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荒漠化防治原理第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江南丘陵
華北平原
云貴高原
西
北
地區(qū)鹽堿化
紅漠化沙漠化
石漠化第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單純風力作用引起的沙質荒漠化。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區(qū),另外在藏北高原、東北地區(qū)的西部和華北地區(qū)的北部也有較大面積分布。第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土地沙漠化第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紅漠化:主要發(fā)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巖為主的地區(qū),當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喪失了生產力,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紅漠化第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石質荒漠化
石質荒漠化:是指在原來的巖石地帶的植物被破壞,可能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終成為巖石裸露的地表,形成類似荒漠的景觀。石質荒漠化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qū)(貴州、云南、廣西)表現尤為明顯。
第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次生鹽漬化
次生鹽漬化又稱“次生鹽堿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鹽漬化過程。多發(fā)生在氣候干旱、蒸發(fā)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在我國多發(fā)生在西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因受人為不合理灌溉的影響,使地下水抬升,在當地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的條件下,使土壤表層鹽分增加,引起土壤鹽化。
第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荒漠化防治的原理1234第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1、風力侵蝕作用
1.1沙粒的起動1.2風力作用過程1.3影響風蝕的因素2、風沙運動規(guī)律2.1風沙流結構特征
2.2沙丘的移動3、風蝕與沙質荒漠化3.1土地風蝕退化3.2風蝕荒漠化的成因類型4、風蝕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第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風力侵蝕作用1.1沙粒的起動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風蝕條件:1.強風2.干燥、疏松土壤發(fā)生條件:1.蒸發(fā)量>>降水量的干旱、半干旱區(qū);2.海岸、河流沙普遍存在的、受季節(jié)性干旱影響的亞濕潤干旱區(qū)。不斷擴大成為主要類型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風力侵蝕作用1.1沙粒的起動Vt———剛好能夠使沙粒沿地表開始運動,啟動風速(臨界風速);
大于啟動風速的風都是起風沙。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沙粒粒徑與起沙風速值(新疆莎車)
沙粒粒徑(mm)起沙風速(m/s)
0.1~0.254.00.25~0.55.60.50~1.06.7
>1.07.1風速距地面2m處測值。大于或小于0.1mm,啟動風速增大。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1、風力侵蝕作用1.1沙粒的起動第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動風速(m/s)含水率(%)
沙粒粒(mm)干燥狀態(tài)1234
2.0~1.09.010.812.0
——
1.0~0.56.0
7.0
9.512.0
—
0.5~0.254.85.87.512.0—
0.25~0.1753.84.66.010.5
12.0不同含水率時沙粒的起動風速值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1、風力侵蝕作用1.1沙粒的起動第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地表狀況起動風速(m/s)
戈壁灘
12.0
風蝕殘丘
9.0
半固定沙丘7.0
流沙
5.0不同地表狀況下沙粒的起動風速風速距地面2m處測值。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1、風力侵蝕作用1.1沙粒的起動第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2風力作用過程
分離、搬運、沉積3個過程
D
=
f(v2)
式中D——侵蝕力;V——侵蝕床面上的摩阻流速。吹蝕、磨蝕2種1.2.1風力侵蝕粒徑0.05~0.5mm的顆粒可被風分離,以躍移形式運動;其中粒徑0.1~0.15mm顆粒最易被分離侵蝕。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2.2風力輸移作用
當風速大于啟動風速時,土壤和沙粒物質隨風運動,其運動方式有懸移、躍移、蠕移3種形式。懸移質占3%~38%躍移質占55%~72%蠕移質占7%~25%搬運比例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風的搬運能力與摩阻流速的3次方成正比:Q=f(
V3)
在特定條件下輸沙量與風速的關系(新疆莎車)為:Q=1.47×10-3V3.7
式中Q——輸沙率[g/(cm.min)];
V——風速(m/s)。Pg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2.3風力沉積作用
