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1頁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2頁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3頁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4頁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

腹部

第一節(jié)概述

一、境界與分區(qū) 上界:胸部下界 下界:恥骨聯(lián)合上緣,恥骨結節(jié)、腹股溝,髂嵴至第五腰椎棘突二、分區(qū)

二、表面解剖(一)體表標志第一節(jié)腹前外側壁

二、淺筋膜:(一)下腹部(臍平面以下)的層次:

淺層稱Camper筋膜,富含脂肪,深層為膜樣層,稱

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溝韌帶下方附著于闊筋膜,在中線附著于白線、也可以與淺會陰筋膜(Colles筋膜)相連。

一、皮膚:除腹股溝附近的皮膚外,其它部位的皮膚移動性較大。

二、淺筋膜:(一)下腹部(臍平面以下)的層次:淺層稱Camper筋膜,富含脂肪,深層為膜樣層,稱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溝韌帶下方附著于闊筋膜,在中線附著于白線、也可以與淺會陰筋膜(Colles筋膜)相連。

尿道球部破裂引起尿外滲時,尿液可滲入會陰淺隙、蔓延至陰囊、陰莖,向上擴散至腹前外側壁,但不能向下進入股部。起自股動脈,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側壁下外側份。(二)淺動脈:1、腹壁淺動脈:起自股動脈,越過腹股溝韌帶中、內1/3交界處走向臍部。2、旋髂淺動脈:(三)淺靜脈:多在脂肪層1、臍以上:(1)胸腹壁靜脈匯入腋靜脈;(2)腹壁上靜脈匯入胸廓內靜脈。3、臍區(qū)的淺靜脈還和附臍靜脈相吻合。2、臍以下:(1)腹壁淺靜脈注入大隱靜脈再注入股靜脈(2)腹壁下靜脈到髂外靜脈(此種途經多為深靜脈)。第7肋間神經分布于劍突平面,第10肋間神經分布于臍平面,第1腰神經分布于腹股溝韌帶和恥骨聯(lián)合上方的平面。(四)淺淋巴結:臍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結,臍平面以下入腹股溝淺淋巴結。(五)皮神經:(三)肌層1.腹直肌半月線——肌的外側緣向外突出形成。弓狀線——腹直肌鞘后層在臍以下4~5cm處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的弧形游離緣。其下的腹直肌后面緊貼腹橫筋膜。腹直肌的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結合緊密,手術中不易分離、但與后層無愈著、手術中易與腹直肌分開。2.腹外斜肌腹外斜肌形成腹股溝韌帶;(1)臍下4~5cm以上、鞘分前、后兩層3、(腹)白線:(2)臍下4~5cm以下,鞘僅有前層(弓狀線),半月線。腹外斜肌腱膜及其形成的結構:1、腹股溝管淺環(huán):為在恥骨嵴外上的一個三角形裂隙,由外側腳、內側腳、腳間纖維和反轉韌帶共同圍成。2、精索外筋膜3、腔隙韌帶(陷窩韌帶)和恥骨梳韌帶4、腹股溝管前壁

腹股溝區(qū)為腹直肌外側緣,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側緣的水平線和腹股溝韌帶所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3.腹內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形成提睪肌,兩肌之間有下六對胸神經和第一腰神經前支及伴行的血管。4.腹橫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形成提睪肌,兩肌之間有下六對胸神經和第一腰神經前支及伴行的血管。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及其形成的結構

1.腹股溝鐮(聯(lián)合腱)

2.提睪肌

3.腹股溝管上壁

4.腹內斜肌形成管的前壁(四)腹橫筋膜:襯貼于腹橫肌和腹直肌鞘深面的筋膜,向上與膈下筋膜相連、向下續(xù)髂筋膜及盆筋膜。在腹上部較薄弱、在腹下部逐漸增厚、接腹股溝韌帶處較致密。與腹橫肌結合疏松,但與腹直肌鞘后層連接緊密、不易分離,手術中常作一層切開。腹橫筋膜及其形成的結構:

