔加梔子湯 3726.1. 組成:桔梗、甘草、梔子各等分。 3726.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726.3. 加:梔子 3726.4. 減:貝母、紫菀 3726.5. 功效:痘疹煩不得眠。 3726.6. 來源:《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三。 3727. 相似度50%:甘桔湯 3727.1. 組成:甘草、桔梗、玄參、炒芩。 3727.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727.3. 加:玄參、炒芩 3827.4. 減:貝母、紫菀 3827.5. 功效:痘,口干,咽喉疼痛。 3827.6. 來源:《種痘新書》卷十二。 3828. 相似度50%:加味甘桔湯 3828.1. 組成:甘草1錢,桔梗3錢。 3828.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828.3. 減:貝母、紫菀 3828.4. 功效:痘疹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 3828.5. 來源:《痘麻紺珠》。 3829. 相似度50%:桔梗甘草鼠粘子湯 3829.1. 組成:桔梗、甘草、鼠粘子(微炒)各等分。 3829.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829.3. 加:鼠粘子 3829.4. 減:貝母、紫菀 3829.5. 功效:瘡疹,咽膈不利。 3829.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瘡疹方》。 3830. 相似度50%:桔梗甘草防風湯 3930.1. 組成:桔梗(炒)、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3930.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930.3. 加:防風 3930.4. 減:貝母、紫菀 3930.5. 功效:小兒痘疹,風熱咽喉不利。小兒疹子已出,口舌生瘡,咽干壯熱,飲水咳嗽,痰涎不利。 3930.6. 來源:《小兒痘疹方論》。 3931. 相似度50%:荊芥桔梗湯 3931.1. 組成:荊芥穗、桔梗(去蘆)、甘草(生)、牛蒡子(炒)各等分。 3931.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3931.3. 加:荊芥穗、牛蒡子 3931.4. 減:貝母、紫菀 3931.5. 功效:小兒喉中生瘡。 3931.6. 來源:《衛(wèi)生總微》卷十九。 3932. 相似度50%:桔梗湯 3932.1. 組成:桔梗3錢,甘草3錢,蔥3根,豆豉1撮 3932.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032.3. 加:蔥、豆豉 4032.4. 減:貝母、紫菀 4032.5. 功效:產(chǎn)后外感風寒,咳嗽。 4032.6. 來源:《一盤珠》卷七。 4033. 相似度50%:桔梗湯 4033.1. 組成:桔梗2兩,甘草2兩,薏苡仁2兩。 4033.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033.3. 加:薏苡仁 4033.4. 減:貝母、紫菀 4033.5. 功效:肺癰初萌。 4033.6. 來源:《普濟方》卷二八六引《衛(wèi)生家寶》。 4034. 相似度50%:訶子散 4034.1. 組成:訶子3錢(去核,半煨半生),甘草2錢(半炒半生),木通3錢,桔梗5錢(半炒半生)。 4034.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034.3. 加:訶子、木通 4034.4. 減:貝母、紫菀 4134.5. 功效:咳嗽聲音不出。 4134.6.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4135. 相似度50%:加味甘桔湯 4135.1. 組成:甘草(炙)3錢,桔梗1錢5分,荊芥1錢5分,牛蒡子(炒)1錢5分,貝母1錢5分,薄荷3分。 4135.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135.3. 加:荊芥、牛蒡子、薄荷 4135.4. 減:紫菀 4135.5. 功效:外感風熱,咽喉腫痛,或生懸癰、口菌及大頭天行;喉痹,君相二火沖擊,咽喉痹痛;纏喉風,咽喉腫痛脹塞,紅絲纏繞,口吐涎沫,食物難入,甚則腫達于外,頭如蛇纏;走馬喉風,又名飛瘍,喉舌之間,暴發(fā)暴腫,轉(zhuǎn)腫轉(zhuǎn)大;纏舌喉風,硬舌根而兩旁爛;懸癰,脾經(jīng)蘊熱所致,生于上腭,形如紫李;蝦蟆瘟,頦下漫腫無頭;大頭天行,頭面盡腫;口菌,由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風火郁熱初起之咳嗽。 4135.6. 來源:《醫(yī)學心悟》卷四。 4136. 相似度50%:國老湯 4136.1. 組成:桔梗3兩,甘草2兩。 4136.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136.3. 減:貝母、紫菀 4236.4. 功效:肺經(jīng)積熱,外感寒邪,口干喘滿,咽燥腫痛,挾寒咳嗽,唾有膿血。 4236.5. 來源:《雞峰》卷十一。 4237. 相似度50%:加味甘桔湯 4237.1. 組成:甘草、桔梗、訶子、木通。 4237.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237.3. 加:訶子、木通 4237.4. 減:貝母、紫菀 4237.5. 功效:風寒失音。 4237.6. 