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家大院今昔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1.gif)
![單家大院今昔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2.gif)
![單家大院今昔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3.gif)
![單家大院今昔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4.gif)
![單家大院今昔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0847cb5aaa0a44f9bfb10ad86cfaa448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家大院今昔
李大偉
甲午仲夏,在疏港區(qū)工作人員引領下,來到東北鄉(xiāng)腹地,親眼目睹了香銷玉殞于半世紀前傳說中的單家大院,以物化的建筑群形式,天外飛來般矗立于東北鄉(xiāng)曠野,恍若隔世。在這塊昔日天老地荒的偏僻土地上,遺世獨立地敘說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中國鄉(xiāng)村富裕農(nóng)民的繁華夢,講述著三份子單氏家族的興衰史。這座不滿周歲的世外桃園般建筑群,向慕名紛至沓來的訪問者昭示:過去并不如煙,往事也不遙遠,一切皆可重現(xiàn)。只取于后人是否選擇性地記憶或遺忘。引人注目的是:小小一個東北鄉(xiāng)平安莊,前后也就二十年光景,接連走出兩位名揚海內(nèi)外的重量級人物------莫言和單亦誠且倆人是東西街坊,堪稱雙壁。如今,當?shù)卣藿ㄅc管家、單家有關聯(lián)的建筑群,復制往日摹本,以示來者,實為明舉。莫言與單家大院
世人因莫言知道高密。單家大院也因莫言揚名天下,二者皆歸功于一篇小說《紅高粱》。有一種機遇叫“偶然”。單家大院歷史的書寫就是被“偶然”這塊石頭砸中,煙消云散坍塌成一片瓦礫六十年后,以復古的手法重新站立在高密東北鄉(xiāng)高粱地深處的。單家也因后代出現(xiàn)了一位當年與蔣家王朝的二代接班人蔣經(jīng)國先生私交甚篤的傳奇人物----臺灣軍火大王單亦誠而重振家威。首次以文字形式提及單家大院的是單家的近鄰----莫言先生,他在《紅高粱》中把單家燒酒坊演繹成“我奶奶”九兒的婆家。把高密傳說中的單邊郞客串為“單扁郎”。當年的小說和電影中對單家一帶而過,該情節(jié)卻泚起單家大院后人的情緒,激活了單氏后裔單亦誠雪藏了四十年對故鄉(xiāng)老宅的鮮活記憶,以至于迅速與未曾謀面,他出走臺灣六年后才出世的莫言先生建立聯(lián)系,與這位昔日世交鄰里的晚輩成為忘年交,后在莫言先生八方奔走努力下,成就了他為家鄉(xiāng)故里捐建志誠小學的佳話。當年《紅高粱》高潮繁華過后曲終人散,單家大院仍悄無聲自地遺落在歷史的塵埃深處,波瀾不起。只單家后人半嗔半喜的與小說電影中的人物情節(jié)對號入座,攪動心底沉浮,感嘆人生河東河西之變。二十六年后,電視劇《紅高粱》,又一次涉及單家大院,電視劇抻拉面加胡椒面的表現(xiàn)形式,使單家大院占先機得青睞,當然一起沾光的還有三十年代高密縣長曹夢九,高密民俗民情土匪一干人。但因劇得益最大的數(shù)算得上單家大院。由于今莫言非彼莫言,已躋身于文學諾獎的狀元宮殿,其腕之大聲望之遠足以引各界折腰。又因莫言,把坍塌成瓦礫碎屑的單家大院,由伏臥狀扶直成站立的姿式,屹立于高密東北鄉(xiāng)的血紅高粱地中,站成了一道可供遙想當年,集體回憶的風景。和《紅高粱》電視劇的片場布景一道,引中外無數(shù)媒體游客竟相前來朝拜,把單家大院傳播在各大媒體上,廣為天下人熟知。復制成明清大宅院風格的單家大院孤零零地站立在青草湖畔,發(fā)思古之幽情。大院猶新故人已逝,為尋根求底,筆者在高密某小區(qū)內(nèi),拜訪了單家大院生活過的最后一人,聆聽了單氏家族的百年榮辱沉浮,從中映照出上世紀齊魯鄉(xiāng)邦農(nóng)民勤勞持家的興衰史。
