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田制不立新解
關于宋代的國家土地政策,學術界有兩個主要觀點。其中之一是宋代實行“無土有廟”和“無殘無勢力”的政策,以葛金芳、石鎖、唐兆梅、蔡少榮、馬興東、劉福生為代表。一、“田制不立”的涵義《宋史》言宋代“田制不立”有兩處,一處是卷173《食貨志·農(nóng)田》,另一處是卷174《食貨志·賦稅》?!恶g議》認為,前一處是“說宋人講(我朝)田制不立”的“唯一的根據(jù)”,將這一段引文與《宋會要輯稿·食貨》乾興元年上封者言相比較,兩者所記“為同一件事”,而后者“很具體、完整”,其中“雖然談到賦役不均與豪強兼并的問題,但其中并無(我朝)‘田制不立’之語”,因而推斷“說宋代‘田制不立’者,是《宋史》的作者脫脫等人,而不是宋人”。關于后一處“田制不立”之語,《駁議》同樣認為“也是《宋史》作者的見解,不是出自宋人之口”。真如《駁議》所言,“田制不立”一說是元人才提出來的嗎?宋人王應麟(1223-1296)《玉?!芬涡蕖秶贰な池浿尽费?“仁宗即位之初,下詔諭民謹蓋藏。上書者言賦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詔限田:公卿已下毋過三十頃,牙前將吏應復役者毋過十五頃,止于一州之內(nèi)。任事者以限田不便,未幾即廢。時又禁近臣置別業(yè)京師,著為法?!薄端问贰肪?74《食貨志·賦稅》載“田制不立”原文為:“宋克平諸國,每以恤民為先務,累朝相承,凡無名苛細之斂,常加劃革,尺縑斗粟,未聞有所增益。一遇水旱徭役,則蠲除倚格,殆無虛歲,倚格者后或兇歉,亦輒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甽畝轉(zhuǎn)易,丁口隱漏,兼并冒偽,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前代為薄?!彼文┰跞笋R端臨(1254-1323)《文獻通考》言:“自祖宗承五代之亂,王師所至,首務去民疾苦,無名苛細之斂,劃革幾盡,尺縑斗粟,無所增益。一遇水旱徭役,則蠲除倚閣,殆無虛歲。倚閣者后或歲兇,亦輒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畎畝轉(zhuǎn)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绷硗?宋人亦言本朝“田制不定”、“民田既已無制”、“田制壞”等,與“田制不立”說相近。南宋呂祖謙(1137-1181)在總結(jié)實行兩稅法以來情況時說:“賦役之制,要得復古。田制不定,縱節(jié)用薄斂,如漢文帝之復田租,荀悅論豪民收民之資,惟能惠有田之民,不能惠無田之民。田制不定,雖欲復古,其道無由。”據(jù)此,“田制不立”一說應是宋人所首倡,《宋史》作者不過是沿襲其成說而已。《駁議》認為,宋元時人論“田制”有兩種不同的涵義,“一種是專指‘井田制’”,并引證了蘇洵、歐陽修、張載、蘇轍、魏了翁等人之說,因謂“時人的所謂‘田制’,絕大多數(shù)即取此義”;“另一種涵義是指各種土地政策、土地法規(guī),乃至對土地的規(guī)劃、利用等等”,包括歷代以來的各種田制?!恶g議》通過詳舉《天圣令·田令》、《慶元令·田令》、《名公書判清明集》等史籍說明宋代已有各方面的土地制度,并言:“從所有制形式講,宋代仍然是國家土地所有制與地主土地私有制、農(nóng)民土地私有制并存。上述各種土地所有制形式,自然也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田制?!庇纱俗C明“宋代還是有‘田制’的,并非‘田制不立’”。筆者認為,“田制”二字在宋人文獻中確實有不同的涵義,因此要根據(jù)具體的文本語境來辨別其涵義。宋人提及“田制不立”時,也有其具體的語境,若脫離文獻背景來探討其涵義則有可能違背其本意。《駁議》在討論“田制”時,根據(jù)不同的文獻以區(qū)別其不同的涵義,而在討論“田制不立”時,不是根據(jù)文獻的背景來確定其涵義,而是脫離文本討論其一般意義,表現(xiàn)出其在探討同類問題時前后不一致;從另一方面來看,若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討論“田制不立”的涵義,則是很不必要的,因為中國古代以農(nóng)業(yè)立國,土地為最重要之生產(chǎn)資料,這在國家職能與法規(guī)上肯定有反映,因而一般意義上的“田制”在歷朝歷代必定是存在的,這屬于常識問題,無須多加說明。