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拿來主義 講義_第1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拿來主義 講義_第2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拿來主義 講義_第3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拿來主義 講義_第4頁
高中語文部編版(2023)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綜合與測試 拿來主義 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拿來主義話題鏈接——借鑒一、字之源【字源演變】“鑒”,會意字。本作監(jiān),金文形體像一個人睜大眼睛向水盆注視。后加“金”,成鑒或鑑,表示鑒用金屬制成。鑒簡化為鑒。本義是盛水的大盆。引申為鏡子。后來引申為照或觀察、審察。還引申為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有借鑒之義。想起了唐代詩人鄭谷的《閑題》: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鑒定妍媸。若教嫫母臨明鏡,也道不勞紅粉施?!境烧Z鏈接】鑒往知來:根據(jù)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樣發(fā)生變化?!对娊?jīng)》:“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币笊嚏R子并不遠,應知夏桀啥下場。國家覆亡的教訓并不遠,對于商來說,是夏桀;對于周來說,就是殷紂,這兩句語重心長,寓意深刻,有如晨鐘暮鼓,可以振聾發(fā)聵。前車之鑒: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清·陳忱《水滸后傳》:“前車之鑒,請自三思?!备曹囍b: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晉·王隱《蜀記》:“公孫述據(jù)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倍?、句之美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稇?zhàn)國策》品讀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后人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后來的借鑒。去掉一個“之”字,句式變得整齊,也容易流傳開來。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是“他”不是“它”?!对娊?jīng)》品讀意思是別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3.師夷長技以制夷?!涸丛凇皫熞拈L技以制夷”思想的影響下,后來的洋務派和維新派沿著這條新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品讀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在這個主張里,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三、詩之韻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羊公碑又名“墮淚碑”,是當?shù)匕傩諔涯钗鲿x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羊祜建立的。賞讀此詩系作者因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fā)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全詩借古抒懷,熔寫景、抒情和說理于一爐,感情真摯深沉,平淡中見深遠。首聯(lián)“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人類社會總是在發(fā)展變化著,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過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會成為過去,古往今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永在無情地流逝。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就引用了這句詩,還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四、文之理司馬遷在《史記》上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說的是人從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觀察民眾就能知道治理得好不好。每個黨員干部都要主動把自己置于社會和群眾監(jiān)督之下,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樣,要讓群眾看清楚?!暯皆邳h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典出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币烈唬骸懊髟?!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弊鳒??!?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解讀這段話出自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殷,即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其開國君主為成湯。公元前1620年,成湯征討不祭祀的諸侯葛伯。他對伊尹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辈?fǒu):同“否”。意思是,人從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從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狀況。簡而言之,就是“以民情為鏡”。這是有據(jù)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成湯的“鏡子論”表明,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將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tǒng)治好壞的標準。此后,“以人為鏡”的觀念為歷代開明統(tǒng)治者所接受。人民,常常被比為載舟的水,喻為種子的土地,視為枝葉的根本。確實如此。一、識作者現(xiàn)代文壇的一代宗師——魯迅魯迅(1881—1936)①,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chuàng)作,對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伴讀]①巧記魯迅生卒年:他對反動派左邊一巴掌(18),右邊一巴掌(81),合起來為魯迅的出生年(1881),兩巴掌加起來是(36),即魯迅死于(1936)年。二、知背景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熬乓话恕笔伦冎?,蔣介石反動政府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實行反革命文化“圍剿”,主張“全盤西化”。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jīng)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進行軍事、經(jīng)濟、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們對于外來的東西產(chǎn)生“盲目排外思想”。當時上?!段膶W》月刊正在討論如何對待“文學遺產(chǎn)”問題,在討論中存在著“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先生就寫下了這篇雜文,批駁了錯誤思潮,提倡“拿來主義”。三、明文體雜__文②雜文,現(xiàn)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偏重于議論,也可以敘事。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活潑鋒利為主要特點。