1.腹股溝管深環(huán)

2.精索內筋膜

3.凹間韌帶:深環(huán)內側

4.深環(huán)內側有腹壁下動脈

(五)腹膜外組織,腹膜外筋膜:充填于腹橫筋膜與壁腹膜之間的脂肪組織。其厚薄有個體的差異,一般在腹下部較厚。此層內常形成腹膜下間隙,并與腹膜后間隙、盆腔腹膜外間隙相連續(xù),故炎癥可互相蔓延,向下形成髂窩膿腫??赏ㄟ^腹膜下間隙對有關臟器行腹膜外手術,如:膀胱、子宮、輸尿管等。

(六)壁腹膜為腹前外側壁的最內層,向上移行為膈下腹膜、向上移行為盆壁腹膜、向后移行為腹后壁腹膜。它受軀體神經支配、感覺敏銳、疼痛定位準確。壁腹膜受刺激、往往導致劇烈疼痛,并引起腹肌緊張或強直。(反跳痛就是炎癥侵及了壁腹膜引起的)在臍以下形成五條皺襞、三對凹陷。腹股溝內、外側窩正對腹股溝淺、深環(huán),為疝氣好發(fā)部位。

臍以下形成5條皺襞,襞下端和腹股溝韌帶上方有5個窩。

1.5條皺襞:臍正中襞(臍尿管索)、臍內側襞(臍動脈索)臍外側襞(腹壁下血管)。

2.5個窩:腹膜溝外側窩:臍外側襞外側,對著深環(huán);腹股溝內側窩,外側襞內側,正對淺環(huán)和海氏三角;膀胱上窩。(七)腹前外側壁深層的血管和神經

1.腹壁上動脈:2.腹壁下動脈:體表投影:腹股溝韌帶中點稍偏內側(內、中1/3交點)與臍的連線上。臨床上行腹穿時應在此線的外側進行,避免損傷該血管。3.肋間后動脈及肋下動脈:7~11對肋間后動脈及肋下動脈在腹橫肌及腹內斜肌之間向前下方斜行、末端入腹直肌鞘。4.腹壁淺動脈及旋髂淺動脈:均起于股動脈,走行于淺筋膜的淺、深兩層之間,其位置表淺且恒定。臨床上常用作血管蒂切取腹下部皮瓣作皮膚移植。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均發(fā)自腰叢。髂腹下神經:在髂前上棘內側約2.5cm處出腹內斜肌,向內下方斜行于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之間。在深環(huán)上方約2.5cm處出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恥骨上方的皮膚。髂腹股溝神經:在上述神經的下方一橫指處與之平行,在腹股溝管內沿精索前外側走行,出淺環(huán)后分布于陰囊(大陰唇)的皮膚。臨床要點:作疝氣修補及麻醉時,注意上述神經的走行,避免損傷。二、局部結構(一)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1)臍下4~5cm以上、鞘分前、后兩層

(2)臍下4~5cm以下,鞘僅有前層(弓狀線),半月線。(二)腹白線和臍環(huán)上寬下窄,由兩側的三塊扁肌的腱膜交織而成,上腹部血供不足,下腹部因兩側腹直肌靠近,血供較充足。(三)腹股溝管為位于腹股溝韌帶內上方1.5cm處,有肌與筋膜形成的潛在性間隙,長4-5cm,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宮圓韌帶經過。腹股溝管1.位置與內容2.兩環(huán)4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形成腹股溝鐮(聯(lián)合腱),腹股溝管上壁,腹內斜肌形成管的前壁腹橫筋膜形成腹股溝管深環(huán),凹間韌帶:深環(huán)內側,深環(huán)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四)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