如果將宋人所說“田制不立”與其背景史料聯(lián)系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與特定的歷史現(xiàn)象———豪強兼并、土地買賣與土地集中相聯(lián)系的。如宋《國史·食貨志》載因上封者言“田制不立”所以要限名田,即限制豪強兼并;作為他這一說法來源的《宋會要輯稿·食貨》乾興元年上封者所言,也正如《駁議》所說的那樣,是“談到賦役不均與豪強兼并的問題”。陳亮說到“民田既已無制”時,也與“抑兼并、困商賈”有關,董煟則將“田制壞”與“兼并之法”并提。《文獻通考》與《歷代制度詳說》分別涉及到了“畎畝轉(zhuǎn)易”、社會分化為“有田之民”與“無田之民”,即土地買賣與土地集中的問題。以上諸種文獻,是將豪強兼并、土地買賣與土地集中的“兼并之法”作為“田制不立”的集中體現(xiàn),那么反過來,立“田制”就是要抑制豪強兼并、限制土地買賣、防止土地集中,不行“兼并之法”,也就是國家對土地的分配要實行干預,這恰恰是宋代以前“井田制”、“均田制”等國家土地所有制的共同特點。所以“田制不立”在宋人文獻中的涵義是:國家不再實行土地國有,放棄對土地的分配實行干預,允許豪強兼并、放任土地買賣與土地集中,大行“兼并之法”。唐兆梅先生指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和自由兼并就是宋代的田制,就是新時期的田制,就是‘不立田制’的田制?!笨傊?《駁議》將“田制不立”等同于有沒有“田制”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弄清楚“田制不立”在具體文獻中的涵義,而加以一般化理解的結(jié)果。二、關于轉(zhuǎn)運使“不抑并舉”的范圍與時間《駁議》以南宋王明清《揮麈余話》卷1引王铚建炎庚戌(1130)修《祖宗兵制》(賜名《樞廷備檢》)所載“不抑兼并”一段話,提出了研究宋代“不抑兼并”的三個問題:“其一,可否將王铚所說的宋初‘置轉(zhuǎn)運使于逐路,專一飛挽芻糧,餉軍為職,不務科斂,不抑兼并’引申為宋代‘不抑兼并’。其二,‘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fā),邊境擾(《駁議》原文此處引作“攏”字,應誤)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一語是否出自趙匡胤之口。其三,宋朝政府是否完全‘不抑兼并’?!北竟?jié)先探討前兩個問題,以回答宋人是否籠統(tǒng)說過我朝“不抑兼并”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則分在第三、第四節(jié)討論。關于第一個問題,《駁議》認為“王铚只是說宋初‘置轉(zhuǎn)運使于逐路,專一飛挽芻糧,餉軍為職,不務科斂,不抑兼并’,而不是說整個宋朝政府機構(gòu)都‘不抑兼并’”,“僅僅適用于宋初一段不長的時間”;又引用《宋史》卷一六三《職官志》記載,來“說明不遲于元豐年間,尚書戶部之責中便有‘以征榷抑兼并’這一項”。筆者認為,這里實際上涉及到“不抑兼并”的范圍與時間的問題?!恶g議》認為王铚所言只涉及到了轉(zhuǎn)運使的職責,而《宋史·職官志》言其職掌為“掌經(jīng)度一路財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可見轉(zhuǎn)運使的職責實際上關涉到了整個宋朝的財賦體系,也是宋朝廷實行“抑兼并”或“不抑兼并”政策而不可逾越的關鍵途徑。若說轉(zhuǎn)運使“不抑兼并”并不能代表整個宋朝政府,那么尚書戶部“以征榷抑兼并”也并不能代表整個宋朝廷。實際上二者都涉及到宋政府的整個財政體系,也都關系到宋代國家土地管理職能的方方面面,不能將它們視為宋政府管理體制中的一個孤立體系,而要將之視為宋政府政策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者。所以,王铚所言,是對宋初“不抑兼并”政策涉及到整個宋朝政府的反映,毋容置疑。