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一之法考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1.gif)
![《唐》正一之法考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2.gif)
![《唐》正一之法考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3.gif)
![《唐》正一之法考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bdb2b572692c78d3805735dda8e5373f4.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正一之法考
一關于唐代道教的傳正一法問題潘石正(586-684)是隋唐時期的著名道士。他也是著名的道教大師。他也是高道士馬承禎(647-735)的老師。據(jù)《舊唐書》記載,潘師正曾對司馬承禎說:“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文中提到的陶隱居指的是南朝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456-536),他以收集、整理上清經(jīng)而聞名于世,是上清派茅山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與潘師正、司馬承禎都是著名的上清派宗師,為什么史書說他們傳的是“正一之法”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將“上清之法”誤作“正一之法”。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中明確指出此說有誤:“據(jù)《舊唐書》,本作正一之法,蓋誤,當作上清法?!?P53)卿希泰也認為潘師正所傳的是上清之法,他還根據(jù)唐李渤所作的《真系》證明:上清經(jīng)法自陶弘景傳王遠知,再傳潘師正,又傳至司馬承禎,從陶弘景到司馬承禎共為四世。這種觀點無疑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但是,無獨有偶,據(jù)《舊唐書》記載,吳筠也曾“依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鉆仰,乃盡通其術?!贝苏f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杜f唐書》關于吳筠的傳記是以唐禮部侍郎權德輿所作的《吳尊師傳》為藍本。該《傳》稱:“吳筠,字貞節(jié),魯中儒士也。少通經(jīng),善屬文,舉進士不第。性高潔,不伍流俗,乃入嵩山,依體元(玄)先生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鉆仰,盡通其術?!?P5164)權德輿的說法值得深思。眾所周知,唐代是道教極盛的時期,當時許多文人對道教都有濃厚的興趣。權德輿身為禮部侍郎,又曾為吳筠的文集作序,對道教及吳筠本人都應當有相當?shù)牧私?為什么他說潘師正傳給吳筠的也是“正一之法”呢?另一種觀點與陳國符等人截然相反,認為《舊唐書》關于陶弘景傳“正一之法”的說法是完全屬實的。盧國龍指出:“從《道門經(jīng)法相承次序》看,潘師正雖有所因習于陶弘景甄別整理的上清經(jīng)法,但不外乎洞宮及神仙譜系等內(nèi)容。他所得傳的,主要是《正一經(jīng)》創(chuàng)例的七部經(jīng)法,其述道書道教源起等,蓋與《玄門大義》同一淵源,其書卷下并列有七部名目及卷數(shù),此法無疑自臧矜、王遠知傳授而來,至于他條列諸名數(shù)以申述教義,更是宋文明、臧矜重玄一派的學術遺風。潘師正授學司馬承禎時稱傳‘正一之法’,蓋是實非誤?!?P356)此說的側重點在于王遠知曾以臧矜為師,而臧矜本人正是天師道領袖。盧國龍認為,作為王遠知的弟子,潘師正受到的天師道的影響遠大于陶弘景所傳上清經(jīng)的影響。第三種觀點最有震撼力。日本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所長小林正美于2002年8月13日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作演講中指出:上清派不僅不是唐代道教的主流,而且到了唐代上清派根本不存在,唐代道教的道士都是天師道的道士。他在其著作《唐代道教與天師道》(日本知泉書館2003年版)中重申了這一點。也就是說,小林正美從根本上否定了上清派的存在。他強調(diào),唐代的天師道道士要依次承習正一部、太玄部、洞神、洞玄、洞真(包括上清經(jīng))經(jīng)箓,人們之所以會認為有一個上清派存在,是因為人們把天師道傳授上清經(jīng)箓的系譜誤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上清派的系譜;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人不是上清派道士,而是接受了上清經(jīng)箓的天師道道士。這種觀點雖然較難為大家所接受,但此說最能解釋為什么說潘師正傳給司馬承禎的是“正一之法”而不是“上清之法”。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唐代的茅山宗吸收融合了正一派的思想,《舊唐書·吳筠傳》關于潘師正傳“正一之法”的記載就是證明。李剛指出:“這表明,陶弘景時正一法已為上清派吸取,上清派演化為茅山宗后對正一法的傳承不斷?!蕴蘸刖耙詠淼教拼?正一法一直是茅山宗傳授經(jīng)教的內(nèi)容之一。正一法已溶入茅山宗?!?P122-123)對于同一個問題,學者們的回答存在重大分歧。