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響箭中文名稱:響箭其他名稱:尖嘯工布響箭畢秀碧秀
所屬民族:藏族
所屬地區(qū):西藏(工布)等地
介紹:一種射箭運動。在傳統(tǒng)上箭手都為男性,一般以村為單位組成隊伍。每當(dāng)舉辦響箭比賽時,同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穿節(jié)日服裝,備好各種佳肴和青稞美酒,來到比賽現(xiàn)場觀看,并組成歌舞隊,為自己的箭手歌舞助興。
響箭比賽場地為一塊長37-40米、寬25-30米的空地。比賽射程30米,靶場空中懸吊20厘米見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脫落。傳統(tǒng)習(xí)慣靶子設(shè)北朝南,箭手由南朝北射箭。這樣的擺布既有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上的說法,也有風(fēng)勢方向上的科學(xué)道理。響箭的比賽形式既有團體賽,也有個人賽。比賽正式開始前,箭手和歌舞隊要齊唱《工布箭歌》。比賽中,男女歌舞隊不停地口唱箭歌,并且跳一種動作特別的《工布箭舞》。比賽時,首先箭手們橫向排成"一字形",然后在箭手們的縱向男女歌舞隊分別排成"一字形"(男右、女左)。每次比賽活動要進行十輪至十五輪,每輪每人射兩箭。第一輪從箭手排著橫隊的左邊開始,第二輪從右邊開始,以此類推至比賽結(jié)束。比賽時箭中靶心,只要"瑪爾帝"(紅心)脫落就得兩分,黑圈脫落則得一分。一輪中兩箭都射中加一箭,再射中繼續(xù)加箭。記分方式既簡單又公開,每一個箭手前的左邊弓架放八顆園形石子、得一分箭手自己從左邊的石子中拿一顆擺放在右邊。在比賽期間除收箭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在場地內(nèi)隨便走動和橫穿。對比賽獲勝者的獎勵辦法有各種各樣。一般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資獎勵為輔。箭手射中靶子,眾人便向他敬一杯酒,比賽獲勝了獻一條潔白的哈達,以呼歡聲來祝賀,以歌聲來贊揚。
參加比賽的選手,每人射兩箭,中一箭獻哈達一條,中兩箭就獻哈達兩條,兩箭都失利者,罰酒一杯。[2]高臺舞獅中文名稱:高臺舞獅
所屬民族:仡佬族
介紹:一種在高臺上舞獅的運動。高臺是以八至十二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運動隊,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五人。一般同時登臺表演的是四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二人分別裝扮成孫悟空和笑臉和尚,有時同時出場的還有小獅子。孫悟空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等。孫悟空和笑臉和尚、小獅子與小獅子一正一倒向上攀,大獅子也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攀,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名目,如"燕子翻飛"、"蛤模抱息"、"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fēng)車"等。[3]珍珠球中文名稱:珍珠球
所屬民族:滿族
所屬地區(qū):中國北方地區(qū)
介紹:滿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比賽時,水區(qū)內(nèi)雙方各有3名運動員負責(zé)進攻或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站在本隊得分區(qū)內(nèi)的持抄網(wǎng)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qū)內(nèi)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對方隊員,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隊員向網(wǎng)內(nèi)投球。每隊有1名持抄網(wǎng)隊員在得分區(qū)活動,用拍網(wǎng)試圖抄(采)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規(guī)定的比賽時間內(nèi),得分多者為勝隊。規(guī)則比賽在長28米、寬15米的場地上進行(場地分水區(qū)、封鎖區(qū)、得分區(qū)),每隊上場6人。比賽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15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4]押加中文名稱:押加
其他名稱:雙人拔河大象拔河
所屬民族:藏族
所屬地區(qū):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介紹:在一塊寬闊的平地上,劃兩道平行線作為河界,兩名運動員將一條長約10多米的帶子兩頭打結(jié),從各自襠間穿過,經(jīng)過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對背站在河界兩邊。裁判員一聲令下,兩人即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腳尖著地,以腳、腿、腰、肩、頸力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把系在帶子中間的紅布標(biāo)志拉過自己的河界者為勝。
規(guī)則介紹: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寬2米,長不作限制。比賽場地應(yīng)有明顯的界限,長邊叫邊線,短邊叫端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點,劃一條與端線平行的連線叫中線,在中線的左右1米處,各劃一條線與中線平行為決勝線。運動員要著民族服裝,膠底鞋,雙手不能增加任何輔助器材。一場比賽的參賽者為兩人,年齡不受限制,按體重分55、60、70、80公斤級和80公斤以上級等5個級別進行,每場比賽均采用三局兩勝制。比賽時間一般也不受限制,但在一局比賽中如遇雙方相持達一分半鐘不能決出勝負,就暫停比賽,休息一分鐘后重新比賽。[5]碧秀中文名稱:碧秀
介紹:括弓、箭、靶圍、靶心、弓架等。弓的傳統(tǒng)制造是用長約米、寬約6厘米、厚厘米的兩條竹片膠合而成。箭長80厘米,箭桿竹制。尾部插天鵝羽毛。竹箭桿上裝著一個頭為方體、尾為圓錐體四側(cè)有小孔的空心木制箭頭,箭射出后,因空氣進入小孔而發(fā)出尖厲的鳴叫聲。靶子由靶圍和靶心之分。靶圍藏語叫作"夏巴",意為鹿皮,一般用好的鹿皮制作。靶圍制作精致美觀,上面有許多手工縫制的圖案,如同一件工藝。整個靶心藏語叫作"本",是用皮革制作,成環(huán)形,直經(jīng)約18厘米,里外共有三圈。外兩圈每圈寬約5厘米,外圈用作固定,用白色皮子制成,里圈為黑色。中心圈稱"瑪爾帝",為紅色,是活動的,箭射中"瑪爾帝"(紅心),瑪爾帝便自動脫落。弓架是比賽前和休息時放弓箭的架子,又是靶子與射手間距離固定的欄桿(防止往前走)。弓架既有專用的,也有臨時搭建的,一般長4-5米,高約米。
另外,射手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帶獐子皮縫的指套,右手的大拇指帶象牙戒指,防止射箭時被弦磨傷手指。[6]舞麻龍中文名稱:舞麻龍
所屬民族:羌族
所屬地區(qū):四川(江川、龍溪)等地
介紹:原是祭神中的一項活動,現(xiàn)為健身娛樂項目。參加者為九男八女,每人腰間系一串銅鈴,各執(zhí)一根彩棍。男的彩棍頂端用麻扎成龍頭,拖著的麻髯為龍身。女的彩棍頂扎彩球與彩帶,下面還鑲著鐵環(huán)扣和銅鈴。鑼鼓聲起,麻龍飛舞,花棍旋轉(zhuǎn),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鈴聲、鐵環(huán)聲、鼓聲、呼喊聲,交織一起,氣氛熱烈。經(jīng)過改進,該項運動有?;ò?、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吹彩霞等套路。[7]穩(wěn)凳中文名稱:穩(wěn)凳
其他名稱:十字穩(wěn)凳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浙江等地
介紹:穩(wěn)凳起源于畬族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演變?yōu)槊耖g體育活動。穩(wěn)凳的基本動作主要以轉(zhuǎn)、旋、翹、擺、搖、蹬、翻等為主,并結(jié)合難度較大的擦旗、套圈等形式進行競賽。項目開始之前先操《鈴刀舞》,該舞既是運動員熱身的前奏活動,又是體現(xiàn)畬族祭祖活動傳統(tǒng)文化的民間舞蹈。舞者手執(zhí)鈴刀、木拍,動作剛健有力,粗獷樸實,節(jié)奏鮮明。比賽開始,由四名少女翻身上凳,每人手持?jǐn)?shù)個套圈,套圈分紅、白、藍、黃四色。在不斷快速的轉(zhuǎn)、翹過程中,將套圈逐個套中4米遠處的旗桿,以套中多者為勝。[8]跳竹中文名稱:跳竹
