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頁僅作為文檔封面,使用時請直接刪除即可--
--內頁可以根據需求調整合適字體及大小本頁僅作為文檔封面,使用時請直接刪除即可--
--內頁可以根據需求調整合適字體及大小--地史學復習資料(總19頁)PAGE名詞解釋1地史學:研究地球地質歷史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歷史和不同圈層間耦合關系的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和歷史性的分支學科。2地層層序律:地層層序律,又稱地層疊復律,于1669年由提出,在未受強強裂構造變動的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后形成的地層疊復其上,即上覆地層比下伏地層新。3沉積相:指沉積環(huán)境中形成的巖石的原生沉積特征(巖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總合。4沉積環(huán)境:指一個發(fā)生沉積作用的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特征的地貌單元。5相變:反映沉積環(huán)境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間上(橫向)和時間上(縱向)的變化稱為相變。6相分析:根據巖層的沉積結構,構造特征和生物特征推論其生成環(huán)境條件的方法。7瓦爾特相率:在沒有沉積間斷條件下,只有橫向上相鄰的相,才能在縱向上相互疊復。8自生礦物:原始沉積時期或固結成巖以前形成的原生礦物,是化學作用或生物化學的產物。9層理構造:沉積巖內部由于成分、顏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顯示出紋層狀的構造,根據形態(tài)和成因主要可分為水平層理、交錯層理及平行層理。均勻(塊狀)層理、遞變層理。水平層理: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環(huán)境或靜水中,由細粒的懸浮物質緩慢沉積而成,由平行的極細水平紋層組成。平行層理:高速水流條件下形成的平坦床沙。板狀交錯層理:是一種沉積巖的沉積構造,由直脊型波痕遷移形成的沉積巖內部層理構造,上,下層面在可觀察的露頭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內部紋層與其相交切。10鮑馬序列:每一韻律底部常為具遞變層理的砂巖,由上顆粒變細,層理特征也相應發(fā)生變化。11復理石:指巨厚的由深海濁積巖其他沉積類型組成的綜合體。12古地理圖:對地史時期中某地區(qū)的地層通過巖相分析進行綜合研究,就可以了解當時海陸分布、地勢和氣候等特點,把這些研究成果按一定的比例,以簡明易讀的圖例綜合表現(xiàn)在地理底圖上的圖件。13海侵超覆:由于地殼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線向陸地方向遷移,時代較新的地層或沉積巖層其分布范圍超越了時代較老的地層或沉積巖層,直接覆蓋在古侵蝕面上。14沉積旋回:當海退序列緊接著一個海進序列時,就形成地層中沉積物成分、粒度、巖石等特征有規(guī)律的呈鏡像分布對稱的現(xiàn)象。15沉積層序:由一系列沉積體系域組成,是全球海平面變化曲線前一個拐點到后一個拐點間的沉積產物。16沉積組合:一定地質歷史時期,能反映沉積過程中構造環(huán)境的沉積相共生綜合體。17海侵體系域:形成于海平面迅速上升時期,從低水位體系域之上的最初海泛面開始,內部以出現(xiàn)一系列海侵事件為特征。頂部以出現(xiàn)最大海侵面結束。18高水位體系域: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積下來的體系域。19補償與非補償:盆地基盤沉降速度=沉積速率的情況下,稱為補償,這時水體深度保持不變,巖性、巖相保持穩(wěn)定,沉積厚度=沉降幅度。非補償指盆地基盤沉降速率大于沉積物堆積速率,這時盆地水體加深。20被動大陸邊緣:是地殼從洋殼向陸殼過渡的過渡殼。被動大陸邊緣與活動大陸邊緣相比較僅見大陸斜坡,未見火山島弧和海溝的存在,也未出現(xiàn)洋殼俯沖和消減現(xiàn)象。21構造旋回和構造階段:全球性的地殼構造作用旋回現(xiàn)象,雖然并非完全一致或在細節(jié)上人有差別,但實質上是地球演化史中存在客觀自然階段的反應。這種全球性構造作用旋回現(xiàn)象稱為構造旋回,發(fā)生這種構造旋回的地質階段稱為構造階段。22蛇綠巖套:由代表遠洋組分的超基性基性巖,枕狀玄武巖和遠洋沉積組成的“三位一體”共生組合體。23混雜堆積:指某一地層單元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外來巖塊,其成分、時代、成因截然不同,相距遙遠的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混雜地堆積在一起的一大套堆積體。根據板塊理論的解釋為兩大板塊俯沖或碰撞時,在接觸帶上,從俯沖板板刮剝下來及從上沖板塊破碎滑塌的各種巖塊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24生物區(qū)系:25伊迪卡拉動物群:26小殼動物群:27象州型沉積:是華南泥盆系一種近岸,富氧環(huán)境下的淺海臺地沉積類型。分布廣泛,以廣西中部象州,二塘、橫縣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統(tǒng)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統(tǒng)為代表。巖性以泥巖,泥灰?guī)r,灰?guī)r,白云巖及砂泥質巖為主,化石豐富,多為底棲固著類型,如層孔蟲,珊瑚、腕足類,苔蘚蟲,海百合等,伴生有鸚鵡螺,腹足類,介形蟲,竹節(jié)石等28南丹型沉積:華南泥盆系中、上統(tǒng)臺內裂陷槽深水、滯流,貧氧沉積的代表,空間上呈北北東或北西向的帶狀分布,明顯受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巖,泥灰?guī)r、硅質巖組成,含菊石、竹節(jié)石及無眼三葉蟲等化石。29熱河生物群:30垂向加積作用:在水流運動能量較低或靜水條件下,主要是懸移物質從水體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積學上把這這種沉積作用稱為垂向加積。12筆石頁巖相:筆石頁巖相以黑色頁巖及硅質頁巖為主,含豐富的筆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見底棲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滯流的非補償海環(huán)境。13標準化石:標準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廣、數量豐富、特征明顯,易于識別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既可以鑒定地層的時代,也可以用于地層年代對比。21角度不整合:一種地層的接觸關系,其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之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且兩套地層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層形成后曾發(fā)生構造變動及剝蝕作用,不但出現(xiàn)沉積間斷,而且使下伏地層產狀也發(fā)生變化,產生傾斜或褶皺。因此當侵蝕面再度接受沉積時,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無論在產狀上或構造特征上都有明顯差異。27組與階:“組”是巖石地層單位。組具有巖性、巖相和變質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種單一的巖性組成,也可以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巖性互層、夾層或有規(guī)律的交替組合而成。現(xiàn)代地層學中強調了組的基本層序,表明對于兩種以上巖性組成的地層單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觀的要求,組的上、下界必須是清楚的,它們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巖性、巖相突變的界面。組的內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組的厚度必須在1:5萬的地質圖上能反映出來,它的分布范圍在1:5萬地質圖上能夠表達,否則不宜建組,組以地名命名。階是區(qū)域性年代地層單位,指在一個“期”的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它比統(tǒng)低一級,比“亞階”或時帶高一級。階的界面必須是等時的。