單家大院最后遺老單亦敏老人人生坎坷遭逢艱辛,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以當年總分第一的驕人成績考入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在大學話劇團擔任過副團長和舞臺總監(jiān)。但翌年即被以分配名額的形式打成右派。七十年初,遣返回鄉(xiāng)戴帽監(jiān)視勞動。巧的是,回鄉(xiāng)后與莫言隔胡同頂屋山居住。不過,從原來管家東鄰的單家大院挪到了西鄰,雖不離左右,卻有天壤之別,原是大院中公子,現(xiàn)是被專政對象。大院,已變成人民公社生產(chǎn)隊的財產(chǎn)。從單家舉家搬遷青島到遣返恰好三十年,難怪發(fā)河東河西之感嘆!好在單家舊社會為的好,村里善待了這位單家后人。大學中文系高才生的回鄉(xiāng),為莫言日后走上文壇,提供了養(yǎng)料。他就是莫言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對自己文學影響至關重要的人。是點撥莫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由農(nóng)民身份跳龍門而出的導師,是除大哥謨賢外,催化莫言走上文學路的關鍵人物,也就是莫言在多個場合戲說告訴他當了作家能天天吃餃子秘密的那個人。在當年修建膠萊河時,單亦敏和青年莫言住一個工棚,天寒地凍的漫漫冬夜,一個被窩熥腿兒取暖,難免耳提面命將一肚子不得實現(xiàn)的文學理想,傳授到做夢也想當作家天天吃餃子郁郁不得志的文學小青年,二人遂成忘年交。莫言也對單亦敏這位準啟蒙老師佩服的不行,從軍后,凡寫的小說初稿,都郵右派大學生請教,當年,己在夏莊二中當語文老師的單亦敏,對《春夜雨霏霏》、《售棉大道》等提出見解,莫言悉尊。直到莫言成名后,,二人往來不斷,1994年,莫言為單亦敏伯母,也就是捐建志誠小學單亦誠的母親撰文墓志銘,也交由單亦敏修訂。書信往來,單先生都有留存。文學造詣高,對時事政治卻諱莫如深,外界有生性孤僻的名聲。
1994年12月,大欄志誠小學落成典禮,四哥單亦誠由臺灣回鄉(xiāng)參加慶典,高密市政界領導到場祝賀,教育部門請他參加,遭拒絕。說我哥需要我參加,自會告知我,這種風光場合俺不參加也罷,不附炎趨勢的耿介性格可見一斑。擔心突兀造訪遭拒,請中華單氏研究會會長單既建先生引領叩門。老先生清癯瘦高,架寬邊眼鏡,眉宇間有英穎之氣,談吐間露學者風度。環(huán)顧四周,室內(nèi)白墻已呈暗色,未裝修,家俱惟沙發(fā),已舊。老先生端坐的桌是上世紀流行的可折疊“靠邊站”的那種,書桌飯桌兼用。小客廳也是客飯兩用。
“我是俺單家活著的祖宗啦”
單老先生躊躇半晌終開尊口。“我三哥是2013年上半年才走的,俺這輩人就剩我了?!辈焕⑹侵形南蒂Y深先生,開宗明義地點明了在大欄單家的傳承關聯(lián)。單亦敏先生1936年出生于高密大欄三份子,也就是平安莊。排行老五,和莫言先生住一條胡同的東屋西屋,莫言稱其為五叔。6歲那年,隨父母移居青島,在臺東沈陽路九號營生,上學成績名列前茅,考入山東師范大學,后冤劃右派,平反摘帽,到臨沂教書十八年,1981年調(diào)入高密二中教學至退休,一生閱盡世態(tài)炎涼,嘗遍人生酸甜五味。單老先生是高密單大善人地主后裔,青島求學長大為開明資本家的傳人,青年時勤奮好學聰穎上進生平遭際多變,年近八十大腦清楚記憶力強。單家大院的準確位置,在大欄平安莊莫言先生舊居緊東側南二、三十米,一直延伸到南端東西街。占地十幾二十畝的樣子。其規(guī)模遠不如山西的喬家大院候家大院,比膠東的牟氏莊園也小的多。