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_第1頁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_第2頁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_第3頁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_第4頁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慢性骨髓炎病人的護理第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患者信息床號:60床姓名:王志朝性別::男年齡:46歲住院號:0095961診斷:左脛骨慢性骨髓炎第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病情報告患者因左則膝關節(jié)疼痛3月余于2016年2月17日11:32入院患者及家屬訴3月前突發(fā)左膝疼痛,站立及行走困難。無昏迷及嘔吐,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等針狀。至今未見好轉,到我院急診,門診以慢性骨髓炎收住我科。查體體溫36.7攝氏度,脈搏8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25/84mmHg。一般情況差,營養(yǎng)中等,左膝關節(jié)壓痛、叩擊痛明顯,無畸形腫脹,肢端血運感覺可。入院后給二級護理,普食,抗炎補液等對癥治療,并完善相關檢查。第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概述定義分類好發(fā)部位護理并發(fā)癥健康教育第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化膿性骨髓炎是由化膿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第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化膿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創(chuàng)傷后骨髓炎外源性急性骨髓炎最多見第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股骨下段、脛骨上段及肱骨的干骺端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見的好發(fā)部位第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一)病因1、細菌入侵2、抵抗力下降第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發(fā)病機制1、好發(fā)部位:股骨下段、脛骨上段及肱骨的干骺端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見的好發(fā)部位。2、感染途徑:化膿病灶轉移血源性骨髓炎

直接感染引起

鄰近組織蔓延

第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感染性病灶機體抵抗力下降細菌進入血循環(huán)菌栓受阻于長骨骨骺端扁桃腺炎、中耳炎、癤、癰等二)發(fā)病機制

3、蔓延擴散

第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發(fā)病前大多有身體其他部位的原發(fā)性化膿性感染病灶;此外,外傷也可能是本病的誘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第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1)全身癥狀表現為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2)患肢局部持續(xù)性疼痛及壓痛(3)當骨膜下膿腫形成或已破入軟組織中,才出現明顯的局部紅、腫、熱、痛。膿腫穿破組織可形成竇道。(4)可并發(fā)病理性骨折第十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輔助檢查1、白細胞計數增高,一般都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2、血培養(yǎng)可獲致病菌,在寒戰(zhàn)高熱期抽血培養(yǎng)或初診時每隔2小時抽血培養(yǎng)一次,共三次,可以提高血培養(yǎng)陽性率。3、

局部膿腫分層穿刺,在壓痛最明顯的干骺端刺入,邊抽吸邊深入,抽出渾濁液體或血性液可作涂片與細菌培養(yǎng)。4、X線檢查。起病后早期X線檢查往往無異常發(fā)現,當微小的膿腫合并成較大膿腫時才會在X線片上出現干骺區(qū)散在性蟲蛀樣骨破壞5、有條件者可行MRI及CT檢查第十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診斷1、體溫過高與急性感染有關2、疼痛與局部炎癥有關3、活動無耐力與局部感染和疼痛有關4、皮膚完整性受損與膿腫穿破皮膚,形成竇道有關5、營養(yǎng)失調與感染中毒,體溫過高消耗有關6、有外傷的危險與發(fā)生病理性骨折有關7、組織灌注量改變與感染性休克有關第十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目標1、病人體溫恢復正常2、疼痛得到緩解3、減輕焦慮4、恢復肢體功能5、未發(fā)生并發(fā)癥第十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措施治療原則為:全身支持治療,抗生素控制感染,患肢制動,盡早行開窗引流術(一)一般護理(二)病情觀察(三)治療配合(四)心理護理(五)健康指導第十六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措施

(一)一般護理1、體位:維持肢體于功能位,限制患肢活動。2、飲食:三高飲食,熱量2000-3000kcal3、基礎護理第十七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措施(二)病情觀察注意體溫的變化局部情況肌肉萎縮情況引流是否通暢第十八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措施(三)治療配合1、控制體溫2、合理應用抗生素3、全身支持4、緩解疼痛第十九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護理措施5、負壓球引流的護理負壓引流管是骨科手術患者常用的引流方法之一,如胸椎、腰椎、全膝、全髖關節(jié)置換等大手術,創(chuàng)面大、切口較深,剝離面廣,術后可能出血多。負壓引流管,可使?jié)B出液及積血排出體外,減少死腔形成,減輕感染機率,加速切口愈合,降低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1負壓引流管的選擇引流管的材料一般選用硅膠,因其引起的組織排斥反應小且彈性好,質地中等,硅膠管長度為20cm,管內徑0.4cm,引流球負壓5.2kP第二十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置管引流前護理

心理護理應持有高度同情心和責任感,做到細心護理,與患者建立起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進行有關骨髓炎的病因、預防及治療宣教,重點是讓病人和家屬了解該治療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留置引流管的目的,使其了解引流管的重要性的重要性。使患者對醫(yī)護人員有信任感,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第二十一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置管引流后的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倒去負壓引流液時要注意無菌操作,鋪治療巾于所換引流管口處的的下方,用雙血管鉗夾閉引流管近端,防止引流液反流,逆行感染,戴手套,打開引流球口,傾倒引流液于治療碗中,以安爾碘消毒引流球口,排出引流球內氣體,使之處于負壓狀態(tài),關閉引流球口,打開止血鉗觀察引流情況,保持引流通暢。第二十二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置管引流后的護理

(1)、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留置頸部引流管的目的,使其了解引流管、正確使用吸引裝置,勿使逆流。適當調節(jié)好吸力,保持負壓狀態(tài),保持管道暢通,防止折疊(2)、妥善固定引流管,囑患者在翻身活動時,注意引流管勿扭曲、受壓,引流球位置低于傷口水平,以免引流液發(fā)生倒流,污染傷口(3)、注意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量,如有異常通知醫(yī)生。。第二十三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置管引流后的護理(4)觀察患者意識、配合程度、診斷、治療等。(5)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腫脹,引流液量、顏色、性質、是否通暢;引流球是否處于負壓狀態(tài),是否需要傾倒。

(6)肢體外引流管必須留出足夠長度以利病人翻身,防止翻身活動時牽拉或扯脫,尤其注意嗜睡病人或小兒手拔引流管。第二十四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置管引流后的護理

(4)正確判斷和及時處理引流管阻塞情況。正確記錄引流液量。用手捏擠橡皮管,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以排出其膿栓及凝血塊,避免管腔阻塞。若發(fā)現引流管內液體引流不暢,傷口處大量液體外溢,提示引流橡皮管阻塞,此時應檢查引流管是否扭曲、折疊、受壓或脫出。若為傷口內置引流管不通,應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必要時更換引流管或重新手術。。第二十五頁,共二十七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置管引流后的護理

拔管注意事項一般沖洗2周~3周后,患者體溫可恢復正常,切口局部恢復正常,引流液變得清亮,此時夾閉滴人管觀察1d~2d,若無異常反應,可拔除滴人管。繼續(xù)引流3d~4d后拔引流管。拔管指征:①引流液清亮,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3次引流液細菌培養(yǎng)呈陰性②傷口局部正常,傷口內無滲出,肢體腫脹消退;③體溫正常。符合上述指征可根據患者全身情況予以拔管。一般2周內可拔除滴液管及引流管,改用凡士林紗布引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