所屬民族:怒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等地
介紹:比賽多為青年男女在田間休息時舉行。用一根長約5米的青竹竿,彎成弓形,將兩頭插在地里,當(dāng)作跳高架。參賽者-一越過后,即將竹竿兩端插地距離縮短,竹子弓形升高,繼續(xù)跳越。如此逐步加高,以跳得最高者為勝。[9]跳火繩中文名稱:跳火繩
所屬民族:彝族
所屬地區(qū):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介紹:火繩是用藤條擰成,長短因人而異,藤條上扎以易燃之物,如浸透松油、煤油或桐油的布條。比賽時,選擇一塊平地為賽場,在場地兩端劃上起點線和終點線。參賽者站在起點線上,手持火繩,待比賽令下,迅速點燃火繩,以單人跳繩形式,跳躍前進,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前進時不準(zhǔn)帶火繩奔跑,違者取消比賽資格。[10]跳鼓中文名稱:跳鼓
其他名稱:打花鼓
所屬民族:苗族
所屬地區(qū):貴州、湖南等地
介紹:跳鼓以腳跳、手擊、腰旋、體轉(zhuǎn),多用內(nèi)功,是一項全身運動的體育活動。鼓點節(jié)奏有單點鼓、雙點鼓和三點鼓、五點鼓、九點鼓以及行步鼓、轉(zhuǎn)身鼓等。伴隨鼓點節(jié)奏,其步法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滾步翻身等。男子單打多以武術(shù)動作組成套路,女子單打多以生產(chǎn)動作,如紡紗、織布、摘花,揮刀等組成套路。跳鼓規(guī)則比賽分單人賽、雙人賽和男女混合賽等多種形式。比賽形式和評分辦法按體操評比方法進行。場地為長方形的平面,長10米,寬6米,鼓擺放在場地中央。裁判坐在場地四周。每個運動隊隊由六名運動員組成,三名男運動員和三名女運動員。[11]水上皮筏文名稱:水上皮筏
其他名稱:羊皮筏子
所屬民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撒拉族
所屬地?青海等地
介紹:黃河沿岸的撒拉族等每年夏季,都要在黃河上舉行羊皮筏子比賽,一個筏子可坐八至十個人。參加者多是小伙子,也有年輕女子坐在皮筏上歡快的敲鑼助興,參賽者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比賽分集體和單人賽兩種,賽程無規(guī)定。比賽號令一下,皮筏子便如離弦之箭沖向激流,參賽者要機智地繞過漩渦,避開惡浪,方能安全地到達對岸。也有單人騎羊皮袋或牛皮袋渡河比賽的項目。這是一種比膽略、比毅力、比力量、比機敏的較量,賽手們呼喊著高亢的號子,奮勇向前,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12]推桿中文名稱:推桿
其他名稱:同頂?shù)指茼敻?/p>
所屬民族:羌族
所屬地區(qū):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等地
介紹:推桿一種競力運動。推桿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用腰腹部、肩窩、雙手互推的,還有用前額、膝蓋推抵的,有兩人之間的推桿,有幾個人互推的,有幾個人推一人的。器械有木杠、竹竿或扁擔(dān)。該運動男女均可參加。比賽時,在一塊兩丈見方的平地上,用一根長約一丈,手臂一般粗細的木桿。一人緊握一端,并以兩腿夾騎其上,作為守方。另一人則握著木桿的另一端,用力向前猛推,作為攻方。攻守雙方面對木桿須保持平衡,不能上下?lián)u擺或忽然猛推,嚴(yán)禁一端抬高或左右偏擺。比賽時間以裁判拍五下巴掌(約5秒鐘)為一個回合的時間,攻方若能將木桿推過規(guī)定界線(距離約50厘米)即為勝,取五局三勝制。因此項比賽對守方較為有利,故攻方亦可增至兩或三人。但推木桿的距離需相應(yīng)加長,如兩人進攻,需將木桿推過100厘米,三人進攻則需推過150厘米。[13]跳板中文名稱:跳板
其他名稱:跳跳板踏踏板
所屬民族:朝鮮族
所屬地區(qū):吉林延邊、黑龍江、遼寧等地
介紹:是朝鮮族婦女一種以蹬跳為特點全身運動的民族體育,跳板比賽分兩人一組對跳。跳板長五米,寬四十五厘米,跳板中間放一板墊。兩人各站一端,比賽開始時,一方雙腳向下,另一方借力向上彈,騰空做各種動作,隨下落用力于板上,將另一方蹬于空中,這樣此起彼伏,彩裙飄舞。在跳板比賽中,有比高度的,以跳躍的高度定勝負;有比技巧的,表演者在跳板上做各種花樣動作,如大轉(zhuǎn)身、旋轉(zhuǎn)跳空翻跳跳花環(huán)等,以高難動作取勝。[14]套馬中文名稱:套馬
所屬民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More...
所屬地區(qū):
內(nèi)蒙古、新疆、黑龍江等地
介紹:原為牧民放牧馬匹時的一種技能。該運動分揮桿套馬與繩索套馬。揮桿套馬是騎手各持一長約3米的竹竿,竿頂扎一繩環(huán),環(huán)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繩索套馬是騎手手持打著活結(jié)的繩索。運動開始時讓一烈馬疾奔,眾騎手縱馬飛馳追趕,至適當(dāng)距離時即迅速套馬,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15]踏腳中文名稱:踏腳
所屬民族:回族
所屬地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等地
介紹:踏腳像踢足球一樣,用腳不用手??梢蝗藢σ蝗耍部啥藢λ娜说?。雙方對踏時,你踏我閃,你攻我守?;镜膭幼魇瞧教?、破腳、背腳、連環(huán)轉(zhuǎn)、飛腳等。平踏時一般側(cè)身面對對方,以全腳掌向?qū)κ值懦?。破腳,則要單腿跳步,面對對手正面,向高處蹬出。背腳,回族民間俗稱"關(guān)后門",多采用于進攻對方的襠部、臀部。這個動作聲東擊西,防不勝防,一般在背向?qū)κ謺r,突然向后方踏出。連環(huán)轉(zhuǎn),即快速轉(zhuǎn)體360度,打擊對手的背面和側(cè)面。飛腳,即雙腿騰空,踏向?qū)Ψ降募绮亢捅巢?。在對踏中,往往一兩個動作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動作。在"晦"、"哈"的發(fā)聲中,前踏后蹬。規(guī)則場地為10米X10米,平坦寬敞。比賽時,不準(zhǔn)穿皮鞋等硬底鞋,不準(zhǔn)用頭、拳、肘、臂進攻對方。[16]摔牛中文名稱:摔牛
其他名稱:摜牛
所屬民族:回族
所屬地區(qū):寧夏等地
介紹:摜?;顒硬粋I?,靠個人的力量和技巧,在一定時間內(nèi)把牛摜倒為勝。比賽時,面對大公牛,跨步向前,雙手緊握兩只牛角,用力把牛頭擰向一側(cè),然后馬上用右肩扛住牛下巴,把牛脖子使勁一別,使大公牛前腳跪下,隨即用力壓住牛的頸部,通過擰、扛、壓等一系列動作把大公牛摜倒,使之四腳朝天。[17]射弩中文名稱:射弩
所屬民族:傈僳族彝族怒族瑤族苗族所屬地區(qū):云南廣西海南湖南貴州
介紹:弩為狩獵、防身工具,亦可作裝束和定親信物。它由弩弓、弩身、弩弦組成。射時,橫持弩,置箭阱蟛勰冢笙依胂飪冢鄱寤捶沙?。和戜贾e約撲閔渲邪斜瓿杉ǚ質(zhì)じ骸?br>規(guī)則射駑比賽分立姿和跪姿兩種,均為無依托,以射中的環(huán)數(shù)計算成績。[18]三人布龍中文名稱:三人布龍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湖南等地
介紹:該運動由三個青年舞三節(jié)布龍:一人龍頭、一人龍身、一人龍尾。集武術(shù)、技巧為一體,突出一個"活"字,組成了金龍布雨、飛龍騰空、幡龍戲珠、祥龍織錦等高難度的藝術(shù)造型。[19]賽駱駝中文名稱:賽駱駝
所屬民族:蒙古族等
所屬地區(qū):內(nèi)蒙古等地
介紹:流行於內(nèi)蒙古西部號稱"駱駝之鄉(xiāng)"的阿拉善盟一帶。比賽時,賽手們身著蒙古族服裝,騎上駱駝,一聲令下,便策動駱駝開始飛奔。賽程一般為~10里,先到終點者為勝。[20]上刀梯中文名稱:上刀梯
所屬民族:苗族
所屬地區(qū):湖南等地
介紹:表演者赤腳,著民族服裝,雙手抓住刀刃,雙腳踩著刀刃一梯一梯往上爬至頂上,吹響牛角,然后一梯一梯地下來。上刀梯者須有深厚的武功基礎(chǔ),上刀梯前運氣"涌泉"和"勞宮"穴。[21]擲沙袋中文名稱:擲沙袋
其他名稱:扔沙袋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
所屬地區(qū):河南、山東等地
介紹:始于清道光年間,常作為武術(shù)和摔跤的輔助運動。多人單人都可習(xí)練,能增強體質(zhì)和臂力,練法有自扔自接、兩人互扔互接和集體(五至六人)扔接。主要動作有體前扔接、轉(zhuǎn)身扔接、背箭式扔接、翻身扔接、舉腿扔接。穿襠扔接、腋下扔接、換手轉(zhuǎn)身扔接、背后換手扔接等,以及用于集體組合的雙人對撂,交*對撂,集體循環(huán)追撂等動作,基本動作名目有倒把、里把、反把、掏腿、背劍、腰穿等。幾個人一起習(xí)練,可以同時扔接一個或兩三個沙袋。這樣互相穿插扔接,以增加運動量和運動的速度,運動員在扔沙袋時要閃轉(zhuǎn)、跳躍、翻花。拋投沙袋時沖擊力慣性很強,手接沙袋時撞擊力很大,要求習(xí)練者及時觀察沙袋運動狀態(tài)并迅速作出反應(yīng)。沙袋表演動作講究穩(wěn)、準(zhǔn)、活、協(xié)調(diào)和流暢。長期習(xí)練能增強耐力、手臂抓握力、眼力、身體靈活性和動作協(xié)調(diào)性。