是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腹壁下動脈是腹股溝深環(huán)與此三角的分界標志。腹股溝三角是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腹壁下動脈是腹股溝深環(huán)與此三角的分界標志。層次:皮膚、淺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溝淺環(huán)、腹橫筋膜、腹膜外組織、壁腹膜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一)正中切口:1.位置:沿前正中線所作的縱行切口。2.層次:皮膚→淺筋膜→(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特點:(1)層次少,操作簡單、方便;(2)損傷血管、神經少;(3)血供差、腹內壓高、缺少肌組織保護,術后可能發(fā)生傷口裂開(或形成切口疝)。圖片下頁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123456(二)旁正中切口:1.位置:前正中線旁開約1~2cm的縱行切口。2.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層→腹橫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3.特點:(1)損傷血管、神經少;(2)不切開腹直肌(向外牽開);(3)切口縫合牢固、血供好,不易裂開或形成切口疝。圖片下頁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三)經腹直肌切口:1.位置:沿腹直肌中線所作的切口。2.層次:同旁正中切口的。3.特點:(1)切口手術野暴露充分;(2)損傷血管、神經、肌肉較多。圖片下頁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四)旁腹直肌切口:1.位置:在半月線(腹直肌外側緣)內側2cm處的縱切口。2.層次:同旁正中切口的。3.特點:損傷血管、神經、肌肉較多。圖片下頁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五)肋緣下斜切口(Kocher切口):1.位置:劍突下2cm處起、斜向下外,與肋弓平行,并在其下2cm所作的切口。2.層次: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層→腹橫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3.特點:(1)暴露充分(如:肝、膽、脾手術);(2)需切斷肌肉、血管、神經;(3)出血多。圖片下頁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六)右下腹斜切口(McBurney切口):1.位置: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界處的斜切口。2.層次:皮膚→淺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特點:(1)不切斷肌肉(只按肌纖維方向分離肌肉);(2)暴露范圍小,不利于切口的延長和擴大;(3)縫合后可保持原狀。圖片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術切口內容境界分區(qū)體表標志體表投影層次結構血管神經手術切口總目錄末頁三、睪丸下降與腹股溝疝的關系陰囊:皮膚、陰囊肉膜、陰囊中隔睪丸鞘膜(壁、臟層,鞘膜腔)。精索、睪丸和精索的被膜2.睪丸和精索的被膜:外層稱精索外筋膜;中層為提睪??;內層為精索內筋膜,其深面的脂肪是腹膜外筋膜的延續(xù);1.精索的概念:位置、內容、3層被膜第三節(jié)腹膜與腹膜腔一、腹膜與腹膜腔:臟腹膜和壁腹膜;腹膜腔分大、小腹膜腔(小腹膜腔又稱網膜囊),兩腔借網膜孔相通。二、腹膜與腹盆臟器的關系:1.腹膜內位器管2.腹膜間位器管3.腹膜外位器管三、腹膜形成的各種結構(一)韌帶:1.肝的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左、右),左、右三角韌帶,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2.胃的韌帶:胃結腸韌帶、胃膈韌帶、胃脾韌帶、肝胃韌帶。3.脾的韌帶: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膈脾韌帶。4.與膈相連的韌帶:鐮狀韌帶,左、右冠狀韌帶,左、右三角韌帶,胃膈韌帶,膈脾韌帶,膈結腸韌帶,十二指腸懸韌帶。(二)網膜、網膜孔及網膜囊

1.網膜是連于胃大、小彎的雙層腹膜。分大、小網膜。(1)大網膜:

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三種結構名稱與位置)。胃結腸韌帶(2)小網膜:四層前界: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覆蓋下腔靜脈后面的壁腹膜;上界:肝的尾狀葉;下界:十二指腸上部。(3)網膜孔:前壁:小網膜、胃后壁腹膜和胃結腸韌帶;下壁:大網膜2、3層的愈著部;后壁:橫結腸、橫結腸系膜及覆蓋胰、左腎和左腎上腺前面的壁腹膜;上壁:肝尾狀葉和膈下面的壁腹膜;左界:胃脾韌帶、脾和脾腎韌帶;右側為網膜孔通大腹膜腔。

