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_第1頁
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_第2頁
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_第3頁
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_第4頁
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37段

一.(上海市)閱讀下文,完成7—10題(10分)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

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

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

(ren):臥席。④濡(ru):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7.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徙衽以從陰()(2)其陰逾去()

8.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2分)

二.(臨沂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

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

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住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

子!’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

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

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ü?jié)選自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

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④(夫子)丈夫⑤(妾婦)

婦女,這里“妾”“婦”連用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

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

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③往之女家之:

④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順:

7、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8、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4分)

答:

9、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一致的地方是什么?這其

中又有何差異?(3分)

答:

6、①W: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②已:停止③之:

到……去④順:順從(2分,解釋對兩個給1分)

7、①萬鐘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

祿對我們有什么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

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與原文完

全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8、甲文: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或

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

人要堅守仁、義、禮)(4分,各2分)

9、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1分)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

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xiàn)了孟子“仁”、“禮”的主張(2分)

三.臨沂市(課改實驗區(qū)用)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

題。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

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

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

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節(jié)選自《傷仲永》)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

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

猶當博學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兒⑥⑤可

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

原憲⑥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學也?!狈蛞钥鬃又?,猶須好學,今人可不

勉⑨乎?

(節(jié)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注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稽]

探究、考察。⑤[庶幾]差不多。⑥[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⑦[邑]

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為眾人卒:

②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窮僻之域域:

④終無濟于天下濟:

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②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8.甲文談'成才”,乙文談“做學問”,二者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

請根據(jù)你的理解,談談

具體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兩文都具有較強的議論性,試分別概括兩文所論述的

主要內容。(4分)

甲文:

乙文:

6.①終于②達到③地方(答“疆界”“區(qū)域”也算對)④幫助

(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

7.①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們做學問,如

果不每天進步就會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

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8.甲文強調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強

調做學問要有研討的朋友,要認真鉆研書中的道理,要出門學習

生活(或開闊眼界)[3分。答對甲文所強調的重點得1分,答對乙

文所強調重點的兩個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論述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論述了“為

學”不進則退的道理(4分,各2分)

四.(南京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7—10題。(11分)’

【甲】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p>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兒日:“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

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乙】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

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①意告之。因問明帝:“汝

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p>

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日:“日

近。”元帝失色,日:“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日:“舉目見日,不

見長安?!保ā妒勒f新語》)

注①東渡:公元316年,西晉在異族入侵中滅亡,第二年,渡

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晉舊臣擁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⑴及其日中如探湯()(2)元帝異之()

8.下列與例句中“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A.朋帝問何以致泣B.告以此意,更重問之

C.皆以美于徐公D.策之不以其道

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孰為汝多知乎?譯文:

(2)何故異昨日之言邪?譯文:

10.[甲]段中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

[乙】段中晉明帝兩次回答的同一問題是,問題不同,但兩則

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現(xiàn)了兒童的。(3分)

7.(2分)(1)熱水(2)對……感到驚奇(每小題1分)8.(2分)C

9.(4分)(1)誰說你見多識廣呢?(2)為什么和昨天的話不同

呢?(每句翻譯正確,得2分)

10.(3分)太陽何時距離人遠(近)(1分,意思同即可)長安和

太陽哪個遠(近)(1分,意

思同即可)聰慧(1分,意思同即可)

五.(南通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4—7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址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元棠牘之勞形。南陽諸葛

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

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日:“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或載酒

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未嘗有

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

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則撫而和之,日:“但

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節(jié)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繩子。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無案牘之勞形

AB

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博學善屬文弦徽不具

AB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

源記》)

5.下列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主要表現(xiàn)劉禹錫的安貧樂道,志趣高潔;乙文主要表

現(xiàn)陶淵明的“穎脫不羈,任真自得”。

B.甲文列舉“諸葛廬”、“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話,其目的在于

強調“陋室"不陋。

C.乙文用簡練生動的語言描寫陶淵明,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躍然紙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和乙文中的“環(huán)堵蕭然,

不蔽風日”,分別寫出劉禹錫與陶淵明居所的蕭條冷落。

6.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乙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其親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