沙袋用作武術(shù)練功方面,還可以放在結(jié)實的桌上、板凳上或地上,用手掌切擊、拍擊、插擊或用拳砸擊,以增強掌或拳的擊打力量。還有一種較重的圓桶形的大沙袋,懸掛在橫梁上或粗大的樹*上,也是用掌、拳、臂、背、胸去推、打、撞、碰,以及用腿去踢,以增強這些部位的攻擊力量和受擊能力。[22]搶花炮中文名稱:搶花炮
所屬民族:仫佬族侗族壯族
所屬地區(qū):廣西湖南貴州
介紹:比賽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裝滿火藥的鐵炮的炮筒口上。點響鐵炮后,當(dāng)紅炮圈沖上天空下落時,搶花炮者蜂擁而上搶奪紅炮圈。搶到紅炮圈后,在隊友的掩護下,沖破對方的搶奪和阻擋,奔向?qū)Ψ降呐谂_,將花炮投入花籃中,即得分。得分多的一方為勝方。運動員可用搶、擠、鉆、護、傳、攔等技法,和橄欖球的動作相似,所以被稱為中國式橄欖球或東方橄欖球。規(guī)則比賽場地長60米、寬50米,雙方各出場8名運動員。全場共40分鐘,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臺區(qū),把花炮投入籃內(nèi)即為得一分。在規(guī)定的比賽時間內(nèi),得分多者為勝。相關(guān)賽事:
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
相關(guān)民間活動:花炮節(jié)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人人這時穿上節(jié)日盛裝,從四村八寨趕往花炮場。[23]輪子秋中文名稱:輪子秋
其他名稱:卜日熱
所屬民族:土家族
所屬地區(qū):青海等地
介紹:據(jù)傳說,土族從游牧民族轉(zhuǎn)向農(nóng)耕民族后,有了木輪車,有了碾場的碌碡。在麥場上,幾個玩童無意掀翻了大板車,爬上車輪隨意旋轉(zhuǎn),這就成為了最原始的輪子秋。每年秋收季節(jié),碾完場后,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木輪大車)車軸連同車輪豎起來,底下車輪壓上碌碡,上面車輪綁上一根長木橫桿,橫桿兩頭拴上繩子做成的秋千,打秋人坐在秋千上,其他人推動橫桿,轉(zhuǎn)動車輪?;蚱浇壱患荛L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系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或捆綁一能站人的架子。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zhuǎn),形成轉(zhuǎn)動的秋千,然后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nèi),快地轉(zhuǎn)動起來,并在梯子或架子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zhuǎn)。
八十年代后,原來的車轱轆改用鋼制輪盤,套以滾珠軸承,使之更為結(jié)實和美觀,再飾以各色彩旗?,F(xiàn)在輪子秋運動是在場地正中豎立著一根4米來高的鋼管,安裝在鋼管正中為一直徑約米的鋼(或鐵)制圓盤,將鋼管分兩部分,下接底座,頂端置火炬。數(shù)名身著民族盛裝的土族姑和小伙子們足踩懸吊在鐵盤邊緣的踏板,隨著大圓盤飛快地旋轉(zhuǎn),并不時作出"寒鵲探梅"、"雄鷹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點頭"、"金鐘倒掛"、"春燕串柳"、"蛟龍出海"等各種高難度空中動作。[24]打雞棕陀螺中文名稱:打雞棕陀螺
所屬民族:佤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等地
介紹:雞棕陀螺,一般是各村寨相互邀約分組進行比賽。從六、七歲的男孩到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都很喜歡打陀螺。比賽時,以細繩纏在陀螺上,然后快速抽繩,將陀螺投放在地上,使其旋轉(zhuǎn)起來。打雞棕陀螺是一種沖撞賽。先在地上劃兩條線,分前、中、后三場。前場面積大,為旋轉(zhuǎn)陀螺區(qū),中場為打陀螺區(qū),后場為甩陀螺區(qū)。參賽者輪流旋轉(zhuǎn)陀螺和抽打陀螺。比賽時,一人先放陀螺在前場旋轉(zhuǎn),打陀螺人要在中場后場,扔出自己旋轉(zhuǎn)的陀螺打擊前場的旋轉(zhuǎn)陀螺,以將其砸出界外,自身保持旋轉(zhuǎn)者為勝。擊不中,第二人接著打,如打中,但未跳出界外,接著打的人就要退到甩陀螺區(qū)去打陀螺。[25]滾燈中文名稱:滾燈
其他名稱:舞滾燈跳滾燈
所屬民族:回族漢族
所屬地區(qū):上海(奉賢)等地
介紹:相傳是奉賢人民歡迎太平軍時所創(chuàng),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運動。舞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F(xiàn)發(fā)展演變到多人群體舞燈,亦有女子參加。滾燈作有戲球、纏腰、跳燈等動作組成,名目有白鴿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足中脫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鯉魚卷水草、鵓鴣沖王等,集中了跳、滾、爬、竄、轉(zhuǎn)、旋、騰、躍、甩等多種剛?cè)嵯酀捏w育、舞蹈動作,
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26]板凳龍中文名稱:板凳龍
所屬民族:土家族白族
所屬地區(qū):浙江湖北湖南
介紹:一種舞龍運動。相傳源于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xí)俗也由此產(chǎn)生。龍舞還有"干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
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有獨凳龍。一條家用普通花條板凳飾以彩龍(木刻或扎紙校彩繪),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時,兩手分別執(zhí)前后腿。二人玩時,一人執(zhí)前兩腿,另一人執(zhí)后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側(cè)手執(zhí)一腿,后一人雙手執(zhí)兩腿。舞動時按照規(guī)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舞出各種花樣。有多凳龍,由五至十一人組成,每人各舉一凳。前一名示龍頭,后一名示龍尾,其余為龍身。另由二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shù)人協(xié)調(diào)行動,節(jié)節(jié)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有時一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板凳相連,板與板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由于每只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八十多只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到了夜晚,花燈內(nèi)點燃燭光,形成一條長長的燈。有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扎成龍形置于板凳之上
,以木腳示龍爪,造型逼真。耍板凳龍又分兩種舞式,一為獨凳龍,一為九節(jié)龍(九張板凳相接)。舞板凳龍動作有"二龍搶珠"、"黃龍穿花"、"二
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27]木球中文名稱:木球
所屬民族:回族
所屬地區(qū):寧夏等地
介紹:木球比賽近似曲棍球和冰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xí)r"打籃子""趕毛球"活動演變而來。運動員手握擊球板,運用傳、接、運、搶和擊球射門等技術(shù),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規(guī)則介紹:比賽在長40米、寬25米的場地上進行,中間有一道中場線,兩邊底線中間各有一個球門,類似冰球門。每隊上場隊員5人,全場比賽時間40分鐘,每半場時間為20分鐘,兩半場中間休息10分鐘。[28]搏克中文名稱:搏克
