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灣漢墓遣策札記_第1頁
尹灣漢墓遣策札記_第2頁
尹灣漢墓遣策札記_第3頁
尹灣漢墓遣策札記_第4頁
尹灣漢墓遣策札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尹灣漢墓遣策札記

遣策在尹灣漢墓簡牘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份量。這批遣策包括:尹灣二號漢墓的衣物疏,尹灣六號漢墓的“君兄衣物疏”、“君兄繒方緹中物疏”和“君兄節(jié)司小物疏”,凡四件。[1]作為隨葬物的清單,它們含有大量關(guān)于漢代物質(zhì)文化及風(fēng)俗的寶貴資料,且頗多可與文獻(xiàn)記載相印證之處?,F(xiàn)試對其中的一些名物略作釋讀,愿與學(xué)者共同探討,并就正于方家。

諸于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絈綺諸于一領(lǐng),羽青諸于一領(lǐng),[糹+‘剽’]鮮支單諸于一領(lǐng)。●右諸于三領(lǐng)?!?/p>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正:君兄衣物疏:“早丸諸于一領(lǐng),[糹+‘剽‘]丸諸于一領(lǐng)?!?/p>

“諸于”,服飾名,也作“諸衧”?!墩f文解字》衣部:“衧,諸衧也,從衣于聲?!眲t“于”即“衧”之省。諸于是漢史中一種頗引人注意的服裝。西漢宣帝時,為太子選美,王政君因著“絳緣諸于”而入選。《漢書·元后傳》:“及太子朝,皇后乃見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長御問知太子所欲。太子殊無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強(qiáng)應(yīng)曰:‘此中一人可?!菚r政君坐近太子,又獨(dú)衣絳緣諸于,長御即以為是?!蓖跽蟪蔀樵鄣幕屎蟆⒊傻鄣幕侍?,也即王莽的姑母。則諸于系外衣,可作女子的正服,可有鮮明的緣飾。

更始諸將也曾著諸于,并因此招致洛陽、長安人的譏笑和非議?!逗鬂h書·光武帝紀(jì)》:"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又《后漢書·劉玄列傳》:"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賈豎,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繡面衣、錦袴、襜褕、諸于,罵詈道中。長安為之語曰:‘灶下養(yǎng),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guān)內(nèi)侯?!?洛陽與長安都是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可知在正統(tǒng)的觀念中,諸于只是“婦人衣”,男子是不應(yīng)穿著的。

但是,尹灣漢簡卻表明:西漢時,至少在部分地區(qū),諸于確實(shí)曾是一種男女通用的服裝。尹灣二號漢墓的墓主為一中年女性,該墓遣策中的“諸于"是做女服。而尹灣六號漢墓的墓主師饒,生前曾任東海郡功曹史,該墓遣策中的“諸于”是做男服。由此可知,在漢史中,如更始諸將那樣身為男子而著諸于者并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

直領(lǐng)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霜綺直領(lǐng)一領(lǐng),帛[糹+‘剽‘]合直領(lǐng)一領(lǐng)?!裼抑鳖I(lǐng)二領(lǐng)。"

“直領(lǐng)”本是衣領(lǐng)的樣式?;笇挕尔}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余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及其后,則絲里枲表,直領(lǐng)無袆,袍合不緣?!倍颂幠緺┪淖钟小爸鳖I(lǐng)一領(lǐng)”,說明“直領(lǐng)”也用作服裝的名稱。

尹灣二號漢墓墓主系女性,則“直領(lǐng)”為漢時女服?!稘h書·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劉越》:“時愛為去刺方領(lǐng)繡?!睍x灼曰:“今之婦人直領(lǐng)也。繡為方領(lǐng),上刺作黼黻文。《王莽傳》曰‘有人著赤繢方領(lǐng)’。方領(lǐng),上服也?!睍x灼為晉人,可知直領(lǐng)亦晉時女服。

作為服裝的“直領(lǐng)”,其樣式與男服中的“方領(lǐng)”相似。《釋名·釋衣服》:“直領(lǐng),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薄稘h書·韓延壽傳》:“延壽衣黃紈方領(lǐng)?!睍x灼曰:“以黃色素作直領(lǐng)也?!薄逗鬂h書·儒林列傳》:“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xué),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于列,服方領(lǐng)、習(xí)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崩钯t注:“方領(lǐng),直領(lǐng)也。”《后漢書·馬援列傳》:“勃衣方領(lǐng),能矩步,辭言嫻雅?!崩钯t注:“《前書音義》曰:‘頸下施衿領(lǐng)正方,學(xué)者之服也。’”則漢時的“方領(lǐng)”是上等之服,也是儒者之服。

《太平御覽》卷一三七引《續(xù)漢書》:“太后素自喜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車如流水馬如龍,蒼頭衣綠褠直領(lǐng),領(lǐng)袖正白。顧視御者,遠(yuǎn)不及也?!鄙n頭系男性奴仆。外家蒼頭驕奢逾制,著“綠褠直領(lǐng),領(lǐng)袖正白”,故令馬太后不安。