組與階的界線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國的階大多數是在組的基礎上,經區(qū)域性生物地層研究之后建立起來的,因此常常一名兩用,如長興組和長興階,但是它們的含義是不一樣的,長興組與大隆組常為壓蓋或相變關系,但長興階有時就包含了兩個組在內。28T-P-N動物群與E-E-L動物群T、P、N動物群是早白堊世湖生生物組合中的雙殼類動物群,以類三角(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為代表,簡稱T-P-N動物群。E-E-C屬東亞地區(qū)晚侏羅世的熱河動物群最著名的代表,東方葉支介(Eosestheria)一類蜉游(Ephemeropsis)一狼鰭魚(Lycoptera)動物群的簡稱。29地槽旋回與構造旋回:槽臺論者將地槽從開始形成坳陷,繼之強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閉合,褶皺上升形成山系的演化過程稱為地槽旋回。構造旋回,又稱造山旋回,大地構造旋回“槽臺論”把一段時間內,在其中原來的活動帶通過前造山帶、造山帶和后造山帶演變?yōu)榉€(wěn)定的造山帶(或稱年青地臺),稱為構造旋回,法國地質學家()1886-1887年,首先對西歐、北美的不同褶皺區(qū)進行比較,根據地槽褶皺回返的幾個集中時期劃分為:休倫、加里東、海西、阿爾卑斯等四個褶皺期,也就是四個構造旋回。我國地質學家尹贊勛等只承認地區(qū)性的旋回,認為迄今已經建議的世界性的旋回。都經不起認真的科學驗證,所謂構造旋回的世界一致性,是由于把一個地區(qū)的研究成果強加于全球之故。36年代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或地質時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tǒng)一的地質年表中的年代單位是相互對應的,可分為宇,界、系、統(tǒng)、階,時帶,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相對應。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強調等時性。42群的涵義:“群”是比組高一級的地層單位,群內可以包含一個以上的組,或者由厚度巨大,內部難于劃分巖性相似的地層單獨建群(不分組)。群內的“組”必須是巖性變質程度相近,成因相關的‘組’組合而成。群的頂、底界一般為不整合面或巖性的突變面。群必要時可劃分為幾個亞群;有共同特征的幾個群也可合并為一個超群,群不是一個必須劃分的地層單位,群以地方名稱命名。43熱河生物群:熱河生物群又稱T、P、N動物群是早白堊世湖生生物組合中的雙殼類動物群,以類三角蚌(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為代表,簡稱T-P-N動物群。簡答題1中國三疊紀的古地理和古構造輪廓早、中三疊世繼承了古生代以來的構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嶺海槽為界,顯示出“南海北陸”的特征,南部海區(qū)以龍門山—康滇古陸為界,東為華南穩(wěn)定的淺海;西為活動的多島洋盆地,晚三疊世華南為海陸交互和沉積,隨著江南古陸為主體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華南分為東西兩個濱淺海沉積區(qū)。西部龍門山,滇黔桂一帶早期為淺海海灣,晚期海退為近海盆地。晚二疊世末,北方華北陸塊與塔里木陸塊,兩伯利亞及勞亞古大陸連成一體,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內陸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寧武—沁水,此外,還有東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間盆地。2廣西(加里東)運動對華南地史發(fā)展的影響廣西(加里東)運動使揚子陸塊與華夏地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除桂東南欽(州)防(城)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地區(qū)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地。3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階段(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fā)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xiàn),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仍很發(fā)育,但沉積巖類已遍布全區(qū),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xiàn),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xiàn)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xiàn)富含有機碳質的沉積,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qū)。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fā)生在三個時期: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巖類侵位。其規(guī)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guī)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雛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fā)育了規(guī)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xiàn)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fā)育階段進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發(fā)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qū),燕山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qū)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厚度變薄,屬真正穩(wěn)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4.恢復古板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地質學方法:尋找不同板塊拼合碰撞標志——地縫合帶。地縫合帶往往發(fā)育深大斷裂,兩側地塊的發(fā)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異,沿縫合帶斷續(xù)分布蛇綠巖套,代表消減的洋殼殘留,并常見有混雜堆積等海溝俯沖帶的典型產物。此外沉積組合類型,地層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區(qū),古氣候等可幫助我們識別兩個相互分離的獨立板塊?;鹕綆r組合也受到不同構造環(huán)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學特征,僅見于洋殼海域,鈣堿型安山巖噴發(fā)是火山島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動帶的典型產物,在穩(wěn)定大陸板塊內部可出現(xiàn)大面積的溢流玄武巖噴發(fā),而被動大陸邊緣拉張裂谷中,往往出現(xiàn)流紋巖與玄武巖共生的雙峰模式,與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火山巖不同?;顒哟箨戇吘壸院舷虼箨懛较蚩梢钥吹讲煌瑤r漿巖類型或同一巖類中,鉀鈉元素含量有規(guī)律增加或減少的變化。2)古地磁學方法根據巖石內古地磁的測定,并通過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殼運動對原有剩余磁性的疊加影響,測定當時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傾角(I)等剩余磁性,恢復巖石形成時的磁化方向,運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緯度(λ),這是確定古板塊的古緯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資料來源。