其他名稱:蒙古族式摔跤
所屬民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內(nèi)蒙古等地
介紹:摔跤不需特定的場地,沒有重量級別限制。參賽的布和(摔跤手)需成偶數(shù),最多可達1024人。每次比賽前,按蒙古族傳統(tǒng)習(xí)俗須先推舉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將參賽者進行編排配對,并負責(zé)裁判。比賽采用單淘汰制,無時間限制,也不受地區(qū)、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一跤定勝負。負者不許再上場。優(yōu)勝者授獎,并多被譽為"賽音布和"(英雄摔跤手)。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比賽設(shè)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采用三人輪賽制,個人賽為單淘汰制。
比賽時,摔跤手上身著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叫"召格德"(跤衣),邊沿釘滿銅釘或銀釘,后背中間多有圓形銀鏡或"吉樣"之類字樣,裸臂蓋背,腰系紅、藍
、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即圍裙)。下身穿肥大摔跤褲,多為白色,外面再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登蒙古靴,頸上套綢穗制成的五色彩帶"景嘎"(標(biāo)志著獲得過的名次,"景嘎"越多,表示歷次比賽中獲勝越多)。
參賽雙方均有歌手高唱挑戰(zhàn)歌,三唱之后,雙方摔跤手跳著獅舞或鷹舞步出場。比賽結(jié)束后,歌手們還要為摔跤手唱贊歌。裁判員發(fā)令后,雙方握手致敬,然后互相抱摔,爭斗相撲,盤旋相持,腿膝互擊,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比賽時不許抱腿和跪腿摔,不得搞危險動作。比賽中,先倒地或膝關(guān)節(jié)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著地者為負。[29]吉韌中文名稱:吉韌
其他名稱:藏式臺球
所屬民族:藏族
所屬地區(qū):西藏等地
介紹:吉韌類似斯諾克臺球。吉韌桌面形狀像圍棋盤,長、寬均約一米左右,四邊嵌有木板條,四角各有一個洞口。吉韌的母球稱為"安則",其粉球分黑白兩種,各有9個。此外,還有一個"多瑪布"(紅石頭或紅球),"多瑪布"必須在打進了一個以上的粉球后才能打擊。吉韌的擺球方式也很講究。先將6個白粉球以人字形擺放于吉韌桌面中心,9個黑粉球呈正三角形緊貼白粉球,余下的3顆白粉球緊靠黑粉球。
吉韌與臺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擊球不用球桿,而是用手指(一般用食指)彈擊母球,使其借力擊打黑、白粉球或紅球,并彈入桌上四腳任何一個洞口。吉韌比賽分2人單打或4人雙打,比賽采取三局兩勝制。
比賽一開始,雙方就力爭用手指將自己的球彈入桌洞中,并利用彈擊機會,將對方的棋子打亂,巧妙地阻止其進入桌洞,從而達到進攻與防守的"雙贏"。[30]奪腰刀中文名稱:奪腰刀
所屬民族:保安族
所屬地區(qū):甘肅等地
介紹"保安腰刀"是當(dāng)?shù)刈顬橹氖止に嚻贰?奪腰刀"在保安族是獨具特色體育項目,這項運動融競爭性、對抗性、激烈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奪腰刀"的整個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勇猛和機智、因而常伴有摔、擰、拌、擒、摸、打跟頭、翻巴郎、滾蛋蛋等動作,而且這些動作十分協(xié)調(diào)順暢。該運動主要有比試刀,挑選對手,藏刀,窺測刀,奪刀五部分組成。[31]東巴跳中文名稱:東巴跳
所屬民族:納西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麗江)等地
介紹是東巴教在祭祖儀式中所表演的原始武舞。由六十余個動作組合而成,其中又有各自獨立的武舞體系,如"中姐伏麻磋"(耍刀跳)、"考日米九磋"(弓箭跳)等,包含著武術(shù)技法。刀法的攻防意識很強,有劈、砍、扎、刺、纏頭裹腦、架刀、切刀等。步法有弓步、跪步、踏步、虛步、蹲步和跳躍等。使用的器械有刀、*、劍、棍、弓箭、矛、盾等,演練者身著戰(zhàn)裝,手執(zhí)兵器,伴隨著雄沉的戰(zhàn)鼓聲分兩隊人場,雙方左砍右殺,不斷變化陣法進行操練。跳完預(yù)定動作后,一齊吶喊,歡呼勝利。[32]打磨秋中文名稱:打磨秋
其他名稱:磋磋磋邏磋
所屬民族:彝族
所屬地區(qū):廣西隆林、西林等地
介紹打磨秋時,橫桿上兩端各有一或二人,交替蹬踏地面,使橫桿上下起落旋轉(zhuǎn),同時,在桿上做回轉(zhuǎn)翻滾,以腹貼桿四肢懸空,在旋轉(zhuǎn)到地面時,進行伸手拾花等許多技巧動作。規(guī)則磨秋橫桿兩頭的人數(shù)相等,可兩人打或四人打。開始時將橫桿擺平,雙方在橫桿的兩端推轉(zhuǎn)磨秋,而后先由一方躍爬上橫桿。落地一方用腳蹬踏地面,橫桿便騰地上升,飛轉(zhuǎn)不停。[33]打尺寸中文名稱:打尺寸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廣東浙江福建
介紹:相傳是紀(jì)念畬族英雄藍奉高(鳳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裝斗爭中,以斷弓(尺)將敵箭(寸)撥擊的技藝演變而成。該運動在平坦寬廣的場地進行,參加者至少兩人,多則五、六人。在活動場地一端畫一個直徑約一至二米的圓圈,圈內(nèi)站一人,稱"主攻",他右手持一根一尺多長的木棍,叫做"尺",左手持一根筷子長短的小竹條,叫做"寸"。參加運動的其他人站在圈外。比賽開始時,
"主攻"揮尺擊寸的一端,使寸旋轉(zhuǎn)著飛出去,圈外的人一起上去搶接"寸"。率先接到"寸"的人就算贏了一定的"尺寸",可以頂替"主攻"。如果圈外沒有人接住,其落點經(jīng)丈量后,根據(jù)距離遠近"主攻"贏得一定的"尺寸",繼續(xù)保持"主攻"的地位。未接住的竹條,圈外的人馬上揀起向圈內(nèi)投去,圈內(nèi)人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用木棍再將竹條擊出去。若竹條未被圈內(nèi)人接住或擊出,則投者得勝,替換"主攻"。如此反復(fù),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誰先得到規(guī)定的"尺寸"或所獲的"尺寸"最多,便是這次"打尺寸"的勝者。
還有一種常見的比賽形式是追逐對打。場地為長20-25米,寬8-10米的長方形平整土地。"尺"為長60厘米的木棒,"寸"為長20厘米竹條。比賽分甲、乙二隊,每隊3-6人。甲隊先進攻,每人手持"寸"和"尺",并確立好1-6號進攻手,站于起點線后。乙隊為防守,每人持"尺",分布于場內(nèi)。比賽開始,甲隊1號進攻手自起點線以"尺"將"寸"向前擊去。守隊力爭將擊來的"寸"在未落地前,用"尺"反擊回去。這樣攻守可回擊數(shù)次,直至"寸"落地。這時甲隊2號攻手就在前"寸"的落點處繼續(xù)向前進攻,守隊繼續(xù)防守,直至"寸"落地。這樣3-6號進攻手按此法輪番進攻1次,以最終的有效落地點為本隊所打得"尺寸"。然后兩隊交換攻守。一輪后,丈量兩隊相差的距離為某隊所勝"尺寸",照此進行三輪,最后獲得"尺寸"多的隊為勝。規(guī)則(1)隊員只能用"尺"擊"寸",不可用手扔接、腳踢或故意用身體阻擋。(2)擊出的"寸"必須落在規(guī)定的場內(nèi),如大半根"寸"落在線外即為出界,最終落地點就定在最后打出界者所站點。(3)攻方隊員進行第1擊時,守方隊員須離其1米以外站立。(4)攻方的第1擊,必須在規(guī)定的起點線后,或前1人的最終落地點后,否則令其重擊。[34]達瓦孜中文名稱:達瓦孜
其他名稱:高空走繩高空踩繩
所屬民族:維吾爾族
所屬地區(qū):新疆等地
介紹: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首先選擇一個空曠的廣場,在場地的中心豎起一根大約30米高的桿,四周用許多鋼筋和繩索牽制,使之不至于傾斜和栽倒。一條長約80米的粗繩的一頭系在竿頂,另一頭系在地上的鐵鉤上,粗繩呈坡形。因繩太長容易彎曲,在走繩的中間再搭幾個木架支撐繩子。表演者手持三米多長竿作平衡器,不系保險帶,光著腳,在嗩吶,羯鼓聲中表演走繩,踩著粗繩順坡而上,直通高桿的頂端。在繩上做側(cè)身走繩、蒙眼走繩、倒立走繩、踩碟走繩、飛身躍繩等動作。[35]刺球中文名稱:刺球
其他名稱:竿球頂球
所屬民族:高山族
所屬地區(qū):臺灣(屏東)等地
介紹:原是高山族年祭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現(xiàn)成為一種體育運動。刺球賽之前部落中所青年人要進山砍竹,在家門口插竹行祭。然后在廣場上搭一座平臺,刺球賽是在平臺前的廣場舉行,部落全體青年男子都要盛裝參加。參加刺球的人,拿著長約八尺高的竹竿,竿頂上插著二十五厘米長的尖刺,列隊站在臺前。