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tài)、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隨筆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伴讀]②雜文,是魯迅一生戰(zhàn)斗的主要武器,是他戰(zhàn)斗業(yè)績的最重要最光輝的一部分。在黑暗的年代里,魯迅雜文如同威力無窮的匕首投槍,刺破陰霾,橫掃鬼域。四、理基礎1.記字音①殘羹冷炙(gēng) ②儀節(jié)(yí) ③徘徊(huái)④譬如(pì) ⑤腦髓(suǐ) ⑥自詡(xǔ)⑦國粹(cuì) ⑧玄虛(xuán) ⑨宅子(zhái)⑩吝嗇(sè) eq\o(○,\s\up2(11))蹩進(bié) eq\o(○,\s\up2(12))阿剌伯(là)2.識字形①eq\b\lc\{(\a\vs4\al\co1(詡(xǔ)自詡,栩(xǔ)栩栩如生)) ②eq\b\lc\{(\a\vs4\al\co1(炙(zhì)炙熱,灸(jiǔ)針灸))③eq\b\lc\{(\a\vs4\al\co1(磕(kē)磕頭,瞌(kē)瞌睡)) ④eq\b\lc\{(\a\vs4\al\co1(蹩(bié)蹩進,鱉(biē)魚鱉))3.辨詞義(1)吝嗇·吝惜[辨詞]“吝嗇”著重指財物當用不用,貶義詞?!傲呦А敝敢蜻^分愛惜而舍不得拿出,賓語常是財物、生命、力量以及具體的物品。[選詞]①一個年輕時只顧自己的人,將會變成一個非常吝嗇的人,老來便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守財奴。②普照大地的太陽,把光和熱撒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從不吝惜,從不偏袒,從不計較報酬。(2)接受·接收[辨詞]“接受”指采納不拒絕。對象側重于無形的東西,如愛情、感情、饋贈等?!敖邮铡敝甘帐苓^來,對象側重于有形的東西,如信件、傳真。[選詞]①有科研人員表示,他們首次重復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外同一地點的相同信號。②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也不要埋怨自己。4.積成語[語境呈現(xiàn)]①享受多了,眼界高了,因而把逢年過節(jié)收紅包當作正常的禮尚往來,金錢的貪欲隨之就見諸行動。②窮人住在城市垃圾場,蓋起了所謂的胡佛村,甚至為爭奪餐館丟棄的殘羹冷炙大打出手。③一些項目大多以“民生工程”“脫貧攻堅”等名義冠冕堂皇推進,爭議多,隱患大,給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④普京剛走沒幾天,俄羅斯駐敘軍事基地就遭到襲擊,普京聽后勃然大怒,發(fā)誓要將極端分子全部殲滅。⑤這個問題本來很簡單,但主持人故弄玄虛,使嘉賓們不知如何回答。[釋義]①禮尚往來:在禮節(jié)上講究有來有往。尚,崇尚、重視。②殘羹冷炙:吃剩的飯菜,喻指權貴的施舍。③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④勃然大怒:非常生氣和憤怒。勃然,因生氣或驚慌等變臉色的樣子。⑤故弄玄虛: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任務群構建與探究文本構建結構圖示主旨歸納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闡明了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指出了正確地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任務探究任務探究一論中設喻形象說理——分析文本中的比喻任務導引比喻被譽為“修辭之王”,如果作為一種論證方法,可以用具體的事物來闡明抽象的道理,用淺近的事物來闡明深奧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論證作用。魯迅是運用比喻論證的高手,需要我們在學習文本時仔細品讀。任務設計1.本文充分發(fā)揮了比喻論證的力量,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答案本文中作者用“大宅子”比喻外來文化(文化遺產(chǎn)),作者在這一舉例之喻內部嵌套三處小喻,構成排喻,一個“孱頭”,一個“混蛋”,一個“廢物”?!板铑^”代表了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混蛋”代表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廢物”代表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用比喻寫出了當時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三種做法,顯示了非“拿來主義者”的三種可笑行徑。除此之外,還有“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之喻。用“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用“鴉片”比喻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用“煙槍和煙燈”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舊形式,用“姨太太”比喻純粹的糟粕、腐朽的東西。比喻的運用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2.(拓展延伸)以“生命”為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寫一個精彩段落。以生命為本體,尋找多方面多角度的喻體。答案(示例一)生命如畫,有濃墨潑灑,也有淡筆輕描;生命如歌,有輕吟淺唱,也有黃鐘大呂。君不見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濃墨潑灑,鑄就生命之偉大;裴多菲、雪萊之一生,淡筆輕描,終寫盡生命之真諦。君不見輕吟淺唱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高歌猛進之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示例二)生命是山,我們無法預估它的長度,卻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塊塊不起眼的沙石組成的,而不是鋪金布銀,平平淡淡中盡顯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葉扁舟,航行于茫茫滄海之中,只有經(jīng)歷暴風雨的洗禮,才會迎來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陽。任務探究二破立之間顯主旨——探究文本的論證結構任務導引魯迅在提出自己的論點之前,先對錯誤的觀點作了批駁,在此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是先“破”后“立”?!捌啤笔菫榱恕傲ⅰ?,“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任務設計1.本文論證自己觀點的時候有破有立,請結合文本分析。答案本文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義,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徹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義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實行拿來主義的理由越充分。因此,從揭批入手,再轉入正面論述,顯得水到渠成,立論更鮮明有力。但文章又破中有立,在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義”時,作者提到拿來,同時又“立”中有“破”,在第二部分論證“拿來主義”時,作者批判了三種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本文在論證結構上采用先破后立、破立結合的手法。2.(拓展延伸)請以“談‘冒尖’”為題目,采用破立結合的論證結構,寫一作文提綱。答案(示例)(1)論述什么叫“冒尖”,引出中心論點。①什么叫“冒尖”:“冒尖”就是要“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要出人頭地。農(nóng)民勤勞致富,成為冒尖戶;學生勤奮學習,成為尖子生;科技人員刻苦攻關,成為學術帶頭人;工人、干部努力工作,成為模范標兵……這些都可稱為“冒尖”。②引出中心論點:要敢于冒尖,敢為天下先,做新時代的先鋒。(還可從其他角度立論)(2)分析敢于冒尖的重要意義,論證中心論點。①敢于冒尖,敢為天下先,可以推動歷史發(fā)展,加速社會進步。