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_第1頁
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_第2頁
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_第3頁
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_第4頁
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0屆北京各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教師版東城二模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24分。(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6—9題。(共18分)(1)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抑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1】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2】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土不輟,丘山終成;壓其源,開其瀆【3】,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耳。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取材于《荀子》)注釋:【1】堅白、同異、有厚無厚:戰(zhàn)國時代三個著名的夸大事物差異性、強調(diào)絕對性的哲學命題?!?】倚魁:奇異獨特?!?】瀆:溝渠。(2)天下有信數(shù)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強有所不能勝。故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有烏獲【1】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有賁、育【2】之強而無法術(shù),不得長勝。故勢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鈞也,勢不便也。離朱【3】易百步而難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遠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窮烏獲以其不能自舉,不困離朱以其不能自見。因可勢,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取材于《韓非子》)注釋:【1】烏獲:戰(zhàn)國時大力士?!?】賁、育:戰(zhàn)國時著名勇士?!?】離朱:黃帝時代視力極好的人。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將以窮無窮

窮:窮盡B.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趕得上C.道不可也

道:道路D.因可勢

因:依靠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夫驥一日而千里有賁、育之強而無法術(shù)C.倚魁之行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B.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故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D.是無他故焉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然而君子不去辯論它,是因為有所節(jié)制B.或為之,或不為耳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罷了C.天下有信數(shù)三天下有三種確實無疑的道理D.不困離朱以其不能自見不會因為離朱不能看見自己的眉睫讓他困窘9.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1)(2)題。(9分)(1)針對人的局限性,荀子認為人不應(yīng)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韓非子認為明主應(yīng)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2)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標題字數(shù)限定3—5字)(6分)

(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0題。(共6分)10.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②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③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1】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注釋:【1】予:宰我的字。(1)語錄①②反映了孔子關(guān)于“禮”的哪些主張?請簡要概括。(2分)(2)語錄③宰我與孔子對于“三年之喪”有不同的看法,你贊同誰的看法?請結(jié)合《論語》中相關(guān)內(nèi)容說明理由。(4分)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24分)。6.(3分)C7.(3分)C8.(3分)B9.(9分)(1)(3分)“窮無窮,逐無極”

“不行”或“不為”“因可勢,求易道”(2)(6分)第一則:標題:止與為(知止且行)理由:本則內(nèi)容是談凡事既要適可而止,還需切實去做第二則:標題:勢與道(因勢求道)理由:本則內(nèi)容是談成就功業(yè)名望,需要依靠有利形勢,尋求有效法則?!驹u分參考】(1)每空1分,不是原文不得分。(2)標題各1分,理由各2分。意思對即可。10.(6分)(1)禮的基礎(chǔ)是仁德,與外在形式相比,禮的根本在于真情實感。(2分)(2)(4分)略?!驹u分參考】看法(孔子或宰我)1分,結(jié)合內(nèi)容1分,理由2分。意思對即可。文言文參考譯文:(1)那千里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走十天就也能趕上它了。要把窮盡那無窮的(路途),追逐沒有盡頭(的事情)(當作目標)嗎?那么劣馬(就是)(跑)折了骨頭,(走)斷了腳筋,一輩子(也)不可能趕上千里馬。如果有讓它停止的限度,那么千里(的路途)雖然遙遠,也(不過是)有的(走得)慢有的(跑得)快、有的先到有的后到,為什么劣馬不能趕上千里馬呢?不懂得行路的人,(是)要把窮盡(那)無窮(的路途)追逐(那)沒有盡頭(的東西)(當作目標)呢?還是也有個讓它停下來的限度呢?那些(對)“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等命題的考察分析,不是不能詳審細究,然而君子不去辯論(它),(是因為)有所節(jié)制??;奇怪的行為,不是不能責難,然而君子不去責難,(也是因為)有所節(jié)制啊。所以一步二步不停(地走),瘸了腿的甲魚(也能走)千里;堆積泥土不中斷,土山終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開通那溝渠,江河也會干枯;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六匹千里馬(拉車)(也)到不了目的地。那人的才能本性的懸殊,難道(會)像瘸了腿的甲魚和六匹千里馬(之間的懸殊那樣大)嗎?然而,瘸了腿的甲魚能夠到達目的地,六匹千里馬(卻)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啊,有人去做,有人不去作罷了!路途雖然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雖然小,不做(就)辦不成。(2)天下有三種確實無疑的道理:一是智者(也)有不能辦成的事情,二是有力氣的人(也)有舉不起來的東西,三是強者(也)有不能戰(zhàn)勝的對手。所以即使有堯那樣的智慧如果沒有眾人的幫助,偉大的功業(yè)(還是)不能建立;(即使)有烏獲那樣的(強大)力量如果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也)不能舉起自己來;(即使)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如果沒有法術(shù)(的指導),(也)不能長久取勝。所以形勢總有不能具備的,事情總有不能辦成的。所以烏獲認為千鈞的東西很輕而自己的身體很重,不是他的身體比千鈞還重,(而是)客觀條件不方便啊。離朱認為看清百步之外的事物容易而看清自己的眉毛和睫毛困難,不是百步之外的東西離得近而眉毛和睫毛離得遠,自然的法則不允許啊。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會因為烏獲不能舉起自己讓他處境艱難,不會因為離朱不能看見自己的(眉睫)讓他困窘。依靠可以(憑借的)形勢,尋求簡單(有效的)法則,所以用力很少而功業(yè)名望可以建立。西城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齊國,曰:“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無死,丁公太公①將有齊國,桓、襄、文、武將皆相之,君將戴笠衣褐,執(zhí)銚耨②以蹲行畎畝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說。無幾何,梁丘據(jù)御六馬而來,公曰:“是誰也?”晏子曰:“據(jù)也?!惫唬骸昂稳纾俊痹唬骸按笫疃柴Y,甚者馬死,薄者馬傷,非據(jù)孰敢為之!”公曰:“據(jù)與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謂同也。所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今據(jù)也甘君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公忿然作色,不說。無幾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樂,政不飾而寬于小人,近讒好優(yōu),惡文而疏圣賢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說。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嗚呼!昔者從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2)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④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ㄈ〔挠凇蹲髠鳌罚咀ⅰ竣俣」憾」约跋挛牡幕?、襄、文、武,集中指齊景公之前歷代齊國國君。②銚耨:兩種耕田農(nóng)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災殃。

④子:指梁丘據(jù),齊景公近臣。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桓、襄、文、武將皆相之

相:輔佐。B.大暑而疾馳

疾:快速。C.宰夫和之

和:調(diào)和。D.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飾而寬于小人B.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