土壤顆粒被風搬運的距離取決于風速大小、土壤顆?;驁F聚體的粒徑和重量,以及地表狀況。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沉降堆積第二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3影響風蝕的因素(1)土壤抗蝕性
我國干旱區(qū)風成沙的力度成分,以細沙為主,很難形成抗風蝕的結構單位,易被吹蝕。
土壤抵抗風蝕的性能主要取決于土粒質量及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等。常稱大顆粒為抗蝕性顆粒,小顆粒易蝕性顆粒。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地表土襲(3)降雨降雨使表層土壤濕潤而不能被風吹蝕。1降雨還通過促進植物生長間接地減少風蝕。2降雨還有促進風蝕的一面。因為雨滴擊壞了土塊和團聚體,提高了土壤的可蝕性。3
由耕作過程形成的地表土襲,能夠通過降低地表風速和攔截運動的泥沙顆粒來減慢土壤風蝕。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裸露地塊長度(5)植被覆蓋
風力侵蝕強度隨被侵蝕地塊長度而增加,對于一定的風力,挾沙能力是一定的。土壤可蝕性越高(抗蝕性越低),則飽和路徑長度越短。
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生長的作物或作物殘體),是降低風的侵蝕性最有效的途徑。
植被的保護作用與植物種類(決定覆蓋度和覆蓋季節(jié))、植物個體形狀和群體結構、行的走向等有關。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6)土丘坡度
坡度(%)相對風蝕量相對風蝕量
坡度(%)坡頂坡上部坡頂坡上部
0~1.5(平坦)1001006.0320230
3.015013010.0660370
坡面上相對于平坦地面的風蝕量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風沙運動規(guī)律2.1風沙流結構特征含沙量隨高度的分布特征高度(cm)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沙量(%)79.3212.34.791.500.950.400.74不同高度風沙流中含沙量的分布(V=9.8m/s)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含沙量隨風速變化風沙流中含沙量與風速的關系離地面2m高處風速(m/s)4.55.56.57.413.215.00~10cm高度的含沙量[g/(cm·min)]0.371.041.202.2719.4435.58風速與含沙量的關系(新疆莎車)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2沙丘的移動(1)沙丘移動的方向移動的總方向是和起沙風的年合成風向大致相一致。(2)沙丘移動的方式取決于風向及其變率,分為3種情況。沙丘移動的方向和方式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二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風蝕與沙質荒漠化3.1土地風蝕退化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土地風蝕退化表現(1)土壤流失(2)土壤質地變化(3)養(yǎng)分流失(4)生產力降低(5)磨蝕第二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風蝕與沙質荒漠化3.2風蝕荒漠化的成因類型我國北方現代荒漠化土壤中94.5%為人為因素所致。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三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4、風蝕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風蝕荒漠化的實質就是土地的風蝕退化過程。制定風蝕荒漠化防治的技術措施主要依據土壤風蝕原因及風沙運動規(guī)律,即蝕積原理。原理和途徑概括為下述幾個方面:(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層風速;(2)阻止氣流對地面直接作用;(3)提高沙粒起動風速,增大抗蝕能力;(4)改變風沙流蝕積規(guī)律。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風沙物理學原理第三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
植物治沙成為防治土地沙質荒漠化最有效的首選措施。利用植物改造沙質荒漠化土地,首要問題是植物在流沙上如何成活與保存,及其改造流沙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功能。1、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的適應性原理1.1植物對干旱的適應性1.2植物對風蝕、沙埋的適應1.3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變異性的適應2、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的作用原理第三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的適應性原理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1)可以利用天然植物在流沙地區(qū)去恢復和建立植被,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質條件和理論基礎。(2)干旱和流沙的活動性是影響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個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項植物治沙技術措施的主要依據。第三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1植物對干旱的適應性
在長期干旱氣候條件下,流沙上分布的植物,產生一定的適應干旱的特征,表現為:(1)萌芽快,根系生長迅速而發(fā)達(2)具有旱生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能(3)植物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1、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的適應性原理第三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2植物對風蝕、沙埋的適應
