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烏石山鐵礦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1頁
江西烏石山鐵礦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2頁
江西烏石山鐵礦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3頁
江西烏石山鐵礦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4頁
江西烏石山鐵礦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摘要廣實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GS[2019]NO.029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廣實評報字[2019]第029號廣實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地址:北京朝陽區(qū)朝外北街藍籌名座A座一區(qū)401室郵政編碼:100020總經理:嚴威手機-mail:996890032@傳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摘要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出讓收益評估報告廣實評報字[2019]第029號廣實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受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資源交易中心的委托,根據(jù)國家有關采礦權評估的規(guī)定,本著客觀、獨立、公正、科學的原則,按照《礦業(yè)權出讓收益評估應用指南(試行)》及《中國礦業(yè)權評估準則》規(guī)定的采礦權評估方法,對“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進行了評估。本評估機構評估人員按照必要的評估程序對委托評估的“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進行了實地查勘、市場調查與詢證,對“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在2019年4月30日以及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下所表現(xiàn)的采礦權出讓收益作出了公允反映?,F(xiàn)將采礦權評估情況及評估結論報告如下:評估機構機構名稱:廣實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朝外北街藍籌名座A座一區(qū)401室;法定代表人:康俊恩;總經理:嚴威;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102100010273F;探礦權采礦權評估資格證書編號:礦權評資[1999]017號。廣實會計師事務所始建于1989年1月,原隸屬于地質礦產部財務司,是我國首批取得礦業(yè)權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和我國改革開放后財政部首批批準設立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1999年6月,根據(jù)國務院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的規(guī)定要求,經財政部財協(xié)字(1999)83號文批準,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正式與原掛靠單位脫鉤,改建為有限責任制的會計師事務所。現(xiàn)為中國礦業(yè)權評估師協(xié)會常務理事單位、協(xié)會發(fā)起人之一。2.評估委托人、采礦權人2.1評估委托人出讓方: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評估委托人: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資源交易中心;2.2采礦權人名稱: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1360830158322448Q;住所: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文竹鎮(zhèn);法定代表人:葉天真;注冊資本:貳仟壹佰萬元整;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經營范圍:鐵礦石開采、選煉、銷售;冶金溶劑開采、選煉、銷售;裝配式建筑設計、制作、安裝、銷售;工礦配件、鋼材、廢鋼加工。3.評估對象及范圍3.1評估對象本項目評估對象為: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采礦許可證號:C3600002009052120016631;采礦許可證有效期:2018年12月2日至2019年6月2日;開采礦種:鐵礦;開采方式:地下開采;生產規(guī)模:18萬噸/年;礦區(qū)范圍由16個拐點圈定,礦區(qū)面積為2.978平方公里,開采深度由300米至-100米標高,礦區(qū)范圍坐標如下(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拐點XY12983622.7038496059.30;22984509.7238496872.32;32984507.7238497225.32;42984142.7138497214.32;52984142.7038496713.32;62983298.7038497848.33;72983204.7038497847.33;82983132.7038498244.34;92982820.6938498376.34;102982547.6938498173.34;112982255.6838497555.33;122981801.6838497385.33;132981557.6738497004.33;142982094.6838496744.32;152982507.6838496282.31;162982957.6938496966.32。截止評估基準日,上述范圍未設置其他礦業(yè)權,無礦業(yè)權權屬爭議。3.2評估范圍根據(jù)“采礦權評估委托書”,本項目評估范圍根據(jù)“采礦許可證”確定。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全部位于評估委托范圍內(同一坐標系),采礦許可證范圍與資源儲量估算范圍疊合圖如下:3.3評估史及有償處置情況經咨詢委托方及礦業(yè)權人,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此前未進行過礦業(yè)權評估,未進行過礦業(yè)權有償化處置。4.評估目的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擬出讓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特委托我公司對該采礦權進行評估,為處置采礦權出讓收益提供價值參考意見。本次評估即是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而為委托人提供該采礦權在本評估報告中所述各種條件下和評估基準日時點上公平、合理的采礦權出讓收益參考意見。5.評估基準日綜合考慮資料收集時間、經濟行為的實現(xiàn)日以及盡可能減少評估基準日后的調整事項等因素,本項目采礦權評估基準日確定為2019年4月30日。6.評估依據(jù)及參考依據(jù)6.1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6.1.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1996年8月29日通過);6.1.2《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16年7月2日通過);6.1.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稅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于2016年12月25日通過);6.1.4《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2017年2月24日修正);6.1.5《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1998年第241號令);6.1.6《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辦法》(國土資發(fā)[1999]205號文);6.1.7《礦產資源登記統(tǒng)計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23號);6.1.8《礦業(yè)權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土資發(fā)[2008]174號文);6.1.9《國土資源部關于實施礦業(yè)權評估準則的公告》(國土資源部公告2008年第6號);6.1.10《關于不再規(guī)定冶金礦山維持簡單再生產費用標準的通知》(財辦資[2015]8號);6.1.11《關于印發(fā)〈企業(yè)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