臺前的刺球架上共有五個神球,分別代表豐收、豐獵、健康、婚姻、英雄。刺中哪個球,就表示其祖先在未來的六年內(nèi),保佑族里享有這個球所代表的運氣。在五個神球中,以第五個英雄神球最為珍貴。刺中的人要立即用砍刀把球和竿頂一起砍下,抱回家中供奉。同時,刺中的人也將躍居族中領(lǐng)導(dǎo)地位,受到族人的尊敬和愛戴。比賽時,由族中長老將球拋擲于空中,眾青年各用竹竿向球刺去,以刺中次數(shù)最多者為優(yōu)勝。比賽完畢,進行群眾舞蹈和歡宴。
作為現(xiàn)在的體育運動,每次參加者為十幾個人。比賽時,裁判員將球拋向高空,俟其將要落下時,參加者即持竿競相向球刺去,刺中者獲分。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刺中次數(shù)多者為勝。也可將參加者分成兩隊,以刺中多的一隊為勝。相關(guān)民間活動:
農(nóng)歷九月五年祭(瑪勒烏克),五年祭是臺灣高山族支系排灣人的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又稱迎神祭。每隔五年舉行一次,擇日舉行。
相關(guān)器械:頂球[36]朝鮮族摔跤中文名稱:朝鮮族摔跤
所屬民族:朝鮮族
所屬地區(qū):吉林延邊等地
介紹一般分為兒童、少年、壯年三個級別比賽,由少年摔跤開場。比賽雙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比賽時,雙方各右膝跪地,左膝彎曲,右手摟住對方左肩,從背后抓住對方腰帶,左手緊抓對方腿帶。裁判員發(fā)令后,雙方同時迅速站起,猛摔對手。無時間限制,以摔倒對方為勝。一般采取三局二勝制,
經(jīng)過多局較量后決出獲勝者。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yōu)勝者,比賽結(jié)束時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規(guī)則摔跤時規(guī)定套上腿繩。腿繩用長3米的麻布或白布制成,以90厘米圍在腰際,余則纏在右側(cè)大腿上。腰帶為一條長米的布帶。[37]布魯中文名稱:布魯
所屬民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興安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昭烏達盟
介紹:布魯,蒙語意為投擲。比賽分投遠和投準(zhǔn)兩種,多在喜慶節(jié)日舉行。投遠是以投擲距離遠近定勝負,一般擲出在100米以外。投準(zhǔn)是在場地上豎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徑4厘米,下端直徑6厘米的圓形木柱為目標(biāo),木柱的間隔為10厘米,投擲距離一般為30米,投中目標(biāo)即按規(guī)定得分。投遠與投準(zhǔn)均以每人三次為限。三次投擲需在30秒內(nèi)完成。投擲姿勢無規(guī)定,以三次投擲中的最好成績定名次。[38]絆跤中文名稱:絆跤
其他名稱:摜跤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
所屬地區(qū):寧夏等地
介紹: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進行比賽,為52公斤級、57公斤級、62公斤級、74公斤級和90公斤級。運動員身著摔跤衣,在10x10米的比賽場地上進行。比賽時,相互用手抓牢對方的跤衣或腰帶,采用背、絆、抱腿等招式,以把對手摔倒為勝,并根據(jù)動作質(zhì)量可得1分、2分或3分。每場比賽3個回合,每個回合3分鐘,中間休息1分鐘。以3個回合中得分多者為勝。如未到比賽終止時間,而一方已超過對手10分,則超過10分者為勝。[39]霸王鞭中文名稱:霸王鞭
其他名稱:打花棍打蓮蕭打連廂渾身響金錢鞭
所屬民族:哈尼族布依族漢族滿族瑤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河北
介紹:一種舞蹈型的運動。進行這一運動時,一手的手指上扣著繡有各種圖案的方巾,另一支手執(zhí)鞭的中端、鼓或竹片,也有雙手各執(zhí)一鞭的。舞起來時,以鞭擊打或碰擊臂、腿、肩、腰、背、腳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兩人以上舞蹈時常?;ハ鄬η?,隨著跳動的步伐,這些器械發(fā)出整齊有節(jié)奏悅耳
的響聲。參賽者人數(shù)不限,可一個人打,男女雙打,也可集體分組對打。參賽者按一定套路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揮舞擊打,形成一套跳躍、舞打的連續(xù)動作。步法有立、跪、蹲、坐、臥、行進、停留、跳躍等各種動作。擊打分十二下、十四下、十六下等,使鞭兩端交替不斷地碰打自己身體各處,也可棍與棍、棍與地碰擊。男女對打和集體對打,有"背合背"、"心合心"、"腳勾腳"、"鳳穿花"、"五梅花"、"雙采花"、"一條
街"、"龍吐水等競技動作和舞打隊形。霸王鞭運動量大,有跳躍、下蹲、轉(zhuǎn)體以及許多舞蹈動作,舞蹈時用霸王鞭圍繞身體的主要關(guān)節(jié)碰擊發(fā)出的響聲和由此引動上身的擰、擺和小腿的變化和雙腳的跳動,形成各式各樣的動作。各地霸王鞭的打法有著許多程式套路,如湖北的"雪花蓋
頂"、"黃龍纏腰",山西、陜西的"三點頭"、"纏腰跪打"等。還有"走八字"、"套葫蘆"、"龍擺尾"等?;緞幼饔?戳鞭","行進四磕鞭"、"二踢蹦"、"壓鞭"、"連八下"、"一條街"、"打西門"、"五梅花"、"金雞打架"、"二龍搶寶"、"背合背"、"心合心"、"腳鉤腳"等。
霸王鞭還包括金錢鼓和雙飛燕,三者同時進行。金錢鼓又叫八角鼓,是一種六角形的手鼓,鼓的一面繃有羊皮,每角釘有鐵釘,拴上銅錢,推打時發(fā)出的聲音比霸王鞭更為奔放。雙飛燕用四塊竹片做成,飾以彩帶,用手各握兩片,向身體各部分敲擊,動作舒展矯健,鏗鏘有致。一般男子舞金錢鼓、雙飛燕。女子舞霸王鞭,從兩人到十幾人均可,但要組成雙數(shù)。舞者隨著霸王鞭,八角鼓在身體各部位敲擊的節(jié)奏,雙膝輕輕顫動,肩、胸、腰、隨之晃動,并唱各種小調(diào),同時還有笛子或三弦伴奏。[40]拽包中文名稱:拽包
其他名稱:砍包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北京
介紹:運動時分為甲乙兩方,甲方分兩排站在場地兩側(cè),乙方呈分散隊形站在場地中央。甲方持包拽打乙方隊員,乙方隊員若被擊中則做為比賽減員而下場,如果乙方隊員用手接到了甲方拽下來的包,已減員下場的隊員則可重上一人,若場下沒有“傷員”可上則積一分。甲方如果把乙方全數(shù)擊中下場,甲方勝,如果乙方積分超5分,則乙方勝。每一局結(jié)束后,雙方交換場地繼續(xù)比賽。
[41]竹摔中文名稱:竹摔
所屬民族:高山族
所屬地區(qū):臺灣福建
介紹:比賽時,參賽雙方在2米直徑大的圓圈內(nèi),相對而立,共同緊握一根2米多長的竹竿,并將竹竿后端夾于腋下。采用推、頂、撥、虛晃、移步等動作,將對方弄出圈外者得勝。一般采用三賽兩勝制[42]粘包角球中文名稱:粘包角球
其他名稱:斗鑿粘包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北京
介紹:運動時用的包是三角型的,適宜以家庭3人為單位進行比賽。比賽開始時,甲方先拋包,乙方再拋包。如果乙方用自己的包壓住了甲方的包,則把甲方的包當(dāng)成戰(zhàn)利品俘回,如果沒有壓中甲方的包,則只能留在原地成為大家共同的“獵物”。由于在北京話中“粘包”有惹上麻煩的意思,在定型中更名為“斗鑿”,因為其游戲規(guī)則與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斗鑿”相似,只不過古代斗鑿用圓形鐵鏤,現(xiàn)在用三角形布包。斗鑿的場地與蹴球同,很適合中老年運動。[43]上刀竿中文名稱:上刀竿
其他名稱:爬刀竿
所屬民族:傈僳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
介紹:在節(jié)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刀桿。爬刀竿的人,大多經(jīng)過長期的訓(xùn)練,有一套特殊的本領(lǐng)。按照僳僳族的習(xí)慣。爬竿者要身穿紅布衣裳,纏紅布包頭,或頭戴藍布帽,赤裸雙腳。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爬竿開始時,表演者齊涌到竿下,圍繞刀竿唱歌跳舞,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隨即縱身躍上刀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像爬梯子一樣,一級一級地向上攀登。他們在竿頂做各種驚險的表演,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爬竿者然后踩著刀刃一步步下來,手足皆完好無損。爬桿者下來后,人們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jié)束后,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伙子的煙包,并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愛慕之情。[44]跳竹竿中文名稱:跳竹竿