以泄其過C.梁丘據(jù)御六馬而來

子猶馳而造焉D.非據(jù)孰敢為之

先王之濟五味也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使古而無死,何如?假使將來我們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會怎樣呢?B.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先生一天內(nèi)就多次指摘我的過失,現(xiàn)在還有誰能這樣呢!C.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梁丘據(jù)不過是與您保持一致,哪里稱得上是與您相和呢?D.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調(diào)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它呢?9.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齊景公北望齊國心有所動,想引發(fā)大家議論,沒想到晏子借機諷諫。B.為了能討得齊景公的歡心,梁丘據(jù)頂著酷熱大張旗鼓地追隨齊景公。C.臣下堅持違抗國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見,才能實現(xiàn)君臣相和。D.國君認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應(yīng)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國君陳述。10.結(jié)合以上兩則文言文,簡要概括晏子所說的“和”與“同”的區(qū)別。(6分)(二)根據(jù)要求完成11題。(共7分)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①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②,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弊釉唬骸捌淙唬控M其然乎?”(《論語·憲問》)

【注】①夫子:此處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

②時然后言:到應(yīng)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11.從公明賈的回答來看,公叔文子是如何為人處事的?“其然?豈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的哪些主張?請簡要說明。(7分)二、(25分)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C10.(6分)參考答案:同:關(guān)注獲得個人好處,往往一味隨聲附和,對國事貽害無窮。和:注重謀求國家利益,能夠調(diào)和不同見解,有利于國家治理。評分參考:“同”“和”各有三個要點;每個要點,1分。意思對即可。有其他合理概括,酌情給分。11.(7分)參考答案:第一問:(3分)應(yīng)對有方,舉止有儀,取舍有度。評分標準:三個要點;每個要點,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第二問:(4分)孔子用“其然?豈其然乎”表達了自己對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贊許。其中反映了孔子在為人處事中奉行仁、禮、義、智以及中庸等主張。評分說明:“仁”“禮”“義”“智”“中庸”中至少要關(guān)涉到兩個方面??鬃討B(tài)度,1分;反映的主張,2分;簡要說明,1分。意思對即可。附:文言文參考譯文(1)齊景公出宮去到公阜,向北遠遠地望著齊國的都城,感嘆道:“唉!假如自古以來人們就沒有死亡,會怎么樣呢?”晏子說:“過去天帝認為人故去是好事,因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壞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們沒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將永久是齊國的國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會盡心盡力輔佐他們,而您將會頭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著大鋤頭,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勞作,哪里有閑暇去擔憂死亡?。 本肮珰獾米兞四樕?,不高興。過了不久,梁丘據(jù)駕著六匹馬拉的車子趕過來。景公問:“來的人是誰?”晏子說:“是梁丘據(jù)?!本肮珕枺骸霸趺礃幽??”晏子說:“在這樣的大熱天駕車快速奔跑,嚴重的話馬會累死,就算不嚴重馬也會累傷,如果不是梁丘據(jù),還有誰敢做這樣的事!”景公說:“梁丘據(jù)是與我相和的人?。 标套诱f:“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應(yīng)該是國君說甜,臣子說酸;國君說淡,臣子說咸?,F(xiàn)在梁丘據(jù)說甜國君您也說甜,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稱得上相和呢?”景公氣得變了臉色,不高興。過了不久,夜幕降臨,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見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災殃。晏子說:“不能這么做!假如君王酷愛飲酒而又沉迷于游樂,不勤力修治國政而又寬容奸邪之人,親近讒佞和優(yōu)伶,厭惡禮樂而又疏遠圣賢之人,怎么只是去關(guān)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氣得變了臉色,不高興。到晏子去世時,景公憑吊之后從屏風里面走了出來,哭著說:“從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天內(nèi)就多次指摘我的過失,現(xiàn)在還有誰能這樣呢!”

(2)齊景公從獵場趕來,晏子在遄臺陪侍,這時梁丘據(jù)騎馬趕到了。齊景公說:“梁丘據(jù)與我相和?。 标套踊卮鹫f:“梁丘據(jù)不過是與您保持一致,哪里稱得上是與您相和呢?”齊景公說:“和與同有什么差別嗎?”晏子回答說:“當然有差別。和就好比做羹。廚師(用各種佐料)調(diào)和它,用合適的口味標準來調(diào)制,補充那味道不足的,沖淡那口味過重的。君子吃這樣的食物,來平和自己的內(nèi)心。君臣之間關(guān)系的處理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來就可以促成它;國君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會政令通暢而不會違背情理,百姓就不會有對抗的想法。故去的國君講求調(diào)和五味,來平和人心,成就國家政事?,F(xiàn)在梁丘據(jù)不是這樣。國君您認為可行的梁丘據(jù)也認為可行,國君您認為不可行的梁丘據(jù)也認為不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調(diào)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它呢?如果琴瑟總是彈奏同樣一個音調(diào),誰會去聽它呢?保持一致不能與彼此相和相提并論,正和這個道理一樣?!?/p>

海淀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9分)讀《史記》之后,或難為《漢書》;讀《漢書》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風流,惟有晉代,至讀其正史,板質(zhì)冗木,如工作《瀛州學士圖》【1】,面面肥皙,雖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態(tài),十八人不甚分別。前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專羅晉事,而映帶漢魏間十數(shù)人,門戶自開,科條另定。其中頓置不安,征傳未的,吾不能為之諱;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點,每奏一語,幾欲起王、謝、桓、劉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無追憾者。又說中本一俗語,經(jīng)之即文;本一淺語,經(jīng)之即蓄;本一嫩語,經(jīng)之即辣。蓋其牙室利靈,筆顛老秀,得晉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晉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標【3】劻注,時或以《經(jīng)》配《左》,而博贍有功;須溪貢評,亦或以郭解《莊》,而雅韻獨妙。義慶之事,于此乎畢矣。

自弇州伯仲【4】補批以來,欲極玄暢,而續(xù)尾漸長,效顰漸失,《新語》遂不能自主。海陽張遠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陳元植家,悉發(fā)辰翁之隱,黜陟諸公,揀披各語,注但取其疏惑,評則賞其傳神,義慶幾絕而復壽者,遠文之力也。而《新語》之事,又于此乎畢矣。

嗟乎,蘭苕翡翠,雖不似碧海之鯤鯨,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當厭去,若見珍錯小品,則啖之惟恐其不繼也。此書泥沙既盡,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漢》炙可也。(取材于王思任《<世說新語>序》)注釋:【1】《瀛州學士圖》:唐代畫家閻立本的畫作,描繪了盛唐十八學士的形象?!?】徐夫人:戰(zhàn)國時善作匕首的匠人?!?】本句中:孝標,即南朝梁文學家劉孝標。須溪,即宋末文學家劉辰翁。郭,即晉代玄學家郭象。《經(jīng)》,指《春秋》;《左》指《左傳》;《莊》指《莊子》?!?】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兄弟。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而映帶漢魏間十數(shù)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B.其中頓置不安/不患貧而患不安

C.筆顛老秀/顛沛流離

D.揀披各語/披沙揀金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而神情意態(tài),十八人不甚分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B.吾不能為之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C.蓋其牙室利靈/蓋追先帝之殊遇D.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9.下列對文中語句含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工作《瀛州學士圖》

——形容晉代正史記錄人物,像工匠仿畫的《瀛州學士圖》,呆板無味,缺少風采。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贊嘆《世說新語》在雜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樣犀利、傳神的作品。C.而續(xù)尾漸長,效顰漸失