3)生物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區(qū)系兩個概念,生物區(qū)系主要指因溫度控制和地理隔離兩大因素長期形成的生物分類和演化體系上的重要區(qū)別,溫度控制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氣候分帶制約(包括緯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氣候分帶)海生生物主要受與緯度有關的海水溫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響緯度偏高)。地理隔離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海洋阻隔,對海生生物來說既有大陸,地峽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對底棲生物分布有明顯影響。地史時期大陸,海洋分布及其古緯度位置,由于板塊運動的不斷變化,必然在生物區(qū)系性質上有所反影。兩個完全不同的生物區(qū)系,相鄰近在咫尺,說明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板塊。5喜馬拉雅運動及其地史意義喜馬拉雅運動由黃河清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因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于這一階段而得名。這一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fā)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變成巨大的山脈,更新統(tǒng)的湖泊,河流沉積物隆起高度達2000多米。喜馬拉雅運動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隨著強裂褶皺,斷裂及中酸性巖漿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巖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guī)模逆沖斷層的推覆構造,導致大幅度的隆起、巖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到現(xiàn)在,主要表現(xiàn)為高原的急劇隆升,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xù)活動,一部分地區(qū)火山活動。喜馬拉雅運動不限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和青藏高原,在我國臺灣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緬甸西部,印尼,菲律賓,日本和勘察加等廣大地帶都有表現(xiàn),至今天其活動仍很強烈。6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攜帶著大量砂泥質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動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區(qū)形成的尖頂指向陸地的三角形的沉積體,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響程度的差別,形態(tài)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自陸向海(湖)可分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7廣西(加里東)運動對華南地史發(fā)展的影響廣西(加里東)運動使揚子陸塊與華夏地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除桂東南欽(州)防(城)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地區(qū)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加里東運動使華南形成統(tǒng)一的陸殼板塊。8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階段(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fā)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xiàn),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仍很發(fā)育,但沉積巖類已遍布全區(qū),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xiàn),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xiàn)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xiàn)富含有機碳質的沉積,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qū)。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fā)生在三個時期: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類侵位。其規(guī)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guī)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錐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等始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fā)育了規(guī)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xiàn)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fā)育階段進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發(fā)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qū),燕山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海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9.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qū)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量的,厚度變薄屬真正穩(wěn)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10歷史大地構造的分析方法地殼運動不僅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差異,在同一地區(qū)的不同階段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地殼最本質的差別是陸殼,洋殼和過渡殼的差別,其次是穩(wěn)定與活動的差別,任何一個地區(qū)通常都經歷以洋殼—過渡殼—陸殼的轉化過程,陸殼又會發(fā)生破裂或“活化”,這些大地構造過程都可以通過地層的物質記錄進行恢復,我們把這種通過地層的物質記錄進行大地構造分析的方法稱為“歷史大地構造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沉積物組分,結構,幾何形態(tài)分析。在成熟陸殼構造相對穩(wěn)定區(qū),經長期風化夷平,地勢平緩,風化、剝蝕、搬運得于充分進行,不穩(wěn)定礦物大部已分解,破壞,遺留的穩(wěn)定礦物,分選,磨圓,球度都較好,成熟度高,以石英砂,粘土礦物為主。相反在構造活動區(qū)地勢高差懸殊,地震,滑坡頻繁,在高原山區(qū)山間盆地,山麓地帶,碎屑產物急劇堆積,搬運距離近,來不及改造,顆粒礦物成分復雜,粒度大小混雜,磨圓度,球度差,成熟度低。同樣,在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島弧,火山弧相鄰的深水海域,急劇堆積大量棱角狀的火山碎屑和巖屑,在大陸斜坡坡麓出現(xiàn)包括濁流在內的一套重力流沉積。在被動大陸邊緣,穩(wěn)定陸棚外側的大陸斜坡帶,則沉積一套來自陸棚上成熟度高的沉積物,在地震,風暴觸發(fā)下,以濁流形成通過海底峽谷再次堆積在斜坡坡麓的海底扇部位。這種沉積物以礦物成熟度高和結構成熟度低為特征。幾何形態(tài)呈扇狀體或裙狀體。在大陸裂谷帶初期以礦物、結構成熟度低的沉積物快速堆積為主,并伴隨有火山噴發(fā)。(2)沉積厚度分析法——補償與非補償沉積盆地基盤升降速度與沉積物充填速度有三種情況:A.基盤沉降速度=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沉積物厚度等于盆地下降幅度,水深和沉積環(huán)境(相)不變。B.