財企[2012]16號);6.1.1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6.1.13《關于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的通知》(財稅〔2016〕53號);6.1.14《關于資源稅改革具體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16〕54號);6.1.15《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全面推進我省資源稅改革的通知》(贛財法[2016]53號);6.1.16《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礦業(yè)權價款評估備案核準取消后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土資規(guī)[2017]5號);6.1.17《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務院[2017]29號文);6.1.18《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fā)<礦業(yè)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財綜[2017]35號文);6.1.19《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江西省礦業(yè)權出讓收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贛辦字[2018]1號文);6.1.20《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fā)<江西省礦業(yè)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贛財建[2018]19號文);6.1.21《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fā)江西省礦業(yè)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8]58號文);6.1.22《江西省環(huán)境保護稅核定計算管理辦法(試行)》;6.1.23《環(huán)境保護稅江西省適用稅額和應稅污染物項目數(shù)方案》。6.2規(guī)范標準依據(jù)6.2.1《評估師執(zhí)業(yè)道德基本準則》(CMV20000-2007);6.2.2《礦業(yè)權評估技術基本準則》(CMVS00001-2008);6.2.3《礦業(yè)權評估程序規(guī)范》(CMVS11000-2008);6.2.4《礦業(yè)權評估報告編制規(guī)范》(CMVS11400-2008);6.2.5《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規(guī)范》(CMVS12100-2008);6.2.6《確定評估基準日指導意見》(CMVS30200-2008);6.2.7《礦業(yè)權評估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指導意見》(CMVS30300-2010);6.2.8《礦業(yè)權評估利用地質勘查文件指導意見》(CMVS30400-2010);6.2.9《礦業(yè)權評估利用礦山設計文件指導意見》(CMVS30700-2010);6.2.10《礦業(yè)權評估參數(shù)確定指導意見》(CMVS30800-2008);6.2.11《礦業(yè)權出讓收益評估應用指南(試行)》;6.2.12《鐵、錳、鉻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0--2002)。6.3行為依據(jù)、權屬依據(jù)及技術參數(shù)參考資料6.3.1《采礦權評估委托書》;6.3.2采礦許可證(證號:C3600002009052120016631);6.3.3營業(yè)執(zhí)照(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1360830158322448Q)、安全生產許可證((贛)FM安許證字[2006]M0524號);6.3.4《關于〈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贛國土資儲備字[2016]44號);6.3.5《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贛金林儲審字[2016]058號,2016年10月12日);6.3.6《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fā)有限公司,2016年1月);6.3.7《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鐵礦2018年度礦山儲量年報》(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九〇一地質大隊,2019年2月);6.3.8《江西省烏石山鐵礦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地質環(huán)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fā)有限公司,2019年4月)及其審查意見表;6.3.9評估人員現(xiàn)場收集和調查的有關資料。7.評估原則7.1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原則;7.2采礦權與礦產資源相互依存原則;7.3尊重地質規(guī)律和資源經濟規(guī)律的原則;7.4遵守鐵礦資源勘查開發(fā)規(guī)范原則;7.5遵循預期收益原則、替代原則、效用原則和貢獻原則。8.評估過程與盡職調查8.1接受委托階段:2019年5月9日,經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資源交易中心公開搖號,確定我公司為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采礦權評估項目評估機構,同時與評估委托人明確此次評估的目的、對象、范圍,確定評估基準日,向委托方提供評估資料準備清單。8.2現(xiàn)場查勘階段:2019年5月10日至15日,我公司對委托評估的采礦權進行現(xiàn)場踏勘。依據(jù)現(xiàn)場情況及查閱有關材料,征詢、了解、核實礦床地質情況、礦山設計及生產等基本情況,收集、核實與評估有關的地質資料,調查了解當?shù)爻善方ㄖ凹拌T型用硅砂市場銷售情況等;對礦區(qū)范圍拐點坐標內有無礦業(yè)權糾紛進行了核實。8.3評定估算階段:2019年5月16日至6月20日,評估小組對所收集的評估資料進行認真分析、歸納整理;確定評估方法;選取評估參數(shù),對委估的采礦權價值進行評定估算;公司內部審核并形成評估報告征求意見稿。8.4提交報告階段:2019年6月21日至26日,本評估機構就評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評估初步結果與委托人交換意見。2019年6月27日,向礦業(yè)權評估管理部門提交正式評估報告。9.礦產資源勘查及開發(fā)概況9.1位置和交通烏石山鐵礦區(qū)位于永新縣文竹鎮(zhèn)內,永新縣城330°方向,直距30千米處,礦區(qū)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3°57′35″-113°58′59″,北緯26°52′10″-26°58′19″。礦區(qū)有4千米柏油公路北與319國道和分(宜)-文(竹)鐵路文竹站相連,鐵路可直抵礦區(qū)成品礦倉,交通極為方便。9.2礦區(qū)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礦區(qū)屬山地丘陵地形,海拔最高標高457.10米,最低標高146.20米,一般在200-320米之間,當?shù)刈畹颓治g基準面為+160米,地形呈北西-南東走向,北東高,南西低,礦區(qū)有高溪河由南部流經西部向北流出礦區(qū),水量受季節(jié)影響明顯。礦區(qū)屬亞熱帶氣候,水量充沛,據(jù)永新氣象站資料,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7℃,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降雨量為1759.7毫米,蒸發(fā)量1684.2毫米。區(qū)內礦產有煤、鐵、石膏、錳等,經濟較發(fā)達,工業(yè)主要以采礦業(yè)、機械業(yè)為主,農業(yè)以種植業(yè)和林木業(yè)為主。9.3礦區(qū)地質工作概況烏石山鐵礦屬沉積(寧鄉(xiāng)式)鐵礦床,規(guī)模中型。自1952年-1977年間,先后進行過四次地質勘查工作,均提交過勘探(或補充勘查總結)報告。1952年12月-1954年5月,地質部中南地質局永新鐵礦勘探隊對礦區(qū)進行首次勘探,并編寫勘探報告,提交A2+B+C1級儲量2500萬噸,其中A2+B級占71%,該報告經前中南區(qū)儲委審查后,認為“勘探程度不夠,水文地質工作程度低,只能達到初勘程度”。1956年6月-1957年,冶金部湖南分局茶陵勘探隊對礦區(qū)進行補充勘探,提高了礦床控制程度,并提交B+C1+C2級儲量1800萬噸,其中B+C1級1180萬噸,尚有表外儲量154萬噸。該報告經江西省儲委于1962年評審后,認為“礦區(qū)水文地質研究程度不夠,不能滿足生產設計要求”。1966年6月-1967年6月,由江西省地質局九〇一大隊一分隊對礦區(qū)進行水文地質補充勘探,提交B+C1+C2級儲量1984萬噸,其中B+C1級1329萬噸,尚有表外儲量185萬噸。