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_第1頁
《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_第2頁
《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_第3頁
《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_第4頁
《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史記》中的生死觀探析

《史記》是一部關(guān)于古代沒有人的歷史杰作。司馬遷的優(yōu)秀歷史學家?guī)ьI(lǐng)了這場偉大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歷史學家傳奇》。《史記》可以說是司馬遷自身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尤其在遭受李陵之禍后,它的撰寫充分地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生死觀。司馬遷的生死觀貫穿在《史記》作品的各個人物、事件上。韓兆琦先生在其《史記箋證》一書的序言里提到《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首要的有四點,其中一條便是“貫徹全書的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彼抉R遷筆下許多歷史人物的結(jié)局都是轟轟烈烈的死亡。下面單從《史記》的列傳部分來分析司馬遷的生死觀。一、深化了對于死亡表現(xiàn)的人格尊嚴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基礎(chǔ),是圍繞國家生命所崇拜的,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上的具體問題自先秦以來,關(guān)于人的生死問題就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思考與探求,由此引出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也就各不相同。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它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為了氣節(jié),為了禮義,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有時又不得不舍棄生命。就先秦儒家來說,儒家是重仁義,輕生死,西漢時期的司馬遷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笆靠蓺⒉豢扇琛钡纳烙^是得到廣泛認同的生死觀。孟子即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司馬遷歌頌了許多關(guān)鍵時刻不惜生命的人,如屈原、侯嬴、田光、豫讓、荊軻、項羽、李廣。他們強調(diào)人格的獨立和人的自身尊嚴,注重捍衛(wèi)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標準。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含恨自沉于汨羅,是對“士可殺不可辱”生死觀實踐的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屈原忠心為國,為楚懷王出謀劃策,一心想使楚國強大起來,然而,一片赤誠卻受到上官大夫的讒毀,遭到了楚懷王的流放,自此,楚國兵敗地削,境況日下。當他聽說楚國的首都已被秦軍攻陷,便懷石投江而死。屈原在赴死之前與江畔的漁父有這樣一段對話: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江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司馬遷對屈原那種以死直諫,那種視國家人民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精神的欽佩。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其用死亡表達的人格準則卻一直為后人所崇敬。還有田橫,他不愿意對高祖俯首稱臣,不堪忍受理想失敗的恥辱,毅然橫刀自殺。祖召田橫入長安,田橫行至半路對使者說:“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背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我,我獨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遂自剄,令客奉其頭,馳奏高帝。而跟隨他的五百壯士聞?wù)f田橫之死,皆隨之自殺?!妒酚洝ち袀鞯谌摹分忻枋龅奶餀M及五百壯士之死體現(xiàn)了他們無上的人格尊嚴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魄。在《田單列傳》中,司馬遷專門記載了齊畫邑布衣王蜀拒絕入侵燕軍時他說的話。王蜀言:“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于野。國既破忘,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為軍將,是助紂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益,固不如烹。”自掛樹枝而死。其悲壯行為,表現(xiàn)了為氣節(jié)而死的價值。司馬遷在史記列傳部分中還塑造了不少下層人物。如刺客、游俠、市井屠夫、門客等人,高度贊揚了為國,為知己,為承諾慨然赴死的勇士們。以《刺客列傳》為例。此卷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荊軻。當他答應(yīng)太子丹要求他刺殺秦王的要求后,“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羽聲慷慨,士皆嗔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逼浔瘔芽芍^千古傳頌。秦王大殿之上荊軻與秦王驚心動魄的死亡追逐也是極其震撼人心的:“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赝醐h(huán)柱椹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fù)擊軻,軻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谑亲笥壹惹皻⑤V,秦王不怡者良久。”司馬遷對荊軻刺秦的整個過程的描寫洋溢著一種令人蕩氣回腸的豪氣,也表達著這樣的觀點:為救人于危機之中,為救國家于傾覆之際,明知不免一死,依然慷慨鎮(zhèn)定,從容赴之。這樣的人雖敗猶榮,這樣的死是其精神的升華?!八幕顒舆h遠超出了專諸,豫讓,聶政等人的那種完全出自個人思想的‘借友復(fù)仇’而具有一種見義勇為,急人之難,反侵伐,反強暴的政治意義。一個國家面臨山窮水盡,滅亡在即之時,一群勇士不肯甘心為虜,起來做最后的抗爭,盡管不能挽救危局,其氣節(jié)是感人的,是可歌可泣的”。還有為知己而死?!笆繛橹赫咚馈?是戰(zhàn)國時“士”的基本人生準則,是他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尊嚴的途徑。這類人敢于為知己獻出自己的生命。如豫讓曾受智伯的尊寵,后智伯伐趙襄子未果反被趙所滅,且趙襄子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立志為智伯報仇,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他第一次刺殺未遂后,“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第二次行刺時因趙襄子天下稱賢,陷入兩難決擇的豫讓請求趙襄子:“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趙為其大義所動,“乃使使持衣與豫讓”于是“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未完成使命,即以死來成全大義。