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07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下表是明代內閣大臣在閣年限統(tǒng)計情況。這一現(xiàn)象()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閣臣數(shù)(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進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機構膨脹C.說明了內閣輔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國家政策的穩(wěn)定性答案為:D【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明代內閣大臣在職多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的也占了較大比例,內閣大臣更迭頻繁,影響國家政策的穩(wěn)定性,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擔任內閣大臣的在閣年限而不是官員的實際年齡,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擔任內閣大臣的年限,并未涉及內閣大臣人數(shù)上升,不能得出“官僚機構膨脹”,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內閣是皇帝咨政機構,此后權力逐漸增大,后成為明朝行政中樞,排除C項。2.明代早期,巡撫、總督本是中央臨時派遣到地方的監(jiān)察官員;明中期后,相繼出現(xiàn)了總督某某等地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某某等府州縣兼管河道的官名。這表明明代()A.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 B.地方監(jiān)察體系更加完備C.地方軍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機構權力趨向集中答案為:D【解析】根據(jù)材料“明中期后,相繼出現(xiàn)了總督某某等地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某某等府州縣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時總督、巡撫的權力擴大,地方機構權力趨向集中,故選D項;根據(jù)材料“明中期后,相繼出現(xiàn)了總督某某等地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某某等府州縣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時總督、巡撫的權力擴大,地方機構權力趨向集中,中央集權受到威脅,并非“得到空前加強”,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總督權力變化,未涉及其他監(jiān)察機構,無法得出“監(jiān)察體系更加完備”,排除B項;根據(jù)材料“明中期后,相繼出現(xiàn)了總督某某等地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某某等府州縣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時總督、巡撫的權力擴大,行政效率提高,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項。3.明朝中后期,官場形成一條慣例,不是庶吉士(官職,由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擔任)不可入內閣。翰林院庶吉士成為進入內閣的敲門磚,因此內閣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實屬正常。這一規(guī)定()A.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提高了行政決策的效率C.導致了經世之才的缺乏 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動蕩答案為:C【解析】明朝內閣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內閣閣臣都是由科舉考試中的進士擔任,科舉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脫離社會現(xiàn)實,導致經世之才缺乏,故C項正確?!按龠M了文化教育普及”不符合史實,A項排除;內閣閣臣的擔任原則與行政決策效率、政治局面的動蕩無關,B、D兩項排除。4.明初,設都察院專司監(jiān)察百官。后來又設大理寺,與都察院、刑部合稱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會審,再奏請皇帝裁決。這一舉措()A.避免利用權力干預司法 B.使皇帝的權力漸趨衰弱C.利于實現(xiàn)對朝政的控制 D.遏制了朝廷官場的腐敗答案為:C【解析】根據(jù)從“明初,設都察院專司監(jiān)察百官”,后來“大案由三法司會審,再奏請皇帝裁決”可知,皇帝通過設置三法司這一舉措,實現(xiàn)了對司法權等朝政的控制,故選C項;皇帝裁決三法司的會審結果體現(xiàn)了利用權力干預司法,排除A項;“再奏請皇帝裁決”是進一步加強了皇帝的權力,排除B項;朝廷官場腐敗的根源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舉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場腐敗,排除D項。5.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zhèn)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lián)锫樱踔练敾实?,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xié)議,恢復通貢,邊鎮(zhèn)開設互市,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削弱了邊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對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答案為:D【解析】據(jù)材料從“設立九邊重鎮(zhèn)防范蒙古”結果“威逼北京”到“恢復通貢,邊鎮(zhèn)開設互市”結果“不再構成邊境威脅”的變化可知,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故D項正確;蒙古的生存基礎是游牧經濟,故A項錯誤;材料“設立九邊重鎮(zhèn)防范蒙古”說明諸王守邊是為了加強防御力量,故B項錯誤;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說明明朝每個時間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說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項錯誤。6.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設立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司),作為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軍政機構,其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后為世襲。奴兒干都司的設立()A.完善了地方監(jiān)察體制B.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C.改變了中央行政體制D.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答案為:B【解析】奴兒干都司是明朝設置的管轄邊疆地區(qū)的機構,不是地方監(jiān)察機構,故A項錯誤,B項正確;奴兒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設置的機構,沒有改變中央行政體制,故C項錯誤;它的設置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與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無關,故D項錯誤。7.