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業(yè)寺碑題記與唐代村落史研究_第1頁
光業(yè)寺碑題記與唐代村落史研究_第2頁
光業(yè)寺碑題記與唐代村落史研究_第3頁
光業(yè)寺碑題記與唐代村落史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光寺題與代落研作者:孫繼民宋《光日報年02月25日版)光業(yè)寺碑左側拓片(局部)上世紀40年陳寅《唐政治史述論稿論隋唐兩朝實“關中本位政策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郡李氏‘冒牌顛覆性論斷在唐史學界幾乎無人不曉陳寅恪據以作出這判斷的關鍵性資料是當河北省隆平縣尚存的光業(yè)寺碑文業(yè)寺碑》記載了唐高李淵第四代祖李熙建初陵、第三代祖李天賜啟運陵在當時趙郡象城縣(后稱昭慶縣,即民國時期的隆平縣、今天的河北省隆堯縣)營建、祭祀以及在陵側興建光業(yè)寺的情況,特別是其中“維王桑梓,本際城池”等語,明確反映了當時的象城縣為李唐先世“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之地而為陳寅恪解決李唐先世究竟是隴西李還是趙郡李的歷史公案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基礎實這只是該碑史料價值的一個方面即通常人們所知的碑陽所鐫刻的文字際上該碑還有另外一個極少為人所知絲不遜色于正面政治史資料的價值,即鐫刻于碑陰碑側的大量有關唐代村落和唐人姓名的題記文字,對唐代村落史和社會史具有極其重要的獨特價值。反映唐代村落和唐人姓名的石碑石刻并不鮮見業(yè)寺碑碑陰碑側題記文字量和內容

都值得關注。光業(yè)寺碑屬于體量極大的唐碑。據李蘭珂《隆堯唐陵寺碑〉與李唐祖籍1988年第4期一文介紹,光業(yè)寺碑碑身碑首現高,其中碑身高3.02米、寬米厚度為厘米。這一體量與現存全國體量最大的唐代何滔德政現大名石刻博物館)相比雖稍遜一籌在現存唐碑中仍堪稱佼佼者。該碑的碑陽為正文,題記則密密麻麻分布于碑陰和兩面碑側以及四角磨平的斜面者現場觀察記字除了任縣等官員以及捐資組織者都維那等姓名為大字外,其余都是字徑2厘米左右的小字。其中碑陰及右后角左后角斜面文有行碑左側及前角斜面文字有行碑側及右前角斜面文字共有行,全碑題記總共65行總數在5000字上應無疑義,其中可以釋讀的文字達個上。該碑作為附屬文字的題記量相對于作為主體文字的正文字數所占比例極高光寺碑正文文字數李文做過統計過補綴之后碑文字,尚缺字題文字量超過文文字量近。我們知道,唐碑碑陰多有題記,字數動輒成百上千但以官員題名題銜居多映基層社會的造像碑經題記雖然也有不少普通民眾的題名,但涉及村名的很少。所以業(yè)寺碑這樣巨量篇幅、極高比例集中刊載大量村名與眾多村民題名的唐碑確實少見。光業(yè)寺碑題記具有村落史、社會史俗史和地名學、姓氏學等多方面的價值,僅從村落史的角度看,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第一反了唐祖陵周圍兩州三交界地區(qū)的農村社區(qū)體系記現在保留的村名李蘭珂《李唐祖籍在隆堯書稱有40多,但列出的村名只有5個筆者根現場觀摩和拓片錄文查核,除已列村名之外,題記中還可見到□鮮村”前一字不清,不排除該村即名“鮮村”的可能王、張李村、南杜村、南霍村、□霍村和郝村等,加起來確有余村,如果將已經殘泐約分之一的碑面包括進來,按比例計算原來村名至少應50余個。根據碑陽正文,參與營建、集資和祭祀的官民僧俗包括趙州象城和邢州柏仁、任縣“兩州三縣”的“得姓同封或里仁從宦50多村莊應該就是以唐祖陵為中心募集唐祖陵、光業(yè)寺佛堂和碑刻營建修繕資金而形成的農村社區(qū)體系個跨越州縣兩級行政區(qū)而在三縣交界地區(qū)形成的特殊社區(qū)體系我們了解唐代跨行政區(qū)的農村社區(qū)體系開展集資建等活動提供了典型的實證資料。第二映唐代前期村落格局單一制為主的典型結構國村落名稱中者為多數,光業(yè)寺碑題記出現的村名全部稱“村了唐代前期村落名稱亦即村落格局單一制為主的特點。