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個體心理及個體行為課件_第1頁
第二篇個體心理及個體行為課件_第2頁
第二篇個體心理及個體行為課件_第3頁
第二篇個體心理及個體行為課件_第4頁
第二篇個體心理及個體行為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章個體心理與個體行為§2.1關于人的理論§2.2需要、動機與行為§2.3價值觀與行為

§2.4知覺與行為

§2.5態(tài)度與行為

§2.6個性與行為

§2.7意志與行為

§2.8情感與行為

第2章個體心理與個體行為§2.1關于人的理論1§2.1關于人的理論一.人性假設理論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2.1關于人的理論一.人性假設理論2一.人性假設理論

X理論(McGregor,D):多數(shù)人都是懶惰的;沒有雄心壯志;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為滿足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做經(jīng)濟上獲利最大的事。

管理職責和方式:職權命令,使對方服從;嚴密組織和具體規(guī)范;金錢報酬。社會人假設:交往--主要動機;專業(yè)分工和機械化使勞動失去內(nèi)在含義,從工作社會意義尋求安慰;人際關系比管理措施和獎勵影響大管理:滿足歸屬,交往和友誼需要,一.人性假設理論X理論(McGregor,D):多數(shù)人都是3一.人性假設理論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工作是滿足,也可能是處罰,環(huán)境而定;愿意自我管理來完成目標;人的自我實現(xiàn)要求和組織無矛盾;普通人也謀求職責;多數(shù)人都能發(fā)揮想象力,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普通人的智能潛力只得到部分發(fā)揮。管理措施:改變管理職能重點;激勵;自主權復雜人假設:需要隨不同階段、條件和環(huán)境而變;同一時間有多種,產(chǎn)生新的需要和動機。不同組織形成不同的動機。沒有普適管理方式。一.人性假設理論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工作是滿足,也可能是處罰,環(huán)4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層次的劃分2.馬斯洛的主要論點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1.需要層次的劃分51.需要層次

A.H.Maslow(1908-1970)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1943年出版《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個需要層次。1954年在《動機與個性》中,進一步闡述該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七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

1.需要層次A.H.Maslow(1908-1970)62.主要論點

由低到高形成一個階梯,低層次需要相對滿足后,產(chǎn)生更高一級的需求,只有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

人的行為由主導需要決定。對特定的人來說,各種需要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強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層次結構。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導需要。人們對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別。同一需要對不同人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一種需要獲得滿足后并不消失,只是對行為的影響比重減輕而已。2.主要論點由低到高形成一個階梯,低層次需要相對滿足后,產(chǎn)72.主要論點一個國家人民的需要層次結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關。不發(fā)達國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shù)比重較大,高層次需要的比重較小;發(fā)達國家情況相反。戴維斯(K.Davis)曾就美國的情況進行估計

2.主要論點一個國家人民的需要層次結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8美國工人主導需要變化估計主導需要種類 1935年 1995年 生理需要355安全需要4515社交需要1024自尊需要730自我實現(xiàn)需要326美國工人主導需要變化估計主導需要種類 1935年 1999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理論的研究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10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孔子《論語·陽貨》“性相近,習相遠也”世碩“性善惡混論”:“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告不害“性無善惡論”,“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東西,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人為制造。孟子論證“性善論”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孔子《論語·陽貨》“性相近,習相遠也”11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告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管子“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列子·楊朱》“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王夫子:“蓋凡聲色、貨利、權勢、事功之所欲者,皆謂之欲”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12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層次的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和發(fā)展: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會的三種需要。恩格斯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為生活、享受、發(fā)展需要。列寧斯大林的觀點可歸納為三種:物質(zhì)、精神和“共產(chǎn)主義勞動”需要。毛澤東強調(diào)塑造“大公無私的人”。實際上要求人們要超越自我。過分強調(diào)了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理論的綜合。

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層次的理論在13§2.1需要、動機與行為一.需要與行為

二.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三.挫折行為四.激勵機制§2.1需要、動機與行為一.需要與行為14一.需要與行為行為:人類有意識活動產(chǎn)生的原因:個體生物本能;社會環(huán)境決定。Lewin人類行為公式:B=f(P·E)需要:客觀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腦所引起的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外部,內(nèi)部;物質(zhì),精神)動機:引起個人行為、維持該行為并將此行為導向滿足某種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動機一.需要與行為行為:人類有意識活動15需要與行為需要轉(zhuǎn)變?yōu)閯訖C條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強度,產(chǎn)生滿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對象(目標)的確定。轉(zhuǎn)變過程:需要強度增加,未能滿足----,產(chǎn)生心理緊張狀態(tài)----驅(qū)動力----尋找目標行為(目標導向行為)----需要滿足(目標行為)----緊張減少需要與行為需要轉(zhuǎn)變?yōu)閯訖C條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強度,產(chǎn)生滿足需16二.動機和行為動機結構:人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動機,有強弱之分,有矛盾和斗爭,以其一定的相互關系構成動機體系。