流動沙丘上的植物對風蝕、沙埋的適應能力可歸納為以下4種類型:1.速生型適應2.穩(wěn)定型適應3.選擇型適應4.多種繁殖型適應沙拐棗、花棒、楊柴、梭梭、木蓼等。例楊柴、沙拐棗、紅柳、駱駝刺、沙柳、麻黃、沙蒿、白刺、沙竹、牛心樸子、沙旋復花等。例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第三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沙生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活動性的適應途徑主要是避免風蝕,適度沙埋。沙埋的適度范圍可用沙埋厚度與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A)來衡量。A=0~0.7為適度沙埋,A>0.7為過度沙埋。天然灌木、半灌木產生灌叢沙堆效應,以消除風蝕。1.2植物對風蝕、沙埋的適應1.3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變異性的適應
植物對環(huán)境變異的適應性變化,亦即沙地植被演替規(guī)律,這是恢復天然植被和建立人工植被各項技術措施的理論基礎。
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第三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植物對流沙環(huán)境的作用原理2.1植物固沙作用
植物以其茂密的枝葉和聚積枯落物庇護表層沙粒,降低近地層風速,加速土壤形成過程,提高臨界風速值,起到固沙作用。當沙面逐漸穩(wěn)定以后,便開始了成土過程。2.2植物的阻沙作用
植被阻沙作用大小與覆蓋度有關,不同植物固沙和阻沙能力取決于近地層枝葉分布狀況。灌木固沙和阻沙能力較強。
輸沙量與風速的三次方成正相關,風速的降低,起到阻沙作用。2.3植物改善小氣候作用
在植被覆蓋下,反射率、風速、水面蒸發(fā)量顯著降低,相對濕度提高。小氣候改變后,加速成土過程。2.4植物對風沙土的改良①機械組成發(fā)生變化
②物理性質變化③水分性質發(fā)生變化
④有機質含量增加⑤N、P、K三要素含量增加⑥碳酸鈣含量增加,PH值提高⑦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加⑧沙層含水率減少二、風蝕荒漠化防治的生態(tài)學原理第三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蝕作用1.1侵蝕起動流速1.2水力侵蝕作用過程2、土壤侵蝕規(guī)律2.1雨滴擊濺侵蝕2.2地表徑流侵蝕2.3下滲侵蝕(重力侵蝕)3、影響土壤水蝕的因素第三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蝕作用1.1侵蝕起動流速
起動流速或臨界流速分為滑動起動和滾動起動2種。起動流速的經驗公式第三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2水力侵蝕作用過程(1)水流侵蝕作用(2)水流搬運作用(3)泥沙堆積1、水力侵蝕作用侵蝕強度分為微度、輕度、中度、強度、極度和劇烈侵蝕6級。常用侵蝕模數、侵蝕深度、溝谷密度、地面割裂等指標來表征。分為下蝕和側蝕2種方式。有懸移和推移2種。rs—侵蝕土容重h—侵蝕深度Ms—侵蝕模數坡面挾沙水流挾沙坡面挾沙第四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第四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土壤侵蝕規(guī)律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水力侵蝕過程中剝蝕、搬運和沉積3種狀態(tài)的發(fā)生是在不同條件下,水的破壞力大于土體的抵抗力的結果。2.1雨滴擊濺侵蝕
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破壞土壤結構,形成“板結”。(2)直接打擊地面,產生土粒飛濺和沿坡面遷移。(3)雨滴打擊增強地表薄層徑流的紊動強度,導致了侵蝕和輸沙能力增大。第四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降雨侵蝕力指標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第四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2、土壤侵蝕規(guī)律2.2地表徑流侵蝕
形成分三個階段:
蓄滲階段坡面漫流階段溝槽集流階段根據程度分為:
(1)坡面徑流侵蝕
(2)溝蝕流速、流量、坡度、土壤質地等相關4個不同發(fā)育階段:淺溝、
切溝、
沖溝、
坳溝深度超過1m,寬超過深度0.5~1倍以上深度為10~50m斷面呈“V”型出現溝頭下游現堆積物、沖積物,“V”或“U”型
停止發(fā)育穩(wěn)定坡積物第四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沖刷流速和粒徑、容重間關系穩(wěn)定條件下,水流流過單位面積坡面時產生的沖刷作用第四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土壤侵蝕規(guī)律2.3下滲侵蝕(重力侵蝕)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水流下滲,增加了土體重力,土體顆粒之間凝聚力減弱,發(fā)生滑坡、崩塌、瀉溜等,造成土壤侵蝕。
水力對土壤侵蝕還有混合侵蝕。最常見的混合侵蝕就是泥石流。第四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影響土壤水蝕的因素三、水蝕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降雨對土壤水蝕的影響(2)地形對土壤水蝕的影響(3)土壤條件對水蝕的影響(4)植被對土壤侵蝕的影響(5)人為活動對水力侵蝕的影響自然因素人為因素雨型、降雨強度、降雨量坡度、坡長、地形、坡向
質地、結構、水穩(wěn)性、孔隙、剖面結構、土層厚度、濕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攔截降雨、調節(jié)徑流、團結土體、改良土壤性狀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人為促進退化土壤逆轉第四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鹽漬土的形成與分布