直領(lǐng)又作“直袊”?!斗窖浴肪硭模骸疤伙椫^之直袊?!惫弊ⅲ骸皨D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袊也?!敝鳖I(lǐng)也稱為“幆”。《廣雅·釋器》:“直袊謂之幆?!庇衷唬骸疤伙?、裦明、襗、袍、襡,長襦也?!币蛑鳖I(lǐng)即袒飾,故亦應(yīng)類似長襦?!都本推罚骸芭垴啾砝锴I(lǐng)帬?!鳖亷煿抛ⅲ骸伴L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襦?!币舱f明直領(lǐng)比一般的襦要長。

此處木牘所記“霜綺直領(lǐng)”,是以淡黃色的綺縫制的直領(lǐng);“帛[糹+‘剽‘]合直領(lǐng)”,是以淡青色的帛縫制的有夾里的直領(lǐng)。

中單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正:君兄衣物疏:“青鮮支中單一領(lǐng)?!币欢矗骸案鹬袉我弧!?/p>

“中單”,服飾名,即“中襌”?!稘h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襌衣,曲裾交輸?!鳖亷煿抛ⅲ骸耙R衣,若今朝服中襌也。”

中單又稱“中衣”。《隋書·禮儀志》:“何佟之議:‘卿以下祭服,里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敝幸麓┰趦?nèi)衣與外衣之間?!夺屆め屢路罚骸爸幸?,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边@種服裝上下連屬,樣式如古時的深衣?!抖Y記·深衣》鄭玄注:“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素純曰長衣,有表則謂之中衣?!币驖h之單衣亦如古之深衣,而中衣是穿在單衣的里面,故稱之為中單。

中單多用作朝服、祭服的里衣。例如,《晉書·輿服志》:“袞衣九章,白紗絳緣中單,絳繒韠,采畫織成袞帶,金辟邪首,紫綠二色帶,采畫廣領(lǐng)、曲領(lǐng)各一,赤舄絳襪……釋奠,則遠(yuǎn)游冠,玄朝服,絳緣中單?!薄敖{緣中單”,即鑲有深紅色緣邊的中單。

中衣、中單也指一般的里衣?!抖鼗蜐h簡釋文》1143:“單襦、復(fù)襦各二領(lǐng),單衣、中衣各二領(lǐng)?!薄短接[》卷四零三引虞預(yù)《會稽典錄》:“鄭弘為靈文鄉(xiāng)嗇夫。民有弟用兄錢者,未還之,嫂詣弘訴之。弘賣中單為叔還錢?!弊ⅲ骸凹唇裰股酪?。”則中單可作汗衫。

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汗衫,蓋三代之襯衣也?!抖Y》曰中單。漢高祖與楚交戰(zhàn),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薄昂股馈边@一名稱,未見于漢代文獻(xiàn)及相關(guān)考古資料,疑為晚出之詞。而此處木牘所記“青鮮支中單”、“葛中單”,有可能類似后世的汗衫。

合衣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霜丸合衣一領(lǐng)?!薄安痆糹+‘剽’]合直領(lǐng)一領(lǐng)?!薄癧糹+‘剽’]丸合帬一。霜散合帬一。”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正:君兄衣物疏:“[糹+‘剽’]丸合衣一領(lǐng)?!?/p>

“合”,讀為“袷”,有襯里而無絮的夾衣?!墩f文解字》衣部:“袷,衣無絮?!薄都本推?“襜褕袷復(fù)褶袴裈?!鳖亷煿抛ⅲ骸耙律咽├镌获?,禇之以綿曰復(fù)?!薄稄V雅·釋詁》:“袷,重也?!薄稘h書·匈奴傳》記載,漢文帝賜給匈奴單于的禮物中有“服繡袷綺衣、長襦、錦袍各一”。顏師古注:“服者,言天子自所服也。袷者,衣無絮也。繡袷綺衣,以繡為表,綺為里也。”又《齊民要術(shù)》卷三《雜說》:“蠶事未起,命縫人浣冬衣,徹復(fù)為袷。”“袷”因有襯里而無絮,較“復(fù)”薄,故不屬冬衣。

“袷”也用來指其它帶襯里的服裝,如夾裳。干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俱白見一女人,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錦束頭,紫白袷裳,丹綈絲履?!贝颂幠緺┧洝昂现鳖I(lǐng)”、“合帬”,則為夾直領(lǐng)和夾裙。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帛[糹+‘剽’]鮮支單襦一領(lǐng)。練□單襦二領(lǐng)。□鮮支絪二領(lǐng)?!裼医s、單襦五領(lǐng)。”