基盤沉降速度>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基盤沉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加水體增加深度,水深增加,環(huán)境改變。C.基盤沉降速度<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基盤沉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減水體變淺的幅度。當沉積物將盆地填滿時,岸線向盆地中心推進(海退)。盆地內部產生的沉積物是永遠不會把盆地填滿的,陸源沉積物總是在盆地的某些部位快速充填,而在另一些部位沉積速率很低,一個盆地的沉積速率,任何時候都不會全盆地相同的。(3)巖石組合(包括沉積巖組合,巖漿火山巖組合,變質巖組合)如蛇綠巖套、拉斑玄武巖、洋島玄武巖代表洋殼性質,被動大陸邊緣以復理石為主,不含火山物質,而主動大陸邊緣、大陸斜坡,陸隆帶則復理石沉積夾有較多的火山物質,在島弧帶為鈣堿系列的安山巖組合。而大陸裂谷往往出現(xiàn)流紋巖與玄武巖共生的雙峰模式。而穩(wěn)定大陸為溢流式的玄武巖。陸內穩(wěn)定類型的構造環(huán)境以內陸盆地河—湖含(油氣)煤碎屑沉積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沉積組合?;顒宇愋涂梢詮娏疑仙母呔较档纳铰瓷介g粗碎屑(磨拉石)組合,巨大的陸緣火山活動帶火山噴發(fā)一碎屑組合。海洋以陸表海、陸棚海為代表的穩(wěn)定構造環(huán)境的濱淺海碎屑和碳酸鹽巖沉積組合。以非補償的邊緣海、火山島弧海、大陸斜坡及深海溝為代表的活動的構造環(huán)境,相應的有非補償海炭質硅質巖組合,島弧硬砂巖火山噴發(fā)組合,深海、半深海砂泥質復理石組合。洋殼以包括超基性巖小放射蟲硅質巖的蛇綠巖套組合。11燕山運動及其地史意義翁文灝于1927年以燕山為標準地區(qū)創(chuàng)名,目前認為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fā)育于我國境內的重要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褶皺、斷裂變動、巖漿噴發(fā)、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區(qū)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是我國重要的變形期與成巖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燕山運動以后,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巖漿活動較侏羅紀減弱,且向東遷移。白堊紀中、晚期出現(xiàn)松遼、華北、江漢、蘇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線以西的大型盆地趨向萎縮。川滇地區(qū)更為明顯。燕山運動對整個環(huán)太平洋帶都有重要影響。古太平洋板塊與古亞洲大陸東緣和對美洲大陸西緣的俯沖,形成環(huán)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動帶)。12簡述地層劃分的主要依據1.根據地層的屬性和特征,可以進行不同的地層劃分,因此地層劃分具有多重性,這里簡單介紹巖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的劃分。A.巖石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巖石地層單位是根據地層的巖石學特征進行劃分的,包括組成地層的巖石的顏色,礦物組分,結構構造,組構?;考氨4嫣卣?,它們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別要強調是互層的,夾層的,有序的或無序的,單一的或復合的等地層結構上的特征。巖石地層單位強調巖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時的也可以是穿時的,更多的情況下是穿時的。B.生物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為依據而劃分的地層單位。它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根據化石的所有種類,或只根據某一特殊種類的化石;有的根據作為某一地層間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單位組合或僅根據所選定的化石分類單位;有的根據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組合;有的根據一個化石分類單位,或更多的化石單位延伸范圍;有的根據化石的形態(tài)特征;有的根據化石所顯示的習性和方式;有的根據生物進化發(fā)展階段等等,一個生物地層單位的建立一定要說明其依據。基本的生物地層單位叫做生物地層帶或簡稱生物帶,生物地層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不同,有時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層單位與巖石地層單位不同,有的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兩者相互穿越。C.年代地層單位劃分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屬性(地質年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tǒng)一地質年代表中的年代單位互相對應,年代地層單位之間的界線應為等時面。論述題1石炭紀華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15分)山西大原剖面(略)加里東運動使華北板塊在早奧陶世以后隆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至晚石世開始接受沉積,本溪組底部代表古巖溶面上風化殼再沉積的鐵鋁質巖,其典型代表為山西式鐵礦和華北地區(qū)廣泛分布的G層鋁土礦,往上為砂泥巖夾含蜒灰?guī)r,及黑色頁巖夾煤層,屬濱海平原沉積。往上太原組可劃分為三個沉積旋回,每一個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巖開始,向上變細,由砂巖,粉砂巖,泥巖,黑色頁巖夾煤層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動(升降),總體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組頂面則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組巖性,厚度變化有明顯規(guī)律,遼寧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帶,厚達160-300米,夾海相灰?guī)r5-6層。煤層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約80米,夾海相灰?guī)r三層,薄煤2層;至山東中、西部厚約40-65米,不含可采煤層;至山西太原厚度減至50米以下,僅夾海相灰?guī)r一層,也不含可采煤層。太子河流域本溪組包含二個化石帶,下部為Eostaffella帶,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帶。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帶,僅見上部化石帶,由此證明晚石炭世東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線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區(qū)缺失本溪組沉積。而在蘇北賈汪一帶,本溪組厚達100米,灰?guī)r夾層總厚達50米,巖性和所含蜒類化石與華南相似,說明蘇北一帶海侵來自南方,可能與秦嶺海槽東延部分的古海域有關。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組華北南部海侵范圍更為廣泛,在皖北,豫南及鄂爾多斯一帶均有明顯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爾多斯東勝等地卻出現(xiàn)陸相含煤沉積。同時,灰?guī)r夾層數量也發(fā)生變化,河北唐山僅有少數灰?guī)r夾層,往南至晉東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縣一帶,太原組厚80-100米,灰?guī)r夾層增至六層,海相化石豐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帶,灰?guī)r層數可達12層,累計厚達80米,由此可見晚石炭世晚期華北轉變?yōu)楸备吣系偷貏?,海岸線南移,太原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緯34°30′—37°30′帶為最佳,其間正處濱海平原沼澤廣布地段。