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庸之道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1.gif)
![十四中庸之道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gif)
![十四中庸之道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3.gif)
![十四中庸之道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4.gif)
![十四中庸之道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27cdb38b92950ed008af16df60cf499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四中庸之道第1頁/共43頁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鮮久矣③?!薄咀⑨尅竣僦杏梗褐泻停m合,即不是過分又不是不夠。庸:平常,處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爸小迸c“庸”意相近,合起來表示孔子的道德標準。②至:極高。③鮮:少。第2頁/共43頁邢昺
《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謂中和。庸,常也。鮮,罕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極矣乎!以世亂,先王之道廢,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時矣,非適而今也。
孝感動天
第3頁/共43頁【讀解】
《論語講要》中庸的中字,無過,無不及。例如辦一事,辦到九分,是為不及,辦到十一分,是為過分,皆是不中。必須辦到十分,恰到好處,始稱為中,亦稱為中道。
中道,是古圣相傳之道,堯曰篇記載,堯命舜:“允執(zhí)其中?!薄八匆嘁悦?。”古圣所傳的中道,就是一個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義,更可以使人體會,學習中道,由和而達于中。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第4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孔子把“中庸”視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一種美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養(yǎng)和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中庸的中,含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義。中庸的庸,有平常、常用等義。中庸之道,叫人們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質的那個“度”,不偏向任何極端,而是追求對立兩端的統(tǒng)一和中和,不使事物的性質走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導修身,則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諧不乖戾。用以指導處理事情,則把握寬嚴適度,做到恰到好處,如處理人際關系,考慮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棄一方,更不激化矛盾。若事物不能取理想的“中”,便取其次,即取相對的“中”,也符合中庸之道。如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蹲勇菲罚┯腥税颜壑姓{和稱為中庸,這是誤解。四方討好,八面玲瓏,不講原則,這叫做“鄉(xiāng)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稱為“德之賊”。
第5頁/共43頁查正賢《論語講讀》:
問:何為中庸?被稱為“四書”之一的《中庸》與之有何關系?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觀念。孔子在這里提出“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中”,指無過與不及,“庸”的意思是“用”,是“?!?。中庸并不是平庸無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陳淳認為:“凡日用間人所常行而不可廢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萬古常行而不可廢。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萬古常不可改易?!痹诳鬃又?,儒家學人(傳統(tǒng)說法認為是子思)作有《中庸》一文,西漢戴圣把它收入《禮記》中,朱熹又將它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以及同出《禮記》的《大學》合稱《四書》,對后期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及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第6頁/共43頁11-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①?”子曰:“師也過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則師愈與④?”子曰:“過猶不及⑤?!薄咀⑨尅竣賻熍c商:顓孫師(子張)與卜商(子夏)。②過:過分,過度,過頭。③不及:趕不上,達不到。④愈:好。⑤猶:如同。蘆衣順母
第7頁/共43頁【評析】
“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吨杏埂氛f,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薄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第8頁/共43頁【讀解】錢穆《論語新解》
師也過,商也不及:譬之于射,過與不及,皆未至于鵠的。子張才高意廣,所失常在于過之。子夏篤信謹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皆材質有偏,而學問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論語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夫過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于中道而已?!钡?頁/共43頁【讀解】
人們往往會像子貢一樣,覺得做過頭總比沒做到要好一些,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誤區(qū)。有時候,過頭了比沒有夠還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別的不說吧,就說說最簡單的飲食問題;一頓飯吃少了一點,或者說根本就沒吃飯、那不過是餓得快一點而已??墒牵绻浅远嗔?,就不那么簡單了吧,輕則吃酵母片、多酶片,重則拉肚子,進醫(yī)院。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體驗。更不用說政治上的“左右派”給我們帶來的大災難了!
第10頁/共43頁
當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處,不“左傾”也不右翼,不過分也無不及,還是像我們已經舉到過的大美人“東家之子”那樣,再高一公分就太高了,再矮一公分又太矮了;臉上擦白粉就太白了,搽胭脂又太紅了。是一個標準的勿需美容化妝的“亞洲小界”、“世界小姐”。這可能嗎?能做到嗎?
