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經濟學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經濟學是對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進行理論的、應用的、歷史的以及有關方法的研究的各類學科的總稱。經濟學又可稱為經濟科學(economicsciences)。
經濟學概述
詞源及其演變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于希臘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是適應的。1615年出現了以“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為名稱的第一本書,即法國重商主義者A.de蒙克萊田(約1575~1621)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在整個重商主義時期,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局限于流通領域,但也包括國家管理。到了重農主義和英國古典學派,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再生產,從而接觸到財富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古典政治經濟學已經同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逐漸分離,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其論述范圍包含了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大部分領域。17~19世紀末,政治經濟學逐漸被用作研究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理論科學的名稱。K.馬克思和F.恩格斯通常也都沿用這個名詞。但是,他們不僅對政治經濟學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革,而且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貫穿于人類歷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從局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展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各種生產方式。只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稱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及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稱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19世紀末期,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于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于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既被用于理論經濟學,也被用于應用經濟學。
在中國古漢語中,早有“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到1903年以后,中國學者才逐漸采用“經濟學”這個學科名稱。30~40年代,有的經濟學家在編寫和翻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時,則稱為“政治經濟學”或“新經濟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經濟學界大多數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稱為“政治經濟學”,而對政治經濟學以外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則使用“經濟學”一詞。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研究對象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學是一門具有階級性的科學。一般來說,持有不同階級立場的經濟學家,對同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研究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側重點。對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對于作為整個經濟學科的基礎的理論經濟學,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定義,認為它研究人們既定的目的與具有不同用途供選擇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即認為人們要滿足的欲望是眾多的,而一定時期作為滿足欲望手段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用于某個目的就不能用于其他目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人們在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眾多的欲望時怎樣作出合理的選擇。在這里,人們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剝削勞動的本質,就被掩蓋了。當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理論經濟學的對象還有其他種種說法,但是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經濟學是“超歷史”、“超階級”、“超政治”的,從而,它適用于任何社會和任何歷史時期。這類定義的主旨,顯然是要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成是永恒的、普遍的。盡管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時也揭露以至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及其矛盾,但其目的還是企圖經過各種改良的、修修補補的辦法,使它永存下去。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一般稱為政治經濟學。關于它的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為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體系,即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前提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在階級社會里,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在于揭露各個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有的則認為它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上生產方式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滅亡的規(guī)律,因此,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與之相結合的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狀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事實上,就是主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經濟學家,也不把生產關系作為孤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同社會生產力結合起來研究。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治經濟學既然是以人類社會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那末,它既是一門理論的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和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guī)律;而且要研究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性質及其運行的規(guī)律,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服務。
至于以理論經濟學為基礎的應用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如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等)、或涉及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yè)經濟活動(如經濟計劃、財政、貨幣、銀行等)、或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如企業(yè)的經營管理)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應用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些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特殊規(guī)律性。由于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資本主義的應用經濟學,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有社會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由于所有應用經濟學都以一定的理論經濟學為基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經濟學家的階級立場和觀點的制約,這樣,就有資產階級的應用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的分野。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支配下的經濟活動,因而它們的某些分析內容和分析方法,撇開其資本主義剝削內容,也有可資吸取和借鑒的地方。
經濟學作為多種經濟學科的總稱,除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外,還包括其他許多門類和分支,它們也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經濟學的方法,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指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或哲學基礎。就這個含義來說,資產階級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著不同的方法論。一般來說,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是反歷史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的。當然,這并不排斥有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某些內容,由于尊重客觀事實和經濟現象的本質聯系,也會不自覺地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方法論要求實事求是地、從矛盾的發(fā)展變化中、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同樣,這也不排斥某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或者某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由于對實際情況調查研究的不深入或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有時也會在某些方面背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方法論。
研究方法的另一層次的含義,是指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及其規(guī)律性的具體方法,如抽象的方法,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的方法,質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等等。這些方法都是在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在經濟學研究中,都被廣泛運用。只是不同階級、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在運用這些方法時的指導思想,即方法論基礎或哲學基礎有著差別。同時,這些研究方法對于經濟學的各門學科,也都具有普遍性。只是由于不同的經濟學科在研究對象上有所差別,因而在運用這些研究方法時,也會有所側重,有所不同。