7.聯(lián)系甲文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

之勞形”的敘述,你認為乙文中陶淵明的“琴中趣”是一種怎樣的生

活情趣?(3分)

4.B(3分)5.D(3分)6.他的親戚朋友有時帶著酒菜來,陶

源明一點也不推辭。(4分)

7.高雅脫俗、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意思對即可,3分)

六.(無錫市)熙寧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

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

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

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③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

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

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

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彳素⑤東山而歸:故名之日‘放鶴亭”。

(選白《放鶴亭記》)

[注釋]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i):門。③適:恰

好。④陂(b?i):水邊。⑤彳素(s。):向,沿著。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②作亭于其上

③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④故名之曰"放鶴亭”

9.下列句中的“于”與“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的一項是(2分)

A.告之于帝B.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皆以美于徐公D.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10.翻譯下列句子。(2分)

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

11.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段交代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并具體描寫了放鶴亭的特

點。

B.文段中所寫之鶴很馴順,善于高飛遠翔,自由往來。

C文段描寫了“異境”之景的開闊與變化,為寫鶴設置了背景。

D.從文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君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tài)

度。

8.①第二年②建造③早晨④命名(各1分)9.B(2分)

10.山崗山嶺四面環(huán)繞,隱隱約約看上去像個大圓環(huán)。(2分,

意思對就行。)

11.A(2分)

七.(武漢市)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楣(欄桿上的

橫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

怖,第(只管)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楣長號。久之,力憊,

失乎墜地。乃自哂日:“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執(zhí)一隅以自矜嚴(矜

持自負)者,視此省哉!

12.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道:②視此省戰(zhàn)?。?/p>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譯:

②久之,力憊,失手墜地

譯:

14讀了這則寓言后,你獲得了哪些

答:

12.道:取道,過(或走)。?。盒盐?,反省。

1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堅實的土地了(或下面

就是土地了)。

②過了很久,(他)精疲力盡(或疲憊不堪,力氣用盡)了,一松

手就掉到了地上

14.①要勇敢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設想的困難所嚇倒。②走

出思維的定勢,戰(zhàn)勝自己。③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善于聽從別人的

意見。

八.濟南市(課改區(qū))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

聽政之余,留心筆札,數(shù)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

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蛟兤湟?,著曰:“書固佳矣,

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逼浜?,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

以為由著之規(guī)益也。

(王辟之《海水燕談錄》)

【注釋】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tǒng)治時期

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

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與“其后,帝筆法精絕”的“其”意義相同的

一項是()(2分)

A、百姓多聞其賢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據(jù)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寫出一個成語。(2分)

太宗益刻意臨學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問著,對如初。

12、你認為王著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讓人拿著(新寫的字)去問王著,王著的回答

依然像開初一樣。

12、要求嚴格,循循善教。(能緊扣內容答出其特點即可)。

九.(嘉興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題。

【甲】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

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

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

螂據(jù)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短上革

肉,巳破裂云。(蒲松齡《螳螂捕蛇》)

【乙】嘗見一蜘蛛布網(wǎng)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

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

幣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wǎng),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

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颼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

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于死,蜘蛛乃蹙③其腦果腹而去。

(選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釋】①颼下:帶著一股風跳下。②踞:趴。③蹙(g

u):吃。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5分)

(1)聞崖上有聲甚厲⑵漸近臨之

(3)久之,蛇竟死⑷嘗見一蜘蛛布網(wǎng)壁間

(5)蜘蛛乃酯其腦果腹而去

2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不同意義。(4分)

(1)之①反側傾跌之狀②蛇復昂首待之

(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2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然審視殊無所見。⑵蜘蛛仍還守其網(wǎng),如是者三四

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樣殺死大蛇的?請

你分別用文中原話回答。(4分)

25.讀了這兩則短文后,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

分)

21,(1)聽到(2)從上往下看(3)終于(4)曾經(jīng)(5)離

2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

23.(1)然而仔細看看,什么也沒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網(wǎng)里,像這樣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據(jù)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撤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颼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