——批評王世貞兄弟的補批,如狗尾續(xù)貂、東施效顰,讓《世說新語》魅力漸失。D.此書泥沙既盡

——形容經(jīng)過后人刪補的《世說新語》,其內(nèi)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華糟粕同在。10.文中作者說“義慶之事,于此乎畢矣”,是對劉孝標、劉辰翁評注《世說新語》的肯定,請根據(jù)原文,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4分)

11.自《世說新語》問世以來,歷代文人多從人物刻畫、情節(jié)設(shè)計等角度對其進行評點,請你也任選一個角度為下面這則故事寫一段評點文字。(6分)

桓溫伏甲設(shè)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王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zhuǎn)見于色;謝之寬容,愈表于貌。謝望階趨席,仿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笐勂鋾邕h,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于此始判優(yōu)劣。(《世說新語·雅量》)(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2題。(共6分)12.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

②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③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社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請分條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選擇其中一條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wù)勀惬@得的啟示。(6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7.(3分)D8.(3分)B9.(3分)D

10.(4分)參考答案:劉孝標:注釋內(nèi)容豐富,十分有用。劉辰翁:評論文雅有韻致,見解獨到精妙?!驹u分標準】每條2分。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11.(6分)答案要點:從人物刻畫的角度,可以從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及對比描寫等方面,結(jié)合內(nèi)容,對人物做出評價。從情節(jié)設(shè)計的角度,可以從雖篇幅短小但情節(jié)完整,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情節(jié)起伏跌宕等方面,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其效果。答案示例:本則故事塑造了謝安的形象,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多方面對其進行細致傳神的刻畫。謝安在危機前從容諷詠,大義凜然,其鎮(zhèn)定的神色、堅定的語言,如在讀者眼前耳畔。描寫看似信手拈來,而人物風骨氣度畢現(xiàn)。同時,作者又善用對比手法,王謝二人本齊名,在危機面前,驚惶失措、面露恐狀的王坦之,與震攝桓溫、化解晉室危機的謝安,形成鮮明對比,越發(fā)襯托出謝安的從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過人的膽識與氣度?!驹u分標準】圍繞所選角度進行分析,2分;結(jié)合文段相關(guān)內(nèi)容,1分;對文段內(nèi)容做出評價,2分;語言表達體現(xiàn)“評點”特點,1分。言之成理即可。選擇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12.(6分)第一問(3分)參考答案:察人方法:①從評價者品行的角度來察人;②從言行一致的角度來察人;③從社會貢獻的角度來察人?!驹u分標準】察人方法每點1分,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問(3分)答案示例:第二則的啟示:察人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啟示我們在現(xiàn)實中觀察一個人不僅要聽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語與實踐統(tǒng)一到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從外而內(nèi)地去了解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如在線學習中,承諾了按時提交作業(yè),就要說到做到。生活中我們也要追求做一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驹u分標準】啟示要求觀點明確,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加以分析;共3分,按理解程度分層賦分。附錄:文言文譯文讀過《史記》之后,也許再創(chuàng)作《漢書》就覺得難了;而讀過《漢書》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讀其他的史書了。今古風流,只有晉代,等到去讀晉代的正史時,卻感到死板冗長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學士圖》,每個人面部都很豐腴,雖大約有些年齡老少的分別,但他們的神情意態(tài),十八個人卻沒有多大的不同。南北朝宋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專門搜羅晉代人的軼事,并且連帶著寫到了漢魏間十幾個人的事跡。自開門戶,另外設(shè)定寫作的體例、方法。其中有些條目歸類不夠恰當,征引、解說不夠準確,這些內(nèi)容我當然不能替他掩飾。然而書中作者順手拈來,隨意評點,每每在只言片語之間,便活畫出王、謝、桓、劉這些晉代名士的風骨、神態(tài)來,仿佛把他們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有遺憾的地方。再者,書中本是一句俗語,經(jīng)作者表達出來就顯得文雅;本是一句淺顯的話,經(jīng)作者表達出來就有了意蘊;本是一句稚嫩的話,經(jīng)作者表達出來就成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為作者語言犀利、靈巧,筆尖文字老到、雋秀,在寫作之前已盡得晉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現(xiàn)出晉人的語言情趣,這本書真是雜述野史中如徐夫人的匕首那樣犀利、靈巧的傳神之作。隨后有劉孝標為之作注,當人有人認為他的注解就像《左傳》為《春秋》作解釋一樣,注釋內(nèi)容豐富,十分有用;劉辰翁為《世說新語》作評,也有人認為像郭象注釋《莊子》一樣,評論文雅,獨具韻致。劉義慶的這部著作,到此時已經(jīng)很完滿了。自從弇州王世貞兄弟補批《世說新語》以來,人們想窮極此書的玄妙之處,但是像東施效顰一樣的續(xù)貂之作越來越多,使《世說新語》漸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來的面目。海陽張遠文在江陵陳元植家得到了《世說新語》善本,便盡現(xiàn)劉辰翁評語的深意,評價《世說新語》諸評注家的高下,從大量評語中挑選精華,只是挑選疑惑之處加以注解,選取傳神的評語加以賞析,使幾乎窒息的劉義慶又蘇醒過來,這是張遠文的功勞。有關(guān)《世說新語》一書的事,至此又圓滿無憾了。哎!蘭苕翡翠,雖然不如碧海鯤鯨那樣有氣勢,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會饜足而棄去。若是見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來就總怕這樣的美味不能延續(xù)。這本書中的泥沙既已除盡,其清幽的韻味自然會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著《史記》《漢書》那樣的盛饌一起品味,濃淡最為相宜。朝陽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9分)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復取前所贈古今雜文十數(shù)篇,反復讀之,言尤高而志極大。尋足下之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復之古,剪剝齊整凡今之紛淆駁冗者歟?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學,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遠,務(wù)高言而鮮事實,此少過也。君子之于學也務(wù)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見于文章而發(fā)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軻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則六經(jīng)所載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誕者言之,乃.以混蒙虛無為道,洪荒廣略為古,其道難法,其言難行??鬃釉唬骸暗啦贿h人。”所謂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豈如誕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彼^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禮樂、刑法之事,又豈如誕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學也。夫所謂舍近而取遠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與今去堯舜遠也?孔子刪《書》,斷自《堯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謂學,則曰“祖述堯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豈不能邪?蓋.以其漸遠而難彰,不可以信后世也。今生于孔子之絕后,而反欲求堯舜之已前,世所謂務(wù)高言而鮮事實者也。堯舜之道為百王首,仲尼之嘆曰“蕩蕩乎”,謂高深閎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豈不高邪?然其事不過于親九族,平百姓,憂水患,見諸侯,謹權(quán)衡而已??鬃又?,惟孟軻最知道,然其言不過于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謂養(yǎng)生送死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豈不為文?孟軻之言道,豈不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蓋.切于事實而已。今學者不深本.之,乃樂誕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無形為至道者,無有高下遠近。使賢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無過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亙?nèi)f世,可行而不變也。今以謂不足為,而務(wù)高遠之為勝,以廣誕者無用之說,是非學者之所盡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遠,以及乎中,則庶乎至矣。凡仆之所論者,皆陳言淺語,如足下之多聞博學,不宜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損足下高遠而俯就之,則安敢務(wù)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取材于歐陽修《與張秀才第二書》)注釋:【1】二《典》:《尚書》中《堯典》和《舜典》的合稱。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君子之于學也務(wù)為道/不宜為足下道之也B.乃以混蒙虛無為道/乃圣人之道也

C.蓋以其漸遠而難彰/蓋切于事實而已D.以謂養(yǎng)生送死為王道之本/今學者不深本之7.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欲拔今以復之古

想要改變現(xiàn)今的狀況,把它恢復到古代的樣子

B.孔子刪《書》,斷自《堯典》

孔子刪篡《尚書》,依據(jù)來自《堯典》

C.謂高深閎大而不可名也

是說堯舜之道深遠廣博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D.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8.

