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_第1頁
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_第2頁
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_第3頁
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_第4頁
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

內容提要:法學理論關于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有物權說、債權說和獨立請求權說。債權說的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定位,不僅符合法律關系或權利類型的模式化法典建構需要,而且也為消滅時效制度的適用找到了法學依據(jù),同時也為完善立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

關鍵詞:物權請求權,消滅時效,權利類型劃分

物權請求權能否適用消滅時效,一直以來存有爭論。對物權請求權性質的認識不一,是對其能否適用消滅時效難取得一致認識的主要原因。本文試圖確定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明確消滅時效在物權請求權上的適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立法之建議。

一、關于物權請求權性質學說的回顧①

物權請求權又稱基于物權而生的請求權,指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之危險時,物權人得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恢復物權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1]學說對此定義之意見趨于一致。但關于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如何,學說歷來則頗有爭議。擇其主要者有三:第一種觀點認為物權請求權是物權作用的體現(xiàn),因此,可以將物權請求權視為物權的消極的權能。筆者斷言,這一觀點的形成與一些國家民法理論關于物權的定義和物權的權能不無關系。德國、中國大陸及臺灣民法理論關于物權的概念大致一直是這樣的:“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②關于物權權能的通說則認為:物權之權能有積極權能和消極權能之別。在積極權能,物權人有對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在消極權能,物權人則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權請求權即為此所謂消極權能之表現(xiàn)。所以,物權作用說的實質是承認物權請求權為物權本身。丁文先生認為,物權請求權不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其性質應是物權的效力或權能之體現(xiàn):首先,從法理上看,物權請求權不是一種獨立的權利。在他看來:其一,權利有被侵害性,而物權請求權的“被侵害性”不存在,而且,在實踐中,物權請求權是作為物權的救濟手段出現(xiàn)的;其二,權利總是與某種利益相聯(lián)系的,且權利須有權利內容作為內核,但物權請求權本身既無利益,也無內容。其次,從各國的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判例來看,也很難得出物權請求權就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的結論;③第三,從我國現(xiàn)有的立法規(guī)定和學者的有關表述來看,我國立法和學說并未承認物權請求權的獨立性。④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丁文先生認為:“物權請求權是與物權的絕對性和支配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是基于物權的絕對性和支配性而產(chǎn)生的。因此,它應是物權的效力或權能的體現(xiàn),故物權請求權不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雹?/p>

第二種觀點認為物權請求權是一種既與物權有密切聯(lián)系又類似于債權或者說成是一種既不同于物權也不同于債權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類型。就物權請求權與物權的聯(lián)系與不同而言,有學者認為:盡管物權請求權是基于物權而產(chǎn)生的,而且與物權不可分離,但它不同于物權本身,這表現(xiàn)在物權請求權只能發(fā)生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在性質上仍然是以請求相對人為一定的行為與不為一定的行為的權利。物權請求權是一種相對法律關系,它和作為絕對權的物權是有區(qū)別的。就物權請求權與債權的相似與不同,有學者認為:就相同者而言,它們都是關于特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類型無異;就不同而言,首先,物權請求權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債權請求權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其次,物權請求權具有消極性,債權請求權具有積極性;再次,物權請求權的目的在于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債權請求權的目的在于補償損害;最后,基于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當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并存時,物權請求權有優(yōu)先的效力。

第三種觀點認為物權請求權并非物權的作用,而是物權受到侵害后產(chǎn)生的債權,因此應當適用債權的規(guī)定。支持物權請求權為債權的學者認為,債權是對一類請求權的概括,就債權而言,凡為特定民事主體之間請求為特定財產(chǎn)行為者,應均屬債權。至于債權產(chǎn)生的根據(jù)、目的等,均不影響其權利本身的性質。王明鎖先生也認為,物權請求權是物權受到侵害后產(chǎn)生的債權,是請求權,屬于侵權行為之債的一種并完全可以被侵權請求權所容納吸收。⑥