只是與普通農(nóng)戶土坯房籬笆墻院落相比較,其青磚青瓦滾脊飛檐,有鶴立雞群之勢。也就叫莫言在幼小心靈中留下了單家大院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以為這就是他心目中高大寬敞闊綽雄偉的高級建筑物群落,是三份子乃至東北鄉(xiāng)的翹楚,是農(nóng)民一輩子夢想實現(xiàn)的目標。莫言在作品中描寫高大建筑的摹本,便落腳在單家大院上,說明一座建筑物對作家童年的印記刻骨銘心,單家大院無疑是童年莫言心目中的希臘神殿,對莫言最初寫作的助推和影響力,要超過他后來居住的京都的宮殿和摩天大樓。單家大院坐落于膠河南岸。居住院落,一院三進,有祖孫三代分住的三趟正房兩趟東西廂房,兩趟南屋,其間由東西夾道、耳房相串通,分兩個既聯(lián)通又獨立的院落,青磚磨縫,小青瓦鋪頂,飛檐斗拱火山到頂。窗為木棱雕花,四周糊封窗紙,中間鑲嵌斗方玻璃,上有火紅剪紙。院內(nèi)植喬灌,石榴月季等。因東北鄉(xiāng)土匪出沒,院墻高深堅固,四角筑有碉樓看家護院。門為百年柏木,厚四寸。門檻高凸,采自平度大澤山青石之礎石,階三凳,旁坐二尊石獅。大院北側是單家燒酒鍋,出純高梁白酒,醇香濃烈,開缸之日,香飄數(shù)里,沿膠河向上下游傳遞,酒客聞香而至,行銷膠縣平度高密,不時有三縣酒販車推擔挑,沿鄉(xiāng)間小路紛至沓來,留下白花花的現(xiàn)大洋,拉走一罈罈的優(yōu)質燒酒,把單家的手藝傳播。大院的西側是基督教堂,單家很有意思,老大信佛,老二際衡信奉基督教,星期天就到教堂禮拜祈禱,這是高密東北鄉(xiāng)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道風景,鄉(xiāng)村教堂,為生活水平低下的吾鄉(xiāng)吾民尋求精神出路,提供了方便場所。莫言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的基督教堂神父元素,即由此得來。院東側,是單家捐資興建的鄉(xiāng)間學堂。也就是說單家大院,包括生活居住的大院一處,燒酒坊一間,基督教堂一座,小學校一所。在東北鄉(xiāng),儼然站立成一處很具規(guī)模的建筑群。淵源與發(fā)仞單家當年不在平安莊謀生,在夏莊龍王官莊過活。再往上追溯,明初由江南鳳陽府遷來高密,十世清順治年間由窯頭遷龍王官莊。祖上出過大官,依“天下無二單“之說,單姓人氏應與孟孔顏曾一樣,可尋根到一個祖始爺上。單家原住上坡(大欄三份子叫下坡)龍王官莊,上坡地少人多,家境過的不是很好,勉能戶口。父親大爺兩人年齡較大仍未說上媳婦,爺爺尋思挪挪窩舉家闖關東當時闖關東有海路和陸路,海路是黃縣龍口渡海進東北,陸路是西行至壽光惠民沾化沿直隸由山海關進東北。陸路行程遠,海陸需盤纏。當時還有些底火(路費),選了海路。不知是何緣故,走到三份子,停下了。許是看到下坡傍膠河,人少地多,沿膠河搭個窩棚住下。爺爺奶奶帶了倆兒,開荒種地。那是一百年前大清時期,庚子拳匪事件剛平息。爺爺叫單昭銀,大爺叫單際衍,爹叫單際衡。東北鄉(xiāng)是平度、膠縣、高密三縣交匯處,夏秋大水,河水常肆無忌憚的野馬一樣沖出河堤,泛濫于田野。莊稼地便成為沒膝深的一處汪洋,農(nóng)人多種高桿作物----高粱。高粱耐澇,泡的囊囊的泥地里一樣活的好好的。上坡的人,雖人多地少,但地是好地,平整坦蕩,旱澇有收成,交通便利,謂之金夏莊。風氣開化,農(nóng)家子弟有勸學之風,生活苦點糙點,也送子弟入塾讀書,識字人說話辦事,比起不識字的來就高般些。感覺上坡比下坡見上,不是窮到說不上媳婦,單家不會出此背井離鄉(xiāng)的下策。單家在三份子住下,是清末民初,國家正忙于改朝換代,無心管這天老地荒兔子不拉屎的偏僻地方,此地有的是撂荒澇洼地,單家爺們兒日夜勞作開墾,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單家爺仨起早貪黑勞作,口省手攢有錢就置點地,加上自己開墾的,積累了一些田畝。