25.只要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能克敵制勝,弱者也可以戰(zhàn)勝

強者。或:弱有所長,強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機而動,善于斗智,

就能戰(zhàn)勝強敵。

十.(浙江省杭州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一23題。

墨翁者,吳槐市里中人也。嘗游荊楚間,遇人授古造墨法,因

曰:“吾鬻此,足以資讀書,奚汲汲①四方乎?”乃歸,署門曰"造古

法墨”。躬操杵臼,雖龜手戴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

人望見,咸異之。時磨墨沈④數(shù)斗,醉為人作徑尺字,殊偉。所

制墨,有定直。酬弗當,輒弗與。故他肆之晨⑤恒滿,而其門落

然。

客有消⑥之曰:“子之墨雖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

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難,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

茍作以眩俗,卑賈以餌眾,視之雖如玄圭⑦,試之則若土炭,吾

竊恥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為,則是以古墨號于外,而以今墨售

于內,其可乎?且吾墨雖不售,然視篋中,則黝然者固在,何遽戚

戚為!”客聞之曰:“吾儕⑧誦圣人之言,以學古為則,不能以實德

弼⑨其中,徒飾外以從俗徼⑩譽者,豈不愧是翁哉?”嘆息而去。

(高啟《墨翁傳》,有刪節(jié))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②釐(1

I):色黑而黃。③危:[Wjo④墨沈:墨汁。⑤屐(ju):用麻、

葛等制成的鞋。⑥i肖(qiao):譏諷。⑦玄圭:黑色的玉。⑧儕

(chai):同輩。⑨弓朋(peng):充滿。⑩徼(jiao):求。

1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躬操杵臼(彎腰)B.人望見,咸異之(感到……怪異)

C.所制墨,有定直(價錢)D.使吾欲售而效彼之為(仿效)

2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4分)

A.而以今墨售于內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B.雖龜手釐面,而形貌奇古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C.視之雖如玄圭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D.則是以古墨號于外苛政猛于虎也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

是(3分)

①人望見,咸異之②客有謂之曰③試之則若土炭④客聞之

A.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

句相同

C.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

句不同

2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時磨墨沈數(shù)斗,醉為人作徑尺字,殊偉。

②徒飾外以從俗徼譽者,豈不愧是翁哉?

23.本文善于運用對比的寫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

與“逐利者”的區(qū)別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4

分)

19.A20.AB21.C

22.①經(jīng)常研磨很多墨汁,愛好給他人寫一尺見方的字,所寫

的字非常壯美。

②僅僅是裝飾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譽的人,面對這位墨翁,難

道不感到羞愧嗎?

23.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則臨財不茍,潔身自

好,堅守道德準則。

十一.(浙江省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題)

東坡畫扇(宋)何造

先生職臨錢塘日①,有陳訴②負③綾絹錢二萬不償者。公

呼至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為業(yè),適父死,而又自今春已來,

連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負之也?!惫煲暰弥?,曰:“姑⑤取汝

所制扇來,吾當為汝發(fā)市⑥也?!表汈戎?,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

就判筆⑦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以付之曰:“出外

速償所負也?!逼淙吮绕x而出。始11⑧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

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勝而去。遂盡償

所逋⑨。

【注釋】①先生職臨錢塘日:蘇東坡到杭州任職時。②陳訴:

狀告。③負: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暫且。⑥

發(fā)市:開張。⑦就判筆:順手拿起判筆。判筆,判案用的筆。⑧

瑜:走出。⑨逋(bu):拖欠。

2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某家以制扇為業(yè)(2)適父死(3)至懊悔不勝而

23.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A、公呼至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負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謝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24.借助文后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來,吾當為汝發(fā)市也。

25.從文中看,制扇者欠債的原因是什么?蘇東坡是怎樣幫助

制扇者的?(3分)

22.(1)職業(yè)(2)適逢、恰逢、正趕上(3)離開(3分,每

小題1分,意思符合即可)23.C(2分)24.暫且拿些你所制作的

扇子來,我會替你開張起來的。(2分,意思符合即可)25.父親

去世或“適父死”;扇子賣不出去或“所制不售”。(2分,每一點給1

分)在扇子上寫字作畫或'就判筆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1

分)

