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樂山十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_第1頁
四川省樂山十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_第2頁
四川省樂山十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_第3頁
四川省樂山十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_第4頁
四川省樂山十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題Word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密★啟用前【考試時間:2019年11月11日:16:00—17:30]樂山十校高2021屆第三學期半期聯(lián)考歷史測試卷命題人:(樂山一中) 審題人:(樂山一中)注意事項:.本試題題卷分I卷(選擇題)和n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及答題卡一張。.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學校、準考證號、班級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卷卷選擇題按順序填涂在答題卡上,n卷請寫在答題卡上,答在題卷上無效。.考試結束后,監(jiān)考教師將答題卡收回,試題卷由考生自行保管。第I卷選擇題(48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小題僅有一個答案符合題目要求,請將所選答案在答題卡上的相應位置涂黑。.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新樂”興起??鬃拥牡茏幼酉恼J為:新樂進退無序, “奸聲以濫,溺而不止”,舞者的動作猶如猴戲,觀賞之后既不能述說禮樂的美妙,又不能體會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轉型下新舊文化的沖突 B.專制影響評判問題的客觀性C.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藝術發(fā)展受制約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fā)展.先秦時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這屬于( )A.強調賞罰分明的法家思想B.認為人生無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張選賢任能的墨家思想.漢武帝時期,儒家士大夫據(jù)《春秋》之經(jīng)義斷獄成為當時風氣。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根TOC\o"1-5"\h\z據(jù)其他儒家經(jīng)義斷獄,史家稱之為“引經(jīng)決獄”?!耙?jīng)決獄”風氣的盛行反映了當時( )A.統(tǒng)治者重視儒家經(jīng)義 B.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C.儒家思想成為普遍的認知 D.儒法思想合二為一.《漢書?藝文志序》載:“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在這里,班固( )A.重點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會根源 B.深入闡釋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C.以史為鑒警示郡國并行制的政治隱患 D.客觀記述了西漢初期平民將相的興起.東漢時期,士人尊儒成風,高門世族累世經(jīng)學,而魏晉時“公卿士庶罕通經(jīng)業(yè)” ,曹魏皇族更對“孔子之術”進行毫不容情的質疑。該變化反映出 ( )A.時代變遷影響價值觀念選擇 B.正統(tǒng)思想隨王朝興替而變化C.佛道思想強烈沖擊儒學地位 D.門閥世族喜好決定世風轉移.陳寅恪說:“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彼J為雖不能詳知其原因,但與宗教信仰有關。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對道教的信仰具有隱秘性 B.選取與宗教相關的名字成為時尚C.儒家倫理思想對土族的影響減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調和.在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期間,程頤曾想干預其對唐太宗的“評價” ,要求給予“纂名”并從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預沒有成功。這反映了 ( )A.史學從經(jīng)學中獨立出來B.歷史記錄具有主觀性C.司馬光的著述真實可信D.理學無法影響史書的編撰.關于《三字經(jīng)》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shù)后世學者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以課家塾”的說法,學者們判斷的主要依據(jù)是 ( )A.儒學的政治地位已日益鞏固 B.理學的世俗化趨勢日漸加強C.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認同形成 D.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域性濃厚.黃宗羲在《自序》中說:“學問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jīng)生之業(yè)者。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于其不同之處,正

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這反映出黃宗羲A.倡導經(jīng)世致用,反對思想一統(tǒng) B.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天下之權C.批判八股取士,倡導學以致用 D.批判學術僵化,倡導思想自由TOC\o"1-5"\h\z.曾國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遺書》的大規(guī)??蹋侄啻窝凶x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專折奏請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導,曾國藩主張 ( )A.經(jīng)世致用B.師夷長技C.中體西用D.世道必進.清王昱《東莊論畫》說: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 文如其人,畫亦有然?!痹摾L畫理論( )A.深受理學觀念影響B(tài).表明文人畫彰顯人性追求C.說明畫家品德高尚D.說明繪畫與文學地位一致.中國古代著名農書《齊民要術》 《氾勝之書》都把農業(yè)生產(chǎn)看成稼、天、地、人諸因素的有機結合。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chǎn) ( )A.在理論上能不斷與時俱進 B.形成精耕細作的基本特點C.