該報告經江西省重工業(yè)局會同長沙黑色金屬礦山設計院等有關單位于1970年初審后,認為“基本符合勘探要求”(無正式批示)。1972年2月-1976年5月,江西省地質局九〇一大隊再次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烏石山鐵礦區(qū)進行了最后一次補充勘探工作。補充勘探工作共完成鉆探27637米,基本查明了礦區(qū)的褶皺構造及斷層發(fā)育情況,基本控制了礦層的空間形態(tài),并圈定了礦體的工業(yè)邊界和礦石品級,提高了儲量級別的控制程度。并于1977年5月提交了《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鐵礦區(qū)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探明了B+C1+C2級儲量2453.37萬噸,其中B+C1級1547.56萬噸。該報告經江西省礦產儲量委員會于1978年4月評審,認為“勘探工程質量及原始地質資料的質量均較好,儲量可靠,報告資料基本齊全,可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jù)”,并于1978年4月11日以贛儲決字第6號文予以通過。2009年12月,烏石山鐵礦委托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對礦區(qū)進行礦產資源核實工作,并提交《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探明保有資源儲量1235.50萬噸。2010年4月經江西省金林礦產資源含量評審通過(贛金林[2010]070號),2010年4月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評審備案(贛國土資儲備字[2010]70號)。2013年1月,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fā)有限公司在充分收集礦區(qū)以往地質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在采礦證范圍內進行資源儲量核實,2013年7月提交《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探明保有資源儲量1118.10萬噸。2013年9月2日經江西省金林礦產資源含量評審通過(贛金林儲審字[2013]069號)。2016年1月,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九〇一地質大隊在充分收集礦區(qū)以往地質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在采礦證范圍內進行資源儲量核實,2016年1月提交《江西省永新縣烏石山礦區(q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查明保有資源儲量(111b+122b+333)1019.3萬噸。2016年10月12日經江西省金林礦產資源含量評審通過(贛金林儲審字[2016]058號)。9.4礦區(qū)地質礦區(qū)范圍東起卸坪,西至東邊村,南自烏石村,北抵奇連腦,東西走向長2000米,南北寬700—2700米不等,面積約2.51平方千米。礦區(qū)范圍內出露地層主要有泥盆系中統(tǒng)棋子橋組,上統(tǒng)佘田橋組、錫礦山組,石炭系下統(tǒng)大節(jié)湖組,白堊系上統(tǒng)南雄組以及第四系。9.4.1地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泥盆系中統(tǒng)棋子橋組(D2q)僅見于礦區(qū)南東角烏石村附近。厚約260米。下部為紫灰色、青灰色薄層狀泥質白云巖,夾泥質灰?guī)r,鈣質粉砂巖。厚約90米。中部為紫灰色、棕褐色中—厚層狀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夾深灰—灰黑色薄層狀結晶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泥質灰?guī)r,含大量方解石脈。厚約70米。上部為青灰色、紫灰色中厚層狀泥質白云巖,夾薄層狀泥灰?guī)r、鈣質粉砂巖,含方解石脈,厚約100米。該組顏色雜,白云質高、層面間具千枚狀構造為特征。2)泥盆系上統(tǒng)佘田橋組(D3s)出露于麻石嶺與烏石山背斜軸部,厚約150米。下部(D3sa):為灰白色、淡紅色厚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局部為石英巖狀砂巖,層面間含許多云母,有不規(guī)則石英細脈穿插,厚約106米。中部(D3sb):為暗紅色、紫紅色中厚層狀細-中粒云母砂巖,夾薄層灰綠色千枚狀、片狀云母質砂巖及粉砂巖。厚約21米。上部(D3sc):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夾灰綠色千枚狀粉砂巖,含云母與鈣質。3)泥盆系上統(tǒng)錫礦山組(D3x)出露廣泛,發(fā)育完整,按巖性可劃分四個段:ⅰ、強沖段(D3x1)出露于烏石山、龍山背斜軸部及麻石嶺背斜兩翼。該段從東至西,由北到南有逐漸增厚之勢。厚30—45米。上部為灰色、淺灰色薄層狀泥質灰?guī)r,夾灰色薄層狀灰?guī)r。具微細水平層理,有少量方解石脈穿插,厚20—30米。該段淺灰色、含泥質較多,具清晰微細水平層理、巖層擠壓褶曲發(fā)育為特征。ⅱ、井沖段(D3x2)出露于麻石嶺、烏石山背斜兩翼及龍山背斜軸部。ⅲ、翻下段(D3x3)為含礦層位。發(fā)育完整,廣泛出露于麻石嶺、龍山、烏石山背斜的兩翼,厚15—20米,由礦區(qū)中心向邊緣逐漸變薄。按巖性可分上、下兩部:下部:由鮞狀赤鐵礦、鐵質砂巖、綠泥石砂巖及粉砂巖組成。自下而上可分五層:①灰綠色中厚層狀綠泥石砂巖,夾鐵質細砂巖。含赤鐵礦團塊,局部地段富集成赤鐵層(底礦層)。部分地段遞變?yōu)榛疑泻駥訝罴毩J⑸皫r、含綠泥石細砂巖、含綠泥石粗粉砂巖。厚3-4.5米,局部厚達9.71米。②下礦層:為暗紅色、赭紅色,似層狀-透鏡狀綠泥石鮞狀赤鐵礦。鮞粒多呈橢球狀,粒徑0.25-1.0毫米。礦厚0.13-12.74米,平均1.65米。③灰綠色中厚層狀綠泥石砂巖夾細粒石英砂巖及粉砂巖,局部夾鐵質細砂巖,厚0-14米,一般2.5米。④上礦層:為赭紅色似層狀綠泥石鮞狀赤鐵礦。鮞粒多呈橢球狀,粒徑0.25-0.6毫米,礦厚0.34-6.40米,平均1.51米。⑤灰綠色薄層狀綠泥石砂巖,局部遞變?yōu)楹G泥石粉砂巖。厚0.3-0.6米,一般0.4米。上部:為深灰色薄層細粉砂巖及泥巖,夾灰色條帶狀細粒石英砂巖,含菱鐵質結核。ⅳ、荒塘段(D3x4)出露廣泛,發(fā)育完整。厚25-30米,在11線以西逐漸變薄。按巖性可分三部:下部: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石英砂巖,偶夾薄層粉砂巖。為荒塘段與翻下段分層標志。厚3-9米。中部:灰色、淺灰色、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夾薄層泥巖,間夾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細砂巖1-2層,砂巖中局部含鐵較高,在烏石村向斜局部夾劣質菱鐵赤鐵1-2層,一般不可采。產植物化石,厚1-17米。上部: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巖及泥巖,夾薄層狀、條帶狀細砂巖。頂部微含鈣質,夾團塊狀黃鐵礦,厚1-4米。4)石炭系下統(tǒng)巖關-大塘階(C1y+d)ⅰ、巖關-大塘階大節(jié)湖組(C1y+d1)僅見于煤炭沖和雷公沖,其余被第四系和白堊系覆蓋。厚195-280米,一般210米。下部: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層狀白云巖,灰質白云巖、生物碎屑灰?guī)r,夾鈣質粉砂巖。厚度72米。中部:灰色、淺灰色、棕紅色中—厚層狀白云巖,夾白云質灰?guī)r,在礦區(qū)南西部其底部夾硬石膏1-3層(厚0-60米,平均厚30米)。厚60-163米,一般70米。上部: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層狀含泥質、炭質及生物碎屑灰?guī)r,厚37-85米,一般68米。該組含硬石膏層及大量生物碎屑,炭化普遍,顏色較深為特征。ⅱ、大塘階測水段(C1d2)僅見于礦區(qū)西部CK106、CK107、CK118、ZK1402中。為灰白色礫狀砂巖,夾粗粉砂巖,底部夾黑色炭質泥巖,厚約16米。ⅲ、大塘階梓門橋段(C1d3)僅見于礦區(qū)西部CK97、CK106、CK118中,厚38米,按巖性可分二部:下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狀灰?guī)r,夾云母質砂巖、泥巖,含黃鐵礦結核,灰?guī)r中產復體珊瑚化石。厚約19米。上部:灰黑色、棕褐色薄層狀粉砂巖與泥巖互層,夾薄層砂巖。在砂巖中產單體珊瑚化石。厚約19米。5)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C2+3)僅見于礦區(qū)西部CK106、CK108為灰白色、灰色厚層狀結晶灰?guī)r,夾肉紅色白云質灰?guī)r。6)白堊系上統(tǒng)南雄組(K2nn)分布于礦區(qū)西南部,厚400米以上,按巖性可分三部分:下部:紫紅色厚層狀礫巖,偶夾細粒砂巖。中部:紫紅色、紫灰色厚—巨厚層狀中粒砂巖,夾礫巖。上部:紫紅色厚層狀礫巖,夾中粒砂巖。7)第四系(Q)分布于山洼、田垅及高溪河兩岸,為沖積、洪沖積、坡洪積和殘坡積物,厚0-26米,一般8米左右。9.4.2構造礦區(qū)位于近東西向和北北東向兩組構造的復合部位。近東西向構造為礦區(qū)的主體構造,以麻石嶺復背斜為代表,北北東向構造以石市向斜為代表,并對近東西向構造進行了改造歸并。