來源:《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八。 4238. 相似度50%:雞蘇丸 4238.1. 組成:薄荷葉1片,甘草4兩,桔梗4兩,川芎2兩。 4238.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238.3. 加:薄荷葉、川芎 4238.4. 減:貝母、紫菀 4238.5. 功效:上焦有熱,頭目昏眩,口舌生瘡。 4238.6.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德生堂方》。 4339. 相似度50%:回音飲 4339.1. 組成:甘草、桔梗、烏梅、烏藥各等分。 4339.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339.3. 加:烏梅、烏藥 4339.4. 減:貝母、紫菀 4339.5. 功效:聲音啞。 4339.6. 來源:《仙拈集》卷二。 4340. 相似度50%:滑石甘桔湯 4340.1. 組成:滑石5兩,甘草1兩,桔梗1兩。 4340.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340.3. 加:滑石 4340.4. 減:貝母、紫菀 4340.5. 功效:臟腑蘊熱,氣實燥渴,心神煩燥,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腫痛,小便秘澀,大便亦實,感冒煩渴。 4340.6. 來源:《普濟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4341. 相似度50%:喉痹甘桔湯 4341.1. 組成:桔梗1兩(去蘆頭),甘草1兩(生用)。 4441.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441.3. 減:貝母、紫菀 4441.4. 功效:喉痹作痛,飲食不下。 4441.5. 來源:方出《圣惠》卷三十五,名見《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4442. 相似度50%:訶子湯 4442.1. 組成:訶子4個(半炮半生),桔梗1兩(半炙半生),甘草2寸(半炙半生)。 4442.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442.3. 加:訶子 4442.4. 減:貝母、紫菀 4442.5. 功效:失者不能言語。 4442.6. 來源:《宣明論》卷二。 4443. 相似度50%:荊芥湯 4443.1. 組成:荊芥穗半兩,桔梗2兩,甘草1兩。 4443.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443.3. 加:荊芥穗 4443.4. 減:貝母、紫菀 4543.5. 功效:風熱壅肺,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則痛甚。 4543.6. 來源:《三因》卷十六。 4544. 相似度50%:貝母煎 4544.1. 組成:貝母3兩,紫菀2兩,五味子2兩,百部根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者,研)2兩,甘草(炙)2兩。 4544.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544.3. 加:五味子、百部根、杏仁 4544.4. 減:桔梗 4544.5. 功效:暴熱咳。 4544.6. 來源:《外臺》卷九引《延年秘錄》。 4545. 相似度50%:貝母飲 4545.1. 組成:貝母(去心)1兩半,百合1兩半,紫菀(去苗)1兩,桑根白皮1兩,桔梗(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大黃(蒸)7錢半,甘草(炙)半兩。 4545.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545.3. 加:百合、桑根白皮、麥門冬、大黃 4545.4. 功效:肺臟熱,咽喉及口干,咳嗽氣促,痰壅。 4545.5.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 4646. 相似度50%:貝母丸 4646.1. 組成:貝母(去心)1兩半,甘草(炙)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1兩半。 4646.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646.3. 加:杏仁 4646.4. 減:桔梗、紫菀 4646.5. 功效:咽喉中干,肺熱咳嗽多痰。 464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4647. 相似度50%:貝母丸 4647.1. 組成:貝母(去心,炒紫色)4兩,款冬花3兩,紫菀(去苗土)2兩。 4647.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647.3. 加:款冬花 4647.4. 減:桔梗、甘草 4647.5. 功效:久咳嗽。 4647.6. 來源:《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4648. 相似度50%:貝母湯 4648.1. 組成:貝母1兩,甘草(半炙半生)2錢。 4748.2. 原方對照:貝母1兩(去心),桔梗1兩(炒),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半兩。 4748.3. 減:桔梗、紫菀 4748.4. 功效:100日內(nèi)嬰孩咳嗽有痰。 47HYP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