其他名稱:俊孿打竹舞
所屬民族:京族黎族
所屬地區(qū):海南
介紹:是一種跳躍競技體育活動。場地一般為8-12米長,6米寬的平地。這項活動男女老幼都可參加,一般多為男女青年。比賽時,分成兩組,每組4——8人。一組打竹竿,一組跳,然后再輪換。打竹竿的人分成兩排距離約米,面對面盤腿坐下或雙膝跪地,每人雙手各執(zhí)一根竹竿的頂端,成若干組平行狀。在音樂伴奏下,由一人統(tǒng)一指揮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隨著節(jié)拍,同時向下不斷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對細竹竿隨著音樂鼓點的節(jié)奏時開時合,不斷地變換節(jié)奏、圖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隨著或快或慢的節(jié)奏,在交*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統(tǒng)一從一面進另一面出,可單人跳,雙人跳、三人跳或成隊跳。當(dāng)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并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舞蹈動作,參加者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既不能踩著竹竿,也不能被不斷開合的竹竿夾著。跳竹竿者巧妙地跳躍其分合之間,或用單腳,或用雙腳,做出各種旋轉(zhuǎn)及舞蹈動作。表演舞花扇、翻斛斗舉等高難險技巧花樣動作,跳竹竿現(xiàn)有“穿山過?!?、“情人上路”、“邀游八卦陣”、“駿馬跳樁”、“飛躍龍門陣”、“勇闖斬頭臺”等多種套路?!疤窀汀边^去是“女打男跳”,如今已形成了“男女混合打跳”。[45]跳花盆中文名稱:跳花盆
所屬民族:白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
介紹:是白族一種傳統(tǒng)跳高活動。比賽開始時,兩女青年左右相對席地而坐,相距1.50——2米,上身均稍向后傾。她們用腿和腳尖疊成一定的高度,即右方坐者兩腿自然伸直,右腳跟疊在左腳尖上。左方坐者兩腿亦伸直,右腳跟疊在對方的右腳尖上,左腳跟疊在自己的右腳尖上,使之高度約與鼻齊,然后讓參加比賽的男青年輪流跳躍而過。然后再加高,這時右方坐者左手握拳,拳眼朝上,平直伸出。左方坐者亦以左手握拳,伸直置于對方拳眼上,形成一條直線,作為橫竿高度。隨著高度的不斷升高,兩邊的姑娘再以拳頭為標(biāo)高,每升高一次,加一拳頭高度。以跳得最高者為優(yōu)勝。[46]三雄奪魁中文名稱:三雄奪魁
所屬民族:彝族
所屬地區(qū):四川
介紹:比賽時,在場地中央畫一直徑為2米的圓圈,三人或三對人分別將繩索套跨于肩或腰部,成面向或背向,向三個不同方向用力拉繩。繩上的標(biāo)志帶對準(zhǔn)圓心,先把標(biāo)志帶拉出圈外即為勝者。還有一種比賽方法,在三個不同方向各有一人,手舉著蠟燭臺。拉繩的人用力拉繩,向自己方向的蠟燭臺靠近,并吹熄點著的蠟燭。誰首先吹熄蠟燭臺上的全部蠟燭,就為獲勝者。[47]三雄奪魁中文名稱:三雄奪魁
所屬民族:彝族
所屬地區(qū):四川
介紹:比賽時,在場地中央畫一直徑為2米的圓圈,三人或三對人分別將繩索套跨于肩或腰部,成面向或背向,向三個不同方向用力拉繩。繩上的標(biāo)志帶對準(zhǔn)圓心,先把標(biāo)志帶拉出圈外即為勝者。還有一種比賽方法,在三個不同方向各有一人,手舉著蠟燭臺。拉繩的人用力拉繩,向自己方向的蠟燭臺靠近,并吹熄點著的蠟燭。誰首先吹熄蠟燭臺上的全部蠟燭,就為獲勝者。[48]賽簸箕中文名稱:賽簸箕
其他名稱:啯謠納
所屬民族:基諾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
介紹:基諾族一種競技類體育表演項目。簸箕是基諾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勞動工具,該運動以簸箕為器械。人們把簸箕擺成直線或圓圈,在上面做轉(zhuǎn)翻、頭手翻、兩人配合托舉、翻身等各種高難度動作?;蜻M行跳簸箕、摔跤、撐桿、體操技巧等競技運動。比賽時,由村寨里有威望的人做裁判,在打擊樂聲中分組進行,哪組完成動作快,配合好,動作舒展,就成為勝利者。[49]柔連響中文名稱:柔連響
其他名稱:蓮花十八響
所屬民族:土家族
所屬地區(qū):湖北
介紹:一種健身活動。用手掌不斷地拍打和按摩自己頭、額、面、胸、腹、肩、臂、肘。腕、腿、膝、腳等部位的肌肉、關(guān)節(jié)和穴位。拍打時有節(jié)奏、有聲響,通常是四四拍或四三拍。同時配合走秧歌步、顫步、鴨子步、穿花步,做搖頭、擺肩、甩臂、穿掌、轉(zhuǎn)腰、扭臂、挺腹、弓身、屈腿。蹲腿跳等動作,運動全身。不論春夏秋冬,只穿短褲,赤膊運動?;顒邮蛊つw發(fā)紅出汗,以達舒經(jīng)活絡(luò),強筋壯骨,健身目的。其基本套路有雙打、三響、四響、七響、上九響、下九響等。其運動規(guī)律,一般為緩一急一緩,起勢似準(zhǔn)備活動,中段急促、剛健、粗?jǐn)U、多變,收勢為放松歸元。[50]綾球中文名稱:綾球
其他名稱:角球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北京
介紹:綾球運動是根據(jù)北京滿族、回族“拽包”,而成的一項體育運動。因為運動器材是布(綾)縫制而成,布包形狀是正四方(綾形),布包內(nèi)的填充的是谷物和銅鈴鐺,互相傳遞時發(fā)出“鐺,鐺”的聲音,可以稱“鈴”。因為含有這三方面意思,所以定名叫“綾球”。
綾球比賽以隊為單位進行,雙方上場各五名隊員。比賽在一塊30×23米的平地上進行,在場地兩端各劃一個圓圈為得分區(qū),比賽中任何一方隊員,只要從對方防守區(qū)外將球投到對方得分區(qū)內(nèi)即判得一分,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以得分多少決定勝負。綾球運動主要由傳接、搶斷等基本技術(shù)組成,運動員拿球后不得跑動,只能靠傳接球進行防守和進攻。這種球類似籃球,又有手球特點,但比籃球、手球運動量小。由于綾球是個布包,只能互相傳球不能像手球和藍球那樣拍球運球,雙方隊員沖撞機會少,安全系數(shù)高。由于隊員接到球后只能持球跑3步,不能憑個人技術(shù)強行突破得分,只能靠隊員之間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取勝。[51]打槍擔(dān)中文名稱:打槍擔(dān)
其他名稱:打串擔(dān)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福建
介紹:由畬族人上山砍柴草勞動活動轉(zhuǎn)化的體育表演項目。上山時,畬族人邊唱山歌,邊用力敲擊“槍擔(dān)”,逐漸演變?yōu)椤按驑寭?dān)”。表演時,參加者腰佩刀鞘(俗稱割吊),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槍擔(dān),且敲且舞。以柴刀擊槍擔(dān)、刀鞘,以刀柄、槍擔(dān)撞地,清脆悅耳,節(jié)奏分明,整齊中富于變化。它還吸收了畬拳畬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對打”動作,融體育、武術(shù)、舞蹈為—體。表演隊伍為16—24人以上。表演內(nèi)容分為“青山脆竹”、“刀鞘聲聲”、“刀花翻舞”、“竹響山際”等。[52]抄杠中文名稱:抄杠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浙江
介紹:相傳古時候畬族人民為抗擊入侵者,他們經(jīng)常組織開展該項活動,并舉行競賽,以有效提高腿臂力量和作戰(zhàn)技能。抄杠的形式多樣,有腹抄杠、肩抄杠、金雞獨立抄杠、拉杠爭花、蹬腿部抄杠和操繩抄杠等六種。不同形式的抄杠各自采用不同方式頂或拉動作。參賽兩人相向立在一塊寬0.2米、長4米左右的板凳上,用一根約2米長的棍子進行對抗比賽,設(shè)法將對方推或拉下凳為勝?,F(xiàn)比賽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金雞獨立抄杠,二是蹬腿步抄杠,三是十字抄杠。金雞獨立抄杠由兩名運動員各持杠的一端,分別以單腿站立在凳的兩端,裁判下令后,雙方開始使力,力爭將對方抄下凳為勝。蹬腿部抄杠,競賽方法和規(guī)則基本同“金雞獨立抄杠”,只是抄杠時雙方須一腿全蹲、另一腿前伸,并作連續(xù)的蹬腿步。十字抄杠,比賽由四人(或四組)參加,開始每人持“十”字型杠的一端,裁判下令后,運動員開始使力,將身后的小圈撿起為勝。[53]板鞋接力中文名稱:板鞋接力
其他名稱:三人穿板鞋
所屬民族:壯族
所屬地區(qū):廣西