經濟學各門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出現的一個新趨勢,是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于現代經濟發(fā)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F代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日趨復雜的經濟數量關系和處理大量的經濟統(tǒng)計數據成為可能。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于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科分類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經濟活動的內容愈來愈復雜、豐富,專業(yè)化程度愈來愈細密;同時,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聯系,也愈來愈緊密。適應這種情況,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也愈來愈擴展。一方面,從帶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經濟學中不斷分化出帶有應用性的和獨立的部門經濟學、專業(yè)經濟學等分支學科;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經濟學科內部各個分支相互交叉的學科以及經濟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以至自然科學學科之間彼此聯結的邊緣學科。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對分析的精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出現了研究經濟數量的分析和計量方法的學科;為了總結歷史經驗,為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統(tǒng)的歷史依據,出現了各種經濟史的學科;為了追溯和總結經濟理論本身的發(fā)展演變,出現了經濟思想史的學科。這樣,就在社會科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門類分支繁多的經濟學科體系。
關于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類,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自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和經濟學科的發(fā)展狀況,各有自己的門類劃分。綜合兩類國家的經濟學科發(fā)展現狀,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門類:
理論經濟學
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
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為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另外,與經濟增長理論密切聯系的發(fā)展經濟學,研究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問題,現在也已成為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產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產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此外,福利經濟學等也已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獨立分支。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即政治經濟學,如前所述,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生產方式或生產關系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的,包括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原始公社、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壟斷前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三個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但生產關系是不能與生產力脫節(jié)的,中國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為了重視發(fā)展生產力,認為應建立一門以社會生產力為研究對象的生產力經濟學,但尚在研究探索之中。
經濟史
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fā)展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特殊規(guī)律,為總結歷史經驗和預見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趨勢提供依據,也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經濟思想、學說、政策提供歷史背景。經濟史按地域范圍劃分,有國別經濟史(如中國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等),地區(qū)經濟史(如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以世界為整體,研究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fā)展);按部門或專業(yè)來區(qū)分,有農業(yè)發(fā)展史、工業(yè)發(fā)展史、銀行發(fā)展史等;按歷史分期,有古代經濟史、近代經濟史、現代經濟史之分。關于世界經濟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的研究,實際上屬于現代經濟史范圍(這部分內容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經濟百科全書》)。經濟史如同理論經濟學一樣,要受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
經濟思想史
或稱經濟學說史。它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及其產生的經濟政治背景、所起的影響、所占的歷史地位,以及各個人物、各個學派之間的承襲、更替、對立的關系等。作為一門評價和分析各個時期各個階級各個學派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的學科,它顯然也要受到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制約。經濟思想史一般包括作為經濟學前史的古代經濟思想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產生、發(fā)展、演變,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發(fā)展等幾個主要部分。按國別劃分,這個學科也可分為中國經濟思想史、英國經濟思想史、美國經濟思想史等。
經濟數量的分析、計量方法
包括數理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tǒng)計學、經濟計量學等學科。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比較注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分析。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些經濟學家應用數學推導經濟理論,建立數理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數理經濟學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廣泛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了各種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微觀的、宏觀的經濟模型。與之相聯系的一個分支是經濟數學,它側重闡述現代經濟分析中運用的各種數學方法,這實際上屬于應用數學范圍。經濟統(tǒng)計學是一門建立較早的學科,是統(tǒng)計方法在經濟數值處理和分析中的應用。3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把經濟理論、數學方法和統(tǒng)計方法三者結合起來,建立經濟計量學,用以建立計量模型,估算參數,分析各種經濟變量之間復雜的數量關系,驗證經濟理論,進行經濟預測,規(guī)劃有關政策。結合質的分析,適當運用數學方法和統(tǒng)計方法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進行量的分析,可以增強各類經濟學科的精確性,增強制訂政策和計劃的科學性?,F在,這類有關經濟數量分析、計量方法的學科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已受到重視并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應用經濟學
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yè)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guī)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個經濟學科。它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個分支:
①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yè)經濟學、工業(yè)經濟學、建筑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yè)經濟學等等。
②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yè)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③以地區(qū)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經濟地區(qū)規(guī)劃、生產力布局)等等。
④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⑤以企業(yè)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yè)管理、企業(yè)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⑥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醫(yī)藥衛(wèi)生學相交叉的衛(wèi)生經濟學;與生態(tài)學相交叉的生態(tài)經濟學或環(huán)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技術學相交叉的技術經濟學等等。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fā)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guī)律性。