1.1鹽漬土的形成1.2我國鹽漬土的分布2、水肥鹽運動規(guī)律
2.1水鹽運動規(guī)律2.2肥鹽關系3、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及特點
3.1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3.1次生鹽漬化發(fā)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3.2鹽斑的成因4、土壤鹽漬化的防治原理
鹽漬土(鹽堿土):對作物生長有害的水溶性鹽類(NaCl、NaCO3)在土中的積累超過一定限度,到達對作物正常生長產生危害的土壤。第四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鹽漬土的形成與分布
1.1鹽漬土的形成
條件主要有:(1)物質來源(2)地形條件(3)水文條件(4)氣候條件(5)生物條件(6)人為因素巖石風化、含鹽地層風化和再循環(huán)、火山活動的產物、深層鹽水外冒、風蝕風積鹽類、生物累積的鹽分等等。必須具有適宜的地形條件:從大中地形來看,低洼地區(qū)積鹽形成漬土;從小地形來看,高處積鹽,形成鹽斑。地下水位高,礦化度高是形成鹽漬化的重要條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或季節(jié)性干旱地區(qū),易于積鹽。植被稀疏或光板地極易積鹽形成鹽漬化。灌溉地區(qū),人為用水不當,造成或加強鹽漬化。第四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1、鹽漬土的形成與分布
1.2我國鹽漬土的分布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我國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的干旱地區(qū),主要有濱海、華北、西北、東北、灌區(qū)次生等五大鹽漬土區(qū)。其中三北防護林地區(qū)是我國鹽漬土集中分布區(qū),鹽堿地2170.48萬hm2,占全區(qū)土地總面積的5.3%。三北地區(qū)境內共有5個亞類:
旱鹽土、草甸鹽土、沼澤鹽土、堿化鹽土(蘇打鹽土)、濱海鹽土。第五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2、水肥鹽運動規(guī)律
2.1水鹽運動規(guī)律(1)垂直運動。水鹽垂直運動有積鹽和脫鹽2種。(2)水平運動。大地形洼處形成鹽漬化;小地形洼地邊緣或平地中局部高地形成鹽斑。2.2肥鹽關系
肥料對土壤鹽類的克制作用:(1)有機質使堿性鹽被吸附固定對作物起到緩沖作用。(2)有機質利于脫鹽,活化鈣鎂鹽類,中和土壤,釋放養(yǎng)分。(3)施肥可以補充和平衡陽離子,提高作物的抗鹽性。水肥鹽的運動規(guī)律是鹽漬化防治重要理論依據,治水是基礎,培肥是根本。第五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及特點
3.1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
含有可溶性鹽類的地下水位上升是形成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根本原因。(一)引起灌區(qū)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1)渠系滲漏水大量補給地下水
(2)缺少充分的出流條件
(3)過量灌水促使地下水位上升(二)利用高礦化度的咸水、堿性水灌溉也是引起次生鹽漬化的因素之一。(三)工業(yè)廢水(污水)大量排放,也造成土壤鹽分積累。第五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及特點3.2次生鹽漬化發(fā)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1)灌區(qū)的地上河道或輸水道兩側,次生鹽漬化沿河、渠呈條帶狀分布。(2)洪積扇揚水灌區(qū)的下部或多級揚水灌區(qū)的一級揚水地區(qū),大面積成片發(fā)生。(3)耕種的條田中,插花鹽斑,呈點片狀分布。(4)平原水庫、湖泊,常年積水的洼地和插花種稻的稻田周圍地帶,由內向外呈輻射狀分布。(5)渠道交岔的三角地帶易發(fā)生鹽漬化。(6)墾殖鹽漬土而發(fā)展的自流灌區(qū),鹽斑多分布于條田中間,僅在干、支渠兩側呈帶狀分布。第五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成因及特點3.3鹽斑的成因可見土壤的不均勻性是鹽斑形成的基礎。(1)沖積平原,土壤分布不均勻,土壤水鹽重新分配,運行速度發(fā)生差異,形成鹽斑。(2)灌溉中,土壤分布不均勻,使水鹽重新分配,產生鹽斑。第五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鹽漬荒漠化的防治原理鹽漬化的防治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鹽源
(2)消除過多的鹽量
(3)調控鹽量
(4)轉化鹽類
(5)適應性種植4、土壤鹽漬化的防治原理第五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五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五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五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
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262.3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qū))。