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肯定了張秀才的治學初衷,贊賞他好學有志。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話,內(nèi)涵豐富,說服力強。C.作者強烈譴責了同時代那些治學之人的不學無術(shù)。D.“陳言淺語”既是作者自謙,又意在引發(fā)對方思考。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與今去堯舜遠也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豈不能邪10.作者針對張秀才在治學方面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治學之道。張秀才在治學方面的問題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層闡述自己的治學之道的?請根據(jù)文意簡要說明。(6分)

(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1題。(共6分)11.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有人將畫線句的含義解讀為“仁者要自立自達,也要立人達人”,也有人解讀為“仁者要自立自達,必先立人達人”。你贊同哪一種解讀?請從以下幾則《論語》中選擇參考依據(jù),簡要闡述理由。①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②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③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舶傩?。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④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6.(3分)C

7.(3分)B

8.(3分)C9.(4分)參考答案:①孔子當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誰距離堯舜更遠呢②像孔子這樣圣明又勤奮,卻不探討堯舜之前的事,難道是做不到嗎【評分參考】每題2分。意思對即可。10.(6分)答案示例:①張秀才治學的問題是:遵循三皇太古時期的學說,舍近求遠,追求高深玄奧的言論,脫離現(xiàn)實。②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學的目的是踐行“道”,這種“道”應(yīng)是易知可法的,對“道”的闡述應(yīng)是易明可行的;接著用孔子刪《書》的例子說明君子所追尋的“道”并非越久遠越好,太久遠后世就難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論為例,說明“道”體現(xiàn)在貼近現(xiàn)實的人與事中?!驹u分參考】①2分,②4分。意思對即可。11.(6分)答案示例:我贊同“仁者要自立自達,也要立人達人”這一解讀。這一解讀強調(diào)了仁者自己要立達也要讓他人立達,愛己也要愛人,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貫主張的“仁”的具體體現(xiàn)。正如孔子曾說,君子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樂,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君子?!驹u分參考】解讀2分,闡述理由4分。解釋正確,言之成理即可?!靖剑何难晕膮⒖甲g文】歐陽修叩首稟告秀才足下:(我)前幾天離開后,又拿之前(您)贈送的十幾篇(談?wù)摚┕沤竦碾s文,多次閱讀它們,(發(fā)現(xiàn)您的)言論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遠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難道不是憂慮時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學說、闡明圣賢之道,想要改變現(xiàn)今(的狀況),(把)它恢復到古代(的樣子),整治現(xiàn)今的混亂繁雜的現(xiàn)象嗎?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學、有遠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學說,舍棄近的求取遠的,追求高深的言論而脫離現(xiàn)實,這樣是不太對的。君子在治學上一定要踐行道,之后親身實踐它,(把)它施行在處理事務(wù)上,并且呈現(xiàn)在文章中闡發(fā)它,來讓后世人信服(它)。這種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軻等人經(jīng)常踐行從事的;這種文章,就是六經(jīng)中記載的、至今都為人相信的。這種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夠效法,這種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夠踐行。至于虛妄的人談?wù)摰?,卻把混沌蒙昧虛假烏有(的說法)當作道,(把)洪荒虛無的遠古當作(要效法的)古代,這種道難以效法,這種學說難以踐行??鬃诱f:“道不遠離人。”所謂道,是圣人之道,這道是親身實踐它、(把)它施行在處理事務(wù)上就能夠掌握的,哪像虛妄的人說的(那樣)呢!孔子說:“我愛好古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它。”所謂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禮樂、刑法的事,哪像虛妄的人說的(那樣)呢!這是君子追求的學問。所謂舍棄近的求取遠的這個問題,(是指)孔子當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誰距離堯舜更遠呢?孔子刪篡《尚書》,從《堯典》開始截取記述,不論及堯舜之前(的事),他談?wù)摰闹螌W,就稱為“效法堯舜”。像孔子這樣圣明又勤奮,卻不探討堯舜之前的事,難道是做不到嗎?大概是因為那些事太遙遠難以說清楚,不能讓后世人信服(它)?,F(xiàn)在(的學者)生在距孔子很遠的后世,卻反過來想要探求堯舜之前(的事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追求高深的言論而脫離現(xiàn)實。堯舜之道是諸王(思想)的源頭,孔子的贊嘆是“廣博啊”,是說堯舜之道深遠廣博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至于那《堯典》《舜典》,記述堯舜之道明白清楚,讓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難以企及。二《典》的言論難道不高深嗎?但它(論及的)事情沒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憂慮水患,會見諸侯,嚴謹法度罷了??鬃又?,只有孟軻最懂得道,但是他談?wù)摰臎]有超出教人種植桑麻,蓄養(yǎng)雞豚,來說明(百姓能對父母)生前奉養(yǎng)與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論,難道不是(深奧廣博的)言論?孟軻談?wù)摰牡?,難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記述的和孟軻談?wù)摰模┠切┦聟s是世人特別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為他們的論述)切合現(xiàn)實的事情罷了。現(xiàn)在的學者不認真遵循這種治學方式,卻喜歡追求虛妄的人的言論,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時,把虛無當作最好的學說,沒有(辨別)高下遠近。假如賢者能做到(正確地治學),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確地治學),沒有過分的和達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綿萬世,可以踐行不變了。現(xiàn)在(的學者)認為(正確的治學之道)不值得學習,卻以追求高遠虛無為本領(lǐng),去推廣虛妄的人沒有用處的言論,這不是治學的人(應(yīng)該)竭盡心力(追求)的。應(yīng)該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離,來達到中正之道,這樣差不多就符合(治學之道)了。我所說的這些,都是些陳舊淺顯的言辭,像您這樣見聞豐富學識廣博,(本)不應(yīng)該對您說這些。但我說這些的原因,是想讓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辭來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慮一下(我所說的)。