太難了!不然的話,孔子怎么會發(fā)出如此沉重的感嘆呢?--“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中庸之道,談何容易。我們只能凡事盡力做得合適一點而已。第11頁/共43頁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1)也,無莫(2)也,義之與比(3)?!?/p>
【注釋】
(1)適:音dí,意為親近、厚待。(2)莫:疏遠、冷淡。(3)比:親近、相近、靠近?!驹u析】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庇懈呱腥烁竦木訛槿斯?、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第12頁/共43頁【讀解】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么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么是非不這樣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原則就行。
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權達變的思想。正如孟子對他的贊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只有“義”是唯一的標準。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tài)度,只要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后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
這一點,似乎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義之與比”------正義的原則可是萬萬丟不得的。第13頁/共43頁【讀解】
《論語講要》
君子對于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第14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必須以義來規(guī)范。仁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鬃诱J為,仁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個體主體內在的愛心,推已及人便是親親而愛眾。義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現(xiàn)??鬃又氐懒x,主張在義利關系上,以義導利,以義御利。在他人遇及危難,國家民族遇到危難時,能見危授命即見義勇為?!耙娎剂x”原則表明道義比個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為正義而生,生的偉大;為正義而死,死的光榮。以赴義為人生路向,凝鑄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第15頁/共43頁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與②之,必也狂③狷④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⑤也?!薄咀⑨尅竣僦行校汉虾踔杏怪赖难孕小"谂c:相與,交往。③狂:激進。④狷(juàn):耿直,不求有所作為卻絕不肯同流合污。⑤不為:指不干壞事。第16頁/共43頁【評析】
“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鬃诱J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第17頁/共43頁【讀解】錢穆《論語新解》
《孟子》〈盡心篇〉: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裾?,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挂目计湫卸谎谘烧咭???裾哂植豢傻?,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又其次也?!菇癜矗褐行?,行得其中。孟子所謂中道,即中行。退能不為,進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長。
第18頁/共43頁【讀解】
在孟子看來,狂者是志向遠大,言語夸張而不切實際的人;狷者是潔身自好的人。(《孟子·盡心下》)這兩種人都有各自的缺點和毛病,但我們常常所遇見的,或者說見得最多的,卻又正是這兩種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們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這兩種人各自的缺點和毛病,從而用“中行”的標準來加以調節(jié),使之不走極端而接近“中行”。說到底,還是一個“過與不及”的問題,狂者太過,狷者不及。
你周圍的人是狂者多還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人是狂者還是狷者呢?無論是你還是你周圍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用“中行”的標準來加以調節(jié)呢?第19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孔子認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墒撬袊@時人的行為都不符合中庸。交朋友時,找不到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也應該找狂與狷的人,因為狂者勇于進取,而辦事不細,狷者為人耿直卻不求有所作為。這樣在交朋友中,沒有“中行”之人,只好求其次。當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長處而并非喜歡他的短處。在一個人的身上仍存在著取其優(yōu)的問題。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條件下,去求其相對的“中”,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道。第20頁/共43頁1-12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②。先王之道,斯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不以禮節(jié)之⑦,亦不可行也。”【注釋】①禮:體現(xiàn)“仁“的各種規(guī)則。用:作用,功用。②和為貴:遇事以和諧為可貴。和:和諧,協(xié)調。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賢王。斯:這個,指示代詞,指代“和為貴”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為貴”為出發(fā)點,按這個原則去做。由:奉行,照做。⑤所不行:名詞性詞組,作句中“有”的賓語,意思說“行不通之處”。⑥知:為了。⑦節(jié):節(jié)制,約束。之:賓語代詞,這樣,這個。第21頁/共43頁《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楊樹達