1.氣候類型區(qū)荒漠化現狀。干旱區(qū)荒漠化土地面積115.8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44.16%;半干旱區(qū)荒漠化土地面積97.16萬平方公里,占37.03%;亞濕潤干旱區(qū)荒漠化土地面積49.35萬平方公里,占18.81%(圖1-1)。第五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2.荒漠化類型現狀。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83.20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69.82%;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25.52萬平方公里,占9.73%;鹽漬化土地面積17.30萬平方公里,占6.59%;凍融荒漠化土地面積36.35萬平方公里,占13.86%(圖1-2)。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第六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3.各省區(qū)荒漠化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5?。ㄗ灾螀^(qū)),面積分別為107.12萬平方公里、61.77萬平方公里、43.27萬平方公里、19.21萬平方公里和19.14萬平方公里,5省(自治區(qū))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全國荒漠土地總面積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占4.52%(圖1-3)。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第六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截至2009年底,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03%,分布在除上海、臺灣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外的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902個縣(旗、區(qū))。1.各沙化土地類型現狀。流動沙丘(地)40.6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23.46%;半固定沙丘(地)17.72萬平方公里,占10.24%;固定沙丘(地)27.79萬平方公里,占16.06%;露沙地9.97萬平方公里,占5.76%;沙化耕地4.46萬平方公里,占2.58%;風蝕殘丘8898平方公里,占0.51%;風蝕劣地5.57萬平方公里,占3.22%;戈壁66.08萬平方公里,占38.17%;非生物工程治沙地66平方公里(圖1-4)。第六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2.各省區(qū)沙化土地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5?。ㄗ灾螀^(qū)),面積分別為74.67萬平方公里、41.47萬平方公里、21.62萬平方公里、12.50萬平方公里、11.92萬平方公里,5省(自治區(qū))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3.69%;其余25?。ㄗ灾螀^(qū)、直轄市)占6.31%(圖1-5)。第六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tài)與2004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2454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91平方公里。1.荒漠化類型動態(tài)變化。與2004年相比,風蝕荒漠化土地減少7391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土地減少4115平方公里,鹽漬化土地減少830平方公里,凍融荒漠化土地減少118平方公里(圖2-1)。第六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tài)2.各省區(qū)荒漠化動態(tài)變化。與2004年相比,18個荒漠化?。ㄗ灾螀^(qū)、直轄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全部凈減少。其中,內蒙古減少4672平方公里,河北減少1802平方公里,甘肅減少1349平方公里,遼寧減少1153平方公里,西藏減少789平方公里,寧夏減少757平方公里,山西減少490平方公里,新疆減少423平方公里,陜西減少406平方公里,青海減少284平方公里(圖2-2)。第六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tài)
與2004年相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8587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1.沙化土地類型動態(tài)變化。與2004年相比,流動沙丘(地)減少5465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減少1619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271平方公里(圖2-3)。第六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三、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tài)2.各省區(qū)沙化土地動態(tài)變化。與2004年相比,絕大部分?。ㄗ灾螀^(qū)、直轄市)沙化土地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河北減少2782平方公里,內蒙古減少1253平方公里,甘肅減少1121平方公里,山西減少877平方公里,西藏減少657平方公里,青海減少548平方公里,黑龍江減少330平方公里,山東減少262平方公里,陜西減少212平方公里,寧夏減少204平方公里(圖2-4)。第六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四、中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狀況