行為的結(jié)果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死亡體現(xiàn)出了其生命尊嚴與價值理念。聶政也是這種行為的典型代表人物。韓國的卿相嚴仲子請求市井間的屠戶聶政為他報復(fù)仇敵。聶政開始以有母而辭,這是尊崇禮教中孝的道義。后來,母親辭世,聶政以嚴仲子待己甚重,主動前去為嚴仲子復(fù)仇。于是史記中有了這樣驚心動魄的記載:“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wèi)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shù)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已死。”《魏公子列傳》中也歌頌了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候贏諸人的士為知己者死,作者對他們的活動表示了高度的欽敬,對信陵君的悲劇結(jié)局,寄寓了極大地感慨和同情。侯嬴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找的就是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是信陵君為他的人生升華提供了這種機遇,他認為不死不足以酬謝。韓兆琦在他的《史記箋證》也高度評價了候贏:“候贏與陳嬰、聶政之流不同,后者只是為了某一個人,他所反映的乃是一種收買與被收買,豢養(yǎng)與被豢養(yǎng)的關(guān)系,其死輕如鴻毛:候贏等人的活動是為了抗秦救趙,而救趙亦是為救趙國自己,事關(guān)重大,二者不可等量齊觀。”雖然他認為候贏的行為遠比陳嬰、聶政等人高尚,但是這段話從另一方面表達了和司馬遷同樣的死亡觀:當死有所值時,不應(yīng)吝惜生命。就游俠列傳來說,司馬遷為游俠這樣的群體單獨列傳就表現(xiàn)出了他對游俠們?nèi)烁竦淖鹁?。司馬遷稱贊他們:“設(shè)取允然諾,千里頌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薄捌渌浇涣疂嵧俗?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對游俠的那種“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俠義精神表達了高度的欽佩。對這種俠義精神的尊敬是促使司馬遷為他們立傳的根本原因。總之,司馬遷認為氣節(jié)、為禮義、為了國家和民族尊嚴舍棄生命是值得高度贊揚的,這種死亡觀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司馬遷只是對之予以了更高程度的禮贊。但是,司馬遷的死亡觀不僅限于此,他的死亡觀最重要的部分是“忍辱以求生”。二、表達忍辱負重的人司馬遷肯定有價值的從容赴死,但反對沒有價值的犧牲。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指出:“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奮之所為作也?!边@段話可視為他對磨難的態(tài)度的集中論述:他認為人不可因為磨難而輕生。因為生存是艱難的,若僅僅因為遇到困難便困頓不前以至于放棄自己的生命,自身價值則無從體現(xiàn)。在《屈原賈生列傳》一文中,司馬遷深刻地揭示了君主不識賢臣的原因及其后果:“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既然君主在很大程度上會用錯人,那么從另一方面來說,就需要一些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人來輔佐治政。因此,司馬遷歌頌了許多保全生命、忍辱負重的人,如伍子胥、孫臏、張儀、范睢、韓信、季布等人。以伍子胥的經(jīng)歷為例。伍子胥的父親伍奢被楚平王所囚,楚平王以伍奢的名義派人來叫伍氏兄弟回去以斬草除根。在生死抉擇的緊要關(guān)頭,伍子胥說:“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后生患,故以父為質(zhì),詐召二子。二子至則父子俱死,何益父子也?往而令仇不得報人耳。不如奔他國,借力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惫势鋵ξ樽玉阏f:“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仇,我將歸死?!庇谑切值芤粋€陪父就死,一個逃到吳國,日后終為父兄報仇雪恨。面臨生死的嚴峻考驗,他們所考慮的就是怎樣做才能使生命呈現(xiàn)出更大的價值,對此,司馬遷感慨地說:“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悲夫!……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雖然伍子胥的作法被很多看作不符忠孝之道,但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更著重于他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所以伍子胥依然是司馬遷眼中的勇者?!都静紮璨剂袀鳌分械募静家彩侨倘柝撝刈罱K成就功名的英雄。楚漢相爭時,季布為楚將,多次使劉邦陷入困境。劉邦取得天下后,季布一度忍辱為奴,藏身于朱家,終成為漢初名將,名垂后世。司馬遷感慨地說:“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諸侯,身屨軍搴旗者數(shù)也,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fù)之耳?!彼抉R遷對蘇秦的記載也非常精彩。由于《蘇秦列傳》的材料大部分來源于《戰(zhàn)國策》這本本身不是很嚴格的史書,司馬遷使用《戰(zhàn)國策》中的資料略有發(fā)揮改動,如對蘇秦窮困時的受辱,蘇秦顯達后的報恩抱怨的記述。從這樣的改動中不難看出司馬遷的基本態(tài)度:他并不認為受辱是停頓不前的理由,更不能因為受到一點屈辱放棄理想,放棄生命。相反,正由于有之前的受辱,后來的奮起更值得得到人們的欽佩?!斑@些發(fā)揮和改動分明地流露著司馬遷特有的身世之惑和他所特有的那種生死觀與價值觀。”三、司馬遷對死亡問題的思考生死觀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司馬遷以其《史記》向世人說明了他的生死觀:可以珍視生命但不能茍全性命;可以慷慨赴死但不能隨意放棄生命。生命的意義在于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司馬遷生死觀的核心之所在?!八劳霰旧碇皇鞘侄味悄康?任何一個神智健全的人都不會選擇死亡作為人生目的,只有死亡能夠獲得巨大價值,人們才會殺生成仁……以慕義為旨歸是司馬遷對死亡問題思考的最后結(jié)果,他排除了儒家關(guān)于臨辱即刻死節(jié)的思想,突破了儒家的死亡觀,為他以后的憤書償辱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司馬遷對儒家生死觀的突破是后世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有了更加公正客觀的標準。司馬遷本人就是忍辱求生的最好的例子。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用血和淚完成偉大名著—《史記》?!叭斯逃幸凰?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生死觀的精髓。舍生取義,寧死不辱,和“棄小義,雪大恥”從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都是為了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四、司馬遷對其生死觀的描述,對于每生的人都給人以希望無論是那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