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tǒng)領官兵數(shù)萬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余國?!眲⒓腋厶戾鷮m《通番事跡碑》“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钖(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yǎng)……”《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人稱為‘三寶太監(jiān)’……蹤跡建文。”《明書》“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薄睹魇贰稟.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B.鄭和的航海活動造成國庫空虛C.鄭和奉皇帝之命遠航海外諸國D.鄭和遠航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為:C【解析】材料中《明書》提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蹤跡建文”,故不能認定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故A項錯誤;材料中只有《明史》提到“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不能認定鄭和航?;顒釉斐蓢鴰炜仗摚蔅項錯誤;四則材料都表明鄭和是奉皇帝之命出海,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僅能看出鄭和遠航外國,沒有涉及鄭和遠航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故D項錯誤。8.清入關前,實行軍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軍國大事由滿族王公共同討論決定。皇太極于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入關后,順治帝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行使原先明內閣的職責。這一政治制度的演變()A.使決策更加科學 B.有利于君主專制C.加速了漢化進程 D.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答案為:B【解析】材料中體現(xiàn)了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變?yōu)榱考皟乳w,這一轉變與政府決策科學性無關,故A項錯誤;六部及內閣分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利于皇權的集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皇太極仿明朝制度的做法可以體現(xiàn)清政府的漢化,但順治帝的做法則主要出于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故C項錯誤;材料中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僅涉及皇帝與官員權力,與社會穩(wěn)定無關,故D項錯誤。9.康、雍、乾時期,逐漸形成大臣向皇帝單獨呈送奏折進言的制度,皇帝親自批閱密折,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fā)環(huán)節(jié)。該制度旨在()A.加強皇帝的專制獨裁 B.打破因循守舊的風氣C.提高了行政決策效率 D.有利于處理緊急軍務答案為:A【解析】根據(jù)題干內容可知,該奏折制度的特點是速度快、機密程度高、沒有中轉環(huán)節(jié),這樣做能夠使皇帝更直接、更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便利了皇帝對百官的控制,有利于加強專制皇權,故選A項;題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是對以前做法的改變,但這不是皇帝的出發(fā)點,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專制皇權,排除B項;題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的決策效率,但這也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所在,排除C項;題干內容中沒有述及奏折進言的具體內容,也就不能推斷出皇帝的真正目的是處理緊急軍務,排除D項。10.軍機處始于雍正年間,在乾隆年間獲得極大發(fā)展并建制化。軍機大臣一般由皇帝選內閣大學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親信,可以不問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這表明軍機處()A.挑選學識淵博人員入值B.擁有全國政務的決策權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D.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答案為:D【解析】“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表明軍機處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故選D項;“軍機大臣……但只要是皇帝的親信,可以不問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可知,強調的是皇帝的親信,挑選學識淵博的人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擁有全國政務決策權的是皇帝,不是軍機處,排除B項;“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表明軍機處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不是提高中央行政的效率,排除C項。11.清朝繼承發(fā)展明朝督撫制度的同時,在東北、外蒙和新疆設立五個將軍轄區(qū),在內蒙古設立盟旗。以上這些措施()A.比元代行省制更先進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動朝貢體系的發(fā)展D.說明國家治理方式靈活多元答案為:D【解析】依據(jù)材料,清朝時期國家對地方治理在繼承明朝督撫制度的同時,還設立有五個將軍轄區(qū)和盟旗制度,可以看出國家對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故選D項;清朝對地方治理的主體仍然是明朝時期的督撫制度,實際上是行省的發(fā)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補充將軍轄區(qū)和盟旗,所以不能說比行省制更先進,排除A項;將軍轄區(qū)和盟旗都是清朝對地方的因俗而治,不屬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項;朝貢體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政治等級秩序,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系,而將軍轄區(qū)和盟旗都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項。12.明清中央集權制度日益成為古代中國社會進步的障礙,備受批判。但如今卻有不少學者對這個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制度贊賞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們思想維護專制統(tǒng)治B.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C.順應經濟發(fā)展的時代潮流D.建立寬松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答案為:B【解析】明清中央集權制度實現(xiàn)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明清中央集權制度維護小農經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沒有順應經濟發(fā)展的時代潮流,故C項錯誤;明清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社會環(huán)境并不寬松良好,故D項錯誤。