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過度利用或水資源匱乏等原因造成的植被退化,生產力下降,地表偶見流沙點或風蝕斑,但尚無明顯流沙堆積形態(tài)的土地。目前雖然還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顯的沙化趨勢。(一)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現狀截至2009年底,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1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24%。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4省(自治區(qū)),面積分別為17.79萬平方公里、4.75萬平方公里、4.16萬平方公里、2.18萬平方公里,其面積占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的92.86%(圖3-1)。第六十八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動態(tài)變化
與2004年相比,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減少7608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522平方公里。其中,甘肅減少3989平方公里,內蒙古減少2862平方公里,新疆減少523平方公里,青海減少332平方公里,黑龍江減少287平方公里,寧夏減少217平方公里,遼寧減少201平方公里(圖3-2)。四、中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狀況第六十九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五、中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凈減少的成因分析
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續(xù)凈減少之勢,主要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舉措;沙區(qū)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干,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沙區(qū)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這也說明,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持之以恒地開展防治工作,土地荒漠化、沙化是可以得到遏制的。
1.強化植被保護是防治荒漠化和沙化的重要基礎。各地認真實施《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普遍推行了禁止濫放牧、禁止濫開墾、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禁止濫樵采的“三禁”措施,有效保護了林草植被。
2.實施工程治理,是改善沙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根本途徑?!笆晃濉逼陂g國家繼續(xù)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草原建設與保護、水土保持等一批與防沙治沙相關的重點生態(tài)建設工程,為實現持續(xù)好轉奠定了重要基礎。
3.活化治理機制,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動力源泉。中央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關于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等一系列決策,激發(fā)了土地沙化治理者的投入積極性。第七十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五、中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凈減少的成因分析
4.實施扶持政策,是推進治沙工作的有力措施。國家實行了生態(tài)公益林補償和草原補貼政策,一些地方實行了治沙財政補助政策,對沙區(qū)林草植被恢復和保護起到了良好作用。而且對解決農牧民生計,促進生產方式轉變,減輕人口壓力有明顯作用。
5.樹立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推動治沙工作是有力抓手。在2007年召開的全國防治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防沙治沙要發(fā)揚胡楊精神,并以榜樣的力量推動治沙工作。沙區(qū)涌現出像治沙英雄王有德、石光銀等一大批治沙帶頭人,他們的行為和精神帶動了廣大群眾,為治沙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另外,這些年西北地區(qū)降水偏多,也促進了植被的恢復和改善。據監(jiān)測,近10年來西北地區(qū)降水比常年偏多。本監(jiān)測期與上個監(jiān)測期相比,北方荒漠化地區(qū)降水量總體上持平,局部地區(qū)有所增加,降水對促進這些地區(qū)天然植被自然修復和工程治理效果的提高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第七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中國荒漠化、沙化的嚴峻形勢及其防治措施
監(jiān)測分析表明,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嚴峻形勢尚未根本改變,土地沙化仍然是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
1.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還有31萬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
2.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區(qū)沙化土地仍在擴展。
3.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qū)植被總體上仍處于初步恢復階段,自我調節(jié)能力仍較弱,穩(wěn)定性仍較差,難以在短期內形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4.人為活動對荒漠植被的負面影響遠未消除,超載放牧、盲目開墾、濫采濫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破壞植被行為依然存在。
