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通史概要》教學大綱一、基本信息課程名稱中國通史概要課程編號B2480100英文名稱OutlineofGeheralHistoryofChina課程類型理論課總學時32課內學時32課外學時0實驗學時0學分2先修課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適用對象大二、大三學生開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課程負責人張少鵬課程簡介(200字左右)本課程的教學始終把握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發(fā)展的淵源脈絡,尤其把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周期性規(guī)律,突出中華文明在充分吸取少數(shù)民族文明或外來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幾次發(fā)展高峰,如周公在融合殷周文明的基礎上“制禮作樂”而創(chuàng)立宗法封建制;董仲舒在秦漢之際的郡縣制基礎上融合儒、道、陰陽五行等學說而創(chuàng)法“天人合一”模式,以在意識形態(tài)上統(tǒng)整社會秩序;朱熹在貴族勢微、士大夫階級日益成為社會支配力量的情況下,為實現(xiàn)社會控制,在思想上援佛入儒,既保證本來民族之地位,又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明,最終奠定宋代理學之規(guī)模;朱熹之理學世界的建構目的在統(tǒng)御社會日常秩序,其最終內化為人們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中經元代,而在明代才定型。清承明制,繼續(xù)用理學掌控士人和民眾。由此,宋代實開中國近世之局。然而,隨著西力東漸,中國社會日被侵蝕,中華民族在衰靡之際,雖遭列強欺凌。但也復獲重整之機。由此,在耶教先鋒引導入華的西方文明的刺激下,中華文明如果能夠汲取其精華,舍棄其糟粕,必將引來民族之偉大復興的時刻。殷道不遠,可以為鑒。本課程主要就是圍繞這四大高峰,探求其前因后果及來龍去脈,以鋪陳中華幾千年歷史之跌蕩起伏的偉大歷程。二、教學目標及任務(一)使學生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發(fā)展的大致脈絡;(二)使學生能夠注意到中國幾千年歷史之發(fā)展呈現(xiàn)波浪起伏,雖不脫“循環(huán)”之癥,但也見螺旋上升之勢;(三)使學生懂得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原因在于中華民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是在不斷汲取其他少數(shù)民族所創(chuàng)造之文明的基礎上茁壯成長的;(四)使學生在了解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鑒往知來,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三、學時分配以表格方式說明各章節(jié)的學時分配,表格如下:教學課時分配周次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課時分配課時合計講課實驗實踐1緒論講課22第一章講課23第二章講課24第三章講課25-6第四章講課47-8第五章講課49-10第六章講課411-12第七章講課413第八章講課214-15第九章講課416第十章講課2四、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以“章”為單位說明本章的教學目的、主要內容,各章相應的重點、難點,參考文獻和思考題。各章節(jié)格式如下:緒論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李澤厚“儒學四期”說提出的背景及觀念限制。第二,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四期”說的分期依據(jù)及其意義。教學內容:第一,李澤厚“儒學四期”說述評第二,中國文化四期說論綱教學重點:中國文化四期說論綱教學難點:李澤厚“儒學四期”說述評參考文獻: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已卯五說》,三聯(lián)書店,2008年。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九州出版社,2018年。思考題:1.試述李澤厚“儒學四期”說的提出背景及其觀念限制。2.試述“中國文化四期說”。第一節(jié)李澤厚“儒學四期”說述評1.批判“儒學三期”說2.凸顯董仲舒3.“周孔”抑或“孔孟”4.現(xiàn)代儒學建構第二節(jié)中國文化四期說論綱1.周公的“制禮作樂”2.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宇宙圖式3.朱熹的宋學建構4.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第一章從史前時代到信史時代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起源及其主要特點。第二,使學生了解殷周關系的實質。教學內容:第一,中國文化的起源及其主要特點。第二,夏商文明的基本內容及其主要特色。第三,殷周關系的實質。教學重點:中國文化的起源及其主要特點。教學難點:殷周關系的實質。參考文獻:孫慶偉:《追跡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中華書局,2018年。思考題:1.中國文化是怎樣起源的?2.殷周關系的實質是什么?第一節(jié)中國文明的誕生1.舊石器時代2.新石器時代3.堯舜禹“禪讓”第二節(jié)燦爛的殷商文明1.殷商世系2.殷商遺址3.殷商文明第三節(jié)殷周關系1.周的崛起2.武王伐紂3.紂王形象的“妖魔化”第二章封建制度的興衰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周初的“封建”及先秦五服制的形成。