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區(qū)分析(五)
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理論與方法幾個經典研究閱讀文獻
提綱(一)背景1、城市、農村的社會調查出現
1914-1915年,北京實進會,人力車夫調查;
1918-1919年,美籍教士甘博(S.D.Gamble)與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布濟時(J.S.Burqess),《北京——一種社會調查》,最早的中國都市調查;
1919年,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教授甘博(O.H.Kulp),廣東潮州鳳凰村調查,《華南鄉(xiāng)村生活》;
1924年,張鏡予,《沈家行調查》,第一部中文社會實地研究報告;
1927年,陶孟和,《北平生活費之分析》,最早采用記帳法;
1929,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xiāng)村家庭》,最早的家庭調查報告;
1930年,許仕廉,《清河鎮(zhèn)社會調查》,第一部市鎮(zhèn)調查報告。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一)2、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晏陽初、李景漢,河北定縣實驗縣,醫(yī)治中國民眾的“愚”、“貧”、“弱”、“私”;1933年,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粱漱溟,山東鄒平實驗縣,重建中國社會的組織結構,“團體組織、科學技術”。3、共產黨人的調查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興國調查》;張聞天等,《米脂縣楊家溝調查》、《臨固調查》、《保德調查》。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二)(二)倡導1、學術源頭(20世紀30年代)來源一:人類學的功能主義馬林諾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布朗(A.R.Radcliffe-Brown)1935年訪華,倡導村莊研究。來源二: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帕克,1929、1932-1933、1937年三度訪華,倡導城市社區(qū)研究。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三)2、吳文藻先生的貢獻吳文藻(1901-1985),江蘇江陰人。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學堂,同年赴美留學。
達特默恩學院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1928年獲哥大政治科學系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見于英國輿論和行動中的中國鴉片問題》,獲得哥大“最近十年內最優(yōu)秀的外國留學生”榮譽。1929年回國,執(zhí)教于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倡導社會學中國化??箲?zhàn)期間籌建云南大學社會學系,籌建燕大、云大合作的實地調查工作站。倡導邊政學研究和民族調查。1953年起,一直在中央民族學院工作。1957年被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社會學中國學派、燕京學派、社區(qū)學派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四)社會學的中國化一是尋找一種有效的理論構架;結合了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
社區(qū)研究與中國國情最相吻合。介紹社區(qū)研究的文章:《帕克社會學論文集·導言》(1933);《現代社區(qū)研究的意義和功用》(1935);《西方社區(qū)研究的近今趨勢》(1935);《中國社區(qū)研究的西洋影響與國內近況》;《社區(qū)的意義與社區(qū)研究的近今趨勢》;《中國社區(qū)研究計劃的商榷》。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五)二是用這種理論來指導對中國國情的研究;學生們的實地調查:徐雍舜,北平渤縣鄉(xiāng)村領袖沖突問題;林耀華,福州義序宗族組織問題;費孝通,江蘇江村農村經濟問題;黃華節(jié),定縣禮俗和社會組織問題;黃迪,清河村鎮(zhèn)結構問題;鄭安侖,福建僑民問題;李有義,山西徐溝社會組織問題等。作品:楊慶堃,《山東鄒平的貿易系統(tǒng)》;徐雍舜,《河北農村社區(qū)的訴訟》;黃石,《河北農民的風俗》;林耀華,《福州的族村》;廖泰初,《動變中的中國農村教育》;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李有義,《山西的土地制度》;鄭安倫,《福建和海外地區(qū)移民的關系問題》等。三是培養(yǎng)出用這種理論研究中國國情的獨立科學人才。安排學生出國留學:李安宅,費孝通,林耀華,黃迪,瞿同祖、馮家昇等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六)3、興盛吳景超、陳達等學者的推動1937年中國社會學第六屆年會,趙承信宣讀《社區(qū)研究與社會學之建設》,提倡以社區(qū)實地研究作為中國社會學建設的路線。陳達提出,國內各大學積極推行社區(qū)研究。