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_第1頁
常熟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_第2頁
常熟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_第3頁
常熟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主體間性理論的高中歷史浸潤性課堂的建構研究研究方案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歷史教研組課題組長:金利剛戴亮學術顧問:張其楨董建石課題組核心人員:金利剛戴亮馬寧洪莉楊平沈素英課題組參與人員:唐俊榮張文英陶苑李峰張益馮李軍方案執(zhí)筆:戴亮一、課題研究的背景今年是江蘇新課改的第五年,經過兩屆高考的洗禮,新課程逐步蛻去了朦朧的面紗,清新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新高考中,歷史卷以等級制取代了實分制,命題也由知識立意為主代之以能力立意為主,高中歷史的地位似乎下降了,但是歷史試卷的難度卻著實加大了。新課程強調合作與交流,倡導探究和質疑,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新課程的精神并沒有得到真正地貫徹落實。在一些學校,舊的教學觀念、舊的教學模式,仍然大行其道,這不僅影響了新課改的深層次推進,也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新學期,歷史學科面臨的問題接二連三。首先是課表上課時少了,一般較往年少一到兩節(jié),因為現(xiàn)在高考劃線是先三門后選修,選修的等級也有所放松。然后是補課取消了,因為省教育廳出臺了五項規(guī)定,嚴禁補課或變相補課。最后是輔導也限制了,歷史教師一周才能輪到一次輔導學生的機會,而且是個別輔導。從高考升學的角度,從規(guī)范辦學的角度,學校和上級的決策無疑是及時的,也是正確的。但是一周只有四節(jié)課,如何保證高三復習進度?又如何保證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于是,課堂成為一切疑問的焦點,變革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益成為教師的必然選擇,也是唯一選擇。二、課題研究的動態(tài)根據(jù)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近代以來,教學模式的探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偏執(zhí)模式,也稱中心論教學模式。以德國人赫爾巴特為首的傳統(tǒng)教育學派主張建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美國人杜威為首的現(xiàn)代教育學派主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這兩種模式各有所長,但是它們明顯都偏執(zhí)一端,顯得不合時宜。第二階段是調和模式,也稱雙主導學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在批判偏執(zh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承認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九十年代以來,這種教學模式風靡中國,成為我國目前的主流教學模式。但是理論上的完美并不能掩蓋實踐上的難堪。由于“主體”與“主導”概念內涵的重疊性,理論上的觀點模式實施于教育過程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甚至會出現(xiàn)一種傾向抑制另一種傾向。第三階段是交互模式,也稱主體間性教學模式,主體浸潤性課堂就是交互模式的一種嘗試。我們認為課堂由教和學兩個部分有機組成,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他們之間不僅不是對立的關系,反而是水乳交融的交互性關系。教師浸教于學生所學之中,學生得教師所教之浸,學得以滋潤成長;學生浸學于教師所教之中,教師得學生所學之浸,教也得以滋潤成長。三、課題研究的價值1、理論價值:主體浸潤性課堂強調師生的雙主體地位,關注師生間的合作與交互,是主體間性哲學應用到課堂教學領域的一次有益嘗試,必將以實證研究推動主體教育理論的發(fā)展。主體浸潤性課堂的建構還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看清教學的本質,教學不是主客二分基礎上主體征服、構造客體,而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的有意義的交互活動。2、實踐價值: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必須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協(xié)同合作才能實現(xiàn),主體浸潤性課堂的建構對于師生平等的實現(xiàn)各自的教育價值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教學的本質在于師生間的交互性活動,所以準確認識和把握師生交互關系,就成為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我們有理由相信,主體浸潤性課堂,不僅會自覺地實踐新課改的精神,也必將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四、核心概念的界定1、主體間性理論:隨著主體間性哲學在國內的傳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運用這一思想武器來思考我國教育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于是主體間性教育思想應運而生。主體間性理論認為:教師是教育行為的主體,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學的本質即在于師生雙主體的協(xié)同交互性活動。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間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的過程。2、浸潤性課堂浸潤性課堂也稱主體交互性課堂,它是一種建立在主體間性理論基礎上的以師生交互性活動為核心內容的,以達成規(guī)定教學任務為活動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理論上的浸潤性課堂是一種理想的充分的主體間性,但實踐中的浸潤性課堂是一種現(xiàn)實的不充分的主體間性。[2]我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不充分的主體間性向充分的主體間性不斷變化的過程,就是浸潤性課堂科學性和藝術性不斷提高的過程,就是教學質量由低效向高效不斷攀升的過程。五、參考的其它理論1、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源于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它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興起,強調尊重人、信任人,以人的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為最終歸宿。