優(yōu)勢動機:動機系統(tǒng)中各動機強度、穩(wěn)定性不同,最強烈而又穩(wěn)定的動機,叫優(yōu)勢動機,其他叫輔助動機。行為受優(yōu)勢動機支配三類行為:目標導向行為(有了動機后,尋求、到達目標的過程);目標行為(直接滿足需要的行為);間接行為二.動機和行為動機結構:人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動機,有強弱之分17動機和行為的對應關系復雜性同一動機可以引起多種不同的行為同一行為可出自不同的動機一種行為可能為多種動機所推動合理的動機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錯誤的行為錯誤動機有時被外表積極的行為所掩蓋動機和行為的對應關系復雜性18三.挫折行為挫折:滿足需要的動機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動機受挫:解決問題行為;挫折行為挫折行為:攻擊(直接,間接),合理化,退化(原始的幼稚的行為),固執(zhí)(拒絕勸告,事實),屈服處理挫折行為:諒解、寬容、勸慰、緩和,分析原因(主、客觀),客觀阻礙,引導其走向解決問題行為,教育、批評三.挫折行為挫折:滿足需要的動機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19四.激勵機制

積極性:人在思想、行動上努力進取的心理動力。自覺主動的心理狀態(tài):意識活躍水平、情緒振奮程度和意志力強度等方面,行為效率高。激勵: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組織在了解員工需要結構的基礎上,設置某些既可滿足員工需要、又符合組織要求的目標,通過目標導向使員工出現(xiàn)有利于組織的優(yōu)勢動機并按組織所需要的方式自覺行動。四.激勵機制積極性:人在思想、行動上努力進取的心理動力。自20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激勵賴以運轉(zhuǎn)的一切辦法、手段、環(huán)節(jié)等制度安排的總稱。關鍵:組織目標、個人需要兼容

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激勵賴以運轉(zhuǎn)的一切辦法、手段、環(huán)節(jié)等制度安21§2.3價值觀與行為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

二.價值觀的分類

三.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2.3價值觀與行為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22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系列基本信念:對個人或社會而言,某種具體行為類型或存在狀態(tài)比之于相反的行為類型或存在狀態(tài)更可取。反映了人在觀念上對正確與錯誤、重要與不重要、好與壞的判斷和評價。

來源:社會文化中主流價值觀的教化;早期經(jīng)驗,家庭、教育、同伴團體、社會輿論、大眾傳播媒介扮演的角色;判斷。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23二.價值觀的分類

1.E.Spranger價值觀分類斯普朗格爾編制問卷理性價值觀: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經(jīng)濟:有效實惠審美價值觀:形式和調(diào)和社會性:群體他人,對人的熱愛政治性:權力地位宗教性:信仰教義,對宇宙整體理解和體驗二.價值觀的分類1.E.Spranger價值觀分類斯普朗242.Rokeach價值觀調(diào)查問卷(MiltonRokeachValueSurvey,RVS)終極價值觀,期望存在的終極狀態(tài),人一生中希望實現(xiàn)的最根本的目標。舒適的生活、成就感、世界和平、平等、自由、快樂、自尊等。工具價值觀,喜歡的行為方式或?qū)崿F(xiàn)終極價值觀的手段。勤奮工作、襟懷開闊、清潔、勇敢、寬容、富于想象力、順從、負責、自律等等。2.Rokeach價值觀調(diào)查問卷(MiltonRok25三.對行為的影響影響對其他人及群體的看法,人際關系;個人的決策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個人對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的看法

工作態(tài)度和有關行為的道德標準

個人接受或抵制組織目標和壓力的程度

對個人及組織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對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選擇激勵機制的建立和人力資源政策的制定

三.對行為的影響影響對其他人及群體的看法,人際關系;26§2.4知覺與行為一.感覺與知覺

二.社會知覺的內(nèi)容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四.歸因理論

§2.4知覺與行為一.感覺與知覺27一.感覺與知覺感覺:直接作用于人們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部分)在人腦中反映。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或各個部分在人腦中的反映。共同點: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當前事物在人腦中反映,產(chǎn)生的主觀映象都是具體的感性形象。

