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_第1頁
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_第2頁
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_第3頁
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_第4頁
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泰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侯彥平編輯鮑叔牙(生卒不詳)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zhèn)鮑莊)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伙經(jīng)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想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绷禄荩ㄉ洳辉敚┱故?,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國大夫,曾為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zhèn)西柳村),遂姓柳氏,謚號惠,稱柳下惠。他博文達理,外和內(nèi)介,以善于講究禮節(jié)著稱于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稱贊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稱?!盾髯印ご舐浴愤€記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于是后人將其譽為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柳下村北,緊瀕汶水,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護,至清代,墓猶高如山陵,俗稱“王墳”。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圣故里”、“柳下書堂”古碑依在。柳下跖(生卒不詳)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zhèn)西柳村)人?!磅拧?,本指赤腳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孔子勸他效法“圣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贊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薄妒酚洝分蟹Q“其徒頌義無窮”。據(jù)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師曠(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xiāng)北師村)人,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兇,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結(jié)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卒后葬于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左丘明(約前540~前452)魯國都君莊(今肥城市石橫鎮(zhèn)衡魚村)人,春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著有《左傳》、《國語》,前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后者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均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孔子視左丘明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左丘明病世后,人們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并代有修葺。鐘離春(生卒不詳)戰(zhàn)國時無鹽邑(今東平縣)人,著名才女。她關注國家大事,曾當面指出齊宣王政治上的“四失”。宣王聽了非常感動,當即讓她坐車入宮,拜為無鹽君,立為后.宣王據(jù)其言拆漸臺、罷女樂、退謅諛、納忠言、選兵馬,用田嬰為相國,以鄒人孟軻為上賓,齊國從此成為強國。劉楨(186~217)字公干,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五言詩頗負盛名,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征召,為丞相掾?qū)?行文才思雋銳。與曹植齊名,性格倔強。曹丕舉行宴會,因“犯”禮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獄。后復起用為吏。不久染瘟疫病逝。后人將劉楨、曹植并舉,稱為“曹劉”.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新泰地名來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晉武帝所改。羊祜出生顯貴,265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拜為尚書右仆射、衛(wèi)將軍、都督,管理荊州軍事,墾田積糧深得百姓擁護,遠近人皆來歸降.他不居功,拒絕晉升,曾上奏著名的《讓開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中贊其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僧朗(生卒不詳)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傳入者,北朝高僧。