好生經(jīng)營,可吃穿無虞。老大際衍,打小跟了父親事農(nóng)耕,撥弄莊稼是把好手,一樣的地,一樣的年景,經(jīng)他拾掇,到大豆搖鈴高粱紅臉,收成總比別人的強,不光使得莊戶地里“叉鈀簸箕揚場掀,轆轆犁鏵使牛鞭”十八般農(nóng)具,還會看天會施糞會趟種會趕季,是為侍弄土坷垃而生的標準莊戶孫。老二際衡,多上了兩年學屋,打小愛好不一樣,機靈活泛,好做小買賣,吃的是事半功倍的巧食,農(nóng)閑時節(jié),就挑擔干起走街串巷搖鼓叫賣的貨郎。當時屬于不以務農(nóng)為本份的人。幾年間,跑遍高密十里八鄉(xiāng)。見夏莊有一燒鍋,生意奇好,便打起了主意。一個貨郎,人機靈,賣針頭線腦哈德門卷煙,頗受人歡迎。籍身份便利沒有進不去的埝,他成心地多次去上坡酒坊打細考察,老年間手藝是不傳外人的,是行規(guī),經(jīng)過反復拈量,征得家人同意,毅然放下貨郎擔,投身酒坊當學徒。學徒干的是臟活累活,出酒糟,上料,燒大鍋,抬大缸。技術活配方,把握火候,上甑、蒸餾出缸頭,二遍三遍大路貨的時機,師傅都支出去干旁營生??坎簧锨?,三伏天,燒大鍋撇酒糟簡直不是人遭的罪。蒸籠似的酒坊里,人就象水里撈出來一樣,要想混個人模狗樣,吃苦下死力,才能干得住。還得伺候師傅,洗衣疊被拎尿罐,陪小心伺候好了,一高興能露你一兩招,連學帶偷加悟性好,整兩年,全套燒酒過程,學到手了。告辭之際,東家見他肯賣力能干,千般挽留,并以閨女相許,老二際衡去意已決,謝絕了東家美意,東去下坡,創(chuàng)立單家紅高粱酒坊。作坊很快辦起并出燒酒,原料采自東北鄉(xiāng)本地高粱,經(jīng)際衡如法炮制,酒,醇濃香冽甘美純正,香汽四溢,隨膠河的風,傳遍十里八鄉(xiāng),人稱單家燒酒十里香,后來莫言先生在《紅高梁》中又給加上八里叫十八里香,也叫十八里紅。高密城、平度、膠州三縣地界都聞香前來,遠的套個驢車騾車成罈成缸的拉,近的挑個酒簍,人挑車拉四面八方匯集到單家大院。走出了高密東北鄉(xiāng)的酒國酒道。單家燒鍋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單氏父子由純農(nóng)耕開墾地里刨食,向手工作坊小業(yè)主的轉變,是一次變革。老二際衡骨子里不愿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下坡受苦的反叛精神,才使單家大院能夠走上富甲高密東北鄉(xiāng),建大院修教堂捐學校的道路。才有了后來東進青島落戶,使單家子弟在海濱城市上學發(fā)展,成就不同崗位上精英人物的佳話。單氏排輩順序是:胡、傳、昭、際、亦、既、聯(lián)、保。亦敏爺爺是昭字輩,父輩為際,下輩為既字輩。老大際衍娶妻張氏生四子二女,為亦亭、亦起、亦介、亦誠,其中四子亦誠多年后在臺灣混跡軍政江湖,弄出了較大聲響,中外皆知。單家亦字輩之后既字輩子弟,文革期間多受臺灣關系牽扯而壓抑,改革開放后,多有出息,美國新西蘭定居多人。得風氣之先,在上海、哈爾濱、青島當企業(yè)經(jīng)理老板者有之。老二際衡娶妻杜氏繼宋氏生四女一子,一子就是目前惟一在單家大院中居住生活過的男丁----單亦敏先生。一女兒與女胥解放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省軍區(qū)離休。有此經(jīng)歷,際衡文革期間沒有吃苦,一九六八年去世,享年八十歲。單亦敏排行老五,比四哥亦誠小兩歲比大哥亦亭小26歲。單家始終沒分家,亦敏與四個哥哥如同親同胞。大娘生四男二女,親娘相反生一男四女,還是爹四十八歲上的老生子兒,捧手上怕摔,含口里怕化,經(jīng)先生卜算,大娘生養(yǎng)主貴主旺,存活率高,就把亦敏過繼給大娘,從小亦敏就管大娘叫娘,管親娘叫嬸嬸,大娘就是親娘。大娘在內(nèi)當家,吃飯領著男丁一桌。嬸嬸娘領著女娃們一桌另吃。單家人盡其才,老大撥弄土地莊稼為主,老二開酒燒鍋為主,各司其職,日子過的漸趨殷實。