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擴展、不斷充實的。應用經濟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但它們的發(fā)展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外,還有政治、法律、軍事、教育、道德、語言、藝術、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在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經濟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哲學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或指導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基礎的。當然,經濟學各個學科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生動、具體的材料,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研究,也能豐富后者的內容,推動后者的發(fā)展。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筑。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為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財產和經濟利益作為任務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和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任務的。這種經濟基礎與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制度、法律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筑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于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筑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經濟活動又以相互間結成一定經濟關系的個人作為生產的基本成員,以家庭為消費和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社會活動網絡。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并受行為習慣的影響。但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狀態(tài),也往往是以一定經濟利益的考慮為基礎的。
經濟學前史──古代經濟思想的發(fā)展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對當時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fā)表見解,形成某種經濟思想,但是沒有形成系統(tǒng),并常與他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因此,古代經濟思想的發(fā)展,可以稱為經濟學前史。
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古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fā)展的文化系統(tǒng),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yè),認為農業(yè)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yè),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后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為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yè)”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yè)、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于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fā)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即等價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tài)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yè)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fā)持否定態(tài)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于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們論述奴隸制農莊的管理和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把農業(yè)放在社會經濟的首位,贊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是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于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后在帝國時期有市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萬民法(適用于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法律)。在這些法律中,古羅馬法學家對于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這些思想對于中世紀的“公平價格”概念和以后資本主義社會中關于一切經濟行為都基于私有財產權的經濟思想,而有重大的影響。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從11世紀開始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來迫于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采取調和態(tài)度。如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原則上反對貸款取息,但認為在貸者因出貸蒙受損失,或借主逾期未還,或以入伙方式貸款等情況下,可以收取利息。關于公平價格的概念,在古羅馬法學家著作中提出過。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約1200~1280),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于成本。托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這個看法,但加上了許多主觀因素。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并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后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在秦統(tǒng)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zhàn)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fā)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后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yè)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fā),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fā)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fā)。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yè)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yè)應任其自然發(fā)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后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guī)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袄敝饕肝镔|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后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guī)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tǒng)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fā)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浊鹛岢鲆白闶匙惚保组T有若(公元前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后的韓非,認為農業(yè)是衣食之本,又是戰(zhàn)士之源,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yè)是末業(yè),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yè)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采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聽上”。以后,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yè)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后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對農業(yè)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于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yōu)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即關于穩(wěn)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恒價”等事。戰(zhàn)國時代,李悝、范蠡鑒于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yè)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于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jié)儉,關系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qū)別奢儉的標準,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qū)別奢儉的標準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準;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后,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tǒng)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貧民得到就業(yè)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yè)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fā)。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fā)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發(fā)展和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fā)展,相應地出現和形成了資產階級經濟學。
19世紀中葉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重商主義
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商業(yè)資本的興起和發(fā)展,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國內市場統(tǒng)一,并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勃興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代表商業(yè)資本的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后,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fā)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于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后,首先在英國,然后在法國,工場手工業(yè)逐漸發(fā)展成為工業(yè)生產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產業(yè)資本的利益和要求。這時,封建制度還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面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斗爭。這種斗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guī)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yōu)越性。由此,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W.配第和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范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chuàng)造財富,只有農業(yè)和畜牧業(yè)才是財富的源泉。