豐臺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5分。(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讀開元雜報【唐】孫樵樵曩于襄漢間,得數(shù)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于安福樓南;某日安北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十刻罷……”如此凡數(shù)十百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長安來者,出其書示之,則曰:“吾居長安中,新天子嗣國,及窮虜自潰,則見行南郊禮,安有籍田事乎?況九推非天子禮耶?又嘗入太學,見叢甓負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視得石刻,乃射堂舊址,則射禮廢已久矣,國家安能行大射禮耶?自關(guān)以東,水不敗田,則旱敗苗,百姓入常賦不足,至有賣子為豪家役者。吾嘗背華走洛,遇西戍還兵千人,縣給一食,力屈不支,國家安能東封?從官禁兵,安所仰給耶?北虜驚嚙邊甿,勢不可控,宰相馳出責戰(zhàn),尚未報功。況西關(guān)復警于西戎,安有扈從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竊議宰相事,望嶺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齰舌相戒,況宰相陳奏于仗乎?安有廷奏爭事耶?”語未及終,有知書者自外來,曰:“此皆開元政事,蓋當時條布于外者?!遍院蟮谩堕_元錄》驗之,條條可復云。然尚以為前朝所行,不當盡為墜典。及來長安,日見條報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誠不類數(shù)十幅書。樵恨生不為太平男子,及睹開元中事,如奮臂出其間。因取其書帛而漫志其末。凡補缺文者十三,正訛文者十一。是歲大中五年也。(取材于《全唐文》)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賞賜有差

差:差別B.及窮虜自潰

窮:貧窮C.力屈不支

屈:竭盡D.明日畋于某

畋:打獵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樵曩于襄漢間

蓋當時條布于外者B.其略曰

如奮臂出其間C.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

然尚以為前朝所行D.則射禮廢已久矣

則旱敗苗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樵當時未知何等書我當時不知道這是哪一個層次的書籍B.就視得石刻走近去看找到一塊石刻C.況宰相陳奏于仗乎何況宰相在儀仗中陳述奏議呢D.日見條報朝廷事者看到每天報道朝廷事情的文書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孫樵曾得到幾十幅沒有開頭沒有結(jié)尾而按日期逐條記事的文書。B.記錄朝廷近來所做事情的文書中有大臣為國事長久爭論的場面。C.孫樵出示的文書引發(fā)了這位長安來的人對當代朝政的無限感慨。D.用開元年間朝廷中的材料核對后驗證了這些文書內(nèi)容的真實性。10.作者是怎樣逐層寫出“不是太平男子”之“恨”的?結(jié)合全文加以說明。(6分)(二)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完成11題。(共7分)11.《論語》記錄了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間的對話。如《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本則短文是圍繞什么話題展開對話的?依據(jù)材料,簡要說明子夏與子張的觀念有何不同。

二、本大題共6道小題,共25分。6.B(3分)【解析】窮:困厄,處于困境。7.C(3分)【解析】所,代詞,……的。A.于:介詞,表時間,在/于:介詞,表對象,對

B.其,代詞,它們/其,代詞,那,那個D.則,連詞,表出乎意外,竟/則,副詞,加強判斷,就是。8.A(3分)【解析】我當時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樣的文書。9.B(3分)【解析】這些文書不是記錄朝廷近來所做事情的,是開元時期的文書。10.(6分)答案示例:①“恨”意思是指遺憾(或“怨恨”),作者表達自己對所生活的時代不像開元盛世那樣的遺憾(或“怨恨”)之情。作者通過對比的手法,借反映帝王生活的雜報在不同時期所記錄的內(nèi)容的不同,寫出自己所生活的時代與開元時期的巨大差異,寫出自己的遺憾(或“怨恨”)之情。(2分)②作者首先寫自己將所得開元雜報誤以為當代雜報,接著寫從京城來的人說明所見雜報不是當代雜報,然后寫一位了解雜報的人,點明這些文書是開元雜報,最后寫自己通過自己對開元雜報內(nèi)容的核驗,說明當代帝王不能像盛時帝王那樣勤勉重禮,層層鋪墊,進而表達自己不是太平男子之恨。(4分)【評分標準】“整體思路”2分,“局部思路”4分。共6分,按點給分。意思對即可。11.答案示例:本則短文圍繞“交友”(交往)這一話題展開對話的。(1分)子夏(從“自我”品德的高標準)強調(diào)交往的對象標準,值得交往的人才能與之交往。(子夏所言“可者”,直接理解就是“值得交往的人”,根據(jù)《論語》的基本思想,這個“值得交往的人”應(yīng)該理解為道德品行高的人)。(2分)子張對交往對象沒有選擇,主張與所有人都要交往,只是交往態(tài)度有所區(qū)別;(2分)子張還強調(diào)了對自身的要求,要努力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木樱粩嗤晟谱晕业牡滦泻筒拍?。?分)【評分標準】“話題”1分,“不同點”6分。共7分。按點給分,意思對即可?!疚难晕膮⒖甲g文】我曾經(jīng)在襄漢一帶得到幾十幅文書,(它們)按日期逐條記事,沒有開頭和結(jié)尾。它們大概說:“某一天皇帝親自耕種籍田,舉行九推禮;某一天百官在安福樓南舉行大射禮;某一天安北都護府眾蕃國的首領(lǐng)請求隨從皇帝(到泰山)封禪;某一天皇帝從東部封禪回朝,有差別地賞賜大臣;某一天宰相與百官在宣政門為朝廷的事爭執(zhí)到十刻才結(jié)束……”像這樣的記錄有幾十到一百條。我當時不知道這是什么樣的文書,只是認為它們是(記錄)朝廷近來所做的事情。有一個從長安來的人,(我)拿出那些文書給他看,(他)就說:“我住在長安城里,新天子繼承皇位,以及走投無路的敵人自己潰散后,就能看到皇帝(在夏至時)舉行南郊禮,哪里有(耕種)籍田的事情呢?何況九推(之禮)不是天子的禮儀嗎?我曾經(jīng)又進入太學中,看到仿佛高大隆起的被塵土覆蓋的磚堆,走近認真看找到一塊石刻,(這里)是射堂的舊址,原來射禮廢止已經(jīng)很久了,國家哪里能舉行大射禮呢?從潼關(guān)往東,不是洪水毀壞農(nóng)田,就是旱災毀壞莊稼,百姓的收入常常不夠交納賦稅,到了有賣掉子女自己給豪強人家做奴役的的地步。我曾經(jīng)背對華山奔向洛水,遇到在西部戍邊回來的一千士兵,官府供給他們一頓飯,他們的財力用盡不能支撐下去(而回),國家哪里能夠(有財力)到東部封禪呢?那些隨從的官吏和皇帝的衛(wèi)士依靠什么供給呢?北部邊疆的敵人驚擾擄掠邊地的百姓,局勢不能控制,宰相馳騁出朝督戰(zhàn),還沒有回復戰(zhàn)功。何況西部關(guān)塞又被西戎驚擾,哪里還有蕃國首領(lǐng)隨從(皇帝封禪)的事情呢?武皇帝因為御史私下議論宰相的事情,向嶺南貶謫了四人,至今朝廷中大臣咋舌禁聲相互告誡,何況是宰相在儀仗下陳述奏議呢?哪里還會有在朝廷上奏議爭論的事情呢?”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有一個了解文書的人從外面進來,說:“這些都是開元年間的朝政事務(wù),大概是當時分條對外頒布的?!蔽液髞碚业健堕_元錄》來驗證這些文書,一條一條能夠?qū)?yīng)。但還是認為前朝所做的事情,不應(yīng)當都成為廢亡的典章制度。等到來到長安,我每天看到逐條報道的朝廷的事情,只是說:“今天革除了某人的官職,第二天授予某人官職;今天皇帝到了某處,第二天皇帝在某處打獵?!钡拇_不像那幾十幅文書(所記錄的)。我遺憾自己不是生在太平時期的男兒,可是,等我讀到開元年間的事情,就如同從太平年間走出來振臂高呼一樣(激動)。于是,拿出那些文書就隨意在它的文末記下這些。一共增補十三個缺漏文字,訂正十一個錯誤文字。這一年是大中五年。二.《論語》參考譯文子夏的弟子詢問子張應(yīng)該怎樣與人交往?子張說:“子夏是怎樣說的?”回答說:“子夏說:‘人品可以的就跟他交往,人品不可以的就加以拒絕。’”子張說:“不同于我所聽到的:君子尊重賢人,也包容廣大的普通人;贊美好人,也憐憫無能的人。我自己如果很賢明的話,對于別人有什么容不下的?我自己如果不夠賢明的話,人家將拒絕跟我相交,我又怎么可能去拒絕別人呢?”順義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一)閱讀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燕趙論蘇轍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學校而教民,行鄉(xiāng)射飲酒之禮。于歲之終,田事既畢,而會其鄉(xiāng)黨之耆老①,設(shè)其籩豆酒食之薦,而天子之大夫親為之行禮。蓋以為田野之民,裸裎②其股肱,而勞苦其筋力,長幼親作,以趨一時之利,習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節(jié),頑冒無恥,不可告語,而易與為亂。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禮,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雖耕田荷任之賤,其所有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樸,而亦不至于無知以犯非義。何者?其上之人不以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為善也。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義,而天下風俗日已敗亂。今夫輕揚而剽悍、好利而多變者,吳、楚之俗也;勁勇而沉靖、椎鈍③而少文者,燕、趙之俗也。以輕揚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變之心,無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為亂矣。若夫北方燕、趙之國,其勁勇沉靖者,可以義動,而椎鈍少文者,可以信結(jié)也。然而燕、趙之間,其民常至于自負其勇以為盜賊,無以異于吳、楚者,何也?其勁勇近于好亂,而其椎鈍近于無知。上失其道,而燕、趙之良民,不復見于當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亂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無義,則為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為盜。”故古之圣人止亂以義,止盜以義,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義,而誰與為亂哉?昔者唐室④之衰,燕、趙之人,八十年之間,百戰(zhàn)以奉賊臣,竭力致死,不顧敗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為忠臣義士之所當然。當此之時,燕、趙之士,惟無義也,故舉其忠誠專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順,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夫民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惫史蜓唷②w之地,??喾蚴看蠓蛑岩病#ㄈ〔挠谒巍ぬK轍《蘇轍集》)注釋: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體。③椎鈍:樸實愚鈍。④唐室:唐王朝。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會其鄉(xiāng)黨之耆老