2.網膜囊的分部:分網膜囊前庭和網膜囊上、下隱窩3部分。(4)網膜囊:(三)系膜:1.(小)腸系膜:(1)腸系膜根位置(2)腸系膜根跨過的結構:十二指腸水平部、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右輸尿管和腰大肌。

(3)內容:腸系腸上血管等。2.橫結腸系膜:(1)橫結腸系膜根跨過的結構:右腎、十二指腸降部、胰頭、胰體下緣和左腎、結腸左曲。(2)內容:

中結腸動、靜脈,神經,淋巴管。3.乙狀結腸系膜:(1)系膜根跨越左輸尿管(2)內容:

乙狀結腸動、靜脈,神經,淋巴管。4.闌尾系膜:游離緣有動、靜脈。(四)腹膜隱窩:1.十二指腸上、下隱窩:分別位于十二指腸上襞下方、十二指腸下襞上方。2.回盲上、下隱窩:回腸末端的上、下方。

3.盲腸后隱窩。

4.乙狀結腸間隱窩:乙狀結腸系膜根的左側。5.肝腎隱窩:肝右葉臟面、右腎及結腸右曲之間,是臥位時腹膜腔最低部位。(五)陷凹:男性:直腸膀胱陷凹;女性:直腸子宮陷凹和膀胱子宮陷凹。四、腹膜腔的分區(qū)以橫結腸及其系膜為界,分為膈下間隙和左、右結腸旁溝及左、右腸系膜竇。(一)膈下間隙肝上間隙:膈下腹膜外間隙左肝上前間隙左肝上后間隙右肝上間隙肝下間隙:左肝下前間隙左肝下后間隙(網膜囊)、右肝下間隙(肝腎隱窩)

(二)左、右結腸旁溝:左側膈結腸韌發(fā)育良好,左溝不通膈下間隙,兩溝均經髂窩通盆腔。(三)左腸系膜竇:(1)外側界:(2)內側界:(3)上界:(4)后界:(5)下界:(6)向下通盆腔。降結腸腸系膜根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左側半貼附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乙狀結腸及其系膜(四)右腸系膜竇:(1)外側界:(2)內側界:(3)上界:(4)后界升結腸腸系膜根橫結腸及其系膜右側半貼附于腹后壁的壁腹膜(5)周圍幾乎是封閉的、不通盆腔,滲出液易積聚。第三節(jié)結腸上區(qū)

位于膈與橫結腸及其系膜之間。一、食管腹部T10平面右:左:前:迷走神經前干后:迷走神經后干

二、胃

(一)位置與毗鄰

1、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2、毗鄰:(1)(胃前壁的)游離區(qū):胃前壁的前方,右側有肝、左側有膈二者下方的胃前壁與腹外前側壁相接觸。(2)胃床:胃后壁隔網膜囊與膈、脾、胰、左腎、左腎上腺、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二)網膜與韌帶1.大網膜胃結腸韌帶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三種結構名稱與位置)。(2)小網膜:3.胃脾韌帶4.胃胰韌帶5.胃膈韌帶。(三)血管與淋巴1.動脈:有六條即胃小彎側的胃左動脈和胃右動脈(肝胃韌帶內),胃大彎側的胃網膜左、右動脈(胃結腸韌帶內),胃底的胃短動脈(胃脾韌帶內),胃后壁上部的胃后動脈(胃膈韌帶內)。2.靜脈:(1)胃左靜脈和胃右靜脈(收納幽門前靜脈)注入肝門靜脈;(2)胃網膜左靜脈、胃短靜脈和胃后靜脈注入脾靜脈(3)胃網膜右靜脈注入腸系膜上靜脈。3.淋巴結:胃左、右淋巴結、幽門上、下淋巴結、賁門淋巴結、脾淋巴結的輸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結,胃網膜左淋巴結的輸出管注入脾淋巴結,胃網膜右淋巴結的輸出管注入幽門下淋巴結。(四)神經:1、交感神經T6-10內臟神經腹腔叢、節(jié)胃2、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胃前支(起自前干)和胃后支(起自后干)。二、十二指腸位置(一)分部與毗鄰