出現于18世紀50~70年代初的以F.魁奈和A.-R.-J.杜爾哥為主要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系統(tǒng)理解。他們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農業(yè)來概括資本主義,用租地農場主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稱重農學派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真正鼻祖”。
A.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他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fā)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并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yè)才創(chuàng)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chuàng)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他第一個系統(tǒng)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并指出利潤和地租都是對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扣除。但由于斯密受到資產階級立場和方法的局限,他錯誤地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永恒的制度,認為通過人類的利己之心和“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并且在價值論和分配論上表現出許多矛盾和混亂的觀點。因此,在他的理論中既有科學的見解,也有庸俗的成份。
D.李嘉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建立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系。他繼承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并作出了重大發(fā)展。他堅持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中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批評了斯密在價值論上的二元觀點。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guī)律,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余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余額,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guī)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李嘉圖的理論反映了英國產業(yè)革命時期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李嘉圖理論體系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和斯密一樣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永恒的自然的制度,從而造成了理論上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他不能解決怎樣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相交換以及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等問題。但總的說來,古典經濟學到李嘉圖達到了頂峰,對后來的經濟學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經濟學產生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上升發(fā)展的時期,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新興資產階級和沒落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雖然已經出現,但還處于潛伏狀態(tài),資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還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和矛盾進行較為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古典經濟學的庸俗化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發(fā)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開始著它的庸俗化過程。這反映了西歐產業(yè)革命初期階級矛盾的特點。法國的J.-B.薩伊和英國的T.R.馬爾薩斯是把古典經濟學庸俗化的創(chuàng)始者。薩伊閹割勞動價值論,發(fā)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庸俗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fā),轉到生產費用論,進而建立“三位一體公式”的分配論。他還提出“供給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場法則,根本否認資本主義存在供求脫節(jié)和普遍生產過剩的可能性。馬爾薩斯在將斯密學說庸俗化的同時,同李嘉圖進行激烈論爭,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進行抨擊,并力圖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關于利潤來源的學說。J.密爾和J.R.麥克庫洛赫則以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面目出現,采用注釋和通俗化的形式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
1830年后,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占據了完全統(tǒng)治的地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從幕后走上前臺。從此,古典經濟學日益被庸俗化。在19世紀中葉,庸俗經濟學的主要代表,在英國有N.W.西尼爾(1790~1864)和J.S.密爾;在法國有F.巴師夏等。他們仍然自稱是斯密、李嘉圖的繼承者,但實際已拋棄注釋、曲解的手法而進一步采取補充、折衷的形式,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根本性的修正。J.S.密爾雖然受到社會思潮的一定影響,但他的理論體系卻是19世紀上半葉各派庸俗經濟學的大調和大綜合。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干應用》一書,是19世紀中葉以后的幾十年間西方最流行、最有權威的經濟學教科書。他的體系在某種意義上是宣告古典學派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時代的終結。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19世紀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矛盾加劇。工人運動的高漲和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傳播,給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以極大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資產階級經濟學拋棄古典經濟學的外衣或以古典經濟學批判者的姿態(tài),建立新的庸俗學派了。
歷史學派
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還遠遠落后于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F.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歷史學派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兩個階段。以W.羅雪爾為創(chuàng)始人的舊歷史學派活動于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tǒng)經濟學,以歷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歷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產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隨著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納(1835~1917)、L.布倫塔諾(1844~1931)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歷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邊際效用學派
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或稱奧地利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國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柏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杰文斯、法國的L.瓦爾拉斯和V.帕累托。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這個學派的主旨是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后來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tǒng),兼收并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J.S.密爾之后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的均衡概念和數學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靜態(tài)、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框內引進時間因素等。他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并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jié)達到充分就業(yè)的均衡。這個理論體系的實質是在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抹煞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tài)及其他許多矛盾。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
制度學派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等。他們把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tài)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K.維克塞爾(1851~1926)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
這里主要指經過所謂“凱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與后凱恩斯主義