介紹:板鞋接力源于明代,據(jù)傳,明代倭寇侵?jǐn)_我國沿海,廣西土官瓦氏夫人率眾赴浙江抗倭。瓦氏夫人當(dāng)年為了培養(yǎng)士兵的集體觀念,以求步調(diào)一致,而命人根據(jù)壯族的木履樣子做成的長木鞋。她讓士兵3人一組或6人一組地共穿一雙長木鞋,練習(xí)賽跑,要想跑得快,必須團結(jié)一心,默契配合。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的練兵方法,使壯兵團結(jié)一致,無畏勇敢,挫敗了倭寇。后來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練兵法,在田頭地腳、屋前屋后開展板鞋競速活動以自娛。該運動項目是在“板鞋舞”、“板鞋競速”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多次修改、不斷提高而定型的競技形式。板鞋是用長5——2米而比足稍寬的木板若于雙,按等距離釘制三雙腳帶。[54]拔腰帶中文名稱:拔腰帶
其他名稱:拔樁拔腰
所屬民族:佤族哈尼族土家族拉枯族撒拉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介紹:一種較量力氣的運動,運動是在兩人之間角逐的。比賽開始時,參賽雙方對面而站,然后弓腰反臂從右側(cè)抱住對方的腰部,各自將右腿插入對方兩腿中間,呈半蹲式,挺直腰,抬起頭。裁判發(fā)令后,雙方同時憋氣用力,兩人盡力想法將對方抱起提離地面。要求比賽雙方牢牢站穩(wěn)腳跟,一條腿伸向?qū)Ψ揭d下,取半蹲姿勢,當(dāng)對方提自己時,盡力下坐,同時還要伺機提起對方。當(dāng)對抗到相持不下時,必須不失時機一鼓作氣地將對方拔地而起,誰使對方雙腳拔離地面即為勝者。一般采取三局兩勝制,每局之間休息一兩分鐘。比賽雙方體質(zhì)、年齡要基本相等,不能過于懸殊。拔腰不能用腳,兩人互相側(cè)身反抱對方腰部,雙腳不許移動。[55]夾包中文名稱:夾包
所屬民族:回族滿族蒙古族
所屬地區(qū):北京
介紹運動時比賽雙方對面而立,拉開一段距離。甲方先夾,夾包時先把布包扔到面前地面上,兩腳用前腳掌內(nèi)側(cè)把包夾緊,然后兩腿稍彎身子前傾靠雙手?jǐn)[動順勢用腳把包拋起向遠處擲去,對方在布包落地處再用雙腳夾住把包擲回,這樣一來一去,看誰把對方趕出約定范圍。[56]擊木中文名稱:擊木
其他名稱:嘎里特克
所屬民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
所屬地區(qū):新疆
介紹:1851年,由俄羅斯人和塔塔爾人傳入。該運動場地長22米,寬約6米,土地平整。場地正中劃一中線連接兩條邊,中線兩邊隔米各劃一條平行線作起步線。場地兩底線中心點上各劃2-3米見方的區(qū)域作擺木區(qū),擺木區(qū)里有擺成圖案的5根小木柱。擺木區(qū)平行于中線的一條邊線叫初次進攻線。比賽分兩隊進行,每隊人數(shù)相等,單數(shù)、雙數(shù)都可,一般以5人為一隊。每兩個擊木棒編一個號,每個隊員配備兩根同號棒。
比賽開始,一方隊員依次從另一方擺木區(qū)初擊線后面向本方擺木區(qū)內(nèi)的小木柱擲擊。擊木者要從15米遠的擊木區(qū),投出擊木棒,把擺木區(qū)內(nèi)的小木柱打出去。擊木一方運動員,每人打一棒,第一人未完成,第二人接著打。擲擊時,只要將任何一個小木柱擊出擺木區(qū)外,即可移至中線外繼續(xù)擲擊,直至將其余小木柱擊出擺木區(qū)外。當(dāng)運動員把第一種圖案的木柱全部打出去,可以開始打第二種圖案,還是每人一棒。再另擺一個圖形后,再從初擊線處開始擲擊。如未全部打出去,換由對方擊木,依次循環(huán)。小木柱在擺木區(qū)中可以擺出十多種圖案,難度越來越大,以最先打完商定的各種圖案的隊為勝。如果先擊的一隊首先擲擊完小木柱,后一隊在最后一輪中也緊接著擊完,則判所剩擲擊棒多者獲勝。[57]滾龍蓮湘中文名稱:滾龍蓮湘
所屬民族:土家族
所屬地區(qū):湖北
介紹:是一種流傳鄂西南的運動項目。蓮湘即霸王鞭,又稱連響。滾龍蓮湘是打蓮湘的人在地上滾出若干姿勢和動作,邊滾邊打。蓮湘擊打身體和地面,讓蓮湘上下翻飛,擊打者或立或滾演繹各種套路。[58]公雞啄架中文名稱:公雞啄架
其他名稱:互布吉則蹲斗雄雞斗架
所屬民族:彝族
所屬地區(qū):四川
介紹:彝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參賽者在的蘆笙和笛子樂曲的伴奏下,蹲在地上,兩手合攏于胸前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用右肩撞左肩,似雄雞昂頭,相互爭斗。一般比賽方法有兩種。互撞比賽。有兩人互撞和四人互撞,比賽時,雙方抱膝蹲下輪流以肩互撞,手推則為犯規(guī),比賽中一方首先失去重心倒下或被對方撞倒,手、臂部著地或抱膝的手松開,均為輸,比賽一般為三賽二勝制。耐力比賽。參加人數(shù)不限,比賽者按照一定的形狀蹲著走,堅持時間最長者為勝。[59]高腳馬中文名稱:高腳馬
其他名稱:竹馬騎竹馬
所屬民族:土家族苗族
所屬地區(qū):湖北湖南貴州重慶
介紹:比賽時,兩腳分別踏在兩個竹馬的腳蹬上,前進或后退。比賽主要有競速和對抗。競速,是比誰跑得快,可在平地或田徑場上進行。比賽的距離有50m,100m,200m,400m和4×100m接力跑。對抗,或叫撞架,在規(guī)定的場地上,騎在竹馬上,各自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nèi)運用各種攻防技巧,將對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腳馬,自己仍騎在竹馬上為勝利。
高腳馬的比賽,除了競速和對抗外,還可以進行越野、障礙和競藝比賽。越野賽跑,就是在郊外賽跑,需要跨過溪溝、通過澤沼或稻田、走過沙灘、穿過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障礙賽跑,就是在競速的途中設(shè)幾個障礙的跑。競藝,就是騎大竹馬上,在規(guī)定的場地上,在不下馬的條件下比誰騎的姿勢多、姿勢優(yōu)美、難度大等。[60]頂竹竿中文名稱:頂竹竿
所屬民族:基諾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
介紹:一種競力性運動。用于比賽的竹竿長3米,直徑10厘米左右。先在場地上劃一條中線,賽前雙方將包頭布解下圍在腰上,兩人相對,各頂住竹竿的一端。竹竿的中點對正地面的中線。雙手不得碰竿,成弓步站穩(wěn)。一聲號令,兩人均用力將竹竿頂向?qū)Ψ健R怨角斑M,腳先踩上中線者為勝。[61]頂杠子中文名稱:頂杠子
其他名稱:木爾格
所屬民族:裕固族
所屬地區(qū):甘肅
介紹:該運動起源于裕固族祖先在南西伯利亞大森林中狩獵、采集勞動活動。起初規(guī)則和形式都很隨意,以后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時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每逢喜慶的節(jié)日和重大的民族盛會都要進行頂杠子比賽,比賽場地為邊長12米的正方形,場地中間劃有一中線。參賽者為八人,分四對進行比賽。比賽開始前,雙方進入場地,站在中線兩端,將杠子兩頭分別頂在各自的肩部,雙手握住杠端,裁判哨聲一響,各自用力,看誰先頂過中線,誰就為勝者。第二局交換場地,換肩繼續(xù)比賽。第三局交換場地后,將杠端頂在各自的腹部進行比賽,全場比賽均為三局兩勝制。[62]蹬窩羅中文名稱:蹬窩羅
所屬民族:阿昌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
介紹:“蹬窩羅”的“蹬”即“跳”,“窩羅”即“歡樂”,“蹬窩羅”即跳歡樂舞之意。“蹬窩羅”源于阿昌族傳說,其祖先天神遮米麻、遮帕瑪創(chuàng)造了人類,并為人能生存下來,多次戰(zhàn)勝惡魔,并將生產(chǎn)生活方式傳給了百姓。遮米瑪和遮帕麻上天的時候,人們把他們留下的弓和箭供在高架上,跳了三天三夜的舞,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以此感激他們對人類的恩德。從此,這一天就成了“窩羅節(jié)”(窩羅有歡樂之意),跳的舞就演變成為現(xiàn)在的“蹬窩羅”運動。
跳“蹬窩羅”是圍繞著“窩羅”(即設(shè)供品的臺場)的中心進行。臺場由兩塊高約6米的牌坊和4米見方的臺座組成,牌坊頂端高高架著一把木制的弓箭,代表遮米瑪射落了妖魔臘訇假太陽的神箭。左牌坊頂端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著皎潔的月亮,為遮米瑪撕下自己的乳房嵌在天幕上,創(chuàng)造了太陽和月亮。太陽下面繪有阿昌族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為遮帕麻給阿昌人民編織的龍衣鳳裙。“蹬窩羅”運動人數(shù)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參加者圍成圓圈,由一個能歌善舞的“燒干”(藝人)領(lǐng)頭,眾人尾隨其后,逆時針方向而舞。并有人扮的獅子、老虎、水牛等相隨。在樂器伴奏和歡唱中旋轉(zhuǎn)蹲跳,突出腳上功夫。其時,一人在隊前領(lǐng)唱,其余的人雙手*腰,一邊唱一邊大蹲大跳,前旋后轉(zhuǎn),左踴右躍,邊跳邊對歌。男女青年往往借此互相傳遞愛慕之情。圓圈里擺一張桌子,桌上放著各種食品,桌子兩旁燒起一堆柴火或放一盞燈,以象征太陽和月亮。舞蹈進行中,人們邊唱著“則勒扎”、“則勒瑪”邊跳著蹬窩羅,并把一碟碟果品獻于窩羅臺上,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紀(jì)念自己祖先和天神。[63]打蔑雞蛋中文名稱:打蔑雞蛋