“絪”,讀為“裀”,服飾名?!稄V雅·釋器》:“復(fù)襂謂之裀?!薄都崱ゃ曧崱罚骸吧?,小襦,通作襂?!眲t“襂”就是“衫”?!夺屆め屢路贰吧?,芟也,芟末無袖端也?!蓖跸戎t《疏證補(bǔ)》引畢沅曰:“蓋短袖無袪之衣?!薄靶涠恕奔础靶牎?,指袖的邊口?!吨腥A古今注》卷中:“始皇元年,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葢取便于侍奉?!眲t衫應(yīng)是短衣?!斗窖浴肪硭摹昂柜唷睏l郭璞注:“今或呼衫為襌襦?!瘪嘁喽桃?。因“衫”為襌襦,而“裀”為“復(fù)襂”,故“裀”當(dāng)類似復(fù)襦,為絮有絲綿的短衣。

《廣雅·釋器》又曰:“裀,裑也?!蓖跄顚O《疏證》:“裑,謂衣中也,通作身?!薄洱堼愂骤b》卷一:“裀,近身衣也?!笨傊?,“裀”大約是一種貼身穿著、衣袖不長且無袖邊口的短衣,其內(nèi)或有襯里,樣式與衫、襦等相近。

在古籍中,“絪”、“裀”常通作“茵”,指“茵褥”。例如,《漢書·霍光傳》:“加畫繡絪馮,黃金涂?!比绱驹唬骸敖s亦茵?!睅煿旁唬骸耙?,蓐也。”司馬相如《美人賦》:“裀褥重陳,角枕橫施?!钡鼮扯枬h墓衣物疏中的“絪”卻并非如此。通觀此衣物疏的格式,各種隨葬品被分為九組,每組包括同類之物若干件,末尾加黑圓點(diǎn)“●”,用“右某某多少”作一小結(jié)。在此枚木牘中,“□鮮支絪二領(lǐng)"是與三領(lǐng)“單襦”列在一組,并以“●右絪、單襦五領(lǐng)”為結(jié),故此處的“絪”應(yīng)是與“襦”同類的服裝,而不是茵褥。

(六)大绔、小绔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正:君兄衣物疏:“早丸大绔一?!薄熬氃绱箸??!薄霸绮即箸??!薄熬毿$??!?/p>

绔,服飾名,又作“袴”。《釋名·釋衣服》:“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說文解字》纟部:“绔,脛衣也?!倍斡癫米ⅲ骸敖袼^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卑凑斩问系慕忉?,绔是左右分離不相連屬的兩只“脛衣”,如今日民間的套褲。但考古資料表明,以上說法是不夠準(zhǔn)確的。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了一件綿绔,該绔為一整體,前腰合縫,后腰敞口,腰以下前后開襠。在宋墓所出的遺物中,也有幾個類似的例子。故有理由認(rèn)為,這種一體的開襠褲當(dāng)是“绔”的典型樣式。

“绔”有大小之分?!斗窖浴肪硭模骸按笱F謂之倒頓,小袴謂之[衤+‘交’][衤+‘了’],楚通語也?!贝箸话闶亲髂凶拥耐夥?。《漢書·景十三王傳》:廣川王劉去,“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绔、長劍。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劍,被服皆效焉?!薄稘h書·武五子傳》:故昌邑王劉賀,“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環(huán),簪筆持牘趨謁”。則知大绔可作正服?!稘h書·朱博傳》記載,齊郡舒緩養(yǎng)名,“官屬多褒衣大袑,不中節(jié)度”。顏師古注:“袑音紹,謂大袴也?!贝箸臉邮綉?yīng)是較為寬松的。在漢畫資料中,常可看到男子身著一種肥大的長褲,褲腳很寬,拖到地面。這種服裝或即大绔。

小绔大約是內(nèi)褲。《漢書·周仁傳》:“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弊補(bǔ)衣溺袴?!鳖亷煿抛ⅲ骸澳缱x曰尿。尿袴者,為小袴以藉其尿?!被蛞詾樾⊙F即裈。陳元龍《格致鏡原》巻十八《冠服》:“裈,褻衣,小袴?!毖T是合襠褲?!稌x書·阮籍傳》:“獨(dú)不見羣虱之處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壊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币蚝弦d褲可以“藉尿”,故陳氏的說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小绔也有不合襠的,上文提到的馬山一號楚墓所出綿绔就是一例。該绔由墓主貼身穿著,開襠,绔腳[上‘辟’,下‘衣’]積為裥而收攏,有緊口的緣邊。又《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眲t裈不僅可作內(nèi)褲,也可作外褲。因此,小绔不一定是裈;其與大绔的區(qū)別或許并不在于是否開襠,而更要看绔腿的寬窄和绔腳的樣式。