區(qū)別:感覺反映個別屬性(如形狀、色澤、氣味、溫度等),知覺是對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的整體的反映過程。感覺是知覺的成分,是知覺的基礎。一.感覺與知覺感覺:直接作用于人們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28一.感覺與知覺一切較高級、復雜的心理過程活動,都以感覺與知覺作為基礎,即在感覺與知覺所獲得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在一定程度上,行為是以人們對現(xiàn)實的知覺為基礎的,而不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的。知覺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受人的各種主觀意識特點的影響和制約。人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情緒體驗等都直接影響著知覺過程、完整性和準確性。一.感覺與知覺一切較高級、復雜的心理過程活動,都以感覺與知覺29二.

社會知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1947年提出。知覺對象:對物的知覺,對人的知覺對人的感知:不是停留在被感知者的外表上,而要依據(jù)人的外部特征知覺其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

社會知覺:就是對人的知覺,對人和社會群體的知覺,就是對社會對象的知覺。社會知覺是知覺主體特殊的社會意識,影響主體的心理活動,調(diào)節(jié)主體社會行為。二.社會知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1930社會知覺的分類對人的知覺---通過對外部特征的知覺,了解人的動機、感情、意圖的認識活動。(如相貌取人)人際知覺----交際行為為知覺對象,對人們交往中的動作、表情、態(tài)度、言語、禮節(jié)等進行感知。自我知覺----對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感知。自悟

角色知覺---對人表現(xiàn)的社會角色行為的知覺。社會知覺的分類對人的知覺---通過對外部特征的知覺,了解人的31一.知覺特點知覺選擇性(知覺強度)選擇性知覺速度快、數(shù)量多-----多血質(zhì);選擇性知覺速度不高,認真細致、精益求精方面(如質(zhì)量檢驗等)要求高-------粘液質(zhì)。理解性,恒常性(穩(wěn)定)組織性一.知覺特點知覺選擇性(知覺強度)32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2.知覺對象的特征3.知覺的情境因素4.社會知覺中的若干效應

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33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興趣愛好:最感興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覺到,并把握更多的細節(jié),“見微知著”需要動機知識經(jīng)驗:對于知覺的選擇性影響很大個性特征:多血質(zhì)的人知覺速度快、范圍廣,但不細致;粘液質(zhì)的人知覺速度慢、范圍窄,但比較深入細致。價值觀、未來預期、身體狀況、自身條件等影響知覺選擇性。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興趣愛好:最感興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覺到,342.知覺對象的特征知覺組織的“簡明性規(guī)則”,通過對知覺對象的組織更迅速地把握它們:接近律、相似律、閉鎖律、連續(xù)律。對象特征影響知覺的結果

:顏色,形狀、大小,聲音,強度和高低,運動狀態(tài),新奇性和重復次數(shù)等因素??娎铡R依爾(MullerLyer)錯覺2.知覺對象的特征知覺組織的“簡明性規(guī)則”,通過對知覺對象353.知覺的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過影響人的感受性而改變知覺的效果。感受性:人的感覺靈敏度,人對外界刺激物的感覺能力。人的感受性在環(huán)境作用下發(fā)生的變化,表現(xiàn)為下列現(xiàn)象:適應,對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3.知覺的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過影響人的感受性而改變知覺的效果364.社會知覺中的若干效應第一印象效應(優(yōu)先效應,首因),對陌生人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對熟人。對比效應與我相似的效應

嚴格、寬大與平均傾向定型效應(定勢)投射效應預測者的知識4.社會知覺中的若干效應第一印象效應(優(yōu)先效應,首因),對陌37四.歸因理論

1.涵義2.基本問題

3.常用四種歸因及影響

4.歸因錯誤5.準確歸因的三個因素

四.歸因理論1.涵義381.涵義歸因理論:說明和分析人們行為活動因果關系的理論。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nèi)藗兊淖晕腋杏X、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diào)整人的行為的理論。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1958)的社會認知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基礎上,