前秦苻堅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傳經(jīng),“孜孜訓誘,勞不知倦",在泰山地區(qū)影響很大.在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他創(chuàng)立了海岱間第一座佛廟,后寺廟改稱靈巖寺,成為唐宋間國內(nèi)四大名剎之一。朗公寺的開拓,一度帶來泰山佛教的興盛,谷山玉泉寺、神寶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后期相繼建立。程咬金(?~665)又改名知節(jié),唐初濟州東阿(今東平縣斑鳩店鎮(zhèn))人,隋唐時著名將領。程咬金為滅隋興唐,屢建偉功,其故事被采入《響馬傳》、《說唐全傳》、《隋唐演義》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跡》載東平縣斑鳩店鎮(zhèn)有程盧公衣冠冢.斑鳩店村還有程咬金廟,廟前楹柱鐫聯(lián)云:“偕叔寶翼秦王,懸甲軍摧鋒陷陣冠諸將;先世南次公僅,凌煙閣圖功畫像照千秋。"梁灝(962~1004)字太素,鄆州須城(今東平縣州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雍熙二年(985)中狀元。他關心國事,曾作《聽政箴》獻給真宗皇帝。北遼興兵犯境時,灝主張“明賞罰,斬懦將,重用武勇謀略之士”,很受好評。灝有吏才,每進朝奏對,詞辯明敏,真宗非常贊賞。景德元年(1004)病卒.有文集十五卷.梁固(985~1019)字仲堅,梁灝子.自幼好學,曾著《漢春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狀元,后人稱頌梁灝、梁固父子狀元,在東平州城建有“父子狀元”坊。梁固有吏才,馬元方主掌三司,辦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斷案,因判案公正,當時被稱為“平審”.年三十四歲病卒。有文集十卷.錢乙(1035~1117)字仲陽,宋代東平郡(今東平縣)人,宋代著名兒科醫(yī)學家。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惜已失傳。其弟子閻季忠搜集錢乙論述、醫(yī)案、處方及各種資料,于公元1119年整理編輯而成《小兒藥證直訣》。該書比歐州最早出版的兒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錢乙對兒科醫(yī)學貢獻卓著,后人稱其為“兒科之圣”.黨懷英(1134~1211)字世杰,號竹溪,祖籍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后隨父遷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岳區(qū)鄧家莊)。金代文學家、書法家。著有《竹溪集》(30卷)、《鐘鼎集韻》,《竹溪集》已佚。黨懷英入仕前隱居徂徠山,筑竹溪庵,讀書吟詩.現(xiàn)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有其篆書“竹溪”二字石刻。他還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當時泰山一帶碑刻多出其手筆?,F(xiàn)存碑刻如岱廟“金重修東岳廟碑”的篆書題額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為懷英手跡.大安三年(1211年)卒,葬于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岳區(qū)北集坡鄉(xiāng)西旺村),享年七十八歲,謚號文獻。張志純(1220~1316)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東岳廟住持;元中統(tǒng)三年(1216),被宣授為東岳提點監(jiān)修官,兼東路道教都提點;后又策劃監(jiān)修泰山南天門工程。他喜愛詩詞,是當時著名詩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詩篇謳歌了東岳泰山的秀麗風光。晚年,上書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獲準,未峻即逝。王禎(生卒年不詳)字伯善,東平人,元代農(nóng)學家及木活字印刷術的創(chuàng)造者。曾任泰安州教授,重視教育事業(yè).著有37卷農(nóng)學巨著——《農(nóng)書》(現(xiàn)存36卷),該書是一部從全國范圍總結(ji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農(nóng)書,分三部分(《農(nóng)桑通訣》、《百谷譜》、《農(nóng)器圖譜》),于皇慶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樂大典》)。印刷《農(nóng)書》時創(chuàng)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一百部;又創(chuàng)造轉(zhuǎn)輪排字盤,活字以韻排列,排版時轉(zhuǎn)動輪盤,以字就人,極方便。還撰寫了《造活字印書法》,繪制《活字板韻輸圖》附載《農(nóng)書》內(nèi),成為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此外,對冶煉技術也有發(fā)明創(chuàng)新。善篆書、善詩文,著有《農(nóng)務集》。蕭大亨(1531~1612)字夏卿,號岳峰。祖籍肥城安駕莊鎮(zhèn)夏輝村,后隨父遷居泰安州放城(今新泰市放城).著有《岳峰蕭公奏議》、《夷俗記》等書.隆慶六年(1572),蕭大亨因念母上書請歸養(yǎng),五百里外聞母病歿,披發(fā)赤足,徒步日行百余里奔喪,居喪盡哀,內(nèi)外稱孝.蕭大亨重視保護泰山名勝古跡,泰山道士昝復明在凌漢峰下建三陽庵,蕭大亨為其撰碑記,今碑石猶存。他還主持移建了岱東四陽庵,為岱陰碧峰寺撰立《重修佛殿碑記》。在他為《泰安州志》題的序中,對泰山歷史文化給予高度稱譽。萬歷四十年(1612)卒。明神宗敕令在岱陽金牛山下為其建墓,今石坊、石儀、石表尚存。蕭協(xié)中(?~1644)字公黼,蕭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學者。他自幼工于詩賦,十八歲時因作《綠遠樓賦》而蜚聲文壇,后以父蔭入仕。崇禎末年,致仕還鄉(xiāng),寓居泰安城醞檀園,致力于泰山地理風物的研究。