1、上部:(1)位置:第12胸椎與第1腰椎交界處的右側,十二指腸上曲。(2)毗鄰:上方:肝方葉及肝十二指腸韌帶;前方:膽囊;下方:胰頭;

后方:胃十二指腸動脈、膽總管的十二指腸后段、肝門靜脈及隔薄層結締組織與下腔靜脈相鄰。

2、降部:(1)位置:第2腰椎右側;十二指腸右曲。(2)毗鄰:內側:胰頭(和膽總管胰腺段);升結腸(或結腸右曲);前方:橫結腸及其系膜;后方:右腎蒂、右輸尿管起始部。十二指縱襞、十二指腸大乳頭。3、水平部(橫部):(1)位置:橫過第3腰椎。(2)毗鄰:上方:胰頭、胰頸、胰體右段;后方:右輸尿管、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前方:腸系膜上動脈、靜脈。4、升部:后者在脊柱左側上升,至第2腰椎左側后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后者被十二指腸懸韌帶固定在右膈腳上。

十二指腸的內部結構:十二指腸球,十二指腸縱襞,十二指腸大乳頭。(二)十二指腸懸?。ㄈ┭軇用}:胰十二指腸上動脈和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2.十二指腸的靜脈四、肝(一)位置、毗鄰與體表投影: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2、毗鄰:(1)上方:有膈、膈上為胸膜腔、右肺及心。(2)肝左葉下面:與胃前壁相鄰,后上部鄰食管腹部(3)右葉下面:前部與結腸右曲相接,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上曲,后部鄰接右腎和右腎上腺。3.體表投影(二)韌帶和膈下間隙:

1.肝的韌帶鐮狀韌帶,左、右冠狀韌帶,左、右三角韌帶,肝圓韌帶,肝胃韌帶,肝十二脂腸韌帶。2.膈下間隙肝上間隙:膈下腹膜外間隙左肝上前間隙左肝上后間隙右肝上間隙肝下間隙:左肝下前間隙左肝下后間隙(網膜囊)、右肝下間隙(肝腎隱窩)

(三)肝門和肝蒂

1、肝門(或稱第1肝門):肝臟面的橫溝稱肝門:出入結構及

肝蒂。

2、第二肝門:在膈面腔靜脈溝的上部、肝左、中、右靜脈出肝處稱第二肝門。

3、第三肝門:在腔靜脈溝下部,有右半肝臟面的副肝右靜脈及尾狀葉的小靜脈出肝處稱第三肝門。(四)分葉與分段1.肝段的概念肝段依Glisson系統(tǒng)的分支和肝靜脈的走行劃分,Glisson系統(tǒng)分布于肝段內,肝靜脈走行肝段間。2.肝段和肝段的劃分1、上面2、下面(五)肝的淋巴回流:1、淺組淋巴管膈面臟面:后組:注入膈上淋巴結左組:胃左淋巴結右組:注入主動脈前淋巴結注入肝淋巴結2、深組淋巴管升干:縱隔后淋巴結降干:肝淋巴結(五)血管1.入肝: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2.出肝:肝左、中、右靜脈、副肝右靜脈、尾狀葉小靜脈四、肝外膽道(一)膽囊1、位置:膽囊窩內2、分部:底、體、頸上方:肝下方:十二指腸上部及橫結腸左:幽門右:結腸右曲前:腹前壁