由于礦區(qū)經受了兩期不同方向擠壓應力的作用,造成礦區(qū)構造更加復雜,現(xiàn)將礦區(qū)的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分述如下:1)褶皺構造麻石嶺復背斜,為礦區(qū)的一級褶皺構造,東起麻石嶺,西至16線,長約240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傾伏,13-14線傾角45°-50°,14線逐漸變緩乃至消失。兩翼出露地層依次為D3sa、D3sb、D3sc、D3x1、D3x2、D3x3、D3x4。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75°左右,南翼走向為N65°-70°W,傾向SW∠26°-30°,它的南翼由煤雷倒轉復向斜、烏石山倒轉背斜和烏蒜倒轉復向斜組成,北翼由郭漢倒轉復向斜組成,在這些倒轉復背、向斜中發(fā)育次級,甚至更次級2-3個倒轉褶皺?,F(xiàn)將礦區(qū)主要褶皺由南至北敘述如下:ⅰ、烏石村倒轉復向斜該向斜的南翼被F6逆斷層破壞失去了完整性,僅保留有蒜田屋單翼,烏石村背斜和烏石村向斜。①蒜田屋單翼東起6-7線間,西至12線,長約700米,其南翼被F6(走向近東西,傾向南)逆斷層破壞,構成礦區(qū)南部邊界。北翼寬約350米,走向310°,傾向SW∠15°-37°,沿走向和傾向呈波狀起伏。②烏石村倒轉向斜東起6線,西至15線,長約1000米。褶曲幅度為80-240米,寬度為270-38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以30°角下插,自12線以西才趨于正常向斜。其核部由D3x3-C1y+d1地層組成。北翼走向為N45°-55°W,傾向SW∠30°-49°;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60°-82°。F30、F96、F99、F91、F89、F106、F107、F115等8條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ⅱ、烏石山倒轉背斜東起1線,西至12線,長約137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傾伏,傾伏角1-9線為15°-25°;9-12線為30°-50°,延至12線以西背斜逐漸消失,兩翼出露地層依次為D3s、D3x1、D3x2、D3x3、D3x4。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75°-80°;南翼走向為N45°-55°W,傾向SW∠30°-49°,在8-10線間,被F30破壞了它的完整性。ⅲ、煤雷倒轉復向斜由煤炭沖倒轉復向斜、龍山倒轉背斜、雷公沖倒轉復向斜組成。①煤炭沖倒轉復向斜由蛇形山、茅葉坡、煤炭沖三個倒轉向斜及其間二個背斜組成。蛇形山倒轉向斜:東起2線,西至11線,長約1125米,褶皺幅度為60-110米,寬度為60-8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在2-7線為10°,7-11線為25°,自11線以西逐漸消失。核部在2-8線間由D3x3與D3x4組成,8線以西由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為N45°-65°W,傾向SW∠16°-60°,一般35°;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60°-74°。F75、F74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茅葉坡倒轉向斜:東起1線東100米,西至11線,長約1350米,褶皺幅度在40-120米,寬度為80-15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在7線東為10°,7-11線為25°,自11線西逐漸消失。向斜核部1-7線由D3x3與D3x4組成,7-11線由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為N45°-60°W,傾向SW∠10°-34°,一般30°;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41°-85°,一般70°。F73、F23、F82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煤炭沖倒轉向斜:東起卸坪,西至12線,長約1640米。褶皺幅度為90-155米,寬度為140-37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在5線東為15°,5-12線為24°,延至12線以西消失。北翼走向為N60°-65°W,傾向SW∠18°-44°,一般30°;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55°-83°,一般65°,F(xiàn)55、F71、F78、F57、F23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②龍山倒轉背斜東起卸坪,西至16線,長約210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傾伏,傾伏角20°-35°,延至16線以西逐漸消失。兩翼出露地層,在9線以東依次為D3x1、D3x2、D3x3、D3x4,9-12線間為D3x4、C1y+d1。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46°-86°,一般70°;南翼走向為N60°-65°W,傾向SW∠18°-44°,一般30°。F23、F57等斷層破壞它的完整性。③雷公沖倒轉復向斜南部由龍山、雷公沖兩個倒轉向斜及其間一個背斜組成。北部由扭帶—牛馬山不對稱復向斜組成。龍山倒轉向斜:東起1線,西至12線,長約1380米,褶皺幅度為40-100米,寬度60-12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西向下插,下插角在1-4線為10°,4-12線為25°。軸向傾向南,傾角約65°。核部由D3x3與D3x4組成。北翼走向為N55°-65°W,傾向SW∠10°-40°,一般30°;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46°-86°,一般70°。F27、F19、F20、F23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雷公沖倒轉向斜:東起1線東150米,西至16線,長約2000米。褶皺幅度70-130米,寬度80-29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在5線以東為14°,5-16線為23°,軸面傾向南,傾角約60°。核部在5線以東由D3x3與D3x4組成,5線以西由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民N65°-70°W,傾向SW∠26°-45°,一般37°;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60°-78°,一般75°,F(xiàn)21、F16、F10、F20、F23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扭帶南向斜:東起7線,西至9線,長約250米,褶皺幅度為10-60米,寬度40-7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傾伏,傾角21°,并逐漸撒開,延至9線消失。核部由D3x3與D3x4組成。北翼走向為N77°W,傾向SW∠54°;南翼走向N85°W,傾向NE∠81°,為一北緩南陡的不對稱向斜。F21、F34、F35、F40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牛馬山-坳背山不對稱向斜:原系一個向斜,由于F44橫斷層及地形切割破壞,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為牛馬山向斜;西段為坳背山向斜。牛馬山不對稱向斜:東起7線,西至9線,長約250米。褶皺幅度55米,寬度90米。軸向近東西,兩端有上翹之勢。核部由D3x3與D3x4組成。北翼走向為N75°W,傾向SW∠44°;南翼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70°左右。F35、F37、F38、F40、F42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坳背山不對稱向斜:東起10線,西至15線,長約625米,褶皺幅度55米,寬度120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10-12線下插角為12°,12-15線為43°,延至15線以西逐漸消失。核部10-13線由D3x3與D3x4組成,13-15線由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為N40°-75°W,傾向SW∠26°-30°;南翼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75°左右,在12線附近有向南倒轉現(xiàn)象,F(xiàn)48、F52、F54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ⅳ、郭漢倒轉復向斜由郭嶺和漢武沖兩個倒轉復向斜組成。①郭嶺倒轉復向斜由籬笆嶺、郭嶺、奇連腦三個倒轉向斜及其中二個倒轉背斜組成?;h笆嶺倒轉向斜:東起11線,西至16線,長約625米,褶皺幅度25-110米,寬度50-110米。軸向在11線為近東西向,11-12線為北西向,12線西為近東西向,均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為17°-25°,至16線逐漸消失。