5.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象災害(如持續(xù)干旱等)頻繁發(fā)生,對植被建設和恢復影響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險仍然存在。
上述情況表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嚴重威脅國家生態(tài)安全,嚴重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加大力度,加速荒漠化、沙化防治刻不容緩。第七十二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六、中國荒漠化、沙化的嚴峻形勢及其防治措施
1.強化植被保護。繼續(xù)推行禁止濫樵采、禁止濫放牧、禁止濫開墾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護力度。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修復功能,依法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建設,促進荒漠植被自然修復。
2.推進工程治理。深入推進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塵源區(qū)治理力度。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喬灌草相結合,大力開展林草植被建設,努力增加沙區(qū)植被覆蓋度。
3.優(yōu)化政策機制。大力推進沙區(qū)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活化機制,落實各項優(yōu)惠政策。遵循物質利益驅動原則,堅持增綠與增收、治沙與治窮相結合,優(yōu)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機制,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4.嚴格落實責任。認真落實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負責制,推動防沙治沙單位治理責任制。認真實施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并根據考核結果嚴格獎懲。
5.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和應用適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技術示范和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設質量。
6.搞好預警監(jiān)測。加強監(jiān)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對荒漠化和沙化動態(tài)變化進行適時跟蹤監(jiān)測,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7.加強部門協作。落實責任、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第七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七十四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意味著“守住生態(tài)底線”已經從思想認識層面上升到實實在在的行動;意味著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會不斷修復、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將會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將會日益豐富;也意味著貴州石漠化治理迎來歷史性機遇,并將取得突破性成效?!?/p>
2000年以來,貴州省已完成3600萬畝的營造林,生態(tài)建設取得長足發(fā)展,森林覆蓋率連續(xù)14年保持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以上,2014年達到49%,為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生態(tài)基礎。
2014年國家林業(yè)局發(fā)布的有關數據顯示,貴州省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名已經達到了第15位,森林蓄積在全國排第14位。良好的森林植被已經成為貴州最響亮的生態(tài)品牌、最突出的生態(tài)優(yōu)勢。第七十五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第七十六頁,共八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三
中國綠色時報1月7日報道“氣候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術室護士工作小結范文(5篇)
- 我愛讀書演講稿15篇
- 護理督查工作匯報
- 感恩節(jié)前的精彩講話稿(9篇)
- 情感電臺廣播稿集錦15篇
- 市場營銷畢業(yè)的實習總結
- 師德師風宣講活動簡報(18篇)
- 初級會計實務-2021年5月16日上午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真題
-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荚嚲?17
- 增強現實環(huán)境下前列腺穿刺手術導航技術研究
- 搞笑小品劇本《大城小事》臺詞完整版
- 《健康體檢知識》課件
- 《大模型原理與技術》全套教學課件
- 2023年護理人員分層培訓、考核計劃表
- 生產計劃主管述職報告
- GB/T 44769-2024能源互聯網數據平臺技術規(guī)范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適應性聯考模擬演練(二)地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經典文獻】《矛盾論》全文
-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專項訓練課外閱讀(含答案)
- Vue3系統(tǒng)入門與項目實戰(zhàn)
- 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