3、毗鄰:2、膽囊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臟面圍成,其內通過膽囊動脈。(二)膽囊管,肝左、右管和肝總管Oddi括約肌包括膽總管括約肌、胰管括約肌和肝胰壺腹括約肌三部分。(三)膽總管:分四段1、十二指腸上段2、十二指腸后段:下腔靜脈的右前方,門靜脈的右側3、胰腺段:在胰頭后或胰與十二指腸之間后方。4、十二指腸壁段:五、胰(一)位置與毗鄰:胰橫位于腹上區(qū)和左季肋區(qū)、平對第1~2腰椎,前面隔網膜囊與胃相鄰,后方有下腔靜脈,腹主動脈,肝門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左腎,左腎上腺,膽總管胰腺段等。

1、胰頭:上、下、右三方被十二指腸包繞、膽總管的胰腺段在胰頭后面的溝內,并常埋在胰腺組織內。

2、胰頸:前上方有幽門、上方有膽總管,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匯合成肝門靜脈。

前方:隔網膜囊與胃相鄰;后方:腹主動脈、脾靜脈、左腎、左腎蒂、腸系膜下靜脈;上緣:與腹腔干和腹腔叢相鄰,脾動脈沿上緣向左走行;下緣:與十二指腸空腸曲和空腸相鄰;3、胰體:

位置:第1腰體平面的前方。4、胰尾:下方:與結腸左曲相鄰;后面:左腎、左腎上腺;前面:脾動靜脈。(二)胰管和副胰管及血管:脾動脈、胰十二指腸上、下動脈。

六、脾(一)位置和毗鄰

1、位置:

左季肋區(qū)深部、胃底與膈之間、在腋中線后方,相當于第9~11肋的高度,其長軸與第10肋一致。(1)膈面:與膈、膈結腸韌帶接觸;(2)臟面:前上方鄰接胃(胃底),后下方與左腎、左腎上相鄰;(3)下方:結腸左曲;(4)脾門:鄰近胰尾。2、毗鄰:(二)韌帶:有四條韌帶:胃脾韌帶膈脾韌帶脾腎韌帶脾結腸韌帶(三)脾的血管:脾動、靜脈七、肝動脈:除正常的肝左、右動脈外,還存在迷走肝動脈或異位起始的肝動脈(無其它動脈供應,異位肝動脈稱代替肝動脈、有其它動脈供應,則稱副肝動脈)。

結腸下區(qū)介于橫結腸及其系膜與骨盆上口之間,包括左、右結腸旁溝,左、右腸系膜竇,空、回腸,盲腸與闌尾,結腸,分布于各腸的血管和肝門靜脈等。

第五節(jié)結腸下區(qū)一、空腸和回腸1、位置:上端于第2腰椎體左側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端至右髂窩續(xù)于盲腸。近側2/5為空腸、遠側3/5為回腸。2、(?。┠c系膜:腸系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側,止于右骶髂關節(jié)前方,長約15cm。3、血管:(1)動脈:

空、回腸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的左側壁,約12~18條,每條動脈先分為兩支,后與鄰支吻合成一級動脈弓,弓的分支再吻合成次級弓,弓的數目自近側向遠側逐漸增多,至遠端1/4段可達4級或5級弓,最后一級動脈弓發(fā)出直動脈,空腸的直動脈長于回腸。

(2)靜脈:空回腸靜脈注入腸系膜上靜脈。二、盲腸和闌尾(一)盲腸:位于右髂窩內,高位者可達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為腹膜內位器管,一般稍具活動性,如活動性顯著增大,稱移動性盲腸;回盲口和回盲瓣;闌尾口。(二)闌尾

1、位置:附于盲腸后內側壁近下端,闌尾口(孔)開口于盲腸后內側壁??捎谢啬c前位、回腸后位、盲腸后位、盲腸下位和盆位等。2、闌尾動脈:起自回結腸動脈,行于闌尾系膜的游離緣。

3、闌尾靜脈:闌尾靜脈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肝門靜脈肝門靜脈左、右支肝三、結腸(一)形態(tài)特征:1、結腸帶:2、結腸袋3、腸脂垂橫結腸有網膜帶、系膜帶和獨立帶,盲腸及升結腸位于后內側、后外側和前方(二)分部:位于盲腸和直腸之間。