《論語疏證》事之中節(jié)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fā)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禮之為用固在乎適合,然若專求適合,而不以禮為之節(jié),則終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第22頁/共43頁【讀解】和與禮的辯證法
禮本來指的是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達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以一方面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用于處理人際關系,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說到底,還是毛澤東給我們開列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第23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本章論述“以和為貴”和“以禮節(jié)和”的思想。
禮,孔子認為以之“經國家”為政制,以之“序民人”為禮制、禮儀。禮是仁義的規(guī)范,制度化。禮的主要作用是區(qū)別、維護親疏、貴賤的既和合又等級限定的秩序。和合是目的,維護血緣關系的倫常次序和社會政治關系的等級秩序,則是達到和合的手段。
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人和”在社會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人和萬事興。人和天下寧。就今天來看,人和使祖國欣欣向榮。人心和順,關系就會融洽,就會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fā)揮。否則,人會到處碰壁,家庭會失去溫暖,民族會分裂,國家會動亂??梢姟昂蜑橘F”確實至理名言。
如何做到人和呢?一要心和,從“心往一處想”到“勁往一處使”,團結奮進。二講人和,不是無原則的退讓,妥協(xié)必須用禮加以節(jié)制,即“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第24頁/共43頁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②?!薄窘褡g】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聲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諧。”【注釋】①和:諧。各種事物相互配合、均衡,從而達到和諧和統(tǒng)一。別人的意見有錯誤,能提出糾正、補充、使其恰到好處,也叫“和”。②同:茍同,同聲附和。對別人的意見不管正確與否,只是贊同。第25頁/共43頁【讀解】
《論語講要》
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但能擾亂他人而已。
左傳昭公二十年,齊國晏子為齊君辨別和同二字之異,和如五味調和,五聲相成,同則單調,只是一聲一味之同,不與他聲他味相調和,如此,食之無味,聽之無趣。晏子的解釋,可為此章注解重要的參考。第26頁/共43頁查正賢《論語講讀》:【注釋】①和而不同:和、同是春秋時兩個重要而廣泛應用的概念,彼此有重要區(qū)別。和,如五味的調和、八音的諧和。五味要由鹽、梅、醤、醋等各種滋味調和在一起才能有味,八音要由各種高下疾徐、清濁長短的聲音彼此相濟,才能構成動聽的音樂。同則是同樣性質的事物摻在一起,僅有同一而無彼此相濟的差異。《正義》:“和因義起,同由利生。義者宜也,各適其宜,未有方體,故不同。然不同因乎義,而非執(zhí)己之見,無傷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務于是,則有爭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異也。”第27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本章孔子講君子、小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熬雍投煌?,是指君子能夠同周圍的人的意見和諧一致,但這種和諧一致并非與別人的意見簡單的機械的等同,更不是與別人茍同。這里面當然表現(xiàn)出一定的獨立自主性。至于“小人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雖在一些問題上與別人的看法、意見一致,但是卻很難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這是因為小人對事物沒有獨立見解,或是對自己的見解的真理性自我懷疑,或在真理與謬誤之間,模糊不清,因而極易迷信別人。而且小人喻于利,沒有精神追求,或對精神追求不屑一顧。第28頁/共43頁
所以小人往往利同則合,利不同則分,并且在同流合污中還時時勾心斗角。再次,小人在人格上仰賴別人,缺乏骨氣,缺乏是非觀念,怕得罪惡人,所以要掩飾自己的真實觀點。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為什么是“和而不同”呢?從《論語》中孔子對君子的有關論述看,一是因為君子有與社會相協(xié)調的愿望,追求社會和諧。二是由于君子“博學于文”,對各種事務有自己獨到見解。君子雖然知禮,重協(xié)調人際關系,但不會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會隨聲附和。三是君子人格正直,不會說假話,不會曲意違心地奉迎別人。因此,“君子和而不同”。第29頁/共43頁【讀解】李澤厚《論語今讀》第30頁/共43頁13-24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評析」
對于一個人的正確評價,其實并不容易。但在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而應以善惡為標準。聽取眾人的意見是應當的,也是判斷一個人優(yōu)劣的依據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依據。他的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有重要意義。第31頁/共43頁【讀解】
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他,他可能是一個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的話來說,可能是一個鄉(xiāng)原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鄉(xiāng)的人都厭惡他,他可能是一個特行獨立,鶴立雞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壞人。
只有當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時,我們才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好人。
所以,好惡不等于是非,群眾意見也不是絕對正確。正因為如此,孔子才在另一個地方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保ā缎l(wèi)靈公》)要求對輿論必須分析考察,堅持是非標準,而不可簡單盲目地從眾。
我們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呢?第32頁/共43頁《論語禪解》
“不善者惡”,正是好處,何必怪他不善者之惡耶?