小绔不可作正服?!赌鲜贰ず髲U帝紀(jì)》:宋后廢帝劉昱暴虐乖張,“恒夜出開承明門,夕去晨反,晨出暮歸,從者并執(zhí)鋌矛,行人男女及犬馬牛驢逢無免者……嘗著小袴,不服衣冠?!眲㈥胖⊙F出行有失體統(tǒng),故史家書之。此外,因小绔便于行動,也用為勞作之服。皮日休《憶洞庭觀步十韻》:“[衤+‘交’][衤+‘了’]漁人服,荇蓎野店窗?!笔菨O者著[衤+‘交’][衤+‘了’],即小绔。據(jù)上引《方言》,“[衤+‘交’][衤+‘了’]”是漢時楚語,而洞庭一帶為楚之舊地,皮日休為唐人,可知“[衤+‘交’][衤+‘了’]”這種服裝及名稱在經(jīng)歷約千年后猶存。

本衣物疏所記三件大绔皆早色。其中,“早丸大绔”和“練早大绔”是絲質(zhì)料。“紈”為細(xì)絹,“練”為練過的熟絹。“早布大绔”則是麻布質(zhì)料。而兩件“練小绔”的顏色,應(yīng)是“練”之本色。

巨巾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青巨巾一。練巨巾二??|巨巾一?!?/p>

“巨巾”,服飾名,又稱作“蔽膝”?!稜栄拧め屍鳌罚骸耙卤吻爸^之襜。”郭璞注:“今蔽膝也?!北蜗ハ翟谘埃运茋?,長可遮膝?!夺屆め屢路罚骸绊?,鞸也。鞸,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至田野,覆其頭,故因以為名也。又曰跪襜,跪時襜襜然張也。”則“巨巾”是齊地對婦女所著蔽膝的稱呼。尹灣二號漢墓在今江蘇省連云港,西漢為東海郡,屬齊地,該墓墓主亦為女性。其遣策中出現(xiàn)“巨巾”,與《釋名》的說法大致相合。

蔽膝有多種名稱?!斗窖浴肪硭模骸氨螀w,江淮之間謂之袆,或謂之袚。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guān)東西謂之蔽厀。齊魯之郊謂之衻。”《廣雅·釋器》:“大巾,袆,蔽厀也?!币环N衣飾,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稱,說明其服用之普遍。

蔽膝被稱作“韨”、“鞸”,可知其為皮質(zhì)。又稱作“巨巾”、“大巾”等,說明也有紡織品。大約以后者為多。本衣物疏中的“青巨巾”、“練巨巾”、“縷巨巾”等,應(yīng)都是紡織品。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欲令名譽(yù)過前人,克己不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又《三國志·吳書·妃嬪傳》:潘夫人“得幸有娠,夢有以龍頭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亮”。王莽妻與潘夫人是貴婦,而布蔽膝是僮使的衣著,可知漢人不分貴賤,皆服蔽膝。此外,服蔽膝者可能女性居多。尹灣二號漢墓與六號漢墓基本上屬同時代。在二者的衣物疏中,相同種類的隨葬品很不少。但是,只有二號漢墓的衣物疏中有“巨巾”,凡四件。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霜散紟一領(lǐng)。”

“紟”,單被?!秲x禮·士喪禮》:“綪、絞、紟,衾二?!编嵭ⅲ骸凹?,單被也。”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中有“青綺[上‘今’下‘巾’],素襄掾”?!癧上‘今’下‘巾’]”即“紟”,大殮時用來包裹尸體。

《禮記·喪大記》:“紟,五幅,無紞?!编嵭ⅲ骸凹?,以組類為之,綴之領(lǐng)側(cè),若今被識矣。生時襌被有識,死者去之,異于生也?!薄凹崱笔蔷Y在被邊的帶子,作為被識,以別上下,而喪用之紟無“紞”?!稘h書·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睗h一尺約合今○·二三米。紟用五幅,則其寬度約為二·五三米。

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一件單被,錦面,深黃色絹里,發(fā)掘報(bào)告稱之為“紟”。該“紟”展開呈“亞”字形,是衣衾包裹的最外層,可將里面的衣衾和尸體完全裹起。其寬度為二·三四米,略近于五幅。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霜散紟一領(lǐng)?!薄八枰乱活I(lǐng)?!薄八韬弦乱活I(lǐng)?!薄八鑿?fù)繻一領(lǐng)。”“霜綺直領(lǐng)一領(lǐng)?!薄安獛犚??!薄八⒑蠋犚??!?/p>

在以上七條中,除“帛霜帬一”條外,另六條中“霜”字皆置于“散”、“丸”、“綺”等絲織品名稱之前,可知這個字應(yīng)表示一種顏色。

“霜”,讀為“[糹+‘霜’]”。王嘉《拾遺記》卷六:“釣于臺下,以香金為鉤,[糹+‘霜’]絲為綸,丹鯉為餌,釣得白蛟?!薄癧糹+‘霜’]絲”,《太平御覽》卷八六二引作“霜絲”。則“霜”即“[糹+‘霜’]”。