1、升結腸:無系膜,結腸右曲;

2、橫結腸:有系膜呈弓形,結腸左曲;

3、降結腸:無系膜(14%有短的系膜);

4、乙狀結腸:“乙”形彎曲有系膜,在第3骶椎前面續(xù)于直腸。(三)血管:

1、右半結腸的動脈:來自腸系膜上動脈,有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中結腸動脈。

2、左半結腸的動脈:來自腸系膜下動脈,有左結腸動脈(分升降支)、乙狀結腸動脈。

3、結腸緣動脈:靠近結腸系膜緣處,有一完整的動脈弓,由腸系膜上、下動脈分出的各結腸支相互吻合形成。

4、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四)淋巴管和淋巴結:結腸上淋巴結結腸旁淋巴結結腸中淋巴結主要淋巴結分四級4、匯合部位:四、肝門靜脈(一)匯合的形式與匯合的部位:1、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匯合而成,腸系膜下靜脈注入脾靜脈;2、由腸系膜上、下靜脈和脾靜脈共同匯合而成3、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腸系膜下靜脈注入腸系膜上靜脈,以胰頸后方最為多見,也可在胰頭后方,或在頸與體交界的后方匯合。(二)毗鄰:前為胰頸,后方隔網膜孔與下腔靜脈相對。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其左前方為肝固有動脈、右前方為膽總管。(三)屬支:有七條: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脾靜脈。(四)門、腔靜脈間的交通:

門腔靜脈間吻合支的吻合部位是食管靜脈叢、直腸靜脈叢、臍周圍靜脈網和Retzius靜脈(腹腔臟器與下腔靜脈屬支相吻合的小靜脈)。第六節(jié)腹膜后間隙

腹膜后間隙為位于腹后壁壁腹膜與腹內筋膜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間隙,上至膈,下達骨盆上口;內有胰、十二指腸大部、腎、腎上腺、輸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經和淋巴結等,向上與后縱隔相通,向下與骨盆腔腹膜后間隙相通。概念:一、腎(一)被膜1、腎筋膜(1)區(qū)分①腎前筋膜:經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前方②腎后筋膜:與腰大肌、腰方肌筋膜匯合附著于椎體(2)與其它筋膜的關系①腎的上方:前后兩層融合與膈下筋膜相續(xù)②腎的下方:腎前筋膜消失于髂窩的腹膜外筋膜中;腎后筋膜與髂筋膜相愈著,前、后層間通直腸后隙。③腎的外側:前、后層融合續(xù)于腹橫筋膜④腎的內側2、腎脂肪囊(腎床):成人厚2cm,后面和邊緣更為發(fā)達3、纖維囊:易于從腎表面剝離,外傷時,應縫合。(二)位置:1、左腎右腎上端T11T12下端L2L312肋后面中部后面上部11肋后面上部無腎門L1L1上、下端上端相對、下端分開成“八”字型2、肋脊角(腎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緣與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稱肋脊角。腎病變時,此處常有壓痛或叩擊痛。(三)毗鄰:1、左、右腎毗鄰相同的是:(1)上方:腎上腺、腎筋膜(2)下內方:以腎盂續(xù)輸尿管(3)內后方:腰交感干(4)內側:有大血管,左側有腹主動脈,右側有下腔靜脈2、左、右腎前方毗鄰不同的是:上部:胃后壁、脾

1)左腎前面中部:胰尾下部:空腸袢及結腸左曲上部:肝右葉

2)右腎前面中部內側緣:十二指腸降部下部:結腸右曲3、左、右腎后面的毗鄰:(1)第12肋以上:膈、胸膜腔(肋膈隱窩)(2)第12肋以下:①肋下血管、神經②自內向外: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經;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腹橫?。ǘ┠I門、腎竇、腎蒂

1.概念:腎門、腎竇、腎蒂2.腎蒂內的結構由前向后: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由上向下:腎動脈、腎靜脈、腎盂(三)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