經(jīng)過美國教授羅斯(L.Ross)和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安德魯斯(Andrews)等人的推動而發(fā)展。一種行為改造理論1.涵義歸因理論:說明和分析人們行為活動因果關系的理論。也稱392.基本問題認識原因:人們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素關系。包括內(nèi)部原因與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合理推論:社會推論問題。根據(jù)人們的行為及其結果,來對行為者穩(wěn)定的心理持征和素質(zhì)、個性差異作出合理的推論。行為的期望與預測:根據(jù)過去的典型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在某種條件下將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可能行為。2.基本問題認識原因:人們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素關系。包括內(nèi)部原403.常用四種歸因及影響Weiner197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分析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時常作四種歸因:個人努力程度,個人能力,任務難度,機遇。3.常用四種歸因及影響Weiner197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41歸因?qū)θ说某掷m(xù)行為影響把失敗和挫折歸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穩(wěn)定內(nèi)因,不會增強今后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這個相對不穩(wěn)定的內(nèi)因,則可能增強今后的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把失敗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它事故等,不影響人的積極性,增強今后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把失敗歸因于工作(學習)任務重、難度大等穩(wěn)定性的外因,可能降低自信心、成就動機、努力程度和持續(xù)性。歸因?qū)θ说某掷m(xù)行為影響把失敗和挫折歸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穩(wěn)定424.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在評價他人行為時,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影響、高估內(nèi)部或個人因素影響自我服務偏見:個體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內(nèi)部或個人因素(能力、努力),而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運氣)4.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在評價他人行為時,傾向于低估外部因435.準確歸因的三個因素區(qū)別性:個體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現(xiàn)不同行為。如果滿足區(qū)別性,則觀察者可能會對行為作外部歸因。一致性: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情境都有相同反應。一致性高,更可能對遲到行為進行外部歸因。一貫性:一個人活動的慣性,無論何時都有相同行為。行為的一貫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于對其作內(nèi)部歸因。5.準確歸因的三個因素區(qū)別性:個體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現(xiàn)不同行44第2章個體心理與個體行為§2.1關于人的理論§2.2需要、動機與行為§2.3價值觀與行為

§2.4知覺與行為

§2.5態(tài)度與行為

§2.6個性與行為

§2.7意志與行為

§2.8情感與行為

第2章個體心理與個體行為§2.1關于人的理論45§2.1關于人的理論一.人性假設理論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2.1關于人的理論一.人性假設理論46一.人性假設理論

X理論(McGregor,D):多數(shù)人都是懶惰的;沒有雄心壯志;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為滿足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做經(jīng)濟上獲利最大的事。

管理職責和方式:職權命令,使對方服從;嚴密組織和具體規(guī)范;金錢報酬。社會人假設:交往--主要動機;專業(yè)分工和機械化使勞動失去內(nèi)在含義,從工作社會意義尋求安慰;人際關系比管理措施和獎勵影響大管理:滿足歸屬,交往和友誼需要,一.人性假設理論X理論(McGregor,D):多數(shù)人都是47一.人性假設理論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工作是滿足,也可能是處罰,環(huán)境而定;愿意自我管理來完成目標;人的自我實現(xiàn)要求和組織無矛盾;普通人也謀求職責;多數(shù)人都能發(fā)揮想象力,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普通人的智能潛力只得到部分發(fā)揮。管理措施:改變管理職能重點;激勵;自主權復雜人假設:需要隨不同階段、條件和環(huán)境而變;同一時間有多種,產(chǎn)生新的需要和動機。不同組織形成不同的動機。沒有普適管理方式。一.人性假設理論自我實現(xiàn)人假設:工作是滿足,也可能是處罰,環(huán)48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層次的劃分2.馬斯洛的主要論點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1.需要層次的劃分491.需要層次

A.H.Maslow(1908-1970)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1943年出版《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個需要層次。1954年在《動機與個性》中,進一步闡述該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七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

1.需要層次A.H.Maslow(1908-1970)502.主要論點

由低到高形成一個階梯,低層次需要相對滿足后,產(chǎn)生更高一級的需求,只有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

人的行為由主導需要決定。對特定的人來說,各種需要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強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層次結構。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導需要。人們對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別。同一需要對不同人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一種需要獲得滿足后并不消失,只是對行為的影響比重減輕而已。2.主要論點由低到高形成一個階梯,低層次需要相對滿足后,產(chǎn)512.主要論點一個國家人民的需要層次結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關。不發(fā)達國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shù)比重較大,高層次需要的比重較小;發(fā)達國家情況相反。戴維斯(K.Davis)曾就美國的情況進行估計