十二.(浙江省金華市)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21-25題。

(甲)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墮其履圮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

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

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绷家蚬种?,跪曰:“諾?!?/p>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②之。谷年十

有五,諫③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

是負義也?!备覆粡?,作輿④,捐祖于野。谷隨,收輿歸。父曰:

“汝何以收此兇⑤具?”谷日:“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

收之?!备笐M,悔之,乃載祖歸養(yǎng)。

注釋:①原谷:人名。②捐:拋棄。③諫:好言相勸。④

輿:手推的小車⑤兇:不吉利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⑵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谷年十有五()

⑸是負義也()⑹乃載祖歸養(yǎng)()

2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良愕然,欲毆之吾欲之南海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

何東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D.直墮其履圮下其如土石何

23.

2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驚,隨目之

(2)豈有老而捐之者乎?

24.甲文中老父的怪異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乙文中原谷

父親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25.甲、乙兩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3分)

21.(1)皤(2)回頭看(3)斷(4)通“又”(5)這(6)

于是、就

22.B23.(1)張良感到很奇怪,隨即望著老人(離開)。

(2)哪里有(因為)年老就拋棄他的呢?

24.第一問:老父叫不認識他的張良為他撿鞋子、穿鞋子。

第二問: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兒子拋棄到野外。

25.敬老愛老

十三.(溫州市)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獵者憐其孤,贈

以猴。老這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

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

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養(yǎng),猴遍哭于鄉(xiāng),鄉(xiāng)

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

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yǎng)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

鄉(xiāng)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2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一女遠適他鄉(xiāng)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士卒亡者過半

C.乃俱歸D.仍牢守故宅

吾誰與歸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猴子從家里一直哭到鄉(xiāng)里,鄉(xiāng)里人也跟著掩面哭泣。

B.猴子在鄉(xiāng)里哭了一遍又一遍,鄉(xiāng)里人幫它一起哭。

C.猴子在鄉(xiāng)里到處哭著(求別人幫助),鄉(xiāng)里人于是資助掩

埋了(老者)

D.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聲驚動了鄉(xiāng)里人,大家竟然資助掩埋

了(老者)

25.讀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請用簡潔的語言回答。(3分)

23.A24.C

25.例:①我覺得文中的猴子對養(yǎng)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義,那

么我們做人更應該有情義。

②我覺得文中的獵人富有同情心,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主動關

心與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③文中的鄉(xiāng)人不但出錢掩埋了老人,

而且給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塊碑,由此可見他們的善良與淳樸,這

是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此外還可以從老人或老人的女兒的角度來

回答。

十四.(湖北省宜昌市)下邊的古詩、聯(lián)、文,表現(xiàn)了古代的高

雅之士對自然之美、環(huán)境之美的熱愛和追求。請借助工具書,認

真閱讀下邊兒段材料,然后答題。(本題共7小題,計14分)

【材料1】

書湖陰先生壁①口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悶②送青來。

[材料2]

畫眉鳥口歐陽修

百噤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a)林間自在啼。

【材料4】

養(yǎng)鳥有道口鄭板橋

予未嘗不愛鳥,但養(yǎng)之有道爾。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shù)

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一,睡夢初醒,尚展轉在被,聽

一片喟啾(zhGujiQ),如《云門》、《咸池》之奏;及(b)披衣

而起……見(1)揚暈振彩③,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

一羽(2)樂而已。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

各適其天,斯為大快。

【注釋】①這是作者題在湖陰先生居室墻壁上的一首詩。②

排悶(優(yōu)):意思是推門(而入)。

③揚聚(hui)振彩:扇動五彩翅膀。

1.材料1前兩句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人勤。請你也用2個字

概括后兩句詩的內容。(2分)

2.請在材料3下聯(lián)中的橫線上,填寫能夠與上聯(lián)相對應的3

個字。(2分)

3.將材料4中加波浪線的句子多讀幾遍,然后用2個逗號把它

斷開。(2分)