《字說》釋“[糹+‘霜’]”:“帛如初生桑葉之色曰[糹+‘霜’]。"[10]而《釋名·釋采帛》對“緗”字的解釋與之幾乎完全相同:“緗,桑也,如桑葉初生之色也?!庇?,《玉篇》纟部:“[糹+‘霜’],色莊切?!币簟八薄6熬|”字有兩種讀音,一為“息良切”,見《說文解字》纟部,音“相”;一為“師莊切”,見《集韻·陽韻》,音“霜”。后者正與“[糹+‘霜’]”的讀音相同。因此,“[糹+‘霜’]”字應(yīng)就是“緗”字。

《說文解字》纟部:“緗,帛淺黃色也。”《急就篇》:“郁金半見緗白[左‘素’右‘勺’]?!鳖亷煿抛ⅲ骸熬|,淺黃也。”此處木牘文字中的“霜”,是說絲織品的顏色為淺黃色。

烝栗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反:君兄衣物疏:“烝栗棺中席一?!?/p>

“烝栗”,就是“蒸栗”?!对姟ご笱拧な帯罚骸疤焐鸁A民。”《孟子·告子上》引作:“天生蒸民?!眲t“烝”“蒸”二字可通。

“蒸栗”是指一種黃的顏色?!夺屆め尣刹罚骸罢衾?,染紺使黃色如蒸栗然也?!薄都本推罚骸盁A栗絹紺縉紅繎?!鳖亷煿抛ⅲ骸盁A栗,黃色若烝孰之栗也。”

古人用"蒸栗"來描述黃色之物。例如,《文選》卷四十二魏文帝《與鐘大理書》:“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擬雞冠,黃侔蒸栗?!笔怯浻竦念伾??!端囄念惥邸肪砭攀摹东F部·?!芬涸邸吨x東宮賚蒸栗牛啟》:“色似秘府之書,毛類陳王之玉?!笔怯浥5念伾??!罢衾酢边€被用來描述竹簡。《廣弘明集·法義篇第四》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蒲輪受伏生之誦,科斗薦魯宅之文,蒸栗殺青,玉牒石記,填委廣內(nèi)?!薄督y(tǒng)歸篇第十》梁蕭子云《玄圃園講賦》:“開金泥,剖玉牒,削蒸栗之簡,采蘿樹之葉?!倍颂幠緺┧洝盁A栗棺中席”,是說棺中席的顏色黃如蒸熟的栗子。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正:“霜散紟一領(lǐng)?!?/p>

“散”,讀為“繖”。《廣韻·旱韻》:“繖,繖絲綾?!眲t繖為絲織品“綾”的一種。

《說文解字》纟部:“綾,東齊謂布帛之細(xì)者曰綾?!薄夺屆め尣刹罚骸熬c,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冰凌為積冰,其紋理細(xì)而潔凈?!墩滞ā锋浚骸翱椝貫槲恼咴痪_,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贝颂幠緺┪淖种械摹吧ⅰ?,大約是指一種光亮細(xì)致而有花紋的絲織品。

鮮支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二正:君兄衣物疏:“青鮮支中單一領(lǐng)?!薄鞍柞r支單绔一?!薄磅r支單襦二領(lǐng)?!?/p>

“鮮支”,絲織品名,也作“鮮巵”。《說文解字》纟部:“縛,白鮮巵也。”“縠,細(xì)縛也。”《廣雅·釋器》:“[上‘?dāng)枴隆椤痌、總、鮮支、縠,絹也?!薄都本推罚骸盁A栗絹紺縉紅繎。”顏師古注:“絹,生白繒,似縑而疏者也,一名鮮支?!眲t鮮支是“絹”類絲織品。

鮮支用作衣料的例子,除上引木牘文字外,也見于漢代文獻(xiàn)和其它簡牘資料。例如,《東觀漢記·李忠傳》:“忠更作新袍绔鮮支小單衣襪而上之?!庇秩?,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鮮支襌衣一,縠掾。鮮支長襦一,素掾?!盵11]

鮮支又指梔子。梔子是茜草科梔子屬常綠灌木,漢代用作黃色染料。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dāng)時有以種植梔子、茜草而大富者:“若千畝巵茜……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集解》徐廣曰:“巵音支,鮮支也。茜音倩,一名紅藍(lán),其花染繒赤黃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顏師古注:“鮮支,即今支子樹也?!薄墩f文解字》木部:“梔,黃木可染者。”段玉裁注:“梔,今梔子樹,實(shí)可染黃。相如賦謂之‘鮮支’,《史記》假‘巵’為之?!滨r支在這里是植物,而不是絲織品。

梔子開白花,其果實(shí)用冷水浸泡后,經(jīng)過煮沸,可制得黃色的染液,適用于棉、毛、絲等纖維的染色。[12]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紡織品中,有一些黃色的絲綢和繡品。經(jīng)測定,發(fā)現(xiàn)它們含有黃酮類物質(zhì),是用梔子為植物染料,經(jīng)直接染色或媒染劑染色加工而成。[13]