融入了普遍聯(lián)系的哲學觀 D.對自然環(huán)境提出較高要求.八仙作為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神話人物, 其形象有皇親國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時期,人們將種種民間傳說附會其身;明清時期,更是出現(xiàn)了許多以八仙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流傳不衰。這種現(xiàn)象表明( )A.民間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傳播 B.道教借助民間力量提升政治地位C.古代文化呈現(xiàn)世俗化的發(fā)展趨勢C.古代文化呈現(xiàn)世俗化的發(fā)展趨勢D.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濃厚.右圖是南宋會子銅版拓片,銅版上刻有紙幣金額等文字和花紋圖案。這一銅版佐證了( )A.雕版印刷術開始出現(xiàn)B.宋代的印刷技術先進C.南宋時期朝貢貿易發(fā)達D.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發(fā)行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恫h帖》,此三帖被后人稱為“三希帖”(見下圖)。下列對“三希帖”書體特征的分析,最準確的是 ( )A.圓勁均勻,粗細一致,形式奇古B.疏密得體,收放結合,濃淡相融C.筆畫詳備,形體方正,規(guī)矩整齊D.結構簡省,勾連不斷,縱任奔逸16.《海國圖志》原本是為了打開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初級啟蒙讀物。但卻被當時的中國拒絕,無意中啟蒙了日本人,對明治維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富國強兵道路,反過來一次次侵略中國, 《海國圖志》在中日不同的命運,從根本上反映了兩國( )A.對外開放的程度 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會轉型的難度 D.政治改革的力度17.1861—1895年期間,譯著范圍擴展到外交、軍事、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 1850—1899年之間的567種譯著中,應用科學占 40%自然科學占30%歷史、地理占10%社會科學占8%宗教、哲學、文學和藝術占 3.5%。這說明( )A.中體西用思想得以傳承B.自強運動激發(fā)民族意識的覺醒A.中體西用思想得以傳承B.自強運動激發(fā)民族意識的覺醒C.近代中國思潮此起彼伏D.向西方學習的維度日漸多樣化18.1906年,孫中山提出了“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是要創(chuàng)一種新主義,叫‘五權分立’ 孫中山稱之為“破天荒的政體”。這里的五權除了西方的三權以外,新增了考試權和監(jiān)察權。孫中山的“新主義”( )A.受制于中國現(xiàn)狀而未能付諸實踐A.受制于中國現(xiàn)狀而未能付諸實踐B.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體現(xiàn)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旨在彌補西方政黨制度的弊端.梁啟超說:“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日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边@說明培育“新民”的關鍵是( )A.全面學習西方思想B.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C.徹底否定儒家學說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qū)域的建立和發(fā)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chǎn)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論出自( )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義論》D.《論人民民主專政》.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談及經(jīng)濟體制改革時語驚四座,充分表現(xiàn)了總設計師的高瞻遠矚。然而,當時有的報紙僅刊登了一條不足 200字的報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談話內容則只字未提。當代有學者評論說, “鄧小平的高瞻遠矚變成多數(shù)TOC\o"1-5"\h\z人的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睂︵囆∑疆敃r的“高瞻遠矚”的合理解讀是( )A.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B.確定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C.全面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想D.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jīng)濟結合.1950年初,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導意見突出兩點:其一、以老解放區(qū)教育經(jīng)驗為基礎,吸收蘇聯(lián)經(jīng)驗;其二、創(chuàng)辦人民大學,舉辦工農速成中學,把工農干部培養(yǎng)成知識分子。這說明當時的教育( )A.服務社會主義B.照搬蘇聯(lián)經(jīng)驗C.強調意識形態(tài)D.脫離生產(chǎn)實際.1980年初,風光片《三峽的傳說》插曲《鄉(xiāng)戀》經(jīng)中央電視臺播出后風靡全國,但因唱法上的創(chuàng)新遭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被批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 3年,其說明( )A.改革開放還未實行B.“不結盟”外交正推行C.“文革”理論未被否定 D.“雙百”方針貫徹必要103型通用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24.1958年8月1日,中國第一臺計算機一一103型通用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張效祥教授領銜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大型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 1萬次。這反映出( )A.當時中國科技人才大量涌現(xiàn) B.當時中國科研出現(xiàn)“左”傾冒進現(xiàn)象C.新中國在部分科技領域取得突破 D.新中國計算機技術落后于歐美等國家第n卷非選擇題(52分)本大題共3個小題: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共52分。所有題目的答案請書寫在答題卡相應題目的指定位置,寫在試題卷上無效。25.