13.據(jù)《臺灣府志》記載,清朝統(tǒng)一臺灣時,“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這一材料的核心內容是()A.國家統(tǒng)一是臺灣發(fā)展繁榮的保證B.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管理C.大陸移民是開發(fā)臺灣的重要力量D.清朝時臺灣盛產食糖和糧食答案為:A【解析】清統(tǒng)一后,在臺灣加強了管理,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fā)展;大陸的移民,也為臺灣的開發(f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臺灣盛產食糖和糧食等。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國家統(tǒng)一是臺灣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故選A項;B、C、D三項是A項國家統(tǒng)一帶來的結果,不是材料的核心內容和側重點,因此錯誤。14.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邊疆叛亂后,不僅遵循漢族軍禮,告成于太廟和祖陵,還立告成碑于太學之中,全國各地文廟紛紛仿效。到了乾隆年間,類似的造碑運動達到了高潮。這使得清代()A.民間叛亂日趨沉寂 B.文人競相從軍建功立業(yè)C.傳統(tǒng)禮儀革故鼎新 D.大一統(tǒng)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答案為:D【解析】清朝廷平叛后“遵循漢族軍禮,告成于太廟和祖陵”,全國各地文廟也都紛紛效仿,促進了滿漢融合,樹立統(tǒng)一功績,強化了大一統(tǒng)意識,故選D;不能因為造碑運動就能說民間不再有叛亂了,故A不符合題意,排除A;題干沒有提到文人,故B排除;“遵循漢族軍禮”說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C。15.下表為不同史料關于清圣祖時期臺灣地區(qū)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康熙六年,鄭經拒不接受招撫,康熙答復:“若鄭經留戀臺灣,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fā),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康熙二十二年接受投降,優(yōu)待鄭氏,稱:“將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yōu)敘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煌煌諭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清圣祖實錄》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廿一稱“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康熙起居注》A.清圣祖長期堅持統(tǒng)一原則B.清廷給予臺灣很大自治權C.清圣祖加強對臺灣的統(tǒng)治D.清圣祖傾力平定臺灣叛亂答案為:A【解析】根據(jù)材料“鄭經乃中國之人”“將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yōu)敘錄”“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可知,康熙始終堅持中國對臺灣的所有權,故A項正確。材料中有對鄭氏的優(yōu)待,但未涉及臺灣的自治權問題,故B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xiàn)對臺灣統(tǒng)治的強化,故C項錯誤;此時是遠征,而非平叛,故D項錯誤。1.據(jù)載,從1748年始,奏折與題本成為清朝兩種并行的上行文書。中央和地方官員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報機密事務,用題本報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創(chuàng)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減少了決策失誤C.確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樞權力答案為:A【解析】根據(jù)題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員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報機密事務”可知,奏折制度的創(chuàng)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項正確;題目中未涉及決策失誤的減少和政治清明相關信息,故B、C兩項錯誤;D項表述與題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員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報機密事務”不相符,故D項錯誤。2.“在清軍對臺灣已形成大兵壓境的有利態(tài)勢下,以鄭克塽為首的鄭氏集團終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談條件,放棄抵抗企圖,向清政府繳械投誠。十三日,施瑯率清軍在臺灣登陸,接管臺灣全境。”這表明清政府的對臺策略是()A.依靠壓倒性武力統(tǒng)一臺灣B.以政治和談方式統(tǒng)一臺灣C.借助外國的武力統(tǒng)一臺灣D.武力威懾與政治招撫并用答案為:D【解析】根據(jù)材料“清軍對臺灣已形成大兵壓境的有利態(tài)勢”得出武力威懾的策略,根據(jù)材料“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談條件,放棄抵抗企圖,向清政府繳械投誠”得出政治招撫的策略,故D項正確。3.下圖是根據(jù)《明代閣臣數(shù)實考》整理的內閣閣臣的人數(shù)及來源情況。據(jù)此可知,閣臣人數(shù)的激增反映了()A.明代重視科舉考試 B.明朝官僚體制已完備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D.內閣首輔取得決策權答案為:C【詳解】閣臣人數(shù)的激增說明內閣作為政務中樞的作用越來越強化,而內閣的權力來源于君主,由此可知明代的君主專制在不斷強化,故選C;圖示內容是內閣人數(shù)的變化,和選官制度無關,更不能說明官僚體制的完備,排除AB;內閣始終沒有決策權,排除D。4.明朝天啟年間,權宦魏忠賢把持朝政,私植黨羽,盡誅異己,正直大臣“約六七十人”被殺,東林黨人也慘遭浩劫。這反映出天啟年間()A.專制皇權漸趨衰弱 B.中樞運行機制的異化C.官僚政治趨于瓦解 D.宰相退出了權力中心答案為:B【詳解】根據(jù)“權宦魏忠賢把持朝政,私植黨羽,盡誅異己”可得出隨著皇權的強化,明代出現(xiàn)了宦官專權,反映出中樞運行機制的異化,B正確,排除A;官僚政治仍然存在,排除C;明太祖已經廢除宰相,排除D。5.關于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有不同歷史記述,根據(jù)此表可知軍機處()出處記述清人王昶《軍機處題名記》“雍正七年,青海軍事興,始設軍機房……后六年,改名總理處。乾隆二年,詔復名軍機處?!迸_灣李宗侗《辦理軍機處略考》“時西北兩路出師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為舍人,中堂已有內外之分,軍機房即內中堂辦事處也?!薄肚迨犯濉肪硪黄吡盾姍C大臣年表》“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A.發(fā)展為正式的官府衙門 B.是皇帝獨斷的輔政機構C.只負責處理軍事事務 D.使得清朝行政復雜化答案為:B【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軍機處沒有實權,只是皇帝處理政務的輔助機構,是皇權不斷強化的產物,B項正確;軍機處不是法定的、正式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排除A;根據(jù)“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可知,軍機處不僅僅處理軍事事務,C項太絕對,錯誤;材料不能體現(xiàn)復雜的特點,排除D。6.