盡管開始走上坡路,娘治家仍是鐵笊籬糊上油塌紙----湯水不漏。該吃粗糧老咸菜不動半點細糧葷腥,也只過年才吃頓“姑扎”(餃子),日子過的奇摳。老娘的手頭把的緊,才能換一分一厘的田畝,三個老少爺們莊戶漢子沒病沒災的不惜身子加猛干,年景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眼瞅著提親說媒的一溜兩行的好光景,老娘發(fā)話說:什么時候能使甕盛面了,我就不用犯愁了。老時候使甕盛面的概念是,不用現(xiàn)推現(xiàn)吃,即家有儲備糧的意思。等到家里用甕盛面了,老娘人也往生了。單家大院變故單家在耕讀傳家仁善繼世的家風下代代相傳,邊種地邊經(jīng)營燒鍋,攢點大洋,再置好地擴大酒坊,在北中國農(nóng)村偏僻一隅養(yǎng)息繁衍人丁興旺,二、三十口子在一個屋檐下遮風蔽雨,一個鍋灶里摸勺子,老大際衍已做了爺爺,享含貽弄孫之樂,父慈子孝長幼有序,一氣發(fā)展成東北鄉(xiāng)首富,連高密城也奇有名氣。財廣氣沒粗,糧多心不黑。自己也是窮日子過來,知道鄉(xiāng)親揭不開鍋遇到難取借時張口不易。有人上門借錢借糧,總慷慨相助,也不追討。有人上門乞討,從不慢待,熱湯熱水打發(fā)。從不恃強凌弱魚肉鄉(xiāng)里,四鄉(xiāng)八里掙下了大善人的好名聲。這紅火的二、三十年,單家大院應了富潤層德修身的古訓,漸臻完善。
在三份子東十余里處,有一條連接膠州平度兩縣的公路,1938年秋,中國地方武裝策劃了一場針對日軍的伏擊戰(zhàn),斃敵四十余包括一名少將中崗彌高。該戰(zhàn)輝煌,也引來了日本人血洗公婆廟的報復。當時參加伏擊戰(zhàn)的有軍隊也有土匪勢力,這些土匪,不光打日本鬼子,閑來也剪徑劫舍,綁票搶掠。單家大院在東北鄉(xiāng)久負善人盛名,土匪敬重有加,相約不禍害,匪盜亦有道,光顧的是為富不仁魚肉鄉(xiāng)里橫行霸道的土豪劣紳,所以單家大院財大沒招風,土匪對單家秋毫無犯。孫家口伏戰(zhàn)后,日本鬼數(shù)次前來東北鄉(xiāng)掃蕩報復,地方武裝和股匪們紛紛避其鋒芒外走他鄉(xiāng),該地區(qū)形成了土匪活動的真空地帶。時有非本土的匪幫流竄。這就帶來新問題。外來匪幫不了解東北鄉(xiāng)鄉(xiāng)情,只知道綁人搶錢的干活,干一票就溜之乎也,單家大院被盯上的機率漸大。變故發(fā)生在1940年冬天,一個月黑風高夜,強梁出現(xiàn)在三份子,據(jù)說目標是大公子單亦亭,混亂之下年輕的亦亭跑掉了,二當家際衡也翻墻逃出,老大際衍在跑匪中,腳下不利落被小匪抓住帶走。土匪綁票,目標一般是當家人的大公子,大公子是長子,該人身價高,博弈性強,家中不會放棄,當家人會很快籌錢贖人。這次土匪該綁的沒綁,錯綁了際衍老先生。當三份子單家遇匪的時候,聯(lián)莊會的骨干在第一時間敲鑼打鼓掛紅燈,向聯(lián)莊報告三份子今夜遭匪。獲悉,鄰村迅速組織起來,由首領帶隊,舉火把,持釵舞镢頭嘯聚前來增援。當年東北鄉(xiāng)民風敦厚,對禍害鄉(xiāng)里的劣匪疾惡如仇,況單家平常對鄉(xiāng)人不薄,土匪兵痞意在綁票撈錢,見群情激憤,無心戀戰(zhàn),朝天放一排子槍溜之大吉。二天,土匪捎信一封,三萬大洋贖人。待湊齊大洋贖人之際,人已沒了。一說撕票,一說是看管的小匪失手殺人。土匪綁票要錢不要命,撕票有違常規(guī)。不論何緣故。反正大爺是沒有了。天不能塌下來。地要種,燒鍋要經(jīng)營,二、三十口子的生活,還要安排,際衡忍失兄之痛,挑起了當家的擔子。遷徙青島