第二,使學生了解宗法封建制轉變到皇帝郡縣制的過程。第三,使學生了解先秦諸子學的譜系。教學內容:第一,周初的“封建”與先秦五服制的形成。第二,宗法封建制轉變到皇帝郡縣制的過程。第三,先秦諸子學的譜系。教學重點:先秦五服制的形成及其意義。教學難點:宗法封建制轉變到皇帝郡縣制的歷史過程。參考文獻:許倬云:《西周史》(增訂本),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中華書局,2010年。思考題:1.簡述先秦五服制的形成及其意義。2.試述宗法封建制轉變到皇帝郡縣制的歷史過程。第一節(jié)周初的封建1.武王和周公的三期“封建”2.周公的“制禮作樂”3.先秦五服制與天下共主治理秩序的形成第二節(jié)由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轉變1.春秋五霸2.戰(zhàn)國七雄3.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第三節(jié)禮崩樂壞下的“百家爭鳴”1.從王官學到諸子學 2.孔子與六經3.墨家、道家、法家第三章秦帝國的“曇花一現(xiàn)”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秦帝國的興衰及其原因。第二,使學生了解楚漢之爭的過程并從中獲得歷史啟迪。教學內容:第一,秦帝國的興衰。第二,楚漢之爭的過程。教學重點:秦帝國的興衰教學難點:楚漢之爭的歷史啟迪參考文獻:林劍鳴:《秦史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李開元:《秦崩楚亡》(全二冊),三聯(lián)書店,2015年。思考題:1.秦帝國統(tǒng)治短暫的原因是什么?2.劉邦為什么最后能夠打敗項羽?第一節(jié)秦帝國的統(tǒng)一1.秦的崛起2.統(tǒng)一六國第二節(jié)秦帝國的覆滅1.秦帝國的統(tǒng)治2.秦帝國的覆亡第三節(jié)楚漢之爭1.“破釜沉舟”2.“四面楚歌”第四章漢帝國的盛衰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西漢初年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內容及意義。第二,使學生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質。第三,使學生了解王莽失政的原因及其啟示。教學內容:第一,西漢初年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內容與意義。第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質。第三,王莽失政的原因及其啟示。第四,東漢士族門第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五,佛教東傳的經緯及其當代啟示。教學重點:漢代綿延四百年的歷史經驗及其國家治理智慧。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質。參考文獻:錢穆:《秦漢史》,九州出版社,2015年。呂思勉:《秦漢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思考題:1.簡述西漢初年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內容及意義。2.試述東漢士族門第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第一節(jié)休養(yǎng)生息的時代1.劉邦建漢2.文景之治第二節(ji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1.漢武帝主政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漢武帝的拓邊與外交第三節(jié)王莽篡漢與劉歆“改制”1.王莽篡漢2.劉歆“改制”3.王莽失政第四節(jié)東漢士族門第之興與黨錮之獄1.劉秀興漢2.東漢的士族門第3.黨錮之獄第五節(jié)邊疆諸族的興衰與佛教東傳1.邊疆諸族的興衰2.佛教東傳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對峙分合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的大事分合。第二,使學生了解五胡亂華以后北方民族融合的情況。教學內容:第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事分合第二,五胡亂華以后北方民族的融合第三,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教學重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事分合教學難點:五胡亂華以后北方民族的融合參考文獻: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2015年。思考題:1.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事分合。2.簡述五胡亂華以后北方民族融合的情況。第一節(jié)“孟德三令”與司馬篡魏1.孟德三令2.司馬篡魏第二節(jié)五胡亂華與晉室南渡1.五胡亂華2.晉室南渡第三節(jié)孝文遷都與胡漢分合1.孝文遷都2.胡漢分合第四節(jié)南朝勢遞與北朝制遷1.南朝勢遞2.背朝制遷第五節(jié)佛道沖突與佛學華化1.佛道沖突2.佛學華化第六章隋唐帝國的盛衰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唐代興衰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后果。第二,使學生了解隋唐時期科舉制得以推廣的原因。教學內容:第一,隋唐制度三源。第二,貞觀之治。第三,安史之亂第四,藩鎮(zhèn)割據(jù)第五,牛李黨爭教學難點:唐代盛衰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后果。教學難點:隋唐時期科舉制得以推廣的原因。參考文獻: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lián)書店,2001年。