其他名稱:打竹球
所屬民族:仡佬族
所屬地區(qū):云南貴州
介紹:起源于宋代。一般有兩種運動法,一種方法是比賽雙方人數(shù)相等,在平坦場地中央畫一分界線為“河”,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時,用手拍、扣、托或用腳踢球過“河”。如球打不過“河”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即為負。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對方便可得分。球打過“河”后,對方如接不住,則可過“河”占領(lǐng)球落點以內(nèi)地盤,重新畫“河”為界。最后以一方被趕出自己的場地為輸,或以得分多少定勝負。另一種方法是人數(shù)不限,不分組,在寬闊的場地進行,開始由上次比賽的優(yōu)勝者發(fā)球,參賽者競相朝球落點奔去,搶到球者獲發(fā)球權(quán),以發(fā)球次數(shù)最多者為優(yōu)勝,除獲下次比賽時的發(fā)球權(quán)外,并可獲酒、肉、糍粑等食品獎勵。[64]打花棍中文名稱:打花棍
所屬民族:土家族苗族黎族
所屬地區(qū):山西海南湖南
介紹: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參加者多為女性。過去是姑娘挑選情郎的一種方式,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娛樂健身活動。相傳很久以前,寨里有一位姑娘長得俊俏可愛、精明勤勞。她被兩位青年同時愛上了。兩人同時托媒向姑娘的父母求親。父母征求女兒的意見,但女兒總是羞澀地低著頭,默不作聲。父母實感為難。一個月圓之夜,求婚的兩個青年都來了,姑娘的父母擺開“歌臺”,讓兩個青年與女兒對歌表情,決定婚事??墒?,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仍難分勝負。為難之中,姑娘的父親心生一計。他找來了一支藤條,讓兩名青年站在兩邊,女兒蹲在中間旋轉(zhuǎn)舞動藤條一周,先被藤條打到或跳出藤條的半徑外的,自動退出競爭。表演時,八人分四組對打。棍與棍,棍與地做有節(jié)奏的碰擊。姑娘們身著鑲邊的服飾,邊歌邊舞,手舞花棍,不停地擊打自己的頭、肩、胸、臂、背、膝腿、足等身體各部位,交換隊形互相擊打,花棍發(fā)出悅耳動聽的碰擊聲和著姑娘們清翠婉柔的歌聲。打花棍在長期的民間流傳中,也不斷變化,已從原來的“女打男跳”變?yōu)椤澳信蛱?。打花棍有點打棍、來回掃棍、旋轉(zhuǎn)掃棍等打法,基本跳法有左跳、右跳、上跳、跨跳、跳起轉(zhuǎn)體等。打跳達到高潮時,打棍者將繩子系在自己的一只腳上做掃棍動作,另一腳做單足跳。與舞姿結(jié)合起來,“錦雞展翅”、“二郎擔(dān)山”、“明月戲蟬”;“鷂子翻身”、“嫦娥奔月”、“金蛇盤身”等。[65]打碑中文名稱:打碑
其他名稱:打跪
所屬民族:土家族
所屬地區(qū):湖北湖南貴州重慶
介紹:一種由狩獵轉(zhuǎn)變來的體育活動。該活動設(shè)備簡單,場地不受限制,可以在平壩上進行,也可以在小山坡或草地進行。所有參加活動的人,各自選好一個小石塊作為“矢”,并立好碑,便可以開始比賽。打碑的形式較多,一般有“立碑劃線打碑”和“立碑不劃線打碑”兩種。
立碑劃線打碑。先劃一條3-5m的立碑線,并把碑立在立碑線上。再劃兩條平行于立碑線的始投線和投擊線。這兩條線長均為3-5m,使始投線距立碑線1-2m,投擊線距始投線10-20m。然后在投擊線的兩端向立碑線各劃1條長1-2m并垂直于投擊線的邊線。在始投線與投擊線假設(shè)邊線中點外,劃一個長4m寬2m的受罰區(qū)。打碑的人分成兩隊。爭奪打碑順序。一般采用背對著碑“投矢爭先”的方法來確定?!巴妒笭幭取睕Q定出打碑的順序后,就要在投擊線后面面向碑排成一路縱隊打碑。其排隊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報名排隊法,按報名依次排隊。第二種是報順序排隊法,即“我一,我二,我三……”邊報順序邊排隊,順序報完隊已排好。這兩種排隊方法采用任何一種都可以,一般由第一個打碑者決定,他如果喊出他自己的名字并排好隊,就采用第一種“報名排隊”法。如果第一位報出“我一”,就采用第二種“報順序排隊”法。報錯者最后打碑。
按序排隊后,就可開始用自己的“矢”去打碑,當(dāng)他的“矢”把碑打倒,他便獲得獎懲權(quán),他可以處罰任何一個運動員跪下、加跪、立碑和營救任何一個運動員起來、取消加跪等。打碑之前先將獎懲的內(nèi)容必須清楚、宏亮、正確地喊出來,這就叫做喊“歌樂句”。喊“歌樂句”的內(nèi)容,最多只一人跪下、一個加跪、一個起來、一人取消加跪、兩人立碑等,不能同時罰兩個跪下,也不能罰沒有跪下的人加跪。不能同時營救兩人起來,也不能喊受加跪處罰的運動員起來。如果忘記喊某人或某人立碑,打倒碑后自己去立碑。“歌樂句”雖然喊得對,但他沒有把碑打倒,所喊樂句無效,自動站出界外,由后面的運動員上前來打碑,直至打完這一輪。不管這一輪把碑打倒多少次,只要有兩隊的隊員還在打碑,比賽就要進行下去。一旦出現(xiàn)某一隊將對方全部處罰成跪下或加跪后,使他們失去營救能力時,該場比賽結(jié)束,該隊獲勝。又從投石爭先開始,爭奪下一輪打碑的順序,開始新一輪的打碑比賽。
立碑不劃線打碑。這種比賽只立一塊碑,在碑側(cè)前方劃一個受罰區(qū)。受罰區(qū)的大小規(guī)格與立碑劃線打碑的受罰區(qū)相同。然后參加比賽的運動員站在碑后向碑的前面投“矢”,按離碑的遠近決定打碑的順序,即誰的“矢”離碑最遠,誰是第一個打碑者,次遠者為第二個打碑,依此類推。這種打碑法沒有投擊線,只有投擊點,即“矢”在什么地方,就站在什么地方打碑。打碑時,也是先喊“歌樂句”再打,打倒碑后按“歌樂句”所喊內(nèi)容獎懲。當(dāng)輪到自己打碑時而自己在受罰,則失去這一輪打碑的機會。
有的地方打碑,不但只立碑不劃線,而且連受罰區(qū)都不要。被罰者與其他人一樣有打碑的資格,所不同的是輪到他打碑時要跪著打等。這種打碑多屬個人比賽,每輪打完則自動解罰。[66]蹴石磉中文名稱:蹴石磉
所屬民族:畬族
所屬地區(qū):浙江
介紹:其運動的方法主要是用腳蹬蹴石磉,使之向前、向后滾動。運動的技術(shù)主要包括普通蹴、撐杠蹴、夾杠蹴、磉上蹴等。競賽形式有石磉競速、石磉對抗等。石磉競速比賽分甲、乙兩方,分別站成兩列縱隊于起點線后分別要按接力方式完成五種蹴石磉方法以決勝負。1、單人普通蹴,一人獨立完成向前(后)蹬蹴石磉。2、雙人普通蹴,兩人配合完成向前(后)蹬蹴石磉。3、撐(夾)杠蹴,蹴石磉隊員撐(夾)住兩名隊員抬的一根竹杠上,蹬蹴石磉。4、單人磉上蹴,一人徒手踩在石磉上,雙腳不可著地,向前或向后蹬蹴石磉。5、雙人磉上蹴,兩人同時徒手踩在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林木種植基地林業(yè)科研合作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教育科技產(chǎn)品代工開發(fā)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計算機技術(shù)援助及服務(wù)協(xié)議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用金屬材料采購合同范本3篇
- 專屬2024版代理合作協(xié)議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天然氣管道租賃與運營合同
- 二零二五版酒店員工福利及獎勵計劃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海洋工程設(shè)備拆除與環(huán)保修復(fù)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nóng)民工勞動權(quán)益維護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奶茶店員工入職保障合同模板
- 2024年萍鄉(xiāng)衛(wèi)生職業(yè)學(xué)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標(biāo)準(zhǔn)卷
- 2024年高考數(shù)學(xué)(理)試卷(全國甲卷)(空白卷)
- DB32-T 4444-2023 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范
- 臨床三基考試題庫(附答案)
- 合同簽訂執(zhí)行風(fēng)險管控培訓(xùn)
- 九宮數(shù)獨200題(附答案全)
-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培訓(xùn)
- PTW-UNIDOS-E-放射劑量儀中文說明書
- JCT587-2012 玻璃纖維纏繞增強熱固性樹脂耐腐蝕立式貯罐
- 典范英語2b課文電子書
- 員工信息登記表(標(biāo)準(zhǔn)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