甲申,泰安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協(xié)中投井自殺.著有《醞檀集》、《泰山小史》等書.其中,《泰山小史》“以名勝為綱,每目敘其大略,詞簡意賅”,收入泰山名勝及名人150余條,每條之下,均作題詠,而且書中記錄了一些泰山史料如半山亭秦篆等,對泰山史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泰山五賢孫復(992~1057)字明復,北宋初學者,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講學,世稱泰山先生.魯人自石介而下,皆師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稱孫復道德經(jīng)術宜在朝廷,于是由布衣拜秘書郎、國子監(jiān)直講,累官至殿中丞。孫復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fā)微》12卷。與石介、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以繼承儒家道統(tǒng)自居,排斥佛老,抨擊禍福報應學說.嘉佑二年(1057)卒,葬于東平。歐陽修作《孫明復先生墓志銘》。舊志載,孫復還著有《睢陽子》10卷、《春秋總論》3卷。金大定間,在岱廟東建魯兩先生祠,祀孫復與石介,后移泰城東南隅。明嘉靖年間,僉事盧問在講學處(今五賢祠舊址)建仰德堂祀孫復、石介,后加奉胡瑗,稱三賢祠。三人并稱“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縣令徐宗干又奉宋燾、趙國麟入三賢祠,合稱為五賢祠.后人將孫復列為泰山五賢之首。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學者。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故居在徂徠山西北之橋溝村。曾講學徂徠山下,世稱徂徠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進士,初任鄆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職期間結(jié)識孫復,并引為知己,幫助他到泰山講學,拜其為師。景佑三年(1036),任嘉州軍事判官,因母親去世,歸家奔喪。居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慶歷二年(1042)夏,服喪期滿,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慶歷新政時,石介作《慶歷圣德詩》,積極擁護改革。新政失敗后,受到保守派打擊,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慶歷五年(1045)卒,葬于徂徠山下。歐陽修作《徂徠先生墓志銘》。著有《徂徠先生文集》.泰山五賢之一。胡瑗(生卒不詳)字翼之,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世居陜西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曾與孫復、石介講學泰山,十年不歸,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不拆閱即投澗中?,F(xiàn)五賢祠舊址東有“胡安定先生投書處”刻石,稱投書澗。后執(zhí)教太學,四方之士來學者,學舍競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論語說》、《周易口義》、《景佑樂儀》等書。與孫復、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賢之一。宋燾(1572~1614)字岱倪,號澤田、青巖,泰安孝門村(今肥城孝門)人。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學政。多次仗義直諫,惹怒神宗,被貶為定州刺官,不久辭職隱鄉(xiāng)。在青巖居建書院講學,搜尋岱故,編著《泰山紀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詩集《青巖居草》、《落花錢韻》等。萬歷四十二年(1614)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泰山五賢之一。趙國麟(1673~1751)字仁圃,號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時家貧,好學。清康熙年間進士,歷任福建、安徽巡撫,刑部、禮部尚書兼領國子監(jiān)事、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后辭官返里,隱居讀書.為啟迪后學,在宋燾青巖居故址創(chuàng)辦青巖義社,后易名青巖書院,是泰山歷史上著名書院之一。著有《云月硯軒古體詩稿》、《調(diào)皖紀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學困知錄》、《文統(tǒng)類編》等。泰山五賢之一。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后客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清代著名泰山學者。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他主持泰山書院其間,曾參與重修《泰安縣志》。他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歷時12載編撰《岱覽》(32卷)一書。全書層次明晰,稽考精審,圖文并茂。史學家錢大昕為此書題詩:“東岱寰中秀,圖經(jīng)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岳獨自先.”道光七年(1827)病卒,其子遵遺囑將其歸葬肥城陶山.毛澄(1843~1906)字蜀云、又字叔云,四川仁壽人。著有《稚解詩集》等書.毛澄曾三任泰安知縣,在任期間,致力泰山的保護和開發(fā),興新學,倡新風,為世人稱頌。光緒十九年(1893),岱廟的秦篆刻石失盜,毛澄下令搜尋,查得原石后,移存道院,派人嚴加看護,幸存至今。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捐銀千兩重修“和圣墓”.