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公司的競爭戰(zhàn)略_第1頁
本田公司的競爭戰(zhàn)略_第2頁
本田公司的競爭戰(zhàn)略_第3頁
本田公司的競爭戰(zhàn)略_第4頁
本田公司的競爭戰(zhàn)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本田公司企業(yè)為了“先發(fā)制人”,必需比競爭對手進展得更快,也就是說,搶在競爭對手之前提高銷售額,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為了提高銷售額,首要的是擴大投資。增加投資有降低價錢,擴大生產能力,進行廣告宣傳和產品開發(fā)等各類各樣的方式。而且,一旦達到了高增加率,以后只要維持“先發(fā)制人”就可以維持優(yōu)勢位置。假設銷售額比競爭對手高,就可以夠降低本錢;而本錢下降,經濟效益就可提高,資金也較雄厚。自有資金多的話,貸款也相應變得容易,就可以不斷進取,把這些資金再投入事業(yè),又能夠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如此,就進入下一輪“先發(fā)制人”的循環(huán),若是建不起那個循環(huán),就會漸漸失去競爭力;其結果,要么面臨破產,要么大幅度改變計劃?!跋劝l(fā)制人”的循環(huán),在自由經濟下是必然的結果。且高增加市場比起低增加市場來,這一循環(huán)發(fā)揮的威力又更充分些。日本企業(yè)在“二戰(zhàn)”后驚人的經濟振興中,超卓地利用了“先發(fā)制人的循環(huán)”威力。一、本田和“先發(fā)制人的循環(huán)”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摩托車行業(yè)有50多家企業(yè)群雄并立。那時,摩托車市場每一年以40%的勢頭增加。在摩托車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占頭把交椅的是東發(fā)公司(以下簡稱東發(fā)),為22%;第二位是本田公司(以下簡稱本田),為20%,僅次于東發(fā)。不過東發(fā)在經營的其他方面,凌駕于本田,如:稅后利潤率,東發(fā)為8%,本田僅為%;欠債額與自有資本的比率,東發(fā)為:1,本田則為6:1。東發(fā)和本田為日本摩托車行業(yè)最大的兩個廠家,但東發(fā)經濟效益好,財務狀況也好得多。本田由于進展迅速,在摩托車行業(yè)中特別顯眼,但由于欠債多,生產過度擴大,因此,財務狀況不佳。可是,在爾后的5年間,本田卻取得了摩托車行業(yè)穩(wěn)固的霸主地位。東發(fā)的市場占有率降到4%,相反,本田則奪得了44%的市場占有率。1960年,本田的稅后利潤率創(chuàng)造了%的紀錄;而東發(fā)卻出現(xiàn)相當于銷售額的8%的虧損。本田的財務狀況取得了改善,欠債額和自有資金的比例下降為1:1,經營有了轉機,而東發(fā)則由于大量貸款,以補虧空,使欠債額和自有資金之比惡化為7:1。過去的所謂穩(wěn)健經營完全崩潰了,加上摩托車市場的年增加率已下降到9%。東發(fā)要想從頭稱霸,為時已晚。1964年2月,東發(fā)終于破產了,銷售額一落千丈,資金捉襟見肘,支票無法兌現(xiàn)。不到10年,東發(fā)的首席寶座被人奪走,一敗涂地。受到這種悲慘結局的不只是東發(fā),許多摩托車廠家也接踵破產或被迫撤退。1950年,日本的摩托車廠家有50家之多,到1960年則減少到30家,到1965年僅剩下8家,而到1969年則歸并為4家了(本田、雅馬哈、鈴木和川崎)。東發(fā)失敗的原因,在于面對迅速增加的摩托車市場,采取了固保守地的保守經營姿態(tài)。1955?1960年,東發(fā)對擴大生產一直下不了決心,而本田則力求與每一年42%的需求增加率相適應,擴大市場占有率,使年銷售額增加了66%。本田為了加速這種進展勢頭,果斷籌借了大量高息貸款;而東發(fā)則自恃第一把交椅,安于現(xiàn)狀,沒有把本田放在眼里,不采取任何對策,幸虧如此,本田才能充分地靈活運用“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迅速降低本錢,從而在摩托車市場占有率的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在競爭對手陸續(xù)退出的進程中,本田收益繼續(xù)增加,資金平衡表呈現(xiàn)出一大筆盈余。本田占據(jù)了世界主要國家的摩托車市場,在摩托車的需求量已接近飽和時,本田就迅速轉向汽車生產,實行多角化經營。