吳景超明確把社區(qū)作為社會研究的對象之一,認為社區(qū)研究有兩種優(yōu)點:社區(qū)是具體的;社會學的范圍如規(guī)定為社區(qū)生活的研究,可以與其他社會科學不相沖突。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五)吳文藻的學生:費孝通、林耀華、許烺光、田汝康、李安宅、黃迪、瞿同祖、楊慶堃、廖太初大致有兩個分支,一是以費孝通為代表的社會人類學分支,一是以林耀華為代表的文化人類學分支。前者注重對與經濟相聯(lián)系的社會組織的分析,后者注重對與文化相聯(lián)系的社會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實地研究/社區(qū)研究。從有限的、小規(guī)模的工作中發(fā)現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和變異性。有效的社會建設只有建立在社會學的研究上。社區(qū)研究的方法和觀點,可以用來研究任何社會現象,而且要正確地了解任何社會現象,社區(qū)研究的方法和觀點也是最有效、最切實。(費孝通,“寫在《汶上縣的私塾組織》的前面”,1936)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八)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九)三四十年代社區(qū)研究的基地:吳文藻、費孝通,燕京大學—云南大學社會學研究工作站/云南大學燕京大學社會學研究室(魁閣)。1940年遷至呈貢古城村的魁閣。成員包括張之毅、史國衡、谷苞、田汝康、李有義、胡慶鈞、王康等。陳達、李景漢,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在昆明及附近四縣進行中國初次的普查。李安宅,成都華西大學邊疆研究所。研究民族地區(qū)不同部落的宗教制度和土司制度。林耀華,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楊堃、黃迪、趙承信。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十)吳文藻主編《社會學叢刊》:甲集四種: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譯,1944);張東蓀,《知識與文化》(1946);裴司,《人文類型》(費孝通譯,1944);費孝通,《生育制度》(1947)乙集五種:費孝通,《祿村農田》(1943);張之毅,《易村手工業(yè)》(1943);史國衡,《昆廠勞工》(1946);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1946);林耀華,《涼山夷家》(1947)丁集一種: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1947)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十一)李安宅(1900-1985),河北遷安人,1926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1934-1936年,在美國學習人類學?;貒笙群笕谓逃谘嗑┐髮W、華西大學。著述包括:《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1931年),《祖尼:母系社會問題》(1935),《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1947),《社會學論集》,《邊疆社會工作》,譯著《巫術與語言》、《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兩性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林耀華(1910-2000),福建古田人,1932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碩士論文《義序的宗族研究》;1937-1940年留學于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貴州苗民》。1941年回國,之后任教于云南大學、燕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著作包括:《金翼》(1947),《涼山彝家》(1947),《原始社會史》(1984),《民族學研究》(1985),《大涼山的階級制度》,《康北藏民的社會狀況》等。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十二)費孝通,《江村經濟》(1939),描述了中國農民生產、消費、分配和交易體系,從村莊內部的社會結構探討社會變遷的動力。
《云南三村》(費孝通,1943,《祿村農田》;張之毅,1943,《易村手工業(yè)》、《玉村土地與商業(yè)》),采取類型學的方法呈現中國農村的經濟多樣性和現代化道路。林耀華,《金翼》(1947),結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具體運用,最早采用傳記式民族志的撰述方法,展現了一個福建村莊中人與文化的關系。許烺光,《祖蔭下》(1948),描述了云南大理喜洲祖先繼嗣和文化傳承的制度。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1946),考察傣族村寨“擺”的儀式,分析了生產、消費和信仰的關系。