農(nóng)民冒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以加快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改變農(nóng)村貧困面貌;學生冒尖,可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科技人員冒尖,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可以加快“四化”建設步伐……②過去“中國人不但‘不為賊首’‘不為禍始’,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魯迅語)今天的改革家(如步鑫生、溫元凱、馬勝利)敢于冒尖,敢為天下先,改革洪流滾滾向前,“四化”建成指日可待。(3)批駁“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上游冒險,中游保險”等謬論(或分別駁,或綜合駁),可采取以下步驟:①列表現(xiàn):列舉在這些謬論影響下怕冒尖的各種表現(xiàn)。②析實質:害怕冒尖,是因循守舊、茍且偷安、患得患失的表現(xiàn),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表現(xiàn)。③談危害:聯(lián)系當前改革,分析怕冒尖對個人,特別是對國家、民族的危害。(4)總結全文,強調論點,提出希望,展望敢于冒尖、敢為天下先的前景。任務探究三嬉笑怒罵,皆成文采——賞析文本的語言特色任務導引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上,沒有哪位作家像魯迅一樣,用他那刀鋒一樣銳利的筆尖,無情地聲討著一切黑暗;沒有哪位作家像魯迅一樣,在人民的心上剖開那么深的口子,還受到人們幾世幾代的尊敬。魯迅,用他的嬉笑怒罵,用他的橫眉冷對,為我們呈上了一顆中國人跳動的良心。《拿來主義》是一篇典范之作,其語言藝術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高度。學習時需要我們對魯迅的語言仔細剖析。任務設計1.本文語言生動有趣,很有特色,請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答案本文除了巧妙運用比喻之外,還具有以下特色:①妙用反語,如:“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進步”諷刺“送去主義”之風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執(zhí)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勢?!八愕谩币辉~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表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學術進步、文化昌明,而是學術退步、文化墮落,作者對此是不屑不齒。②善于仿詞創(chuàng)造。即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更換現(xiàn)成詞語的某個語素或詞,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改變原來特定的詞義,創(chuàng)造出新意。如“拿來主義”,“主義”指一種重大的原則和主張,是堂而皇之的政治術語,而“拿來”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語,這兩個詞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倫不類地惹人發(fā)笑。“閉關主義”“送去主義”也很妙,不說“排外”,不說“賣國”,而說“閉關”“送去”,挖苦嘲諷的意味很強。2.(拓展延伸)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自己:“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闭n外閱讀魯迅作品《記念劉和珍君》,找出反語的句子并賞析。答案(示例)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到“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袊娙送缆緥D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用“文明人”一詞,不僅諷刺了帝國主義者們制造殺人武器,同時也揭露了封建軍閥拿了帝國主義槍彈來殺害青年女子的暴行,他們的“文明”不過是野蠻的同義詞。用“偉績”“武功”控訴了封建軍閥濫殺無辜,帝國主義嗜殺成性、慘無人道的罪行。對中外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控訴和鞭撻。任務群閱讀與實踐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材料一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從文化發(fā)展史來看,它們是一對同生共長的屬性,呈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對此,許多思想家都有過論述。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人類社會形成多種多樣的文化。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動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無疑可以讓各國人民享受到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節(jié)選自吳元邁《文化在多樣性基礎上交流互鑒》)材料二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遺產(chǎn),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chuàng)作作品時候的借鑒。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yōu)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的和革命性的東西區(qū)別開來。(節(jié)選自毛澤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材料三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凌夷之際,神經(jīng)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仿佛彼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為孱王和孱奴的寶貝。無論從那里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于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wěn),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云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因為他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節(jié)選自魯迅《看鏡有感》)1.下列關于三則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關,表現(xiàn)為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B.文明的交流互鑒,不僅能豐富各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將推動大同社會的到來。C.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要兼收并蓄。D.《看鏡有感》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接受外來文化,提供著深刻的啟示。解析A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關,表現(xiàn)為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錯誤,材料一中的表述是“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從文化發(fā)展史來看,它們是一對同生共長的屬性,呈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相互排斥”一說錯誤。