筆者贊同上述第三種觀點,認為物權請求權是一種債權,而且,基于其債權的本性,物權請求權當然地適用消滅時效制度。

二、民事權利的類型劃分及物權請求權的類型歸屬

民法以權利為核心,以法律關系為構架。關于權利與法律關系的內在聯(lián)系雖不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但關于兩者關系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權利存在于法律關系之中;權利也只有被放諸法律關系之中,才可以更好地被理解。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⑦依法律關系所及主體的范圍為標準可以而且只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特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和特定主體與非特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⑧與法律關系的分類相對應,權利依其構成要素中的效力所及的范圍為標準,可以劃分為相對權與絕對權。而實際上,法律關系主體的范圍與權利效力所及的范圍是一回事——即納入法律調整的主體的范圍而已。在這里,兩者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所謂絕對權,即得請求一般人不為一定行為之權利也,其特征在于義務人之不特定與請求內容之限于不行為二點。例如人格權、物權及無體財產(chǎn)權屬之;所謂相對權,即得請求特定人為一定行為或不行為之權利也,其特征在于義務人為特定與請求內容不限于不行為二點。相對權以債權為其典型。就權利實現(xiàn)的機制來看,絕對權之實現(xiàn)僅憑權利人的自由意志即可,不需要其他人的積極行為;相對權之實現(xiàn)非借助于有法律上義務的相對人的給付不可。就此區(qū)別,法學理論上認為絕對權為支配權,相對權為請求權。⑨請求權為特定主體間的關系,在財產(chǎn)法領域其抽象的法學術語即債權;絕對權為不特定主體間的關系,在財產(chǎn)法領域其抽象的法學術語典型即物權。依據(jù)民法學原理,債權的存續(xù)如果不受時間限制,對債的關系的相對人而言必是一種人身拘束。所以債權或曰請求權要受到消滅時效的直接限制。物權的存續(xù)則受到取得時效的間接限制。那么,物權請求權歸于哪方呢,物權抑或債權?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關涉著消滅時效的對物權請求權是否適用。

關于物權請求權性質的學說,已如上云?;蛟S是由于大多數(shù)國家民法典將物權請求權規(guī)定于物權編,或許是錯誤的物權概念和物權權能理論誤導了視聽??傊?,多數(shù)學者將物權請求權定性為非債權說。非債權說的物權請求權定性,使得在涉及消滅時效制度適用時的必然結論就是,或區(qū)別的適用或一般不適用。如果物權請求權性質上為債權,則其適用消滅時效制度就是邏輯必然。那么,物權請求權性質上終為誰家呢?

盡管物權請求權產(chǎn)生的基礎在于物權,但其已經(jīng)產(chǎn)生,就“變味”了——類型化的由物權變?yōu)榱藗鶛?。⑩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法典是在抽象之基礎上體系化了的東西。物權之法律關系存在的抽象模式是:物權法律關系是物權人之特定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在此法律關系中,物權人有與物之生活上的事實上的支配關系和法律上的抽象的支配關系之存在,這些關系表達為物權人享有一種自由——在法律的外部限制下的任意處理其物的自由。此景之下,其他任何義務人只要不侵害前者的自由就足已。但生活中總有人從不特定的義務人群中“竄跳”出來——以破壞物權人自由的方式粘惹起其與物權人之間的所謂“特定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此時,該義務人與物就有了“生活上的具體結合關系”——這是一種法律在一定條件下需要消極關照,甚至在條件具備時要積極保護的秩序——由此,“生活上的具體結合關系”得以轉化為“法律上的抽象結合關系”。但維護物權人的自由是物權法的第一要義——通過設置物權請求權制度來實現(xiàn)。然而,因法典制度之抽象化需要,此時的物權請求權已經(jīng)類型化而納入了債權法體系調整。⑾

何為債權?依史尚寬先生的見解,債權者,以對于特定之人,請求特定之行為為內容之權利也。物權本身為支配權,當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為恢復或預防此種妨害,創(chuàng)設物權請求權制度,予物權人以物權請求權之力,以恢復物權之圓滿狀態(tài)。唯當此時,物權這一絕對權變?yōu)橄鄬啵蛟恢錂嘧優(yōu)檎埱髾?,或曰物權變?yōu)閭鶛啵簿褪枪P者認為的由三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變?yōu)閮蓚€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之所以現(xiàn)在有些國家的物權立法沒有把物權請求權放諸債權法中規(guī)范,其原因非像有學者所言的物權請求權與一般債權有重大區(qū)別,而唯獨“其與物權的緊密關聯(lián)”方可為解釋。⑿就物權請求權所屬的法律關系模型來看,它顯然屬于特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按照體系化的思考方法,將物權請求權制度納入債權法體系在學理上以及法律適用上都不會有障礙。所以,不是說將物權請求權納入債權法體系行不通,而是將之納入物權法體系也有合理之處。