楊樹達
《論語疏證》
○正義曰:言鄉(xiāng)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鄉(xiāng)人皆惡之,是惡惡不著。若鄉(xiāng)人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則是善善分明,惡惡顯著也。第33頁/共43頁17-13子曰:“鄉(xiāng)愿①,德之賊也②。”【注釋】①鄉(xiāng)愿:特指當時社會上不分是非、偽善欺世、誰也不得罪的鄉(xiāng)里認為忠厚“老好人”。愿:忠實,厚道。②賊:敗壞、侵害。第34頁/共43頁南懷瑾《論語別裁》
我們中國人經常罵人鄉(xiāng)原,什么是鄉(xiāng)原?鄉(xiāng)就是鄉(xiāng)黨,在古代是普通社會的通稱。這個原字,也與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來樣樣好,像中藥里的甘草,每個方子都用得著他,可是對于一件事情,問他有什么意見時,他都說,蠻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對意見,也說不錯。反正不著邊際,模棱兩可,兩面討好。第35頁/共43頁
現(xiàn)在的說法是所謂“湯圓作風”或“太極拳作風”,而他本身沒有毛病,沒有缺點,也很規(guī)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惡之間,下一個定論時,他卻沒有定論,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樣子。這一類人儒家最反對,名之為鄉(xiāng)原,就是鄉(xiāng)黨中的原人??鬃诱f這一類人是“德之賊也”,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德,但他這種道德是害人的,不明是非,好歹之間不作定論,看起來他很有修養(yǎng),不得罪人,可是卻害了別人??傄幸粋€中心思想,明是非,如此才是真正的道德。第36頁/共43頁【評點】顧鴻安《論語解讀》
鄉(xiāng)愿”這種人表面上“謹厚老實”,看不出什么毛病,但他處處討好,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他心里缺乏真實,其言行都不是發(fā)自本人的真性情。這種人外博謹厚之名,實系與世俗同流合污、求媚于世的偽善者?!睹献印けM心下》對“鄉(xiāng)愿”有一段解釋:孟子的得意弟子萬章問道:“全鄉(xiāng)人都說他老好人,他也到處表現(xiàn)是一個老好人的樣子,孔子竟把他看成是敗壞道德的人,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這種人要指責他,卻又舉不出大錯誤來,要責罵他,卻也無可責罵的?!巴趿魉祝虾跷凼?,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鄉(xiāng)愿”這種人似德非德,以假亂真,所以孔子對這種道德敗壞者是表示極大的厭惡和痛恨。第37頁/共43頁【讀解】好惡不等于是非
說到底,是因為這種好好先生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無論在什么事情上都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不得罪人,結果使道德原則得不到伸張。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出現(xiàn),不像那些公開的壞人,所以,敗壞了道德大家還不覺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賊一樣。
要說這種賊,在我們身邊可多的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工作當兒戲,圓滑世故,處處吃香。結果是升官發(fā)財,樣樣有望。你說他是賊,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現(xiàn)金,公安不能管,法庭不能上,又有誰能來捉他,誰能來審判他呢?第38頁/共43頁17?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2)而訕(3)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4)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5)以為知(6)者,惡不孫(7)以為勇者,惡訐(8)以為直者?!?/p>
【注釋】
(1)惡:音wù,厭惡。(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3)訕:shàn,誹謗。(4)窒:阻塞,不通事理,頑固不化。(5)徼:音ji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門診輸液室護士工作總結
- 幼教行業(yè)助理工作總結
- 電影行業(yè)技巧提升總結
- 國家課程:《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第一章
- 2025-2030全球管式爐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工業(yè)應用移動機器人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電動低升降托盤車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塑料3D打印長絲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工業(yè)膠囊填充機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微米級氧化鋯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4年北京東城社區(qū)工作者招聘筆試真題
- 《敏捷項目管理》課件
- 統(tǒng)編版(2024新版)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期末綜合測試卷(含答案)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24屆中考數學試卷(含答案)
- 前程無憂測評題庫及答案
- 高三日語一輪復習助詞「と」的用法課件
- 物業(yè)管理服務房屋及公用設施維修養(yǎng)護方案
- 五年級上冊小數遞等式計算200道及答案
- 世界老年人跌倒的預防和管理指南解讀及跌倒應急處理-
- 帶拼音生字本模板(可A4打印)
- 超高大截面框架柱成型質量控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