4.文言文中“之”、“其”、“而”、“以”……這樣的詞語很多,多讀

便能讀順口、讀明白。請你憑語感,在所給的文言詞中,選擇2

個分別填入材料4的⑴、⑵處,使文句通暢。(2分)

5.根據(jù)上下文,分別寫出材料2和材料4中加點的“及”字的意

思。(2分)

6.用名人名言、詩文名句對文章進行概括,是一種讀書方法。

請你在材料2中選擇恰當詩句對材料4進行概括。(2分)

7.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詩文中表現(xiàn)他們對居室環(huán)境之美的追

求,請你舉出一個這樣的句子。(2分)

1、(2分)評分說明:能用2個字概括出后兩句是寫自然環(huán)境

美的意思即可。答案示例:“景美”或“景秀”、“境美”等,答案不必

強求與“人勤”二字對仗。

2、(2分)評分說明:不考慮平仄因素,基本能對上即司、第

1個字為動詞即得1分;所填內容基本符合對聯(lián)意境即得全分。答

案示例:“吐幽香”、“著新裝”等。

3、(2分)使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評分說明:

對一處得1分。

4、(2分)(1)其;(2)之。評分說明:對一個得1分。

5、(2分)及(a):比得上;及(b):等到。評分說明:意近即

可。

6、(2分)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評分說明:只

寫出后一句得1分。

7、(2分)評分說明:本題答案不唯一??疾榈暮诵哪芰c:

記誦積累。答案示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十五.(鹽城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題。(13

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

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佟d洰?,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

得遍觀群書?!斢嘀畯膸熞玻摵D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皺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勁不

能動,媵人④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蓋余之勤且艱

若此。

(注)①?。盒傅?。②篋:書箱。③舍:學舍,書館。④媵人:

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

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

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

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凈衣易⑧之。臨終

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

小屋。⑤荊: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后可照明。⑦悅:

敬佩。⑧易:交換。

10.請用“I”為下面兩個句子標明朗讀停頓。(2分)

(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學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媵人持湯沃灌湯:(2)以衾擁覆衾:

(3)負笈從師負:(4)編茅為庵為:

12.翻譯下列兩個句子。(4分)

(1)錄畢,走送之。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13.(甲)(乙)兩段文字在內容上有哪些共同點?(3分)

10.(1)手指/不可屈伸(1分)(2)夫/人好學(畫出

此處即可。每小題I分)

11.(1)湯:熱水(2)衾:被子(3)負:背,背著(4)

為:做,做成(每題1分)

12.(1)抄完了,趕緊(或跑著)把書還給人家。(2)人如

果不好好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或成就事業(yè)”)?(關鍵詞翻譯

準確,語言通順)(每小題2分)

13.都表現(xiàn)了從師學習時不懼險阻,不圖物質享受,勤奮好學

的精神。(三點“精神”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即可給3分。只答

“從師學習”,給1分)

十六.(山東省荷澤市)課外閱讀。參照注釋,閱讀下列文言文

片段,完成11、12題。(4分)

陳勝王凡①六月。已為王,王陳②。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

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睂m門令③欲縛之。自辯數(shù),乃置,

不肯為通。陳王出,遮④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入俱

歸。

注釋:①凡:總共;一共。②陳:陳縣。③宮門令:守衛(wèi)宮門

的長官。④遮:攔住。

11.對下列四句話中“之”字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①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②之陳。③宮門令欲縛之。④

陳王聞之。

A.①與④同B.①與③同C.③與④同D.四個都不同。

12.針對上述文言文,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2分)()

A.陳涉稱王六個月,把陳縣定為王都。

B.陳涉的老朋友到陳縣想見陳涉。

C.守宮門的長官想把敲打宮門的那個人綁起來,不肯向陳涉

通稟。

D.陳王出巡,宮門令攔住去路呼叫陳涉。

11.D12.D

十七.(青島市)刺客列傳(節(jié)選)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

與齊戰(zhàn),三敗北①。魯莊公懼,乃獻遂邑②之地以和,猶復以為

將。

齊桓公許與魯套于柯③而罩?;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

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

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令魯城壞④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

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腹?,欲倍⑦其約。管仲

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口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