2巖石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及其關系(10分)巖石地層單位主要根據地層的巖性特征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等級的地層系統(tǒng),巖石地層單位以組為基本單位。按級別可分為群,組、段、層。組的構成強調基本層序。年代地層單位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或地質時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tǒng)一的地質年表中的年代單位是相互對應的,可分為宇,界、系、統(tǒng)、階,時帶,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相對應。巖石地層單位雖然也有先后順序之分,但它的劃分與對比不受等時面的限制,與時間地層單位也沒有相互對應的關系,巖石地層單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即可以穿時的)而年代地層單位則不受巖石特征的限制,從理論上講,它是嚴格等時的。兩種地層單位的界線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互穿越的。3寒武紀揚子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15分)滇東昆明附近下寒武統(tǒng)剖面宜昌寒武系剖面(略)寒武紀揚子地區(qū)海侵廣泛,地層兩分性明顯,下統(tǒng)為泥砂質及碳酸鹽巖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tǒng)以白云質碳酸鹽巖沉積為主,化石稀少。梅樹村階以小殼動物化石為準,包括梅樹村組和筇竹寺組下部,筇竹寺組的古老三葉蟲等的出現(xiàn)和消失為上下界,滄浪鋪階是三葉蟲繁盛階段,Redlichia開始出現(xiàn),并延續(xù)到早寒武紀未。龍王廟階以油櫛蟲科大量消失為特征,并出現(xiàn)。組與階在本標準剖面上是一致的,但離開標準剖面組的界線往往是穿時的。梅樹村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白云巖巖溶侵蝕面上,梅樹村組下部磷塊巖,混有陸源碎屑,并夾薄層白云巖,代表海侵開始屬海侵體系域(TST),中部海綠石夾層為凝縮段,上部磷塊巖及頂部白云巖屬高水位體系域(HST),白云巖頂層面有明顯的溶蝕溝及充填物,說明海平面曾短暫下降,是白云巖暴露的標志。筇竹寺組底部20~30cm含磷硅質巖和海綠石粘土巖,夾蒙脫石粘土巖,是典型的凝縮段,其下部不含三葉蟲的黑色粉砂巖是海侵體系域,上部富含三葉蟲的灰質,褐黑色粉砂巖,向上變粗,屬高水位體系域(HST)。滄浪鋪組濱海砂巖是一個新的海侵開始,向上變細為砂頁巖夾砂巖,屬海侵體系域(TST),龍王廟組白云巖是高水位體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區(qū)下寒武統(tǒng)可劃分為三個層序,組成一個二級旋回。鄂西宜昌剖面(略)寒武系下統(tǒng)自下而上亦可分為四組:水井沱組,石牌組,天河板組,石龍洞組,同樣構成一個二級旋回。中統(tǒng)覃家廟組由薄至中層白云巖組成,屬紋層狀白云巖和疊層石白云巖互層,在灰?guī)r夾層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統(tǒng)三游洞組為厚層白云巖,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頂部已屬奧陶系,中上寒武統(tǒng)形成一個二級旋回。揚子區(qū)寒武紀是一個略為西高東低的陸表海,康滇與陸始終高出水面,并不斷擴大,早寒武世兩個層序在區(qū)內均可見到,以梅樹村組為代表的第一個層序,自西向東變薄為鈣質,硅質磷質沉積,第二個層序是揚子區(qū)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質粘土巖和含鎳、釩、鈾的炭質粉砂質頁巖——缺氧,滯流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體系域空間分異明顯,以東經105°±為界,西為砂泥巖為主夾碳酸鹽巖,底棲三葉蟲為主,為近岸濱淺海沉積,東為陸源碎屑,變細,變少,碳酸鹽巖增加,含底棲三葉蟲及造礁古杯類生物,為清沏,溫暖,富氧,鹽度正常的陸表海。早寒武世末期為白云巖沉積。中,上統(tǒng)巖性分異不明顯,由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組成,西高東低,仍以105°(東經)為界,西部中寒武紀中晚期康滇古陸略有擴大,鄰近古陸為夾砂巖的白云巖往東陸源物質減少,東部全為白云巖沉積,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海水略有加深,東部多為高能顆粒白云巖及核形石白云質灰?guī)r。西部干熱,川西南、黔北等地帶見膏鹽沉積??傮w上寒武紀揚子區(qū)為西略高東低緩傾斜的穩(wěn)定類型陸表海。4泥盆紀華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15分)桂中泥盆系剖面:上述剖面位于廣西橫縣六景和象州大樂一帶,代表華南正常濱一淺海沉積。即象州型沉積。蓮花山組與下伏中寒武統(tǒng)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早古生代廣西(加里東)運動。蓮花山組以紫紅色碎屑巖沉積為特色,向上粒度變細,見有槽狀交錯層理,含魚類、雙殼類和介形類化石,并見腕足類Linggula等,反映干熱氣候條件下的河一湖及濱海沉積,蓮花山組底部礫巖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那高嶺組以細碎屑巖夾灰?guī)r為特征,內含珊瑚、腕足類化石,屬正常淺海沉積,下部碎屑巖代表海侵開始,中部石灰?guī)r代表海侵擴大,(海進體系域)上部碎屑巖沉積代表海平面相對穩(wěn)定的高水位體系域,那高嶺組為層序I,反映一次明顯的海平面升降。郁江組總體上碎屑巖向上變少,粒度變細,反映海平面持續(xù)上升屬海進體系域,四排組以厚層臺地碳酸鹽巖沉積為特征代表高水位體系域,上述兩組屬層序II,同樣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傮w上看早泥盆世華南板塊發(fā)生初始沉降后,迎來兩次海平的升降。中泥盆統(tǒng)應堂組泥質沉積趨于增多,以灰?guī)r、泥質灰?guī)r夾頁巖,屬濱海沉積的(TST);東崗嶺組下部為泥灰?guī)r夾頁巖向上變?yōu)榫藓駥訝钌镄蓟規(guī)r(HST),與應堂組一起組成層序III。東崗嶺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層灰?guī)r到灰?guī)r夾硅質巖,代表新的一次海進,至凝縮段(TST)。上泥盆統(tǒng)谷閉組以厚層含生物灰?guī)r為主,內含腕足、珊瑚及牙形類化石,屬臺地碳酸鹽巖沉積(HST),與東崗嶺組上部組成層序IV。融縣組下部為厚層塊狀生物和生物屑灰?guī)r、藻灰?guī)r、含腕足類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為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HST)構成層序V。以上五個層序均屬二級超層序,并共同組成一個二級超層序群,代表泥盆紀一次大型的二級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間發(fā)生多次的生物大規(guī)模集群絕滅事件,以Em事件,F(xiàn)-F事件,D-C事件尤為重要。F-F是顯生宙以來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絕滅事件之一。加里東運動使東南加里東造山帶隆升,揚子板塊主體上升為陸。泥盆紀初期除桂東南欽(州)防(域)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見有陸相泥盆系與志留系連續(xù)過渡外,華南其余地區(qū)皆為遭受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從早泥盆世開始海侵從滇桂逐漸向外擴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達湘南一帶,中晚泥盆世海侵更為廣泛,可達黔中、湘中、贛西一帶。早泥盆世后期廣西開始出現(xiàn)臺地(象州型)和臺間海槽(南丹型)沉積分異,這種分異到晚泥盆世擴展到湘黔地區(qū),川鄂地區(qū)中泥盆世也開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與南北海域相連。下?lián)P子區(qū)以近海河一湖沉積為主,中夾海相層可能與北側海槽相連。華南欽防一帶,以暗色泥巖硅質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內含筆石、竹節(jié)石、菊石、介形類、三葉蟲等浮游生、屬深水海槽環(huán)境。顯然與華南板塊古特提斯特相連。