光業(yè)寺碑建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個時代節(jié)點很重要。關于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陳寅恪有精辟的論斷,稱“唐代之史可分為前后二期,而以玄宗時安史之亂為其分界線束南朝相承之舊局面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于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于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實,唐代村莊結構同樣有前后期之分,以唐玄宗時期作為前后期的分界點也同樣適用們知道代村落的基本形式或者說主要形式是“村作一種自然聚落自東漢時期產生之后,在南北朝時期獲得很大發(fā)展,至唐初才被納入行政體系唐》卷48食貨上》稱德年始定律令(中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四家為鄰,伍家為保。在城邑居者為坊,田野者為村3《食貨·鄉(xiāng)黨》引唐令稱邑者為坊,別置正一人??在田野者為村,別置村正一人。其村滿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不]滿十家者,隸入大村,不須別置村正”《唐六典》卷3部郎中條京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見唐代的“村”似現在的行政村,是鄉(xiāng)村基層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此外,唐代村落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形式,這就是“莊為別墅、別業(yè)、別第、山莊、山居等”唐以前就有,但在唐代獲得迅速發(fā)展,并實現了由田產形式向聚落形式的轉化唐前期的“莊”多大土地所有者農業(yè)生產經營的單位或兼具景觀設施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陸渾別業(yè)、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就是其中著名的事例。不過,這時的“莊”尚

未具有獨立身份,也沒有具體的地名前綴,多處于“鄉(xiāng)附地位。例如《唐代墓志匯編》所載咸亨015《唐故曹州離狐縣丞蓋府君墓志銘總章二年十二月八日寢疾,薨于莊第,春秋八十一頁元026佚墓志銘稱志主“貞觀十九年十月二十日遘疾,終于雍州武功之山莊/龍《大唐故申州羅山縣令王府君墓志銘并序長安五年七月廿九終于莊,春秋六十)墓匯編續(xù)集》所載垂拱《唐故謁者臺外郎騎都尉劉初墓志銘十有五于(282/4等,這些唐前期墓志中出現的“莊無具體地名前綴,顯然為私人田莊。因此,唐前期文獻中只有某州某縣某鄉(xiāng)某里或某村的表述沒有某州某縣某鄉(xiāng)某莊的表述因在于這時的田莊還只是農業(yè)的生產經營單位而非自然聚落單位和行政村。到了唐代后期,雖然“村”仍然是村落和行政村的主要構成形式,但“莊”經過二百年左右的累積和發(fā)展經跨越了由私人田莊的經濟實體到居民社區(qū)的聚落實體的門檻現了不少與“村”一樣具有獨立地位的聚落實體,例如《唐代墓志匯編》所載大0《大唐故劉府君之墓記年月三日公于潘原縣北三里小盧谷古龍渦莊東先丘之南,侍塋側也/中《唐故朝議郎行內侍省宮闈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同府君墓志中年二月十二日建。買孫家莊下東北上地一段2297/-2和002唐故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自野,為人蕩蕩不止。祖父丘園樂土即住,遂于湯陰縣東北界薛家莊疃養(yǎng)身自在(/2507/6,這些墓志文獻出現的古龍渦莊、孫家莊和薛家莊都已經加上專有地名前綴,成為普通村落的地名和聚落實體??