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予魯。

注:①[敗北]戰(zhàn)敗。②[遂邑]令山東寧陽縣。③[柯]齊邑,今

山東陽谷縣阿城鎮(zhèn)④[壞]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趨向,

回到。⑦[倍]通“背”,違背。⑧(快]快意。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以勇力事魯莊公。()

②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2分)

①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

②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12.通讀全文,你認為曹沫這個人物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3

分)

10.①替……做事(或侍奉)②結盟(會盟或訂約)(共2分,每

詞1分,有錯別字該小題不得分)

11.①曹沫是魯國的將領,與齊國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敗。②在諸

侯中失去信義,失去各國的幫助,不如給他。(共2分,每句1分,

每句有2個或2個以上錯別字該句不得分)

12具有膽氣過人,精于謀劃,以死衛(wèi)國的性格特點。(共3分,

每個要點1分。大意正確,即可得相應的分)

十八.(陜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閱讀下面文字,完

成15?20題。(15分)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②

于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爾成人,

吾授也?!濒酥菡?“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③也?!备赶?,

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衛(wèi)夫人④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

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日:“此子必蔽吾名!”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選自張懷瑾《書斷?王羲之》)

注釋:①曠:王曠,王羲之之父。②筆說:論書法的書。③

幼令:幼年時的美好才華。④衛(wèi)夫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少時,

曾經(jīng)跟她學習書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5.認真通讀全文,用“/”標出下列句子的誦讀節(jié)奏。(2分)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恐不能秘之()

(2)待爾成人,吾授也()

(3)不盈期月()

17.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捌邭q善

書,,中的,,善”應選擇的義項是(只填序號)。(2分)

善shdn①好,好的,善良的?!俄n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

臣,賞?不遺匹夫。"②友好,親善?!稇?zhàn)國策?秦策二》:“齊、

楚之交??!雹凵朴冢瞄L。《史記?孫臏傳》:“?戰(zhàn)者因其勢而

利導之。”④愛惜?!盾髯?強國》:“?日者王,?時者霸?!雹輵?/p>

答之詞。表示同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日:’

乃南征。”⑥副詞。好好地?!蹲髠?昭公十三年》:“子?視之?!?/p>

18.“衛(wèi)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日”中“語”的意思與下列句中“語”

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B.其夫吃語。

C.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

人。

19.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此子必蔽吾名!

20.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聯(lián)

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4分)

原因:

認識:

15.(2分)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

評分標準:每標示正確一處得1分,共2分。

16.(3分)(1)嚴守秘密;(2)傳授,教授;(3)滿,至I」。

評分標準:每小題1分,共3分。

17.(2分)③

評分標準:序號選擇正確,得2分。

18.(2分)C

評分標準:選擇正確得2分,選錯或多選不得分。

19.(2分)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掩蔽(掩蓋、超過)我的

名聲的。

評分標準:“蔽”“名”兩個關鍵詞語翻譯準確,句子意思明白通

順得2分;關鍵詞翻譯欠準確,句子大意通順得1分;關鍵詞翻譯

不準確,句子不通順不得分。

20.(4分)原因:天資聰穎、喜好書法、主觀努力及教導得

法等。

認識:[答案示例]在實際學習中,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王羲之正是因為喜歡寫字,好學上進,才成為書圣的。

評分標準:能概括出王羲之成功原因中的兩項,意思對即可2

分;聯(lián)系實際談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共4分。

十九.(臺州市)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21—25題。

【甲】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

“縛者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蓖跻曣套釉唬?齊人固善

盜乎?”晏于避席對日:“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

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

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回:“圣人

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p>

【乙】景公①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

堂側陛④。妻子入見,立有間。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

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惫唬骸吧?。

寡人聞命矣?!蹦肆畛鲷冒l(fā)粟以與饑寒者??鬃勇勚唬骸瓣套幽苊?/p>

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p>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齊國國君。③霽(ji):天放晴。簸:同“披”。

④陛:皇宮的臺階。

2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2分)

其實味不同

2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6分)

①吏二縛一人詣王()②晏子避席對日()

③齊人固善盜乎()④葉徒相似()