1929年爆發(fā)空前規(guī)模的世界經濟危機后,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tài),失業(yè)問題嚴重。資產階級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jié)機制達到充分就業(yè)的傳統(tǒng)說教徹底破產。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套“醫(yī)治”失業(yè)和危機以加強壟斷資本統(tǒng)治的新理論和政策措施。正是適應這個需要,J.M.凱恩斯于1936年發(fā)表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锻ㄕ摗返某霈F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震動,把它說成是經濟學經歷了一場“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抨擊“供給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的薩伊定律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決定就業(yè)量的理論。按照他的說法,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主要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流動偏好”和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存在失業(yè)和蕭條,就是由于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據此,他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采取財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y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以凱恩斯這一理論為根據而形成的凱恩斯主義,不僅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個流派,而且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重大的影響。
凱恩斯《通論》的總量分析,被認為是一種“短期的比較靜態(tài)分析”。凱恩斯的追隨者為了使《通論》進一步完善,力圖使它“長期化”、“動態(tài)化”,提出了各種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理論,探求使資本主義得以穩(wěn)定增長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凱恩斯主義者內部主要由于對待新古典經濟學的態(tài)度有差異而分解為兩個分支:一是以美國P.薩繆爾森、J.托賓(1918~)、R.M.索洛(1924~)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或稱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一是以英國J.羅賓遜和P.斯拉法等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前者力圖把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經濟理論調和、結合起來;后者則強調凱恩斯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學之間的對立,力圖徹底否定后者。從50~70年代,兩派曾就資本理論、增長理論、分配理論進行過長期激烈的論戰(zhàn),羅賓遜指責新古典綜合派的關于到達充分就業(yè)后政府的職責只需把收入中的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論點,是回到“儲蓄支配投資”的舊理論,用舊的均衡概念取代凱恩斯的不確定性概念。她還指責新古典綜合派的關于實現充分就業(yè)后,新古典學派的理論如均衡價格論、邊際生產力論等將再度適用的觀點是背離凱恩斯學說的。在新劍橋學派批判新古典經濟理論方面,斯拉法在1960年發(fā)表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作用。斯拉法沿著李嘉圖的理論線索,提出了商品相對價格與利潤率同時決定生產價格的理論,排除需求對生產價格決定的作用,否定資本是生產要素。斯拉法體系被認為不僅解決了李嘉圖在價值問題上遇到的難題,而且是對新古典理論和邊際主義的有力批判,從而激起了返回李嘉圖傳統(tǒng)的思潮。
新經濟自由主義
這里指的是與凱恩斯主義相抗衡、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鼓吹恢復經濟自由主義的各色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50~60年代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促成了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但是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激化,國家干預經濟不斷引起一系列的新問題,特別是70年代以來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使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經濟自由主義流派的挑戰(zhàn)。
美國芝加哥學派是承繼經濟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流派。這個流派的當代代表M.弗里德曼在50~60年代倡導貨幣主義,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水平和物價水平發(fā)生變動的決定性原因,認為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其自動調節(jié)經濟的作用,資本主義經濟可以在一個可以忍受的失業(yè)水平下穩(wěn)定發(fā)展;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wěn)定。他提出把貨幣供應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貨幣主義的實質在于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以失業(yè)為代價,恢復和加強經濟自由主義。
目前在美國受到注目的合理預期學派,實際上是貨幣主義的一個分支。所謂合理預期只是一種假說,它認為各個經濟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總是準確無誤地符合將來實際發(fā)生的情況的;認為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條件下,政府預定的政策效果會被合理預期所形成的對策所抵消,政府對經濟干預的政策都將歸于無效。合理預期論實質上是一種極端貨幣主義觀點。
供給學派是產生于70年代末、活躍于80年代初期的另一個新經濟自由主義流派。它也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困境的背景下向凱恩斯主義提出挑戰(zhàn)的一個流派。它的理論基礎是復活薩伊定律:“供給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強調生產的增長決定于生產要素的供給及其有效利用。為此,主張實行減稅,減少政府的社會開支和對經濟的法律干預,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刺激儲蓄與投資,促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
在聯邦德國盛行的弗賴堡學派是新經濟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支派,它導源于奧地利學派的門格爾,是最保守的新經濟自由主義。
各種色彩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具有各自的論點和論證方法,但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鼓吹恢復和加強自由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jié)作用,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新制度學派
這是由凡勃倫為代表的美國制度學派演變而來的一個學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如J.K.加爾布雷思(1908~)既反對新古典經濟學和一切經濟自由主義,也反對凱恩斯主義。他們還反對回避“價值判斷”的數量分析,主張結構分析。在政策主張上則強調社會經濟的結構改革。
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的加深,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面臨的問題愈來愈復雜,所研究的范圍也愈來愈廣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運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別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課題,又各有側重地研究不同的經濟領域。因而,不僅在理論上彼此有爭論,而且出現了門類繁多的“經濟學科”。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發(fā)展
19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占了統(tǒng)治地位。1825年爆發(fā)了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30~4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發(fā)動爭取政治權利的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舉行起義,表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繼承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濟學說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創(chuàng)立,經歷了一個艱辛的和戰(zhàn)斗的過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好幾部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的經濟著作。這些著作已經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的著作,它們奠基于正在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揭示了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并開始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有力地論證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必然性,為世界無產階級提供了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歐洲1848年革命以后,馬克思主要從事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撰寫了許多經濟學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顿Y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是在馬克思逝世以后,經恩格斯花費巨大精力整理,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的?!顿Y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主要著作。19世紀60年代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領導工人運動中,結合革命實踐,撰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區(qū)護理試題(含答案)
- 2025鋼結構人行天橋施工合同
- 課題申報參考:旅游賦能稻作梯田生態(tài)產品增值增效路徑研究
- 課題申報參考:跨模態(tài)時序信息融合的在線學習者細粒度情感分析與調節(jié)策略研究
- 【深度分析】可再生能源新政何以推動綠證市場發(fā)展-國金證券
- 二零二五年度電梯智能化系統(tǒng)研發(fā)與應用合同4篇
- 去健身房鍛煉身體的說說范文
- 2025年粵教新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華師大新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新世紀版選擇性必修二化學下冊月考試卷
- 醫(yī)院醫(y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會議記錄五篇
-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解讀(化學學科)
- 公司發(fā)展能力提升方案
- 電梯安全守則及乘客須知
- IT硬件系統(tǒng)集成項目質量管理方案
- 《容幼穎悟》2020年江蘇泰州中考文言文閱讀真題(含答案與翻譯)
- 水上水下作業(yè)應急預案
- API520-安全閥計算PART1(中文版)
- 2023年廣東省廣州地鐵城際鐵路崗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商務提成辦法
- 直流電機電樞繞組簡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