5試述沉積環(huán)境的識別標志1)物理標志物理標志反映沉積環(huán)境的沉積介質的性質(水、風、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動力條件,主要以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反映出來。a.沉積物(巖)的結構,包括粒度、分選性、磨圓度、球度、支撐類型b.沉積物(巖)的構造,包括層面構造和底面構造,如波痕、沖刷痕、流痕、重荷模、沖刷摸、刻壓痕、層理構造(隨流體動力能量、速率變化有水平層理、小波痕交錯層位,大波痕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反丘交錯層理)反映快速堆積的塊狀構造,遞變層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錯層理,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層理——潮汐層理、爬升層理、變形層理等等。c.沉積巖的組構——主要指沉積物中兩軸延長的顆?;蛏镞z體化石的定向排列,礫石的疊瓦狀排列等等。除層理構造之外,還有泄水構造、滲慮構造、暴露構造等等。2)生物標志生物標志包括兩個方面:生物遺體化石和生物遺跡化石。兩者都能反映沉積環(huán)境,如生物遺體化石種類,反映鹽度,水深(浮游、底棲)水動力條件(原地、異地、保存好壞)等等,遺跡化石對水深和環(huán)境更為敏感。3)化學標志沉積物的原生顏色、自生礦物、礦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積環(huán)境的氧化還原電位、鹽度、氣候(干、濕)氣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環(huán)境識別標志,在野外觀察和室內分析時特別要注意各種標志的綜合分析,尤其它們自下而上的變化,總結垂向層序(沉積序列)單一的標志對于沉積環(huán)境都具有多解性,而沉積序列是唯一解的。6論述巖石地層單位系統(tǒng)巖石地層單位是根據地層的巖石學特征進行劃分的,包括群、組、段和層,其中“組”是基本地層單位?!敖M”具有巖性、巖相和變質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種單一的巖性組成,也可以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巖性互層、夾層或有規(guī)律的交替組合而成?,F(xiàn)代地層學中強調了組的基本層序,表明對于兩種以上巖性組成的地層單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觀的要求,組的上、下界必須是清楚的,它們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巖性、巖相突變的界面。組的內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組的厚度必須在1:5萬的地質圖上能反映出來,它的分布范圍在1:5萬地質圖上能夠表達,否則不宜建組,組以地名命名?!叭骸笔潜冉M高一級的地層單位,群內可以包含一個以上的組,或者由厚度巨大,內部難于劃分巖性相似的地層單獨建群(不分組)。群內的“組”必須是巖性變質程度相近,成因相關的‘組’組合而成。群的頂、底界一般為不整合面或巖性的突變面。群必要時可劃分為幾個亞群;有共同特征的幾個群也可合并為一個超群,群不是一個必須劃分的地層單位,群以地方名稱命名?!岸巍北取敖M”低一級,比“層”高一級的巖石地層單位,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巖性構成“組”的再分,其上、下巖性差異必須是明顯的或旋回性的地層,將不同的旋回劃分為段,段的命名較“自由”,可以序數詞命名,也可用巖性命名或地名命名,視使用者易于掌握。“層”是最小的巖石地層單位,通常用來表示組內一特殊的巖層、礦層,化石層或作為標志層繪制在1:5萬地質圖上。群、組、段、層,組是基本的巖石地層單位,是必須建立的地層單位。巖石地層單位的建立可以不管它的時代,但是地層單位一旦建立起來,就必須搞清它的時代,時限和空間穿時性以及它與其上下巖石地層單位的時間順序。7中國東部泥盆紀地史特征。(20分)加里東運動使華北從中奧陶世開始隆升,至泥盆紀依然處于古陸,遭受剝蝕夷平。華南則為淺海域。加里東運動使揚子陸塊與華夏板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從此華南地區(qū)成為統(tǒng)一的陸殼板塊,除桂東南欽(州)防(城)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地區(qū)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地。早泥盆世開始,發(fā)生海侵,華南地區(qū)逐漸被海水淹沒。成為南海北陸的局面。桂中泥盆系剖面:上述剖面位于廣西橫縣六景和象州大樂一帶,代表華南正常濱一淺海沉積。即象州型沉積。蓮花山組與下伏中寒武統(tǒng)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早古生代廣西(加里東)運動。蓮花山組以紫紅色碎屑巖沉積為特色,向上粒度變細,見有槽狀交錯層理,含魚類、雙殼類和介形類化石,并見腕足類Linggula等,反映干熱氣候條件下的河一湖及濱海沉積,蓮花山組底部礫巖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那高嶺組以細碎屑巖夾灰?guī)r為特征,內含珊瑚、腕足類化石,屬正常淺海沉積,下部碎屑巖代表海侵開始,中部石灰?guī)r代表海侵擴大,(海進體系域)上部碎屑巖沉積代表海平面相對穩(wěn)定的高水位體系域,那高嶺組為層序I,反映一次明顯的海平面升降。郁江組總體上碎屑巖向上變少,粒度變細,反映海平面持續(xù)上升屬海進體系域,四排組以厚層臺地碳酸鹽巖沉積為特征代表高水位體系域,上述兩組屬層序II,同樣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傮w上看早泥盆世華南板塊發(fā)生初始沉降后,迎來兩次海平的升降。中泥盆統(tǒng)應堂組泥質沉積趨于增多,以灰?guī)r、泥質灰?guī)r夾頁巖,屬濱海沉積的(TST);東崗嶺組下部為泥灰?guī)r夾頁巖向上變?yōu)榫藓駥訝钌镄蓟規(guī)r(HST),與應堂組一起組成層序III。東崗嶺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層灰?guī)r到灰?guī)r夾硅質巖,代表新的一次海進,至凝縮段(TST)。上泥盆統(tǒng)谷閉組以厚層含生物灰?guī)r為主,內含腕足、珊瑚及牙形類化石,屬臺地碳酸鹽巖沉積(HST),與東崗嶺組上部組成層序IV。融縣組下部為厚層塊狀生物和生物屑灰?guī)r、藻灰?guī)r、含腕足類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為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HST)構成層序V。以上五個層序均屬二級超層序,并共同組成一個二級超層序群,代表泥盆紀一次大型的二級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間發(fā)生多次的生物大規(guī)模集群絕滅事件,以Em事件,F(xiàn)-F事件,D-C事件尤為重要。F-F是顯生宙以來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絕滅事件之一。加里東運動使東南加里東造山帶隆升,揚子板塊主體上升為陸。泥盆紀初期除桂東南欽(州)防(域)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見有陸相泥盆系與志留系連續(xù)過渡外,華南其余地區(qū)皆為遭受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從早泥盆世開始海侵從滇桂逐漸向外擴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達湘南一帶,中晚泥盆世海侵更為廣泛,可達黔中、湘中、贛西一帶。早泥盆世后期廣西開始出現(xiàn)臺地(象州型)和臺間海槽(南丹型)沉積分異,這種分異到晚泥盆世擴展到湘黔地區(qū),川鄂地區(qū)中泥盆世也開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與南北海域相連。下?lián)P子區(qū)以近海河一湖沉積為主,中夾海相層可能與北側海槽相連。華南欽防一帶,以暗色泥巖硅質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內含筆石、竹節(jié)石、菊石、介形類、三葉蟲等浮游生、屬深水海槽環(huán)境。顯然與華南板塊古特提斯特相連。8任舉中國地史中的二個成煤期并說其古地理環(huán)境(15分)石炭——二疊紀是我國最早的成煤期,華南早世炭世晚期可采煤層,自滇東、黔西、廣西、湘、粵至贛南、浙西都有分布,屬近海湖沼環(huán)境含煤沉積,華北晚石炭世太原組煤層質量好,規(guī)模大,亦屬近海盆地沼澤相沉積。二疊紀華北太原組中上部,山西組普遍含重要煤層,石盒子群下部在豫西、淮南一帶有可采煤,在華南青藏區(qū),聚煤層位由東往西穿時抬升。