清朝統(tǒng)治者對全國輿圖的繪制十分重視,所謂“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康熙時編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對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qū)進行實地測繪后編繪成《乾隆十三排地圖》。這反映了清代()A.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的興起 B.政府致力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C.具有濃郁的邊患危機意識 D.測繪技術水平在迅速提高答案為:B【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清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對邊疆地區(qū)的測繪和地圖的制作,這反映出清朝政府致力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訴求,故選B;材料沒有涉及到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沒有顯示出邊疆危機,排除C;材料中也看不出繪圖技術水平是否高超,排除D。1.(2021.年全國甲卷)明代,在浙江桐鄉(xiāng)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shù)氐男悴啪汀安粍僬~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xiàn)象反映出()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答案為: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對出身進士的地方官員“不勝諂事”,對出身舉人的地方官員則隨意提出要求。這實質上反映出進士的功名比舉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故A錯誤;材料沒有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錯誤;出身等級不可能決定行政能力,故C說法錯誤。2.(2020·全國Ⅲ卷)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fā)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答案為:A【解析】據(jù)材料“以利不勝費止之”和“得停發(fā)太倉銀十萬兩”可知,內閣成功地限制了皇帝的要求,對皇權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權勢強大,故選A項;材料體現(xiàn)內閣對皇權的制約,據(jù)材料“面諫力爭”說明皇帝掌握最終決定權,據(jù)所學內閣是內侍機構,不能嚴重地制約皇權,排除B項;材料反映明代的政治狀況不是社會經濟,排除C項;據(jù)所學內閣始終是內侍機構,且此時丞相制度已經廢除,排除D項。3.(2019·北京卷)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答案為: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只得遵旨”可知,內閣雖然掌握票擬權,但最終的決定權取決于皇帝,故選D項;內閣大學士能夠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排除A項;明成祖時期內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排除B項;內閣掌握票擬權,“按照皇帝傳諭來票擬”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4.(2018·全國Ⅰ卷)下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出現(xiàn)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tǒng)觀念更新答案為:B【解析】明初對外交流并未促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出現(xiàn)新的類型,故A項錯誤;明朝君臣將外國使臣進貢的奇珍異獸解釋為中國傳說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國文化解讀朝貢貿易貢品,故B項正確;明成祖雖派鄭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開放的只是朝貢貿易,故C項錯誤;外國使臣進貢的奇珍異獸雖為外來物品,但卻被明朝君臣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讀,并沒有形成新的觀念,故D項錯誤。5.(2018·北京卷)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答案為:D【解析】材料強調軍機處的廢除與設置,且根據(jù)材料中“內閣宰輔名存而已”說明其權力弱化,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強皇權的措施,并未涉及對地方的統(tǒng)治,故B項錯誤;軍機大臣僅僅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并未獲得宰相職位且宰相制度在明朝時已經被廢除,故C項錯誤;軍機處由廢除到重新設立,說明適應了當時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強皇權,故D項正確。6.(2017·全國Ⅱ卷)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答案為:A【解析】明初,為防止宦官專權亂政,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牽制內閣,使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并導致太監(jiān)的權力越來越大,故A項正確;明朝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使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項錯誤;皇帝重用宦官參政是為了牽制內閣,說明內閣議政功能沒有喪失,故C項錯誤;明中期以后的太監(jiān)亂政,其因在廢宰相,過分集權于皇帝,故D項錯誤。7.下面是根據(jù)《春明夢余錄》中記載的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之內,明太祖的總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所繪制的統(tǒng)計圖。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明太祖勤于政事,舉政果斷 B.明太祖對臣下的工作能力感到不滿C.明太祖廢除丞相,政務繁雜 D.明太祖時內閣辦事不力,被迫為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西平南縣2025屆中考生物對點突破模擬試卷含解析
- 江西省贛州市蓉江新區(qū)潭東中學2025屆中考生物四模試卷含解析
- 2025屆湖北省大冶市重點名校中考試題猜想生物試卷含解析
- 汕頭房地產租賃合同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聯(lián)合體中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 農業(yè)機械作業(yè)服務合同
- 服裝購銷合同
- 土方運輸合同書
- 2024年環(huán)保能源領域合作協(xié)議
- 汽車分期擔保合同范本
- 營口市大學生??紝U锌荚囌骖}2022
- 典范英語8-15Here comes trouble原文翻譯
- 六安市葉集化工園區(q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件第一章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概述
- 固體廢棄物檢查記錄
- 工程設計費取費標準
- 2023年遼寧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CAPP教學講解課件
- 自然環(huán)境的服務功能課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
- 小耳畸形課件
- 新人教版初中初三中考數(shù)學總復習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