到1975年,汽車部門的收益已超過摩托車。整個20世紀70年代,本田的收益扶搖直上,財務狀況明顯改善。本田進入汽車市場,轟動一時,成為熱點話題。因為在那時的1967年,日本的汽車行業(yè)還很不景氣,加上日本經濟門戶方才對外國資本打開,很多小的汽車廠家擔憂企業(yè)的前景,拼命謀求同大型廠家的聯(lián)合,尋覓前途?!叭债a”在吸收“五子汽車”和“民生柴油機”的同時,還把“富士重工”在國內的生產能力納入了自己的控制下,“豐田”和“日野”以卡車生產的合理化為目標,進行了協(xié)作。通產省則從背后操縱工廠歸并,重組汽車行業(yè)格局,推動國內廠家提高競爭能力,打進世界市場。本田真正在汽車生產上投下力量恰好是那個時候。因此在從頭組合暫告結束,汽車行業(yè)方才恢復安靜時,本田的加入,自然會引發(fā)人們的議論。為了避免新事物的失敗,本田必需動員手頭上拿得出的一切資源,資金和技術不用說,優(yōu)秀的人材也必需全數(shù)用在汽車的生產商,而支持那些大規(guī)模投資的,固然非摩托車部門莫屬。二、雅馬哈的進攻趁本田分心于汽車事業(yè)之機,新的摩托車廠家雅馬哈開始擴大生產份額。本田的國內市場份額在60年代創(chuàng)65%的最高紀錄以后,開始走下坡路,1981年乃至降到了40%。與此相反,雅馬哈的比重,60年代中期尚不足10%,可是到1981年,去口增加到35%。即把本田失去的份額全數(shù)占為己有了。就日本國內市場而言,雅馬哈已經逼近了本田。本田后來在國內的摩托車市場占有率又進一步落到38%,而雅馬哈則達到了37%,二者僅差1%,再走一步,雅馬哈就將超過本田,奪取日本的市場霸主地位,進而成為世界最大的摩托車企業(yè)。雅馬哈的領袖們洋洋得意地宣稱:“超過本田的時刻已經來到,決不能讓得手的機緣喪失?!边@時,本田為了在汽車部門打下基礎,從摩托車部門抽出了相當一部份經營資源,一時摩托車部門的力量比較薄弱,這正好給雅馬哈以可乘之機。雅馬哈的首領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公開流露出拿下本田的用意,雅馬哈領導小池在1981年時大言不慚地說:“本田正在拼命推銷汽車,有經驗的摩托車銷售員幾乎都集中在汽車部門,咱們能夠在摩托車上與它決一雌雄。只要有生產能力,我就可以夠擊敗本田?!蹦莻€時期雅馬哈的經濟效益超過了本田。60年代末,兩邊的稅前利潤率都是7%?10%,80年代初則都是3%左右。本田由于缺少經驗,在汽車的研究開發(fā)上進行了大量投資,因此降低了利潤率。1970年,研究開發(fā)經費占銷售額的2%;1983年,則上升到5%,而同期雅馬哈的研究開發(fā)費用,僅為銷售額的1%左右。雅馬哈志在必奪,把他們擁有的一切資源都投入到摩托車及相關的產品上。品種日趨齊全,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進一步縮小了和本田的差距。70年代初,雅馬哈的品種是18種,大致為本田35種的一半。1981年,雅馬哈持續(xù)不斷地推出18種新車型,超過了只有17種新車型的本田。1981年8月,雅馬哈宣布開始建設年生產能力為100萬輛的新摩托車工廠。那個新工廠一旦建成,雅馬哈的總生產能力將達到400萬輛,超過本田20萬輛左右。假設雅馬哈的新工廠所制造的摩托車,在日本能夠全數(shù)銷出,那么,雅馬哈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就接近60%。因此,1982年小池領導發(fā)出如此的檄文:“本田和敝公司之間決定性的差距,在于咱們壯大的供給能力。咱們既然是摩托車的專業(yè)廠家,固然不甘愿屈居第二。一年內,咱們將要成為國內最大的廠家,兩年內,咱們要稱雄世界。”雅馬哈的首領確信他們能在摩托車市場上占據(jù)首位。雅馬哈除摩托車外,沒有擅長的領域,所以一心一意在摩托車上盡力,拼命投資。由于雅馬哈靠自有資金無法實現(xiàn)龐大的投資計劃,結果欠下了銀行大量的貸款。在經濟效益方面,雅馬哈和本田差不多;可是,從欠債比率來看,雅馬哈集團是3:1,而本田要好得多,是1:1。從品種和生產臺數(shù)方面來看,雅馬哈和本田的差距,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1982年6月,雅馬哈宣布1981年會計年度銷售總額和利潤創(chuàng)歷史最高,而本田則是在美國建設大規(guī)模的汽車工廠,步步深切汽車業(yè)。三、本田的還擊面對雅馬哈的挑戰(zhàn)和擴張,本田固然不會沉默。一進入1978年,本田的還擊就開始了。本田的河島領導發(fā)表宣言:“在我當領導期間,決不允許首席寶座拱手讓人。”