毛澄還發(fā)動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積植樹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對岱亭、環(huán)翠亭等。在黑龍?zhí)缎陆ㄎ飨?在云步橋新建酌泉亭,現(xiàn)都已成為著名景點。毛澄注意革除陋俗,他將岱頂舍身崖改為愛身崖,還查封斗母宮,派道士住持。毛澄重視文化教育,在天書觀舊址創(chuàng)辦高小學堂,在泰山上書院舊址創(chuàng)辦師范學堂,先后在全縣創(chuàng)辦初等小學堂185處。為啟迪民智,還在岱廟創(chuàng)辦閱報所。1913年,山東提學陳榮昌撰立《泰安令毛君興學記》,對其振興教育事業(yè)的政績給予高度評價.光緒三十四年毛澄卒于滕縣任所.王價藩(1865~1934)字藎臣,又字建屏,號退軒。祖籍四川成都,清咸豐年間隨父落籍泰安。先后主辦過醴泉義塾、圖書社,與范明樞合力創(chuàng)辦縣勸學所、宣傳所等。民國初年,創(chuàng)辦泰安女子小學堂,任校長。晚年熱心于泰山文獻的搜集整理,悉心征集泰山史料。時《泰山述記》版本已不多見,他赴濟南輾轉(zhuǎn)借抄,凡8年始得補齊。歷經(jīng)30年,積書8000余卷,以草屋3間藏之,曰“僅好書齋”。時人趙正印稱其“凡鄉(xiāng)先哲之著述佚文,莫不收藏編錄,泰山文獻賴以保存"。他還曾擔任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分纂.一生編著書13種,計60冊;抄書66種,計150余冊,有《泰山名勝》、《泰山述記》等。搜集泰山文獻50余種,有《泰安州志》、《泰山小史》等。他從搜集整理的文獻中遴選40種、110卷,編輯《泰山叢書》,事未竟病歿。由其子亨豫克承父業(yè)。范明樞(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原泰安縣元寶街徐家花園人.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回國后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先后在泰安、濟南、菏澤、曲阜等地建學堂、辦書社。1933年,協(xié)助馮玉祥在泰山前麓創(chuàng)辦武訓小學15處。“七七”事變后,他呼吁廣大民眾進行抗日,在西麻塔召開的抗日周年紀念大會上,跪在鵝卵石灘上領眾宣誓。1946年6月17日,他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時年已81歲。范明樞一生樂與青年接觸,故有“老青年”雅稱.他還關心農(nóng)業(yè)及公益事業(yè),農(nóng)民尤喜與他交談.1947年10月病逝樂陵縣。1950年移葬于泰山前麓.謝覺哉為其墓碑親題:“永遠是人民的老師!”林柏渠為其墓碑親題:“革命老人永垂不朽!”趙新儒(1876~1952)原名趙正印,泰安縣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學者。幼年列名僧籍,為普照寺俗徒,法名義琳.1903年鄉(xiāng)試中解元,旋赴日本留學,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1911年任山東提學使司,主辦《齊魯公報》,宣傳革命,遭通緝,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師范學堂監(jiān)督等職。袁世凱稱帝,他借議論時尚予以抨擊。張勛復辟后去職,閑居北平。1926年他積極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參與南北合作事宜。軍閥混戰(zhàn)期間,泰山文物古跡遭破壞,他多次登山,逐段勘估,擬訂修繕計劃,相繼修復岱廟大殿、圍墻、包公祠、五賢祠及中天門到南天門盤道,并將岱廟大殿內(nèi)壁畫護以鐵欄。在整修過程中,結(jié)合實地考查,他悉心稽查文獻,攄述所見,著成《經(jīng)石峪考》、《泰山災石記》(未付梓)、《新刻泰山小史》、《新儒聯(lián)語錄》等書和文稿,刊行《石塘老人文集勘本》?!捌咂摺笔伦兒?,他流亡四川,1952年卒于綿陽.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出生于河北青縣興集鎮(zhèn)。著名愛國將領??谷諔?zhàn)爭開始后,積極主張抗日,與共產(chǎn)黨合作,反對蔣介石消極抵抗政策,受蔣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舊隱”.在泰期間,他關心群眾生活,經(jīng)常給貧苦人民送衣送糧;出資修建大眾橋;辦小學14所,免費收取窮苦孩子入校讀書;組織官兵疏浚、新建大眾泉、朝陽泉;引種煙臺蘋果、肥城佛桃等優(yōu)良果樹。他還以民間疾苦為題材,與趙望云合作48幅詩配畫,刻成48通詩畫碑,立于天外村科學館內(nèi)。為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犧牲的烈士,1933年,在普照寺東北和南部分別建泰山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祠、辛亥革命灤州烈士紀念碑。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9月,響應中國共產(chǎn)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輪船失火遇難。根據(jù)其生前愿望,遺骨安葬在泰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為其題寫了挽聯(lián),郭沫若題墓壁“馮玉祥先生之墓”。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民族實業(yè)家。祖籍德州,后移居泰安。在萃英中學讀書時,跟美傳教士學英文,為登泰山的外國人當口語翻譯。他善于經(jīng)營,曾受聘于濟南英美煙草公司,后躋身保險業(yè)。后又先后在濟南建仁豐紗廠,在青州建永年面粉廠、永年電燈廠,仁豐所產(chǎn)“蜘蛛美人”牌原白布與日本紗廠的大五幅布競爭于國際市場。1927年出資在泰城辦仁德學校。1937年在泰山南麓創(chuàng)辦仁德農(nóng)場,經(jīng)營養(yǎng)殖、釀造諸業(yè),并開辟果園,引種優(yōu)良樹種,投資恢復了泰山林業(yè)公司.1937年12月避居天津,期間撰有《泰安建設計劃》、《仁豐紗廠創(chuàng)辦經(jīng)過》、《工業(yè)管理》等著作和文稿。