言至此,有一個結論可以推導出:物權的概念和權能理論需要修正。多數(shù)物權概念包括了兩部分內容:特定的物權人的自由--不特定的義務人的無權利和特定的物權人的權利——特定的義務人的義務。如關于物權的概念,《德國民法典》第902條規(guī)定:“物的所有人,只要不違反法律或損害第三人利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處分其物并排除他人的任何干涉?!蔽覈鄶?shù)學者也認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這些關于物權或所有權的定義,都包括了上述兩部分。這樣定義物權或所有權實際是錯誤的。因為,后者不是物權或物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一些國家的物權或所有權的定義就不包括后者,如《法國民法典》第544條規(guī)定:“所有權是對與物有絕對無限制的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206條規(guī)定:所有權為“所有人于法令限之內,有自由使用、收益及處分其所有物的權利。”暫不論對物權或所有權定義的抽象式、列舉式之別,僅就概念所設內容而言,法、日民法典關于物權或所有權的定義中不包括“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之內容。這是十分正確。因為,“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已非物權內容,實屬債權范疇。與此相聯(lián)系,關于物權權能的“消極權能”也更非物權的權能了!究其實質是物權請求權,而物權請求權已屬債權范疇,已如上證。

關于對物權請求權性質之物權說和獨立請求權說的其他擊破之述,在已發(fā)表的論文中已是相當充分了,本文恕不贅述。⒀

三、訴訟時效制度在物權請求權上的適用

請求權在法律上的一個共同屬性之一就是,所有的請求權之行使都有時間的限制。對請求權行使進行限制的制度就是消滅時效制度。按照這一前提進行邏輯推理,物權請求權是請求權,所以,物權請求權要受消滅時效制度的限制。就是一個正確的結論。⒁以所有權為例,一般認為,所有權請求權分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和所有物妨害預防請求權三種。⒂依筆者的見解,此三種請求權皆適用消滅時效制度。詳述

關于返還原物請求權

有學者認為,由于物權返還請求權與取得時效相牽連,所以物權返還請求權無適用消滅時效的余地。⒃事實是這樣嗎?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是不同的制度。消滅時效成就,物權請求權消滅;⒄取得時效成就,物權發(fā)生變動。所以,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是針對不同的權利進行限制的制度:一者為權利本身,一者為由權利衍生出的請求權。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如下問題試作分析

雖然在制度的適用對象上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不存在沖突,但需要進一步在具體的微觀制度建構中加以分析求證二者的共存機制。在消滅時效短于取得時效的場合,尹田教授等認為出現(xiàn)物權的“空虛”。這一判斷是不對的。已如筆者所認定的那樣,消滅時效成就,原所有權人所喪失的非是所有權本身,而是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如果原權利人向占有人主張權利,則取得時效將因此權利主張難以成就;如果原權利人不主張此權利,或者消滅時效成就,原權利人喪失請求權,或者占有人可能因取得時效的成就而成為占有物的所有權人,隨之,原權利人將因占有人取得時效的成就而喪失所有權。所以,在此過程中的任何階段,所有權不會出現(xiàn)“空虛”。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在原權利人喪失請求權時,占有人將因此獲得什么?筆者認為,占有人將獲得占有物的處分權。原權利人不喪失所有權,占有人獲得處分權的法學理論支持在何?原權利人所有權的不喪失,僅為恢復所有權作準備,而非使所有人仍然享有基于所有權人地位而繼續(xù)能夠行使所有權權能。此時,法律予占有人以處分權人地位,此地位的賦予用以彌補占有人非所有權人而造成的占有物成為“死物”的不足。⒅在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相同的情形,也非是什么“無須適用”;因為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的時間因素規(guī)定為相同者不多,既為相同,也非“無須適用”,而應是同為適用中消滅時效為取得時效所“淹沒”。在消滅時效長于取得時效相同的情形,更非什么“形同虛設”。因為消滅時效消滅的是原權利人的請求權,這一制度在消極地消滅產(chǎn)生原權利人請求權的權利;取得時效以積極的姿態(tài)直接以使占有人取得占有物所有權的方式從而間接地消滅原權利人的權利。而且,二者有不同的構成要件。所以,有消滅時效完成而取得時效不完成的情形——即使在取得時效長于消滅時效的情形。

言及此,得出的唯一結論是:消滅時效適用于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關于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和妨害除去請求權