B項,“文明的交流互鑒……也將推動大同社會的到來”錯誤,材料一中只是說“推動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無疑可以讓各國人民享受到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并沒有說“也將推動大同社會的到來”。C項,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說“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答案D2.指出材料三第二段使用的論證方法,并簡要分析。答案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壯健者比喻積極、主動、自信的文化心態(tài),衰病者比喻消極、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態(tài)。二者對比,形象鮮明地批判了當時畏懼、抵制外來文化的現(xiàn)象。素材積累——聚焦:繼承和創(chuàng)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繼承和創(chuàng)新,正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想獲得成功,繼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沒有了創(chuàng)新,繼承便會成為無沙之丘、無根之木。只有將二者充分發(fā)揮利用,才更容易取得成功。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半個多世紀前,魯迅先生就文化遺產(chǎn)提倡采取“拿來主義”?!赌脕碇髁x》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闡明了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反對盲目地排斥和拒絕外來文化,主張實行“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拿來主義”,指出了正確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借鑒外來文化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條件。造紙術的發(fā)明發(fā)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人們都是把字寫在竹簡或絲帛上,由于承載的笨重和價格的昂貴,制約了文化的傳播。但是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后,又有所改進、發(fā)展和提高。蔡倫發(fā)現(xiàn)在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實際上只是漂絲的副產(chǎn)品。至和帝時,蔡倫組織人力、物力,經(jīng)過研究創(chuàng)新,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chǎn)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yè)的階段,用于書寫,監(jiān)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紙,成就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為了贊頌蔡倫的杰出貢獻,當時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①[伴讀]①猜個謎語吧,打一字。謎面是:殘紅飄落日已昏。(謎底:紙)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系列論述,為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引了方向。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相結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揚棄中繼承,在轉化中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相協(xié)調。同時要有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眼光和心懷,在處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的基本方針,既不奉行簡單的拿來主義,也不盲目排外,而是有鑒別地吸收國外優(yōu)秀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化。[伴讀]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延續(xù)和提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素材運用片段1時至今日,在中國正在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學習各種國學經(jīng)典,又成為一股新的文化熱潮。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學經(jīng)典中,我們要學些什么,我們要繼承什么,我們要發(fā)揚什么,我們要創(chuàng)新什么。很多國學經(jīng)典是不變的真理,但在這些國學經(jīng)典中,也有不少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的。對于國學經(jīng)典的學習,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對于學習經(jīng)典,重要的不是學,而是用。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張口便是,生活中卻絲毫未見,這樣的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你也要會在生活中用到。滿腦袋之乎者也,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未見真才實學,不得不說是十分可笑的。當繼承已經(jīng)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創(chuàng)新更是無從談起。經(jīng)典之所以被稱為經(jīng)典,就是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xiàn)。當經(jīng)典走進生活,創(chuàng)新便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③——節(jié)選自《繼承與創(chuàng)新》[伴讀]③國學班大熱也要引起我們的冷思考。國學教育要觀照當下,啟迪未來。否則,空有一肚子古籍經(jīng)典,還是讀死書。片段2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chuàng)新,去培育。當然,創(chuàng)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chuàng)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祭成為聯(lián)合國無形文化遺產(chǎn),其背后也對它進行了很多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④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zhí),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chuàng)新,將現(xiàn)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jié)選自《繼承與創(chuàng)新》[伴讀]④繼2023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后,2023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jié)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使之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節(jié)日。原題呈現(xiàn):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忌鞍鍢蝮w”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么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不可無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