但是,作為絲織品的鮮支卻未必是黃色的?!墩f文解字》纟部:“縞,鮮巵也。”《詩·鄭風(fēng)·出其東門》:“縞衣綦巾。”毛《傳》:“縞衣,白色男服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被阿錫,揄纻縞?!鳖亷煿旁唬?縞,鮮支也,今之所謂素者也?!笨c、素都是白色的絲織品,前引《說文》亦謂縛為“白鮮巵”,此處木牘文字則見“白鮮支單绔”,可知有白色的鮮支。而木牘所記“青鮮支中單”,說明又有青色的鮮支。

渠如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反:“渠如一具?!?/p>

“渠如”,就是“渠挐”,也作渠疏、淭挐、淭[‘木’+‘挐’]等,本是一種農(nóng)具?!斗窖浴肪砦澹骸拌耍挝褐g謂之渠挐。或謂之渠疏?!薄都崱~韻》:“淭,宋魏之間謂杷為淭挐?;蜃鱗左‘木’,右‘虎’-‘幾’+‘木’],通作渠?!?/p>

可知“渠如”即杷,也就是有齒的筢子?!墩f文解字》木部:“杷,收麥器。”《釋名·釋用器》:“杷,播也,所以播除物也?!蓖跄顚O《廣雅疏證》卷八:“齊魯謂四齒杷為欋,欋與渠挐、渠疏皆語之轉(zhuǎn)也?!?/p>

杷、欋皆從木,可知此物為木質(zhì)。王褒《僮約》:“屈竹作杷?!盵14]可知又有竹質(zhì)。此處木牘所記“渠如”,與手衣、簪、尺、刀等雜物并列,疑其為一種形似小杷的搔癢器具,或即“爪杖”。

爪杖,晉代稱作“如意”,屢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如《豪爽第十三》:“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汰侈第三十》:王愷以一珊瑚樹示石崇,崇“以鐵如意擊之,應(yīng)手而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四引《音義指歸》:“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作人手指,柄三尺許。脊癢可搔,如人之意。清談?wù)邎?zhí)之。鐵者兼藏御侮?!眲t此物不僅有竹質(zhì)、木質(zhì),又有以骨、角及鐵為材質(zhì)者。

頓牟簪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反:“頓牟簪一?!?/p>

“頓牟”,應(yīng)即“玳瑁”?!邦D”,端母、文部;“玳”,定母、月部。其聲皆舌尖音;又文部屬微系字,月部屬歌系字,兩系韻部的同源詞語音關(guān)系密切,故“頓”、“玳”可通。[15]“牟”、“?!眲t皆明母、幽部,兩字亦可通。

玳瑁也作“瑇瑁"、“毒冒”,是一種海中動物,形似海龜,其背為黃色與黑色斑紋相間的角質(zhì)板,堅(jiān)硬光滑,色澤溫潤,古人常用以制作飾物,如發(fā)簪。

簪,首飾名。先秦稱作笄,漢代稱作簪?!秲x禮·士冠禮》:“皮弁笄,爵弁笄?!编嵭ⅲ骸绑牵裰??!睋?jù)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fā)掘報(bào)告,該墓女性墓主的頭上插有三支發(fā)笄,分別為竹質(zhì)、骨質(zhì)和玳瑁質(zhì)。[16]此所謂“玳瑁笄”,就是玳瑁簪。

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玳瑁簪的記載很多。例如,《史記·春申君列傳》:“趙使欲夸楚,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薄端囄念惥邸肪砣拧抖Y部·親蠶》引董巴《輿服志》:“太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簪以玳瑁,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藝文類聚》第八十四卷《寶玉部·瑇?!芬喙獭杜c竇憲箋》:“明將軍賜固瑇瑁簪?!薄稑犯娂肪砹摺峨s曲歌辭》張華《輕薄篇》:“橫簪刻玳瑁,長鞭錯象牙。”可見玳瑁簪是一種較為貴重的首飾。

王充《論衡·亂龍篇》:“頓牟掇芥,礠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秉S暉《校釋》引《春秋考異郵》:“承石取鐵,瑇瑁吸[衤+‘若’]?!笔且灶D牟為玳瑁。但也有人認(rèn)為頓牟是“琥珀”?!扮辍庇肿鳌盎⑵恰?,是松柏樹脂的化石,色黃而透明,亦用以制作飾物。李石《續(xù)博物志》卷九引《本草經(jīng)》:"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劉盼遂《論衡集解》:"王筠《菉友臆說》云:‘頓牟豈虎魄之異名邪?抑別自一物邪?是頓牟之為物,宜存區(qū)蓋。’”琥珀經(jīng)過摩擦?xí)a(chǎn)生靜電,可以吸起芥子之類的細(xì)物,故有此說。這樣看來,《論衡·亂龍篇》中的“頓牟”,又似是指琥珀。