這說明,在道經(jīng)與道派的關系問題上,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澄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潘師正向司馬承禎傳授了哪些經(jīng)典?是上清派經(jīng)典,還是正一派經(jīng)典?亦或二者兼而有之?唐人衛(wèi)阱與司馬承禎年代相近,又是司馬承禎的弟子,所以他所作《唐王屋山中巖臺正一先生廟碣》一直被當做是研究司馬承禎的最可信的史料之一。據(jù)《廟碣》所稱,潘師正曾為司馬承禎傳授符箓、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并“以《金根上經(jīng)》、《三洞秘箓》、《許真行事》、《陶公微旨》,盡授于我尊師。”(P535)《金根上經(jīng)》全名《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jīng)》,是早期上清諸經(jīng)之一。據(jù)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記載,早期上清諸經(jīng)“今大部尚存于世;但多誤入正一部?!?P16)《金根上經(jīng)》目前正是存于《道藏》正一部中,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存神、服氣、念咒、佩符諸法?!对S真行事》是關于上清經(jīng)的造經(jīng)者許謐的傳記?!短展⒅肌窇皇翘刂改骋唤?jīng)典,而是包括《真誥》、《登真隱訣》等在內(nèi)的陶弘景著作的泛稱。上述經(jīng)典都屬于上清經(jīng)體系?!度疵毓偂分付瓷?、洞玄、洞真三洞法箓,如正一派的盟威箓、高玄派的紫虛箓、昇玄派的昇玄箓等。在唐代,三洞法箓之間只有高低層次的區(qū)別,而沒有門戶的隔閡,上清法師傳授三洞法箓本在情理之中。所以從所傳經(jīng)法的內(nèi)容上看,潘師正傳授給司馬承禎的經(jīng)法主要是上清經(jīng)法?!稄R碣》還說司馬承禎:“天錫(通“賜”,作者注)奇表,神仙正性。老莊大旨也,引而申之;楊許內(nèi)學也,默而存之?!?P535)所謂“楊許內(nèi)學”,指的就是楊羲、許謐一系的上清經(jīng)。當然,上述史料并不足以證明潘師正從未傳授過正一之法,但足以證明司馬承禎所傳承的經(jīng)法主要是上清系經(jīng)法。那么,潘師正等上清宗師是否也傳授正一經(jīng)呢?答案是肯定的。上清歷代宗師不僅傳授上清經(jīng),還傳授包括正一經(jīng)、三皇經(jīng)、靈寶經(jīng)等在內(nèi)的三洞真經(jīng)。對于茅山宗所傳的經(jīng)法,唐代史料中多稱其為“正法”、“大正真法”、“三洞法”或“三洞真經(jīng)”?!杜f唐書·司馬承禎傳》是以唐代李渤所作的《真系·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傳》為藍本,二者在文字上幾乎別無二致,只有一處明顯不同。據(jù)《真系》稱:“(司馬承禎)少事體玄先生,傳其符箓及辟谷、導引、服餌之術。體玄特相賞異,謂曰:我自簡寂傳授正法,至汝六葉矣?!?P32)《真系》中的“正法”與《舊唐書》中的“正一之法”,文字差別不大,含義卻大不相同。什么是“正法”?文中提到的簡寂是指南北朝時期以“總括三洞”道教經(jīng)典而著稱的陸修靜。雖然他曾分別了三洞經(jīng)法的品級,排定了上清經(jīng)、靈寶比、三皇經(jīng)的次序,但他在整理、傳授三洞經(jīng)法時卻以兼收并蓄為原則,所以后世許多道派如上清、靈寶等派都尊他為祖師。因此,陸修靜所傳的“正法”就是“三洞真經(jīng)”。陸修靜之后的上清歷代宗師也兼?zhèn)鳌叭凑娼?jīng)”,其中包括以收集、整理上清經(jīng)著稱的陶弘景。陶弘景所傳的經(jīng)法以上清經(jīng)為主,但同時也兼習三洞經(jīng)法。據(jù)《茅山玄靜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并序》所說:“初,隱居先生(陶弘景,作者注,下同)以三洞真經(jīng)傳升玄先生(王遠知),升玄付體玄先生(潘師正),體玄付正一先生(司馬承禎),正一付先生(李含光)。自先生距于隱居凡五葉矣。皆總習妙門大正真法,所以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矣?!?P160)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上清派不僅“總習妙門大正真法”(即兼習三洞經(jīng)法),還把這一點歸結為上清派之所以能夠成為唐代道教的第一大派、“為天下道學之所宗”的重要原因。這段話同時為我們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唐代各道派雖然都試圖汲取其它道派的精華,但上清派卻是將這種融合做得最成功的一派。關于上清派所傳經(jīng)法的內(nèi)容,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作了更詳細的說明:“《上清經(jīng)》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nèi)部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派別——茅山上清派。這一派除傳授上述上清系經(jīng)典外,也傳《太平經(jīng)》、《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三皇內(nèi)文》、《靈寶五符》及某些天師道經(jīng)典(如《正一法文》、《洞淵神咒經(jīng)》等),而以《上清大洞真經(jīng)》的傳授為主?!?P138)文中提及的經(jīng)典幾乎遍及三洞四輔七部道書,因此,對于上清派所傳經(jīng)典,稱之為“三洞真經(jīng)”是最恰切全面的;考慮到上清經(jīng)是其傳授的主體,說上清派所傳經(jīng)法是“上清之法”也是完全可以的。