茅口期聚煤限于閩、浙、粵,龍?zhí)镀谑侨A南主要聚煤期,分布廣,富煤帶在黔西六盤水地區(qū);長興期出現(xiàn)在藏東妥壩、藏北雙湖,華南東部為近海平源湖沼環(huán)境含煤沉積,而西部為沖積平原沼澤含煤沉積,華北山西組屬三角洲平原沼澤環(huán)境含煤沉積。晚三疊世一侏羅紀聚煤期晚三疊世是我國南北方共同的聚煤期,華南屬海陸交互的近海聚煤湖沼沉積,北方為陸相湖沼含煤沉積,分布較廣,但含煤性較差。早一中侏羅世我國北方是僅次于石類一二疊紀的重要聚煤期,屬大型湖沼盆地含煤沉積,著名的鄂爾多斯盆地,儲量巨大。白堊紀聚煤期,東北、內蒙是早白堊世早期著名的成煤區(qū),其聚煤環(huán)境為斷陷盆地湖一沼沉積。第三紀聚煤期,早第三紀早期聚煤作用發(fā)生在東北魯東一帶,晚期轉度至河北、山西境內,以及南嶺以南的廣東沿海和廣西有色一帶,小型盆地湖沼沉積。新第三紀聚煤作用發(fā)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第三紀聚煤期,早第三紀早期聚煤作用發(fā)生在東北魯東一帶,晚期轉度至河北、山西境內,以及南嶺以南的廣東沿海和廣西有色一帶,小型盆地湖沼沉積。新第三紀聚煤作用發(fā)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9概述中國東部古構造格局的演變。(25分)呂梁運動:發(fā)生在25億年——華北陸核的形成。晉寧運動:發(fā)生在18億年——華北原始陸殼板塊的形成芹峪運動:發(fā)生在10億年——使華北地區(qū)整體抬升為陸,遭受剝蝕。華北穩(wěn)定的陸殼板塊從此形成。晉寧運動:發(fā)生在8億年——揚子陸殼板塊形成總之呂梁運動之后,由秦嶺古海洋消減帶將中國東部一分為二。北部地區(qū)自元古代末形成若干較穩(wěn)定的原始板塊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帶,火山活動不多。至新元古代進一步固結、擴大形成穩(wěn)定的華北板塊。南部地區(qū)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離的地塊從中元古代起,圍繞一些較大的地塊發(fā)育邊緣海和島弧帶,使地塊不斷擴大,震旦紀之前揚子地區(qū)已達到全部固結。形成面積較小的揚子板塊。廣西(加里東)運動使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除桂東南欽(州)防(城)地區(qū)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地區(qū)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加里東運動以后華南成為統(tǒng)一的陸殼板塊,并使中國東部構造古地理格局發(fā)生變化——成為南海北陸。以秦嶺為界南方地區(qū)為淺海覆蓋;華北為陸。印支運動在時間上包括三疊紀期間到早侏羅世之前的地殼運動,空間上分布于我國西部特提斯帶,發(fā)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嶺及南秦嶺的印支褶皺帶。引起我國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國大陸的形成。同時印支運動是我國東部構造古地理格局的轉折點(以南海北陸轉化為東西分異)。東部地區(qū)三疊紀以前以秦嶺為界的南海北陸古地理格局從此結束;古太平洋板塊與古亞洲大陸邊緣之間的斜向俯沖,激發(fā)了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與西側的大型穩(wěn)定內陸盆地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印支運動以后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構造體制演化的新階段。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性期間廣泛發(fā)育于我國境內的重要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褶皺、斷裂變動、巖漿噴發(fā)、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區(qū)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是我國重要的變形期與成巖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燕山運動以后,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巖漿活動較侏羅紀減弱,且向東遷移。白堊紀中、晚期出現(xiàn)松遼、華北、江漢、蘇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線以西的大型盆地趨向萎縮。川滇地區(qū)更為明顯。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fā)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變成巨大的山脈,更新統(tǒng)的湖泊,河流沉積物隆起高度達2000多米。喜馬拉雅運動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隨著強裂褶皺,斷裂及中酸性巖漿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巖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guī)模逆沖斷層的推覆構造,導致大幅度的隆起、巖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到現(xiàn)在,主要表現(xiàn)為高原的急劇隆升,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xù)活動,一部分地區(qū)火山活動。喜馬拉雅運動之后中國大陸全部固結,并形成自西向東逐步降低的地勢。10印支運動及其對中國東部地區(qū)構造古地理格局的影響。(15分)印支運動在時間上包括三疊紀期間到早侏羅世之前的地殼運動,空間上分布于我國西部特提斯帶,發(fā)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嶺及南秦嶺的印支褶皺帶。引起我國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國大陸的形成。同時印支運動是我國東部構造古地理格局的轉折點(以南海北陸轉化為東西分異)。東部地區(qū)三疊紀以前以秦嶺為界的南海北陸古地理格局從此結束;古太平洋板塊與古亞洲大陸邊緣之間的斜向俯沖,激發(fā)了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與西側的大型穩(wěn)定內陸盆地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印支運動以后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構造體制演化的新階段。11簡述中國東部地區(qū)寒武紀的地史特征。(20分)滇東昆明附近下寒武統(tǒng)剖面(略)寒武紀揚子地區(qū)海侵廣泛,地層兩分性明顯,下統(tǒng)為泥砂質及碳酸鹽巖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tǒng)以白云質碳酸鹽巖沉積為主,化石稀少。梅樹村階以小殼動物化石為準,包括梅樹村組和筇竹寺組下部,筇竹寺組的古老三葉蟲等的出現(xiàn)和消失為上下界,滄浪鋪階是三葉蟲繁盛階段,Redlichia開始出現(xiàn),并延續(xù)到早寒武紀未。龍王廟階以油櫛蟲科大量消失為特征,并出現(xiàn)。組與階在本標準剖面上是一致的,但離開標準剖面組的界線往往是穿時的。梅樹村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白云巖巖溶侵蝕面上,梅樹村組下部磷塊巖,混有陸源碎屑,并夾薄層白云巖,代表海侵開始屬海侵體系域(TST),中部海綠石夾層為凝縮段,上部磷塊巖及頂部白云巖屬高水位體系域(HST),白云巖頂層面有明顯的溶蝕溝及充填物,說明海平面曾短暫下降,是白云巖暴露的標志。筇竹寺組底部20~30cm含磷硅質巖和海綠石粘土巖,夾蒙脫石粘土巖,是典型的凝縮段,其下部不含三葉蟲的黑色粉砂巖是海侵體系域,上部富含三葉蟲的灰質,褐黑色粉砂巖,向上變粗,屬高水位體系域(HST)。滄浪鋪組濱海砂巖是一個新的海侵開始,向上變細為砂頁巖夾砂巖,屬海侵體系域(TST),龍王廟組白云巖是高水位體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區(qū)下寒武統(tǒng)可劃分為三個層序,組成一個二級旋回。鄂西宜昌剖面(略)寒武系下統(tǒng)自下而上亦可分為四組:水井沱組,石牌組,天河板組,石龍洞組,同樣構成一個二級旋回。中統(tǒng)覃家廟組由薄至中層白云巖組成,屬紋層狀白云巖和疊層石白云巖互層,在灰?guī)r夾層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統(tǒng)三游洞組為厚層白云巖,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頂部已屬奧陶系,中上寒武統(tǒng)形成一個二級旋回。