不過,若以琥珀同玳瑁相比較,由于后者與“頓牟"的讀音相近,且文獻(xiàn)中頗多關(guān)于玳瑁簪的記載,故將此處木牘所記“頓牟簪”解釋為“玳瑁簪”,似乎更為可信。此外,琥珀飾物在古時是高價的希罕之物。陸龜蒙《小名錄》:“東昏侯潘淑妃小字玉兒,帝為潘起神仙永壽玉殿……常市琥珀釵一只,直百七十萬?!盵17]釵亦頭飾,其用法略近于簪,而為雙股。以尹灣二號漢墓的形制和此木牘所羅列的其它隨葬物來看,該墓似乎不會有琥珀首飾這樣昂貴的奢侈品。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三反:君兄節(jié)司小物疏:“道一枚。”

“道”,讀為“導(dǎo)”。道、導(dǎo)是古今字,義通。《荀子·性惡》:“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睏顐娮ⅲ骸啊馈c‘導(dǎo)’同?!?/p>

“導(dǎo)”,首飾名?!夺屆め屖罪棥罚骸皩?dǎo),所以導(dǎo)櫟鬢發(fā),使入巾幘之里也?;蛟弧畽掉W’,以事名之也。”“櫟鬢”即“掠鬢”。古人束巾后,用導(dǎo)將鬢發(fā)引入巾內(nèi),然后插在發(fā)中。

《晉書·桓玄傳》:“益州督護(hù)馮遷抽刀而前,玄拔頭上玉導(dǎo)與之,仍曰:‘是何人邪?敢殺天子!’”則桓玄頭上的玉導(dǎo),似非細(xì)小之物。

導(dǎo)的形制類似發(fā)簪,又稱作“幘導(dǎo)”、“笄導(dǎo)”、“簪導(dǎo)”。《文選》卷二十沈休文《應(yīng)詔樂游苑餞呂僧珍詩》李善注:“《通俗文》曰:‘幘道曰簪?!薄短接[》卷六八八引作“幘導(dǎo)曰簪”。《北史·何稠列傳》:“魏、晉已來,皮弁有纓而無笄導(dǎo)。稠曰:‘此古田獵服也,今服以入朝,宜變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導(dǎo),自稠始也。”

導(dǎo)的材質(zhì),除玉石、象牙外,也用玳瑁和犀角?!端鍟ざY儀志》:“今依《周禮》,天子以玉笄,而導(dǎo)亦如之。又《史記》曰:‘平原君夸楚,為玳瑁簪?!喙獭杜c弟書》云:‘今遺仲升以黑犀簪?!妒扣萍吩疲骸补Σ苁坟暬侍油ㄌ煜瑢?dǎo)?!手熳营?dú)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今并準(zhǔn)是,唯弁用白牙笄導(dǎo)焉?!辈贿^,由“笄”、“簪”二字皆從竹來看,普通的導(dǎo)亦應(yīng)有竹制品。

在“君兄節(jié)司小物疏”中,“道一枚”與粉橐、鏡、發(fā)橐、脂管、幘等物并列,或即所謂“內(nèi)具”之屬。

此外,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墓所出木牘上,記有“[上‘道’下‘木’]二枚”。在南昌東湖區(qū)永外正街一號晉墓所出木牘上,記有“故犀導(dǎo)一枚”。[18]它們也都是用“導(dǎo)”做隨葬品的例子。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一反:“薄巾絮六。”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三反:君兄節(jié)司小物疏:“故絮七枚?!?/p>

“絮“,即“冒絮”,頭衣名?!都崱び崱罚骸靶?,一曰冒絮,頭上巾也?!眲⑾颉墩f苑·正諫》:吳王敗,“遂蒙絮覆面而自刎”。《漢書·周勃傳》:“太后以冒絮提文帝?!睉?yīng)劭曰:"陌頟絮也?!睍x灼曰:"《巴蜀異志》謂頭上巾為冒絮?!睅煿旁唬?冒,覆也,老人所以覆其頭。”

“絮”字,除有“絲綿”、“絮狀物”等含義外,也表示紡織物。例如,《后漢書·章帝紀(jì)》:“詔齊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崩钯t注:“紈,素也。冰言色鮮潔如冰?!夺屆吩?‘縠,紗也?!娇照?,紗薄如空也?;蛟豢?,孔也,即今之方目紗也。綸,似絮而細(xì)。吹者,言吹噓可成,亦紗也?!眲t“吹綸絮”與“紈”、“縠”等同為絲織品。又《漢舊儀》:“凡蠶絲絮,織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廟羣神五時之服。其皇帝得以作縷縫衣,皇后得以作巾絮而已?!薄短接[》卷七一六《服用部》引作"皇后得以作絮巾",卷八一九《布帛部》引作"巾絮"。無論“巾絮”還是“絮巾”,都是經(jīng)過織室加工的產(chǎn)品,而不是“蠶絲絮”之“絮”。