1952年,“五反”運動中,因涉嫌貪污敵偽資產(chǎn),被法院拘留審查。1966年春病故。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近代著名建筑師、設計師。東平縣人。幼時喜愛繪畫.1913年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yè),后派往美國康南耳(一說康乃爾)大學深造,畢業(yè)后被聘為美國建筑大師茂斐的助手,曾協(xié)助設計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建筑圖樣.回國后,又設計了中山陵墓、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由于積勞成疾,在中山陵工程臨近尾聲時,因腦溢血突發(fā)與世長辭。中山靈堂西南休息室里,原有他的浮雕像,抗日戰(zhàn)爭中雕像不幸丟失,迄今下落不明。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早期共產(chǎn)黨員之一。肥城市邊院鎮(zhèn)東向村人.李鶴年出身農(nóng)民家庭,曾應募去法國當鐵路工人,和留法學生先后領導3次罷工。1924年6月被派往蘇聯(lián)學習?;貒?輾轉(zhuǎn)北京、張家口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創(chuàng)辦“義武團”開展武裝斗爭??箲?zhàn)期間,又積極組織抗日武裝,1942年不幸被日偽軍逮捕,受盡酷刑,但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建國后,曾在華北婦聯(lián)、中央建工部工作。1969年12月病逝。1987年9月8日,中央將李鶴年的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張耀南(1901~1974)長清縣紙房村人。早期農(nóng)民運動領袖,泰山地區(qū)著名抗日領導人,今泰山林場創(chuàng)始人.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率全家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9年9月,任泰山林場場長.任職期間,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場八年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了“泰山是旅游勝地,泰山建設要和發(fā)展旅游業(yè),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進”的設想。1962年5月,在黑龍?zhí)端畮煳鲃?chuàng)建山東社會主義勞動大學三分校,組織學生在水庫周圍大量栽植蘋果樹、桂花樹,黑龍?zhí)端畮煳髌鲁蔀樘┥?年綠化規(guī)劃的樣板.1962~1965年,他又主持修建建岱橋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簡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陰佛爺寺簡易公路、大規(guī)模綠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項目.1974年10月5日在泰安病逝,葬于長清烈士陵園.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幼名王哲讓,國民黨高級將領。泰安市岱岳區(qū)夏張鎮(zhèn)上王莊人。王耀武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崇拜孫中山的革命理論。畢業(yè)后任國民革命軍少尉排長,不久升上尉連長。1927年蔣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任少校營長。1932年參加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的第四次“圍剿”,被蔣召見并提升為少將旅長。后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由于戰(zhàn)績卓著,被稱為“抗日鐵軍"。1942年11月,常德會戰(zhàn)勝利,受蔣介石召見于南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長衡地區(qū)受降長官。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qū)司令官,指揮部隊進攻解放區(qū),反共氣焰囂張。后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qū)司令等職。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zhàn)役打響,見大勢已去,化裝潛逃。9月24日在壽光被捕獲,成為戰(zhàn)俘。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朱霄(1907~1931)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今肥城市)湖屯鎮(zhèn)南辛莊人.早期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人.1922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共青團濟南第三支部書記,發(fā)起組織“濟南青年讀書會”;參與組織濟南市學生聯(lián)合會、育英中學聯(lián)合分會及其群眾組織舉行集會,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罪行.1926年成為山東學生聯(lián)合總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后,轉(zhuǎn)入農(nóng)村發(fā)動組織農(nóng)民運動.開辟濟南以南津浦鐵路沿線至魯南一帶黨的活動陣地,多次檢查巡視泰安縣黨的工作。1928年調(diào)任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長。是年冬被捕.1931年4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