揚子區(qū)寒武紀是一個略為西高東低的陸表海,康滇古陸始終高出水面,并不斷擴大,早寒武世兩個層序在區(qū)內均可見到,以梅樹村組為代表的第一個層序,自西向東變薄為鈣質,硅質磷質沉積,第二個層序是揚子區(qū)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質粘土巖和含鎳、釩、鈾的炭質粉砂質頁巖——缺氧,滯流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體系域空間分異明顯,以東經105°±為界,西為砂泥巖為主夾碳酸鹽巖,底棲三葉蟲為主,為近岸濱淺海沉積,東為陸源碎屑,變細,變少,碳酸鹽巖增加,含底棲三葉蟲及造礁古杯類生物,為清沏,溫暖,富氧,鹽度正常的陸表海。早寒武世末期為白云巖沉積。中,上統(tǒng)巖性分異不明顯,由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組成,西高東低,仍以105°(東經)為界,西部中寒武紀中晚期康滇古陸略有擴大,鄰近古陸為夾砂巖的白云巖往東陸源物質減少,東部全為白云巖沉積,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海水略有加深,東部多為高能顆粒白云巖及核形石白云質灰?guī)r。西部干熱,川西南、黔北等地帶見膏鹽沉積??傮w上寒武紀揚子區(qū)為西略高東低緩傾斜的穩(wěn)定類型陸表海。華北地區(qū)除普遍缺失早寒武世早期沉積外,其余發(fā)育完整,化石豐富,以碳酸鹽巖沉積為主,巖相穩(wěn)定,屬陸表海沉積,以山東張夏和河北唐山剖面為例,分析華北地區(qū)寒武紀地史特征。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早期,沉積以泥巖為主的陸源碎屑,自下而上碳酸鹽逐漸增多,泥裂、雨痕、巖鹽晶模等暴露構造發(fā)育,還見有魚骨狀交錯層理,說明其屬干熱氣候的濱淺海環(huán)境,與基底太古界泰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屬盆地初始沉降,海水侵入,沉積物充填,海平面逐漸上升退積序列,屬海進體系域,中寒武世張夏期以鮞狀灰?guī)r沉積為主,含細粒海綠石,具波痕交錯層理,屬淺海高能環(huán)境,晚寒武世以灰?guī)r、泥質灰?guī)r和竹葉狀灰?guī)r沉積為特征,反映暴風浪控制的潮間一潮下濱淺海環(huán)境。從中統(tǒng)張夏組至上統(tǒng)是一個進積型的序列,屬高水位體系域,整個寒武系可劃分為一個II級層序,代表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海平面升降,其內部自可劃分出規(guī)模較小的一級層序。華北地區(qū)寒武紀早中期是北高南低的陸表海,滄浪浦早期海侵從南古秦嶺洋向北達到淮南、豫西、陜北隴縣和寧夏賀縣,后期海侵抵達燕山、遼南地區(qū)、饅頭期沉積范圍擴大到太行山、中條山一線和鄂爾多斯。中寒武世毛莊期、徐莊期海侵延伸到呂梁、賀蘭一帶。張夏期海侵顯著擴大,古陸剩下陜北和內蒙的東勝地區(qū),其余皆為穩(wěn)定淺海碳酸鹽沉積。晚寒武世華北地區(qū)古地理有顯著變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晉南一帶開始上升,形成以白云巖為主的干旱氣候潮上帶為主的潮坪沉積。此時南高北低的地形與早一中寒武世呈翹板式變化。12試述松遼盆地的地質發(fā)展歷史。(15分)斷陷盆地的形成1)地殼回沉和盆地初始沉降遼西盆地早白堊世早期是晚侏羅世該地區(qū)火山噴發(fā)后,地殼的回沉,底部為盆地初始沉降形成的砂礫巖,往上為黃綠色粉砂巖、灰黑色頁巖夾含油頁巖,屬湖泊沉積,產著名E-E-L動物群和淡水軟體動物,與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觸,2)盆地加速沉降和擴展下白堊統(tǒng)中、下部為沙海組,阜新組為大型湖泊沼澤砂泥巖含煤沉積,是我國白堊紀重要的成煤區(qū)。3)盆地萎縮與遷移下白堊統(tǒng)上部孫家灣組為沖積相的紫紅色砂礫巖為主,夾砂頁巖,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縮封閉。孫家灣組與下伏阜新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燕山運動II幕。4)大型凹陷盆地的形成燕山運動II幕引起我國東部古地理格局的重大變化,早白堊世晚期新的大型坳陷盆地轉換至松遼盆地,形成我國最重要的含油巖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堊世含煤巖系,在層序、化石組合、磁性地層上部可與遼西對比,松花江群泉頭組在橫向追索與孫家灣組可直接相連。在氣候上同屬干熱氣候,與全球氣候最高溫度的阿爾布期暖熱氣候一致。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體加深,海泛型動物化石出現(xiàn),沉積了一套黑色泥,頁巖,夾灰綠色泥巖,粉砂巖,油頁巖,菱鐵礦透鏡體,產淡水半咸水無脊椎動物、鯊魚牙和半咸水魚類化石。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抬升,往上姚家組棕紅色泥巖為主夾灰綠、灰白色粉砂巖,水體變淺。往上嫩江組水體進一步加深,并發(fā)生海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綠色泥巖、頁巖為主,夾油頁巖,粉砂巖的湖泊沉積,含淡水及半咸水動物化石。早白堊世,松遼盆地是我國白堊紀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區(qū),上白堊統(tǒng)是我國最重要的含油巖系。松遼盆地白堊系由7個湖水進退構成的陸相沉積層序。最大水進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組下部的代表深湖——半深湖沉積的油頁巖,菱鐵礦結構條帶(凝縮段)其中含有半咸水動物化石的層段,說明曾有短期海泛作用,與廣海連接。5)盆地萎縮變形松花江群上部四方臺組、明水組為棕紅色、雜色砂、泥巖夾礫巖等沖積沉積物,表明盆地被填滿。隨后發(fā)生變形,與上覆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13試述華北地臺地質發(fā)展中的幾大地質事件。(20分)華北地臺基底形成于早元古代末期(17億年前晉寧運動)中元古代形成地臺的似蓋層(芹峪運動)。地臺蓋層由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組成。在地臺發(fā)展階段中,早期(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差異升降運動十分明顯。常常形成大型長條狀隆起與之相伴的條形強烈沉降地帶。中期(古生代)是典型的地臺發(fā)展階段,地臺以總體升降運動為特征。加里東運動使華北地臺從中奧陶世至下石炭世因上隆為陸,遭受長期的剝蝕而形成一個大的沉積間斷。晚石炭世開始海侵,早二疊世結束海侵。晚期(中、新生代)地臺活動性明顯增強,不僅表現(xiàn)在中生代以來地臺內部差異性升降運動明顯增強還表現(xiàn)為燕山運動使地臺蓋層遭受了較強烈的構造變形,并伴隨有大量的火山噴發(fā)和中酸性巖漿侵入。新生代繼承了這種活動性。14據下列地層資料逐層進行巖相分析。(14分)層號巖性描述環(huán)境氣候1中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炭質泥巖及薄煤層、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美團外賣店鋪服務標準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標準裝載機租賃合同附帶租賃設備更換服務3篇
- 2025年度美團外賣平臺食品安全責任承諾合同2篇
- 2025年度房地產開發(fā)項目融資合同范本7篇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貨物保險合同示范文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產業(yè)融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新廣東房屋租賃合同規(guī)范租賃市場秩序2篇
- 2025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區(qū)土地使用權轉讓居間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農藥產品代理銷售數據統(tǒng)計分析合同
- 2025年度南京汽車租賃押金管理合同范本4篇
- 小學四年級上冊遞等式計算100題及答案
- 設計師績效考核
- 寒假計劃表作息時間安排表
- 高考日語基礎歸納總結與練習(一輪復習)
- 《預防犯罪》課件
- 【企業(yè)作業(yè)成本在上海汽車集團中的應用研究案例7300字(論文)】
- 高中物理答題卡模板
- 化學用語專項訓練
- 芳香植物與芳香療法講解課件
- 不孕癥診斷、治療新進展課件
- 學校食堂食品質量控制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