核部12線東為D3x3與D3x4,12線西為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為N45°W,傾向SW∠25°-43°;南翼一般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45°-75°。F8、F9、F28等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郭嶺倒轉向斜:東起9線,西至14線,長約625米,褶皺幅度10-40米,寬50-95米。軸向近東西,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20左右。核部在9-11線由D3x3與D3x4組成。11線西由D3x3-C1y+d1組成。北翼走向為N30°W傾向SW∠20°-29°,南翼走向近東西,向南倒轉傾角70°-80°,F(xiàn)3、F7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奇連腦倒轉向斜:東起8線,西至14線,長750米,褶皺幅度55-130米,寬度100-225米,軸向在8-9線間為北東向,9-11線為近東西向,均由東向西下插,下插角25°左右,向斜核部8-11線由D3x3與D3x4組成,北翼走向為N30°-40°W,傾向SW∠17°-37°;南翼走向為北東東-近東西,傾向NW--S∠40°-75°,在9線以西向南倒轉,F(xiàn)3橫斷層破壞了它的完整性。②漢武沖倒轉復向斜,位于礦區(qū)范圍之外,不予敘述。ⅴ、北北東向構造在礦區(qū)近東西向構造形成之后,于燕山期該區(qū)又受到北西西和南東東方向壓應力的作用。在礦區(qū)西部產生了大劍嶺背斜、石市向斜等一系列北北東向褶皺,同時產生北西向壓扭性、張扭性斷裂,北東向張扭性斷裂及近南北向的張性追蹤斷裂。這期構造在礦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①早期形成的近東西向褶皺受到干擾和改造,使近東西向的褶皺例如麻石嶺背斜(13線)、烏石山背斜(10線)和烏石村背斜(9—10線)的背斜軸傾伏角在復合部位由原10°-13°突然變陡至45°-50°,且軸向往西南偏轉。②在復合部位近東西向褶皺的幅度及頻度迅速減弱,而成為石市向斜的南東翼。③在中部和東部則以斷裂的形式出現(xiàn),這期產生的斷裂由西至東強度逐漸減弱,在復合部位背斜傾伏角突然變陡處,由于應壓力集中產生了走向為北西的低角度逆斷層(如F30),隨后由于壓應力松弛,在礦區(qū)東部產生一系列北西向的張扭性斷裂(F57、F75平推正斷層)、少數(shù)北東向的張扭性斷裂(F29、F42正斷層)及近南北向的張性追蹤斷裂(F23正斷層)。綜上所述,礦區(qū)位于近東西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的復合部位。后期產生的北北東向構造,將礦區(qū)西部邊緣部份復合歸并入北北東向構造,而礦區(qū)內部僅呈斷裂出現(xiàn),因而近東西向構造仍然為礦區(qū)的主體構造。2)斷裂構造礦區(qū)斷裂甚為發(fā)育。按生成時期,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類。早期斷裂伴隨近東西向褶皺而產生的,表現(xiàn)為北北西向、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三組斷裂。晚期斷裂系伴隨北北東向褶皺而產生的,表現(xiàn)為北西向、北東向和近南北向三組斷裂。這六組斷裂,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165條。垂直斷距在5米以下者104條,5-10米者29條,10-20米者11條。20-30米者12條,大于30米者9條?,F(xiàn)按斷裂方向分性質統(tǒng)計如下:以上六組斷裂,以近東西向及北西-南東向的規(guī)模較大,對礦層破壞性比較厲害,現(xiàn)將對礦層開采影響較大的12條斷層,從南到北分述如下:F6:為一逆斷層。位于礦區(qū)南部邊緣,長達2000米以上,10線東走向近東西,10線西走向轉南西。在6-10線間傾向南,傾角46°-60°,垂直斷距500米左右。深部有水4、ZK715、ZK805、水1、水9、ZK916、WCK201、WCK水02(位于礦區(qū)外側)等8個鉆孔控制,其中8線有2個孔控制。見斷層上盤的棋子橋組覆蓋于下盤的大節(jié)湖組、荒塘段、翻下段之上,并有2-20米斷層破碎帶。它構成了礦區(qū)南部邊界。F30:為一斜交逆斷層。位于烏石村向斜北翼6-10線間,長約800米。走向為N20°-45°W,傾向北東,傾角35°左右。垂直斷距25-42米,一般35米。在地表CK85附近見荒塘段地層覆蓋于大節(jié)湖組之上。深部有ZK704、710、713、716、807、811、914、917、構1等9個鉆孔控制,其中7、8、9線沿傾向均有兩個以上鉆孔控制。在鉆孔中見上盤的井沖段分別覆蓋于下盤的荒塘段、翻下段及大節(jié)湖組之上,以及0.15-5.45米的斷層破碎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并切割了F6斷層。F96:為一走向正斷層。位于烏石村向斜北翼6-9線間,長約600米。走向為N35°-55°W,傾向南西,傾角85°左右,垂直斷距7-18米,一般13米,水平斷距10米左右。該斷層有D327、D341、D342、D349、D9等5個地質觀測點控制,見上盤翻下段地層與下盤井沖段的不同層位接觸,兩盤的產狀略有差異。它對礦層的破壞不甚大。F74:為一走向正斷層,位于蛇形山向斜1-7線間,長約750米。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75°左右。垂直斷距約25米。地表有TC1-208、TC206、TC301、TC2-301、TC504、TC5-603、K131、TC4-505等8個點控制,見翻下段與荒塘段接觸處有缺層現(xiàn)象。深部有ZK201、3-401、301、505、508、構2等6個鉆孔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F73:為一走向逆斷層。位于茅葉坡向斜南翼1-3線間,長約300米。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58°。垂直斷距10米左右。地表有TC301、TC2-303、TC205、K164、TC101等5個點控制。見上盤上、下礦層之間的夾層覆蓋于下盤翻下段頂部之上。深部有ZK107、ZK202兩個鉆孔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F75:為一斜交平推正斷層,位于蛇形山—煤炭沖向斜(2-3)-(4-5)線間,長約380米。走向N30°-40°W,傾向南西,傾角71°,水平斷距約20米,垂直斷距25米左右。地表有TC2-306、K131、D198、TC301、TC4-502等5個點控制,見下盤的礦層與上盤的荒塘段相接(即上盤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302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走向和傾向的連續(xù)性。F57:為一斜交平推正斷層。位于煤炭沖向斜(1-2)-7線間,長約750米。走向N50°-55°W,傾向南西,傾角65°。水平斷距約19米,垂直斷距一般23米,最大達80米。地表見煤炭沖向斜南翼的礦層在走向上錯開(即上盤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203、209、1-201、2-301、3-407、3-409等6個鉆孔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走向和傾向的連續(xù)性。F21:為一走向正斷層。位于雷公沖向斜北翼,東起1線東400米,西至15線,長約3200米,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3°--87°,一般75°。垂直斷距28-80米,在6線以東一般45米,6-10線間80米,11線以西45米。地表有D516、D513、D538、D680、D682、D764等6個地質點控制。見上盤的大節(jié)湖組分別與下盤的井沖、翻下、荒塘段接觸。深部有 ZK210、213、307、3-408、CK25、CK16、ZK406、407、CK50、ZK1008、1015、1118、1202、903、1308等15個鉆孔控制,其中2、4、10線沿傾向分別為2—3個鉆孔控制,見上盤的礦層與下盤的井沖段下部或強沖段接觸,并有1-8米斷層破碎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F54:為一斜交平推正斷層。位于雷公沖向斜北翼11-14線間,長約500米,走向N60°W,傾向南西,傾角78°左右,水平斷距10米左右,垂直斷距14-22米,一般18米左右。地表有D764、D772兩個地質點控制,見上盤翻下段頂部與下盤井沖段中部接觸(即上盤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1119、1403兩個鉆孔控制,見荒塘段與井沖段接觸。在12線西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F28:為一斜交平推正斷層。位于麻石嶺背斜南翼,東起一線東,西至14線,長約2300米。走向在5線東為N70°-75°W,5-12線間為N60°W,傾向南西,傾角62°-75°,一般70°。垂直斷距約數(shù)十米。在10線東,見上盤的D3sc與D3sb分別與下盤的D3x2、D3x1接觸;10-12線間,見D3sc與D3x2、D3x1及D3x3、D3x2底部與D3x3頂部分別接觸(即上盤向南西平推斜落)。斷層產狀在11線采場上清楚。它在11-14線間,破壞了礦層沿傾向的連續(xù)性。F23:為一橫向正斷層。位于雷公沖至茅葉坡向斜3-8線間,長約780米。走向近南北,呈“S”形延伸,傾向東,傾角45°左右,垂直斷距約47米。地表有K115、K113、K108三個點控制。見礦層露頭及其他方向的斷層都有明顯錯開,在F57以北,還見上盤的D3x4與下盤的D3x2接觸。