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思考題:1.隋唐時期科舉制得以推廣的原因是什么?2.唐代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第一節(jié)隋唐制度三源1.南朝梁陳之源2.東魏北齊之源3.西魏北周之源第二節(jié)煬帝昏亂與唐室一統(tǒng)1.煬帝昏亂2.唐室一統(tǒng)3.貞觀之治第三節(jié)武周代唐與寒族勢興1.武周代唐2.寒族勢興第四節(jié)安史之亂與藩鎮(zhèn)割據(jù)1.開元盛世2.安史之亂3.藩鎮(zhèn)割據(jù)第五節(jié)閹黨勢嬗與牛李黨爭1.閹黨勢嬗2.牛李黨爭3.黃巢起義第七章遼宋金的對峙與嬗遞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遼宋金的對峙與互動形勢。第二,使學生了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第三,使學生了解程朱理學的主要內涵。教學內容:第一,遼宋金的對峙與互動。第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與失敗的原因。第三,南宋的“國是”與四帝“內禪”。第四,程朱理學的主要內涵。重點難點:第一,遼宋金的對峙與互動。第二,南宋的“國是”與四帝“內禪”。參考文獻:《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三聯(lián)書店,2004年。思考題:1.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2.程朱理學的主要內涵是什么?第一節(jié)五代十國與宋室大統(tǒng)1.五代十國2.陳橋兵變3.宋室大統(tǒng)第二節(jié)宋遼和戰(zhàn)與宋夏關系1.宋遼和戰(zhàn)2.宋夏關系第三節(jié)變法自強與汴洛黨爭1.慶歷新政2.王安石變法3.汴洛黨爭第四節(jié)宋金和睦與南宋偏安1.宋金和睦2.南宋“國是”3.高、孝、光、寧四帝“內禪”援佛入儒與理學建統(tǒng)1.援佛入儒2.理學建統(tǒng)第八章元帝國的政治與社會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元帝國的崛起與統(tǒng)一的情況。第二,使學生了解元帝國覆亡的歷史原因。教學內容:第一,元帝國的崛起與統(tǒng)一第二,元帝國的政治與社會教學重點:元帝國的崛起與統(tǒng)一。教學難點:元帝國覆亡的歷史原因。參考文獻: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下),中華書局,2007年。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戰(zhàn):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周俊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思考題:1.元帝國的政治舉措有哪些?2.元帝國覆亡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節(jié)蒙古的西征與南進1.蒙古的崛起2.蒙古的西征3.蒙古的南進第二節(jié)元帝國的統(tǒng)一與政治1.元帝國的統(tǒng)一2.元帝國的政治第三節(jié)元帝國的社會與覆亡1.元帝國的社會2.元帝國的覆亡第九章明朝勢變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朱元璋治國理政措施的利弊得失。第二,使學生了解晚明大變局的進程及其歷史啟示。教學內容:第一,朱元璋治國理政的措施。第二,永樂帝遷都北京的意義及啟示。第三,晚明大變局的進程。教學重點:朱元璋治國理政的措施。教學難點:晚明大變局的進程及其歷史啟示。參考文獻:吳晗:《朱元璋傳》,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樊樹志:《晚明大變局》,中華書局,2015年。思考題:1.朱元璋治國理政措施的利弊得失是什么?2.試述晚明大變局。第一節(jié)明太祖朱元璋治國理政1.朱元璋建立明朝2.朱元璋的國家治理舉措3.朱元璋治國理政措施的利弊得失第二節(jié)靖難之變與都城北遷1.靖難之變2.都城北遷3.《永樂大典》第三節(jié)晚明大變局1.嘉靖當政2.張居正改革3.閹宦弄權4.東林黨運動第四節(jié)陽明講會與耶教東侵1.陽明講會2.耶教東侵第十章清朝盛衰教學目的:第一,使學生了解“清承明制”的主要原因。第二,使學生了解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xiàn)。第三,使學生了解清代人口爆炸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關系。教學內容:第一,“清承明制”的原因。第二,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xiàn)。第三,清代人口爆炸與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關系。教學重點: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xiàn)。教學難點:清代人口爆炸與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關系。參考文獻:魏斐德:《洪業(yè)——清朝開國史》,陳蘇鎮(zhèn)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何炳棣:《明初以將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中華書局,2017年。思考題:1.簡述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xiàn)。2.試述清代人口爆炸與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起源的關系。第一節(jié)清軍入關與“清承明制”1.清軍入關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