會:聚集,召集B.而不知孝悌之節(jié)

節(jié):節(jié)制C.雖耕田荷任之賤

賤:低微的D.百戰(zhàn)以奉賊臣

奉:遵從,遵守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于歲之終

不復見于當世B.而天子之大夫親為之行禮

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C.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禮

因無恒心D.可以義動

故古之圣人止亂以義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設(shè)其籩豆酒食之薦準備好盛放在籩豆中的美酒和食物B.無三代王者之化缺少夏商周三代時王道的教化C.其民常至于自負其勇以為盜賊吳、楚的百姓竟然對自己的勇敢感到驕傲,大膽做強盜D.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常??嘤谑看蠓驍?shù)量的缺少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其上之人不以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為善也。②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10.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語句的作用?!敬鸢浮?.B

7.C

8.C

9.①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認為他們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②沒有固定的資產(chǎn)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士人(讀書人)才能做到。

10.意義:孔子認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淪為盜賊。有勇而無禮則亂??鬃又鲝堄枚Y義來規(guī)范勇。緊呈上文燕趙人民好勇亂治,引出“止亂以義,止盜以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觀念。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資產(chǎn),就會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就會放縱邪惡無所不為。燕趙士人的現(xiàn)狀是缺少禮義的觀念,要想辦法對他們施以教化。作用:引用權(quán)威語言,強化論證,增強說服力。參考譯文:從前三代之法,使天下樹立學校而教化百姓,行鄉(xiāng)飲酒禮射。在一年的終結(jié),田間勞作已經(jīng)結(jié)束,召集那些同鄉(xiāng)的老人,準備好盛放在籩豆中的美酒和食物,而天子的大夫親自為他行禮。因為他認為田野的人民,裸身的股肱之臣,而辛苦的體力,長幼關(guān)系作,以追求一時的利益,卻不知道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禮節(jié),愚昧無恥,沒法用道理和他們說理,而容易參與作亂。因此利用他們休息的時間,用禮義教化他們,使他們不忘本心。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雖然承擔卑賤的耕種任務(wù),他們所有作為的更鄙陋,但他們心中一定有所堅守,他們的心很樸實,也不至于因為無知而侵犯非議正義。為什么呢?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認為他們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至于后世衰落,天下的百姓,愚蠢的人不知道君臣父子之義,而天下風俗日益敗亂。現(xiàn)在輕揚強悍、好利而多變化的,吳、楚的風俗啊;勇敢而沉靜、椎鈍而少文的,燕、趙的風俗啊。以輕揚剽悍的人,卻有好利多變的心,缺少夏商周三代時王道的教化,應(yīng)該起事而作亂了。至于北方燕、趙兩國,那些強勁勇敢沉靜的人,可以用義打動他們,而椎鈍少文的人,可以相信結(jié)了。然而燕、趙之間,那里的老百姓常常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氣,成為盜賊,和吳、楚沒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呢?他的勇敢都接近于作亂,而他的椎鈍接近于不知道理。上面失去其道,而燕、趙的良民,不再出現(xiàn)在當代,而那些暴戾的人常常擾亂天子的統(tǒng)治??鬃踊卮鹫f:“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義,就會作亂造反;小人崇高勇武而不崇尚義,就會偷盜搶劫?!彼怨糯ト擞昧x止亂,用義防盜,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子君臣的道義,誰參與作亂的呢?從前唐朝衰落的時候,燕國、趙國的人,八十年之間,百戰(zhàn)以遵從賊臣,竭力致死,不顧失敗,來抗拒天子的軍隊,而認為忠臣義士是應(yīng)該這樣做的。在這時,燕國、趙國的士兵,只有無道義的,所以舉他們的忠誠專一的心,而用天下最叛逆,以抵御天下的歸順,卻不知道是錯誤的。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币虼耍嘹w的地方,常??嘤谑看蠓驍?shù)量的缺少。(二)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選文,回答各題?!炯住孔訌垎枺骸笆亢稳缢箍芍^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①必聞,在家②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保ā墩撜Z·顏淵》)【乙】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注釋:①邦:諸侯國。②家:大夫封地。(1)孔子認為什么是“達”,什么是“聞”。(2)孔子認為士不達之時,該如何做呢?【答案】(1)達,是品德正直,愛好禮義,還能察言觀色,謙恭待人。聞,是外表有仁的樣子,行為上卻常常違背,自己還以仁人自居,從不反省。(2)謀求安身立命的本領(lǐng),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識。參考譯文:子張問:“士要怎么樣才可說是通達了?”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么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笨鬃诱f:“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本質(zhì)正直而喜愛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笨鬃诱f:“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辈蕉6?、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日長進一日,愈久愈覺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壯時,雖暫能外面修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眴枺骸白x書所以調(diào)攝此心,不可缺的。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yè),不為心累??v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diào)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雖蒙開示,奈資質(zhì)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其實只是無志。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只是一事。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嘆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擔擱了幾多英雄漢!”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jié)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此非小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庇衷唬骸叭巳糁鴮嵱霉?,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毕壬唬骸叭耸霟o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fā)生耳?!?/p>