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十三)抗戰(zhàn)前:楊慶堃,《華北地方市場經濟》(1933);廖泰初,《汶上縣的私塾組織》(1936);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1936)魁閣研究:張之毅,《洱村小農經濟》;史國衡,《昆廠勞工》(1946)、《個舊礦工》;谷苞,《化城鎮(zhèn)的基層行政》;田汝康,《內地女工》(1942);胡慶鈞,《呈貢基層權力結構》;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948)民族研究:林耀華等,《涼山彝家》(1947);柯象峰,《西康社會之鳥瞰》(1940);吳澤霖、陳國鈞,《鑪山黑苗生活》(1940);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1947);徐益棠,《雷波小涼山之儸民》(1944)其他研究黃迪,《清河村鎮(zhèn)社區(qū)》(1938);蔣旨昂,《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1944);楊懋春,《一個中國村莊:山東臺頭》(1945)楊慶堃,《初期共產主義下的中國社會和家庭》(1959)、《過渡期中的中國農村》(1961)、《革命中的中國農村家庭》(1959)、《中國社會中的宗教》(1967)社會學中國學派的興起(十四)(1)芝加哥學派整體性,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體空間地域人口流動,經濟產業(yè)社區(qū)實地研究理論與方法(一)(2)功能主義社區(qū)研究,涉及農村社區(qū)、城市社區(qū)、文化共同體,既可以進行模型調查,即靜態(tài)的社區(qū)研究,以了解社區(qū)的結構;也可以進行變異調查,即社區(qū)的動態(tài)研究,以了解社區(qū)的歷程;或者可以兼顧二者,以從整體上了解社區(qū)的組織和變遷(吳文藻,1982)。社區(qū)是一個整體,社區(qū)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密切相關的統(tǒng)一體系?!艾F代社區(qū)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單位為制度,制度的運用為功能?!保▍俏脑?,1944)方法論立場:“以科學假設始,以實地證驗終,理論符合事實,事實啟發(fā)理論;理論與事實糅合一起,獲得一種新綜合”(吳文藻,1940/1944)。社會學調查、田野工作。與社會調查不同,關注點是理論,尋求發(fā)展人類生活的原理原則,深入社區(qū),以數字為工具,研究社會變動的過程(韓明謨,1996)。理論與方法(二)吳文藻,“現代社區(qū)實地研究的意義和功用”,1935社區(qū)的含義與要素三類社區(qū),社區(qū)社會學文化是社區(qū)研究的核心,四類文化,整體的、活的文化社區(qū)研究注重解釋,注重實地考察“社區(qū)研究的范圍固然有史地的限制,而研究的著重點應從大處要處設想;換言之,須有整個的眼光,從國家全盤的立場來看,同時又須腳踏實地,審慎明辨,看到社會現象的復雜性、連環(huán)性?!崩碚撆c方法(三)費孝通,“社會研究的關鍵”,1936社會調查與社會研究不同。前者即一般的問卷調查,后者即社區(qū)研究。社會研究假定每一個社區(qū)有其特具的社會組織,現實觀察之前是無法預定所要觀察的是限于什么范圍,更無法預定分析一個組織時入手的門徑在哪里。社會研究的困難即在此。因為社會組織是渾然一體的,下手時總會感覺顧此失彼。社會研究是要在實地里發(fā)現問題,而非事先制定表格。社會研究貴在能在社會組織中看出各部分地位的輕重和搭配間的微妙,輕重之別、微妙之處,全在研究者在觀察時的權衡體會。要得到正確的權衡,深切的體會,只有在實地里時時修正,刻刻校核,因為這里主觀成分較多,一離實地就不免“走樣”了。在實地觀察中去捉住關鍵,一半是考研究者理論的訓練,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研究者和調查者不同,他見了事實不單單忠實的記錄而且立刻要解釋這事實的意義。所謂事實的意義就是指這事實在整個結構中的地位和其他事實的關系。理論與方法(四)(2)整體、綜合分析整體分析,將社區(qū)視為一個整體,某種因素、文化、結構必須在整體中加以理解?!吧鐣^不是一個各部分都不相聯(lián)結的集合體。反之,一切制度、風俗,以及生產方法都是密切相關的”(費孝通,1933)。綜合分析,“綜合的是和分科專門的、各不顧各、片面的相反”(《江村經濟》),即多學科之間的協(xié)作?!督褰洕?,整體分析、綜合分析的典范。人類學功能主義的直接運用;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融合。理論與方法(五)(3)實地研究、田野工作實地研究,研究者親自與事實接觸,獲得第一手資料,“到實地去”?!皩嵉氐摹笔恰昂蛻{空捏造的、抄襲的、不足考實的、雇傭‘勞工’間接搜集資料相反”(《江村經濟》)。微型研究,解剖麻雀,“‘微’是指深入到生活的實際,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化的敘述,要做到有地點、有時間、有人、有行為。這樣才能說是‘直接的觀察’?!保ㄅ四斯?、馬戎,1996)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問題出發(fā),有的放矢地尋找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分析、比較,解決已有的問題,產生新的問題(費孝通,1987)。理論是實地研究的結果。統(tǒng)計數據是理解事物的工具,但在數量分析之前,必須要接觸研究現象并進行分析。數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才有意義。理論與方法(六)(4)類型比較類型比較,以典型把握類型,進而達到對整體性的復雜社會進行認識?!鞍粗延蓄愋?,去尋找條件不同的具體社區(qū),進行比較分析,逐步識別出中國農村的各種類型,也就由一點到多點,由多點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體”(費孝通,1987)?,幧?、江村、祿村、易村、玉村模式比較,類型比較的發(fā)展,也是地區(qū)發(fā)展的方式。通過比較,發(fā)現模式間共同的東西,發(fā)現隱藏在模式差異中的深刻規(guī)律,最終達到對整體的認識。蘇南、珠江、溫州、寶雞、常德、民權、耿車模式。理論與方法(七)