宋人不僅反映宋初“不抑兼并”,而且言及整個宋代“不抑兼并”,如南宋時,董煟(?-1218)就直言宋代實行的是“兼并之法”(“不抑兼并”的正面說法),使“貧民下戶極多”,兩極分化嚴重。關于第二個問題,《駁議》認為“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fā),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一語根據(jù)不同版本的記載與文獻語境來分析,“不是太祖說的,而是王铚本人的意思”,“退一步說,即使王铚明言此語是‘太祖曰’,我們也不能輕信”。對此,筆者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若如《駁議》所認為的那樣,這段話為王铚所說,其內(nèi)容所反映的應是自宋初以來、尤其是其所生活之南宋前期的情況;進言之,毫無疑問,這段話是南宋人對本朝“不抑兼并”實際意義的一種真實的、具體的認知。南宋人出現(xiàn)這種言論,并非偶然,因早在北宋時,就有相似的言論,如蘇轍(1039-1112)言,“城郭人戶雖號兼并,然而緩急之際,郡縣所賴;饑饉之歲,將勸之分以助民;盜賊之歲,將借其力以捍敵,故財之在城郭者與在官府無異也”。據(jù)上兩點分析,可知宋人不僅籠統(tǒng)說過“不抑兼并”(或曰行“兼并之法”),而且還都充分認識到“不抑兼并”具體的、涉及到各方面的重要意義。三、抑制兼并的思想是當時黨建的主流思想關于《駁議》所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即“宋朝政府是否完全不抑兼并”,《駁議》從“當時官僚士大夫的主流思潮與政府的政策規(guī)定兩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關于第一個方面,《駁議》列舉《宋史》眾多官僚士大夫“抑制兼并”的思想,得出“抑制兼并的傳統(tǒng)思想仍是宋代政壇的主流思想”的結(jié)論。筆者認為,“抑制兼并”是不是宋代政壇的“主流思想”是難以籠統(tǒng)而論的,況且“抑制兼并”之論在宋代所能實際發(fā)揮的作用早就遭到學者們的質(zhì)疑。南宋時,大思想家朱熹(1130-1200)言:“鄉(xiāng)村小民,其間多是無田之家,須就田主討田耕作。每至耕種耘田時節(jié),又就田主生借榖米,及至終冬成熟,方始一并填還。佃戶既賴田主給佃、生借以養(yǎng)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納租以供贍家計,二者相須,方能存立?!薄氨8徽摗闭邚娬{(diào)富人出現(xiàn)的合理性,視富人為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反復說明富民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客觀評價富人財富的積累和對生產(chǎn)發(fā)展的作用,明確主張保護和爭取富人的權益。綜上所論,《駁議》所歸納的“當時的官僚士大夫,不管他心里怎么想,實際上怎么做,幾乎眾口一詞主張抑制兼并,縱使不熱心提倡抑制兼并,或認為兼并勢力難以抑制,也不敢公然為兼并勢力唱贊歌”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而實際情況是,不但有“不抑兼并”、保護富人的聲音,而且這種聲音從北宋到南宋,無時無之。其中還有一些是出自曾主張“抑制兼并”者之口,更引人深思,應視為是“抑制兼并”的社會傳統(tǒng)思想與“不抑兼并”或不能“抑兼并”的社會現(xiàn)實在他們思想上的矛盾反映。而“象王铚那樣為兼并之家熱烈辯護的”不是“絕無僅有”,而是大有人在,前有蘇轍、王安石、司馬光等,后有朱熹、陳亮、葉適等。因此,很難說“抑制兼并的傳統(tǒng)思想還是當時政壇的主流思想”。至于何種思想影響或反映了宋代的主要土地制度,這就需要以宋代“田制”的實際效果來作參考了。四、實行寺觀不得市民田關于第三個問題“宋朝政府是否完全不抑兼并”的第二個方面,《駁議》認為,“事實上,宋代政府還是實行抑制兼并政策的”,“宋代抑制土地兼并政策至少包括”:“1、規(guī)定客戶與下等戶才可以請射荒田”;“2、規(guī)定官吏不得租種官田”;“3、規(guī)定寺觀不得市民田”;“4、品官‘限田之制’”;“5、規(guī)定不得由出舉而買田”。