(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在官學衰落、貴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劇中,意識到教導族中子弟學習德行與知識的重要性,寫下一部體系宏大的《顏氏家訓》 ,給顏氏一族和社會帶來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整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經(jīng)典的原文和典故,將儒家思想滲透進顏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 《顏氏家訓》“述立身治家之法,辯證時俗之謬,以訓子孫”,它的有關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倫秩序的觀念對構建和諧家庭具有指導意義。據(jù)《中國叢書綜錄》記載,自魏晉南北朝之始,歷朝歷代都有“家訓”類的成書作品。宋朝出現(xiàn)的5本家訓作品都深受《顏氏家訓》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封建社會家庭教育體系?!幾粤_樂《(顏氏家訓)家庭美德思想及其價值》材料二梁啟超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自幼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將中西方思想融合起來,貫穿到家庭教育當中。梁啟超對子女進行科學知識教育,以趣味引導學習,讓子女自主學習。他認為做學問不能紙上談兵,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梁啟超教育子女“人必有愛國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將道德分為公德和私德,認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偏于私德,是為“人人獨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為“人人相善其群” 。他志在把子女培養(yǎng)成具有獨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堅定、知書達理的人才。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對當代家庭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摘編自段燕蓉《論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1)根據(jù)材料一、二,分別概括指出《顏氏家訓》與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12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顏氏家訓》與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并簡要說明中國家訓文化的歷史價值。 (13分)(12分)有學者以“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為基礎,對 1890?1926年間報刊文獻中“革命”“維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頻率進行統(tǒng)計,繪制成下圖。解讀材料,圍繞“革命與改革思潮的關系”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12分)(15分)中國歷史上,宋代和20世紀初都曾興起過“疑古”思潮。材料一宋儒通過對經(jīng)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并非“圣道之全” ,經(jīng)典中還有不少闕文。不僅秦始皇焚書造成五經(jīng)殘缺,儒家經(jīng)典在流傳過程中也產(chǎn)生很多錯誤,影響了人們對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還認為經(jīng)典有牛氐悟之處,經(jīng)典所記與歷史事實有出入,經(jīng)典中的一些內容立意并不高遠,值得懷疑。有些人還指出六經(jīng)之中的一些觀念,也與社會現(xiàn)實有矛盾。宋儒還通過總結漢唐以來經(jīng)學的種種誤區(qū),指出治經(jīng)應以切于實用為目的,應以講明圣道、求得義理為旨歸。因此,面對異質文化的嚴峻挑戰(zhàn),首先要起來維護儒家主體文化的神圣性,特別是發(fā)掘儒家文化的內在價值,這是一場保衛(wèi)“圣人之道”的文化戰(zhàn)爭?!碜匀嗣窬W(wǎng):宋代疑古思潮簡論材料二隨著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史學界“疑古”思潮再興,對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所記載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時代的歷史提出諸多懷疑。 1919年,胡適提出:“對于東周以前的中國古史,只可存一個懷疑的態(tài)度。 ”20世紀20年代,以顧頡剛為代表的TOC\o"1-5"\h\z“古史辨”學派,通過疑古書、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層累地造成的”,從而徹底否定了司馬遷古史體系的真實性。顧頡剛否認夏禹的存在,他通過對古史傳說及《說文》的考證,認為“禹不是人而是一種動物一一蟲” ?!碜詣⒇箲c:《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義》(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點。 (9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指出兩次“疑古”思潮的不同點。 (6分)樂山十校高2021屆第三學期半期聯(lián)考答案選擇題123456789101112ADCBADBBDAA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CBBCACDBDCDC.答案:(1)顏氏特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突出人倫秩序;強調德行與知識;體系宏大,影響深遠。(3點6分)梁啟超特點:融合中兩方思想;教育理念先進、方法多樣;注重愛國主義教育。(3點6分)(2點(2點4分)梁啟超:民族危機的加深;西學的傳播;自強救亡思潮的興起。 (2點4分)歷史價值: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2點4分,3點5分).答案:評分說明: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考生可從 1896?1926年“革命與改革思潮的關系”來確立論題(示例1、2、3);亦可僅就其中某一階段體現(xiàn)出“革命與改革思潮的關系”進行論述(示例4)。示例1:改革和革命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1900年以前,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主流, “改革”的使用次數(shù)明顯多于“革命”。戊戌變法失敗后,隨著革命思想影響的擴大, “革命”一詞的使用出現(xiàn)了兩次高潮。 1906年清廷推行預備立憲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