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白家世的再認識_第1頁
關(guān)于李白家世的再認識_第2頁
關(guān)于李白家世的再認識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關(guān)于李白家世的再認識

李白的家庭是永恒的謎。李白自稱出自漢代隴西飛將軍李廣之后(見《贈張相鎬詩》二);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新唐書·李白傳》都說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但自北朝至初唐一段的先世還是空白的。近來有人提出說李白是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一支的后裔。也有人認為李白的先人可能因牽涉到一場“宗室恩怨”;這場“宗室恩怨”可能是“玄武門政變”;李白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建成或弟弟元吉二人中的一個;因此推認李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侄孫。凡此種種探索,我都不敢茍同。這篇短文簡單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就正于學術(shù)界同仁。認為李白是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后裔的主要根據(jù),就是大業(yè)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把李渾(李穆之子)、李敏(李賢之孫)宗族流配“嶺外”的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誤將“嶺外”解釋成“蔥嶺以西”,于是“嶺南”地區(qū)變成了中亞一帶。我們知道,隋唐以來,人們所稱的“嶺外”,即“嶺表”,也就是“嶺南”。這個地理概念是指五嶺以南,范圍包括今我國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地區(qū)。就中原人士說來,這一大片地方,是在五嶺之外,故稱“嶺外”;也作“嶺表”。又因地處五嶺以南,自然便稱之為“嶺南”。“嶺外”、“嶺表”、“嶺南”三者是同一個意思(同義語),當時人是經(jīng)常并用的。請看:《隋書》卷80《譙國夫人傳》: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侵掠旁郡,嶺表苦之……梁大同初,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娉以為妻……及寶卒,嶺表大亂……后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shù)郡共奉夫人……高祖遣總管韋洸安撫嶺外……(夫人)遣其孫魂帥眾迎洸,入至廣州,嶺南悉定?!杜f唐書》卷59《李襲志傳》:襲志,初仕隋,歷始安郡(治今廣西桂林市)丞。大業(yè)末……有郡人勸襲志曰:……公宜因此時據(jù)有嶺表,則百越之人,皆拱手向化……武德初,高祖遣其子玄嗣齋書召之,襲志乃密說嶺南首領(lǐng)隋永平郡(治今廣西藤縣東)守李光度與之歸國……襲志前后任桂州二十八載,政尚清簡,嶺外安之。上述二段記載,表明了“嶺外”、“嶺表”、“嶺南”三者都是指相同的地區(qū),這在當時人說來沒有任何異議。唐劉恂著有《嶺表錄異》、宋周去非撰有《嶺外代答》。這二本書都是介紹嶺南地區(qū)的風俗民情,物產(chǎn)資源等內(nèi)容的。可見,“嶺外”就是指五嶺以南。這是不能有別的不同解釋的,否則就與史實不符。隋煬帝誅殺李渾、李敏,宗族并徙“嶺外”的事,見于《隋書》卷37《李渾傳》。楊廣聽信了宇文述等誣告李渾陰謀“襲取御營,立敏為天子”,犯下反叛罪,“于是誅渾、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余無長少,皆徙嶺外”。《北史·李敏傳》有類同的記述,只是“嶺外”寫作“嶺表”,《通鑒》則稱“皆徙邊徽”。這里,我們怎么也不能把“嶺外”解釋成“蔥嶺以西”;也不能把“邊徼”推認為西北邊外,只能是指五嶺以南地區(qū)。當時這一帶經(jīng)濟發(fā)展還較落后,地處邊遠區(qū)域,又有瘴氣致人疾病,中原人士對此自然條件甚不適應,因此成了朝廷流放罪犯的場所。隋王朝經(jīng)常把一些犯人流配到那里。如隋煬帝的妹夫柳述有罪,“被徙龍川郡(今廣東惠州市)”,“復遷寧越郡(今廣西北海市)”(《隋書》卷47《柳述傳》;卷80《蘭陵公主傳》徑稱“述徙嶺表”)。柳謇之因征遼東“坐供頓不給,配戍嶺南”(《隋書》卷47《柳謇之傳》),李悊“坐事除名,配防嶺南”(《隋書》卷50《李安傳》)。薛胄“配防嶺南”(《隋書》卷56《薛胄傳》),庫狄士文“發(fā)擿奸隱”,得千余人,“悉配嶺南”(《隋書》卷74《厙狄士文傳》)……隋代雖然也有因罪徙西北的,但為數(shù)不多,最遠也不過燉煌、且末(見《隋書》卷57《薛道衡傳》、卷62《柳彧傳》、卷83《吐谷渾傳》),從未有過發(fā)配到“蔥嶺以西”的記錄。當時隋王朝所直接控制的地方,西北到了且末(今屬新疆)、伊吾(今新疆哈密)、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再往西便是西突厥控制的范圍。