深部有ZK3-406、3-408、4-501等三個鉆孔及礦山施工的+288米平硐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和走向的連續(xù)性,給開采帶來一定困難。F3:為一橫向正斷層。位于郭嶺復向斜9-10線間,長約400米,走向為N10°-15°E,傾向南東,傾角50°左右。水平斷距15米,垂直斷距18米左右。地表有D470、D485、D433、D432等4個地質點控制,深部無工程控制。它破壞了礦層沿傾向和走向的連續(xù)性。F111為一東西向正斷層,隱伏于雷公沖向斜10線-12線之間,走向長約220米,呈東西向延伸,傾向南,傾角67°,垂直斷距約52米,該斷層東部與F23相交,ZK1102、CK90、CK91深部控制該斷層,缺失D3x3、D3x4地層及礦層。9.4.3巖漿巖礦區(qū)內未見巖漿巖出露。9.5礦床地質特征該礦床沿東西走向長約2000米,南北寬700-2700米不等,計含礦有效斜面積2.51平方千米(即上礦層面積)。累計查明111b+122b+333儲量2122.5萬噸,屬中型鐵礦床。經大量工程揭露,礦區(qū)自翻下段—荒塘段共含鐵礦3-5層。其中:翻下段底部含鐵礦2-3層,自下而上命名為底礦層、下礦層、上礦層。上、下礦層發(fā)育較好而且比較穩(wěn)定,為礦床的工業(yè)礦層。底礦層僅個別工程見及,品位低、厚度薄,無工業(yè)意義。另外兩層在荒塘段的底部,于烏石村復向斜的采場和個別鉆孔見及,但品位低,厚度薄、變化大,亦無工業(yè)價值。9.5.1礦層特征1)礦層厚度、品位一般情況上礦層:為礦區(qū)主要礦層。規(guī)模較大,展布全區(qū),沿東西走向長約2000米,南北寬700-2700米不等。共獲得質量點567個,屬地表點282個,鉆孔點285個。其中可采點521個,占總數(shù)的91.9%,不可采點45個(多分布于礦體邊緣),占總數(shù)8.1%。在儲量計算范圍內,計含礦有效斜面積2.51平方千米,有可采點513個,不可采點34個。礦厚0.34-6.40米,平均厚1.51米;全鐵含量26.95-60.20%,平均51.74%。礦層呈層狀、似層狀,在±0米標高以上,一般符合工業(yè)要求,屬穩(wěn)定—較穩(wěn)定型;±0米標高以下,僅局部地段可采,為較穩(wěn)定-不穩(wěn)定型。下礦層:為礦區(qū)次要礦層。其分布范圍略小于上礦層,沿東西走向長約1800米,南北寬700-2700米不等。共獲得質量點441個,屬地表點232個,鉆孔點209個。其中可采點362個,占總數(shù)的82.1%,不可采點79個,占總數(shù)17.9%。在儲量計算范圍內,計含礦有效斜面積1.36平方千米,有可采點302個,不可采點64個。礦厚0.13-12.74米,平均厚1.65米;全鐵含量26.70-63.05%,平均50.17%。礦層呈層狀-透鏡狀,除在蒜田屋單翼、郭嶺復向斜、煤炭沖復向斜6線東及±0米標高以下,僅局部可采,屬不穩(wěn)定型外,其余一般符合工業(yè)要求,為穩(wěn)定-較穩(wěn)定型。2)礦層厚度、品位在空間分布特征上礦層的厚度大多數(shù)分布在0.7-2.2米之間,占總數(shù)77.8%,其中1.2-2.2米占總數(shù)47.6%。全鐵品位大多數(shù)分布在45-60%之間,占總數(shù)的89.9%,其中50-55%,占總數(shù)42.5%。下礦層的厚度大多數(shù)亦分布在0.7-2.2米之間,占總數(shù)64.9%,其中0.7-1.2米占總數(shù)31.5%,全鐵品位大多數(shù)分布在45-60%之間,占總數(shù)64.4%。3)礦層厚度、品位在空間上的變化ⅰ、上礦層在烏石村復向斜:礦層在6-11線間發(fā)育較好,呈層狀分布,結構簡單,厚度、品位變化不大,屬穩(wěn)定型。共獲得質量點63個,屬地表點13個,鉆孔點50個。其中可采點59個,不可采點4個。礦厚0.49-6.40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96米。全鐵含量26.95-58.95%,一般在50-55%,平均50.13%,在11線以西,礦層多數(shù)遞變?yōu)楹F綠泥石砂巖,已無價值。在煤炭沖復向斜:礦層在(1-2)線-10線間發(fā)育較好,除局部不可采外(即6線CK31—7線ZK702之間),其余呈層狀分布,結構簡單,厚度、品位變化不大,屬穩(wěn)定型—較穩(wěn)定型。其獲得質量點234個,屬地表點92個,鉆孔點142個。其中可采點219個,不可采點15個。礦厚0.34-5.10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50米。全鐵含量31.35-59.90%。一般在50-55%,平均51.24%。礦層在(1-2)線以東及11線以西,已變薄變貧,無價值。在牛馬山-坳背山向斜:礦層在7-12線間發(fā)育較好,厚度、品位穩(wěn)定。共獲得質量點25個(其中鉆孔3個),均在可采以上。其中:牛馬山質量點13個,礦厚0.69-2.72米,平均厚1.51米,全鐵含量52.43-60.75%,平均58.27%;坳背山質量點12個,礦厚1.05-2.00米,平均厚1.39米,全鐵含量52.10-60.95%,平均57.79%。在12線西礦層略變薄變貧,共獲質量點9個,屬地表點5個,鉆孔點4個。礦厚0.80-1.85米,平均厚0.95米,全鐵含量37.63-58.35%,平均51.57%。在郭嶺復向斜:礦層主要發(fā)育于(8-9)線-11線間,呈層狀、似層狀分布,結構簡單,品位、厚度變化較小,屬比較穩(wěn)定型。共獲得質量點52個,屬地表點32個,鉆孔點20個,其中可采點47個,不可采點5個。礦厚0.37-3.26米,一般在0.7—2.20米,平均1.50米。全鐵含量34.75-60.00%,一般在50-55%,平均51.08%。礦層在(8-9)線以東及11線西,僅局部可采,無價值。綜上所述,上礦層在空間有如下變化規(guī)律:①從圈定2.51平方千米的工業(yè)礦體統(tǒng)計,礦層厚度大多數(shù)在1.2-1.7米之間,全鐵品位大多數(shù)在50-55%,品位、厚度變化較小。礦體內部出現(xiàn)4個厚度小于0.7米的不可采區(qū),5個厚度0.7-1.0米的薄值區(qū),22個厚度大于2米的厚值區(qū),多數(shù)呈北西方向零星分布,其長軸為40-180米,短軸為10-40米,組成大小不等、形狀相似的礦餅和天窗。不可采區(qū)約占礦體面積0.22%,薄值區(qū)約占0.16%,厚值區(qū)約占0.50%。從整體來看,厚度變化不大,屬層狀—似層狀。②礦體沿北北西向長約2700米,沿北東東向寬700-1800米不等。礦層沿長軸方向變化較小,沿短軸方向變化較大,即礦體中部的厚度與品位比較穩(wěn)定,向邊部逐漸變薄變貧,乃至失去工業(yè)價值。③礦層厚度與品位的變化呈正相關系,即礦層厚度大的區(qū)段一般礦石品位比較高,礦層厚度變薄的地段礦石也相應變貧。富礦主要集中于礦區(qū)中部,平均品位52.70%,占礦量89.41%;貧礦多分布礦體的東西兩則,平均品位40.78%,占礦量10.59%。全層平均品位為51.74%,因此,在開采時可視為一個富礦體。ⅱ、下礦層在烏石村復向斜:礦層主要發(fā)育于烏石村向斜北翼6-11線間,呈似層狀,厚度、品位變化不大,屬較穩(wěn)定型。共獲得質量點39個,屬地表點14個,鉆孔點25個,其中可采點31個,不可采點8個。礦厚0.34-6.42米,一般在1.7-2.2米,平均厚2.27米。全鐵含量28.00-57.80%,一般在45-50%。平均48.12%,在蒜田屋單翼,局部在8-11線間可采,計鉆孔見礦點6個,礦厚0.78-4.13米,平均厚2.25米,全鐵含量47.42-54.5%,平均50.78%。其余已遞變?yōu)楹F綠泥石砂巖。在煤炭沖復向斜:礦層主要發(fā)育于煤炭沖向斜北翼(5-6)線-10線間,礦層由北向南逐漸變薄變貧;呈似層狀,屬較穩(wěn)定型。共獲得質量點108個,屬地表點36個,鉆孔點72個,其中可采點76個,不可采點32個。礦厚0.41-12.74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68米,全鐵含量26.84-58.75%,一般在45-50%,平均47.33%。其余已變?yōu)榫G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或含鐵綠泥石砂巖,僅局部可采,一般無價值。在雷公沖復向斜:礦層在14線以東-100米標高以上,除4-7線間之CK125周圍不可采外,其余普遍發(fā)育較好。呈似層狀,屬穩(wěn)定—較穩(wěn)定型,其獲得質量點173個,屬地表點103個,鉆孔點70個,其中可采點156個,不可采點17個,礦厚0.13-4.04米,一般在0.7-1.7米,平均厚1.39米。全鐵含量26.80-59.80%,一般在45-55%,平均48.65%。在-100米標高以下及14線以西,礦層已變薄變貧無價值。在牛馬山-坳背山向斜:礦層在7-13線間發(fā)育較好,厚度、品位穩(wěn)定。共獲得質量點27個,屬地表點24個,鉆孔點3個,其中可采點25個,不可采點2個。礦厚0.21-2.97米,一般在0.7-1.7米,平均厚1.24米。全鐵含量26.70-63.05%,一般在45-55%,平均47.73%。在13線以西,礦層變薄變貧,呈透鏡狀分布,僅局部可采。在郭嶺復向斜:礦層主要發(fā)育在郭嶺向斜9-11線間,厚度、品位比較穩(wěn)定,共獲得質量點10個,屬地表點8個,鉆孔點2個,均在可采以上,礦厚0.99-2.40米,平均厚1.35米,全鐵含量34.65-56.05%,平均47.24%。此外在ZK1117及ZK1120的周圍符合工業(yè)要求,其余地段無價值。綜上所述,下礦層在1.36平方千米工業(yè)礦體內,有如下變化規(guī)律:①礦層從南到北有逐漸變薄變貧趨勢,但變化不大;②礦層厚度與品位的變化呈正相關系,厚度大的地段品位相應增高,厚度小的地段品位則低,一般品位比厚度變化較小。③工業(yè)礦體集中于礦區(qū)中心部位,向邊緣逐漸變薄變貧,乃至失去工業(yè)意義。4)礦層頂、底板特征礦區(qū)上、下礦層的標志明顯,結構簡單,礦層比較穩(wěn)定,只個別地段,見有夾矸或尖滅現(xiàn)象。