以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為例。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可以說是當今民法學理論之通說。⒆一者理由認為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性質上屬物權,因物權不適用消滅時效,故而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也就不適用消滅時效;二者理由認為妨害除去請求權發(fā)生事由屬于持續(xù)性侵害,此時若對其不予保護,顯然對權利人不公,且似乎昭示,法律允許違法行為之存在,顯不符法理,所以妨害排除請求權不應因時效而歸于消滅。前者理由已如上文所述,此不再贅言。對于后者,有從侵害行為之持續(xù)性使得“非常難以確定其時效的起算”的角度否定消滅時效的適用的;有從利益衡平的角度出發(fā)以保護權利人為由否定消滅時效的適用的。筆者認為,這些理由雖有其合理之處,但都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實際上,消滅時效之成就是有條件的:以“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和“需繼續(xù)不行使權利”兩者為成立要素。在持續(xù)性侵害行為,因權利人可在任何因侵害行為的持續(xù)性導致的當下時間點行使權利,不如此就像上文所說的“顯然對權利人不公,且似乎昭示,法律允許違法行為之存在,顯不符法理”。正是因為權利人可行使權利的當下時間性,導致了消滅時效無法成就“經(jīng)過一定時間”。這樣一來,在持續(xù)性侵害行為,因不能滿足“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之要件,消滅時效就永遠無法成就。⒇所以,筆者得出如下結論:非是消滅時效在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而是消滅時效在所有物妨害排除請求權的適用永遠無法成就。

在妨害除去請求權,其道如出一轍。

四、立法建議

以梁慧星老師主持起草的《中國物權法建議稿》和《中國民法典草案》為例,就上文所涉及的問提出如下立法建議

修改建議稿第二條。建議稿第二條規(guī)定:“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其中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都不是物權概念所要闡述的內容。建議參照法、日民法典關于所有權定義的趣旨,結合抽象概括式所有權定義方式,給出物權的定義:物權是指物權人于法令限之內,有自由而全面地或有限制地[21]使用、收益、處分物的權利。這一定義刪除了“人對物支配關系”這一經(jīng)濟學而非法律學研究的問題,以及刪除了“排出他人干涉”這一非需物權概念涵蓋的問題。所剩者僅有物權人對不特定的義務主體的法律關系:特定的物權人的自由-不特定的義務人的無權利。

修改建議稿第六十一條。建議稿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所有權,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標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同理如上,建議修改為: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于法令限之內,有自由地全面地使用、收益、處分物的完全物權。

修改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學理定義。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無立法定義,但有學理定義。以梁慧星老師與陳華彬先生編著的《物權法》為例,[1]建議修改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之物,于法令的限制范圍內,對于物的使用價值有自由地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權。擔保物權,是指為確保債務之清償,而就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物的交換價值為自由處分的定限物權。

修改建議稿第五十八條和第五十九條。建議稿第五十八條和五十九條都有“物權人依本條第一款行使排除妨害的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的規(guī)定,建議刪除該條款以如該草案五十一條之規(guī)定。

建議將物權請求權放諸《中國民法典草案》的“侵權請求權”一編。盡管將物權請求權放諸物權編有利于法律適用之便,但將之放諸侵權請求權編,不僅無損其法律之適用之益,而且有助于民法典體系之完善。民法典是以權利為核心,以法律關系為框架來建構的。將物權請求權放諸侵權請求權是十分恰當?shù)闹贫劝才?。[22]

注釋

①討論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本應首先明確其究為公權還是私權。鑒于本文非以此為重點,所以未予筆墨。一般說來,物權請求權是私權,其對應的法律關系模型為權利-義務,如果物權請求權為公權,則其對應的法律關系模型就更為權利-責任。有關物權請求權是私權的論述請參閱丁文先生的文章——《物權請求權與我國物權法》,載《法學》2003年第3期,第56-57頁。

②參見梁慧星等:《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9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第148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③在德國民法典,物權請求權是一種附屬權利;在日本民法判例,物權請求權應是物權作用或權能的體現(xiàn);在臺灣民法典和司法判例,物權請求權乃物權之作用。

④立法上未承認物權請求權表現(xiàn)在:《民通》第五章沒有規(guī)定物權的保護方法,第六章采廣義債權概念從而排斥了物權請求權的適用;學說上未承認物權請求權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是在物權的效力當中來論述物權求權的。

⑤參見:丁文《物權請求權與我國物權法》,載《法學》2003年第3期,第59-60頁。

⑥王先生認為,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本質上是一致的:一是物權請求權終歸為請求權而非支配權;二是物權請求權與其他侵權請求權一樣均是在侵權的事實發(fā)生后由受害人主動請求而發(fā)動的,這完全符合債權積極性的特點;三是物權請求權內容上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與債權的請求權相同,存在著給付不能的問題。若發(fā)生給付不能時,物權請求權則轉化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或不當?shù)美埱髾?;四是兩者在使用的責任構成要件上也是相同的;五是物權請求權通常情形也適用于一般消滅時效制度。

⑦對于物權的定義,筆者認為:不應將“人對物”的關系——這一經(jīng)濟學研究的問題納入到法律學中強調。法律學只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權法律關系無非是因為一個有體物的存在而在特定權利主體即物權人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即除物權人外的所有人之間對行為邊界的劃分而已。