西突厥政權(quán)與隋王朝之間雖然存在著羈縻關(guān)系,但隋煬帝是不可能把罪犯發(fā)配到西突厥那里去的;試想,怎么能把犯人流放到政令所不及的地方?因此,把“皆徙嶺外”解釋成流徙到“蔥嶺以西”,這是對于史料的誤會,不能作為立論的根據(jù)。李白的出生地在碎葉,即今蘇聯(lián)中亞的托克馬克一帶,就地理位置而言是在蔥嶺以北,也并不屬于蔥嶺以西的范圍。李渾、李敏的宗族是被流放在嶺南地區(qū),與李白的出生地碎葉相距千萬里,其后代又如何從嶺南再流落到中亞去?可見,我們不應把隋煬帝發(fā)配李渾、李敏宗族去嶺南的事與李白的出生地碎葉聯(lián)系起來,從而不確當?shù)氐贸隽死畎资抢盍?、李賢、李穆后裔的結(jié)論。認為李白的先人與玄武門政變的犧牲者李建成、李元吉有關(guān),這個說法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歷史的佐證。范傳正的《碑》記中說李白先人是在“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的。玄武門政變是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這與“隋末”一詞并不相吻合。如果李建成、李元吉的后裔被流放的話,也不可能發(fā)配到中亞去。因為那個地區(qū)當時還不在唐王朝的管轄之下,而是屬于西突厥所控制的。要說是從長安流竄到西突厥那里去的,這種可能性也并不存在。長安去中亞路途遙遠,要經(jīng)過關(guān)卡邊防,怎么能不被發(fā)現(xiàn)?因此,這個看法也是很玄虛的。那末,李白的先世究竟是誰?在沒有更多資料說明的情況下,李陽冰、范傳正的記錄,無疑是研究的重要依據(jù)。但郭沫若同志對“涼武昭王暠九世孫”的說法提出了懷疑。理由有二條:一是天寶初李白處境尚佳,為何不見李白入宗正寺籍;二是李白的輩份往往前后有矛盾,稱呼李姓族人,自己總是比實際低下二、三輩。這第二條我以為或許是李白記憶中的輩份有誤;也可能出于李白的自謙。問題還在于第一條,既然李白是李暠的后裔,與李唐皇室同出一宗,理該入宗正寺籍,何以李白沒有此榮譽?這個疑點,看來只能從李白先世的政治遭遇中去尋找答案。有跡象表明,李白可能是隋末割據(jù)河西的涼王李軌的后裔,是李軌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孫。李軌史稱“武威姑臧人”,“家富于財”,仕隋鷹揚府司馬,顯然系出自豪門世族。在隋末割據(jù)的群雄中,除了幾個出身于下層貧苦人民的竇建德、高開道、劉黑闥、徐圓朗、杜伏威、輔公祐、李子通等史臣無法知道其先世外,其他諸雄史書都交代其先人。但奇怪的是,對于李軌的先世,史臣竟不落一筆,連李軌的父親是誰都不寫明。這是令人費解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遣使招撫李軌,在給李軌的信中稱軌為“從弟”;李軌給李淵的表中也以“皇從弟”自稱??梢娎钴壱彩俏鳑隼顣钡暮笠?與李淵同出一宗,屬于隴西李氏。據(jù)《唐會要》卷65載,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曾下過一個詔書,稱凡是涼武昭王孫寶以下絳郡、姑臧、燉煌、武陽四個支派的子孫,“并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這樣看來李軌應是李寶后裔屬于姑臧的一系。李軌是李淵的敵手,最后被李淵誅殺,雖然同屬于李暠后裔,唐人修《實錄》、《國史》,對于李軌的先世,出于政治原因,不能不加以回避,乃至連軌的父親是誰都不提。這不是史臣的失誤,實有難言之隱。李軌在河西地區(qū)獨樹一幟,建年號、置官屬,與李淵抗衡,他起事依靠的是“諸胡”力量,中亞一帶的上層人士支持他,稱河西大涼王,繼西涼李暠之后又雄據(jù)一方,又有西突厥部眾前往歸附(《舊唐書》卷55《李軌傳》)。李軌雖然失敗被誅,他的族人就近流竄到中亞,寄附于西突厥那里,這便是完全可能的了。李陽冰、范傳正關(guān)于李白先世的記錄,讀來令人感到過于簡賅,文字若隱若現(xiàn)。“中葉非罪”究竟是指什么?又為何要長期“易姓與名”,李白先人的“罪名”看來是很大的,否則何以稱得上“絕嗣之家”?所謂“隋末多難”,顯然是指群雄混戰(zhàn)時刻。假如李白先人的大罪是因觸犯隋煬帝而犯下的,史書何以不載?同時,在李淵父子建立新的政權(quán)之后,為什么還要“隱易姓名”。因此,事情必定是與剛建立的李唐王朝有關(guān);從時間上推測,也必定是在隋末唐初?,F(xiàn)在,我們把李軌與李白的先人聯(lián)系起來考察,許多問題就比較可以理解了。李陽冰、范傳正二人很可能都知道李白的先人是屬于李軌一支的。這事當然不能在序文和碑記中直書。在聯(lián)宗之風甚盛的情況下,那樣做會有損于李白的聲譽。李軌失敗被誅,其族人有流落的當然不敢再留居在河西地區(qū);也不可能往內(nèi)地遷徙;移往中亞地區(qū),在西突厥控制的范圍內(nèi)隱匿下來,改姓易名,這才是在情理之中。唐玄宗時,李白雖然已經(jīng)恢復了李氏本姓,但也只承認遠祖李廣,連“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自己都不敢明說,否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