梢娊洝按濉壁呁?,開始成為并行并立的村落實體,唐代的村落結構已經從前期的“村”主“莊”從、村多莊少開始走向后期的“村”立、村穩(wěn)莊增的發(fā)展趨勢。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唐代后期依附于“村”的“莊”和經濟色彩濃厚的“莊”還大量存在正完全融合和地位同等是到宋代以后才實現的家比較熟知的《水滸傳》里的祝家莊莊才真正預示著宋代村并齊驅的落結構形成國古代后期以村為要形式括、堡、屯、鋪、店等在內的復合制村落結構才真正形成。第三提供了唐祖陵周圍古今村名稱演變的珍貴資料蘭曾就唐祖陵周圍古今村落名稱演變進行過歸納,指出碑中村莊與今名相同的有王尹村、王村、薄村、西霍村、東霍村;與今名音同字不同的有崇賢(今重賢楊村(今南羊村衛(wèi)(今南位村柏社(今南柏舍柏社(今柏舍社(今西柏舍(里村名稍有出入的有牛村(當即今牛莊、南牛村、北牛村村、北宋村、中宋村(當即今宋村城北王村、北王村、南王村(疑為今固城鎮(zhèn)王村當即今東張、西張(當即今肖莊賈村、西賈村(疑為今郭賈、孟賈、范賈、辛賈、李賈等村(當即今虎中村今完全不同的村名則有圣佛村、寺西村、王璧村、聶村、鳥子村、固北村、六角井村、雙塔王村、趙村。從上述歸納可見,在35個名,唐代與現在完全相同的村名有5個占強,與現在音同字不同的村名有個占,與現在稍有出入的村名有個,占34%,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村名有9個,占25%,超過三分之一的唐代村名在現在村名中保持了當時名稱的部分要素,值得關注。以上唐代村名與現在村名對應的比例關系對認識整個唐代村落史和古今村落名稱的演變以及整個地名學史具有重要的統計學意義及北地區(qū)特別是太行山及以東地區(qū)古代村落地名發(fā)生演變的資料中,民間有一個流傳廣泛影響巨大燕掃北和洪洞大槐樹遷民”說,不少地名資料書將相當數量的村落地名產生的時間歸為明初移民,如版《邯鄲市地名資料匯編所當邯鄲市郊區(qū)的蘇曹公社、四季青公社、柳林橋公社寨公社、馬莊公社和叢臺區(qū)、邯山區(qū)的個村莊中,有個村名的產生被認為是在明代。其實這些說法值得商榷,如其中有關彭家寨公社“下莊”的村名來歷,該書稱,明初‘燕王靖難’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幾戶人家,居住在該村西南崗坡上,因地

勢較高,稱為上莊。后因崗坡上缺水,清初遷村于崗坡下,更名為下莊“莊”一名值得注意。據該村附近所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墓志《李公妻張氏墓志主張氏“窆于縣西南七里尚家莊北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河北卷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里“尚家莊”應即“上莊莊可能是與“上莊(尚莊稱的村莊尚莊至遲唐代后期已經在謂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自不可信如關蘇曹公社“前郝村村的來歷,該書稱宋代該村附近曾有一片松樹林,林木茂盛,遠看黑壓壓一片,俗稱黑松林。后在此建村,亦名黑松林。因‘黑當口語同音,逐步演變?yōu)楹麓逶摳浇鐾撂凭醋趯殮v元年年友墓志上書第頁主今住邯鄲永福坊界古郝村曲證郝村”一名之始遠在宋代以前。光業(yè)寺碑題記中出現的村名也同樣存在被1983年《隆堯縣地名資料匯編》延后至明代的情況,如柏舍公社所轄“宋村氏族譜記載,明永樂間,宋氏名成者,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村因姓氏而得名,沿用至今實際上這里的宋村顯即光業(yè)寺碑題記中南宋村、北宋村、中宋村中的一個。總之,光業(yè)寺碑題記可以證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