《舊唐書》將《真系》所稱的“正法”改為“正一之法”,即使不算是錯誤,起碼也是不準確的。眾所周知,正一經(jīng)是天師道的主要經(jīng)典。早期的正一經(jīng)主要包括《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jīng)》、《三業(yè)六通之訣》等。這些經(jīng)典既因襲漢末天師道張道陵的道統(tǒng),又汲取了魏晉神仙道教的旨趣。但天師道本身也是發(fā)展變化的。從南朝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開始,三洞經(jīng)典就逐步成為各個道派共同的理論基礎。這種融合的趨勢在唐代尤為明顯。唐代道教類書《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指出:“正一遍陳三乘者,以具經(jīng)通明三乘之致也。陳者申也,言末俗鈍根,迷于三乘,正一遍申明也。又三洞總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雖三,兼而該之,一乘道也。太玄為大乘,太平為中乘,太清為小乘,正一通于三乘也。”(P815)此說反映了唐代道教試圖綜合道教各派思想的愿望,也反映了道教各派經(jīng)論相互融合的趨勢。正一經(jīng)作為早出道經(jīng),可以說是靈寶、上清等后出道經(jīng)的基礎,被視為三洞經(jīng)典相互融合的理論基石,這就是《道教義樞》所說的“遍陳三乘”的含義。但是畢竟上清、靈寶等后出道經(jīng)包含有許多早期正一經(jīng)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因此權德輿、《舊唐書》等將上清派所傳的三洞真經(jīng)稱為“正一之法”是不夠準確的。如果要為權德輿等人的說法提供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在唐代,上清派并沒有被當做是與天師道分庭抗禮的獨立道派,而是在天師道內(nèi)部、在傳承三洞經(jīng)法的基礎上,偏重傳授上清經(jīng)法的一個分支。道教的派系之所以如此復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劃分道派的標準不一致。南北朝時期至北宋,人們以不同道教團體傳習的經(jīng)書的不同系統(tǒng)作為分派的標準,以此為標準區(qū)分的道派如上清、靈寶等派,可以算做是“經(jīng)教派別”;唐宋以后以施行符箓、咒語等“道法”作為劃分道派的標準,洞淵、天心、神霄等就是“道法派別”。由于人們對這些道派的劃分標準不夠了解,往往將這些道派等量齊觀。丁培仁指出:“作為經(jīng)教派別之一的上清派,既有別于唐宋以后道法派別,亦非嚴分門戶的宗派。這一點從創(chuàng)立者(即造經(jīng)者)原出天師道,并傳《靈寶五符》、《三皇內(nèi)文》;陸修靜兼?zhèn)髡?、靈寶、上清經(jīng)教;被視為上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茅山宗’的實際開創(chuàng)人陶弘景亦習天師道法(參《登真隱訣》);以及《真誥敘錄》提到的傳寫《上清經(jīng)》的人員構成的復雜等等方面可以看出。”(P9-10)“上清派”只是后人對以傳承《上清經(jīng)》為主的道團的一種稱謂,他們在當時仍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個人房屋借款合同格式版(2篇)
- 2025年二手辦公家具轉(zhuǎn)讓協(xié)議(2篇)
- 2025年個人平房租賃合同標準版本(三篇)
- 2025年產(chǎn)品購銷合同范例(2篇)
- 2025年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模版(三篇)
- 2025年鄉(xiāng)村所有制企業(yè)職工勞動合同(2篇)
- 2025年主債權轉(zhuǎn)讓協(xié)議范文(2篇)
- 早教中心裝修合同模板-@-1
- 工業(yè)園區(qū)裝修分包合同樣本
- 汽車維修配件物流合同模板
- 中醫(yī)外治法課件
- 2025屆山東省濱州市三校聯(lián)考語文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質(zhì)量跟蹤監(jiān)視試題含解析
- 第15屆-1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試卷含答案
- 道路運輸企業(yè)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chǎn)管理人員安全考核題(公共部分題+專業(yè)部分題)及答案
- 外研版小學英語(三起點)六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及答案(共3套)
- 月結合同模板
- 上海市黃浦區(qū)2024年數(shù)學六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2023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標準鉛炭電池(鉛酸電池)
- 青島版五四制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豎式計算100道
- DB11T 1322.94-2024安全生產(chǎn)等級評定技術規(guī)范 第94部分:救助管理機構
- 新教材-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全冊教學課件(按單元排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