筆者認為,宋朝政府這五個方面的政策,根據(jù)史實記載確實是存在的,但需要弄清楚的是:這些政策的主要目地是不是為了“抑制兼并”,其“抑制兼并”的目標是不是得到了有效達成,這些政策是不是宋朝“田制”的主要方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正確把握宋朝“田制”的基本性質(zhì),即是“抑制兼并”為主還是“不抑兼并”為主?,F(xiàn)主要依據(jù)已有研究成果略加以說明。首先,是“規(guī)定客戶與下等戶才可以請射荒田”和“規(guī)定官吏不得租種官田”的實行情況。在宋代,可請射的荒田與要租種的官田都屬于“系官田產(chǎn)”之列?!恶g議》還提到宋代“限制官戶與公人、吏人承買官田,自然亦含有抑制土地兼并之意”。在宋代,出賣官田只是官田私有化政策之一。葛金芳先生認為,該政策的執(zhí)行分為“無償轉(zhuǎn)化”和“有償轉(zhuǎn)化”兩種形式,官田出賣即屬于后者。該政策有利于小農(nóng)地權的深化,但后來卻變成了地主攫取官田的門徑。其次,是“規(guī)定寺觀不得市民田”的實行情況。據(jù)王曾瑜先生《宋朝階級結(jié)構(gòu)》第五章第二節(jié)《寺觀田產(chǎn)及其他營運》所論,宋朝官府“不準寺觀買田的禁令執(zhí)行并不嚴格”,寺觀仍可通過非法和合法的途徑購得民田,甚至占有和租佃官田。再次,是“品官‘限田之制’”的實行情況?!恶g議》以宋代仁宗、徽宗、高宗與孝宗朝“限田令”及宋末景定行“公田法”來加以說明。葛金芳先生的研究早已指出,宋代這些所謂的“限田令”,只是對官僚地主享有免役特權的田產(chǎn)面積作出規(guī)定而已,但未真要限制地主占田的規(guī)模。正如《駁議》所言,宋政府的確在某些時間和地區(qū)實行了由出舉而買田的禁令,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因出舉而買田的現(xiàn)象仍然非常普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政府主要關心的并不是要禁止出舉買田,而是其中的稅收交割。據(jù)上逐條分析,《駁議》所列宋代抑制兼并的政策只涉及到宋代土地管理政策的某些方面,而且這些僅涉的某些方面實際效果也并不佳,在實際操作中或沒有嚴格執(zhí)行,或在執(zhí)行中遭到破壞,或甚至其本身并沒有抑制兼并之目的。宋代“抑制兼并”的思想在國家政策實施體系與各種社會力量的牽制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所以《駁議》也不得不承認“宋代土地兼并相當激烈”(第三節(jié)語),“宋代土地兼并之風比北朝隋唐更盛,說明宋代抑制土地兼并之力度與效果皆不及此前的北朝隋唐”。但在另一方面,筆者也認可《駁議》所強調(diào)的,“宋代上引的各種抑制土地兼并政策,雖然實際執(zhí)行中都打了很大的折扣,但都不是一紙空文”。另外,《駁議》認為:“如果不是采取上述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宋代土地兼并的勢頭必將更猛?!边@是從社會現(xiàn)實或社會效果來反思制度成因,是值得肯定的。但宋代土地政策是多方面的,造成“宋代土地兼并的勢頭”“猛”的制度成因也是多種多樣,不僅僅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打了很大的折扣”的問題。如果只注重其中的某一個制度成因,而將其它制度成因完全忽略不談,則難以說明實質(zhì)性的問題。實際上,這不僅是《駁議》所說這句話的問題所在,同時也是其整篇文章的問題所在。既然宋代“抑制兼并”的思想與政策作用十分有限,那么在宋代國家所制定的諸政策中,什么政策是國家的基本土地政策或者說國家土地政策的主要方面呢?《駁議》在論述這個問題時,似乎有矛盾之處。一方面,好像只是為了說明宋代并非“完全‘不抑兼并’”。其開頭說:“揆之以宋代的史實,我認為宋代不僅有田制,而且也抑兼并?!