⑤晏子入見,立有間()⑤逸而知人之勞()

2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③乃令出裘發(fā)粟以與饑寒者。

譯文:

2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現(xiàn)象說明了

什么?請簡要回答。(2分)

答:

25.甲乙兩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請選其中兩人,略作評析。(4分)

答:

21.其/實味/不同

22.①捆綁②座位③偷④白白地(僅僅、徒然、只)⑤一會兒

⑥舒服(安逸、安樂、安閑)

2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戲弄(開玩笑)的,我反而

自取恥辱(自討沒趣)了。

②(景公)于是命令下屬拿出衣服和糧食賜給挨餓受凍的百姓。

24.環(huán)境影響成長(水土異也)。

25.略。值得肯定之處提示:①晏子機智善辯,具有民本思想

和強烈的愛國熱情。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③景公有著民本思想,

從諫如流,且知錯即改。

二十.(威海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9分)

(甲)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fā)兵以迎。遂皆遣還。

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

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

罷。渤海又多劫掠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鋤

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yè)。遂乃開倉縻假貧民,選用良吏,

尉安牧養(yǎng)焉。(選自《龔遂治渤海郡》)

(乙)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旁巾下有一錢,

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

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惫匝略P判云:“一日一錢,千日

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選自《鶴林

玉露》)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移書敕屬縣()②開倉縻假貧民()

③詰之,乃庫中錢也()④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

11.根據(jù)文段意思,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①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

②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12.(甲)文中,龔遂為了穩(wěn)定渤??さ纳鐣刃蛟诟叭瓮局?/p>

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3分)

13.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張乖崖這一人物?(2分)

10.①命令②借③盤問,責問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

分)11.①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

不得查問(或追究)。②(于是)親自提劍走下臺階,斬了那個

小吏。(每句1分,共2分)12.遣還迎接的軍隊;下令撤銷捕吏;

明確良民與盜賊的標準(答出兩點給1分,三點給2分)。效果:

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1分)13.既可以說張乖崖防微杜漸,

嚴懲污吏,也可以說他執(zhí)法過嚴。(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H^一.(寧波市)

(一)

賣者笑曰:“吾業(yè)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

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

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帶子)者,昂昂乎廟堂之

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yè)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恥。觀其

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馀肥羊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

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

而以察吾柑!”

19、解釋下列加▲詞的意義(4分)

①吾賴是以食吾軀②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

③果能授孫吳之略耶④赫赫乎可象也

20、從詞類活用角度看,與例句中加▲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

分)

例句:峨大冠、拖長紳者

A、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B、良殊大驚,隨目之

▲▲

C、爾安敢輕吾射D、彈其地之出

▲▲

21、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二)

陸元方賣宅

陸少保,字元方,曾于東都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矣,買者求

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辟I者聞之,

遽辭不置。子侄以為言,元方曰:“汝太奇,豈可為錢而誑人?!?/p>

22、下面句子中加▲的“直”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①家人將受直②直不百步耳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系向

牛頭充炭直

▲▲▲▲

⑤直墮其履圮下⑥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

A、①與④B、①與⑥C、②與⑤D、③與⑥

23、下面句中加▲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元方告其人曰子侄以為言

A、▲B、▲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

曾于東都賣小宅豈可為錢而誑人

C、▲D、▲

生于淮北則為枳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4、對下面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2分)

買者聞之,遽辭不置。

A、買房子的人聽了,匆忙告辭,不置換房子。

B、買房子的人聽了這話,急忙推辭不買了。

C、買房子的人聽后,趕緊找借口,置之不理。

D、買房子的人聽到這件事,拒絕買房。

25、“賣宅”一事反映出陸方元具有的品質。(2

分)

19、①供養(yǎng),養(yǎng)活②保衛(wèi)③韜略,兵法④效法20、C

21、現(xiàn)在你不去查看那些欺騙的行徑,卻來查看我賣的柑。

22、A23、C24、B25、誠實(誠信、坦誠等)

二十二.(山東省泰安市)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12

分)

[甲]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

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

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铔],故

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

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縻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

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

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蘇軾《上樞密韓太尉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