1979年,河島領導公開承認過去疏忽了摩托車:“從60年代末到此刻,咱們熱衷于四輪車的開發(fā),在摩托車部門被競爭對手逼近是不得已的?!?982年1月雅馬哈股東大會上小池領導的發(fā)言傳來,河島更是怒不可遏:“雅馬哈吵醒了獅子不算,還狂吠不斷,擊垮雅馬哈!”本田的還擊并非等閑,在發(fā)表宣言后的一年半時刻里,本田的生產份額,從40%猛增到47%,而雅馬哈卻從35%下降到27%。國內市場份額,本田從38%上升到43%,雅馬哈則從37%下降到23%。本田的戰(zhàn)術若是教科書所寫的那樣,主要辦法是大幅度降價、增強廣告宣傳和增加委托銷售的商品庫存,并在此基礎上,采用了新戰(zhàn)術,即擴充產品品種。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連最暢銷品種也予以降價3成,以迎合交戰(zhàn)的需要。1982年夏天,微型摩托車乃至賣得比10檔變速自行車還廉價。在激烈的價錢競爭的最高潮,本田仍能以低于雅馬哈一成的價錢把產品批發(fā)給零售商。本田在報復戰(zhàn)上利用的新戰(zhàn)術,是品種的擴充,在一年半的時刻里,本田推出的新型摩托車達81種,而雅馬哈推出的新品種不過34種。截止到70年代末,兩家進入市場的車型都為60種左右,而在一年半時刻里,本田推出81種,那個數(shù)字實在令人吃驚。本田在開發(fā)新品種的同時,大量地停止舊產品型號的生產,把他們新創(chuàng)的81個品種和淘汰的舊型號32種加在一些,共變更了產品目錄中的品種113個;而雅馬哈只淘汰了8個品種,新推出34種,合在一路,全數(shù)產品目錄的變更僅為42個。本田給消費者留下了面目一新的印象,相反,雅馬哈卻讓人失去了新鮮感,對比之下相形見絀。本田的更新產品和降價攻勢,給雅馬哈以繁重的沖擊。本田的新型產品無論是在性能方面仍是在外觀方面,都大受消費者歡迎,本田產品十分暢銷。零售商也踴躍地配合,增進本田產品的銷售。本田以捐軀舊型號的銷售額為代價,通過新產品,提高了銷售額。新產品不斷推出,意味著產品的壽命周期已經相應縮短,與此相應,市場現(xiàn)有型號產品的需求量則會急劇減少。產品的短壽化,對于市場占優(yōu)勢的一方來講,相對是件易事??墒?,對相對掉隊的企業(yè)來講正好相反,一方面必需增強投資,以加速新產品的開發(fā)進程,另一方面,又必需大幅度地降價,以處置堆積如山的庫存老產品。但是,由于資金上的原因,很難做到這兩點。四、雅馬哈的失利本田的還擊,使雅馬哈的銷售額下降了50%以上,蒙受了龐大的損失。據(jù)估量,1983年初,雅馬哈的庫存量達到了摩托車行業(yè)總庫存量的一半左右。按照那時雅馬哈的銷售量推測,該公司的庫存臺數(shù)相當于整整一年的銷售量。處置庫存的惟一辦法是向零售商提供推銷費,并大幅度降價,但雅馬哈連這點力量都沒有了,被逼得走投無路,最后竟一本正經地研究如何化庫存為廢鐵的計劃,真可謂黔驢技窮。雅馬哈及其子公司的財政馬上陷入窘境,1981年的欠債和自由資金的比例是3:1,但到1983年則惡化為7:1。而現(xiàn)在,本田依托汽車的持續(xù)成功,使財務體制變得超級健全。本田猛烈反撲一年半后,1983年1月,雅馬哈的小池領導認輸了,“本田的攻勢,咱們實在無法招架……希望雅馬哈和本田之間的戰(zhàn)爭能夠結束……守住雅馬哈應有的地位(僅次于本田居第二位)?!?983年4月14日,雅馬哈宣布下半財政年度的損失額累計為40億日元,盈利消減了80%,下一年將有可能陷入無盈利的窘境。因此決定消減產量18%,即產量僅為180萬輛,接著,又進一步制訂了在兩年內裁減700名職工的減員計劃。對雅馬哈集團的進展曾經作出重大奉獻的川上會長承認自己的失策:“咱們采取的是自取衰亡的行動,這是我的過錯/小池領導被撤換,代之為江口領導。1983年5月28日,雅馬哈制訂了應急計劃,摩托車的產量又一步消減到150萬輛,以求在2~3年內,通過減產慢慢減少零售商的庫存。裁員規(guī)模也進一步擴大,又有2000人被辭退,加在一路,被辭退的職工,約占全數(shù)職工人數(shù)的20%。原制訂的新事業(yè)計劃在兩年內全數(shù)凍結。即便有了如此大型的重建計劃,也未能阻止雅馬哈的衰落。1983年5月30日,雅馬哈的銷售額又下跌30%;同年8月6日,雅馬哈估量1983年的赤字總額可能達到200億日元;那個金額,遠遠超過了1981年會計年度創(chuàng)下的歷史最高利潤額。因此,同年10月又制訂了減產計劃,年產降為138萬輛。但是,本田絲毫也不放松追擊,他們進一步增加品種,對雅馬哈施加壓力。從1983年12月到翌年9月,本田又更新了39種舊型號,推出39個新品種,如此,本田在日本市場發(fā)售的摩托車品種共達到110個。而在雅馬哈的106個品種中,只有23個新產品。尤其在主導產品上,本田已有18個品種更新?lián)Q代,而雅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