5)各類礦石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其品位、厚度的關系ⅰ、各類礦石的分布規(guī)律在水平方向上:上、下礦層在礦區(qū)中心部位,以鮞狀赤鐵礦為主,綠泥鮞狀赤鐵礦次之。從礦體中心向邊緣總的變化為:含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綠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含赤鐵綠泥石砂巖過渡。ⅱ、各類礦石與礦層厚度、品位的關系礦區(qū)四種主要原生礦石,以含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石品位最高,綠泥石鮞狀赤鐵礦與含綠泥石、菱鐵礦鮞狀赤鐵礦次之,綠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最低。一般為含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石和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石,則礦層厚度大,為綠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石,則礦層厚度小。6)礦層褶皺形態(tài)特征ⅰ、褶皺同斜。各背、向斜的軸向近東西,以25°-35°角由東向西下插(傾伏),軸面傾向南,一般傾角65°左右。ⅱ、兩翼傾角相差懸殊。向斜北翼平緩,局部伴有波狀起伏,地層傾角25°-35°;南翼向南倒轉,一般倒轉角65°-75°,僅個別翼陡立(如扭帶南、牛馬山向斜)。ⅲ、兩翼礦層走向變化較大。北翼走向從東到西為N20°-40°W,南翼走向近東西。ⅳ、褶皺較緊密到緊密。在三組褶皺中,靠北的主褶皺,高與寬之比為1:2;靠南的次一級褶皺,高與寬之比為1:1。ⅴ、三級褶皺的南部常伴有2-3個次一級褶皺,而且緊密。所以在進行礦層連接時依據(jù)褶皺形態(tài)特征變化規(guī)律,以褶曲的幅寬比等條件,進行礦層連接。綜合考慮上述特征,不論在地質圖或地質剖面圖上圈連的礦層是可信的。9.5.2礦石質量特征1)礦石的礦物成分ⅰ、礦石礦物成分礦石的主要含鐵礦物有赤鐵礦、菱鐵礦、褐鐵礦,主要脈石礦物有綠泥石、石英、鮞綠泥石、白云石、電氣石、鋯石等。其他伴生組分,礦石作了18個組合分析,7個光譜分析,圍巖作了66個光譜分析。均未發(fā)現(xiàn)有可供綜合利用的元素。礦石中的可熔鐵,茶陵隊做了143個樣品分析,全鐵(TFe)與可熔鐵(SFe)之差,僅少數(shù)樣品達0.015—1.63%,說明礦石的可熔性是較好的。脈石中,(氧化鈣+氧化鎂)/(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的比值,也做了132個樣品(其中地表51個,鉆孔81個)分析,地表比值:0.026(因風化淋濾,鈣鎂流失),地下(鉆孔)比值:0.192。屬酸性礦石。礦石中的硫、磷、二氧化硅、銅、鋁、鋅、錫、砷等有害雜質,除磷含量較高外,其余均低于有害雜質的指標。ⅱ、礦石主要組分的賦存狀態(tài)及變化規(guī)律①鐵主要以鮞狀赤鐵礦賦存于礦石中,菱鐵礦少量,含量26.70-63.05%,平均50.82%,富鐵占87.34%,貧鐵占12.66%。鐵含量在垂直方向差異較小,水平方向變化較大,富鐵主要集中于2-10線間,貧鐵多數(shù)分布于礦區(qū)邊部。②硫在礦石中,以有機硫為主,分散硫為次,含量0.009-0.951%,平均0.0374%,屬低硫礦石。③磷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勻,以磷灰石為主,膠磷礦次之,含量0.08-1.20%,平均0.4668%,屬高磷礦石。磷在水平方向,無明顯規(guī)律可尋。它與硫表現(xiàn)為不甚明顯的負相關系。2)礦石的化學成分、賦存狀態(tài)及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TFe≥30%,965個樣的基本分析,18個樣的組合分析及126個單樣全分析的資料統(tǒng)計,礦石的主要有益、有害成分及含量如下表。礦石化學成分含量統(tǒng)計表含含量(%)元素富礦貧礦全區(qū)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有益成分全鐵(TFe)63.054552.39453041.1650.82錳(Mn)0.4660.030.15440.40910.0930.2630.1935三氧化二鉻(Cr2O3)0.0180.0030.00650.0170.0040.009870.0077鎳(Ni)0.0080.0030.00480.0050.0040.00450.0048鈷(Co)0.0040.0030.00370.0040.0030.00350.0037釩(V)0.470.0280.06540.0460.0210.0380.0594二氧化鈦(TiO2)0.510.18160.29240.900.03640.31480.298有害雜質硫(S)0.770.0090.02990.9510.010.06550.0374磷(P)1.200.080.48711.050.080.39030.4668砷(As)0.0030.000490.001890.00190.00190.00190.0019鉛(Pb)0.0030.0030.0030.003鋅(Zn)0.0850.010.03140.0314錫(Sn)0.0070.0010.0020.002銅(Cu)0.0250.0010.00490.0049造渣物質二氧化硅(SiO2)24.364.628.7331.0414.0320.929.54三氧化二鋁(Al2O3)9.051.095.179.894.066.7075.4354氧化鈣(CaO)3.170.0540.87882.9230.050.9830.9012氧化鎂(MgO)3.370.020.4837150.5226氧化鉀(K2O)20.12氧化鈉(Na2O)0.010.010.010.013)礦石結構、構造及其特征ⅰ、含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礦石,赤鐵礦含量85-95%,綠泥石1-5%,呈鮞狀結構,塊狀構造。鮞粒呈橢圓狀,少數(shù)呈圓形,往往長軸具定向排列,粒徑為0.12-0.34毫米,鮞粒由同心環(huán)狀赤鐵礦組成,一般無核心,少數(shù)由石英細砂、粉砂、電氣石、鋯石或泥質組成核心。雜質有綠泥石、菱鐵礦、白云石、鮞綠泥石等,充填于赤鐵礦間隙。礦石全鐵含量達50-55%,占礦石量45%左右,主要分布在2-10線間的上礦層中,在下礦層僅局部地段出現(xiàn)。ⅱ、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礦石:赤鐵礦含量75-80%,綠泥石10-15%,碳酸鹽、鮞綠泥石、石英、電氣石等少量。呈鮞狀結構,塊狀構造。鮞粒呈橢圓形,長軸定向排列,粒徑0.25-0.6毫米,主要由赤鐵礦組成,少數(shù)由赤鐵礦與鮞綠泥石呈同心環(huán)狀互層組成,多至3-4層。綠泥石及石英、電氣石分布于鮞粒間隙。礦石全鐵含量達45-50%,占礦石量40%左右。主要分布于牛馬山、坳背山向斜及龍山、烏石山背斜傾伏的下礦層中。ⅲ、綠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礦石:赤鐵礦含量45-75%,石英碎屑10-30%,綠泥石10-20%,鮞綠泥石1-5%,菱鐵礦、電氣石等微量。呈粉砂鮞狀結構,塊狀構造。鮞粒主要由赤鐵礦組成,呈橢球狀,粒徑0.25-1.0毫米。綠泥石及石英碎屑(往往有一定量的褐鐵礦)分布于鮞粒間隙,呈膠結物出現(xiàn),但往往還可以聚集成綠泥石粉砂巖團塊分布,亦即前人報告中所稱“砂包體”。鮞綠泥石單獨組成鮞?;蚺c赤鐵礦互層組成鮞粒。礦石全鐵含量30-40%,占礦石量10%左右。主要分布于雷公沖向斜1線東之上、下礦層,煤炭沖向斜5線東之下礦層及11線西深部的上、下礦層中。ⅳ、含綠泥石、菱鐵礦鮞狀赤鐵礦礦石:赤鐵礦70-75%,菱鐵礦5-10%,綠泥石5-10%,有的含少量鮞綠泥石、石英等雜質。呈鮞狀結構、塊狀構造,鮞粒由赤鐵礦及少量菱鐵礦組成,粒徑0.1-0.25毫米。礦石全鐵含量在35-40%,局部分布于礦層的頂部。ⅴ、褐鐵礦礦石:由各種含鐵礦物及各類礦石風化淋濾作用形成。呈致密塊狀、膠狀或網狀。僅在構造發(fā)育地段及地表零星分布。4)礦石類型礦石自然類型的劃分:按礦石中含鐵礦物的組分及含量,將礦石劃分為赤鐵礦礦石和褐鐵礦礦石兩種自然類型;按各類型礦石中的次要礦物組分、結構不同和風化程度,又可劃分出五個亞類。礦石工業(yè)類型劃分:礦石工業(yè)類型劃分及其分布表礦石工業(yè)類型礦石自然類型TFe(%)S(%)P(%)SiO2(%)自熔比占儲量(%)分布地段酸性高磷低硫富鐵赤鐵礦石含綠石鮞狀赤鐵礦石52.390.02990.48718.730.19287.34礦體中心部位綠泥石鮞狀赤鐵礦石含綠泥石、菱鐵鮞狀赤鐵礦石酸性高磷低硫貧鐵赤鐵礦石綠泥石、粉砂質鮞狀赤鐵礦石41.160.06550.390320.920.19212.66礦體邊緣部位9.7礦石選冶技術性能9.7.1礦石性質1)礦石性質烏石山鐵礦屬寧鄉(xiāng)式鐵礦床,礦石自然類型為原生沉積赤鐵礦和次生氧化褐鐵礦,礦石工業(yè)類型按礦物成分劃分為兩種類型,即酸性高磷低硫富鐵赤鐵礦和酸性高磷低硫貧鐵赤鐵礦,全鐵品位大多數(shù)在45%以上,平均品位51%,礦石致密堅硬,硬度f=8-12,礦石比重3.8,假比重2.5,礦石軟化系數(shù)0.87-0.93。2)礦石的處理礦山對出窿的礦石經洗泥進入老虎口破碎,剔除廢石,然后分級破碎過篩,符合入爐塊礦要求的礦石按小于30mm-大于10mm,小于10mm二級分別將運儲礦場平鋪取樣化驗,作為中和配礦的依據(jù)。為降低全鐵中的磷的含量,減少對磷的特殊處理,將分級好的礦石進行分類銷售,冶煉時按比例與低磷礦石搭配入爐。9.7.2礦石選礦工藝指標及工藝流程1)工藝指標烏石山鐵礦自礦山開采以來已形成了成熟的選礦流程,礦石加工入選品位全鐵大于46%,有害元素:硫平均0.037%,磷平均0.47%,經選礦后可生產全鐵52-53.5%的成品鐵塊礦,尾礦全鐵品位,廢石全鐵品位17%,螺旋溢流全鐵品位20%,選礦回收率97%,年產成品鐵塊礦18萬噸。