2.主要論點一個國家人民的需要層次結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52美國工人主導需要變化估計主導需要種類 1935年 1995年 生理需要355安全需要4515社交需要1024自尊需要730自我實現(xiàn)需要326美國工人主導需要變化估計主導需要種類 1935年 19953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理論的研究三.中國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54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孔子《論語·陽貨》“性相近,習相遠也”世碩“性善惡混論”:“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告不害“性無善惡論”,“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東西,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人為制造。孟子論證“性善論”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孔子《論語·陽貨》“性相近,習相遠也”55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告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管子“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列子·楊朱》“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王夫子:“蓋凡聲色、貨利、權勢、事功之所欲者,皆謂之欲”2.中國古代的需要層次思想《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56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層次的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和發(fā)展: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會的三種需要。恩格斯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為生活、享受、發(fā)展需要。列寧斯大林的觀點可歸納為三種:物質(zhì)、精神和“共產(chǎn)主義勞動”需要。毛澤東強調(diào)塑造“大公無私的人”。實際上要求人們要超越自我。過分強調(diào)了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理論的綜合。

3.中國現(xiàn)代需要層次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層次的理論在57§2.1需要、動機與行為一.需要與行為

二.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三.挫折行為四.激勵機制§2.1需要、動機與行為一.需要與行為58一.需要與行為行為:人類有意識活動產(chǎn)生的原因:個體生物本能;社會環(huán)境決定。Lewin人類行為公式:B=f(P·E)需要:客觀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腦所引起的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外部,內(nèi)部;物質(zhì),精神)動機:引起個人行為、維持該行為并將此行為導向滿足某種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動機一.需要與行為行為:人類有意識活動59需要與行為需要轉(zhuǎn)變?yōu)閯訖C條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強度,產(chǎn)生滿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對象(目標)的確定。轉(zhuǎn)變過程:需要強度增加,未能滿足----,產(chǎn)生心理緊張狀態(tài)----驅(qū)動力----尋找目標行為(目標導向行為)----需要滿足(目標行為)----緊張減少需要與行為需要轉(zhuǎn)變?yōu)閯訖C條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強度,產(chǎn)生滿足需60二.動機和行為動機結構:人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動機,有強弱之分,有矛盾和斗爭,以其一定的相互關系構成動機體系。

優(yōu)勢動機:動機系統(tǒng)中各動機強度、穩(wěn)定性不同,最強烈而又穩(wěn)定的動機,叫優(yōu)勢動機,其他叫輔助動機。行為受優(yōu)勢動機支配三類行為:目標導向行為(有了動機后,尋求、到達目標的過程);目標行為(直接滿足需要的行為);間接行為二.動機和行為動機結構:人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動機,有強弱之分61動機和行為的對應關系復雜性同一動機可以引起多種不同的行為同一行為可出自不同的動機一種行為可能為多種動機所推動合理的動機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錯誤的行為錯誤動機有時被外表積極的行為所掩蓋動機和行為的對應關系復雜性62三.挫折行為挫折:滿足需要的動機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動機受挫:解決問題行為;挫折行為挫折行為:攻擊(直接,間接),合理化,退化(原始的幼稚的行為),固執(zhí)(拒絕勸告,事實),屈服處理挫折行為:諒解、寬容、勸慰、緩和,分析原因(主、客觀),客觀阻礙,引導其走向解決問題行為,教育、批評三.挫折行為挫折:滿足需要的動機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63四.激勵機制

積極性:人在思想、行動上努力進取的心理動力。自覺主動的心理狀態(tài):意識活躍水平、情緒振奮程度和意志力強度等方面,行為效率高。激勵: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組織在了解員工需要結構的基礎上,設置某些既可滿足員工需要、又符合組織要求的目標,通過目標導向使員工出現(xiàn)有利于組織的優(yōu)勢動機并按組織所需要的方式自覺行動。四.激勵機制積極性:人在思想、行動上努力進取的心理動力。自64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激勵賴以運轉(zhuǎn)的一切辦法、手段、環(huán)節(jié)等制度安排的總稱。關鍵:組織目標、個人需要兼容

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激勵賴以運轉(zhuǎn)的一切辦法、手段、環(huán)節(jié)等制度安65§2.3價值觀與行為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

二.價值觀的分類

三.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2.3價值觀與行為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66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系列基本信念:對個人或社會而言,某種具體行為類型或存在狀態(tài)比之于相反的行為類型或存在狀態(tài)更可取。反映了人在觀念上對正確與錯誤、重要與不重要、好與壞的判斷和評價。

來源:社會文化中主流價值觀的教化;早期經(jīng)驗,家庭、教育、同伴團體、社會輿論、大眾傳播媒介扮演的角色;判斷。一.價值觀的內(nèi)涵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67二.價值觀的分類