王念孫認(rèn)為“絮”、“帤”可通。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周官上》:“玉府,掌王之燕衣服。鄭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掖笕嗽唬骸跖c帤通,亦巾帤也?!逼湔f甚是。《說文解字》巾部:“帤,巾帤也?!薄敖韼殹本褪恰敖硇酢?。

“冒絮”、"陌頟絮”,或即“絡(luò)頭”。《方言》卷四:“絡(luò)頭,帞頭也。紗繢[上‘髟’下‘貴’]帶、[上‘髟’下‘采’]帶、帑、[‘巾’+‘奄’]、幧頭也。自關(guān)以西,秦晉之郊曰絡(luò)頭。南楚江湘之間曰帞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幧頭?;蛑^之帑,或謂之[左‘巾’右‘奄’],其偏者謂之[上‘髟’下‘貴’]帶?!贝颂幍摹班弊x作“帤”,亦頭衣名?!斗窖浴肪硭模骸皫探硪?,大巾謂之[上‘分’下‘巾’]。嵩岳之南,陳潁之間謂之帤?!薄班?、“帤”、“絮”三字,聲旁“奴”、“如”相近,形旁“巾”、“糸”可以互換,故三字互通。

《釋名·釋首飾》:“綃頭,綃,鈔也,鈔髪使上從也?;蛟荒邦^,言其從后橫陌而前也。齊人謂之[左‘巾’右‘奄’],言[左‘巾’右‘奄’]斂發(fā)使上從也。”“綃頭”即“幧頭”,“陌頭”即“帞頭”。此類頭衣的用法,大約是自后而前纏在額頭,將發(fā)向上包起。

據(jù)文獻(xiàn)記載,漢代有一種名為“絮巾”的服飾。《三國志·魏書·管寧傳》:管寧隱居遼東,“四時祠祭,輒自力強(qiáng),改加衣服,著絮巾?!薄度龂尽の簳ら悳貍鳌芬段郝浴罚黑w岐避禍,“走之河間,變姓字,又轉(zhuǎn)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販胡餅”。此“絮巾”,應(yīng)是平民男子的頭衣,樣式或與“冒絮”相近。

簡牘中也有不少關(guān)于“絮巾”的記載。例如,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墓木牘:“故絮巾二枚?!蹦喜龞|湖區(qū)永外正街一號晉墓木牘:“故白絮巾二?!盵19]在西北邊塞簡牘中則更多。居延新簡:101A:“布橐一。布巾一。絮巾一。”[20]敦煌漢簡1144:“絮巾、布巾各三?!?327:“絮巾一見。白布巾一見?!盵21]因“絮巾”往往與“布巾”并提,故推測其質(zhì)地不是布類,而有可能是絲織品。

又居延新簡:249:“自言十月中貰賣糸絮二枚,直三百?!?38:“豐責(zé)居延男子張君孫襄絮一枚,直百三十五,入三十五。”[22]可知在漢代西北邊地,一枚絮的價格大約是百余錢。

尹灣二號漢墓木牘所記“薄巾絮”,當(dāng)為女子頭衣。同一木牘所記“靡絮三,盧絮一”大約也是頭衣,它們稱作“絮”而非“巾絮”、“絮巾”,其質(zhì)地、式樣或有所不同。尹灣六號漢墓木牘所記“故絮七枚”則當(dāng)為男子頭衣。但列于該木牘末欄的“方絮二”卻有些疑問。就其與“節(jié)衣”、“手衣”、“五采糸”等“小物”并列來看,釋作頭衣亦未嘗不可。但《初學(xué)記》卷二十一引服虔《通俗文》曰:“方絮,白紙?!贝颂幠緺┧洝胺叫醵笔遣皇前准垼骱斡?,囿于現(xiàn)有資料的不足,尚難確定。

方緹

尹灣六號漢墓木牘一三正:“君兄繒方緹中物疏:方緹一?!?/p>

“君兄繒方緹中物疏”是本枚木牘的文字標(biāo)題,其下記錄存放于“繒方緹”內(nèi)的物品,“方緹一”亦包括在內(nèi)?!墩f文解字》纟部:“繒,帛也?!薄翱暋睘榻z綢通稱,故“方緹”應(yīng)是一種用絲綢制作的物品的名稱。但此名稱未見于文獻(xiàn)和其它考古資料。又《說文解字》纟部:“緹,帛丹黃色也?!薄熬煛钡谋玖x是一種顏色,故“方緹”不詞,疑其中有通假字。

漢代稱書囊為“方底”。疑“方緹”即“方底”?!熬煛保改?、脂部;“底”,端母、支部。兩字韻部關(guān)系密切,聲母皆舌尖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