際衡對家族的前景和發(fā)展做了一些調(diào)整。一是做善事扶貧濟困不留浮財;二是建了一所學校,也就是后來四哥亦誠接續(xù)捐建的大欄志誠小學,供農(nóng)家子弟讀書。大爺?shù)乃膫€兒子老大老二都已長成青年,當時兒孫輩男丁有九人,女娃六人,呆在三份子,下輩子還是種地燒鍋,是土財主。際衡眼光瞄向開埠多年的現(xiàn)代城市青。單亦敏說,1943年,我和兩個姐姐一個侄女讓父親接到青島讀書。第二年,父親把大爺家全家人一起接去,該做工的做工,在讀書聲年齡段的安排到好學校讀書。父親把部分資產(chǎn)轉移到了青島投資開鐵工廠。在沈陽路九號,有廠房有車床有工人。沈陽路九號是獨門獨院小樓。單家大院后人1944年基本遷移到青島沈陽路九號一同居住,沒分家,父親際衡是當家人,大娘及四位哥哥都聽從父親的安排,日子緊巴點但過的井然有序。單家大院交由親戚打理。大哥亦亭在青島發(fā)展,第一步落腳到新興肥皂廠,大哥工作努力,一年就干到襄理(三把手),后在青島又娶一妻,前妻子三人,后妻子四人。1996年去世。二哥亦超、三哥亦介青島讀書,分別就讀于崇德、立憲中學。二哥還沒畢業(yè),日本人投降了,由大姑那邊的二姐夫,當時在南京金陵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師,把二哥介紹到青島中央銀行當職員,解放后政府繼續(xù)留用,直至退休。2006年去世。三哥亦介人雖聰明,但生性不愿上學,初中畢業(yè)即不再考高中,在一家公司當了工人。三哥文才飛揚,上世紀五十年代是青島有名的工人作家,報刊上也發(fā)表文章,
1957年三哥被打成內(nèi)部右派,剝奪了言論自由,就此擱筆。后以高級工程師職稱退休,2013年4月去世。俺哥五個數(shù)四哥亦誠有故事,亦誠比我大兩歲,1934年出生(媒體家譜上載1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動摩托車電子電氣技術的動力之源
- 中國網(wǎng)頁游戲行業(yè)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趨勢與投資分析研究報告(2024-2030版)
- 現(xiàn)代服務業(yè)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創(chuàng)新實踐
- 聯(lián)合Sentinel-2和Landsat 8-9的云及云影下山區(qū)積雪重建及時空變化分析
- 自貢關于成立倉儲貨架公司可行性研究報告
- 痰濕型與非痰濕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尿酸水平的差異性分析
- ABI3BP蘇木化修飾在心肌細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 改性超濾膜處理畜禽廢水回用培育花紅莧菜的研究
- 2025年中國廣東省紅色旅游未來趨勢預測分析及投資規(guī)劃研究建議報告
- 研會中期述職報告
- 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 圖像處理技術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
- 2024年云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大灣區(qū)40校高二上學期聯(lián)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旅拍店兩人合作協(xié)議書范文
- 楚辭離騷的原文全文完整注音版、拼音版標準翻譯譯文及注釋
- 肩袖損傷病例討論
- 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中小學組)
- 衛(wèi)生院中醫(yī)、康復??平ㄔO實施方案-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案
- 2024-2030年中國烹飪培訓行業(yè)經(jīng)營管理風險及未來投資效益盈利性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