1.E.Spranger價值觀分類斯普朗格爾編制問卷理性價值觀: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經(jīng)濟:有效實惠審美價值觀:形式和調(diào)和社會性:群體他人,對人的熱愛政治性:權力地位宗教性:信仰教義,對宇宙整體理解和體驗二.價值觀的分類1.E.Spranger價值觀分類斯普朗682.Rokeach價值觀調(diào)查問卷(MiltonRokeachValueSurvey,RVS)終極價值觀,期望存在的終極狀態(tài),人一生中希望實現(xiàn)的最根本的目標。舒適的生活、成就感、世界和平、平等、自由、快樂、自尊等。工具價值觀,喜歡的行為方式或?qū)崿F(xiàn)終極價值觀的手段。勤奮工作、襟懷開闊、清潔、勇敢、寬容、富于想象力、順從、負責、自律等等。2.Rokeach價值觀調(diào)查問卷(MiltonRok69三.對行為的影響影響對其他人及群體的看法,人際關系;個人的決策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個人對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的看法

工作態(tài)度和有關行為的道德標準

個人接受或抵制組織目標和壓力的程度

對個人及組織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對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選擇激勵機制的建立和人力資源政策的制定

三.對行為的影響影響對其他人及群體的看法,人際關系;70§2.4知覺與行為一.感覺與知覺

二.社會知覺的內(nèi)容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四.歸因理論

§2.4知覺與行為一.感覺與知覺71一.感覺與知覺感覺:直接作用于人們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部分)在人腦中反映。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或各個部分在人腦中的反映。共同點: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當前事物在人腦中反映,產(chǎn)生的主觀映象都是具體的感性形象。

區(qū)別:感覺反映個別屬性(如形狀、色澤、氣味、溫度等),知覺是對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的整體的反映過程。感覺是知覺的成分,是知覺的基礎。一.感覺與知覺感覺:直接作用于人們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72一.感覺與知覺一切較高級、復雜的心理過程活動,都以感覺與知覺作為基礎,即在感覺與知覺所獲得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在一定程度上,行為是以人們對現(xiàn)實的知覺為基礎的,而不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的。知覺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受人的各種主觀意識特點的影響和制約。人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情緒體驗等都直接影響著知覺過程、完整性和準確性。一.感覺與知覺一切較高級、復雜的心理過程活動,都以感覺與知覺73二.

社會知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1947年提出。知覺對象:對物的知覺,對人的知覺對人的感知:不是停留在被感知者的外表上,而要依據(jù)人的外部特征知覺其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

社會知覺:就是對人的知覺,對人和社會群體的知覺,就是對社會對象的知覺。社會知覺是知覺主體特殊的社會意識,影響主體的心理活動,調(diào)節(jié)主體社會行為。二.社會知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1974社會知覺的分類對人的知覺---通過對外部特征的知覺,了解人的動機、感情、意圖的認識活動。(如相貌取人)人際知覺----交際行為為知覺對象,對人們交往中的動作、表情、態(tài)度、言語、禮節(jié)等進行感知。自我知覺----對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感知。自悟

角色知覺---對人表現(xiàn)的社會角色行為的知覺。社會知覺的分類對人的知覺---通過對外部特征的知覺,了解人的75一.知覺特點知覺選擇性(知覺強度)選擇性知覺速度快、數(shù)量多-----多血質(zhì);選擇性知覺速度不高,認真細致、精益求精方面(如質(zhì)量檢驗等)要求高-------粘液質(zhì)。理解性,恒常性(穩(wěn)定)組織性一.知覺特點知覺選擇性(知覺強度)76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2.知覺對象的特征3.知覺的情境因素4.社會知覺中的若干效應

三.影響知覺準確性的因素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77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興趣愛好:最感興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覺到,并把握更多的細節(jié),“見微知著”需要動機知識經(jīng)驗:對于知覺的選擇性影響很大個性特征:多血質(zhì)的人知覺速度快、范圍廣,但不細致;粘液質(zhì)的人知覺速度慢、范圍窄,但比較深入細致。價值觀、未來預期、身體狀況、自身條件等影響知覺選擇性。1.知覺者的主觀因素興趣愛好:最感興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覺到,782.知覺對象的特征知覺組織的“簡明性規(guī)則”,通過對知覺對象的組織更迅速地把握它們:接近律、相似律、閉鎖律、連續(xù)律。對象特征影響知覺的結果

:顏色,形狀、大小,聲音,強度和高低,運動狀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