幾個經典研究
社區(qū)學派視角下的中國鄉(xiāng)村問題文化失調:中西文化沖突。解決之道:適合現代社會的新制度的建立?!Y旨昂:《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版?!鷳c鈞:《兩種權力夾縫中的保長》,載吳晗等編《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9年版?!鷳c鈞:《呈貢基層權力結構》?!M孝通:《中國鄉(xiāng)紳》,2006,社科出版社。本書英文版于1953年在美國出版。蔣旨昂:《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選擇了兩個鄉(xiāng),使用參與觀察、訪談等方法,對它們進行研究、比較,完成《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一書。社區(qū)是在共同的物質環(huán)境、歷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基礎上自然形成的。作者以功能主義的觀點指出,社區(qū)就像一個人似的有其生命脈絡和生活方式,不能輕易改變。例如在外人看來,自外界引進的各種現代化機構或設施如報紙、郵局、較高水準的小學、衛(wèi)生機關等,都對改善社區(qū)生活有好處。然而,生活在社區(qū)里面的人們非但不體會這些新機構的便利,反而認為它們很累贅。蔣旨昂:保甲制度的混亂“保長之文化水平大多低下,出身也比較龐雜。據1943年社會學者蔣旨昂對重慶附近兩個鄉(xiāng)的調查,認為“門第關系在保長之資格上常顯重要,許多保長住的地方,就是以他的姓為地名的……這表示保長在那保是久遠的大戶”。但是,他又說:“如說保長全是由富紳擔任了,則大謬不然”。他舉例說,1939年,某鄉(xiāng)共有19位被縣長確認的“富紳”,內中只有1人是保長。當時該鄉(xiāng)共有27個保,其余的保長中,有的是中醫(yī),有的是小學教員,有的經過商,內中還有一個和尚?!焙鷳c鈞于1947年調查云南基層政治后,得出一個結論,即認為保長處于政權和紳權兩種權力的夾縫中,是一個既可恨又可憐的角色。保長受紳權操縱或畏懼紳權,在執(zhí)行政策的過程中,往往劫貧縱富,征兵征糧均以無錢無勢的小戶為征取對象;也由于他極力依附政府權力,以至于將官民之間的矛盾轉化為自己與村民之間的對立。村民們往往將國家榨取所帶來的痛苦一古腦兒歸咎到保長身上。盡管區(qū)長、鄉(xiāng)鎮(zhèn)長的作惡程度比保長遠甚,但由于保長是直接執(zhí)行者,被村民們看作是國家政權的化身,因而保長往往比區(qū)鄉(xiāng)長更為村民所痛恨。胡慶鈞:保甲制度的混亂費孝通:中國鄉(xiāng)紳本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知識分子問題和傳統(tǒng)中國的紳士,二是鄉(xiāng)村、城鎮(zhèn)和都市。作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深層次地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指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的根由所在。中國鄉(xiāng)紳,指那些地方上的退休官員或官員親屬,或受到過簡單教育的地主。這些“紳士”(China's
gentry)即士大夫階層。他們主要分布在中國農村,所以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法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考試實戰(zhàn)演練與試題及答案
- 貨幣政策與經濟穩(wěn)定性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二級VB考試復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學習中的概念辨析與運用試題及答案
- 新思路解析軟件設計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網絡管理員考試多樣化策略試題及答案
- 高考數學未來導向試題及答案體系
- 商業(yè)秘密保護的數字化策略
- 2025年網絡管理能力評估試題及答案
- 第18課《井岡翠竹》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MOOC】《思想道德與法治》(東南大學)章節(jié)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MOOC】以案說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課件
- 上海市社區(qū)工作者管理辦法
- 顱腦損傷患者護理查房課件
- 口腔疾病與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的關系課件
- 年產16萬噸焦油焦油車間蒸餾工段工藝初步設計 畢業(yè)設計
- 霍亂弧菌實驗室檢測PPT
- 五年級下學期信息技術3Done三維制作蘿卜課件
- DB51∕T 2858-2021 農業(yè)科技成果效益計算方法及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