(取材于《傳習錄·黃修易錄》)注釋:①先生: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①不為心累

累:牽累②亦易覺克之而已

克:克制③竊聞窮通有命

通:通達④徒自苦耳

徒:只是⑤今卻不濟

濟:渡過⑥處處是進德之資

資:資助⑦顧田間禾曰

顧:照顧⑧把此根戕賊蔽塞

戕:殘害

A.①⑥

B.②④

C.③⑧

D.⑤⑦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

譬如無根之樹

B.

讀書所以調(diào)攝此心

即克去之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C.

不知何以免此

D.

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何累之有

人自累于得失耳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雖然樹暫時新鮮,但最終自然會精神不振B.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然而在讀書的時候,一種科舉的思慮隨之產(chǎn)生C.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做學問如果自己能種根,也不用擔心它不進步D.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哪一個人沒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①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②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10.王陽明認為“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日?;顒又?,請結(jié)合第二段簡要分析。(5分)

(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1題。(共6分)11.閱讀下面《論語》的內(nèi)容,回答問題。①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墩撜Z·顏淵》②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③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為政》④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墩撜Z·里仁》⑤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上面所選內(nèi)容,蘊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請從中任選兩個角度進行歸納概括。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6.(3分)D(濟:幫助;顧:看)7.(3分)C(疑問代詞,什么)8.(3分)A(雖然短時間內(nèi)樹生機勃勃,但最終時間一久自然會枯萎而死)9.(4分)參考譯文:

①例如讀書時,良知感覺勉強死記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2分)②想摒除這個念頭,又被父母雙親管制,不能拋棄,到底怎么辦?(2分)10.(5分)答案要點:為人處事是“致良知”,(1分)學習是“致良知”,(1分)科舉應(yīng)試時是“致良知”,(1分)事務(wù)雖有萬千之繁復,“致良知”卻只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1分)所以良知是人們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1分)11.(6分)答案要點:①愛人的思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是“泛愛眾”之“仁”?!叭省庇伞皭塾H”擴大到真的“愛人”,具體就是擴大到平民和奴隸。

②孝悌的思想。“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的孝悌不僅指對父母、兄弟尊從,還包括對公卿、君王的忠從。③忠恕的思想?!胺蜃又?忠恕而已矣?!痹鴧鬃泳竦恼_傳承,這表明“恕”和“忠恕”在本質(zhì)上是統(tǒng)一的,就是寬恕和忠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ㄔu分標準:一點3分,兩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參考譯文】先生說:“我教導人獲得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還是有根基的學問。一天比一天有所進步,時間越長就會越覺得精通和明白。后世儒生們教別人在萬事萬物上去尋求探討,那還是沒有根基的學問。當人壯年的時候,雖然暫時還能修飾表面,不讓過失顯現(xiàn),到老年時就精力衰竭,最終應(yīng)該支撐不住。例如沒有根的大樹,把它移栽到水邊,雖然短時間內(nèi)樹生機勃勃,但最終時間一久自然會枯萎而死?!庇腥藛枺骸白x書就是為了調(diào)理修養(yǎng)我的心,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讀書的時候,一種科舉的思慮隨之產(chǎn)生。不知道用什么辦法避免這種情況呢?”先生說:“只要良知真實懇切,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被心牽累。就是有了牽累,也容易發(fā)覺并克制它罷了。例如讀書時,良知感覺勉強死記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良知感覺有求速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良知感覺有自夸好勝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像這樣一來,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學所得與圣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nèi)缓虾跆炖淼男?。無論如何讀書,也只是修養(yǎng)此心罷了,有什么牽累呢?”有人問:“先生雖然承蒙您啟發(fā),無奈我資質(zhì)低下,的確很難除去科舉功名的牽累。我聽說人的窮困和通達都是由命運安排,天資聰穎的人,恐怕對科舉等事情會不屑一顧。不屑被聲名利祿纏繞,心甘情愿為科舉而讀書,我只能獨自苦惱罷了。想摒除科舉這個念頭,又被父母雙親管制,不能拋棄,到底怎么辦?”先生說:“把這類事情歸罪于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這實際上只是沒有志向。志向確立的時候,千事萬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讀書作文,怎么能夠牽累人呢?人還是被自己的那個計較得失的心給牽累了啊!”先生因而感嘆地說:“這是良知的學問不清楚,不知道在這里耽擱了多少英雄好漢!”先生又說:“各位做功夫時,千萬不要拔苗助長。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學者沒有直接進入圣人境界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為我從前用了功夫,而到現(xiàn)在這功夫卻不能幫助了,我還勉強裝出一個沒有破綻的樣子。這就是助長,這種做法連從前的那點功夫也給損壞了。這可不是小的錯誤。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狀況,站起來就走,不要假裝一副沒有跌倒的模樣來欺騙人。各位只要經(jīng)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jù)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憑別人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毕壬终f:“人如果踏實用功,不論別人如何誹謗,如何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是推進品德修養(yǎng)的資助。如果不用功,別人的誹謗和侮辱只會有如魔鬼,最終會被它累垮?!庇幸惶煜壬ゴ笥砟褂斡[觀光,他看著田間的禾苗說:“僅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范兆期在旁邊說:“這只是因為禾苗有根。做學問如果自己能種根,也不用擔心它不進步?!毕壬f:“哪一個人沒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自然會生生不息。只是因為被私欲牽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長發(fā)育罷了。”房山二模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2分。(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6分)太倉公者,齊太倉長,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yī)方術(shù)。高后八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余,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意家居,詔召問治病諸事,具悉而對。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圣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guī)矩,懸權(quán)衡,案繩墨,調(diào)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yīng),參合于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shù)者能異之,無數(shù)者同之。然脈法不可勝驗,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所以別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適成,師死,以故表籍所診,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眴枺骸爸耐跛缘貌〔黄鹬疇??”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臣意心論之,以為非病也。以為肥而蓄精,身體不得搖,骨肉不相任,故喘,不當醫(yī)治。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yīng)天道四時。后聞醫(y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臣意論之,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非年少所能復之也,以故死?!眴枺骸霸\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碧饭唬号疅o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取材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決死生多驗

決:判斷B.然脈法不可勝驗

勝:完全C.以故表籍所診

籍:記錄D.后聞醫(yī)灸之即篤

篤:確定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

今臣意所診者B.