⑧筆者認為法律關系可以抽象地類型化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和“三個人之間的關系”。此種表述在拙作《論物權變動中的善意、惡意》一文中已有所反映。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二期。這種劃分既是一種抽象也是一種方法。筆者認為,以此方法建構的中國民法典的體系應為:總則、人身權法、物權法、知識產(chǎn)權法、債權總則法、合同債權法、侵權請求權法和附則共八編。其中的人身權法、物權法和知識產(chǎn)權法屬于三個人之間的關系法;債權總則法、合同債權法和侵權請求權法屬于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法——這也就是筆者對王利明教授在“海峽兩岸民法典問題研討會”上所言的“以法律關系為中心構建中國民法典”的理解。

⑨依權利之作用為標準,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和變動權三者。筆者認為,變動權依其效力方面的考察,也可類型化的分屬于絕對權和相對權兩類:形成權屬于相對權,可能權屬于絕對權。再者,請求權系由基礎權利而發(fā)生,必先有基礎權利之存在,而后始有請求權之可言。相對權與絕對權上的請求權的區(qū)別在于:在原則上,債權上的請求權系于債權成立時當然隨之發(fā)生,其余之請求權,則多于其基礎權利受侵害時,始告發(fā)生。所以,把相對權或債權直接說成就是請求權是不對的。參見鄭玉波《民法總則》第67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⑩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和三個人之間的關系的法律關系抽象化的類型劃分可以而且是經(jīng)常和不停地變換。物權請求權與物權有密切聯(lián)系,不能說其就是物權。在物之買賣合同之債,在所有權侵權之債,無一不是債權與物權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可以說:無物權即無債權,無債權即無物權;物權為債權的前提和歸宿,債券是物權的傳導和杠桿;債權與物權的密切聯(lián)系不能影響其債權的性質。

[11]這些分析已超出了分析法學的范疇,屬利益法學之列。當物權人的個人利益與經(jīng)濟秩序和交易安全所代表的社會利益相對立時,法律兩相權衡之結果均為社會利益保護優(yōu)先。參見尹田《不公正勝于無秩序》,法學講堂。物權請求權的行使是要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這是一種個人私利,這一個人私利的實現(xiàn)常伴有對先期形成的法律秩序和交易安全的威脅。為平衡兩者的利益,法律構置要件,以謀在要件具備時得以阻卻物權請求權的行使。所構置的這些要件就是時效制度——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

[12]尹田教授在其《論物權請求權的制度價值——簡評的有關規(guī)定》一文中認為,物權請求權性質上為債權,但物權請求權應獨立于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原因在于:物權請求權不以相對人的過錯、損害為要件和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制度。筆者不完全贊同尹田老師對“原因”的分析。

[13]代表性的論文筆者認為有:《物上請求權與物權的民法保護機制》,王明鎖,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1期第59-66頁;《論物權請求權的制度價值——兼評的有關規(guī)定》,載《法律科學》2001年第4期第21-29頁。上述兩文都較好的論證了物權請求權是債權,所不同的是:王文篤信并論證了要把物權請求權納入債權法體系的必要性,而尹文卻論證了將物權請求權放置于物權法的合理性。該兩文已較好的回擊了“物權請求權為物權和物權請求權為獨立請求權”的錯誤觀點。本為在運用兩文結論的基礎上重點闡述的是自己的見解。對“關于物權請求權性質學說的回顧”

[14]尹田先生在其文章中得出了物權請求權是債權的結論,但與本文不同是:他沒有得出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制度的結論。債權必有期限的限制是民法學的一個基本的原理。

[15]物權請求權是一個上位概念,不獨有所有權請求權,還應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請求權。為敘述方便,在此僅以所有權請求權為例。

[16]尹田教授在其文中認為:“至于返還原物請求權,因為其事實上與取得時效相牽連,如果其消滅時效短于占有物的取得時效,則出現(xiàn)物權的”空虛“;如果其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相同,則無須適用消滅時效;如果消滅時效長于取得時效,則消滅時效形同虛設?!庇纱?,尹田教授得出結論:“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當屬必然?!?/p>

[17]對此有不同的立法和學說,有認為消滅時效成就債權和其他非所有權的財產(chǎn)權消滅者;有認為消滅時效成就請求權消滅者,有認為消滅時效成就,對方發(fā)生拒絕履行抗辯權者;但通說認為以請求權消滅為準。所謂“請求權消滅”,是指權利本身并不消滅。如在債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時,債權請求權消滅,債權不消滅;在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制度時,物權請求權消滅,物權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