逼渲胁]有明確提出宋代國家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只是說宋代有“抑兼并”,而文章中以長篇大論引述宋代“抑制兼并”的思想和“抑制兼并”的政策,其主要目的也只是在于排除宋代“完全‘不抑兼并’”的命題。另一方面,又似乎想證明“抑制兼并”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其開頭說:“治宋代經(jīng)濟史的學者常說宋代時人曾說過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論者常據(jù)此認定‘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基本國策。我過去也采納過這一提法。但細審相關資料后,我發(fā)現(xiàn)宋人并沒說過我朝‘田制不立’的話,也沒有籠統(tǒng)地說我朝‘不抑兼并’?!蔽闹谐裱@一思路來展開論述,還通過選引史料論證出“抑制兼并的傳統(tǒng)思想仍是宋代政壇的主流思想”的觀點。文末的結(jié)論在承認宋代“抑制兼并”的政策“都打了很大的折扣”的同時,又補充道:“但不能因此就說,宋代的基本國策是不抑兼并,甚或說宋代實行促進土地兼并政策?!倍妓坪踉诎凳尽耙种萍娌ⅰ本褪撬未幕緡?這與文章標題所反映的主體立意也是一致的。筆者認為,《駁議》將這兩個方面的意圖同時糅合在一起,是因為他將“抑制兼并”與“不抑兼并”完全對立視之,有此無彼,有彼無此,所以就有以否定“完全不抑兼并”等同于“抑制兼并”的邏輯,殊不知“抑制兼并”與“不抑兼并”這二者只是宋代國家土地政策的兩個不同方面而已,我們需要確定的是,哪一方面占主導地位,哪一方面更能體現(xiàn)宋代國家土地政策的基本特征。宋代“抑制兼并”的政策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都打了很大的折扣”,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與之相對的是,“不抑兼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工廠股權轉(zhuǎn)讓與產(chǎn)業(yè)園區(qū)配套設施建設合同3篇
- 個人貸款延期合同書2024版標準格式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啤酒節(jié)場地租賃合同(含設備安裝與維護服務)3篇
- 2025年度朋友合資經(jīng)營兒童游樂場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綠色建筑項目材料集中采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內(nèi)墻膩子產(chǎn)品責任保險合同
- 2025年度生態(tài)旅游區(qū)臨設轉(zhuǎn)讓及生態(tài)保護合同4篇
- 2025版土地居間業(yè)務規(guī)范化合同書(正規(guī)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啤酒產(chǎn)品節(jié)慶活動專用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車買賣及二手車評估合同協(xié)議2篇
- 2023年廣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公證遺產(chǎn)繼承分配協(xié)議書模板
- 燃氣經(jīng)營安全重大隱患判定標準課件
- 深圳小學英語單詞表(中英文)
- 護理質(zhì)量反饋內(nèi)容
- 山東省濟寧市2023年中考數(shù)學試題(附真題答案)
- 抖音搜索用戶分析報告
- 鉆孔灌注樁技術規(guī)范
- 2023-2024學年北師大版必修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 教學設計
- 供貨進度計劃
-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護理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