2)礦石工業(yè)利用與選礦流程該礦床為單一富鐵赤鐵礦礦石,礦石與圍巖界線明顯,礦層中夾石較少,礦石品位較為穩(wěn)定,礦山目前已形成成熟的選礦生產工藝流程,采用二段一閉路選礦流程,所生產的成品鐵塊礦粒度為小于30mm-大于10mm和小于10mm兩級,全鐵品位在52-53.5%之間,回收率97%,S、P有害元素控制在0.037和0.47以下的工業(yè)礦石,其選礦工藝流程見下圖。原礦原礦脫泥、手選脫泥、手選粗破碎粗破碎手選手選細破碎二次篩分細破碎二次篩分小于30mm—小于30mm—大于10mm小于10mm選礦流程圖9.8礦床開采技術條件9.8.1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礦區(qū)為低山丘陵地形,東部低山區(qū)略呈南北向延伸,由泥盆系上統(tǒng)碎屑巖組成構造—剝蝕地形;西部為波狀起伏的低山丘陵崗埠區(qū),由白堊系砂礫巖組成剝蝕—堆積地形。海拔標高146.2-457.10米,最大比高311米,當?shù)刈畹颓治g基準面為+160米。區(qū)內無大河流,僅有高溪河及二支流,分別于高溪村及蔣家村匯合。高溪河由南而北流經礦區(qū)南西側白堊系之上,僅南端切割了棋子橋組,郭嶺村以北切割了大節(jié)湖組。礦區(qū)南端最高洪水位標高171.69米(高溪村)。目前,礦山主要采區(qū)礦體分布在180米至-100米標高,地表水系不發(fā)育,溪流流量不大,受季節(jié)變化,水位暴漲暴落。礦區(qū)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坑充水很小,可自然排水;以下礦層間接頂板大節(jié)湖組含水性較弱,只有在礦區(qū)南緣局部地段含水性較強,該區(qū)仍屬以巖溶溶蝕裂隙含水層為主,頂板間接充水,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中等復雜類型。9.8.2礦區(qū)工程地質條件影響礦床開采的工程地質條件因素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巖層的巖性特征、產狀、構造(斷層),其次是裂隙發(fā)育程度、風化程度,以及與地形、地下水的聯(lián)系等。礦區(qū)地表淺部礦體主要進行露天開采,深部采用平硐、斜井開采,通過礦山調查,將開采后露采礦坑及坑道的工程地質條件變化分析如下:1)露采ⅰ、上、下礦層與其間夾石層和下層礦直接底板綠泥石砂巖,及井沖段的中厚層狀石英砂巖,巖性都較堅硬,與產狀關系不大,視情況坡角可放至70°-90°,坡高10-20米,即可保證安全,又使邊坡穩(wěn)定。ⅱ、上礦層直、間接頂板為薄層粉砂巖、細砂巖,巖石比較軟弱,風化厲害并夾有泥巖和受擠壓的細粉砂巖等軟巖層,所以露采時應根據(jù)巖層傾向與山體坡向來考慮邊坡角,順向易發(fā)生層面滑脫崩塌,反向邊坡相對穩(wěn)定,穩(wěn)定邊坡角一般40°-45°,最大53°,但也應考慮節(jié)理裂隙松散呈碎塊狀崩落現(xiàn)象的防治。同樣巖層走向與山體坡向走向斜交、斜交夾角越小,其穩(wěn)定邊坡角基本與順向坡相似,斜交夾角越大,穩(wěn)定坡角越大,當兩者走向直交時,穩(wěn)定坡角近似于反向坡坡角。ⅲ、當邊坡走向與山脊山坡走向一致,且邊坡位于山腰時,受邊坡上緣山體壓力影響,穩(wěn)定邊坡角要偏小,反之邊坡走向與山脊山坡走向垂直,邊坡位于山脊附近,因邊坡上緣山體壓力減輕,穩(wěn)定邊坡角一般可增大。ⅳ、第四系殘坡積的碎石亞砂土及亞粘土碎石層,一般膠結性尚好,除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帶外,一般穩(wěn)定邊坡角在40°-45°。2)坑道ⅰ、據(jù)坑道觀測,上礦層的直接頂板厚度薄,其穩(wěn)定性取決于間接頂板,而間接頂板為一套薄層狀的松軟巖石組成,并夾兩層泥巖或受擠壓破碎的粉砂巖構成的軟弱夾層,吸水度大,軟化系數(shù)小,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垂直抗壓強度小,穩(wěn)固性較差,坑道頂板崩塌拱高度超過直接頂板綠泥石砂巖的厚度,進入或接近軟弱夾層,會引起頂板產生流動性崩塌,由于坑道頂上最大崩塌拱范圍內的巖層失去靜力平衡,其重力作用于坑道支護架上。因此要求礦山在坑內采礦活動中加強對礦層頂板軟弱巖層及時監(jiān)測,及時跟進加密支護等其它措施,防治因流動性崩落和坑頂陷落事故的發(fā)生。ⅱ、當?shù)V層開采后,開采系統(tǒng)坑道頂板巖石發(fā)生應力變形,造成采空區(qū)上方巖層發(fā)生下沉,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塌陷帶,這些塌陷帶受限于不同的時空、不同高度、不同應力作用,第一期為不規(guī)則塌陷帶,一般高度為10米,第二期因張應力作用,產生破裂凹陷,一般高度為20米,第三期為壓應力作用,產生凹陷,一般高度為10米,三期高度為40米。因此對采空區(qū)礦山應進行廢石回填,坑道封閉等措施,并進行實時監(jiān)測。ⅲ、坑道中的上、下礦層夾層不甚穩(wěn)定,厚度變化較大,所見厚度一般為1.4-3米,最厚者達9.71米,坑內局部尖滅消失,給坑內采礦造成困難,因此采礦時應研究合理可行辦法即保證開采安全,又充分利用鐵礦資源。ⅳ、在烏石村向斜南部7-10線間,第四系沖積層覆蓋下的大節(jié)湖灰?guī)r淺部為含水較富的巖溶含水層,此外距離高溪河近,礦層頂板相對隔水層厚度又小于40米,開采頂板塌陷時將導致大節(jié)湖灰?guī)r巖溶水涌入礦坑,同時將通過上覆第四系砂礫巖含水層溝通高溪河水,對開采造成威脅,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綜上所述,礦區(qū)礦層、礦層底板穩(wěn)固性較好,頂板穩(wěn)固性中等-較差,該區(qū)工程地質條件屬以層狀巖類為主中等復雜程度的礦床類型。9.8.3環(huán)境地質條件1)污水的排放與處理:礦床開采時,從礦坑排出的礦坑水和選礦排出的廢水,應通過永久性的排水溝和貯水池進行沉淀排放,避免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污染,同時對選礦廠的廢水,采用物理法和化學法分離污水主要懸浮固體狀態(tài)的污染物質,通過漂白粉漂白水質達到標準后進行循環(huán)利用或排放。2)廢石、廢渣的排放與處理廢石、廢渣的排放是礦山開采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廢石、廢渣的排放除選擇合理的場地外,還應建設堅固、結實永久性的具有剝、采、選廢石、廢渣相適宜容量的廢石、廢渣庫。避免山洪爆發(fā)等一些不確定因素的破壞、沖垮造成泥石流等災害淹沒村莊和農田。3)粉塵、廢氣治理4)噪音控制礦山地處深山老林,居民甚少,噪音對環(huán)境和居民影響很小,只需部分通風設備和對產生噪音的機械進行隔聲材料密封或裝設消音材料,對操作人員配置耳罩等。5)土地復墾與綠化礦山開采,要充分利用當?shù)赝恋刭Y源,進行有計劃的安排,在礦山設計方案、礦山開采工作過程中,要做到開采完一段,復墾種植、綠化完一段,開采結束,礦山對各工業(yè)場地進行復墾種植、綠化,恢復到原有土地利用狀態(tài)。廢石場應及時平整及時綠化。從而降低對森林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6)礦山生產、停采和閉坑對造成的地質災害處理礦山在生產期、停采或閉坑時造成的地質災害問題,應及時邀請有關部門進行實地論證,并提出合理處理措施,以達到礦山生產、停采和閉坑的環(huán)保要求標準。綜上所述,礦區(qū)的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中等、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地質環(huán)境質量良好,環(huán)境地質條件簡單,該區(qū)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屬Ⅱ-4類型礦床。9.9礦山開發(fā)歷史及現(xiàn)狀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建礦初期由沈陽鋁鎂設計院進行了礦山開采設計,根據(jù)資源儲量分布特征,將礦山開采劃分為三個階段;首期為露天開采,第二期為平硐開采,第三期為豎井開采。露天開采設計主要針對+180米以上標高可露采礦體,由于各種原因,礦山建礦后前十年,礦山采礦時停時采,產量極不穩(wěn)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礦山生產基本進入正常狀態(tài),1991年礦山露天開采主礦體接近尾聲。為接替礦山產能,由江西冶金設計院進行礦山二期平硐開采的初步設計,設計開采為+180米以上礦體。1995年初礦山露采工作全面結束,為解決礦山露天無礦可采,平硐開采能力逐年遞減的狀況,1998年3月由江西烏石山礦業(yè)有限公司又進行了礦區(qū)龍山、禁沖等斜井工程設計建設,設計開采標高+180米至+80米之間礦體,并于2000年初斜井工程建設完畢,并投入生產。自礦山開采至2015年12月31日,估算采空區(qū)資源計量為1101.4萬噸,其中2006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消耗資源儲量289.92萬噸,其中采出礦石量214.17萬噸,損失礦石量75.75萬噸。礦山自2006年以來統(tǒng)計采出礦石量、損失礦石量、平均損失率、采礦平均回采率、礦石貧化率見下表。礦山近年礦石采出量、損失量、回采率、貧化率、選礦回收率年份礦石采出量(萬噸)損失量(萬噸)平均損失率(%)平均回采率(%)貧化率(%)2006年1-9月16.284.9123.1776.8382006年10-12月5.421.6323.1776.8382007年22.306.7323.1776.8382008年22.306.7323.1776.838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