不以家為家

或不為人治病C.

故乃別百病以異之

其順者乃治之D.

更悉以禁方予之

故扁鵲以其伎見殃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然左右行游諸侯然而他常到四周的各個諸侯國游歷行醫(yī)B.別人之脈各名之另外給人的脈絡(luò)各自命名C.有數(shù)者能異之,無數(shù)者同之醫(yī)術(shù)高明的人能區(qū)別其不同之處,醫(yī)術(shù)不高的就將其混為一類D.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士人無論賢與不賢,進入朝廷就會遭人疑忌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淳于意年輕時雖醫(yī)術(shù)高明,但有時不愿給人看病,所以常遭家人怨恨。B.淳于意治病既參照圣人制定的標準,又能結(jié)合病人實際情況區(qū)別對待。C.淳于意認為年輕人脈氣旺盛應(yīng)該注意加強運動,這樣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D.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對扁鵲、倉公因醫(yī)技高超而慘遭不幸的極大同情。10.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倉公醫(yī)術(shù)精湛的主要原因。(4分)

(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1題。(共6分)11.閱讀下面《論語》(節(jié)選)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雹谧迂晢栍?。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保?)第①則文句中的“數(shù)”,有人認為是屢次之意,也有人理解為算計。請你分別按照這兩種理解來解釋全句的意思。(4分)

(2)從上面兩則文字可以看出,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主張遵循怎樣的原則?請用4字短語回答。(2分)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2分。(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6分)6.(3分)D(嚴重)7.(3分)C(A.把;因為

B.當作;替,給

C.才

D.表停頓;……的人)8.(3分)B(區(qū)別人的各種脈象后再用不同的名稱加以命名)9.(3分)A(是遭到病人的怨恨)10.(4分)(意思對即可)角度提示:①向名師學習。

②在實踐中領(lǐng)悟?!緟⒖甲g文】太倉是齊國國家糧庫的管理長官,臨淄人,姓淳于,名叫意。他年輕時卻喜好醫(yī)術(shù)。漢高后八年,二次拜師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學習醫(yī)術(shù)。(此時)陽慶七十多歲,沒有能繼承醫(yī)術(shù)的后代,便讓淳于意把從前學的醫(yī)方全部拋開,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教他)依據(jù)病人面色診斷疾病,(據(jù)此)預斷病人生死,判斷疑難病癥,確定是否可以治療(的法則),還教授了論述藥理的書,都十分精辟。(淳于意)學習了三年,給人治病,預斷死生多有驗證。然而他常到四周的各個諸侯國游歷行醫(yī),很少居家,有時不肯為某些人治病,這些病家對他多有怨恨。淳于意居家時,皇帝下詔詢問一些有關(guān)治病的事情,都詳細做了回答。問:“你所診治的疾病,許多病名相同而診斷方法不同,有人死了,有人還活著,這是為什么?”(意)回答說:“從前病名大多類似,不能確切辨知,所以古代的圣人創(chuàng)立診脈方法,用來設(shè)置診治法度,確立治療規(guī)矩,制定治療標準,按照診治規(guī)則,調(diào)和人的陰陽,區(qū)別人的脈象后再各自命名,(脈法)與自然變化相應(yīng),參照人體的具體情況而與之相符合,所以才能區(qū)別各種疾病并且用不同方式診治,醫(yī)術(shù)高明的人針對名稱相同的病區(qū)別其不同之處,醫(yī)術(shù)不高的人看到的病是相同的。然而脈法不能完全準確,現(xiàn)在我診治的病人,都有診治記錄。我用這樣方法區(qū)別疾病,是因為我跟老師學醫(yī)剛剛學成,老師就過世了,我沿用舊法記錄診治的情形,預料判斷(病人)生死的時間,用來觀察診斷治病的成功失敗是否合乎脈法,因此到現(xiàn)在能夠辨知各種疾病。又問:“你知道齊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嗎?”回答說:“我沒有親眼看到齊文王的病情,不過我聽說齊文王有氣喘、頭疼、視力差的病。我分析情況,認為這不是病癥。我認為他身體肥胖而脂肪蓄積,身體得不到活動,骨胳不能支撐肉軀,所以才氣喘,不適宜藥治。依照脈理說:‘二十歲時,人的脈氣正旺,應(yīng)該多多運動?!R文王年齡不滿二十歲,正是脈氣旺盛應(yīng)該多跑動卻懶于走動,這不符合四季的自然規(guī)律。后來聽說醫(yī)生用灸法為他治療,病情就加重了,這是診斷病情的錯誤。據(jù)我判定,這是身體內(nèi)正氣衰減而病邪之氣侵入體內(nèi)的表現(xiàn),這不是年青人能夠抵抗住的,因此他死了?!庇謫枺骸澳阍\斷病情、判斷死生,能完全沒有失誤嗎?”回答說:“我醫(yī)治病人時,一定先切脈(了解病癥),然后才去醫(yī)治。脈象衰敗與病情相反的情況就不能夠醫(yī)治了,脈象和病情相順應(yīng)的情況才可以醫(yī)治。如果心神不能分辨脈象的時候,把本來無法治好的病也看作能治好的病,就會經(jīng)常失誤,我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碧饭f:“女人無論美與丑,住進宮中就會被人嫉妒;士人無論賢與不賢,進入朝廷就會遭人疑忌。所以扁鵲因為他有高超的醫(yī)術(shù)而被殺害,太倉公于是自隱行跡還被判處刑罰。所以老子說‘美好的東西都是不吉祥之物’,難道說的只是扁鵲這樣的人嗎?像太倉公這樣的人,也和這句話所說的意思接近??!”(二)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1題。(共6分)11.(6分)(1)(4分)(句意解說合理通暢即可)答案示例:第一種:服事君主太過殷勤,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交往太過親密,反而會遭到疏遠。(或:“進諫君主過于頻繁,就會遭受侮辱;勸告朋友過于頻繁,反而會被疏遠?!?第二種:服事君主時,精于算計,最終只會自取其辱;與朋友交往時,過于計較得失,也會讓朋友越來越疏遠。(2)(2分)(意思對即可。)答案示例:適可而止(適度交往,中庸之道)

【補充11.②釋義】子貢問交友的道理??鬃诱f:“朋友有過失,要盡心盡力勸告他,并引導他向善。朋友要是不肯接受勸導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了?!泵茉贫6?、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8分)

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①,孝子不從命乃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