這種理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兩個完整的精神世界相互溝通、理解的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自我重視、自我發(fā)展的生命活動。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強調每一個學生的獨一無二性,鼓勵學生運用其內在潛能,并創(chuàng)造一個最適合學生發(fā)揮潛能,拓展“個性核心資源”的環(huán)境,而不是把學生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反對在教育中物化學生的錯誤傾向。2、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歷史上的有效教學經歷了一個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由開始只關注教學規(guī)模的擴大,到后來逐漸重視教學模式的建構,再走向追求教學設計的思路。在課題研究中落實有效教學理論,就是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模式,盡可能地提高歷史浸潤性課堂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3、行動研究理論行動研究理論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結合起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以提高教師素質的一種方法理論。這種理論強調研究的對象是學校中的實際問題,主張對特定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改進現(xiàn)實的工作,要求科研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相結合,是一種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六、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獻研究法,可用于課題組的理論學習。2、調查研究法,可用于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和浸潤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調查;3、理論研究法,可用于課題相關理論的學習、宣傳、交流;4、行動研究法,可用于具體教學策略的實驗、分析和總結;5、案例研究法,可用于具體的人或事的過程性透視,是策略研究的重要手段。七、研究的主要原則1、主體性原則課堂教學由教和學組成,教育行為的主體是教師,學習行為的主體是學生。雙主體是浸潤性課堂的顯著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調動教師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要調動學生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首先體現(xiàn)在他們所對應的教和學,而不是其它。2、交互性原則主體浸潤性課堂也稱主體交互性課堂,交互性是浸潤性課堂的核心,教學的本質即在于師生間的交互與合作。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是動態(tài)的互動,師生的交互性應該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6]沒有考慮學生實際和學生呼應的“教”不是真正的浸潤性教學,沒有順應教師思路和教師啟發(fā)的“學”也不是真正的浸潤性教學。交互性是浸潤性課堂的靈魂,但是這種交互性有一個浸和潤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浸的藝術性和潤的針對性。3、有效性原則主體浸潤性課堂成功的關鍵在于師生雙主體之間的交互性活動,但是并不是說只要師生間有了交互性活動,浸潤性課堂就成功了。我們所講的交互性活動應該是有效的交互性活動,即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進行的有目的的交互性活動。有效是浸潤性課堂的歸屬,也是衡量交互性活動質量的標尺。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師生交互性活動,但也要關注浸的內容和潤的效果。八、研究的工作思路建立課題組,發(fā)揮課題組的組織功能,通過合理籌劃引領課題研究;關注歷史教學現(xiàn)實的課堂狀態(tài),在多元調查中進行科學的總結和理性的反思;加強相關理論的學習,凝聚人心形成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共同愿景;改變教和學的傳統(tǒng)模式,探索各種課型的浸潤性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教學經驗的總結和交流,促進浸潤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的形成;豐富并完善教學策略,形成有課型特色的浸潤性課堂教學模式。九、研究的主要內容項目主要內容負責人子課題一常熟市中學歷史學科課堂教學的問題調查和現(xiàn)狀分析楊平子課題二高中歷史主體浸潤性課堂的理論依據(jù)、建構原則和基本特點八、、戴亮子課題三高中歷史新授型浸潤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洪莉

子課題四高中歷史復習型浸潤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金利剛子課題五高中歷史講評型浸潤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馬寧十、研究的預期成果1、文本成果成果名稱成果形式完成時間《基于主體間性理論的高中歷史浸潤性課堂的構建》課題方案2009年10月《常熟市中學歷史學科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調查報告2009年12月《常熟市中學歷史浸潤性課堂教學策略案例集》案例專輯2010年9月《課題中期報告》學術報告2010年10月《常熟市中學歷史浸潤性課堂的教學實踐》課堂錄像2011年10月《常熟市中學歷史浸潤性課堂研究成果匯編》論文專輯2012年9月《課題結題報告和課題組工作報告》學術報告2012年10月2、人本成果隨著歷史浸潤性課堂研究的開展,教師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加強,良好的學習習慣漸進養(yǎng)成。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的合作不斷加強,師生關系,群體關系不斷和諧。十一、課題研究的步驟1、醞釀形成:2009年9月-2009年10月。在實踐調查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確立課題研究的方向。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在專家指導下,完成常熟市課題申報方案;2、開題啟動: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組織課題培訓活動,進行課題的子課題任務分解。邀請專家來校進行課題的開題活動。開展浸潤性課堂的調查研究和理論學習;3、中期評估: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根據(jù)專家建議和學校實際,優(yō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